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藝謀生平簡介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
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
1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
1987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從此開始實現他電影創作的三部曲,由攝影師走向演員,最後走向導演生涯。
1987年至1999年執導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影片令其在國內外屢獲電影獎項,並三次提名奧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獎。
2002年後轉型執導的商業片《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及《金陵十三釵》兩次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四次奪得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
(1)青年電影導演創作擴展閱讀:
張藝謀的名字是父親給起的,最初是叫張詒謀,父親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有所成就。張藝謀的祖籍為陝西臨潼,晚清時期家族已是臨潼市田市鎮大戶。
社會活動
2017年,出任第三屆CFDG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暨「青蔥計劃」的主席,領銜由國內影視行業專家組成的評選委員會,對入選該計劃的青年導演進行指導,並評選出優秀作品。
2. 中國第五代導演有哪些代表作品以及他們的創作特點是什麼
1. 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講述抗戰期間,八路軍的文藝工作者顧青從延安到山區采風,寄宿一貧苦的農家。其女兒翠巧因葬母和為弟弟訂婚,收了一個年齡比她大很多的男人的彩禮,訂了娃娃親。顧青帶來的新生活信息,使翠巧萌發了新的憧憬。這種憧憬,使她最終逃出夫家,夜渡黃河,投奔八路軍。《黃土地》的成功在於它僅僅把故事當作外殼,它通過超時空的開拓,抒發了作者對土地、對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中許多非情節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廣闊天垠、氣勢磅礴的黃土地,安詳博大、氣象萬千的黃河形象,甚至許多風俗民風的描寫,例如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都和人物緊緊結合在一起,成為整個銀幕形象的重要構成。影片在攝影、色彩、造型、構圖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無不內蘊深意。《黃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與人物的三者統一,以敘事因素、隱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統一,表現了陝西高原古樸、蒼涼、深厚的民風,表達了創作者對民族特性、農民命運的思考。影片獲1985年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獲1985年瑞士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等6項國際獎。 2. 這時期被稱為"探索電影"的還有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吳子牛導演的《喋血黑谷》、田壯壯導演的《獵場扎撒》、《盜馬賊》等。 3.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陳凱歌拍出大異於以往風格的《霸王別姬》。影片藉助於幾位京劇演員人生、命運的曲折展現對人的生存理想與現實存在著的永恆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與闡釋。影片因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及內蘊的豐厚的東方化的人文主題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8項國際獎。
張藝謀 張藝謀(1951- )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最初擔任攝影。他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贊譽。1981年獨立執導《紅高梁》,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有的獲大獎。張藝謀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那種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張藝謀電影在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張藝謀導演的影片: 1. 八十年代末期以後,中國電影市場的急劇變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難以為繼。中國的中、青年導演在藝術追求上走向分化。部分導演拍出了探索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的影片。其中,黃建新導演的《黑炮事件》、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是最有代表意義的作品。《紅高粱》以嶄新的藝術形式,描繪了中國二、三十年代一夥農民古樸、野性的生活和他們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的過程。影片的劇情構成極具戲劇性,通過人物塑造贊美生命的自由。愛就真愛,恨就真恨;大愛大恨,大生大死。情節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電影語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明快、緊湊、張馳有度的節奏,畫面、色彩、光線及其所構成的視覺形象,生動,濃烈。 影片獲1988年第8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獲1988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獲1988年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熊獎等8項國際獎。 2.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電影家的藝術探索更趨多元化。張藝謀拍出了完整紀實風格的《秋菊打官司》。影片借一個"民告官"的故事,贊頌了小人物的自尊、自強、自信,贊頌了法制觀念的覺醒。影片獲1993年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1994年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並獲義大利第1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等3項國際獎。
