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對電影發展導演

對電影發展導演

發布時間:2022-09-14 10:27:46

⑴ 中國電影的導演發展

六代導演僅是針對大陸電影學院派的學術概念
第一代導演: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代表人物: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楊小仲等。
作為中國電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導演從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和舞台戲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聯系著時代的要求,重視電影的社會教化作用。電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劇的延伸,導演們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布景空間層次的設計仍然具有強烈的舞台痕跡。在表演上依舊留有舞台劇的表演痕跡,拍攝時沿用戲劇舞台的一套辦法,攝影機基本固定,電影鏡頭的景別變化不大。早期電影在內容上難免淺陋蕪雜,藝術上也較幼稚,具有實驗性特徵,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沒。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躍在三、四十年代,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代表人物:費穆、蔡楚生、孫瑜、袁牧之、鄭君里、吳永剛、程步高、沈西苓、史東山、桑弧、湯曉丹等。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
第三代導演: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代表人物:謝晉、謝鐵驪、凌子風、崔嵬、成蔭、水華、郭維、魯韌、王炎等。
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導演:60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代表人物:謝飛、吳貽弓、吳天明、黃蜀芹、滕文驥、丁蔭楠、鄭洞天、顏學恕、張暖忻、胡柄榴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他們尋找歷史底蘊,更多地表現對歷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五代導演:80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中國電影最輝煌的一代。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顧長衛、吳子牛、黃建新、李少紅、馮小寧等。
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經歷10年浩劫的磨難,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他們的思想敏銳,接觸到人民大眾,聆聽最低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
第六代導演:80年代中、後期進入電影學院,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王全安、姜文、王小帥、張元、婁燁、陸川、張楊等。
他們極度追求影象本體,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⑵ 導演對電影具體有何作用

在中國現行電影環境下,電影是導演的藝術。編劇只是輔助導演完成電影的工作人員。 (任何國家的好導演,都會重視編劇的作用。但在國內環境下,編劇對最終電影的形態並不起到決定性作用。) 在美國,好萊塢製片體系中製片人對一部電影的作用最大。導演和編劇都是實現製片人意圖的工作人員。獨立製片中仍然是導演作用更大,不過這種獨立製片電影一般導演都會兼任製片人和編劇。

畢竟,電影是一門影像的藝術,而文字構成的劇本是一個影像成型的基礎。導演需要通過對視聽語言的掌控和藝術手段的運用,結合自我的主觀表達、蘊藉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具象的活動影像表達出來。所以導演之於一部電影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當然,編劇、攝像、美術、演員等都是構成導演影像基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⑶ 導演對電影的創作有多大影響

導演奠定了一個電影,整個創作的氛圍和基調,他是一個電影的核心,這個電影傳達出怎樣的情感都是靠導演在指導和演員的努力。導演是電影創作的靈魂,導演能夠把劇本上的東西最終展示出來,能夠極大地影響演員和布景的表現,如果導演表現的不好,那麼電影的創作一定不優秀。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⑷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

第一代導演: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等。

第二代導演: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漁光曲》等。

第三代導演: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優秀作品有《南征北戰》、《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張嘎》、《早春二月》、《女籃五號》、《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第四代導演:「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吳貽弓、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鷗》、《本命年》、《小花》、《城南舊事》、《小街》等。

第五代導演:電影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獵場扎撒》、《紅高粱》等。

第六代導演: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鬥牛》、《殺生》、《上車走吧》、《頭發亂了》、《老炮兒》,寧浩《綠草地》,賈樟柯《天註定》、《小武》、《站台》,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

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導演:陸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幾人,中國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

