㈠ 《雷霆戰將》發長文回應差評,劇中的服裝道具真的符合當時的歷史嗎
《雷霆戰將》一播出來遭到了網友的強烈抵制。紛紛吐槽劇中的沒有任何歷史考據。本來這部劇要在湖南電視台播出。但是看如此形勢,湖南電視台及時的換了要播出的《雷霆戰將》改為播出別的電視劇。
人民日報也對《雷霆戰將》很不滿,發表了長文進行譴責。《雷霆戰將》官網上發布了長文對此事進行回應。網上的傳聞都是愈演愈烈。究竟《雷霆戰將》符不符合歷史考據呢?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
在劇中演員們使用發膠用量過多。
我們的抗日戰士講究什麼?講究的是不要群眾的一針一線,可是在這部劇中,抗日戰士都成了資本家。住在豪華別墅中發號施令,指揮打仗。不由得讓人發出疑問,這真的是抗日劇嗎?難道不是一部偶像劇?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誰敢這么明目張膽的建築這么豪華的別墅?當時街上戰火不斷,分分鍾能讓豪華別墅盪然無存。就算別墅沒有被子彈炸沒,可是那價值連城的傢具,生活在2020年的我,也是連一個傢具都買不起。
希望日後拍抗日劇的導演能熟悉歷史,不要把抗日劇拍成偶像劇。觀眾們看抗日劇不是為了看豪華別墅。而是為了牢記抗日戰士光榮犧牲過去的恥辱,以及現在的來之不易。
㈡ 你如何評價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 是2008年上映的一部香港導演李仁港執導的戰爭片,其主要內容是圍繞著三國猛將趙子龍一生的經歷,大幅度修改歷史人物形象,以及真實的歷史情節,戰爭環境。雖然人物形象與具體劇情和歷史情節很不相符,但這部片子有些地方還是做的可圈可點的。那麼我們就根據這部電影的服裝道具,劇情,以及演員的表現,來做一個相對簡單的分析吧。
結語:這部電影在劇情發展以及服裝道具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但演員的出色表演,讓這部電影有值得看的亮點。但如果將這部電影當中所敘述的劇情當成歷史的話,那麼顯然是不應該的。
㈢ 下列反映西周歷史的電影場景,明顯不符合史實的是:( )
B:奴隸使用鐵農具勞動生產
鐵農具出現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擴大使用范圍,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是東周的歷史的劃分階段,東周的建立者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那位仁兄,西周最後一位君主)之子周平王宜臼建立,東周在西周之後建立,而西周的電影出現鐵農具,不符合史實!
㈣ 《見龍卸甲》中蜀軍怎麼都帶MKII,魏軍都M35,穿的跟日本武士樣,道具符合史實嗎
日本鎧甲是從中國晉代至唐代時期軍隊鎧甲發展出來的,而中國中原政權在中唐之後通過大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吸取防具上的經驗,改制以前鎧甲的小片相綴(小片連綴一是費材料,再是對箭的防護性差)、上臂護甲只有一大層(被北方少數民族的弓一射就透)、不是繞臂的流線設計(揮刀砍殺不方便活動手臂)等缺點,一一改善,製作出高級的鎖子甲,可以將一套鎧甲以整件衣服的形式一次穿戴上身;而日本則在片甲製作上進行發展完善,上臂護甲越做越大,胸甲也打破中國原有的與護腰墊甲相分離的式樣,改為從胸到腰以一大副片甲保護起來,力求增加保護面積;延續中國原有的護面甲傳統,並製作出裝飾性和有一定威懾性的護面甲和頭盔;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到了宋元時期,與日本的鎧甲相比,兩國使用的鎧甲制型已經大不相同。
