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綠皮書》中提到的 博比肯迪尼是誰
博比肯尼迪簡介Robert Francis Kennedy羅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1925年11月20日 - 1968年6月6日),俗稱Bobby「巴比」。
他是來自馬薩諸塞州的美國政客,是第35任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弟弟。在約翰·肯尼迪總統任內擔任美國司法部長,在和平解決古巴導彈危機和促進民權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1965年他當選美國紐約州參議員,是著名的反對越戰的民主黨人,1968年他是民主黨無可爭議總統候選人,享有極高的威望。但突然遇刺身亡,導致共和黨的理查德·尼克松最終贏得總統選舉。
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共有11個子女,他們分別是:
『貳』 電影《綠皮書》為什麼會大獲好評
電影《綠書皮》的導演是彼得法拉利,這部影片一共包攬了奧斯卡三項大獎,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這部電影主要是通過一些細節,化解了種族之間的矛盾,讓我們看到了跨越種族的友誼,讓人覺得溫馨感動。
『叄』 電影綠皮書怎麼樣
這是知乎上關於綠皮書的一段評價,我覺得寫的很好,也很好的評價了綠皮書這部電影:
《綠皮書》是部非常「舒服」的電影,導演拍得舒服,演員演得舒服,觀眾看得也舒服。
什麼是「舒服」?「舒服」就是它做對了它應該做對的一切事情。
從敘事到演員,從配樂到剪接,《綠皮書》的每一道環節都做得非常妥帖。它就像是一件無可挑剔的工藝品,精緻而准確。
它經得起反復的琢磨,有太多細節,都妙到巔毫。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被它打動了。
1
影片片名中的「綠皮書」三個字,指的是一部真實存在過的書籍,全稱為《黑人駕駛者綠皮書》。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黑人平權運動取得成果之前,美國南部多州的種族歧視現象都非常嚴重,以至於黑人出行變得困難重重。於是「綠皮書」應運而生,在「綠皮書」中,詳細記錄了美國南部各城市允許黑人出入的餐廳及酒店,為黑人旅行者規避風險。
所謂「綠皮書」,其實就是一本旅行指南。
而影片《綠皮書》講述的,正是一個發生在旅途上的故事。
一個白人司機載著一位黑人鋼琴家,依照「綠皮書」的指引,從紐約一路南下巡演,在旅途中,兩個在各方面都有著巨大差異的人結下了深厚友誼。
老影迷一定會對這樣的故事感到熟悉。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也曾用類似的設定讓無數人感動不已,而1989年的《為黛西小姐開車》則在故事上和本片更為相似。當然,在這兩部片子里,身份較低的一方是黑人,這在《綠皮書》中被對調了過來。
恰恰是這樣的「對調」,讓《綠皮書》變得更加值得玩味。
影片中的白人司機托尼·利普,出身寒微,沒怎麼受過教育,為人粗俗,喜歡用拳頭講道理。
另一位主角黑人鋼琴家唐·謝利與他截然不同。
唐·謝利精通多國語言,混跡於紐約的上流圈子,有身份,有修養,做事有自己「苛刻」的原則。
兩個人因為膚色而產生的社會地位差異,又因為身份差異變得復雜了。
白人和黑人的角色,在這個故事裡都沒有定式化地出現。
換句話說,導演可能想讓我們知道,影片中的兩個主要角色,不是一個黑人和一個白人,而是兩個不能被膚色所簡單定義的人。
影片的母題也就不再是「種族歧視」,而變成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托尼和唐之間的情誼,也不只是歧視的消弭,而是人與人之間最真摯最樸素的尊重、欣賞與關懷。
讓個體高於群體又投射群體,正是《綠皮書》的動人之處。
托尼會在看完唐的演出後告訴妻子,唐是一個天才,他欣賞唐。這種欣賞構成了他對唐理解和尊重的基礎,而這種欣賞無關種族,無關身份,只關乎於人類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嚮往。
唐對於托尼,則更多的是一種信任。托尼雖然粗俗無禮,但他守信,辦事靠譜,也願意和唐交流。
他沒有簡單地將唐看成一個僱主,更沒有因為唐的膚色而產生太多偏見,盡管他其實也頗有些種族歧視的思想。他的直爽和誠懇,在很多時候都能溫暖到孤獨的唐。
「孤獨」是影片非常重要的關鍵詞。
唐復雜的身份屬性,是整部電影的核心話題。
影片中有一場非常有力量的戲,唐站在自己的車邊,看著農田裡耕作的黑人同胞們,他是那樣不同,茫然而無力。
他是黑人,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鋼琴家,也是一個同性戀。影片中有一場戲,在雨夜裡,他情緒崩潰,他說自己孤身一人待在城堡里,他問托尼:
「我不夠黑,也不夠白,甚至不夠男人,那我到底是什麼?」
托尼沒有回答,整部電影也沒有回答。
但這樣冷冽的問題,被影片用溫暖的方式給予了回應。
他的身份屬性無法改變,但他可以選擇鼓起勇氣,走出城堡。
唐有一個兄弟,但不常聯系,托尼告訴他:
「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
誠然,人與人之間的巴別塔永遠存在,或是因為種族,或是因為信仰,或是因為身份和地位。
但只有踏出第一步,才有可能改變現狀。
