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遲暮俯首拾花的意思
散文《遲暮人生》
過了知天命的歲月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年齡其實是一件最令人無奈的事了。彷彿剛剛告別青春絢麗的時代,悠忽之間,鬢角就增添了幾許白發,額頭就刻上了深深的皺紋。對鏡自憐,徒生人生遲暮的惆悵,是很自然的。閑來再讀曹孟德的《龜雖壽》,咀嚼體味之中,在不得不欽佩作者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的同時,也隱約感受到了這位雄心勃勃「大人物」內心深處的些許無奈。「神龜雖壽,猶有竟時」是動情的感慨,而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里,一個「老」字,一個「暮」字,也實在令人感到悲壯。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把人生看做一個悲劇,因為生與死,如影隨形。生命本身就是布滿暗礁和漩渦的海洋,人在力圖避免這些暗礁和漩渦的同時,卻一步一步地走向了那最後的、不可避免的船沉海底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無論人生曾多麼輝煌,時光也會讓輝煌瞬間定格;無論志向何等遠大,年輪也會讓志向成為以往。古往今來,最冷酷的殺手不是那些刺客死士,而是如「白駒過隙一般從我們指縫間悄悄流逝的時光。人生遲暮,意味著人生即將謝幕,生出一些惆悵和慨嘆來,當不為過。
何以排解?不承認自己已經走向夕陽晚景,像居功的老牛一樣反芻昔日的輝煌?萬念俱灰,如遲暮的佳人一樣哀怨歲月的無情?我想到劉禹錫參與永貞改革失敗,被貶朗州刺史時已過天命之年。在人活七十古來稀的中國古代,實屬英雄遲暮了。事業受挫,雙鬢飄霜,他既沒有留戀在往日的輝煌中居功自傲,也沒有沉溺在時下的遭遇里消極放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一首《秋詞》,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何等高昂的精神氣質與開闊的胸襟。
坦然地承認人生已然走近了黃昏,意味著自己擁有了一種人生的境界。人世間,許多東西都可以通過拼搏奮斗獲得,唯有經歷非用時間換取不可。時光流逝,老之將至,人生一路走來,想夕陽中駐足回眸,或高峰迭起,或溝壑縱橫,或電閃雷鳴,或皓月高懸,想來既有攀登高山大川的奇絕,也斷然少不了欣賞江南名苑的情趣。絲竹管弦、黃鍾大呂,激流險灘、小橋流水,長河落日、大漠孤煙,這一切構成了多麼豐富的人生畫卷!沒有經歷過,它們怎麼能夠在生命的膠片上逐一顯影。何為境界?奇絕獨特,豐富多彩之所在也。坦然地承認人生遲暮,就是珍惜一路走來的人生風景,就是擁有了一種不可復制的人生境界。
平和地面對人生暮年,體現的是一種人生智慧。生生死死,就如同水凍成冰,冰化為水一樣自然。歷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類的不斷與時俱進,要靠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人生起點,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歷史責任。所謂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在人生的舞台上,你是主角的時候要引吭高歌,到了謝幕的時候,也應該自覺地、高高興興地把台上的追光燈讓給後來者。歷史上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經典電影《舞台生涯》所演繹的人生哲理,天津歌劇舞劇院於淑珍讓賢關牧村的人品和胸懷,都雄辯地說明了年老了,不為不能之事,主動讓賢,全力以赴扶持年輕一代,不但不會被人輕視,從容豁達的.胸懷反而更加令人欽佩。如同智者所雲:坦然地面對人生歲暮,是歷盡酸甜苦辣之後的淡定,滲透悲歡離合之後的從容,悟徹成敗榮辱之後的豁達,洞明是非曲直之後的聰慧。
以坦然的心態承認人生的黃昏光景,以平和的胸懷接受日暮鄉關的處境,我們就擁有了一種境界,獲得了一份智慧。人生遲暮,無非意味著就此將步入生命的秋天,它雖然多了幾片生命的落葉,也由此有了一份曠達與高遠;它雖然少了幾片青春的花瓣,也由此多了幾分淡定和從容。「發雖千莖白,心猶一片丹,」晚年,應該是生命呈現出的另一種璀璨。黃巢起義失敗後,有一種說法稱他遁入了空門,並留詩曰:「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桿看落輝。」其實,不必糾結於「天津橋上無人識,」昨天的輝煌已經定格,時下的精彩正在開啟。「獨倚欄桿看落輝」不是別有一番「人生韶華短,江河日月長」的意境,令我們流連忘返,神采飛揚嗎?
