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謝晉算是第幾代導演為什麼有人說是第二代還有人說是第三代
謝晉是第三代導演。導演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所以也有人把謝晉當做第二代導演。
第三代導演: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代表人物:謝晉、謝鐵驪、凌子風、崔嵬、成蔭、水華、郭維、魯韌、王炎等。
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1)上海電影製片廠第五代導演擴展閱讀
謝晉(1923年11月21日-2008年10月18日),男,漢族,中共黨員,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畢業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系。
代表作品
1、《女籃5號》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體育題材故事片,由謝晉執導,劉瓊、秦怡等主演,於1957年上映。
該片圍繞籃球運動員田振華一生的經歷和林潔、林小潔母女的不同境遇,揭示了解放前後體育運動員的不同命運。
2、《高山下的花環》是李存葆創作的中篇小說,首發於《十月》1982年第6期。
該小說通過描寫雲南邊防部隊某部三營九連指導員在戰前、戰中、戰後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有著崇高思想品質、道德情操的當代軍人英雄群像,沖破了軍事文學「無沖突論」的老套,正視並深刻反映現實生活的矛盾沖突,揭示軍隊內部矛盾和歷史傷痛,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
❷ 張藝謀的婚姻經歷
張藝謀的婚姻經歷是:
戀愛婚姻
1、肖華
張藝謀和肖華初中相識,兩人於1978年領取了結婚證。1983年3月31日,女兒張末出生。 1988年張藝謀與肖華離婚。此後張藝謀一直在經濟上資助肖華和共同撫養孩子,肖華從西影廠下崗很多年。張藝謀和肖華是初中同學,愛情始於一起去農村「插隊」時。
在「插隊」三年的時間里,張藝謀為肖華「燒水洗頭」同住一個窯洞,時間長了,日子久了,張藝謀與肖華誰也捨不得誰。「插隊」生涯結束後,肖華與張藝謀分配到了兩個不同的廠子里,相隔很遠,對於一對初戀戀人來說現實實在是有點殘酷。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 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
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1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 1987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從此開始實現他電影作的三部曲,由攝影師走向演員,最後走向導演生涯。
(2)上海電影製片廠第五代導演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
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除電影外,張藝謀「副業」很多。他執導過歌劇、芭蕾舞劇和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系列成為當地的旅遊文化。拍過北京申奧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傳片以及北京奧運會會徽和火炬的宣傳片。
另外,還拍攝過廣告,出版過圖書,設計國慶60周年紀念郵票,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藝謀
網路-陳婷
網路-肖華
❸ 想問一下北京田壯是誰
是北京田壯壯吧,很有名的導演。
田壯壯,1952年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1978年至2003年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現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導師。
曾執導過《我們的角落》,《盜馬賊》,《藍風箏》,《小城之春》,《德拉姆》,《吳清源》等影片。影片獲得過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等電影榮譽。
家庭背景:
田壯壯的父親田方是北京電影演員劇團第一任團長,也是一名演員,代表作有《壯士凌雲》、《風雲兒女》等。1949年參加組建北京電影製片廠,同時擔任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中國影協副主席等職。
母親於藍則是演員,兼實業家,邀請參加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1981年組建兒童電影製片廠並成為首任廠長,到80歲才退休。同時田壯壯母親於藍是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雪健的大姑,田壯壯和李雪健是表兄弟關系。
❹ 中國的導演有哪些呢
中國的導演有張藝謀、徐克和王家衛等。
張藝謀:
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
❺ 張藝謀生平簡介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
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
1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
1987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從此開始實現他電影創作的三部曲,由攝影師走向演員,最後走向導演生涯。
1987年至1999年執導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影片令其在國內外屢獲電影獎項,並三次提名奧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獎。
2002年後轉型執導的商業片《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及《金陵十三釵》兩次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四次奪得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
