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眼夫婦是誰
大眼夫婦是朴燦烈和朴志效。
朴燦烈,1992年11月27日出生於韓國首爾,仁荷大學研究生在讀,韓國男子演唱組合EXO、EXO-K、EXO-SC成員,韓國男歌手、演員。
朴志效,1997年2月1日出生於韓國京畿道,韓國女歌手,女子演唱組合TWICE隊長。2016年1月21日,獲得第30屆金唱片大賞唱片部門新人獎。
二人演藝生涯:
2012年3月9日,朴燦烈隨EXO發行第二首序曲《History》;3月31日,隨組合EXO舉行出道發布會;4月8日,隨EXO發行首張迷你專輯《MAMA》,並以EXO的子團體EXO-K主Rapper身份正式出道,專輯發行一個月後售出7萬張。
2020年1月5日,朴燦烈隨組合EXO-SC在第34屆金唱片獎憑借《What a life》獲得專輯部門本賞,8月,主演電影《The Box》。2021年5月31日,參加的真人秀《給你看EXO:EXO娛樂館 第二季》播出。
2021年6月11日,朴志效隨TWICE發行第十張迷你專輯《Taste of Love》,專輯收錄曲《First Time》由朴志效作詞;11月12日,隨TWICE發行第三張正規專輯《Formula of Love: O+T=<3》,專輯收錄曲《REAL YOU》和《CACTUS》由朴志效作詞。
2022年8月26日,隨TWICE發行第十一張迷你專輯《BETWEEN 1&2》,專輯收錄曲《Trouble》由朴志效作詞,還參與了作曲和錄音指導。
㈡ 迷幻人生終是情(Twice upon a yesterday )
網上都找過了,就像樓主說的,一無所獲,這部片子因為一是老片,二,不是熱門片,所以片源難找,看看有哪位好心人有碟傳給樓主了。
㈢ 致敬肖恩·康納利爵士 追憶他的007角色和座駕
在2015年上映的《幽靈黨》後,007系列電影迎來了4年多的空窗期。原本定於今年4月上映的第25部《無暇赴死》由於突如其來的疫情,在經過兩次推遲後,最早於明年四月才有機會與影迷們見面。而在全球007影迷翹首以盼現任邦德扮演者丹尼爾·克雷格的告別作之時,大洋彼岸卻傳來了一個讓007迷悲痛的消息,第一任007扮演者肖恩·康納利爵士(SirSeanConnery)於10月31日去世。根據其子傑森·康納利的采訪,其父親在長期身體不適後,10月31日凌晨在長期居住的巴哈馬家中於睡夢中與世長辭。
2000年,70歲的肖恩.康納利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為爵士。2005年11月11日,肖恩·康納利獲得了美國電影學院授予的終身成就獎;2008年1月,肖恩·康納利宣布退出影壇。但在2009年,自2003年的《天降奇兵》以來未接拍任何電影的肖恩·康納利,為動畫影片《獸醫比利爵士》主角「獸醫比利」擔任配音。同時,康納利還是這部影片的製片人。在此之後,隱退的肖恩.康納利便很少傳出消息,直到這次於90歲高齡溘然長逝。
再見,007。謝謝你留給這個世界的經典。
請天堂給這位老牌紳士一杯馬天尼,也請記住:「搖勻,不要攪拌」。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殺死比爾鏡頭分析
<殺死比爾>關於影片故事創意的來源,不少人猜測昆汀是參考了法國新浪潮旗手之一特呂弗的一部名為《黑衣新娘》(The Bride Wore Black)的影片:同樣是新娘,同樣有一個五人份的殺人名單。但是,昆汀本人卻矢口否認這種猜測,因為他根本連特呂弗的那部電影都沒看過;實際上,昆汀本人根本不喜歡特呂弗的風格,所以不看他的電影。在考慮「新娘復仇」這一題材內容時,昆汀腦子里出現最多的是兩部電影,一部是1971年的美國電影《Hannie Caulder》,一部是1973年的日本電影《修羅雪姬》(Lady Snowblood)。兩部都是關於受害的女性選擇暴力復仇的故事,連《殺死比爾》中「新娘」與千葉真一的角色之間的師友關系,都是為了向《Hannie Caulder》致敬。
影片中「加州山蛇」扮護士用劇毒針筒刺殺昏迷的「新娘」的橋段,是借鑒於1977年那部《黑色星期天》(Black Sunday)中的類似場景。
第二集當中,將有一個比爾吹笛子的鏡頭,這其實是向扮演比爾的老演員大衛卡拉丁(David Carradine)1978年主演的一部老片《靜靜的長笛》(The Silent Flute,又名Circle of Iron)致敬。
當邁克帕克斯扮演的警長驅車前往「新娘」受害現場時,有個車內的主觀視角鏡頭,但見儀表盤上擱著一排顏色深淺、款式各不相同的墨鏡;這個鏡頭,如果看過《殺出個黎明》的話,應當感到很親切。
第一集結尾在「青葉屋」的高潮大戰,在場面創意及調度方面的靈感,來自於1972年的一部日本老片《Shogun Assassin》;同時,昆汀也承認,他還有意識加進了《殺手阿一》(Ichi the Killer)中的一些畫面因素,事實上,這兩部電影,都是以「屠宰場」般的大規模暴力畫面著稱。
電影中「新娘」乘飛機由沖繩飛至東京時,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橙紅色天空,實際上是在向一部1968年的日本影片《Goke, Body Snatcher from Hell》的片頭畫面致敬。
而當「新娘」乘坐的飛機抵達東京上空並開始下降時,從空中俯拍的效果,其實是在攝影棚類對著一堆摩天大廈的模型拍攝的。昆汀故意用這種看似粗糙的效果,向他心中的日本怪獸片致敬,特別是六十年代那部《The War of Gargantuas》。
第一集中,那位日本女學生殺手妹妹一刀捅死了想要上她的色鬼,該鏡頭創意是來源於《大逃殺1》(Battle Royale)當中的類似場景。有趣的是,根據後者導演深作欣二之子深作健太的介紹,《大逃殺》中少女相互射殺的構思,其實是受昆汀處女作《落水狗》中暴力場面的啟發!
