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2005年被徐靜蕾拍成電影,小說和電影都看了,很吸引人
看手的動作似乎是為了表現女主角的自卑,通過看手來表現女主人公的不管自審,因為在女主人公心裡,那個作家是完美的,很害怕自己配不上他。
that is all
Ⅱ 魯迅的故事有哪些
1934年,國民黨北平市長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魯迅先生聽到這件事,對幾個青年朋友說:「男女不準同學、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氣,淆亂乾坤,豈非比同學同泳更嚴重!袁良市長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後男女出門,各戴一個防毒面具。既免空氣流通,又不拋頭露面。這樣;每個都是,喏!喏!……」說著,魯迅先生把頭微微後仰,用手模擬著防毒面具的管子……大家被魯迅先生的言談動作逗得哈哈大笑。x0dx0ax0dx0a1934年,《人世間》雜志開辟了「作家訪問記」的專欄,並配合刊出接受采訪的作家的肖像。該雜志的編輯寫信給魯迅,要求應允前去采訪,並以書房為背景拍一張照片,再拍一張魯迅與許廣平、周海嬰的合照。魯迅寫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絕:「作家之名頗美,昔不自重,曾以為不妨濫芋其例。近來悄悄醒悟,已羞言之。頭腦里並無思想,寓中亦無書齋,『夫人及公子』更與文壇無涉,雅命三種,皆不敢承。倘先生他日另作「偽作家小傳」時,當羅列圖書,擺起架子,掃地歡迎也。」x0dx0ax0dx0a上世紀二十年代,北大教授川島大部分時間用在談情說愛上,他留了個學生頭,綽號「一撮毛」。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出版後,送給川島,魯迅在扉頁上這樣寫道:請你,/從「情人的懷抱」里,/暫時伸出一隻手來,/接受這乾燥無味的《中國小說史略》。/我所敬愛的一撮毛哥哥呀x0dx0ax0dx0a魯迅的幽默x0dx0a原載:《中國作家網》x0dx0a上海市大江職業技術學校:孫剛x0dx0a一x0dx0a提起魯迅,總會想起很多詞語:深邃、沉重、嚴厲、倔強、勇毅、果敢……是的,魯迅在我們的心目中始終是冷竣而嚴肅的。但那決不是他的全部,魯迅還是一個全身被幽默感充斥著的人。那種幽默不是嘩眾取寵、一笑了之,而是一種從骨髓里溢露出來的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和犀利深刻。所以,我們不妨說說魯迅的幽默,我想他決不比專業的幽默大家遜色。x0dx0ax0dx0a1881年9月25日,一個娃娃誕生了,這個人就是魯迅。他的出生,在今天看來,用一個不恰當的歇後語來說是「玉皇大帝娶土地婆——驚天動地」的。因為這註定了中國現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誕生。但他那時哪曉得這些!小時候他相當調皮活潑,他的曾祖母不苟言笑,小孩子都很怕,他卻故意從曾祖母面前走過,假裝跌跟頭倒在地上,引得老太太驚叫:「哎呀,阿寶,衣裳弄臟了!」這時他才滿意,不鬧了。12歲時被母親牽著去三味書屋,他卻扭扭捏捏,一百個不情願的小模樣,和現在的小伢子軟磨硬蹭不願上學沒個兩樣。在三味書屋也不好好讀書,只留戀紫紅的桑葚,牆邊的小蟲子和赤練蛇的故事。但他終究是聰明的,盡管貪玩,後來卻頗有建樹。倘在今天,小魯迅定會被奉為素質教育的典範加以膜拜。x0dx0ax0dx0a魯迅是一個不太講究穿著的人。他愛穿長袍,相對他瘦弱的身材來說,似乎袍子比西裝合適。但他確實是太不修邊幅了一點,經常穿著長衫在灰塵中行走,感覺竟有點像他筆下的落魄人物孔乙己,於是便鬧出了笑話:在電梯里經常被認為是可疑人物;許多人見到他以為是有幸發現了鴉片鬼;有時去買葯,竟然連葯房裡小伙計都鄙視他;走在大街上的時候甚至常被警察搜身……x0dx0ax0dx0a魯迅是義無返顧把辮子剪了的人。