導演的職責是: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⑸ 中國電影導演的發展概況

中國電影在全世界的文化價值上一直是有地位的,但商業片要想占據國際市場短期內是沒有可能的

在談到當代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中的演變和位置時,他回憶了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中國文化開始面對世界崛起開放,電影逐漸走出國門並在各大影展取得佳績:1986年謝飛導演帶領《湘女瀟瀟》走到歐洲,此後又有《本命年》在柏林得獎。直到90年代初期的《霸王別姬》、《喜宴》、《香魂女》和《秋菊打官司》,中國在國際三大電影節上實現一年內都有最高獎項斬獲,是中國在文革後藝術最輝煌的一個時段。當然這也和中國此前的文化封閉有關,然而這一高峰期很快就過去了,被諸如伊朗韓國等電影代替。在談到電影節的作用時,謝飛導演分析它主要是對藝術電影和多民族電影的支持平台,是對主流商業電影市場的補充。很長時間內,主流商業市場都被美國文化統治,別人很難進去。不像導演成長的五六十年代期間的中國,可以看到來自全世界二三十個國家的電影,電影節正是在支持這些電影。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就一直被世界電影節電影文化關注。最近二十年來,他們通過張藝謀、陳凱歌和賈樟柯等導演的電影了解中國社會。國外將賈樟柯視做大師,國內很多人不理解,認為他的影片不過類似紀錄片,不好看,也沒有票房, 但是國外認可它的文化含量。中國電影在全世界的文化價值上一直是有地位的 。

然而,近年來由於國內的拜金主義等思潮,國內嚴肅文化的位置越來越差,也造成了我們今天文化藝術電影質量的下降。中國近年來商業片有很多進步,在國內發展也不錯,但是商業片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地位,短期內是沒有可能的,也許三十、五十年後會有希望。所以說對商業電影不要太抱幻想,因為全世界電影都受到美國文化統治,就象今天的年輕人願吃麥當勞而不願吃炸醬面,讓那些外國年輕人看中國產的商業片,似乎很難。要慢慢來不著急,不要幻想用商業電影去統領別人。導演舉例在戛納碰到一個美國電影公司,要拍攝一部以花木蘭為題材的故事片。得知中國剛剛拍完一部趙薇主演的影片後,對方卻回應那隻是給中國人看的影片,世界其它國家不會看。他們要拍的,是邀請章子怡,拍出美國動畫《花木蘭》一樣給全球觀眾看的影片。這里,確實有一個主流商業電影和民族電影之間的區別。

國產電影的未來發展: 應該進一步完善國內市場,國有壟斷應該消弱

在談到中國電影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是,謝飛導演表示中國人多,天才也多,自己教過的學生中很多就都很有才華。因此,電影的發展關鍵還是國家要給於正確和科學的政策支持引導。近十年來的進步正是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正確。原本不許外來資本的進入,發行也要許多證件批准,現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簡化。市場競爭實際上是平等競爭,只有這樣才能有活力。所以,應該進一步完善國內市場,國有壟斷應該消弱。現在有不同民營資金參與,但它們又受到壟斷的抗拒。因此重要的還是改革。

謝飛導演坦率地分析,中國電影要真正走進國際市場還需要時間,即便政策上正確,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實現。也許三十五十年後,中國成為世界軍事政治大國後,全世界都學中文,那時將封神榜拍成三維電影,就不會像現在,拍出來西遊記這樣的古典外國人根本不懂。

中國商業電影的現狀: 娛樂片要有娛樂性,但是也應該有正常的道德輿論要求

在談到今天的中國商業電影市場,謝飛導演表示,今天的中國基本是個半市場經濟,要想成為完全的健康的市場經濟,還要政策配套。這不賴我們的演員編劇和導演,他們很多都才華橫溢,是政策有問題。就象大家開玩笑說現在實施的是娛樂宣傳主義,而過去的年代除卻現實主義就是浪漫主義,如今正確的創作方法都仍掉了。

這不是針對商業電影,商業電影本身沒有問題,是要有文化。美國或者西方其它國家的電影,比如《拆彈部隊》,就是《阿凡達》這樣很商業的東西,它中間的愛情故事,對人類命運的思考都是有內容的。不像我們的有些娛樂電影太沒有內容了,跟現實沒關系,跟人類的文化思考沒關系,而且一味的簡單宣傳。比如《葉問》是個很成功的片子,但是你一味的打外國人解恨,這種簡單的民族主義是很傻的思想。這些在文化上都是很傻的東西。娛樂片要有娛樂性,但是也應該有正常的道德輿論要求,被提倡的道德標准才是有價值的。

擔任今典影業藝術總監:發揮余熱幹活

當謝飛導演談到高齡仍接受擔任今典影業的藝術總監時,解釋到想要發揮余熱。教書了很多年後,希望不再只教書,得干點活了。經典影業的總裁張保全曾是謝導的學生,因此,從各種角考慮,接受了擔任藝術總監的邀請。