2. 卓別林的代表作有哪幾部電影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他的代表作《淘金記》《摩登時代》《馬戲團》等。 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小查理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賣花童、理發店小工、醫生的小工,還有報童。1903年5月,他的哥哥西德尼出海歸來,打算憑借他在船上學會的娛樂表演登上舞台。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記得點贊哦!
3. 卓別林的代表作是什麼
代表作有:《香港女伯爵》、《紐約王》、《舞台生涯》、《凡爾杜先生》、《大獨裁者》、《摩登時代》、《城市之光》等。
1、《香港女伯爵》是1967年由查理·卓別林執導,由馬龍·白蘭度、索菲亞·羅蘭等主演的喜劇電影。
劇情簡介:一名美國富豪乘郵輪回美國,途經香港時,一名落魄的白俄女伯爵潛入其房間,意圖偷渡美國,結果讓富豪發現,二人經談論之後共隨愛河。
2、《紐約王》是一部由查理·卓別林導演,查理·卓別林,瑪克辛·奧德麗參演的劇情喜劇電影。電影講述了夏洛克國王因為國家發生了革命而被迫跑到美國紐約尋求庇護的故事。
3、《舞台生涯》是查理·卓別林主演的電影,1952年10月23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年老的沒落喜劇演員和一個年輕芭蕾舞女的故事。這是卓別林向有聲電影時代「屈服」的一部情感電影。
《舞台生涯》的主題曲由卓別林親自創作,直到1973年才得到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的肯定。
4、《凡爾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1947年4月11日在美國上映,由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這是一部融喜劇和哲理性為一體的電影作品。
主要劇情為:1930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的銀行職員亨利·凡爾杜,為了擺脫窘境而用許多假名字和一些有錢的女人結婚,然後把她們一一殺死,十四個女子依次成為他的犧牲品,陰謀敗露後,他被逮捕,最終被判死刑。
5、《大獨裁者》是由查理·卓別林為導演,並攜手寶蓮·高黛主演的一部電影,於1940年首映。這是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
影片假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刻劃了一個殘酷迫害猶太人,企圖統治全世界的大獨裁者。卓別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顯地仿照法西斯頭子希特勒,並通過表演對這個人物進行辛辣的諷刺。
4. 請教電影大師兩個電影名字
自從公元1895年,法國盧米埃兄弟製造出第一台電影機後, 電影這門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物就開始風靡全世界,讓無數的人們為之傾倒。而電影大師在電影的發展史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應用於電影事業,但是,正是這些電影大師們利用他們獨特的眼光、思想,一次又一次的將技術與藝術融和起來,創造了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讓我們再次回顧歷史,了解這些大師以及他們的作品,讓我們再次感受思想藝術的力量吧。
卓別林
說到電影喜劇,人們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卓別林,他在銀幕上以層出不窮的噱頭、 滑稽的表演和他獨創的頭戴破禮帽、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歡笑。然而在這種歡笑背後卻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他的喜劇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和社會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創造了世界喜劇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國電影史學家路易斯•約可布斯說:"談論查利•卓別林也就是談論電影。美國電影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像查利•卓別林那樣,成為全世界這樣珍愛的人物。"
卓別林(1889--1977)出生於倫敦一個貧苦演員家庭,父母都是游藝場的歌舞演員。他的童年動盪不安,10歲時他就進了一個滑稽劇團充當演員,開始獨立謀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爾諾啞劇劇團。1913年他隨團去美國演出,其間與啟斯東公司簽定了合同,開始在製片人兼導演——塞納特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劇片《謀生》問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陣雨之間》中首次登台亮相,成為日後卓別林喜劇電影的重要標志。這一時期他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
