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指揮家的簡介
基本資料
二十世紀偉大指揮家系列從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指揮大師尼基什的1914年錄音開始,並在同一張唱片里收錄了魏因加特納指揮的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的錄音和里查.斯特勞斯作為指揮家演繹他自己作品的錄音。 我們將在這里聽到主觀靈感派的尼基什和客觀原譜派的魏因加特納在音樂處理上的巨大區別。尼基什的指揮藝術被稱為是催眠術,他指揮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錄音是歷史上的首次貝多芬交響曲的錄音。而魏因加特納的貝多芬交響全集的錄音也是歷史上首次貝交全集的錄音。魏因加特納和布拉姆斯私交甚篤,他的布拉姆斯交響曲演奏被稱為是最接近作曲家本意的演繹。
在19世紀,作曲家們開始創作一些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力的作品。因此演奏的指揮者們就必須精通於把握那些日趨復雜的總譜的內涵,精通於如何將音樂闡釋得更具感染力。隨著單純打拍子的時代成為歷史,新一代的指揮家涌現出來,他們發展出一種清晰有效的指揮手勢,一門全新的詮釋藝術。指揮的藝術是一套16位管弦樂隊指揮大師的錄音精選集。
2. 關於指揮家的電影
《八月迷情》,又名《把愛找回來》。
片名:把愛找回來 http://turbocms.zbii.com:889/yl/yldt/images/200816613344.jpg
英文片名:August Rush
國家/地區:美國
區域:歐美
出品:
發行:華納(美)、發行拳(台)
拍攝日期
2006年2月13日 - 2006年4月25日
製作日期
2006年2月13日
導演: 克里斯汀·謝里丹Kirsten Sheridan
編劇:Nick Castle James V. Hart
製片:
主演:弗雷迪·海默爾Freddie Highmore 喬納森·瑞斯·邁耶斯Jonathan Rhys Meyers 凱莉·拉塞爾Keri Russell 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 特倫斯·霍華德 Terrence Howard
分級:美國PG
上映時間:2007年11月21日
全部劇組成員:
劇情: 12年前,紐約華盛頓廣場。一首街頭音樂家演奏的「月光舞曲」,同時吸引了美麗的萊娜(凱莉·拉塞爾)和風度翩翩的路易斯(喬納森·瑞斯·邁耶斯)。一個是備受家人呵護的大提琴家,一個是四海為家的愛爾蘭吉他手,然而在那個月光照耀的迷人夜晚,兩個生活迥異的年輕人卻宿命般地陷入了愛河。人生中最浪漫的一夜之後,萊娜和路易斯約定再見,可因為萊娜父親的固執,她卻意外錯過和路易斯的約會。一廂,路易斯以為萊娜毫不在乎兩人之間的感情,心碎得無法繼續彈奏,更最終放棄了自己的音樂事業;另一廂,萊娜不僅失去了愛情的希望,還在幾個月後的一場車禍中失去了她和路易斯未出世的孩子--實際上,孩子被萊娜的父親偷偷送進了孤兒院!
11歲的孤兒伊萬(弗雷迪·海默爾),打小就有著不同尋常的音樂天賦--即便是麥浪上掠過的風聲,在他耳中也會變成美妙的交響曲。雖然一出世就進了孤兒院,但伊萬一直堅信,就像自己想念父母一樣,父母也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想念著自己,於是他偷偷逃出孤兒院去尋找父母。在紐約大都會里孤單一人的他,跟隨著一個在街頭小子的吉他聲,找到了一個廢棄的臨時庇護所。在那裡,有數十個像他一樣的孩子,而神秘的街頭藝人威扎德保護著他們。當伊萬第一次拾起吉他用獨特方式彈奏,他的才華讓威扎德嘖嘖稱奇。威扎德給他取名為奧古斯汀·拉什,教他音樂,發掘他的音樂天賦,還對他有著遠大的計劃。而奧古斯汀則堅信:音樂一定將牽引他找到失散的父母!
看點:如果這是19世紀,如果故事發生在倫敦,如果孤兒成了一個小賊,如果它由文學名宿狄更斯執筆,毫無疑問,這就是《霧都孤兒》的故事。加一點點奇跡,添一點點音樂,再創造一個魔幻般的現實,現代音樂版「紐約孤兒」就此誕生!
