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馮小剛執導,看似懷念的青春年華,實則人性的善惡更讓人深思
由馮小剛導演的《芳華》上線後廣受好評,豆瓣評分7.6分,影片主要從一些從軍人的經歷來講述他們的青春年華,也從而反應出了人性的善惡。
這部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影片中的主角劉峰(黃軒飾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好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的請求,他能幫的都幫。何小萍(苗苗飾演)其實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但是善良中又帶了點自卑,為了讓自己的父親看到她穿軍裝的樣子就去「偷」別人的軍裝,結果被發現她還沒有承認。
影片中還有很多角色他們都反應的是 社會 中某種人,他們在遇到事情或者看見別人遇見事情的時候那種心理,側面反應除了人性的善與惡和中性。
影片中劉峰就是善良的代名詞,他每個人都會幫助,別人做不了的他都能做了,甚至有時候光顧著幫助別人都忘了要好好照顧自己。影片的開始他去車站接何小萍,正好讓這兩天命運可憐的人拴在了一起。
劉峰不管是把上大學的機會讓給戰友,還是為了給戰友送結婚禮物,自己花錢買材料做沙發,還是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去救戰友,都讓劉峰這個好人在別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劉峰又是可憐的,他當好人又怎麼樣,他到處幫助別人又怎麼樣,那些人還不是因為一個子虛烏有的事情去冤枉他。
何小萍的家庭條件沒有那麼好,當時的環境背景下,何小萍的父親被送去勞改,再加上親戚對她的不待見,那何小萍的基本生活都是非常難的。幸好她有非常好的舞蹈基礎,為了擺脫那樣的生活環境,讓自己有一個新的開始,她努力練習跳舞,最終被招進文工團。在文工團何小萍雖然因為沒有背景遭到了別人的差別對待,但是她不放棄,仍然保持自己的初心,她的本質是善良的。
可是何小萍在不經過別人的同意下,私自拿著別人的軍裝去拍照的時候,何小萍這個做法是非常不對的,從這點看何小萍似乎又沒有那麼善良。在劉峰被冤枉的時候,何小萍為他抗爭,可是當她認識到自己人微言輕的時候,選擇離開這個集體。
何小萍的善良是善良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她在拿別人軍裝並且還不承認這件事情上,何小萍的善良沒有展現出來。劉峰是善良的,可是當他被冤枉的時候,只有何小萍站出來幫他說話,劉峰好像沒有得到善良應得的回報。
所以說善良的人就真的那麼善良嗎?善良的人又真的能得到同等的待遇嗎?這兩個人問題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個善良不善良不能簡單的定義,因為在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兩個人,一個是「天使」,一個是「惡魔」,在觸及到自己的利益之後那個「惡魔」就會戰勝「天使」,去保護自己應得的利益,在其他情況下,也會想「天使」一樣去幫助別人。
所有人都知道付出和回報不一定成正比,這句話在劉峰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劉峰的付出可以說是非常多了,但是他得到了什麼回報,這其實也是 社會 現象的一個縮影。
在劉峰被下放到邊疆時,沒人敢去送他,就連經常找他幫忙的人都沒敢去送。現實生活中,沒有哪個付出和回報是對等的,哪一項回報不是經過自己多次的付出得到的,劉峰可能就是還沒有等到這個回報。
影片開始的鏡頭就是蕭穗子,剛開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以為蕭穗子是主角,知道後來才明白,之所以用蕭穗子來敘述他們發生的事,就是因為整部影片就是把蕭穗子放在了一個路人的角色,當發生矛盾的時候她誰也不幫,她就像一個旁觀者,在遠處看著這件事。
但是,為什麼說蕭穗子這個角色是現實生活中大多人的縮影呢?因為在何小萍受欺負的時候,蕭穗子明明也在旁邊,但是她沒有伸出手去幫助何小萍,如果說蕭穗子和何小萍是無關緊要的關系,但是在影片開始何小萍剛來的時候,蕭穗子又表現出對何小萍的好。