《三國演義》寫於元明之交,裡面對裝束的描述與同時期的《水滸》相類,都是對宋代以來鎖子甲的描述;而實際上三國時期鎧甲的樣式除了參考出土文物外,《三國志》等信史中並未提及。而文物則很好的佐證了日本大鎧對漢晉鎧甲的沿襲關系。
所以看到《見龍卸甲》里三國鎧甲似乎變成日本鎧甲的翻版,也不足為奇,因為日本鎧甲與三國鎧甲確實有相似的地方;至於相似的地方是否有電影里表現出的這么多,則確實存在疑問,畢竟這是部戲說性質的電影,外型的美觀度和能否在中日韓這3個都受到《三國演義》文化影響的地區獲得票房才是製片方考慮的問題。
除了盔甲類似日本,曹纓的馬車是高麗古車的樣式,而曹纓在軍前彈琵琶更是有抄襲幾百年前上杉謙信大戰前在大營里彈琵琶的日本古代傳說。總之這部象是個大雜會,娛樂一下也就罷了。
㈤ 電影史上經典之作的《火燒圓明園》,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地方
提到清代的影視作品,就繞不過李翰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的“清宮三部曲”即:《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和《一代妖後》。由於電影是在故宮、避暑山莊、清東陵等地實地取景,所以比後來的粗製濫造之輩也更有歷史感和代入感。
這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從道具、場地、演員、史實上與《末代皇帝》相呼應的清代電影,尤其是《火燒圓明園》一開場同治皇帝登基的畫面更是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但是因為《火燒圓明園》整個電影需要調動的人力物力以及統籌方面過於龐雜,也導致了一些瑕疵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該電影的藝術顧問朱家溍先生就曾經指出過,在同治皇帝登基時太和殿廣場兩側跑馬和皇帝的九龍曲柄傘蓋用的不合禮制。除此之外電影中也還有一些缺憾之處,如果能夠彌補的話,這部電影的藝術性和真實性就更完美了。
上圖_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
當然上述的這些資料並非是為了給英法聯軍洗白,畢竟他們才是禍首。但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也使得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遭受了無盡的劫難,成為如今的殘跡。
毋庸置疑《火燒圓明園》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象徵著我國對於歷史傷痕的反思,也展示了改革開放後整個社會開放的胸懷,正視歷史,銘記歷史是沒有錯的,但彌補其中的缺憾、准確的還原歷史,也是對從銀幕上獲取歷史知識和歷史價值觀的受眾們的正確引導。
文:魏四維
㈥ 有哪些影視作品的服飾並不符合當時的歷史或者差別大的
1、《將軍在上》
且不說這大宋皇朝統一發一個顏色、還是紫紅色的制服給官員合不合理吧,光大夥這方襆頭就看著想發笑啊!
之前在《襆頭:成本最低的穿越道具,請接好這塊大黑布!》里介紹過襆頭,在《來做個細節控,聊聊不讓我穿我偏愛穿的明代「公服」》里也介紹過明代的公服,以及它是宋制的遺存。從外表來看,最突出的區別就是宋代公服的襆頭腳平直而長,但是明代相對短一些且有上翹的弧度。
除了皇帝,還是太後,也是仿造宋後畫像來做的,但是又借鑒了《女醫明妃傳》里對太後鳳冠的設計。
這種用過一點歷史素材、又用過一點同行腦洞,還要加上自己發揮的東西,因為看到的時候腦子會自動匹配許多畫面,很容易造成當機。
其實越是要玩設計的古裝劇,越不能碰正規君臣後妃這些,因為這些往往是衣箱化的重災區。
所謂衣箱化,就是戲曲里為了大家識別人物身份就會給每個角色一套固定服飾設定,這種設定側重於角色身份的強調,而不是真實性。最常見就是,皇帝要穿黃袍,而官員明明有許多不同場合的衣服,但是在衣箱化里也往往都是烏紗帽圓領袍這種刻板而固定的搭配。