談到經典影業未來的藝術發展,謝飛導演透露,公司有具體的房地產酒店業在背後支持。同時,今天的影業投資有別過去,比如經典影業和銀行談判貸款已經談妥。只要有市場潛力有希望,就會有財務後盾。其次就是全面營業,先做發行和技術,在現在的200多塊銀幕基礎上,希望可以增到一千多塊。同時還做數字放映,為三維電影准備。謝飛導演幽默的比喻,電影業最重要的都是賣菜,種菜都是賠錢的。所以能把影院建設起來,自己種菜自己賣,雖然這個賺了那個賠了,很難預料,但是這個路子還是對的。

⑹ 詹姆斯·卡梅隆對電影行業帶來了哪些貢獻他還導演過哪些作品

《深淵》,這部在卡梅隆的創作片單里最易被忽視的影片卻是開啟1990年代後數字特效輝煌時期的關鍵影片。《深淵》是卡梅隆與ILM“工業光魔”的通力合作完成的,影片中對CGI技術的創造運用以及對水下特技效果的創新,直接影響了此後兩部至關重要的卡梅隆電影:《終結者2》和《泰坦尼克號》。

詹姆斯·卡梅隆的作品有:《泰坦尼克號》、《終結者系列》、《阿凡達》、《異性》、《深淵》等等電影,這其中很多都是科幻巨獸片,但是唯獨《泰坦尼克號》是愛情片,但是詹姆斯·卡梅隆卻給這部片子加入了災難的元素,這或許是這部電影能達到這么高的高度的原因吧。

⑺ 王天林對香港電影的發展到底有多重要

王天林的徒弟在香港影壇中都是知名導演,拍攝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給香港電影事業帶來了不錯的成就。

⑻ 格利菲斯對電影發展的貢獻

大衛·格里菲斯
(英文全名為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一般稱為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出生,1948年7月23日逝世),美國導演,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和《黨同伐異》(Intolerance)。
早年生涯
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鄉下的一個破落家庭,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父親所灌輸的感情偏見,由於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

17歲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並開始業余寫作劇本,在朋友的勸告下,加入巡迴劇團。他在演戲的同時沒有停止創作劇本和詩歌,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表。
Biograph時期

格里菲斯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劇作家,1897年,格里菲斯取藝名勞倫斯·格里菲斯進入劇場從事表演和寫作,但結果並不理想。於是在1908年格里菲斯很不情願地加入了愛迪生公司,雖然申請的是編劇,但是埃德溫·S·波特(Edwin S. Porter)只給了他在影片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的一個表演角色。出演了自己的第一個電影角色後,格里菲斯為了養家糊口,馬上又作為電影演員加盟Biograph公司。但是當時Biograph的生意並不景氣,已經欠銀行二十萬美元,平均每個影片只能賣出不到二十個拷貝,而它的導演又生病。於是Biograph主動要求格里菲斯當導演,並允諾如果不成功還可以回去當演員。格里菲斯拍攝第一部影片是《多莉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Dollie,1908年7月14日上映)。在Biograph的五年多時間里,格里菲斯製作了幾百部影片,直到《貝斯利亞女王》(Judith of Bethulia,1914)。這個階段,又通常稱為格里菲斯的學藝階段(apprenticeship),從時間上又可以1911年為界分為兩個小階段。在此以前,格里菲斯在兩次合同上堅持用自己的藝名「勞倫斯」,在第三次合同上,格里菲斯主動把Biograph給他的合同上的名字由勞倫斯改回了David Wark (D.W.),說明他已經改變了自己對電影的觀念,承認電影是一門藝術,並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和這個行業聯系在一起。