這個角色在影片中聽讓我不喜歡的,因為蕭穗子太過於現實,她看見了別人在扒何小萍的衣服,可是她沒有出手阻擋,而是現在旁邊,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人性的冷漠,在現實生活中,當看見有人被欺負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選擇無視或者看熱鬧,很少有人會伸出手去幫助那個受害者。
蕭穗子就是大多數人表現出來的樣子,這也許和她的家庭背景有關系,蕭穗子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她的父親同樣是被勞改下放,她通過自己出色的舞蹈進入文工團,她沒有勇氣也沒有底氣與那些人作對,這也是對現實生活中權利的諷刺。
影片結尾他們幾個在幾年後又聚在一起了,但是已經物是人非,他們已經各自有了各自的生活和事業,當他們坐在一起感嘆人生、感嘆青春的時候,彷彿又回到了《芳華》的字面意思上,影片看似講述了一堆人在文工團經歷的事情,在文工團他們揮灑下的青春年華,實則上摻雜了很多人性的真理,非常值得觀眾深思。
導演馮小剛也曾經在文工團當過兵,這部影片的青春年華就好像導演馮小剛曾經的青春,那種單純的快樂是無法回去的,只能默默的懷念,留下的也只有回憶,所以在影片的結尾,幾個戰友在一起回憶曾經在文工團的快樂時,就好像馮小剛也在回憶自己那些美好的回憶。
人性在這部影片中是比較真實的,也非常值得觀眾深思,所以你們可以帶著人性的探討再次看這部影片,會有不同的感受。
B. 如何評價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
《芳華》應該是前幾年比較熱門且評分較高的一部文藝青春片。電影出的時候我也正值我所認為的青春韶華階段。時隔近四年,我回頭看這部電影,並不是想追憶誰的青春,感念誰的芳華,而是以一種現在的人來看有點「左」 的思想審視這部電影。總的來說,《芳華》就像一部傷痕文學作品,雕刻著虛無主義的傷痕;像一首朦朧又彷徨的詩歌,模糊意識形態的定位。
從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電影劇情的發展來看,片中兩個主角的出現和遭遇,一個是在貶低集體主義,一個是在唱衰英雄主義。不難發現馮小剛常通過塑造文工團部分成員的負面形象來製造矛盾和對比,不斷藉此方法突出何小萍敢愛敢恨,善良單純的正面、令人心生憐愛的形象。好像在那個強調集體主義的時代,幹部子弟就該咄咄逼人,對待新人就該高高在上,文工團內部就該勾心鬥角、落井下石。
C. 怎麼評價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
有評論認為,《芳華》的前半段有惡意醜化前三十年、嘲弄學習雷鋒精神之嫌;還有,後半段更有對越戰退伍老兵生活待遇也存在著嚴重的曲解、誤導的性質。
我想,這才是本片最深刻的內涵吧,也是引起眾多共鳴的最大原因,因為許多人都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D. 馮小剛導演並拍攝的電影《芳華》如何獲得了怎樣的評價
馮小剛是我做喜歡的導演,沒有之一。因此他拍的所有的電影我都看過。《芳華》這部電影當年剛上映的時候我也去電影院看了,心靈確實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因此直到現在我都對這部電影記憶猶新。
看完電影和原著後,我的內心是沉重的。軍隊總是被認為是紀律最為嚴明的地方,不管外面多麼復雜,軍隊都始終是干凈的,但是影片和原著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最不缺的就是被命運捉弄的人。
馮小剛要在《芳華》里講的,就是一群有著相同經歷的人沒有任何一個施暴者會為自己的暴行買單,當事情真實發生,只有繼續善良和變成新的施暴者兩個選擇,第一種選擇是折磨自己,第二種選擇是折磨他人。不管如何選擇,結果都不會改變,最終都需要面對自己,繼續生活。
《芳華》不止是馮導,一代文工團人的青春,從這一點上看來也是整個時代的縮影,施暴者和被害者的事情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自己,成為其中之一,如果已經成為了,就好好對待自己,保持善良,繼續生活。
E.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如何評價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