《查理巧克力工廠》、《尋找夢幻島》里強尼·德普的可愛小跟班弗雷迪·海默爾成了那個可憐兮兮的小孤兒,孩子們最愛的笑匠羅賓·威廉姆斯是把手下孩子當搖錢樹的費金,還有個無私的神父同樣在危難時刻幫了小孤兒一把--要是狄更斯再生,沒准治編劇一個抄襲的罪。可能還嫌「霧都孤兒」新編不夠曲折,「千里尋母記」的戲碼也被抓住來了個雙倍乾坤大挪移,自小就被拋棄的孤兒,不僅要四處尋找雙親,這尋人啟事的方法還不是一般的別致--音樂!
沒錯,風吹稻浪能作成音樂、地鐵轟隆能作成音樂、輪胎剎車能作成音樂、嘈雜的笑鬧聲能作成音樂、籃球的彈跳聲能作成音樂、電話鈴聲也能作成音樂,一切在小孤兒的腦中都是美妙的音樂!吉他手父親、大提琴家母親,這小子也天生就是音樂家,這么強烈的遺傳基因,難怪可以用來當作尋人秘方!影片的最高潮,將會是這個11歲的小子在紐約中央公園四萬多名觀眾的面前,指揮紐約愛樂演奏自己創作的交響樂
其它:憤世嫉俗者請迴避!喜歡驚喜者請迴避!如果你在看電影時會琢磨琢磨它的真實可行性,那也請迴避!華納公司這廂開道的,雖不是魔幻小巫師哈利波特,但這個音樂世界卻也神奇得夠可以--音樂小神童自小孤兒,到紐約尋找父母喜得貴人相助,得進朱利安音樂學院,很快就達成在紐約中央公園表演的夢想,偏偏父母也來到這場演奏會,從此一家三口歡天喜地。太多的巧合、太多的假設、太不現實的對白和劇情,絕對有做白日夢的嫌疑!
可偏偏華納又拋出了讓人難以拒絕的「誘餌」:弗雷迪·海默爾、羅賓·威廉姆斯的老少配就夠搶眼了,還有英倫帥哥喬納森·瑞斯·邁耶斯邊彈吉他邊唱歌的帥氣模樣,凱莉·拉塞爾(《碟中諜3》)純白禮服拉起大提琴的高貴氣質,特倫斯·霍華德(《川流不息》)甘當配角,一把好嗓子的黑人小女孩傑米婭·西蒙·納什一唱驚人。而且,「音樂無處不在,只要打開心扉」--小主人公的座右銘更是成了電影絕對的主線,萬事萬物匯成的樂曲、教堂靈歌、搖滾、古典、交響樂...,音樂動聽打動人心的功效,將會被發展到一個極致。
八月迷情(清晰版)
http://www.356248.cn/thread-33237-1-1.html
3. 求指揮家卡拉揚的簡介
1908年 4月5日 卡拉揚出生於薩爾斯堡。卡拉揚的家庭並非音樂世家,但家人都熱愛音樂。
1912年 卡拉揚4歲,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但後來由於得了腱鞘炎而放棄。
1916年-1926年 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師從弗蘭茲·列德文卡,和聲從弗蘭茲·紹爾,作曲和室內樂則是博爾哈德·包恩伽特勒。正是後者鼓勵卡拉揚成為指揮的。
1917年1月27日,第一次以鋼琴家身份在莫扎特紀念日里登台演出。
1919年1月26日,在包恩伽特勒的伴奏下,以獨奏家身份演奏協奏曲。
1926年 完成畢業論文《熱力學與內燃機》,於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學院畢業。
1926年-1928年 於維也納工業高校學習,同時也是維也納大學音樂科學系學生。
1926年-1929年 於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學習。鋼琴師從約瑟夫·霍夫曼,指揮師從亞歷山大·溫德爾和弗朗茲·紹克
1928年12月17日 在學生音樂會上指揮亞歷山大·溫德爾班學生樂隊演奏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
1929年1月22日 在薩爾斯堡首次作為指揮家公開亮相,指揮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烏爾姆市立劇院總監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
1929年4月19日 於薩爾斯堡節慶劇院里指揮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莎樂美。
1929年-1934年 受聘為烏爾姆市立劇院指揮,1929年3月2日製作第一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莫扎特音樂學院國際基金會夏季課程指導。維也納交響樂團客席指揮。
1933年 加入納粹黨。後來被定無罪。首次作為指揮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登台。
1934年8月21日 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奏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
1934年-1943年 受聘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
1935年4月12日 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
1937年6月1日 首次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指揮瓦格納的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
