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與經典版《哪吒傳奇》相比,《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大的不同在哪兒
我覺得,與經典版《哪吒傳奇》相比,《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大的不同在於李靖夫妻對哪吒的愛。可以說,正是李靖父母對哪吒的愛將本應是「魔丸」的哪吒引導變成拯救自己、拯救陳塘關百姓的大英雄。
即使知道自己的孩子很頑皮,不討人喜歡,甚至被整個陳塘關百姓敵視,李靖夫婦依然毫不猶豫地選擇去愛他、保護他、守護者他。也正是這份深沉、厚重、無私的愛感染了哪吒,慢慢引導哪吒走向正道,最後終於用「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豪情萬丈的話和真實的行動證明了自己,也拯救了百姓。這就是兩部動畫最大的區別。
Ⅱ 來年奧斯卡的內地電影
一年一度的申奧又開始了。
鄰居日本和韓國分別選送了戛納最佳影片《小偷家族》和戛納場刊歷史得分最高的《燃燒》。
《小偷家族》
中國台灣和香港也已經定了,派送的是橫掃金馬的《大佛普拉斯》和36億票房的《紅海行動》。
《紅海行動》
唯獨中國內地 尚未 公布角逐影片。
小道消息稱將送選《嘉年華》,更多猜測的是《我不是葯神》。
《我不是葯神》
不過,這兩部都是現實主義批判題材的話題之作,最近20年來無先例可循。
香玉大膽預測,代表內地出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會是張藝謀的——
《影》
截止目前,中國內地一共送選過 32 部申奧片。
其中,張藝謀獨占 8 部,一人抗下 25% 的份額。
最終提名最佳外語片的有4部,除了《霸王別姬》,其餘3部,《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英雄》皆是張藝謀執導。
而且,張藝謀拍攝的武俠片(《長城》屬於奇幻片), 每一部 都被送選,且都有收獲 。
《英雄》提名最佳外語片,《十面埋伏》提名奧斯卡最佳攝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提名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
《十面埋伏》
這一戰績,無人能及。
遙想華語電影已經 連續 16 年無緣 最佳外語片 9 強名單,而近年來的選送片更是年年遭到群嘲。
為何不讓張藝謀的《影》,代表內地出征2018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呢?
從概率學上來說,這是最保守也是 最穩妥 的選擇。
尤其是 水墨畫 視覺風格,將中國傳統古典美學展現地淋漓盡致。
是任何一個外國導演都難以拍出來的 。
眾所周知,張藝謀素來冠以「 色彩大師 」的稱號,是運用色彩外化人物的大師。
此次卻褪去色彩,摒棄了大紅大綠的高飽和配色,素麵朝天。
採用黑白灰的非彩色,如水墨影像般,展現出另一種禪意武俠。
這在國產片的美學史上,是一次破而後立的有益嘗試。
雖然《影》在內地還未上映,但此前在威尼斯電影節上亮相,各大媒體已經提前觀看過。
美國權威影評人網站Metacritic給出了 88 的高分。
爛番茄新鮮度 90% 。
《好萊塢報道》甚至稱贊此片:
「 可能是迄今為止張藝謀最驚艷的作品。 」
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娛樂雜志《綜藝》,用「 嘆為觀止的美麗 」來形容本片。
《影》這個片名,容易惹人誤會,以為又是翻拍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作品《影子武士》。
畢竟張藝謀深受其影響,甚至連《影》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日期,都定了黑澤明逝世20周年的忌日那天,致敬偶像的意味十分明顯。