我覺得這部電影真的是拍得特別的現實,所以看完之後會讓人覺得心裡很難受,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我推薦大家一定要去看。
F. 被馮小剛捧紅,成龍接著捧,洪金寶排隊等著捧,鍾楚曦為何這么搶手
信賴咱們應該都知道,娛樂圈這個圈子雖然在咱們看來十分的光鮮亮麗,但裡面那些明星藝人們之間的競爭力其實是十分大的,特別是關於那些年青的女星們來說更是如此。因此一位年青的女藝人假如想要快速的走紅起來的話,必定要有人捧才行,只要這樣才能快速的走紅起來和發展得越來越好。
當然現實是殘酷的,即使每年都有許多的明星可以得到機遇,但後邊還有更多的新人涌進來,所以關於一切的藝人來講,機遇都是十分重要的。這樣也就照成了面臨機遇的時分,一般藝人和新人是無法跟那些大明星比較的,所以資源和機遇就更加不能平等了。就好像前一段時刻開端大火的鍾楚曦相同,就是這樣一個藝人。
而且和許多走紅的年青女藝人不同,她在走紅之後也一向特別極力,並沒有過度出現在群眾面前和引起咱們重視,這一點真的值得許多年青藝人去學習。也正因為她自身這么優異和這么極力,自從走紅之後,她一向深得咱們認可,許多人對她都特別喜歡。
G. 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認為怎麼評價好
馮小剛導演的這部作品《芳華》講述了一群年輕人在成長過程經歷愛情,事業以及變故後的心路歷程變化,可謂是一部不可多得好電影,剛開始覺得一般,看到後面就覺得感同身受。
H.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影片,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覺得怎麼樣
我覺得很好很讓人有感觸。《芳華》是用電影藝術反映了導演和編劇的那一段親身經歷,我想這是最主要的,怎麼看這部電影,自有每個人的感受和見解。
很多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的軍人看過芳華這部電影之後都落淚了,久久不能平靜!小剛導演的電影沒有之前電影的娛樂性、票房號召力。未來五十年之後再看馮的電影你會發現它是可以穿越時間經得起歷史的考驗!這就是芳華。
馮小剛的軍人題材的電影,盡管有很多人不接受其中的一些片斷和事列!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 都會覺得比較貼近現實!現在的人也許覺得不可能,但它們還真就發生過!馮小剛只是大膽把他講出來而已!不過軍人的情感表達得非常到位和感人!希望馮小剛還有軍人題材的電影出現!
I. 今天才看了馮小剛執導的電影《芳華》,你是如何評價的
電影《芳華》是近年來少有的表現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片,電影里有一場6分鍾激烈戰斗的長鏡頭,表現的戰爭殘酷和傷亡慘重,還有電影里出現了我軍的62式輕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機槍壓制敵人的情景。曾在網上引起過熱議。有網友提出異議,說芳華的血腥戰斗場面和傷亡不真實。而且認為1979年我軍還是步兵炮傳統作戰,在越南熱帶叢林不會有大批坦克出現。
J. 芳華觀後感
芳華觀後感10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芳華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第一次知道這個片子,是在幾個月前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導演是我欣賞的,演員黃軒是我喜歡的,原著作者是我傾心的,所以就記住了這個名,盼著去看。12月15日上映,就想著要去看。16日那天是個周末,我提議一家人去,被女兒拒了,她說這種選題沒興趣,我和她爸尊重了她,特意挑了一個她上學的時間去看。結果滿懷期待地去,看完後有些失望。心中慶幸女兒的決定太對了,我不用聽她吐槽,嘿嘿!過了一天,我跟先生交流觀感,原來他也失望。
演員還是演得好的,故事其實也不錯的,關鍵是導演對故事的表達方式不好。人多故事散,主線不突出,時間跨度大,敘述不細膩。故事鋪陳不成線也不成面,而是一個一個的點,於是人物特徵不明顯,難以入人心。抓不住導演想表達的東西,似乎很多,但就是因為多了,反而不知所雲。有些情節的設計似乎很多餘,就像單純的情節堆砌,一大堆很熱鬧,但看過就忘,留不下記憶。而且片子還有些讓人很沮喪的東西,或許可以叫負能量,讓你對這個社會、制度、甚至是人性有點難過哦!