初次開始導演,Biograph給格里菲斯搭配了1896年就加盟公司的資深攝影Billy Bitzer來幫助他拍攝,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合作,是影史上第一對完美的導演/攝影搭檔。在Bitzer的幫助下,一開始對電影導演一無所知,乃至每個場景布置都要Bitzer代做的格里菲斯在加盟Biograph的第二年就拍攝了近150部影片,Biograph也因為他成為炙手可熱的電影公司,以至於公司不得不在發行的影片里不時加入AB的防盜標志,以防止其它公司偷梁換柱。在Biograph時期,格里菲斯表現出對電影敘事的無以輪比的天賦,他不但學習一切電影技術需要的知識,還廣泛吸納新技巧,並發揚光大。他和攝影師Billy Bitzer一起,共同研究和發展出了一整套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為後來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愛的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拿進電影,創造出後來被稱為格里菲斯的最後一分鍾營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的平行剪輯手法。他在影片The Fatal Hour(1908)里第一次採用了平行剪輯的手法在高潮段落營造緊張感(當時的業內報紙稱此技術為alternate 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此後格里菲斯很快將平行剪輯的技巧發展到普通的敘事,而不僅僅是最後高潮的段落。他也讓不止兩條線索平行進行。到1909年的A Corner in Wheat,故事取材於Frank Norris的兩部小說,故事也同時在三個地點平行進行,鄉下麥田窮苦農民的生活,麵包店的生意,和股票經紀人的辦公室,而且三個故事線里的人物和情節完全沒有交疊。通過對窮人和富人的平行剪輯,不僅能看到後來格里菲斯名作《黨同伐異》的影子,也能看到對蒙太奇技術的啟發。格里菲斯後來對這種剪輯手法運用的越來越純熟,到1912年,據The Moving Piture World雜志做的統計,在格里菲斯的影片The Sands of Dee里竟然有多達68個鏡頭,而同時期其它單本影片的鏡頭數一般只有它的一半甚至更少(一般一部單本電影的長度是10到16分鍾),比如同時期在美國大熱的義大利影片《Queen Elizabeth》,53分鍾卻只有23個鏡頭,可見格里菲斯的敘事技巧已經遠遠超越了同時代全世界的電影人。

格里菲斯也在景別上大膽前進。當時的影片,還習慣於演員頂天立地撐滿整個銀幕,而觀眾已經開始發現格里菲斯的影片里演員的腳常常在畫面之外了,Biograph以為這是格里菲斯的疏忽,卻不知道這是格里菲斯有意為之,好在觀眾沒有意見,也就讓格里菲斯繼續他的開拓。格里菲斯在影片中開始實驗不同的景別,到1910年的《Unchanging Sea》,格里菲斯將大全景加入到自己的鏡頭語言里,經典電影敘事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鏡頭語言已經都被格里菲斯找到。格里菲斯在景別上的進一步貢獻是在同一場景中根據劇情使用不同的景別和機位。這一做法徹底打破了舞台化的時空觀念,將一個場景空間拆分開來,表現出不同層次的細節,是電影敘事的一個重大突破。相比之下到1913年,著名導演Edwin S. Porter導演的《Prisoner of Zenda》里還是保持人物全身入鏡的一種景別,完全沒有任何進步。

另外格里菲斯也非常喜愛使用景深鏡頭,他的畫面里在縱深方向的細節特別豐富,格里菲斯不怕讓演員從遠處走向乃至走過攝影機,也不吝嗇讓演員慢慢遠離攝影機。在影片《The Redman's View》里,被迫遷徙的Kiowa部落的印第安人先在一個全景里拉成一條線,再折向並從一側走過攝影機,最後在主角Silver Eagle和他父親走到中全景的位置上時停下,表現Eagle的父親病重倒下,在一個鏡頭里完成了多個景別的變化。格里菲斯對景別的追求也自然的讓他對攝影機的運動進行了大膽的發展。在此之前,攝影機的運動只限於左右和上下的搖鏡。在1910年以後,格里菲斯開始實驗其它的攝影機運動,比如更大的搖鏡,把攝影機放到汽車上。在《The Lonedale Operator》(1911)里,格里菲斯和Bitzer把攝影機放到運動的火車上,讓他的最後一分鍾營救看上去更加驚險刺激,壓迫觀眾的神經。在1914年的Cabiria移動出現之前,格里菲斯在攝影機運動上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此外格里菲斯也對布光的可能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早在1908年的影片《The Drunkard's Reformation》里,Griffith就大膽採用了火光作為光源。在1909年的影片《Pippa Passes》里,格里菲斯模擬了日光在一天中的變化。1916年格里菲斯說回顧自己在Biograph的日子,他非常喜歡這部影片。雖然格里菲斯以後很少用這種布光,但是這種布光顯然被其他電影人借鑒,比如Cecil De Mille的攝影師Alan Wyckoff就稱這種布光是「Rembrandt式布光」,並且在De Mille的影片中大量使用,如1915年的《The Cheat》。

