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電影軸線
在電影場面調度中,處理兩個以上人物的動作方向及相互間的交流時,人物中間有一條無形的線,謂之「軸線」,它影響著鏡頭的調度。違反軸線規律,就會破壞空間的統一感,造成方向性的錯誤。
軸線在一般情況下不可逾越,但導演為了內容和場面調度的需要,也可以採取一定的方法突破軸線,顯示鏡頭調度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通常,越軸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通過中一人的正面特寫鏡頭作過渡。
(2)通過大的動作,如起身、轉身等作過渡。
(3)通過移動鏡頭,由A區移向B區。
(4)通過俯拍全景作過渡。
(5)通過人物調度,變化方向,改變軸線。
(6)插入空鏡頭或另一方位鏡頭人物,造成時間與空間的間隔。
㈡ 電影中「軸線」的作用是什麼
軸線這個東西說到底就是個工具,說是鐵律有點誇張了,它只是為了觀眾在觀影時可以不用費太多腦子,這樣就可以專注於劇情了。舉個例子來說,比如《無間道》里劉德華和梁朝偉在天台的那場戲:有點類似於剪輯工作中的「蜜蜂效應」:把一群蜜蜂放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它們出人意料的很快就接受了這種設定,把它們放到里原來的蜂巢10米左右的距離時,它們反而暈了,因為周圍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熟悉,但是媽的,誰把我窩挪跑了,看電影時,觀眾就像蜜蜂,如果切換到完全新的場景中,我們很快就能適應,而換一種視角可能會懵。順便一提,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反軸線是一方面,但他最具特點的是機位設置,造成一種踏實穩重的家庭感,和他所表現的風俗習慣世態人情暗中契合。一會兒再說。越軸和跳軸其實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請跟我念「不是建立於電影表達的反軸線都是耍流氓」,不過想想也是,這么長一部電影,總是用一條軸線,看看也煩了。多數情況下的跳軸都是有預告的,告訴大家我要變形了...比如說角色回頭一看,而他看見了什麼呢,鏡頭再跳(或再越軸),就不會顯得突兀。專業一點說,叫通過主觀鏡頭越軸(或跳軸),這些都可以用後期剪輯來實現。大概是因為第一幅分鏡中採用了俯拍,而第二幅跳到仰拍,從而穩定了畫面,兩個拍攝位置可以算是斜對角,強行穩住了構圖。
㈢ 什麼是影視雙軸線
通常有3種軸線,動作軸線、動作軸線、關系軸線,雙軸線則是其中的兩條,具體如下:
軸線:又稱之為關系線、運動線、180度線,是影視片中表現人物(或物體)的行動方向、人物的視線方向和人物之間交流而產生的一條無形的線,是拍攝中為保證空間統一感而形成的一條無形的假想線。軸線直接影響著鏡頭調度,保持軸線的統一才會使畫面的空間感保持統一。
(1)動作軸線:指人或其他主體運動時,運動方向與目標之間形成的軸線;
在電影或電視拍攝中,被拍攝的主體運動方向、路線或軌跡即稱作「動作軸線」 或「運動軸線」。 如果要保持運動主體在屏幕上運動方向的一致(包括相同方向、相異方向),各個分切_頭的拍攝總方向應保持在這條軸線的同一側。如果越過了軸線拍攝(稱越軸),主體在屏幕上的運動方向會變成反方向。主體運動的速度越快,動作軸線所起的作用越明顯。動作軸線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兩者都要求拍攝機位拍攝方向保持在線的同一側。
(2)動作軸線:人物在靜止觀察周圍某物體時,人物視線與物體之間構成的軸線;
(3)關系軸線:人物之間進行對話交流時,在兩人(或三人)之間形成的軸線。
關系軸線涉及的是「靜態屏幕方向。如果屏幕上出現兩個主體,那麼只形成一根關系軸線,拍攝各個鏡頭的總方向必須保持在這根線的同一側180度以_.如果, 屏幕上出現3個以上主體, 那麼每兩者之間都可以形成一根軸線, 主體越多, 軸線也越多(如3個主體有3根軸線, 4個主體有4根軸線),拍攝總方向僅能確定在每兩根軸線的夾角之_。
㈣ 電影的跳軸是什麼概念
越軸 ,軸線就是被攝雙方的一條關系線。比方說一列火車從南往北開,你就只能在東,或只在西一個方向拍攝,不讓火車的運動方向就變了。拍兩個人,必須在軸線的一側,不能越過軸線,不然人物就一會在左,一會在右了!