這在當時就像男人穿裙子一樣不可思議。但他面對嘲笑、譏諷、辱罵,依然我行我素。後來他基本上留平頭(相當於現在的板寸),他的發質堅硬,根根迎風翹立,鐵刷一般,簡直酷斃帥呆了。現在的俊男靚女們熱衷的染發、燙發等等,和魯迅比可就小巫見大巫啦。x0dx0ax0dx0a他懶得理發,而且往往一忙起來數月不理。朋友們開他玩笑:「豫才,你的『地球』怎麼還不削一削?多難看!」魯迅一本正經地說:「噢!我掏腰包,你們好看!」後來實在看不過去了,才勉強去理一回。有一次走進一家理發店,理發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著簡朴,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發時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還在理發結束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他。理發師一數給了三倍的錢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來理發,理發師見狀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精雕細刻」地做,滿臉寫著謙恭。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發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理發師大惑「先生,今天咋給這點?您上回……」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處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點,這回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點。」理發師聽了如墜雲霧。x0dx0ax0dx0a他的鬍子也很有個性,從日本留學回來那幾年,他的鬍子是日本式的——兩頭往上翹,看起來很滑稽,被周圍的人嘲弄,說他是崇洋媚外。魯迅煩擾得不行,乾脆把鬍子修剪成隸書的「一」字,竟然從此平安無事。x0dx0ax0dx0a看過魯迅年輕時的照片,覺得並不是很帥,起碼和現在韓國、日本的所謂「第一美男」有段距離。但魯迅對自己卻信心有加,一次英國作家蕭伯納見到他說:都說你是中國的高爾基,但我覺得你比高爾基漂亮。聽了這樣的溢美之言,魯迅不但沒有謙卑之詞,還竟然說:「我老了會更漂亮!」這個老頭真是有意思極了。x0dx0ax0dx0a二x0dx0a魯迅有很多嗜好。比如愛給人起綽號這個從小養成的習性,至老都未能改。早在三味書屋讀書時,有一項功課叫「對課」,他的成績不錯,屢受塾師壽鏡吾先生的稱贊。有一回,一個同學偷看了先生的對課題目是「獨角獸」,就悄悄問他對什麼好,魯迅說:「對『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壽先生,先生是近視眼,正戴著眼鏡,聽了自然大怒,而他則在一旁以書遮眼,憋不住笑出聲來。魯迅的觀察力可謂尖銳,他把女生的哭狀起了個惟妙惟肖的稱呼——「四條」,因為女生一哭,眼淚、鼻涕齊下也!不是四條嗎?他在北大講課,當時北大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島,留了個學生頭,他便給人家起了個綽號「一撮毛」,見面時還親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真是搞笑的能手!而且他竟把愛人許廣平叫做「害馬」,甚至在給母親寫信時也派上用場,說:母親放心,害馬現在很好……x0dx0ax0dx0a吸煙、喝酒、飲茶可謂是魯迅的「三癮」。他的煙癮一向很大,在北京的時候,他吸的總是哈德門牌的拾支裝包。他夾煙的姿勢很特別:用大拇指和四個手指拿香煙,而不是夾在食指和中指中間(竊以為有現代黑社會老大的風范)。