格里菲斯和Bitzer還有很多其它的貢獻。比如淡入淡出,圈入圈出,"iris shot"。Bitzer對於圈出的手法非常自豪,因為通過圈出將畫面中心集中在一小塊焦點區域來引導畫面切換,既沒有過於唐突的跳躍,也不會讓心急的觀眾發出噓聲。

由於格里菲斯的影片中已經採用大量的中景甚至更近的鏡頭,他敏銳的意識到鏡頭的變化讓電影表演不同於舞台表演,特寫的出現讓演員不需要做出誇張的動作,從而獲得最接近真實生活的表演。格里菲斯的這種電影表演的觀念讓他旗下聚集了一批年輕的演員,除了Mary Pickford和Lionel Barrymore是成名舞台演員,其他很多演員,比如Mae Marsh、Dorothy Gish、麗蓮·吉許、Blanche Sweet等後來的明星以前都沒有表演經驗。從一定程度上格里菲斯是影史上第一個懂得指導演員表演的導演,比起其它電影公司,他不吝嗇時間進行排練,他影片的成功讓他能拿出別人四倍的工資留住演員。這些人在後來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時也一起跟格里菲斯離開了。

除了演員,大量電影工業的有生力量也從格里菲斯的團隊里最終走進電影圈,比如Mark Sennett在Biograph負責喜劇拍攝就為他後來創立Keystone打下了基礎。其它各時期從格里菲斯電影學校畢業的導演就包括埃里克·馮·斯特勞亨,格里菲斯影片里著名的Hun形象),Sidney Franklin,拉烏爾·沃爾什,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Wilkes),Allan Dwan(為《黨同伐異》里巴比倫一段設計了著名的推拉鏡頭),Tod Browning,Joseph Henabery(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林肯),Donald Crisp,Paul Powell等。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時期也在影片題材上廣泛取材,他拍攝的內容廣泛,除了最後一分鍾營救賴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劇,正劇等等。1912年的《The Musketeers of Pig Valley》被視作「幫伙片」的鼻祖。格里菲斯也開始大膽觸及社會問題,認為嚴肅的社會題材能夠提升電影的藝術地位。1909年他拍攝了《The Redman's View》,通過兩個印第安人在部落因為白人勢力擴展被迫遷徙時的愛情來反映社會問題(格里菲斯一生影片里有四十多部片子有關於印第安人的戲)。同年他還拍攝了反應貧富差距的《A Corner in Wheat》,以傳統清教徒的價值觀念對現代社會的經濟貧富差距問題進行了置疑。到後期格里菲斯拍攝的《貝斯利亞女王》已經有了史詩級的戰爭場面。在取材上格里菲斯開始傾向於使用現成的小說。另外格里菲斯說早期影片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法國人Charles le Bargy拍攝的《吉斯大公遇刺記》(L'Assassinat c Guise,1908),也是在美國最賣座的法國電影,這讓格里菲斯對華麗的歷史題材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1年後格里菲斯對電影藝術的全方面的追求讓他不願局限於單本劇的長度,他開始向時間更長,劇情更復雜的劇情長片發展。由於多本影片在美國逐漸興盛,Biograph公司答應格里菲斯拍攝兩本的電影。1912年格里菲斯在加州拍攝了三部兩本的電影,但是上映時卻遇到義大利大片《Queen Elizabeth》和《Quo vadis?》等影片的沖擊而默默無聞。從電影技術本身這些歐洲的film d'art影片遠遠比不上格里菲斯的影片的技術水平,但是大製作大場面帶來的大片效應卻讓它們成為了公眾的焦點,《Quo vadis?》近五萬美元的投資為製作者帶回了20倍的票房,義大利片場不得不24小時輪班倒的洗印拷貝才能趕上發行的需要。這些無疑對格里菲斯產生了影響。1913年他拍攝《貝斯利亞女王》的素材足夠一部長片,但是Biograph最後卻只讓格里菲斯剪出了一個四本的影片。由於影片花了三萬六千美元,超過預算一倍,Biograph的負責人決定將格里菲斯升職成不參與具體拍攝的製作總監。而同時為了迎合長片走紅的需求,Biograph和劇院製作人Klaw和Erlanger簽下協議,翻拍他們的舞台作品。