卡拉揚指揮的瓦格納作品集唱片封面1938年4月8日 首次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指揮莫扎特,拉威爾和勃拉姆斯的作品
1938年7月26日 與女歌手艾米·霍格羅夫結婚。
1938年9月30日 在柏林國家歌劇院指揮貝多芬的費德里奧
1938年10月21日 指揮特里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家評卡拉揚為"神奇的卡拉揚"。與德國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簽下第一份合約,但直到1943年才生效。第一個錄音,莫扎特的魔笛序曲,樂團是柏林國立樂團。
1939年 同時被任命為柏林國立歌劇院樂隊指揮和普魯士國家樂團音樂會指導。
1940年2月18日 於柏林國家歌劇院,在理查·施特勞斯面前指揮其歌劇埃萊克特拉。
1942年 與安提拉·居特曼結婚。與亞琛和柏林國家歌劇院的合約過期。
1945年 於義大利的米蘭等城市逗留
1946年1月12日 第一次戰後音樂會,在維也納愛樂之友協會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而在蘇占區因其納粹身份,禁止演出。與華爾特·李格開始合作。在薩爾斯堡音樂會上作助手。
1947年10月 首次與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作。禁演令正式消除。11-12月兩者合作為EMI錄制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1948年 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終身藝術指導。參與薩爾斯堡音樂節(節目:格魯克的奧菲歐與埃雨迪克,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兩場音樂會,節目是海頓,理查·施特勞斯,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
1948年-1953年 維也納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同時在倫敦與愛樂樂團緊密合作。同時受到德國,義大利,瑞士,英國和奧地利等地樂團的委任。盧塞恩指揮班指導。
1948年-1968年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常任客席指揮和德國演出季指導
1948年-1988年 盧塞恩國際音樂周合作者(1960年除外)
1949年 再度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指揮威爾第和貝多芬的作品,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歌唱協會合唱團。南美之行
1951年-1952年 登台拜魯依特指揮瓦格納作品《紐倫堡的名歌手》以及《尼貝龍根的指環》(部分),並由EMI錄音。
1955年 接替去世的富特文格勒擔任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56年被任命為終身首席指揮。與柏林愛樂首次美國之行
1956年-1960年 薩爾斯堡音樂節藝術指導
1957年 與柏林愛樂首次日本之行
1957年-1964年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
1958年 與愛利特·毛瑞特結婚
1959年 柏林愛樂,卡拉揚和德國唱片公司鐵三角開始了長時間的合作,(第一個立體聲錄音:理查德·施特勞斯的英雄生涯)。秋季,與維也納愛樂巡迴印度,菲律賓,香港和美國。
1960年6月25日 女兒伊莎貝拉出生。維也納愛樂是其監護人。
1963年10月15日 柏林愛樂大廳開幕音樂會,演奏貝多芬第9交響曲
1964年1月2日 女兒阿拉貝爾出生,柏林愛樂是其監護人。8月,被接納為薩爾斯堡音樂節理事會成員。9月,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樂團首次到蘇聯演出。
1965年 開始在Unitel公司製作歌劇和音樂會錄影,自己擔任導演和指揮。和法國導演亨利·喬治·克里左合作。
1967年 創建薩爾斯堡復活節音樂會。3月19日開幕節目為瓦格納的女武神。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導演指揮 女武神。
1968年 3月4日 獲薩爾斯堡州指環。4月4日,獲薩爾斯堡名譽市民稱號。4月8日,獲德國唱片公司金留聲機。8月14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榮譽理事。在柏林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用於促進音樂感覺得科學研究。此基金還會推動一個指揮比賽和柏林愛樂樂隊學院。
1969年 薩爾斯堡大學心理學院成立「赫伯特·馮·卡拉揚基金」實驗音樂心理學學院。春季,與柏林愛樂的歐洲之行。在莫斯科,在肖斯塔柯維奇的面前指揮其第10交響曲。8月31日,獲盧塞恩藝術獎。
1969年-1971年 獲得巴黎管弦樂團咨詢會內一職。
1973年 成立薩爾斯堡聖靈降臨節音樂會。11月24日,成為柏林榮譽市民。
1977年 在慕尼黑獲恩斯特·馮·西門子音樂獎