1923年他創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別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他一身兼任製片、編劇、導演、演員、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巴黎一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馬戲團》(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1957年他在英國執導並主演了《一個國王在紐約》,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是 《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萊塢,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接受了為表彰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貢獻」而授予他的藝術成就獎。卓別林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與社會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劇之中,創造了世界喜劇電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個人感覺:我常常被卓別林的黑白片的形象,雖然都是默聲片,但是,他所塑造的形象常常為人們所稱道。卓別林一直拒絕有聲電影,他認為有聲電影破壞了電影藝術,當然,由於他所處的歷史時代,有些觀點不免帶有局限性,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卓別林不愧是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劇電影明星.而他作為偉大的喜劇電影藝術家,最大的貢獻是他把為笑而笑的庸俗「鬧劇」,提到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的高度。他以獨特的喜劇藝術表演風格和辛辣的諷刺,尖銳的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同時,表現出對不幸命運的抗爭,對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撓的追求。我們欣賞卓別林的影片,笑,是發自內心的笑;哭,則流著真誠的眼淚。卓別林對電影藝術的偉大貢獻,寫下了好萊塢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光輝的一頁。
斯皮爾伯格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 1947年誕生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個電子計算機專家,其母是位頗有造諧的古典樂典演奏家。斯皮爾伯格自小便喜歡冒險與幻想,又勤於思考。12歲生日那天,其父送給了他一架袖珍攝影機,這使他對拍電影更為著迷。 16歲時,用8mm攝影機拍了一部兩個半小時的科幻片《大光》FIRELIGHT。影片拍成後他的父親租了一家影院放映,一晚上就收入500美元。1969年,拍了《安布林》,這部20分鍾的短片不僅使他獲得幾個電影獎,更引起了「環球/MCA電視劇作人肖恩伯格的注意,為他帶來了份7年的合同,使他成為一名真正的導演。這一年斯皮爾伯格21歲。
1971年為ABC美國廣播公司拍攝了電視電影《決斗》該片用了16天時間投資35萬美元,賺得了超過500萬美元的全球收入,並且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美國電視節目之一。
1974年,26歲的斯皮爾伯格進入影壇,他的第二部電影便是帶有里程碑性質的《大白鯊》FAWS,並取得空前的票房成功。從此,科幻與歷險成了斯氏電影的標志。
1993年,執導長達了3個多小時,紀實風格、純現實主義的史詩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單》共奪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七項奧斯卡大獎,同時還獲得全世界所有電影大獎的最佳影片獎。此外,該片獲得七項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全球獎、全美影評人協會、製片人公會導演公會和克里斯托夫獎的最佳導演獎。同時由他執導類型,題材和風格迥異的《侏羅紀公園》獲三項奧斯卡大獎並創下全球歷史最高票房紀錄。1996年,拍攝《侏羅紀公司》的續集《失落的世界》上映5天收入9000萬美元。
在好萊塢,斯蒂文.斯皮爾伯格不僅是美國人的偶像,更是美國電影的奇跡。
當好萊塢對電影的商業利益日趨看重,而明星們對自己號召力的要求亦日漸增強時,導演便成了擔負這雙重壓力的特殊角色,他們必須同時擁有金錢和才華,這樣才能使他們的影片在藝術上和票房上都很好看,而在好萊塢這份雙項指數的評比中,斯皮爾伯格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斯皮爾伯格正在成為一個遠遠超出導演范圍的活的傳奇,而他的下步又總是令人難以捉摸。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影片:
《大白鯊》1975 《JAWS》
《第三類接觸》1977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ree Kind》
《外星人》1984 《Gremlins》
《紫色》1985 《The Color Purple》
《太陽帝國》1987 《Empire of the Sun》
《胡克船長》1991 《Hook》
《侏羅紀公園》1993 《Jurassic Park》
《辛德勒名單》1993 《Schindler's List》
《失落的世界》1997 《The Lost Word》
《勇者無懼》1998
個人感覺:我有時不得不承認,斯皮爾伯格是電影界的天才,他的這方面的才能早在少年時期就已經顯現出來了。我覺得,他富有豐富的想像力,還有深刻的洞察力。他的作品往往是科幻與倫理道德的化身。在《侏羅紀公園》中,我不只一次為其中宏偉的畫面所震撼,我們彷彿在體會人類偉大的力量,然後又倒在自然的陷阱里掙扎。在《辛德勒的名單》里,我被紀實般的鏡頭所震撼,被人物的精神所感動,歷史又在我們面前重現。在今天好萊塢電影投資與日俱增的情形下,他理智的運用金錢,創造著藝術。他不愧是美國電影的奇跡。
戈達爾