這一做法激怒了格里菲斯,於是1913年10月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以獨立製片人/導演身份加盟Reliance-Majestic,年薪5200美元。Relian-Majestic的頭Aitken允諾除了常規作品,格里菲斯一年可以拍攝兩部自己的獨立製作。而此後Biograph公司則每況愈下,在1915年宣告破產,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因為Biograph公司從來不宣傳自己的演員和導演,所有影片除了名字沒有其它信息,所以雖然人人知道Biograph的電影好看,卻很少有人知道格里菲斯。於是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後,在New York Dramatic Mirror周刊上發表廣告,列出自己指導的150部影片,公開宣布他就是讓Biograph成功的製片人。他在廣告里列舉了對電影藝術的創新:近景和特寫畫面,大全景,狄更斯式平行剪輯,懸念保持,圈出,自然的表演。雖然這些手法很難說是格里菲斯首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語言在格里菲斯手裡得到了相當系統化的使用,奠定了經典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他的影片在電影界得到了廣泛的贊許,成為普遍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影響深遠,這些都令格里菲斯無愧於電影之父的地位。
電影生涯的頂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是美國電影早期的兩個無法逾越的高峰,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同期的其他電影。它們預示著格里菲斯達到了個人生涯的頂峰,也展示了電影技術上的最佳手法,為電影開始爭取作為藝術的地位,並斷然指出:電影是美國社會最強大的社會力量之一。

這兩部影片的誕生絕非偶然,都是導演五年緊張工作的結果。早在Biograph公司時期,格里菲斯就醞釀著這兩部作品。在離開Biograph公司後,格里菲斯為新公司製作了四部影片,都不是他所喜愛的。隨後,格里菲斯得到了《同族人》(即後來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的拍攝權,發現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故事。格里菲斯開始大規模投入拍攝這部電影,他不僅全盤負責創作,連所有雜務都包了下來。

參照:
http://www.mtime.com/my/856068/blog/645814/
http://ke..com/view/1285481.htm

⑼ 中國頂級電影導演的創作有哪些特點如何評價他們的地位和對電影史的貢獻

提到中國頂級電影導演大家首先應該就會想到張藝謀,除此之外還有馮小剛和徐克,他們都是中國的頂尖電影導演。這些導演在創作的時候有著屬於自己的風格,並且也各有所長,但每一位都對電影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娛樂圈中每一個導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影響力,而且在拍攝作品的時候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導演出來的作品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徐克導演

徐克導演在導演作品的時候有一股非常獨特的江湖氣息,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徐克所導演出來的作品充滿了浪漫色彩。徐克導演的作品算得上是許多觀眾的情懷,而且也成了很多人難以忘卻的童年。徐克導演以前導演的作品拿到如今這個市場上來看,依舊是經典,所以徐克導演在拍攝作品的時候很有自己的想法。

⑽ 導演李安對電影藝術的發展有哪些貢獻

其實具體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只能是一個回頭看的結果。以現在的狀態假裝看到了未來然後評價現在,真的很難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觀眾,甚至也很難以電影從業人士的眼光去看。如果說李安和120幀這事。我覺得這對李安和觀眾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李安不是一個橫著走的人。很多導演,會拍攝一系列相似的影片,也就是說,在自己的能力限度內做重復工作,就相當於走到了一個平台上,就在這《卧虎藏龍》個平台上玩耍了。

但到底來說,李安是拍自己的電影,他在不斷的挑戰並提升自己操控電影的能力(李安原話具體說法忘記了),這個過程中,帶給電影工業的,可能是標准,可能是創新。就像太空梭是點錯科技樹了一樣,發展了這么多年又退役了。3D,以及新的120幀技術,誰也不知道是不是電影工業的太空梭,只能留待時間檢驗。但是對於一個電影從業者來說,新技術,帶來的是一系列的改變,舊有的幀率技術下的拍攝手法手段,從布景到攝影,後期處理,都可能是需要系統更新,這期間帶給電影行業的,可能是一次革命,觀影體驗,也可能是全新的。但是誰又能說的准呢,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可能並不能摸清新技術最適合的方法,可能還沒有摸索到最適合的表現方式。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一次偉大的嘗試,這種嘗試里充滿了先驅者的勇氣和果敢,這是一次對未來的挑戰,這個平凡而偉大的過程,是李安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觀眾,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我們拭目以待。

閱讀全文

與對電影發展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