1978年 成為慕尼黑大學榮譽博士。5月12日,成為薩爾斯堡大學哲學博士。6月21日,成為牛津大學音樂博士。
1979年 10月13日 成為東京早稻田大學博士。同年10月,率領柏林愛樂樂團訪問中國,演出莫扎特的《第三十九交響曲》、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八交響曲》等。卡拉揚的到訪,是當時中國文化界一件盛事。
1981年 4月15日 成為CD數碼音頻系統的國際主席 12月1日 在重新開幕的萊比錫布商大廈(格萬豪斯)指揮柏林愛樂
1982年 成立Telemodial公司,旨在記錄卡拉揚的演出。3月2日,在倫敦因其錄音馬勒第9交響曲和前年的瓦格納帕西法爾獲得留聲機大獎。 8月30日 柏林愛樂建團100周年音樂會(節目: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1983年 3月 獲倫敦愛樂協會金牌提名,1984年獲獎。 4月5日 75歲大壽,獲得很多獎項(德國唱片獎,金唱片) 10月 獲得UNESCO的國際音樂獎
1984年 首次錄影貝多芬九首交響曲
1985年 6月29日 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前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莫扎特的加冕大彌撒,由Telemodial錄影,並全世界轉播。
1986年 1月25/26日 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誕辰100周年紀念音樂會。6月 在雅典獲奧林匹亞獎。
1987年 1月1日 指揮新年音樂會,世界直播。3月1日,柏林建城750年開幕音樂會。10月28日 柏林愛樂廳室內樂館開幕音樂會。
1988年 80大壽,獲得無數獎項。德國唱片公司以其妻愛利特·馮·卡拉揚的畫作為封面,發行卡拉揚100傑作。4月-5月,最後一次日本之行。10月 與柏林愛樂作歐洲之行。
1989年 2月 與維也納愛樂在紐約最後一次演出。7月16日 在排練威爾第歌劇假面舞會時因心臟病發逝世。
還有:
http://ke..com/view/8668.htm
4. 馬勒第五交響曲的背景介紹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作於1901至1902年,後來馬勒又對總譜進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喬爾采尼希演奏會上由馬勒指揮首演。
同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響曲相比,第五交響曲重新確立了純器樂創作的道路,作品中沒有運用任何聲樂因素。同時各個樂章間的聯系更多地依靠音樂自身邏輯的發展,而不是音樂之外的標題因素。不過正如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一樣,內在的標題性內容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更加趨向於抽象化。
馬勒本人曾說:「我的音樂永遠都是大自然的聲音。」馬勒是從浪漫主義的、詩意的角度來理解「自然」的,縈繞於他腦際的是生命與死亡、大地與宇宙這些宏大而深沉的概念。
(4)指揮家電影哪些交響曲擴展閱讀:
調性布局:
該樂曲雖然被稱作是《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但只有第一樂章使用了升C小調。為了使作品符合邏輯發展,在以後的樂章中樂曲逐漸背離沉悶的升C小調,奔向更明朗、更寬廣、更踏實的D大調,表現了馬勒敢於創新、敢於與命運作斗爭。
5. 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分別叫什麼能給介紹一下嗎
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如下:
1、C大調第一交響樂 作品第21號
第一樂章:極慢板、朝氣蓬勃的快板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活潑的極快板
第四樂章:柔板、活潑的極快板
2、D大調第二交響樂 作品第36號
第一樂章:柔板、朝氣蓬勃的快板
第二樂章:小廣板
第三樂章:諧謔曲、快板
第四樂章:極快板
3、降E大調第三交響樂 作品第55號「英雄」
第一樂章:朝氣蓬勃的快板
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極快板
第三樂章:諧謔曲、活潑的快板
第四樂章:終曲、極快板
4、降E大調第四交響樂 作品第60號
第一樂章:柔板、活潑的快板
第二樂章:柔板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
5、C小調第五交響樂 作品第92號「命運」
第一樂章:朝氣蓬勃的快板
第二樂章:行板
第三樂章:快板、諧謔曲
第四樂章:快板
6、F大調第六交響樂 作品第68號「田園」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初到鄉村的愉快感受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極快板-溪畔小景