算了,就說到這里,不能批評過多了。我想起上周看的《尋夢環游記》,心裡美了起來,那是一部多麼美好的片子啊,告訴我們堅持夢想、重視親情、保持正直和善良,享受動人的歌曲,歡快溫暖,就是片名譯得不太好,或者去掉「環游」兩字?嗯,有點小小的缺憾,不過沒關系,就叫英文名「Coco」好了,沒什麼意思,可以隨意地加上自己的理解,也挺好的。
這是第一次讀嚴歌苓,因為在上映的第一天去看了《芳華》。
電影和小說是不同的,電影更像是控訴,激化的戲劇沖突是電影必需的表現手法;而小說則是細水長流,講述的就是這一代人的一生。
微信的朋友圈對於電影有種各種各樣的解讀,例如善良,人的等級等等。
看完小說,淡化了人性的缺陷,時代造就了那樣的行為和思想,例如劉峰,沒人不認為他是好人,他發自內心滴幫忙,在那個年代收獲也是巨大的,他入了黨,甚至可以打聽林丁丁的入黨消息。與其說是喜歡林丁丁的普通人的想法讓他放棄深造,比如說,他的階級局限性決定的,林丁丁只是個借口,這才是他後面潦倒的本質原因。
書里的林丁丁,沒有誣告劉峰,因此是值得單純善良的劉峰愛戀一生的,無須愧疚。她符合了綠茶所有的氣質,沒有了揭發,我認為林丁丁是一個不錯的姑娘,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即使結局慘淡。
最喜歡的還是蕭穗子,不卑不亢,不欺負何小曼,也不謙卑,積極融入這個集體,不像何小曼始終游離在人群外,這樣是危險的,融入才是保存自己最好的辦法。
每個人物的人生不完美,即使作為官二代,作家等,不完美才是完美,剎那芳華,令人唏噓。
昨天晚上,今天上午,兩口氣,四個小時2分鍾讀完,有點快,但我依然是認真讀的,基本上一個字都沒落下。
讀完後感覺:壓抑,心寒,心酸,心痛,凄涼,感慨,一點憤恨,一種揪心,一些同理心的體會,一些疑問,一些贊同……還有一句「蒼天饒過誰」的因果
當作者寫到四十年後發生在他們幾個人身上的事情時,我想到一句話:「七十而從於所欲不逾矩」。雖然四十年後他們五六十歲,其實已經是知天命,順於心,不逾矩,接納了無奈,放得下,看得開,活得通透了。只是在作者筆下,這個過程太艱難,以犧牲人性為代價,結局也充滿淡淡的遺憾——為人性遺憾,虛偽與真誠,浮淺與善良,無知與慾望……好人沒好報,無知即無德,漫漫人生路,我選擇慈悲
這樣的時代,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我無法真正感同身受,但是每個時代發生的事情,應該都有相似的剪影,無法理解,也理解。讀後感,讀後感,應該就是讀完後的感覺吧,讀完後感覺不是很好
我會從這本書里學到什麼呢?
《芳華》演繹了中越自衛反擊戰,在中國近期電影中,很少,戰爭場面很血腥,很震撼,描繪了一個殘酷的戰場和激烈的戰斗畫面。面對這祖國的將士的奮勇殺敵與重大的犧牲,我的眼角依舊濕潤,我依舊是那個小「憤青」。
從小受的教育要麼是老媽讓看的書,所謂的愛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麼是學校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總而言之就是:為人要正義,為了祖國要勇於奮斗與犧牲。想起小時候某些「小官僚」耍威風,也是當面斥責。家鄉人喜歡說你算老幾啊你管我,小學時候我就能說出每一個公民都有權利說出你們的錯誤。當時也是真楞!