有意思的是,《影子武士》是黑澤明執導的第一部 彩色電影 。
初次接觸彩色膠片的黑澤明,在長期被黑白占據的熒幕上,肆意塗抹著各色顏料,為觀眾留下了一幅幅絢麗的「畫作」。
與之相反的是,張藝謀卻扔掉熟悉的色彩,反而以水墨作畫。
這更像是一次 反向致敬 。
當然也止於致敬,並非翻拍,兩者除了「影子替身」這個設定之外,別無二致。
姜文在《讓子彈飛》中也有同樣的設定,張麻子就是用黃四郎的替身扳倒了黃四郎。
作為編劇之一的 朱蘇進 ,為電影提供了故事內核。
而《影》的靈感,正是源自朱蘇進的小說《荊州殺》。
鄧超在片中一人分飾兩角: 子虞 和他的替身 境州 。
子虞,在原著中對應的可能是東吳大都督周瑜,但張藝謀深怕褻瀆名著,把所有三國的符號都抹掉了,架空歷史,所以電影里的身份是沛國都督,一名老謀深算、狠厲非常的謀臣。
在一次交戰中,被敵國戰神楊蒼擊敗,遭受重創之後形容枯槁,瘦骨嶙峋。
為了不被別人發現身體抱恙,他藏身於斗室之中,啟用從小培養的替身境州,替他行走在朝堂和戰場之上。
境州,八歲時因樣貌和子虞酷似,便被子虞的叔父帶回府中秘密訓練。
作為子虞的「替身」,在帝王將相的權謀斗爭中苦苦掙扎求生。
但誰甘心只做個影子,只做個傀儡呢。
而在權利和陰謀之外,更揪心的是周旋於子虞和境州兩個男人之間的女人,小艾(孫儷 飾)。
小艾是子虞的妻子,可與她繾綣的卻是替身境州。
面對兩個一模一樣的丈夫,要如何抉擇?
而子虞和境州,勢必也會為了小艾而嫉妒、猜忌。
這段糾纏難解的三人關系,關乎倫理,更關乎人性。
張藝謀曾對這部電影用四個字概括, 人心如影 。
影子根據光線照射的角度,是會變化的,人心同樣會變,甚至更加難以揣摩。
他花了那麼多筆墨,就是要寫出人心險惡。
在蠅營狗苟的世代里,在勾心鬥角的算計外,張藝謀安排了一個角色,讓觀眾感受到另一種人性的綻放。
這個角色是關曉彤飾演的 青萍 ,一個嬌蠻任性的少女。
她之所以敢嬌蠻,敢任性,是因為她是沛國之主沛良的妹妹,也就是沛國的公主。
在這部「男人戲」里,她不參與男人之間的權力游戲,只想尋找自己的尊嚴,為自己而戰。
這是影子所沒有的「自我」 。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影子做久了,就都忘了自己是誰。
只有青萍發出吶喊,質問,什麼是真的!
起初,媒體都對張藝謀這次的選角提出質疑。
尤其是95後小花關曉彤。
但國師用實力證明,沒有差演員,只有不懂得調教的導演。
特別是針對女演員,一手挖掘出鞏俐、章子怡、周冬雨之後,更游刃有餘。正如他說的,有很多年輕演員是有演技的,但是需要被發現,需要被肯定。
有記者要求他點評這部電影里的年輕演員,對此,他給吳磊的評價是「努力」,而給關曉彤的評價是 「驚喜」 。
盡管不排除商業吹捧,但從字面上能感受到,關曉彤這次,至少沒扯後腿。
和關曉彤一樣,她代言的 華為nova3i 也帶來了更多驚喜,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購機首選。
短短一個月內,nova3系列就突破了200萬的銷售額,創下華為nova系列最快的銷售記錄。
而華為nova3i,更是擁有6G+128G的超大存儲組合,搭載麒麟710處理器,保證性能的同時降低功耗,提供更長的續航時間。
Ⅲ 求員工激勵電影
有一部中國國產電影講海爾公司破而後立的故事,相當振奮人心,而且又是國產,比較適合國內的企業
片名《首席執行官》
Ⅳ 應該是9幾年的片子吧,只記得裡面有個種功夫叫蛻變神功好像。裡面的輕功都是飛好像 不過應該不是神話片子
最早的《鐵血大旗門》裡面,雲錚修煉的就是蛻變神功,有點破而後立的意思。當時雲錚修煉次功總是不得要領,被雷電擊中後,門人以為其將死,准備將他火化的時候,雲錚的蛻變神功練成了,此功可吸取別人功力,小小因此而倒霉,功力全失。
電視劇的《鐵血大旗門》和書籍《大旗英雄傳》寫的不一樣,書裡面有嫁衣神功,沒有蛻變神功。
Ⅳ 萊恩納多迪卡普里奧怎麼長糟介了