戈達爾193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長大後回到巴黎。他大學時攻讀的是人種學。戈達爾自小對電影就有狂熱的興趣,1950年,他進入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開始從事專職影評。隨後的十年間里,他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研究和觀看了大量各種類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電影素養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嘗試導演了五部短片。
1959年,在特呂福的幫助下,29歲的戈達爾導演了第一部長故事片《精疲力盡》並一舉成名。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盡》、《卡賓槍手》、《瘋狂的比埃羅》等。
自1967年拍攝《中國姑娘》以來,特別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之後,戈達爾與當時法國學生運動領導人讓_比埃•高蘭組織了「維爾托夫小組」,聲稱他信奉蘇聯早期「電影眼睛派」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的理論,要用影片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同時,「為了攝製革命電影,首先應該對電影進行革命」。戈達爾和它的小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東風》、《義大利的斗爭》、《直至勝利》、以及《一切順利》。
70年代,戈達爾曾遭遇車禍,一度中斷拍片,移居瑞士。直到1980年才重又回法國拍攝故事片,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門》、《新浪潮》等。
戈達爾作品年表:
《精疲力盡》(1963)
《卡賓槍手》(1963)
《瘋狂的比埃洛》(1965)
《我略知她一二》(1966)
《中國姑娘》(1967)
《真理》(1969)
《東風》(1969)
《義大利的斗爭》(1970)
《直至勝利》(1970)
《一切順利》(1972)
《故事》(1980)
《芳名卡門》(1983)
《新浪潮》(1990)
黑澤明
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品川區大井町,是8個兄弟的老末。初中畢業後,黑澤明熱中於繪畫,並立志當一名畫家。由於受到哥哥影響,黑澤明在1934年考取助理導演,進入東寶電影的前身「PCL電影公司」拜名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
1943年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不但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
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不過對於原因兩人都是三緘其口。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不過黑澤明很快就再站了起來,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由法國電影公司出資,黑澤明與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攝的《影子武士》則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漿。
1985年,黑澤明完成了巨型古裝片《亂人》。晚年的黑澤明熱心於創作古裝片,藝術上的追求也更加執著,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內涵。
黑澤明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常常為了一個鏡頭的完美不惜消耗眾多的人力物力。斯皮爾伯格曾說:「 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這充分體現了一位大師對另一位超級大師尤衷的贊嘆。
黑澤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藝術家。他的電影總在描寫日本的武士階層:武士階層的歷史,武士的道德風尚,武士階層的社會作用及演變等,通過藝術去歌頌錚錚鐵漢。黑澤明是不同情弱者的。如果說美國的西部片是美國文化的象徵,美國精神的象徵;那麼黑澤明的武士片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徵,日本精神的象徵:武士那種忠於自己的團體、盡職、勇敢、正直、富有獻身精神,紀律和克己,以及粗獷的斗爭,是武士的品格,也是日本民族的品格。
他的影片具有十分強烈的影象感和深刻的道德觀念與哲理。他有著其他日本人少有的天資,即嚴密的邏輯思維和深邃的思想,使他成為日本最理念化的導演。他的創作方法十分特別,他喜歡由某一哲理觀念出發進行構思創作。他拍的許多影片都是自成一體的,甚至有時以一個字作為主題。他首先對生活、社會、人生有某一特定的觀念,然後去收集素材,構想人物和情節。這些情節和人物未必是真實的,相反是為了論證作者的哲理而被加工、誇張、強化的形象。電影只是他個人探索人生的試驗。他就是要把人放在試管之中,給予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刺激,以測定人的反應。
黑澤明是日本最歐、美化的導演。他曾把莎士比亞,陀斯妥也夫斯基,高爾基等人的作品改編成日本故事搬上銀幕。他也是最善於模仿美國電影的人,把現代化的電影手法與日本的民族傳統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他的《七武士》是部充滿激烈爭斗,又富有喜劇幽默和深含哲理的娛樂影片。在結構上完全是模仿美國西部片的模式。
5. 卓別林的電影有哪些
破滅了的美夢(上下)、忙碌的一天、
一天中的快樂、女人、陣雨之間、面團與炸葯
依斯街、計程車上的私奔
踢出去、拍攝強尼、梅伯忙碌的一天、深夜外出警察、全副武裝
煎糊的一面、越獄、一無所有
債券、冠軍、危險的長柄球桿、消防隊員
移民、當鋪、溜冰場上
競爭對手、踐踏、二十分鍾的愛情
街頭提琴手、演出之夜
攝影棚內、在有歌舞演出的餐館、查理的消遣、凱洛特與梅伯在奧克斯的賽車道上
殘酷的愛情、幽會場所、在公園里、威尼斯兒童賽車、笑氣