正是由於這初心,才對新聞中的種種不平表示憤怒,對犧牲的將士得不到應有的的對待感到痛心;才對衛青霍去病的消失感到不安與憤慨,才對部分民族的肆意妄為感到內心壓抑的悸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片刻都在耳邊。
不知道你們信不信。我小時想的都是做一番大事,從來沒考慮過金錢。即使長大了知道了金錢的奧妙,也是想有錢做一些想做的事,卻從未包括吃喝玩樂。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我輩如是。
大家可能記得,這部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簡述文工團的電影《芳華》。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何小曼以為文工團可以改變她的命運,然而文工團是她現實的縮影,孤獨,不被群體認可。印象深可能覺得「好人沒好報」無比憐憫為救隊友而散失右臂的劉峰。
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是嚴歌苓。前幾天在寫作課上聽嚴歌苓進行了寫作分享。所以特別感興趣她這部原著小說。於是我這幾天用碎片化時間認真讀完了,才覺得一部電影2小時的內容,太難承載小說一生的內容。
看完之後覺得是心酸,是人的一生在時代下無法逃脫的宿命。裡面有人性的復雜性,時代價值觀的扭曲…
好人就有好報嗎?
裡麵塑造的劉峰是一個非常努力,非常願意為他人服務的「好人」。他努力在於他是貧民窋里因為翻跟頭厲害而被挖掘加入文工團,而他覺得為他人服務可以體現他的價值,他的形象如完美的聖人般,沒有人性的一點點丑惡而顯得「不像個人」,所以總期待他露出人性的一點點醜陋,直到「觸摸事件」被批判的.時候,他內心早已失望透了。也因此斷送了他的人生。
我們理想的世界裡,好人是有好報的。
但現實的答案是「不一定」。
現實世界不是二元對立的,而且更多的灰色。裡面充滿著人性的復雜性,人性的多面性。
《芳華》是一部值得細讀的小說。
白露,霜寒,冬至,每到這個時候我們都不由得感嘆:年末了。
又到此時,我不想說又是年末,只想說:時光芳華,我們不老。
馮小剛的《芳華》上映派生出很多文字,其中或多或少都感慨那一代人的青春芳華,或自己的歲月芳華,但無不強調易逝。婦孺皆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其實,時間也一樣,沒有兩天完全相同的時光,夕陽喚醒了星星,星星照亮了晨曦,晨曦通透了露珠,露珠耀眼了太陽……一個事物的隱退總演繹出另一種事物,萬事萬物就這樣生生不息,周而復始。我們能說昨天的日子和今天的日子是完全相同嗎?
「冬天都過去了,春天還遠嗎?」是的,四季更替是自然規律,時光流逝也不可抗拒,它的「逝」讓我們得到生命的詮釋,讓我們懂得過日子的過程,讓我們獲得生活的饋贈……這些「得」是時光的「逝」的淬煉和升華,它是嶄新的,芳香的,青春的,也是原汁原味的。時光里浸潤了我們每一個個體生命的嶄新和芳香,它純粹、酣暢、濃烈、香醇!
每一個日子,每一個年華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它不可復制,不可雷同,站在歲末展望新年,走進新年耕耘歲月,我們用我們的芳華書寫歲月的芳華,歲月用它的芳華充實我們的芳華,我們和歲月一起度過年年歲歲的三百六十五天,怒放生命,盛開芳華,時光不老,我們不老!
《芳華》雖已是去年的老電影,可再次觀看時,心中還是五味雜陳,有著說不出的滋味。
這部電影實屬良心作品。它包含著文工團中文藝兵們一起訓練一起生活時的愉快;包含著何小平翩翩起舞時的優美和戰場上救助戰士們時的勇敢無畏;它有著戰場上戰爭的冷酷無情,也有戰士們的堅毅與誓死守衛;還有著六七十年代人們最美的年華。
當然,它包含了令人嚮往的美好回憶,但也帶著讓人避之不及的陰暗一面。何小萍初到文工團時遭人排擠,爛好人劉峰最終落得殘疾、受人欺負的結局。我不禁地想:為什麼好人總得不到好報呢?反而是那些存有私心,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過得滋潤呢?難道正應了"壞人吃香的喝辣的爽死,好人吃糠咽菜的窮死」這句俗語?但其實啊,不是說好人做不得,但也需有個度,像劉峰這「爛好人」,大家都把他的好當做了理所應當,也就造成了如今的情況。
在電影的最後,劉峰和何小萍相互依偎在一起,衣著雖簡朴面容卻帶笑。這也許就說的是好人看穿了虛名,得到了真正平淡的幸福吧!不信,那你瞧: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的改變。倒是劉峰和何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僅以此談,獻給我心目中的《芳華》。
周五,觀看了電影《芳華》,被對美好青春的贊美「世界有朵最美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所振動。
做為一名教師,芳華中不僅有自己,還有學生,今天是20xx年的最後一天,老師們,願你芳華永在。
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未破曉,當萬物還在熟睡的時候,已有人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三更燈火五更雞,他們用勤勞,催動著新的一天。這也是老師的寫照。
浙江衢州黃壇口鄉83歲的毛師花奶奶,24年來,每天五點半她都出攤到學校門口賣早點。石磨磨的豆漿,土鴨蛋做的蛋餅,手工包的糯米粿,都只賣五毛錢。物價漲她不漲,每月都貼三四百元。她說捨不得這些孩子,身體允許會一直擺下去。
所有的老師,和毛師花老人一樣,都有一個「堅持」,堅持用自己的青春去培養一代代的學生。
老師,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用自己的愛心,用自己的知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發觀學生的美,鼓勵學生,與家長朋友一起,使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願每一位老師芳華永遠都在!