(5)上海電影製片廠第五代導演擴展閱讀:
張藝謀的名字是父親給起的,最初是叫張詒謀,父親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有所成就。張藝謀的祖籍為陝西臨潼,晚清時期家族已是臨潼市田市鎮大戶。
社會活動
2017年,出任第三屆CFDG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暨「青蔥計劃」的主席,領銜由國內影視行業專家組成的評選委員會,對入選該計劃的青年導演進行指導,並評選出優秀作品。
❻ 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有哪些
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等。
1、陳凱歌
陳凱歌,1952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1984年執導電影處女作《黃土地》,該片獲得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1993年執導的文藝片《霸王別姬》成為首部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中國電影。
❼ 代際導演是什麼意思
關於中國電影導演,我們經常聽到一個有趣的概念:第幾代導演。用「劃代」的方式來概述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依據一定的標准,將不同時期的導演劃分為不同的代際,從而評價不同時期的電影風格,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創舉。但是這樣的劃分標准通常缺乏科學性和縝密性,所以代際劃分只是一些學者的約定俗成,並沒有被學術界和電影界正式認可,加之中國電影日新月異的發展,電影理念的不斷創新,藝術手法不斷多樣化,導演個性的突出表達,都使得代際導演的劃分標准難以確定,基於此,中國的代際導演劃分可能會就此結束。
有人曾說過:「與其說諸多關於電影導演『代際』的話語構造了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的地形圖,不如說,其自身便是當代中國電影文化重要的景觀之一種。」由此可見,代際導演的劃分在中國電影史的研究上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到目前為止,中國百年來的電影導演被劃分成六代,接下來,我會為大家一一介紹。
第一代導演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等。這一時期,電影剛剛出現在中國大地上,電影的形式以黑白默片為主。1913年,鄭正秋和張石川合拍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進行獨立的電影劇本創作,嘗試突破戲曲舞台的限制,給中國電影事業鋪下了一塊基石,從此,中國電影開始有了許多的第一次,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等等。
這一時期的電影,由於缺乏電影理論的支撐和電影拍攝的經驗,在電影技巧、電影內容和電影的藝術性方面顯得粗糙幼稚。電影鏡頭基本固定,並沒有豐富的視聽語言,導演們用傳統的戲劇觀念來處理電影,在表演和布景方面仍然具有強烈的戲曲舞台的痕跡。在思想方面,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這一時期的電影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緊密與時代聯系,起到了社會教化的作用。無論如何,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對中國電影的發展功不可沒。
第二代導演的主要活躍時期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代表人物有程步高、費穆、袁牧之等。這一代導演相比於上一代導演的進步主要體現在思想內容上,他們將電影作為一種反映社會生活的工具,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對戲劇的模仿也擺脫了舞台的限制,轉向對故事的戲劇懸念感、沖突感等戲劇內涵的吸收和應用,導演逐漸顯示出自己獨立的價值。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講述了上海紗廠女工和夜校教師的愛情故事,與此同時穿插了抗日的內容,將家和國、個人命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升華了電影主題。
第三代導演指的是建國後活躍在影壇的導演。這一代導演又可以劃分成三個時期,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到文革前、文革十年和文革後,代表人物有謝晉、凌子風、水華。這一代導演經歷了中國兩個最重要的歷史時期,豐富的閱歷是他們對電影的思考更加深刻,表達的內容和手法也氣勢磅礴,他們以現實主義為原則,反映時代,深入展現矛盾沖突,在電影藝術的追求上不斷探索。凌子風導演了《中華兒女》,激起中華民族的抗日熱情;水華導演的作品《白毛女》則是痛斥了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謝晉導演的《芙蓉鎮》,以其沉靜的電影風格,反思了文革。他們承前啟後,在特殊時期依然為中國電影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創造了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
第四代導演比較特殊,主體是六十年代電影學院的畢業生,還包括一些在同一時期自學成才的人,代表人物有謝飛、吳天明、吳貽弓等。受到文革的影響,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進行電影創作。他們的理念是:「丟掉戲劇的拐杖」,這里的戲劇不僅是形式意義上的舞台式拍攝手法和表演方式,還有實質意義上的強雷的戲劇懸念和沖突,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學院的培養讓他們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在電影語言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也相對規范和成熟,他們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中國歷史、中國革命乃至中國現代化進程被他們提升到詩意化和浪漫化的高度。但可惜的是,文革耽誤了他們太多青春,在他們將要大展身手時,第五代導演登上了歷史舞台。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馮小剛等。1983年,北京電影學院78班的一些同學在廣西電影製片廠成立「青年攝制組」並且陸續創作出屬於他們的、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風格和特色的電影,漸漸為人們所熟知。他們不僅接受過專業訓練,而且有著豐富的社會經歷,大多都經歷過上山下鄉,一幫年輕人帶著激情闖入中國影壇,追求電影表現手法和內容的突破和創新。《黃土地》是第五代導演獲得國內外認可的第一部電影,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擔任攝影,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下。