還有一點很有趣,在人前吸煙的時候,他總是從他那件灰布棉衫里去摸出一支來吸,他似乎不喜歡將煙包先拿出來,然後再從煙包抽出一支,而再將煙包塞回袋裡去。他這脾氣,一直到了上海,仍沒有改過。不曉得是怕麻煩呢,抑或怕人家看見他所吸的煙低劣,覺得沒面子?x0dx0ax0dx0a除了三癮之外,他還喜歡吃糕餅糖果等甜食,這是在日本留學時養成的習慣。有一回,人家送了柿餅給他,他喜歡得不行,藏起來自己偷偷享用,還捨不得給別人吃呢!只有在女士來做客時,才「大方」地拿出來,因為女士們胃口小,只能吃個一兩片而已!他還能吃辣椒。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有一次他期末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發給他一枚金質獎章,魯迅沒有把獎章作為自我炫耀的標牌,卻懂得實惠,跑到鼓樓街把它賣了,買一大串紅辣椒回來。每讀書至夜深人靜、天寒人困之時,就摘下一隻辣椒來,分成幾截,放進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噓唏不已。只覺周身發暖,睡意頓消,於是捧書再讀。現在看來除了可笑之外,也生出幾分感動。他的胃口很特別,喜食蛇肉、龍虱、梅乾菜。而且從不吝惜money,經常請友人吃飯,且不看菜單一口氣就能點出「木樨肉」、「酸辣肚絲」、「炸核桃腰」、「三鮮鐵鍋蛋」、「糖醋軟溜鯉魚陪面」等好幾道菜來!x0dx0ax0dx0a他愛看電影,幾乎可從影迷升格為影狂。魯迅到43歲時才首次觀看影片,但一看而不可收。魯迅後期(46-55歲)在上海生活的9年內,共觀看電影142場。其中1934年37場,1935年36場,1936年秋季病危前19場。這三年平均起來幾乎每周一場。好電影不輕易錯過,甚至一看再看;而且大都是率領家小、呼親喚友,數人驅車同去!有趣的是,在國外引進的電影裡面,他最愛看的是大自然叢林草莽的野獸影片(相當於近來的「動物世界」。魯迅今若健在,定是趙忠詳的fan)。x0dx0ax0dx0a魯迅還喜歡習武,他曾在留學日本時學過柔道,回國後在紹興府中學堂執教。一次夜行,經過一處荒涼的墳地,忽見一慘白形同鬼魅的東西在前擋道,魯迅趕前去飛起一腳,直踢得那傢伙蹌踉倒地,抱頭鼠竄,原來是一個裝神弄鬼的盜墓賊。魯迅雖瘦削,但功力略見一斑。x0dx0ax0dx0a三x0dx0a生活中的魯迅,幽默、風趣,幽默中又帶著一種大氣、智慧、樂觀和風度。有一次他的侄女問他:「你的鼻子為何比我爸爸(周建人)矮一點,扁一點呢?」魯迅笑了笑:「我原來的鼻子和你爸爸的鼻子一樣高,可是我住的環境比較黑暗,到處碰壁,所以額頭、鼻子都碰矮了!」x0dx0ax0dx0a廣州一些進步青年創辦「南中國」文學社,怕刊物第一期銷路不好,希望魯迅給創刊號撰稿。魯迅風趣而又嚴肅地說:「要刊物銷路好很容易,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是銷路好的!」x0dx0ax0dx0a名流免不了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x0dx0ax0dx0a在北京女師大任教時,一次一個學生未經家長允許,和別校一男生去逛公園。她父母發現後,跑到學校大吵大鬧,咒罵校方管教不嚴.封建死板的校長也像潑婦一樣斥責女學生「太不像話了」。魯迅先生正好經過那裡,得知原委後詼諧地說:「現在風和日麗,有兩位青年一塊逛公園,有何不好?那些公園年青人都不準去逛,非得成了老頭子老太婆才能去逛嗎?!」x0dx0ax0dx0a魯迅家裡有兩個保姆,不知何故,經常發生口角。他受不了整天的吵鬧,竟病倒了。隔壁一個小姑娘問道:「大先生,你為什麼不喝止她們?」魯迅微笑著說:「她們鬧口角是因為彼此心裡都有氣,即使暫時壓下去了,心裡那股氣也是壓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與其三個人或兩個人失眠,還不如讓我一個人失眠算了。」x0dx0ax0dx0a他說話向來無所顧忌,敢想敢說。比如他對人們遮遮掩掩的「性」發表看法:食慾是保存自己,保存現在的事;性慾是保存後裔,保存永久的事。