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 好看的穆斯林電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0MDUzOTg4.html伊朗電影《天堂的小孩》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講述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是獻給成人的童話,喚醒人們對童年遙遠的記憶,進而想到貧窮生活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的關系。主要獎項:1999年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影片 基本信息 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編劇:馬基德·馬基迪主演: AmirFarrokhHashemian /默罕默德·阿米爾·納吉類型: 劇情/ 家庭 / 兒童製片國家/地區: 伊朗語言: 波斯語
2. 誰幫我推薦幾部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
這里只說自己看過的(暴露年齡啊!),其餘少數民族電影應該幾百部是有的。看過的多多少少名氣大些。一般常見得電影應該都在下面了。
以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的電影最多,特別是蒙古族作品。
一般越是80年代以前的電影越耐看,雖然有很強的時代感和主旋律感,但當時的工作者都是誠意滿滿,演員的表演也非常認真。
回族《黃土地》
白族《五朵金花》
彝族(撒尼支系)《阿詩瑪》,(花腰彝)《花腰新娘》,《從奴隸到將軍》
傣族《孔雀公主》,《槍,從背後打來》,《紅象》,《相約在鳳尾竹下》,
藏族《紅河谷》,《天浴》,《可可西里》
壯族《劉三姐》,《拔哥的故事》
蒙古族《圖雅的婚事》,《黑駿馬》,《嘎達梅林》,《東歸英雄傳》,《成吉思汗》,《祖國啊,母親》
拉祜族《蘆笙戀歌》
景頗族《應聲阿哥》
維吾爾族《海市蜃樓》,《西部舞狂》,《邊鄉情》,《不當演員的姑娘》,《錢,這東西......》各種買買提和阿凡提的故事。。
苗族、哈尼族《山間鈴響馬幫來》
塔吉克族《冰山上的來客》
納西族《大東巴的女兒》
3. 電影《回民之隊》是誰編劇
一、電影《回民之隊》是馮一夫、李俊、馬融共同擔任編劇。
二、《回民支隊》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於1959年1月1日推出的一部西部抗日戰爭類型影片。該片由馮一夫 、李俊指導,由王潤身、里坡、賈六、胡朋、劉季雲主演。影片主要講述了馬本齋從最初自發地建立回民抗日武裝,到最後馬本齋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回民支隊也成為了極具戰鬥力的抗日隊伍的故事。
4. 穆斯林電影有什麼
一切為了真主 大草原上的小清真寺 老爸的朝覲之旅
5. 根據《慕斯里的葬禮》改編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是《穆斯林的葬禮》吧
《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齋升沉起伏為主線,在歷史的背景下描寫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運變遷,表現了主人公為追求理想和事業,為完善自身素質所發出的蓬勃不息的命運意識。
由《穆斯林的葬禮》改編的電影是《穆斯林的葬禮》(又名《月落玉長河》),是一部同名電影。
《穆斯林的葬禮》是由謝鐵驪執導,蓋麗麗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1993上映。
影片改編自中國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回族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的故事。
《穆斯林的葬禮》豆瓣
6. 穆斯林電影,穆斯林電影有哪些電影名
推薦兩部印度的,《我的個神啊》,講宗教的,涉及穆斯林,另外主演是穆斯林
《我的猴神大叔》,也是相當不錯的
7. 有哪些不錯的伊斯蘭教電影
《上帝的使者》。
《上帝的使者》是由穆斯塔法·阿凱德執導,安東尼·奎恩和羅伯特·布朗等主演的傳記片。該片講述了穆罕默德與城市的強權者們斗爭的故事。
麥加,七世紀,穆罕默德與城市的強權者們斗爭著,他揭露他們的專橫,以及它造成的疾病-奴隸制,暴力,酗酒,特別是,穆罕默德和他的信徒們鼓勵人們忘卻舊偶像,只崇拜唯一的真主,他們的對手毫不猶豫的迫害並折磨他們的近親。然而,和平的穆斯林們明白,該為尊重自己的正義而奮戰。
這是一部追溯伊斯蘭歷史的好萊塢式電影,它首次向人們展示了溫和伊斯蘭的真實一面,伊斯蘭不僅僅是宗教,更是全面的國家法律制度,規范著穆斯林的衣食住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在這部影片里,戰爭場面浩大,為自由而戰的穆斯林的英勇行為為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備受贊譽的《上帝的使者》是一部追溯伊斯蘭歷史的好萊塢式電影,它首次向人們展示了溫和伊斯蘭的真實一面,伊斯蘭不僅僅是宗教,更是全面的國家法律制度,規范著穆斯林的衣食住行,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8. 十七年時期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有哪些