❽ 藝術家金淑琪去世,她生前在演藝圈是個怎樣的人物
金淑琪是著名老導演、老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老革命。
金淑琪是導演李少紅的母親,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曾執導過電影《哎呦哥哥》、《錢這個東西》、《三親家》等作品 。
2021年10月1日,金淑琪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泰康燕園康復醫院不幸逝世,享年91歲。
對於母親的過世,李少紅看得比較淡,她說母親91歲去世也算是喜喪,算得到了一個善終,終於可以和父親團聚了。雖然說是這樣說,李少紅還是忍不住流淚了。
現年已經66歲的李少紅經歷比較多,對於生死看得也比較透徹。不過身為子女,雖然明白人總歸會有一死,但是還是忍不住為失去母親而傷心。在大眾悼念一位老藝術家去世時,李少紅悲傷的卻是失去了母親。
❾ 張藝謀的簡介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1987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從此開始實現他電影創作的三部曲,由攝影師走向演員,最後走向導演生涯。1987年至1999年執導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影片令其在國內外屢獲電影獎項,並三次提名奧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獎。
2002年後轉型執導的商業片《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及《金陵十三釵》兩次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四次奪得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
曾任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和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總導演,獲得2008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和央視主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並提名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2013年,執導電影《歸來》。2015年,籌拍好萊塢電影《長城》。2016年,擔任中國杭州G20峰會文藝演出總導演。2017年執導動作電影《影》,憑借該片獲得第5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2019年10月1日,擔任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總導演。
(9)上海電影製片廠第五代導演擴展閱讀
1957至1962年,張藝謀就讀於西安市通濟坊小學。1962至1966年,就讀於西安市第三十中學。1968至1971年,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1971至1978年,在陝西咸陽市棉紡八廠當工人。1978年9月,高考恢復後,破格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1982年7月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戶籍也轉到了廣西南寧。
張藝謀的名字是父親給起的,最初是叫張詒謀,父親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有所成就。張藝謀的祖籍為陝西臨潼,晚清時期家族已是臨潼市田市鎮大戶。民國初年,祖父從燕京大學畢業後擔任陝西柞水縣縣長。
張藝謀的父親張秉鈞曾經擔任國民黨軍需官,解放後在陝西省農林局工作。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29歲的張秉鈞迎娶就讀於西安的一所教會學校(玫瑰女中)的19歲女學生張孝友為妻,張藝謀的媽媽是西安交大二附院的醫生。1950年生下張藝謀。張藝謀有兩個弟弟,分別為張偉謀和張啟謀。
❿ 顧長衛和張藝謀電影藝術區別
顧長衛,1957年12月12日出生於西安。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中國電影導演、攝影師。「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會員,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三屆中央委員。
1982年,畢業後任西安電影製片廠攝影助理。1984年,任攝影師拍攝滕文驥的《海灘》 。1988年,顧長衛憑借《孩子王》獲1988年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同年,憑借《紅高粱》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993年,顧長衛憑《霸王別姬》獲第66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提名 。2005年,拍攝了自己執導的首部電影《孔雀》,憑借本片獲得了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 。2007年,顧長衛執導的第二部影片《立春》入圍羅馬電影節競賽單元 。2011年,憑借作品《最愛》獲得上海影評人獎最佳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