萊昂納多是一名實力派演員,作為一名演員,過於好看的外表不僅會限制戲路,還會使人受外表迷惑而看不到演技,像當年《泰坦尼克號》播出時,也有許多人曾黑他是個花瓶。
個人認為他在《飛行家》中的演技更為出色,但奧斯卡的審美一直偏演技>外表,優秀外表不能蓋住優秀的演技,再說,小李子如果一直以《泰坦尼克號》《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顏值去演電演,那戲路就窄了很多,只能先破而後立。
他無疑是非常想要拿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這也是許多國外演員終生的追求,這是對一名演員實力的認可。
為了奧斯卡,他曾認真拍出過許多佳作《盜夢空間》,《禁閉島》,《血鑽》……
在國外,如果想真正成為一名演員,能拿獎的那種演員,有些長得很好看的人甚至會故意「長糙」。
他目前的所有電影只拍過兩部商業片《盜夢空間》,《泰坦尼克號》,其餘的都是文藝片。
幸而在2016年,他憑借自己在《荒野獵人》中精彩的演技拿到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雖然這不是他最優秀的一部電影,但
自拿獎以後,他一直沒拍了,在世界各地旅遊度假,直到今年,他才又有了新電影《好萊塢往事》。
他自《泰坦尼克號》出了名,紅遍各國,但如果他一直維持「盛世美顏」,他是很難獲得今天的成就的,因為像《血鑽》《荒野獵人》等文藝片中能夠具體體現了人物演技的角色,往往需要長得有點糙,總之是不能夠蓋過演技的長相。
漫威系列,多火多賺錢的商業片系列電影也曾邀請過他參演,可是他拒絕了,原因就在於這些電影雖然很火,雖然很賺錢,但是卻不能夠像文藝片那樣拿錢拿到手軟,他已經有了足夠高的名氣和財富,想要拿到奧斯卡最佳男演員,只能是不能花費時間去拍漫威電影的。
總而言之,所謂的「長歪」,其實是由他自己控制的,不然,在經紀人和公司的監督下,哪能這么輕易的「長歪」?
打字不易,滿意請採納~
Ⅵ 忍者必須死2和3區別
1、視距變大,躲避飛竹以外的障礙更加簡單,但少了一些速度與激情,這也無可奈何。但在打boss時,視距變得更大,boss技能看不清楚,對於躲避攻擊反而有些拖累。
2、操作難度降低。繩下狀態,上翻後立刻起跳,在忍2中必須要按出特定節奏才能實現,否則就會在繩上停頓一下。現在隨便按就能做到,好評。
3、上翻下翻動作,手感不佳,拖泥帶水,在忍2中可以躲過的上下竹槍和刀陣,現在非常摳腳。雖然跳過去就可以。
忍3的背後
忍3作為前兩部作品的續作,並且在出的時候也是關閉了前兩部作品的伺服器,可以說是一款破而後立孤注一擲的游戲了,第3部作品確實比前兩部作品要好上不少,無論是游戲本身的畫面質量,還是別具一格的游戲玩法,更別提游戲中的角色養成和商微商模式。
雖然說游戲本身的模式在變,玩法在變,但是不變的核心依然是肝,相比於前面的兩部作品,由於忍者必須死三中的模式跟玩法更多,相對應的玩家們需要肝的點也更多了,比如說常常奔波於競技場,3v3,家族和懸賞令。
Ⅶ 《哪吒之魔童降世》這部電影觀後感怎麼樣算得上動畫電影大作嘛
任性做自己,不在乎他人眼光,不在乎世俗禮法,不在乎命運對你的安排,這樣的事情從來不是誰想做就能做成的;算得上動畫電影大作。
煙熏妝的哪吒,沒事就在家念打油詩,語言風格超網路現代:「生活你全是淚,沒死就得活受罪。越是折騰越倒霉,越有追求越悲催。垂死掙扎你累不累,不如癱在床上睡。」「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看似頑劣好沒正經還好笑,其實內心充滿創傷和悲哀。
在動作設計上,餃子借鑒了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敖丙的打鬥參考黃飛鴻,瀟灑輕盈,自有一種大師風范;哪吒的動作則參考鬼腳七,狂野熱血,窮追猛打。
2、人物形象
太乙真人的道場乾元山金光洞就在四川江油,他說四川方言並非無憑無據。至於片中那對負責看守哪吒的活寶結界獸,形象則來自四川金沙遺址出土的殷商時期文物。
Ⅷ 《霸王別姬》3000字觀後感_電影霸王別姬觀後感3000字