一個基本的共識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電影史絕不應該只是漢民族的電影史,其他55個少數民族理所當然應該被納入中國電影的生產、文化表徵和傳播消費范疇。最大的難點在於,對少數民族電影和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概念界定至今依然沒有定論,學者們各持己見、莫衷一是[1]。筆者以為,真正意義上的少數民族電影必須具備幾個要素:首先是電影的主創人員尤其是導演應當擁有少數民族身份,這種身份不是生物學上的類屬范疇,而是專指文化身份,不但延承著某個民族的血緣,而且熟悉、尊重並熱愛這個民族的世俗生活習性和內在精神信仰[2]。。其次,電影題材必須反映少數民族的歷史和現狀,這種反映不局限於影視人類學意義上的「原生態」紀錄,可以是源遠流長的神話傳說,也可以是人情世態的精細描摹,最忌諱誇大虛構的民俗奇觀化展示和對少數民族的圖騰文化和宗教文化理解膚淺、隔靴搔癢。再者,電影應當起用少數民族演員,賦予他們在視覺文化中的主體位置,避免以漢族中心視點所引起的文化隔閡。筆者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綜合了當前流行的「作者決定論」和「題材決定論」,事實上,這種考慮也還是處於尷尬的理想主義狀態,現實中更多的是導演身份和題材的交叉游移,絕大多數此類電影被懸置起來,難以判定是否屬於少數民族電影
由於我國少數民族電影領域尚未出現像戈達爾、特呂弗、費里尼、霍克斯那樣具有高度自覺意識的「電影作者」,加之復雜的歷史和現實政治原因,貼近少數民族電影這一標簽的導演屈指可數。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的塞夫、麥麗絲[3],天山電影製片廠的廣春蘭[4],藏族導演萬瑪才旦[5]最負盛譽。毋庸置疑,我們所觸及的少數民族電影大多隻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甚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少數民族題材。筆者此處也採用廣義上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即主要的判定標準是電影以少數民族聚居區域為場景,反映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影片的主要角色中出現少數民族。
據考證,我國在1949年之前僅有為數不多的幾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瑤山艷史》(1933)、《塞上風雲》(1940)和《花蓮港》(1948)。從新中國成立到新世紀之初,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經歷了兩次繁榮,第一次是在「十七年」時期,一批涉及多個民族的電影精品集中涌現,如《五朵金花》(白族)、《回民支隊》(回族)、《摩雅傣》(傣族)、《劉三姐》(壯族)、《農奴》(藏族)等。單就數量來看,1959年生產6部;1960年則出品10部,占那一年國產影片總數的近六分之一。[6] 第二次高峰出現在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從奴隸到將軍》、《不當演員的姑娘》、《月落玉長河》等也廣有影響。比較而言,兩個時段擁有的共同特徵是都注重表現少數民族的新生活、新面貌,透過新舊社會的強烈反差,有效地實踐著新生政權合法化的意識形態運作。值得注意的是,「十七年」時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不僅數量可觀,而且樣式豐富,涉及正劇片、人物傳記片、驚險片和戲曲片等,基本上內置於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藝指導思想和「十七年」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脈絡中。結合當時盛行的文藝政治論和當下掀起的老電影題材重拍之風[7],可以認為當時最具影響力和最為有效的少數民族題材敘事/電影樣式是反特片。作為一種較成功的驚險片亞/准類型,少數民族題材反特片負載著特殊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內涵:一方面,它與《無形的戰線》、《斬斷魔爪》、《秘密圖紙》、《羊城暗哨》等反特故事構成一組文本序列,分享著反特驚險片這一電影樣式某些共同的能指符號和敘事模式;另一方面,鑒於題材的特殊性,它與同時期的其他類別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如《蘆笙戀歌》、《阿娜爾罕》、《鄂爾多斯風暴》等表達著某種特定的「情感結構」。少數民族題材反特片是「十七年」電影這一多重話語的重要細部,由於其處於十分特殊的叉合位置,並且耦合著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社會語境,因此具有多重讀解的可能。
9. 隱入塵煙是回族嗎
不是。《隱入塵煙》是由李睿珺執導並編劇,武仁林、海清領銜主演的農村題材電影,於2022年7月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電影中男主和女主不是回族,電影中男主和女主穿著的衣服並非是白色無沿小帽,所以並非回族。該片講述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一對底層農民夫婦在西北農村的土地上日日耕耘,倆人相互熟悉、相濡以沫,充滿溫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