飲食並非罪惡,並非不凈;性交也就並非罪惡,並非不凈。可惜的是中國的舊見解,竟與這道理完全相反。直到生了孩子,還是躲躲閃閃,惟獨對孩子威嚴十足。這種行徑,簡直和偷了錢發跡的財主不相上下!他為了說明看人不能片面,風趣地說:英雄是厲害的,但不能因為英雄也性交,就稱得上「性交大師」!x0dx0ax0dx0a魯迅雖然胸襟寬廣,但決不適用於對待醜陋的社會現象上。一切假惡丑的東西在魯迅面前都無以遁形。一次,國民黨的一個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學同泳。魯迅看不慣:「同學同泳,偶爾皮肉相觸,有礙男女大防。不過禁止以後,男女還是同吸著天地間的空氣。空氣從這個男人的鼻孔呼出來,被那個女人的鼻孔吸進去,又從那個女人的鼻孔呼出來,被另一個男人的鼻孔吸進去,簡直淆亂乾坤。還不如下一道命令,規定男女老幼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氣流通,又防拋頭露面!」說著還模擬戴著防毒面具走路狀。聽講的人笑得前仰後合。x0dx0ax0dx0a魯迅對腐朽文人向來是不留情面的,這是個不怕得罪人的怪人。似乎整個文化界知識界都是他的前世冤家。徐志摩、胡適、郭沫若、林語堂、梁實秋、成仿吾等都曾經受過魯迅的唾沫的「侵害」,常過罵的滋味;就連與文學不怎麼搭界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竟也和他打過筆墨官!看來魯迅真是汲取了孫中山「博愛」的精髓。x0dx0ax0dx0a四x0dx0a魯迅本身就是一個會說幽默和笑話的能手。日本佔領東北以後,國民黨反動政權依賴美國,宣傳美國是如何地主持「公道」。魯迅先生為揭穿這一騙局,說了個小故事:「我們鄉下有個闊佬,許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同他談過話為榮。一天,一個要飯的喜形於色,說是闊佬同他講話了。許多人圍住他,追問究竟。他說:『我站在門口,闊佬出來了。他對我說:滾開去!』」聽故事的人哈哈大笑。國民黨對美國主子搖尾乞憐的丑態被揭露無遺。x0dx0ax0dx0a他為了說明反動派魚肉百姓,把百姓當炮灰,舉了一個寓言:某朝某帝的時候,許多宮女生了病,總是治不好。最後來了一個名醫,開了處神方:壯漢若干名。皇帝沒有法,只得照他辦。若干天之後,自去察看時,宮女們果然個個神采煥發了,卻另有許多瘦得不像人樣的男人,拜伏在地上。皇帝吃了一驚,問:「這是什麼?」宮女們就囁嚅地答道:「是葯渣!」x0dx0ax0dx0a30年代,一些作家的主觀主義毛病很厲害。一次,有人請魯迅談談這一問題,魯迅沒有多說只講了兩個故事:其一:有個農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有所感悟道:皇帝用什麼挑水吃的呢?後又自言自語:一定用金扁擔的!其二:有個農婦很想吃柿餅想,於是她就想:皇後娘娘是怎麼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覺醒來就下令:快拿一個柿餅來吃吃!x0dx0ax0dx0a難能可貴的是,魯迅對幽默和笑話理論還有獨到的看法。他在1934年4月1日給陶亢德信中說:「中國之所謂幽默,往往尚不脫《笑林廣記》式,真是無可奈何。」在魯迅看來,《笑林廣記》式的幽默,並非真正的幽默,只不過是輕松好懂、油滑庸俗的東西,用以娛己或朋友間玩笑罷了。魯迅堅決反對油腔滑調的打諢、裝瘋賣傻的逗笑、輕薄猥褻的奚落,講求的是一種機警、深刻、餘音繞梁的深意,欣賞水平是很高的。而魯迅也以自身演繹和證明了這一點。?x0dx0ax0dx0a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並同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等取一致步調,堅決反對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妥協、投降傾向。