吳子牛 吳子牛(1953- )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吳子牛的代表作基本都是屬於戰爭題材的作品。其中有《喋血黑谷》、《晚鍾》、《歡樂英雄》、《陰陽界》、《南京大屠殺》。吳子牛創作的一個重大特色,便是對戰爭的思考。戰爭與人的關系,消洱戰爭,呼喚和平,是他創作的母題。在《喋血黑谷》中展現的是戰爭氛圍中面臨生死的心靈搏鬥;《晚鍾》則以人性的真誠,撫摸著戰爭給一切人留下的累累傷痕;《南京大屠殺》也不單純的去寫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而是貫注了在這場戰爭中,中日兩國人民都是受害者、從人性高度俯瞰戰爭的立意。 吳子牛的作品風格獨樹一幟,在外觀的嚴峻、粗獷中,蘊含情感的綿綿細流,深沉、凝重,充溢真誠與詩情。他的大多數影片均獲得國際、國內的獎項。 吳子牛導演的影片: 軍事題材巨片有1995年葉大鷹導演的《紅櫻桃》和吳子牛導演的《南京大屠殺》。這兩部影片都以反法西斯戰爭為主題,它們的共同點是將戰爭作為背景,著力於寫戰爭中人的命運,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與難以彌合的心靈創傷。 (1977-1997),這時期被稱為"探索電影"的還有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吳子牛導演的《喋血黑谷》、田壯壯導演的《獵場扎撒》、《盜馬賊》等。
田壯壯 田壯壯(1952- ) 於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先後執導影片《九月》、《獵場扎撒》、《盜馬賊》。田壯壯創作的突出特點是影片對人的心靈,對大自然的關注。《獵場扎撒》中對樸素淳厚的蒙古族習俗的歌頌,對遼闊壯美的大自然景觀的展現,表現了創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間和諧、平衡的理想境界。《盜馬賊》從人類生存和心理的需要探求了人與宗教、人與自然的關系。田壯壯影片敘事的模糊、哲理的飽滿,情感描寫的細膩流暢,形成創作上的別具一格,同時也造成與多數觀眾的疏離。田壯壯後來拍攝的《鼓書藝人》、《搖滾青年》、《大太監李蓮英》在影 片風格上有較大改變。 黃建新 黃建新(1954- ) 於1983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1985年以處女作《黑炮事件》震動影壇。其後,陸續執導《錯位》、《輪回》、《五魁》、《站直羅,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埋伏》等。多部影片在國際國內評獎中獲獎。黃建新不同於其他"第五代導演"的創作特點是,他的目光幾乎都注目於城市,關注現實,關注青年;影片的主題總是直面人生,表現出對社會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生活中普通人,致力於對他們性格、心理的剖析。黃建新的藝術手法樸素、平實、自然、沉穩,注重生活化、寫實性,以小見大,以平見奇。自《黑炮事件》開始便有的冷靜的幽默與戲謔,一直貫穿於他所有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在"第五代導演"中間自成一道風景。
3. 近五年比較引人注目的青年導演都有誰
最有前途的4位青年導演:鄧超墊底,陳思誠僅排第2,第一當之無愧
第一位:吳京
吳京,1974年4月3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電影導演,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1995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功夫小子闖情關》,從而進入演藝圈。2015年自編自導自演軍事戰爭片《戰狼》,並憑借該片獲得第3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提名、第2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處女作獎、第20屆華鼎獎最最佳新銳導演獎。
2012年賀歲檔,徐崢的導演處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後口碑與人氣一路飆升,最終近13億的票房成績令徐崢這位導演「新人」一鳴驚人,並憑借該片奪得亞洲電影大獎「亞洲最高票房」獎,進一步奠定了其國內極具票房號召力電影導演的地位。
4. 中國著名80後導演
盧正雨
1983年9月出生於湖南,80後著名青年導演、編劇、演員。2005年大學時期因興趣拍攝《莫小白的水怪日記》等短片,時值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作品在年輕人中被廣泛傳看並聲名鵲起,走上職業道路至今已佳作等身,亦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互聯網短片創作的元老導演。其中2009年開始編、導、演的系列情景喜劇《嘻哈四重奏》目前共五季點擊率已過3億,開創中國網劇之先河,獨特喜劇風格深入人心。2013年受邀周星馳電影作品《西遊降魔篇》任聯合編劇。之後推出的三個短片《絕世高手》《婚紗照》《嘻哈三部曲之幽浮目擊者》更是將中國微電影行業的整體製作水準提升至電影的高度,又一次引領潮流,更被網友譽為微電影史上的一座豐碑。
徐靜蕾
1998年參演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2004年憑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獲得過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銀貝殼獎。
李芳芳