當陳凱歌將《霸王別姬》搬上銀幕時,在中國影壇乃至世界影壇掀起了巨大反響。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霸王別姬》3000字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
《霸王別姬》3000字觀後感篇1這部以京劇為題材的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熱鬧而又落寞,濃艷卻又慘淡。歷史與現時、真與假、善與惡、愛與恨,糾結纏繞,人世紛爭。他是陳凱歌早期導演的影片,可以說是堪稱經典,其中融入了人生,藝術,政治,歷史,情感等多種元素,仍顯得雜而不亂。
這部影片改編於香港作家李碧華同名小說,集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的人力、物力、財力合作製成的影片,為陳凱歌贏得1993年度法國戛納電影節最佳電影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獲得被全世界認可的最高影展獎。影片所展現的京劇名角在「」期間慘烈的屈辱史,通過京劇藝人的經歷,展現的中國現當代歷史,並試圖探討歷史的變更對京劇藝術地位的影響。
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有兩處情景最讓我難以釋懷。其一是段小樓結婚的那天晚上,程蝶衣放下劍跑走,段小樓追到門口的時候,外面有人喊:“日本人進城了……”緊接著便是浩浩盪盪趾高氣昂的日本兵闖進城來,那種眼看著外人闖進自己的家中卻無能為力的感覺,是怎樣的一種屈辱與痛心啊。其二便是後來「」時期的那部分——那令所有中國人為之痛心的十年。
這部影片使我們看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小龍套為了自己成角的夢想而不斷地傷害著那個曾給予他重生機會的程蝶衣,段小樓為了自己能活命而供出蝶衣,逼死菊仙;再加上那爺,師傅,袁四爺等人物的丑惡嘴臉,莫不闡述了一個這樣的主題:人總是為自己著想的,只要外界事物危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什麼都可以拋棄,包括友情,愛情,親情。
當然這部影片中最大的主題就是感情,片中程蝶衣,段小樓以及菊仙三人的感情糾葛。程蝶衣這一人物形象無疑是影片的靈魂,他的一生在與世俗社會的對抗之中充滿了孤寂與悲涼。他從小就掙扎在苦痛之中,被母親送進戲班後,先是忍受斷胼指之痛。盡管是胼指,但也骨肉相連,可為了掙個活路,必須斷去它;一如他必須離開他的娘親,沒有退路。在鮮血淋漓的慘痛之中,他被按倒在祖師爺的香案前完成了入行儀式。最令他最難以忍受的是師傅讓他學坤角,背棄自身的性別。
執拗的蝶衣總念成“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而飽受刀坯之苦。但他依舊不肯改口,一錯再錯,“這其實並不是‘錯’,而是一種堅持,是對性別倒錯的頑強抵抗——也是對他一生悲劇演變本能的逃避和抵抗。”他甚至企圖毀掉自己的手以擺脫唱戲的悲慘命運。蝶衣在學藝中一次又一次反抗苦難的人生,這種經歷造就了他倔強性格和反抗意識,也造就了他的藝術功底,並使得他不得不認同和依戀這種充斥暴力的 文化 和社會。蝶衣在學藝的過程中,豪情仗義的大師兄成了他的偶像和保護神。久而久之,他對段小樓形成了一種特別的依戀和期盼,這種依決不是狹隘的男女之愛。然而,這種感情與他對藝術的感情一樣並不為世俗社會所理解。
在段小樓的世界裡,充斥底層社會的謀生智慧,他經常拍磚、拍茶壺為師傅和自己解圍;作為戲班裡的大師兄,他深諳其中的游戲規則,勝任和愉快地配合師傅。當段程二人走上從藝之路並成了名角時,他們對藝術便顯現出兩種迥異的態度。袁四爺來聽戲時,蝶衣想得到其栽培,而小樓則想“讓他聽明白了,沒他四爺的捧場,咱在北平也照唱照紅。”這里透著底層人民對權貴的不屑,全無藝術的追求;當袁四爺請他們細談《霸王別姬》這出戲的學問時,段小樓則表示另有意趣——喝花酒。