《綠皮書》的故事,講的其實就是這樣的「一步」,托尼和唐的友誼,溫暖而美好,簡單卻又足夠打動人心。
《綠皮書》出色就出色在,它講了一個極好的故事,且把故事講得極好。
導演彼得·法雷里是好萊塢成名已久的導演,拍低俗喜劇的好手,著名的公路喜劇《阿獃與阿瓜》就出自他和自己兄弟的手筆。
拍公路片,他是駕輕就熟。
《綠皮書》的敘事沉穩而老道,又不失輕松明快,這多少得歸功於彼得·法雷里。
好的導演,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體現在《綠皮書》中,就是細節的出眾。
影片中有一個關鍵道具,一塊綠色的石頭。
這塊綠色的石頭起初是托尼在一個小攤的地上撿到,恪守原則的唐要他還回小攤,他無奈答應。
但到了影片後面,綠色石頭又出現了,不知道托尼使了什麼把戲,而唐顯然也知道托尼之前並未歸還石頭。這塊被托尼稱為「幸運石」的石頭成了代表兩人友情的符號,在片尾又出現在了唐的手上。
用一塊小小的石頭,就把人物關系交代得明明白白,且讓影片更顯得溫情,實在厲害。
比石頭更有力的是情書。
情書是貫穿全片的重要道具。
最開始,托尼的妻子要求托尼在旅途中給她寫信,托尼不情願,但還是寫了,沒受過什麼教育的他文詞匱乏,寫下的信不但語焉不詳且錯字百出。
唐見到托尼寫信,出於自身的語言潔癖,就乾脆代行其事,幫托尼完成。
於是,一封封辭藻華麗且情真意切的信就被送到了托尼妻子的手裡。
影片最後,托尼妻子一句「謝謝您幫他給我寫信」成為結尾,有力而雋永,溫情滿滿,又自然舒服。
值得一提的,還有影片的配樂。幾處極有時代特徵的配樂,都輔佐了敘事,更展現出了導演想表達的私貨。
對於細節的精妙處理,讓《綠皮書》在平淡中充滿驚喜,靜水流深,卻波瀾涌動。
它沒有展露出任何想要調動觀眾情緒的意圖,卻又在不經意間打動了觀眾,讓觀眾為托尼和唐之間的友誼而感動。
彼得·法雷里的掌控力,著實厲害。
同樣厲害的還有兩位演員的表演。
維果·莫騰森在片中飾演托尼·利普。他舉手投足之間,完全就是一個市井莽漢的做派,真實可感,甚至都不像是在表演。
他登場後的表情,拿煙的姿勢,與人交談時的小動作,都傳神極了。
看《綠皮書》,我很難聯想到《指環王》里的阿拉貢也是他所飾演。
維果·莫騰森提名了今年奧斯卡的最佳男演員,能不能拿獎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表演絕對是影帝級別。
演唐·謝利的馬赫沙拉·阿里是近幾年來在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黑人男演員之一,鋼琴家身上的高傲與脆弱,都被他生動地演繹了出來,那場雨夜中爆發的戲碼,實在精彩。阿里拿過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次的表演,很可能要讓他和影爵再續前緣了。(已經拿獎)
奧斯卡最佳影片,我賭《綠皮書》會拿。
當然,如果它無法拿獎,也無妨。
《綠皮書》的出色,不需要奧斯卡來證明。
作者:李霽琛
『肆』 《綠皮書》中鋼琴家為什麼非要穿越美國南部巡演
《綠皮書》中鋼琴家想要身體力行消解種族歧視,展示黑人藝術家風采,所以選擇去美國南部巡演。
《綠皮書》的時間背景是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那時候白人至上運動在美國又一次掀起小高潮,專門為黑人所出的「GreenBook」,指明了美國南部哪些地方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片名《綠皮書》就來源於此,表面上為了黑人的便利,實際是種族歧視的無奈產物。
電影中鋼琴家DonShirley是個黑人,受過高等教育,有博士學位,談吐不凡,吃穿住行也很講究。他常被上層白人邀請去表演,卻從沒真正地被平等對待過,同時也與自己的族群有著很大鴻溝,他不像很多黑人那樣喜歡社區群居,他不熟悉黑人喜歡的歌手音樂,他沒吃過炸雞(更加沒用手拿著吃炸雞),所以他「不黑不白」,是個像白人的黑人。
說起來挺唏噓的,即使是DonShirley這么厲害的鋼琴家,也只能被唱片公司打造成有色人種藝人。但最後在底層小酒吧,他拋開了心結,盡興演奏一曲最愛的古典音樂,這場肆意隨性的彈奏,是鋼琴家隱忍到極致的爆發,也是對種族歧視最動情的控訴。
『伍』 綠皮書電影簡介
托尼就職的夜總會關門裝修,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了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當他到達豪華公寓後,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在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當然,兩人心裡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他們很容易身陷麻煩之中,但托尼需要錢,而唐需要一個能照顧他的專業司機。給托尼付錢的唱片公司給了他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列著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很多旅館和餐廳都是只限白人。
人物評價
該片有責任去提醒觀眾,關於美國這個國家的種族關系問題。影片真正想傳達的信息,則是如何忍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維果·莫特森將口音模仿得非常像紐約那種拉長調子的說話方式,並且有種很好的時機感。