第三樂章:快板-鄉民歡樂的聚會
第四樂章:快板-暴風雨
第五樂章:小快板-暴風雨過後的愉快情緒
7、A大調第七交響樂 作品第92號
第一樂章:稍慢速、活潑的
第二樂章:小快板
第三樂章:諧謔曲、急板 第四樂章:朝氣蓬勃的快板
8、F大調第八交響樂 作品第93號
第一樂章:活潑、朝氣蓬勃的快板
第二樂章:小快板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樂章:活潑的快板、舞曲性
9、D小調第九交響樂 作品第125號「合唱」
第一樂章:不太庄嚴的行板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
第三樂章:如歌的行板
第四樂章:急板 第五樂章:急板、合唱「歡樂頌」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貝多芬全集有不同年份的發行,圖封面為2007年版,發行公司為BMG Japan。此專輯為紀念貝多芬逝世180周年所發,謹以此向偉大的巨人致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是維也納古典音樂、歐洲古典作曲家的代表之一。
貝多芬在父親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這造就了他倔強、敏感和興奮的性格。22歲時,他開始在維也納定居了一生,1803-1804年間創作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他的成熟。
在接下來的20年裡,他的眾多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的精神,將古典音樂推向了高峰,預示著19世紀浪漫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6. 指揮家的著名
指揮家是詮釋者,他必須是一個完美的音樂家,對於總譜的每一個細節有深入的理解,並具有把這種理解傳達給他人的能力。從而把樂曲塑造成一個統一的、令人信服的整體,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
指揮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指揮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同一個樂隊或合唱隊,在不同的指揮率領下,其表演風格往往有顯著變化。即使同一首樂曲,經不同指揮家的精心處理,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下面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的簡介。
小澤征爾(Ozawa Seiji,1935~)日本指揮家。指揮明快而充滿激情,善於使樂隊發揮潛力,形成輝煌的音口響效果。
門什(Charles Mtlnch,1891~u1968)法國指揮家。為本世紀法國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演奏風格明快熱情,氣勢宏大,富於動力感。擅長指揮法、德作品。
馬塔(Eardo Mata,1942~)墨西哥指揮家。指揮技巧精堪,節奏感敏銳。以指揮拉威爾的《達芙尼斯與克洛埃》、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三樂章交響曲》、《春之祭》,法雅的《西班牙庭園之夜》著稱。
馬澤爾(Lolin Maazel,1930~2014)法國指揮家。指揮風格明快,力度對比鮮明。他指揮的格什溫的《波基與貝絲》、普羅科菲耶夫的《羅米歐與朱麗葉》、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深受好評。
馬克維奇(1gor Markevitch,1912~1983)義大利指揮家。指揮富於個性,以指揮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著稱。
比徹姆(Thomas Beecham,1879~1961)英國指揮家。指揮莊重朴實,富於抒情性。以指揮海頓交響曲著稱。
切利比達凱(Sergin Celibidache,1879~1961)羅馬尼亞指揮家。指揮重視音樂內容,表現美而有深度。
瓦特(Edode Waart,1941~)荷蘭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技巧扎實,精力充沛。
瓦爾特(Bruno Walter,1876~1962)德國指揮家,指揮優美而富於歌唱性。以解釋莫扎特、布魯克納的作品具有獨到之處著稱,尤其擅長指揮馬勒的作品。
瓦爾維索(Silvio Varviso,1924~)南非指揮家。指揮風格具有旋律美,富於戲劇性。擅長指揮威爾第以前的義大利歌劇以及從莫扎特到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
巴利羅利(John Barbirolii,1899~1970)英國指揮家。指揮風格穩健而細膩。
巴倫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1942~)阿根廷指揮家。指揮富於浪漫氣息。