段小樓在這一意趣中得到了意外收獲——菊仙的愛,這又是一個傳統的話本演義中江湖男兒與風塵女子的經典情緣。“程蝶衣+段小樓”的 故事 上又疊加了“菊仙+段小樓”的傳奇。菊仙似乎是蝶衣在世俗社會應有的形象——在權力秩序中安分守己、稍帶點練達與狡黠。但蝶衣並沒有在這個既定的弱者軌跡中行進,執著地尋找著自己的藝術理想。菊仙與蝶衣的矛盾沖突就這樣開始了。
程蝶衣與菊仙的人生價值取向沖突在事件中不斷升級,段小樓也在世俗力量面前不斷妥協,終於導致了蝶衣的絕望。因為程蝶衣只有在虞姬和霸王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從一而終”的知音,在這種精神幻象中,蝶衣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而當自己連出演虞姬的資格都被取消後,他的精神世界則一片荒涼,艱難的人生自然全無意義,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了。
當小樓勸他服軟時,他回答和回敬了一句“虞姬是怎麼死的”以示自己的理想和決心。之後,程蝶衣燒了自己賴以維生和精神象徵的行頭,面對著“無法直面的慘淡的人生”,他決心以死來抗爭。但是,他面臨著是“無物之陣”,他知道小樓和菊仙的所作所為也無疑是世俗人生的最佳選擇,他不能對這種憤恨追根溯源——沒有誰可以為國民性負責。但蝶衣的心已經死了,他換上了新社會的行頭,成了世俗社會的冷眼看客。「」結束後,蝶衣和小樓重新回到舞台。一句“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又引起了蝶衣內心的百般滋味,他坦然地自刎而死,像虞姬一樣從一而終。
袁四爺對蝶衣的感情,我覺得,這恰巧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同性戀感情。影片里有人說過,他才是北京梨園里的大爺,可見他對京劇的痴迷。在他第一眼看見人戲合一的蝶衣時,蝶衣扮演的正是他最愛的角色——虞姬,他為之傾倒,從此陷入了自己 編織 的童話中。從那個他與蝶衣對戲的橋段能看出,他幻想著自己是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而蝶衣恰恰就是自己的夢中情人——虞姬。可以說他愛的是虞姬,並不是蝶衣。
片中如果程蝶衣算是真虞姬那段小樓卻只能算是個假霸王,就像小樓摟著菊仙離去的那句,“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一語成讖。舞台上他辜負了虞姬,現實中他辜負了菊仙。我總不能懂得為何要安排蝶衣在雨中偷窺的戲,現在想來,或許是暗示這兩個同病相憐的人終究不能相互安慰。你以為他是楚霸王呵,是救你出泥淖安汝之身的蓋世英雄呵,你空有虞姬一腔報死意,十娘憐郎情,可他竟不是!是菊仙小姐,在後台為蝶衣蓋一襲外衣,是菊仙小姐,拼了命奪回了蝶衣的劍,她最後的一笑里,是否有惺惺之意?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容觸碰的暗傷,一旦被揭破,後果不堪設想。影片公認的經典片段就是少年蝶衣在那爺面前唱思凡時,仍執意唱到我本是男兒郎,而非女嬌娥。大家最多想到蝶衣的固執,可並沒有想到為什麼在這一點上固執。我的觀點是,在他的少年期間,被媽媽打扮成女孩,被周圍所有的人誤認為是女孩,這就是當時他心中的暗傷,他固執的需要別人接受自己是男孩的事實,哪怕次次都因此被師傅暴打,這是他心中的執念。
到後來,這個執念被自己最親近的人——師兄打破了,在母親拋棄他之後,師兄小樓成為他的精神支柱,他不能違背小樓的意志,於是,他屈服了,同時他也戰勝了自己心中的執念,治好了那個暗傷。從此,他演起了花旦。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菊仙,她婚前的職業是妓女,這是她心中的暗傷,她最不想觸碰的就是這一段,因為這個,她也不能確定小樓到底愛不愛他,當小樓說不愛他的時候,她的心碎了。心碎,人死,可見,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弱點,只要擊破這個弱點,他可能不堪一擊,或者,破而後立。