看著不好理解,自己比劃比劃就明白了。
㈤ 請問有誰知道電影拍攝時關系軸線的詳細了解感謝!!
軸線關系很難解釋。
簡單點說:比如拍攝兩個人物對話場景,採取正反打方法。把兩人看成一軸線,比方過肩拍攝兩人,你攝像機必須放在軸線的一邊,如放在軸線兩邊,視作「越軸」。
上面說的是兩人軸線,還有3人或更多人的,像《讓子彈飛》開頭的火鍋戲就是3人。很難解釋清楚,這還得結合實例才能真正理解,建議查詢相關類書籍。
希望對你有用~
㈥ 什麼是拍攝軸線及拍攝軸線的分類
拍攝軸線的概念是是指由於被攝物體的朝向、運動的方向和物體之間的交流關系所形成的一條假想的虛擬直線。
軸線是建立畫面空間、形成畫面方位感、表現主體位置關系的基本要素。
拍攝軸線又分為:
一、方向軸線。是指被攝對象靜止不動的,即位置沒有移動。這樣「軸線」就要根據各主體間的連線或主體到背景平面的垂直線來定。以拍攝人物為例,被攝人物的直視線就是軸線,由他到對方連接起來的線也是軸線
二、運動軸線。即處於運動中的人或物體,其運動方向構成主體的運動軸線。
在電視攝像時,應遵守軸線規律,以防止越軸前後的畫面不能進行組接。但為了豐富電視畫面語言,往往又要打破「軸線規律」,避免鏡頭局限於軸線一側,而是以多變的視角,或以其他畫面作為過渡,起到一種「橋梁」作用,既避免「越軸」現象,又能夠形成畫面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6)電影軸線包含哪些擴展閱讀:
解決越軸過渡方法
1、通過移動鏡頭,機位「移過」軸線,在同一鏡頭內實現越軸過渡,即利用攝像機的運動越過原來的軸線實施拍攝的過程。
2、利用拍攝對象動作路線的改變,在同一鏡頭內引起的軸線變化,形成越軸過渡。
3、利用中性鏡頭或插入鏡頭間隔兩越軸鏡頭,緩和給觀眾造成的視覺上的跳躍。
4、 在越軸的兩鏡頭間插入一個拍攝對象的特寫鏡頭進行過渡。
5、利用雙軸線,越過一條軸線,由另一條軸線去完成畫面空間的統一。
㈦ 什麼是動作軸線
「軸線」是指由被攝對象的視線方向、運動方向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形成一條假定的直線。由視線方向和運動方向形成的軸線稱為方向軸線,由相互之間位置(兩個人物以上)形成的軸線謂之關系軸線。
在電影的場面調度中,處理人物的動作方向及相互交流時有一條無形的線,這條線,我們在電影術語里叫做「動作軸線」。
3.主題人物在進出畫面時需要注意拍攝的總方向,從軸線一側拍,否則兩個畫面接在一起主體物就要「撞車」,讓人覺得突兀。
4.在拍攝的時候,如果攝像機的位置始終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那麼構成畫面的運動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這 樣觀眾就會覺得自然.否則就會產生「跳軸」而讓人感覺突兀了,跳軸的畫面除了特殊的目的以外是無法組接的。
5.在前期拍攝時,由於攝像師未充分意識到軸線問趣,或者即使前期拍攝時建立並遵守了軸線原則,但後期剪輯時需打亂原來的鏡頭次序重新組合,就可能產生「跳軸」現象。如果這個問題不加以解決,會造成觀眾理解上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