2、《太子妃升職記》
《太子妃升職記》的服裝的確很偏離,但是除了《《太子妃升職記》講的是中國人的「古代夢」》里說的,它的角色本身對於觀眾來說並沒有那麼重的衣箱化影響。但是《將軍在上》里的君臣就不一樣。我們是沒見過真的皇帝上朝,但是我們整天看電視里的人上朝,所以突然大家都穿成基佬紫,真的就很嚇人了。
復制歷史服裝不僅技術上不可行,藝術上也沒必要:
不管古裝影視劇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朝代,觀眾總是當代人,藝術作品的服裝設計必須考慮當代人的審美習慣和呈現在鏡頭下的視覺美感,古代服裝的真實款式在今天的觀眾看來,很可能並不好看。遠的不說,僅僅找一張民國時期文人們心目中的美女林徽因的照片與當下的美女對比一番,便可知道審美風尚的轉變有多麼快了。
㈦ 聊聊看,電影《鴻門宴》與歷史不符合的場景和道具有哪些
我認為最不符合的是下圍棋?十九道的圍棋是唐末宋初才出現的,秦漢之際哪有那麼大的棋盤? 還有,古代棋譜乃座子制,座子制是先在棋盤上放四個座子,就是兩黑兩白放在對角星的位置上,最大限度限制先行的優勢。
㈧ 電影《捍衛者》中的服裝道具符合歷史原貌么
《捍衛者》的確是一部非常難得的電影,無論是對人物塑造還是反映寶山保衛戰的史實都比較到位,很值得一看。當然,電影在服裝道具方面尚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電影里日軍的服飾也存在問題,例如士兵的帽子上出現了垂簾布。當時日軍雖然早有使用垂簾布,但多是在南方。進攻上海的日軍,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陸戰隊,都沒有使用垂簾布的情況。這大概正如咱們講軍服的文章里所說,「屁簾」成了國人心中日本鬼子的標志性形象,所以影視劇中的鬼子,無論南北,帽子後面都要掛幾片「屁簾」。
不過從還原歷史的角度來說,作為觀眾自然希望以後反映這段歷史的影視作品能夠在服裝道具細節上有所突破。《捍衛者》雖然還有些瑕疵,但卻是近年來少有的不是神劇的抗戰片,單沖這點,就應該支持,更要向那些在抗戰戰場上浴血奮戰,獻出了自己生命和鮮血的捍衛者,敬禮!
㈨ 《八佰》的情節與史實不符,電影為什麼要這樣拍
《八佰》的情節雖然與史實不符,電影這樣拍另有深意。
先從《八佰》真實的歷史背景說起。
一、電影《八佰》的歷史背景電影《八佰》是根據抗日期間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改編的。
影片開頭,我們看到的是一臉倉皇與疲憊的士兵在荒野中行進,遠方是可見的硝煙和滿目瘡痍的大上海,配上幾聲鴉叫,基本奠定了本片悲涼凄慘的格調。
事實上故事確實很悲涼。
老蔣消極抗日,國軍節節敗退。
所以電影後來請願的刀子、不知戰爭殘酷要參軍的中二學生、獨自游過河送旗的楊惠敏(唐藝昕飾)、募捐的百姓,都是被喚醒家國意識的國人。
㈩ 抗戰劇中有哪些常見的歷史性錯誤
我感覺這些抗戰劇最大的錯誤就是讓人感覺到,鬼子14年裡不是入侵中國,而是在中國被戲弄了14年才逃走。雖然說電視劇只是電視劇,不是歷史是還原劇而已。但是總的來說,也要尊重一下歷史。因此,抗戰劇給你一種武俠電影的感覺。各種輕功水上飄浮、手撕鬼子、褲襠藏手榴彈、包子手榴彈、八百里外殺鬼子等,感覺殺鬼子這么容易。
20世紀50、60年代高度還原的抗日戰爭題材劇也隨之消失。還真的讓人覺得生活越來越好,但是為什麼那麼狠命的弱智對手,也好像弱智自己?難道我們不能現實地拍攝對手,以表明我們能在面對強大對手時毫不妥協的都能獲勝嗎?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有什麼要補充的,請到留言區里探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