布萊茲(Pierre Boulez,1925~)法國指揮家、作曲家、鋼琴家。現代音樂的最生要人物之一。
布洛姆施泰特(Herbert Blomstedt,1927~)瑞典指揮家。指揮客觀、完整,具浪漫氣息。
卡姆(OkkoKamu,1946~)芬蘭指揮家。指揮熱情而充滿朝氣。擅長指揮西貝柳斯的作品。
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奧地利指揮家,本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指揮強調理性,樂曲處理細膩精緻,富於抒情性。指揮曲目廣泛,演出效果完美動人。
弗雷莫(Louis Fremaux,1921~)法國指揮家。指揮纖細、洗煉,並富於動感。
揚松斯·阿爾維德(Arvid Jansons,1914~1984)前蘇聯指揮家。指揮熱情洋溢,具有斯拉夫民族特色,擅長表演俄羅斯古典樂曲與現代作品。
吉烏利尼(Carlo Maria Giniini,1914~)義大利指揮家。指揮嚴肅認真、穩健而富於激情,氣魄宏大。
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義大利人,音樂史上最著名的指揮家,從事指揮近70年,他強調忠實於原作,為本世紀強調客觀性的指揮風格的確立起了決定性作用。指揮節奏緊湊有力,力度變化幅度大,層次鮮明而音響豐滿,音樂表現的准確度極高。演出曲目包括近百部歌劇和為數眾多的管弦樂曲。
伊萬諾夫(Konstantin lvanov,1907~)前蘇聯指揮家。指揮豪放而富有力量,音樂形象鮮明。指揮曲目廣泛。
米特羅普洛斯(Dimitri Mitropoulos,1895~1960)希臘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
安切爾(Karel Ancerl,1908~1973)捷克指揮家。其指揮繼承了捷克民族音樂的傳統表現方法,又具有現代特點。
安賽爾美(Ernest Ansermet,1883~1969)瑞士指揮家。指揮敏銳,充滿魄力,表情生動。擅長指揮近代舞劇作品。
約胡姆(Eugen Jochum,1902~)德國指揮家。指揮明快、完整。指揮曲目以德國作品為主,尤擅長指揮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克納的作品。
斯克洛瓦切夫斯基(Stanislaw Skrowaczewski,1923~)波蘭指揮家。擅長指揮現代音樂作品及肖邦的鋼琴協奏曲。
奧曼迪(Engene Ormandy,1899~1985)美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不論大麴、小曲,甚至協奏曲,都有高水準的表現,指揮風格朴實細膩,強調尊重古典傳統。
富爾涅(Jean Fournet,1899~1985)法國指揮家。擅長指揮德彪西、拉威爾、柏遼茲等法國作曲家的作品。
富爾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1954)德國指揮家。他要求樂隊隊員演奏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指揮富於浪漫氣息。
普雷文(Andre Previn,1929~)美國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指揮風格文靜優雅、朴實親切。擅長指揮肖斯塔科維奇、拉赫瑪尼諾夫及20世紀的英國作品。
普里查德(John Pritchard,1921~)英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風格穩健。
蒙特(PierreMonteux,1875~1964)義大利指揮家。指揮舒展大方,對作品的理解頗有深度,被認為是義大利歌劇最正統的解釋者之一。
赫爾比希(Ganther Herbig,1931~)德國指揮家。指揮風格質朴,音樂形象鮮明。
蘇伊特納neilian(OtmarSuitner,1922~)德國指揮家。指揮自然灑脫,富有生氣,被認為是莫扎特作品最佳指揮之
克萊伯·埃里希(Erich Kleiber,1890~1956)奧地利指揮家。其歌劇指揮在語言節奏和歌劇演出效果的處理上頗具特色,並博得好評。
克萊伯·卡洛斯(Carlos Kleiber,1930~)奧地利指揮家。擅長指揮德國浪漫樂派的歌劇與德奧古典樂派的管弦樂曲。
克格爾(Herbert Kegei,1920~)德國指揮家。指揮風格穩健而富於動力。指揮曲目廣泛,擅長指揮現代作品。
克呂坦斯(Andre Cluytens,1905~1967)比利時指揮家。指揮風格簡潔,品位高雅。擅長指揮法國近代作品,尤其是拉威爾的樂曲。
克列姆佩雷(Otto Klemperer,1885~1973)德國指揮家。其指揮師承德國樂派,晚期更為穩健嚴謹。
克納佩茨布希(Hans Knappertsbusch,1888~1965)德國指揮家。擅長指揮後期浪漫樂派作品。尤其擅長批揮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和瓦格納的歌劇。
里希特·卡爾(Karl Richter,1926~1981)德國指揮家。其指揮強調抒情性。演出曲目以巴赫作品為主。 近衛秀磨(Konoye Hidemaro,1898~1973)日本指揮家、作曲家。其指揮繼承了克萊伯的浪漫派風格,把在德國佔主流的音樂欣賞趣味傳播到日本,被譽為日本交響音樂之父。