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1930年,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學運動的主將。這期間,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反動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同國民黨反動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動文人、反動文學進行不懈的斗爭,逐步成為我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後十年的雜文,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斗精神。這些作品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介紹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國的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藝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1938年出過《魯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國成立後,魯迅的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56年,黨和人民政府遷移重建了魯迅墓。毛澤東親自為魯迅墓題字,並多次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向魯迅學習。北京、上海、紹興等地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Ⅲ 如果可以,你想邀請哪位作家看哪部電影
我想邀請瓊瑤看《窗外》,我們大概都不陌生,從她那一部部盪氣回腸,千回百轉的小說中,認識了瓊瑤。看過瓊瑤小說的人都說,瓊瑤怎麼那麼會編故事。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真實的瓊瑤,實際上她自己的故事比任何一部小說都離奇曲折,痴情動人。
本劇瓊瑤1963年創作的同名處女作小說改編,小說基本上是反映她本人中學時代戀愛經歷的自傳。貼合實際大眾生活。
Ⅳ 他們從來沒有看過那部電影,難道不是嗎
他們從來沒有看過有以下2部電影
1、《十七歲的單車》(2000年)
導演:王小帥 主演 :崔林, 李濱, 周迅, 高圓圓,
李爽 劇情:小貴是剛從內地到北京大城市的孩子。十六歲這天他終於找到一個快遞工作,騎著公司指派的銀色變速越野車,在市區中穿梭送件,每趟十塊錢。
當賺到六百塊元時,他就能擁有這台車。小貴因此每天力地工作。就在小貴終於快要賺足六百塊錢的前一天,卻發現自行車不見了。當小貴快絕望時,他眼看著自行車的新主人—小堅,騎著他的自行車。小堅是北京長大的都市小孩,正愜意地和同學們玩著單車特技。
小貴不顧一切地想向小堅討回他賴以維生的愛車,在一番爭奪之後,他們選擇學習如何共同擁有...
該片是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王小帥的最新作品。王小帥在沒有拿到審片結論之前便攜片參加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雖贏得一尊銀熊,卻被禁止在國內公映
禁片2、《鬼子來了》(2000年)
由姜文所主導的大片,抗日戰爭末期,故事發生在河北山海關附近的一座名為掛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裡,有人把兩個裝著俘虜的麻袋押送進村民馬大三的家裡,其中一個是日本兵,另一個是翻譯官。本答應好八天以後取人,結果此後再就...