如果非要給《芳華》寫一句觀後感,我覺得沒有「人性」「歷史」什麼的,唯有「命運」。
看到前面部分何小萍被集體排斥甚至被欺負的時候,我都有點不忍心再看下去。但是不忍又能如何,這人世間上有很多這樣命運的人。在當事人看來,這份壓抑難以承受,覺得自己也夠善良,為什麼到哪裡都不受待見?在當事人之外的人看來,她無疑是有缺陷的人,是另類,言行都讓人嫌棄。
其實我不想說起周易的,因為也顯得很另類,但是我感覺這個解釋是最科學的。比如八字官殺重而無力承受的人,活著就是有壓抑感, 壓力大口舌事多;比劫多而無用的人,不容易有朋友;傷官見官,容易和領導有沖突等等。
這劇最後的時候,劉峰和何小萍,這兩個有「殘缺」的人聚在了一起,我想這美好的結局應該是劇情的需要了。
不想說人性,林丁丁當時如果不舉報,也許這輩子被命運之神打上叉叉的就是她,可是劇情如果不是那麼發展的,是劉峰飛黃騰達了,而林丁丁淪落了,那人性就有了嗎?只能說是命運了,而且林丁丁的所謂的人性不完美,才讓她活得很滋潤,而完美的劉峰,老天必定也要讓他的一生有殘缺。
芳華歲月流逝,留下一串串故事。自古以來,最美的故事不是因為完美,而是因為不完美。
看完電影,終於也完整地再次看完了這個故事。平平淡淡的劇情,卻讓我在片尾的時候淚流滿面,劉峰最後沒有被善待,還好小曼找到了劉峰,劉峰也找到了小曼。
有人說離開影院時,看到了相互攙扶哭得不能自已的老人,這給那段歲月,又增加不少觸動人心的東西啊。那些年,是很…獨特的,我總覺得沒有經歷過,是不能切身體會的。那是他們的芳華啊。
最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這是個悲傷的故事,「他們」獨特的回憶。幸好劉峰遇到了小曼,小曼也遇到了劉峰。一世的老好人,在去世前的「掙扎」,看來最讓人心碎。
他把善良給了所有人,所有人還給他的是質疑和批判。紅樓里的人呀,一面享受他的好,一面從不停止地質疑他的好。人啊寬以待己嚴以待人才是常態呀,等到著一個「高大」的人的跌落,藉以拔高自己,很…無恥,卻又很容易理解。
作者要經歷怎樣的苦難心酸,才能寫出這樣至善至美、直擊人心的作品?
那段歲月里,劉峰的愛與善,最震撼最讓人感到心酸。他愛林丁丁愛得深沉。而林丁丁和郝淑雯這樣的女子,可以把同情和友好給好人,婚姻的大門卻是對好人禁閉的。很殘酷、也很現實,不是嗎?
沒有波瀾壯闊的劇情,但故事本身就足以撥動心弦。很喜歡很喜歡這個故事,可能幾十年後再讀它,我會在回憶中,老淚縱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