梅伯的婚後生活、梅伯的奇怪窘境、謀生、新看門人、裱糊匠
凌晨一點鍾、娛樂、受騙的水手、旅店女主人的寵物
銀行、冒牌的伯爵、百貨公司
礦泉療養院、荒唐音樂、三重煩惱
《殺人喜劇》又名《凡爾杜先生》(上、下)
紐約王(上、下)
舞台生涯(上、下)
大馬戲團
卡門的鬧劇
《尋子遇仙記》又名《小孩》
狗的生涯
大獨裁者(上、下)
摩登時代(上、下)
城市之光(上、下)
大兵日記(上、下)
光明面、快樂的一天
偽牧師
淘金記(上)
發薪日、無業遊民
救葯、女房東的寵物、奇怪的氣體
6. 鄭板橋,達.芬奇.卓別林的介紹,和藝術作品介紹
鄭板橋的繪畫藝術在清代初期我國書畫藝壇上,升起一簇閃耀著奇光異彩的藝術巨星,這就是畫史上著名的「揚州八怪」。他們在繼承我國古代書畫的優秀傳統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我國的文人畫,積極倡導詩、書、畫、印的綜合藝術,從而開創了我國繪畫嶄新的畫風,為中國繪畫史的發作出了新的貢獻。而在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為皎皎者應首推鄭板橋。 鄭板橋(1 695—1765),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縣人。他生於日漸破落的書香門第,從小失母,由乳母撫養成人。父之本(字立庵),縣稟生,家居授徒眾多,板橋幼隨父學。16歲隨邑人陸震學作詞。約25歲,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親年邁,為謀生計遂設塾於真州之江村(又稱西村),從事教館生涯三四年。 30歲時,父親去世,生活更加困頓,教書的微薄收入已難以養家糊口,於是就以賣畫為生,在揚州當了十年職業畫家。雍正十年(1752),板橋到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i 736),板橋到京師參加會試,中了進士,並特作《秋葵石筍圖》以自賀。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東范縣縣令,5年後調濰縣又做了7年知縣,前後共當12年縣令。據史料記載,他在做范、濰知縣時很有一些惠政,案無一積牘,無一冤民,從而得到老百姓的擁護。鄭板橋為政清廉,節衣縮食,是位頗有政績的清官。 鄭板橋擅畫蘭、竹、石,間作梅花、古松等。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而且是一位優秀的現實主義的詩人。他的書法,標新立異,自成一體,堪稱稀世之珍。故時人稱他「三絕詩書畫」,不為過譽。 鄭板橋的繪畫是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究其淵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師古人,主要宗法鄭思肖、徐渭、陳淳、石濤和高其佩,但不為陳法所拘,而是活學活用。他在《蘭竹石圖》中題記:「平生愛所南先生及陳古白畫蘭竹,既又見大滌子畫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構成石勢,然後以蘭竹添縫其間。雖學出兩家,而筆墨則一氣也。…『遂取其意」這就是他學古人的奧妙所在。他極力主張學畫.「師其意,不在跡象間」「學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學習,他在《墨竹圖》中題記:「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學習社會.宗法自然,但不搞純自然主義,而是把從自然中搜集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反復地分析對比,找出其中的規律來,然後進行創作。同時.他還根據長年的創作實踐,總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個不同的創作階段。「眼中之竹」是客觀存在的自然實景,是對自然觀察和從中體驗的靈感; 「胸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構思,一手中之竹」是藝術創作的實現。正由於鄭板橋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故在他一生創作的大量的優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勁健的藝術風格.從而為文人畫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鄭板橋畫墨竹,多為寫意之作。一氣呵成.生活氣息十分濃厚,一枝一葉.不論枯竹新篁,叢竹單枝,還是風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極富變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錯落,濃淡枯榮.點染揮毫,無不精妙。畫風清勁秀美,超塵脫俗,給人一種與眾不同之感。他自題《墨竹圖》:「在紙中者,有在紙外者。此番竹竿多於竹葉其搖風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隱躍於紙外平!他又說:「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與可之有成竹.所謂渭川千畝在胸中也;板橋之無成竹,如雷霆霹靂,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蓋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與可之有,板橋之無,是一是二解人會之。」實際上,板橋「胸無成竹」與文與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鄭板橋注意的是在創作之前,構思要與熟練的技巧相結台,但這種寫意畫與文與可高度寫實墨竹畫在技法上又是有區別的,即有寫意與寫實、抽象與具象、神似與形似的不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鄭板橋畫竹還講究書與畫的有機結台,「以草書之中豎長撇法運之」,他說:「書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為此,人們都能從他的字畫中體味到。