總之,生活本身就是一場紛紜復雜大戲。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准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社會的大舞台上,有不少人像程蝶衣那樣,因為各種原因而迷失自己,生活在鏡像界中;也有人象張國榮那樣,極易受周圍環境影響迷失自己,情緒郁積自殺而亡。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要迷失自己,在這場戲中每個人都需要找准自己的所要扮演的角色,演出自己的精彩,實現自己的價值。
《霸王別姬》3000字觀後感篇2“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道出了霸王的無奈與絕望,而當陳凱歌將《霸王別姬》搬上銀幕時,再一次在中國影壇乃至世界影壇掀起了巨大反響。《時代》周刊認為,《霸王別姬》是整個90年代中國最好的影評之一,他們認為:“陳凱歌的史詩性的作品兼具生活中的悲劇感,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史詩。”
這部電影濃縮了中國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也是中國史上一個災難沉重的時代。這部電影把時代的轉換與人物命運的轉折緊密結合,結合社會性和民族性去表現人性的發展。灰暗的老北京,狹窄的巷,高高的牆,關老爺子的科班,花滿樓里新捧出的花魁,大宅院里仆妾成群,豪華與奢靡。服侍過慈禧太後穿紅肚兜的李公公,觀戲成迷的袁四爺,黑白紅的面譜流轉,威風的長毛亂顫,水袖長舞,娥眉明秀,丹唇輕啟,老北京,老文化,奢華貴人享樂的富貴鄉,從藝人演繹出的錦綉地,沒有外界力量的強行介入,還是依著幾百年如一的腳步,似江南六月里綿延不絕的梅雨,帶著黴菌的味道而不改煙雨迷濛里的古色古香……
在戲班裡,小豆子遇到了大師兄小石頭。關師傅每天嚴格地訓練著戲班裡的孩子們。一次,小石頭放小豆子和小癩子出去,被師傅發現後,全體孩子受罰,小石頭被打得頭破血流。小豆子回來要替師哥受罰,引來師傅的痛打。小癩子因心裡害怕上弔死了。從此小豆子和小石頭形影不離。他們在太監府第一次合演了《霸王別姬》並一舉成名。自此,在小豆子的眼中,自己就是虞姬,小石頭就是霸王。他們在回家的路上抱回了棄嬰小四。成年後的小石頭和小豆子(段小樓和程蝶衣)成了名角,合演的《霸王別姬》轟動京城。
日本已經開始侵略中國後。段小樓認識了妓女菊仙,並要娶她。這深深地刺傷了程蝶衣。程蝶衣從專門“捧角”的權勢人物袁四爺那裡得到早年在太監府見過、並許諾送給小樓的古劍,送到小樓面前,宣布從此不再與他合作。在一次演出中,由於有人散發抗日傳單,引起日本憲兵的搜捕,菊仙突然跑來告訴程蝶衣小樓被憲兵抓走的消息。為救出小樓,菊仙答應離開小樓;蝶衣也為此為日軍演出。蝶衣見到被釋放的小樓,卻遭到小樓的耳光。菊仙仍和小樓結婚了。由於看到世道不平和與蝶衣的失和,在菊仙的勸說下,小樓決定不唱戲了。幾年過去了,蝶衣仍大紅大紫,由於孤獨無以為寄,漸漸染上了煙癮。小樓則是終日無所事事
關師傅終於出面,痛斥兄弟失和的過失,兄弟重新走到一起。關師傅在訓練孩子們時死去。
Ⅸ 大家對霸王別姬這部電影都有什麼評價
這部以京劇為題材的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熱鬧而又落寞,濃艷卻又慘淡。歷史與現時、真與假、善與惡、愛與恨,糾結纏繞,人世紛爭。他是陳凱歌早期導演的影片,可以說是堪稱經典,其中融入了人生,藝術,政治,歷史,情感等多種元素,仍顯得雜而不亂。這部影片改編於香港作家李碧華同名小說,集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兩岸三地的人力、物力、財力合作製成的影片,為陳凱歌贏得1993年度法國戛納電影節最佳電影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獲得被全世界認可的最高影展獎。影片所展現的京劇名角在文革期間慘烈的屈辱史,通過京劇藝人的經歷,展現的中國現當代歷史,並試圖探討歷史的變更對京劇藝術地位的影響。