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影片以獨特的視角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圈內口碑不錯,因沒有突出某些政治派別的良好形象,迄今不能公映。
Ⅳ 作家電影和作者電影的區別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法國電影新浪潮-特點:是其主要成員以前是電影評論人,都來自封面黃色的著名雜志《電影手冊》,由安德列•巴贊和雅克•多尼奧-瓦克羅茲於1951年創辦。在拍攝長片和短片之前,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艾里克•羅梅爾,雅克•里維特都曾為雜志寫作大量評論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歷史特點就是它是業余愛好者的活動,熒屏人們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導演。這些年輕的作者是在影迷俱樂部開始喜歡上電影的。
法國電影新浪潮-代表作品
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緊接著有特呂弗的《四百下》 ,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 ,後來,1960年及以後,又出了讓-呂克•戈達爾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羅梅爾的《獅子座》 ,最後有雅克•里維特的《巴黎屬於我們》 。
【重點】他們的區別是: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製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里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里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為誕生的日期。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於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3.在年齡上著: 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而「左岸派」的導演們在1958年大多數已經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葉是36歲,高爾比和馬克是37歲,杜拉是44歲。他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有的當過游擊隊員,有的被捕過、流放過,死裡逃生。僅這一條,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導演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復雜,他們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5.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范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而「左岸派」導演卻是以仔細琢磨的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也比較長,常常是好幾年才拍攝完成一部影片。
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電影由於背景比較復雜,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煩。比如:雷乃和馬克拍攝的《雕像也會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長達12年之久。雷乃《廣島之戀》原定參加戛納電影節正式比賽,結果中途被撤下來,只獲得一個評論獎。馬克拍攝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寫罷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見》 1967年)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藝術家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情感與選擇,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國電影中尚不多見。「左岸派」電影是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強有力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岸派」導演的作家電影是法國五、六十年代「先鋒派」。「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Ⅵ 如何評價郭敬明在影視行業的成就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郭敬明在影視這行,以及導演這行,還是有著自己一番成就的。
Ⅶ 作家史蒂芬·金言論惹爭議,誰會在意奧斯卡的多樣性
每次奧斯卡提名名單發布後都會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今年討論的重點聚集在奧斯卡提名缺乏多樣性上,美國著名恐怖小說作家史蒂芬·金的言論引發眾議,史蒂芬說在提名時他從來不考慮多樣性。
每個提出反對意見的人首先對史蒂芬·金錶示了尊敬,但他們確實無法接受史蒂芬·金這種觀點。史蒂芬·金是非常有名的暢銷書作家,他的許多作品都被改編成電影,其中包括《閃靈》、《肖申克的救贖》、《末日逼近》、《死光》、《綠里奇跡》、《暗夜無星》等。
史蒂芬·金的作品題材非常廣泛,擅長捕捉歷史與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一層一層剝開人性中的恐怖與危險,讓人沉浸在其作品中不敢回頭看看身後。
面對這樣的質疑他會不會食指一勾,大聲喊出沈騰的經典台詞”你過來呀!“
Ⅷ 這些小說,中國怎麼不拍成電影
作為一個爺們兒,喜歡看的自然是具有史詩氣魄的大部頭小說,像瓊瑤、亦舒就從來沒對她們產生過興趣。
因為喜歡看電影的緣故,所以總是希望好的小說能夠拍成電影,這樣書中的人物都活生生的站在你的面前,你的想像,也就成為了現實。名著改變成電影的作品,經常都是毀譽參半,原因有很多,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於名著都有自己的理解,改編成電影之後,對於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如果和演員有較大的偏差,那麼就會對這部電影作品很不滿意。改編成電影的文學作品實在是太多了,今天就不說這些作品。這幾年我看了一些優秀的長篇小說,覺得這些小說如果改編成電影,應該大有看頭。
作家王旭峰
我看電影喜歡看三部曲,看小說也是,近年我看的小說三部曲有印象的是——劉斯奮著「白門柳」三部曲《夕陽芳草》、《秋霞危城》、《雞鳴風雨》,余華的《在細雨中呼喊》、《許三觀買血記》、《活著》,王旭峰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這三套作品風格都不一樣,內容也是大相徑庭,共同的都是寫了三部吧。「白門柳」系列,講述的是明王朝覆滅前後,文人組織「復社」和「閹黨」及其餘孽阮大鋮、馬士英之間的激烈斗爭。全書視野廣闊,描寫了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涉及的人物有上百人之多。始終貫穿全書的主要人物有:錢謙意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宛、還有黃宗羲。這些人物見證了明朝和南明王朝的滅亡,他們痛恨滿清入侵的同時,也對於明王朝統治階級的腐化墮落痛心疾首。這不小說中描寫的女性角色很多,主要女性角色多數都為風塵女子,柳如是和董小宛皆為一代名妓,她們倆和錢謙意與冒襄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歷來文人所關注的話題。這部歷史小說對於了解明朝末年江南的社會生活有很大參考價值,是一部宏偉的歷史畫卷。書中描寫了激烈的「黨爭」和凄美的愛情故事,也有宏大的戰爭場面,這些都增加了全書的可看性。這是一部可讀性很強的書,書中的一切元素都適合拍成電影,這樣的電影,如果拍好了,那一定是賣座鼎盛。中國人本來就擅長拍攝古裝片,並且這樣的題材,近十年都沒有出現過,就算是喜歡明朝歷史的胡金銓大師,也只是拍攝明朝特務機關追殺忠臣後代的故事,對於這樣的歷史大戲,他可是從來都沒碰過,估計全世界人民也沒幾個了解明朝末年和南明王朝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這樣的題材拍出來,拍好了肯定火啊!