鄭板橋畫的怪石,先勾石約輪廓,再作少許橫皴或淡擦,但從不點苔,造型如石筍,方勁挺峭,直入雲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勝,給人一種「強悍」「不羈」「天趣淋漓,煙雲滿幅」之感《竹石圖》。郊板橋畫的蘭花,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蘭之爛漫天性,花葉一筆點畫,畫花朵如蝴蝶紛飛,筆法灑脫秀逸,十分有趣,畫風取法石濤而又有創新。 鄭板橋的畫,構圖奇險,不拘一格,有的高聳入雲,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畫的蘭花,有的生在懸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荊棘之畔,生機蓬勃,意趣橫生。不僅有完美的藝術形式,而且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他說:「凡吾畫蘭、畫竹、畫石,用以慰天下之勞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專制的時代,這些以「勞人」為重的思想,無不閃爍著民主思想的火花。他又在《竹石圖》中題記:「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作者由蕭蕭飄動的竹葉子而聯想到民間的疾苦,說明作者確有同情下層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把不為人知的荊棘和高雅的蘭花畫在一起,並在畫中題記:「滿幅皆君子,其後以荊棘終之,何也?蓋君子能容納小人,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蘭,其花更茂矣。」《荊棘叢蘭圖》其「民重」。君輕」的思想明顯可見。他不滿現實,憤世疾俗,他在《梅花圖》中題記:「一生從未畫梅花,不識孤山處士家。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他在一幅《墨竹圖》自題詩:「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他從竹子的勁節堅韌,比喻和舊勢力作斗爭的頑強精神。他的一幅「難得糊塗」之字題傳播很廣.不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現了作者對官場黑暗的憤懣之情。 鄭板橋除了繪畫、書法外還對詩、詞、歌、賦、小唱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尤其他的詩文,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在清代詩壇上佔有重要地位。鄭板橋的詩擺脫了清初一些詩詞專講神韻格調的束縛,繼承了《詩經》和唐代「杜詩」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內容和優美的表現形式。鄭板橋的代表詩作.如《悍吏》、《私刑惡》、《逃荒行》、《還家行》、《思歸》等,都是積極關注社會的憂國憂民之作。墨竹圖 【名稱】:墨竹圖 【類別】:字畫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屬】:原屬圓明園收藏 【文物現狀】: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北宋畫家文同繪制。絹本墨筆,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 【相關資料】: 作者簡介: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操韻高潔,能詩文,擅書畫,尤長於畫竹。後人稱他為「文湖州」。北宋皇佑年間進士,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元豐初年任湖州太守,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他經常借畫竹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品學養。運用墨色的深淺濃淡來描繪竹的各種狀態,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開創了 「湖州竹派」,在當時和後代均產生了很大影響。其表弟蘇軾即曾從他學畫竹。文同一生愛竹畫竹成癖,《墨竹圖》即其傳世傑作。 作品評價: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葉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灑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畫墨竹始於文同。至於畫竹,他曾對好友蘇軾有過表露,說:「吾乃學道未至,意有所不適而無以遣之,故一發於墨竹」,可見畫竹是他宣洩情感,遣發胸懷的手段。蘇軾是中國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也擅畫竹。由於文同、蘇軾等的倡導,宋元間畫墨竹之風大盛,名家輩出。如元代趙孟頫、李衍、柯九思、吳鎮、倪瓚,明初王紱、夏昶等等均以文同為宗師,後人則以「湖州竹派」稱之。竹也就與文人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全圖呈「S」形構圖,吳鎮在《墨竹譜》中將這種構圖稱之謂「俯而仰」。此圖竹竿曲屈而勁挺,似竹生於懸崖而掙扎向上的動態。《宣和畫譜》認為「竹本以直為上,修篁高勁,架雪凌霜,始有取也」,此種彎曲的竹子自然是不可取的。而據記載文同卻偏愛畫紆竹,或許正因為變形而又頑強向上的竹子,更能引起他的思想共鳴。此圖竹竿用筆自然圓渾,墨色偏淡,節與節之間雖斷離而有連屬意。畫小枝行筆疾速,柔和而婉順,枝與枝間橫斜曲直顧盼有情。此圖之竹葉更是筆筆有生意,逆順往來,揮灑自如,或聚或散,疏密有致。在墨色的處理上更富有創造性,以濃墨寫竹葉的正面,以淡墨表現竹葉的背面,使全圖更覺墨彩繽紛和有豐富的層次。綜觀全圖,竿、節、枝、葉,筆筆相應,一氣呵成。充分體現了文同非凡的筆墨功力和對竹的深刻的理解。 畫竹必須先愛竹,愛竹必先由觀竹而起,觀竹則必須親自養竹,文同即是這樣的。