在這兩個像正反兩極的角色漸漸開始尊重彼此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笑料摻雜其中。《綠皮書》成功刻畫了有色人種所面對的那些困境,這不僅會發生在南部腹地,也會出現在像紐約市這種地方。維果·莫特森的撇嘴微笑似乎很適合這個角色。這讓人無法不去喜歡這個角色。
『陸』 電影《綠皮書》里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
電影《綠皮書》里的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時代。
劇情簡介:托尼由於夜總會關門裝修,也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了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當他到達豪華公寓後,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在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當然,兩人心裡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他們很容易身陷麻煩之中,但托尼需要錢,而唐需要一個能照顧他的專業司機。給托尼付錢的唱片公司給了他一本「綠皮書」指南,上面列著當地黑人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很多旅館和餐廳都是只限白人。
(6)綠皮書電影里博士去了哪些城市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維果·莫特森飾演托尼,紐約一家夜總會的保鏢。托尼是個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他不善言談,內心熱愛家庭,有位漂亮的妻子和兩個還小的兒子。
2、馬赫沙拉·阿里飾演唐,古典樂鋼琴家。唐受過高等教育,談吐不凡,對於吃穿也有極高的要求。他被上層白人歡迎,卻從沒真正地被平等對待過,同時也與自己的族群有著很大差距。
『柒』 《綠皮書》的深層意義是什麼
從深層意義來看,《綠皮書》也代表了當時的黑人舉步維艱的社會地位。
該片由真實故事改編,主要講述了一個著名的黑人鋼琴家想要改變人們對黑人的歧視,僱傭了一個正好缺錢的白人司機去南下巡演的故事,南方地區種族歧視嚴重,同時也展現了他們在路途中建立的跨種族、階級的友誼。電影情節搞笑又令人發醒,人們連飯店、旅館,黑人都要有所不同,無不體現了社會種族歧視主義所帶來的的黑暗。
電影里托尼和雪利博士曾經遭遇過兩次頗為危險的情況,第一次托尼的在沖突一觸即發之時,將手伸到背後做出掏槍的動作,威嚇眾人,不要輕舉妄動,也成功地讓兩人全身而退,作為觀眾的我們根據托尼的行為,當時一致推測他身上並沒有帶槍,只能在裝腔作勢,但是當第二次沖突發生時,托尼察覺情況更為危機。
直接從身後掏出了手槍,對空開了兩槍,嚇跑了准備要突襲他們的人,另一方面,雪利博士在兩人因為托尼一時情緒失控襲警而遭到監禁時,一面維持著臨危不亂的風度,一面堅定地要求警察尊重他的人權讓他打一通電話。沒想到過了沒多久,警察局居然接到州長打來的電話,要求警方將他們釋放。
後來我們才發現雪利博士的那一通電話竟然是打給當時的美國司法部長,同時也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的弟弟Robert Kennedy,他們兩人各自藏的這一手,不只有非常強烈的戲劇效果,同時也很成功的替這兩個角色增添了深度。
『捌』 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到底是為誰而拍的呢
“綠皮書”的標題來自非洲裔美國郵遞員維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專門為方便黑人旅行而寫的小冊子。 在影片中,托尼正是參考了這本綠皮指南,才知道把唐送去哪裡吃飯睡覺,不惹麻煩,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托尼和觀眾都發現,這本小冊子還不夠。 作為一個護身符,唐因膚色而受到的歧視和不公,來自他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玖』 據說《綠皮書》是好萊塢今年最好的黑人電影,好在哪
一個人的一生中,都應該至少看一部公路片,感受一段故事,享受一趟旅程,也許還會萌生要出去看看的小念頭。脫離舒適區總能讓人獲得一些新的感悟,或者至少是增長一些見聞。一趟長達八周的南部之旅,讓托尼見識到了世界的廣闊,讓謝利博士重新獲得了自我的肯定,而對於國內影迷而言,《綠皮書》中的這段旅程,也許能幫助我們開啟一種新的處世之道。
人類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篡改它,美化它,龍貓不知道這種美化是意義在哪,它讓歷史看上去更好看了,卻也讓我們失去了贖罪的機會。無論是對自然、社會還是人本身,我們不斷地奪取,不斷地失去,同時又不斷地懷疑,不斷地肯定和否定,在主義風暴中徘徊不定,主次倒置。若一直如此下去,最終我們可能什麼也得不到。我們創造了歷史,改寫了歷史,或許不久後的將來,當歷史的主流觀點改變之後,我們的歷史也將被篡改。
歡迎大家互動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