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有兩處情景最讓我難以釋懷。其一是段小樓結婚的那天晚上,程蝶衣放下劍跑走,段小樓追到門口的時候,外面有人喊:「日本人進城了……」緊接著便是浩浩盪盪趾高氣昂的日本兵闖進城來,那種眼看著外人闖進自己的家中卻無能為力的感覺,是怎樣的一種屈辱與痛心啊。其二便是後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那部分——那令所有中國人為之痛心的十年。這部影片使我們看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小龍套為了自己成角的夢想而不斷地傷害著那個曾給予他重生機會的程蝶衣,段小樓為了自己能活命而供出蝶衣,逼死菊仙;再加上那爺,師傅,袁四爺等人物的丑惡嘴臉,莫不闡述了一個這樣的主題:人總是為自己著想的,只要外界事物危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什麼都可以拋棄,包括友情,愛情,親情。
當然這部影片中最大的主題就是感情,片中程蝶衣,段小樓以及菊仙三人的感情糾葛。程蝶衣這一人物形象無疑是影片的靈魂,他的一生在與世俗社會的對抗之中充滿了孤寂與悲涼。他從小就掙扎在苦痛之中,被母親送進戲班後,先是忍受斷胼指之痛。盡管是胼指,但也骨肉相連,可為了掙個活路,必須斷去它;一如他必須離開他的娘親,沒有退路。在鮮血淋漓的慘痛之中,他被按倒在祖師爺的香案前完成了入行儀式。最令他最難以忍受的是師傅讓他學坤角,背棄自身的性別。執拗的蝶衣總念成「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而飽受刀坯之苦。但他依舊不肯改口,一錯再錯,「這其實並不是『錯』,而是一種堅持,是對性別倒錯的頑強抵抗——也是對他一生悲劇演變本能的逃避和抵抗。」他甚至企圖毀掉自己的手以擺脫唱戲的悲慘命運。蝶衣在學藝中一次又一次反抗苦難的人生,這種經歷造就了他倔強性格和反抗意識,也造就了他的藝術功底,並使得他不得不認同和依戀這種充斥暴力的文化和社會。蝶衣在學藝的過程中,豪情仗義的大師兄成了他的偶像和保護神。久而久之,他對段小樓形成了一種特別的依戀和期盼,這種依決不是狹隘的男女之愛。然而,這種感情與他對藝術的感情一樣並不為世俗社會所理解。在段小樓的世界裡,充斥底層社會的謀生智慧,他經常拍磚、拍茶壺為師傅和自己解圍;作為戲班裡的大師兄,他深諳其中的游戲規則,勝任和愉快地配合師傅。當段程二人走上從藝之路並成了名角時,他們對藝術便顯現出兩種迥異的態度。袁四爺來聽戲時,蝶衣想得到其栽培,而小樓則想「讓他聽明白了,沒他四爺的捧場,咱在北平也照唱照紅。」這里透著底層人民對權貴的不屑,全無藝術的追求;當袁四爺請他們細談《霸王別姬》這出戲的學問時,段小樓則表示另有意趣——喝花酒。段小樓在這一意趣中得到了意外收獲——菊仙的愛,這又是一個傳統的話本演義中江湖男兒與風塵女子的經典情緣。「程蝶衣+段小樓」的故事上又疊加了「菊仙+段小樓」的傳奇。菊仙似乎是蝶衣在世俗社會應有的形象——在權力秩序中安分守己、稍帶點練達與狡黠。但蝶衣並沒有在這個既定的弱者軌跡中行進,執著地尋找著自己的藝術理想。菊仙與蝶衣的矛盾沖突就這樣開始了。