據說他在洋州時曾在居處遍植竹林,經常以竹為伍,細心觀察竹的不同形態,觀察竹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變化,做到「胸有成竹」。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也認為「有成竹於胸中,則筆墨與物俱化」,只有通過觀竹、愛竹,對竹的充分理解,執筆時才能不期而然地將胸中之竹納入毫端,這正是文同墨竹出神入化的原因。 墨竹的起源 相傳始於唐吳道子。一說,始於五代郭崇韜之妻李氏。 墨竹 明 陳洪綬 紙本墨筆 32.1cm×53.5cm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陳洪綬是明代著名的人物畫家,但這幅墨竹卻頗具新意。他以書法入畫,筆墨高雅厚朴,一反枯硬之風。 (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全名為查爾斯·斯潘塞·卓別林爵士,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不列顛帝國勛章佩戴者),英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1889年4月16日生於倫敦,1977年12月25日卒於瑞士科西耶。 卓別林幼年喪父,曾在游藝場和巡迴劇團賣藝或打雜。1913年,隨卡爾諾啞劇團去美國演出,被美國導演M.塞納特看中,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1914年2月28日,頭戴圓頂禮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首次出現在影片《陣雨之間》中。這一形象成為卓別林喜劇片的標志,風靡歐美20餘年。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從1919年開始,卓別林獨立製片,此後一生共拍攝80餘部喜劇片,其中在電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舞台生涯》等。這些影片反映了卓別林從一個普通的人道主義者到一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的過程。卓別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藝術,對下層勞動者寄予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辛辣的諷刺,對法西斯頭子希特勒進行了無情的鞭笞。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間,他拍攝了尖銳諷刺麥卡錫主義的影片《一個國王在紐約》。1972年,美國隆重邀請卓別林回到好萊塢,授予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稱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卓別林贊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取得的成就。 卓別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個外貌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著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著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著一撇小鬍子的形象。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是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編寫、導演、表演和發行他自己的電影。從在英國的大劇院作為孩童演員登台演出到他88歲高齡逝世他在娛樂業從事了70多年的生涯。從狄更斯式的倫敦童年一直達到了電影工業的世界頂端,卓別林的一生是20世紀最引人矚目的一生之一,他本人成為了一個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眾生活的高高低低受到了有些人的高度贊揚,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嚴格批判。 回答時間:2011-10-23 22:17:01
7. 卓別林主演的電影特點是怎樣的
提到卓別林這個人物人們一定會想到他製作的電影以及他在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這位從小生活就十分困苦的人卻成長為一位著名的表演大師,卓別林這一路走來也經歷了非常多的艱辛和打擊,可是他卻憑借著自己堅強不屈的性格走了出來,最後更自己親自創作了八十多部電影,因此人們在喜愛他的同時又多了許多的敬佩之情。卓別林電影特點和其他類型的電影有著很大的區別,那麼卓別林電影特點是什麼呢?
卓別林電影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首先從人物的塑造方面來分析,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通過電影這種形式來塑造出更多的人物形象,可以說卓別林創作的目的和其他製片導演不同,他的目的更多的是在人物上而並不是在電影本身上。他所創造出來的人物甚至比他本人還讓人們覺得更加真實和富有特色,他對於人物和情節之間的發展關系把握的十分到位。
另外卓別林電影的特點還體現在他在電影的結構以及觀念上,同時期的一些電影也許也會存在突破框架的觀念,但是卓別林的電影卻不同於其他的類別,在他的作品中情節只是一個大致的框架,在表演的過程中動作的結構才是最重要的,有些甚至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盡管有時候他的節奏和情節有些鬆散,但是他的觀念是十分超前和獨特的。卓別林的電影在內容上有時候雖然並不是十分深刻,但是其中卻往往蘊含著很深的含義,甚至通過故事情節來諷刺社會上的一些問題,這些特點都是其他電影很難追趕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