余華的這三部小說,我曾經在他的一本隨筆集里看到過他對於這三部小說的解釋,他說這三部小說,《在細雨中呼喊》寫的是童年,《許三觀賣血記》是中年,《活著》是老年,這三部小說他寫的就是人生的三個階段。三本小說我覺得最好看的是《許三觀買血記》,不過我最欣賞的是《在細雨中呼喊》。《活著》有些太悲慘了,看著心痛。余華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作者,我的中現文史老師曾經說過他心目中的八個中國現當代的文學大師,其中就有餘華。《活著》已經拍成電影了,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了。《許三觀賣血記》可能是這三部小說中如果拍成電影,是最好看的一部。這部小說寫得太精彩了!把一個現代阿Q式的人物帶入讀者的視野,這個人物喜歡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能夠憑借努力來擺脫困境。這個人物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經典角色,非常真實,有血有肉。他的生活和所遭遇的一切,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可能或多或少的都經歷過,他對於事物和生活的看法,也是那個年代人的普遍思想,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生活的戲劇性可比福貴要精彩得多了,關鍵就在於他的性格,這個人有種與生俱來的不服輸的意志,他為了救兒子不顧生命的四處賣血,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執著精神。他在全書末尾說的那句話,也表現出這個人物的粗俗和幽默,是一個很可愛的人物。這套小說中,最應該拍成電影的,就是這部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有些詩化的感覺,小說不像《許三觀賣血記》那樣採用直敘,或是《活著》那樣倒敘。這部小說是插敘的方式,有倒敘,也有直敘。小說採集了主人公回憶的各個片斷,一會兒是17歲,一會又是5歲,順序錯亂,但是條理清晰,讀者看著也不會混亂。小說倒很有電影蒙太奇的味道,這部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過的事情,這些事情在過去和現在以及將來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經歷,難得的是余華能把這些經歷寫得這么好看,小說得的結構安排的這么巧妙,他成為中國文學的代表人物只是時間的問題。
「茶人三部曲」描寫的是兩個家族的歷史,時間有100多年,從清末一直到當代,是一部時間跨度很長的書,第一部《南方有嘉木》描寫的時間是從清末到大革命結束,第二部《不夜之侯》時間是抗戰八年,第三部《築草為城》主要就是描寫66年-76年的十年裡,這兩個家族的後人的種種遭遇。《南方有嘉木》曾經拍成電視劇,但是沒引起什麼轟動,估計改編得不成功。說實話,這三部曲也不適合拍成電影,因為三部曲得容量太大了,都想不出中國有哪個導演能有這種功力,能把這三部去拍成電影,還能拍好。拍成電視劇還不錯。只是我太喜歡這套小說了,這套小說描寫的是茶人世家,字里行間也透著一股茶葉的清香,每個人物都有一種不凡的魅力,即便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也能讓你又愛又很。小說作者還是個女性,文學功力這么深厚,真讓我肅然起敬。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先看到這套小說的電視劇版本。
中國優秀的長篇小說非常多,多到想拍電影都拍不完的地步,就著樣,中國的電影題材還是無甚新意,真希望這種局面能夠早點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