從十五歲起在《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北京青年報》、《語文世界》等報刊雜志上發表多篇作品,計三萬余字,並多次獲得國家級作文競賽大獎。其中,《媽媽的手臂》、《真愛》兩篇散文分別選入《1992年度全國中小學生精短散文集》和《1993年度全國中小學生精短散文集》。1993年被學校推薦為中國青少年名人,收入共青團中央編撰的《中國青少年年鑒》,現為電影導演。
郭帆
中國第七代電影導演,80後新銳電影導演。1980年12月15日出生。自幼喜愛繪畫。現定居於北京市。2003年本科畢業於海南大學法學專業,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畢業後曾就職於中國旅遊衛視《亞洲音樂中心》節目組,擔任節目包裝監制職務;現任共和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從事電影的策劃、編劇與導演工作。2009年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研究生。2010年擔任電影《李獻計歷險記》導演。
陳正道
台灣80後新銳導演。電影短片作品《狂放》入圍2004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競賽單元與東京「亞洲之風」競賽單元,2005年首部電影劇情長片《宅變》創下台灣約一千八百萬的票房佳績,多部短片佳作亦受邀歐亞各大影展。是個能同時掌控商業表現與藝術創意的導演,亦為眾多知名歌手拍攝MV。
5. 青年導演有哪些
王小帥(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青紅》;陸川(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尋槍》;賈樟柯(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三峽好人》《世界》;萬瑪才旦(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靜靜的瑪呢石》;方剛亮(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師)——《上學路上》;顥然(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青春愛人事件》。
其實大量青年導演如賈樟柯,張元等都並非出身導演系,但是導的片子很不錯的。也具有代表性。
6. 為什麼很多青年導演喜歡拍短片
因為拍短片更能體現他們想要表達的意境,而且拍短片成本也比較低,所以很多人都喜歡拍短片。
7. 導演陸川執導的電影
主要影視作品
2000年20集電視連續劇《黑洞》 編劇;
電視電影《情不自禁》 編劇;
2001年 電影《尋槍》編劇、導演
(華誼兄弟影視公司及中國電影集團投資)
2003年 電影《可可西里》編劇、導演
(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及華誼兄弟影視公司投資)
2008年 電影《南京!南京!》編劇、導演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星美(北京)影業有限公司、江蘇廣播電視(總台)集團、寰亞電影有限公司、上海百量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8. B站《大世界扭蛋機》收官,如何評價青年導演的短片創作
我覺得還不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驚喜,而且也特別的新鮮,給人帶來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
9. 古榕的簡介
古榕中國著名青年電影導演。1987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古榕在90年代初編劇和導演的表現開創老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的廚子們艱辛創業歷程的京派巨片《老店》,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最佳錄音獎及主創6項提名、獲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中國電影政府獎、中國十佳影片,為中日電影作品研討會研討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七國語言在海外展映,享譽國內外影壇。古榕導演的影片《紅塵》是一部描述當代北京城一個從良窯姐在動盪歲月中不幸命運的藝術影片。這部影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取得了雙重成就,成為1995年全面啟動沉寂已久的中國電影市場的三部影片之一。由於影片內容涉及從良妓女和文革雙重敏感問題,本片在95年度不能參加國內金雞獎、百花獎和政府獎中國三大電影獎項的評獎,同時不能參加國際電影節比賽。在禁賽後,本片仍被評為全國十佳影片之一,女主角徐松子榮獲中國電影表演協會優秀表演獎,和中央戲劇學院首屆導演學院獎。影片在美國學術放映時獲美國電影界和新聞界的高度評價和廣泛報導。本片在1996年6月獲准參加國際電影節。古榕編劇和導演的反映中國第一代芭蕾藝術家既美麗又殘酷的藝術生涯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故事片《紅天鵝》是中國第一部芭蕾音樂舞蹈故事片,中國第一部觀眾參與創作的影片,被電影界權威人士認為是中國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力作。這部影片由獨立製片人古榕成立的南海影業公司古榕電影工作室投入大量資金與廣西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出品。
10. 張中臣憑借影片《最後的告別》獲獎,這位導演有著怎樣的勵志人生
青年導演張中臣憑借電影《最後的告別》獲得了第15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情片獎,這位新銳導演的電影創作才華終於被大家看到了,其實張中臣本身的成長經歷也可以被拍成一部小人物的勵志片了,他是如何從一個農民的兒子、北京電影學院的保安、再到北京電影學院中學習、最後成為了導演,下面我將一一分析:
第四,張中臣選擇到北京電影學院讀書,他選擇了導演系,真的成為了一名導演。
最後,張中臣報名了繼教學院,然後通過專升本到北京電影學院讀本科,他報了導演專業,開始專心學習導演方面的知識,他在北電遇到了欣賞他的老師和朋友,在這些貴人的幫助下,張中臣開始了自己的導演之路。
總之,導演張中臣是代表小人物的勵志人生,他的經歷也會鼓勵很多人去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