伯姆(Karl Bohm,1894~1981)奧地利指揮家。指揮風格繼承了19世紀維也納傳統,質朴嚴謹,強調忠實於作品內容。擅長指揮莫扎特、理查·施特勞斯、瓦格納、貝多芬與勃拉姆斯的作品。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美國指揮家、作曲家、鋼琴家。指揮純朴率直,富於現代氣息。上自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下至現代作品與爵士樂,無不勝任,60年代後以指揮歌劇為主。
庫貝里克·拉斐爾(Rafaei Kubelik,1914~)捷克指揮家。指揮自然穩健,富於戲劇性。指揮曲目廣泛。
阿巴多(CIaudil Abbado,1933~2014)義大利指揮家。指揮明快流利,能准確表現不同作品的風格。他是當代指揮羅西尼、威爾第作品的最有才華的指揮之一。
阿諾索夫(Nlkolai Anosov,1900~1962)前蘇聯指揮家。指揮干凈利落,節奏鮮明,具有時代特點。演出曲目包括浪漫樂派作品和現代作品。
英巴爾(Eliahu Inbal,1936~)以色列指揮家。指揮風格穩健,擅長指揮貝多芬及德奧浪漫樂派的作品。
范德諾特(Andre Vandernoot,1927~)比利時指揮家。指揮富於抒情性,是比利時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揮家。
明興格爾(Karl Munchinger,1915~)德國指揮家。指揮穩健典雅,具有濃厚的德國傳統風味。指揮曲目以巴羅克音樂為主,同時指揮布里頓、欣德米特等現代作曲家的作品
圖爾諾夫斯基(Martin Turnovsky,1928~)捷克指揮家。指揮風格瀟灑,擅長指揮捷克近、現代樂曲。
岩城宏之(Iwaki Hiroyuki,1932~)日本指揮家。指揮富有激情和動力。指揮曲目較廣,包括古典和現代音樂。
迪圖瓦(Charles Dutoit,1936~)瑞士指揮家。指揮充滿活力和生氣。
肯普(Rudolf Kemp,1910~1976)德國指揮家。指揮繼承了德國音樂的傳統,節奏明澈,樂句清楚,表達嚴謹細膩。擅長指揮德國古典作品。
凱爾伯特(Josef Keilberth,1910~1976)德國指揮家。其指揮繼承了德國音樂傳統,表現力豐富。擅長於指揮德奧作品。
凱爾泰斯(Kertesz Istvan,1910~1973)匈牙利指揮家。其指揮繼承了匈牙利的傳統技法,明晰而富有表情。
羅威茨基(Witold Rowicki,1914~)波蘭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擅長於演奏東歐作品和現代樂曲。
羅津斯基(Artur Rodzinski,1894~1958)波蘭指揮家,指揮富於動力性而充滿激情,是公認的俄羅斯現代樂曲權威指揮家。
羅傑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estvensky,1931~)前蘇聯指揮家。指揮技巧卓越,具有敏銳的色彩感與柔潤的音樂性,以富有生氣的手段使樂隊音響達到均衡與協調,對作品時代風格的掌握恰如其分。指揮曲目廣泛,以指揮柴科夫斯基的三大舞劇,普羅科菲耶夫、柴科夫基、西貝柳斯的交響曲著稱。
姆拉文斯基(Evgene Mravinsky,1903~1988)前蘇聯指揮家。指揮剛毅果斷,氣魄宏偉,樂曲處理嚴密勻稱,樂隊音響層次分明,被認為是柴科夫斯基與肖斯塔科維奇作品的最權威的詮釋者。
拜尼姆(Eard Van Beinum,1901~1959)荷蘭指揮家。其指揮注重傳統風格,穩健扎實,自然莊重。
保姆加特納(Bernhard Paumgartnet,1887~1971)奧地利指揮家。對莫扎特作品的研究享有盛譽。
科什勒(ZdenekKosler,1928~)捷克指揮家。指揮自然而熱情洋溢,富於民族特色。
科米肖納(Sergiu Comissiona,1928,~)羅馬尼亞指揮家。指揮富於戲劇性。
津曼(David Zinman,1936~)美國指揮家。擅長於指揮近、現代樂曲。
洛克倫(James Lorghran,1931~)英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音樂處理周詳、細致、自然。
洛佩斯—科博斯(Jesus LopezCobos,1940~)西班牙指揮家。是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西班牙當代最出色的指揮家。
施泰因(Horst Stein,1928~)德國指揮家。指揮生氣勃勃,曲目廣泛。
施托爾茨(Robert Storz,1880,~1975)奧地利指揮家、作曲家。指揮富於浪漫氣息。
費倫契克(Ferencsik Janes,1907—1984)匈牙利指揮家。指揮穩健有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費多謝耶夫(VIadimir Fedoseev,1932~)前蘇聯指揮家。指揮充滿激情,明快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氣質。
索爾蒂(Solti Geovg,1912~)出生於匈牙利的英國指揮家。指揮氣勢宏大,富於抒情性。以指揮貝多芬的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等著稱。