程蝶衣與菊仙的人生價值取向沖突在事件中不斷升級,段小樓也在世俗力量面前不斷妥協,終於導致了蝶衣的絕望。因為程蝶衣只有在虞姬和霸王的故事中才能找到「從一而終」的知音,在這種精神幻象中,蝶衣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而當自己連出演虞姬的資格都被取消後,他的精神世界則一片荒涼,艱難的人生自然全無意義,等待他的只有死亡了。當小樓勸他服軟時,他回答和回敬了一句「虞姬是怎麼死的」以示自己的理想和決心。之後,程蝶衣燒了自己賴以維生和精神象徵的行頭,面對著「無法直面的慘淡的人生」,他決心以死來抗爭。但是,他面臨著是「無物之陣」,他知道小樓和菊仙的所作所為也無疑是世俗人生的最佳選擇,他不能對這種憤恨追根溯源——沒有誰可以為國民性負責。但蝶衣的心已經死了,他換上了新社會的行頭,成了世俗社會的冷眼看客。文革結束後,蝶衣和小樓重新回到舞台。一句「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又引起了蝶衣內心的百般滋味,他坦然地自刎而死,像虞姬一樣從一而終。
袁四爺對蝶衣的感情,我覺得,這恰巧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同性戀感情。影片里有人說過,他才是北京梨園里的大爺,可見他對京劇的痴迷。在他第一眼看見人戲合一的蝶衣時,蝶衣扮演的正是他最愛的角色——虞姬,他為之傾倒,從此陷入了自己編織的童話中。從那個他與蝶衣對戲的橋段能看出,他幻想著自己是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而蝶衣恰恰就是自己的夢中情人——虞姬。可以說他愛的是虞姬,並不是蝶衣。
片中如果程蝶衣算是真虞姬那段小樓卻只能算是個假霸王,就像小樓摟著菊仙離去的那句,「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一語成讖。舞台上他辜負了虞姬,現實中他辜負了菊仙。我總不能懂得為何要安排蝶衣在雨中偷窺的戲,現在想來,或許是暗示這兩個同病相憐的人終究不能相互安慰。你以為他是楚霸王呵,是救你出泥淖安汝之身的蓋世英雄呵,你空有虞姬一腔報死意,十娘憐郎情,可他竟不是!是菊仙小姐,在後台為蝶衣蓋一襲外衣,是菊仙小姐,拼了命奪回了蝶衣的劍,她最後的一笑里,是否有惺惺之意?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容觸碰的暗傷,一旦被揭破,後果不堪設想。影片公認的經典片段就是少年蝶衣在那爺面前唱思凡時,仍執意唱到我本是男兒郎,而非女嬌娥。大家最多想到蝶衣的固執,可並沒有想到為什麼在這一點上固執。我的觀點是,在他的少年期間,被媽媽打扮成女孩,被周圍所有的人誤認為是女孩,這就是當時他心中的暗傷,他固執的需要別人接受自己是男孩的事實,哪怕次次都因此被師傅暴打,這是他心中的執念。到後來,這個執念被自己最親近的人——師兄打破了,在母親拋棄他之後,師兄小樓成為他的精神支柱,他不能違背小樓的意志,於是,他屈服了,同時他也戰勝了自己心中的執念,治好了那個暗傷。從此,他演起了花旦。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菊仙,她婚前的職業是妓女,這是她心中的暗傷,她最不想觸碰的就是這一段,因為這個,她也不能確定小樓到底愛不愛他,當小樓說不愛他的時候,她的心碎了。心碎,人死,可見,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弱點,只要擊破這個弱點,他可能不堪一擊,或者,破而後立。
總之,生活本身就是一場紛紜復雜大戲。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准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社會的大舞台上,有不少人像程蝶衣那樣,因為各種原因而迷失自己,生活在鏡像界中;也有人象張國榮那樣,極易受周圍環境影響迷失自己,情緒郁積自殺而亡。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要迷失自己,在這場戲中每個人都需要找准自己的所要扮演的角色,演出自己的精彩,實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