萊汶(James Levine,1943~)美國指揮家、鋼琴家。指揮穩健優雅,曲目廣泛,被認為是多才多藝的指揮家。
萊特納(Ferdinand Leitner,1912~)德國指揮家。擅長指揮莫扎特、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以及布魯克納的交響曲等。
萊因斯多夫(Erich Leinsdorf,1912~)奧地利指揮家。指揮穩健有力,擅長指揮瓦格納、普羅科菲耶夫、馬勒和布魯克納的作品。
高克(A1exander Gauk,1893~1963)前蘇聯指揮家。指揮風格朴實穩健。
諾伊曼(Vaciav Neumann,1920~)捷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其中以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耶耶切克等捷克作曲家的作品為主。
海廷克(Bernard Heitink,1929~)荷蘭指揮家。指揮穩健有力,指揮曲目廣泛。
桑德林(kurt Sanderling,1912~)德國指揮家。指揮明快而氣勢宏大,富於抒情性。擅長指揮前蘇聯作品與西貝流斯的管弦樂曲。
勒格納(Heinz Rogner,1929~)德國指揮家。指揮朴實無華,富於表情,具有德國傳統風格。
菲德勒(Arthur Fiedler,1894~1979)美國指揮家。指揮曲目以歐美古典名曲為主,兼及音樂劇選曲和流行歌曲改編曲等。
薩金特(Maicolm Sargent,1895~1967)英國指揮家。擅長指揮英國現代樂曲與北歐作曲家的作品
薩瓦利什(Woifgang Sawallisch,1923~)德國指揮家。指揮純正而生動。演出莫扎特與、貝多芬早期鋼琴協奏曲時,常身兼指揮和鋼琴演奏。
梅塔(Zubin Mehta,1936~)印度指揮家。其指揮感情充沛,富有現代氣息,樂曲處理干凈利索。
塔爾米(Yoav Talms,1943~)以色列指揮家。指揮技巧扎實,表現穩健。
斯美塔契克(VaclaV Smetacek,1906~)捷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風格細膩而有個性。
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美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音響豐滿,富於激情。
斯維特拉諾夫(Evgeny Svtlanov,1928~)前蘇聯指揮家。指揮動力感強,色彩豐富鮮明,具有濃郁的俄羅斯風格特點。
豪澤(Alfred Hause,1921~)德國指揮家。早期以指揮探戈舞曲為主,後擴大指揮曲目到古典樂曲和通俗樂曲。
塞爾(Szell George,1897~1970)匈牙利指揮家。其指揮忠實於原作,朴實無華。指揮曲目范圍廣泛,擅長演奏德國古典樂派、浪漫樂派以及東歐民族樂派的作品。
滕斯泰特(Klfaus Tennstedt,1921~)德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尤擅長指揮馬勒的作品。
穆蒂(Riccardo Muti,1941~)義大利指揮家。指揮富於動力性。指揮曲目廣泛,其中以指揮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等作品著稱。
戴維斯·科林(ColSn Davis,1927~)英國指揮家。指揮曲目廣泛,尤擅長指揮柏遼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指揮風格穩健明晰。
戴維斯·安德魯(Andrew Devis,1944~)英國指揮家。指揮表情豐富,擅長指揮合唱曲。
西蒙·拉特爵士(SirSimonRattle,1955年1月19日)英國指揮家。現任柏林愛樂樂團的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這位柏林愛樂的新任掌門人給這支古老的樂團注入了新的活力。
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Franz Welser-Most,1960~)奧地利指揮家。是當今古典樂壇的新生代指揮家之一。
7. 電影《狂人交響曲》你看懂了嗎
我看懂了,這個電影主要說的是一個人,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就像交響曲一樣開始低沉,然後進入高潮,然後又進入低層,然後又進入高潮,人生啊一波三折,但是主人公一直樂觀堅強的面對,所以最後以悲劇收場。
8. 誰知道《貓和老鼠》之《萬能指揮家》裡面的交響樂叫什麼名字啊
桑塔露琪亞》,作曲:I.科特勞。
參見《貓和老鼠》之《形影貓》(在月色下湯姆站在一個大盆上,一邊用拖布劃水,一邊高唱的那首歌);
《蝙蝠序曲》,作曲:約翰.斯特勞斯。
參見《貓和老鼠》之《萬能指揮家》(湯姆指揮樂隊演奏,傑瑞搗亂);
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作曲:李斯特。
參見《貓和老鼠》之《貓鼠協奏曲》(湯姆鋼琴演奏會,傑瑞搗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