「青葉屋」之戰中,「新娘」與「狗狗游百里」(Go Go Yubari)的那場打鬥,是昆汀第一次自己嘗試設計和拍攝動作,雖然Go Go使用的帶鋸流星錘,使人聯想到中國民間傳說中的「血滴子」,但這件兵器其實是昆汀自己「發明」的,並非像大家想像的那樣來自於由陳觀泰主演的香港老片《血滴子》。
對於影片中「新娘」攜帶武士刀乘飛機——更甚的是飛機上似乎還有擱置武士刀的專門設計,許多人表示難以理解,認為這實在是太虛假了。可事實是,昆汀壓根就沒想表現真實生活,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發生在他巧妙設置的「電影世界」中,在這樣的電影世界裡,假定是人人都可以佩一把武士刀的,正如同我們在大多數武士電影中看到的一樣。
第二集開頭,照樣是十五分鍾左右的黑白畫面。大家在預告片中見到的那個「新娘」開車的背影鏡頭,創意來自於1946年的經典電影《郵差總敲兩次門》(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㈤ 如何評價《銀翼殺手2049》這部電影
原文在豆瓣上也曾發布過,我的豆瓣ID:AmPatty
----
很早就開始期待《銀翼殺手2049》,並一度考慮去香港看10月5日的全球首映。
種種巧合,未能在10月初成行。加上內地突然提檔至10月27日,於是便選擇觀看內地2D版本。
自10月5日香港和北美上映以來,不斷有網評表示這部續作在主題上對原作進行了擴展和延伸,有些網友甚至表示這部續作比原作更好。
然而上映第一天,在廣州看完2D版本後,我非常失望——從影片的內核到所謂的主題延展,並沒有任何新意,而漢斯季默的配樂則極度讓人出戲。
另外,羅傑迪金斯所謂出神入化的攝影,一方面確實很好,變焦和光影被他用得鬼斧神工;另一方面過分突出攝影在某種程度上毀了科幻片該有的內在張力。
以下我想先從《銀翼殺手2049》內核、故事線、文本等方面來談缺點。
一、《銀翼殺手2049》的缺點
首先就是內核陳舊。
《銀翼殺手2049》的主內核並不是「感情和自我意識覺醒的復制人比人類更有人性光輝」,而是「虛與實間的非二元對立」。
非常可惜,人性和虛實這兩個內核都被其他科幻電影討論過了,並且文本氣質上還都比本片有靈氣。
比如前作《銀翼殺手》和《黑客帝國三部曲》,都用電影語言表現出了「庄生曉夢迷蝴蝶」般的思考,而本片僅僅是直白的給出了答案——虛擬比真實更優雅(在Joi談到人類由ATGC四元素組成,而AR僅由01兩元素組成時,K說"half as much,but twice elegant"這句話是在致敬前作,但是文本上隱藏了一種可怕的想法,後面再提)。
《銀翼殺手2049》的主線是復制人警探K奉命尋找復制人瑞秋誕下的小孩。此外,K和VR女友之間的感情,以及K和Deckard之間的感情則是另兩條副線。所有的故事線完成度都不錯,但細節上又有諸多不合理之處。
不合理1.在K前往孤兒院時,黑心院長榨取孤兒做勞動力一段略拖沓,放入這一段能傳遞的顯性信息是生活在底層的人在相互撕咬傾軋;用近千人的場面來打散敘事,能傳遞的隱性信息大概就是導演在說:「看,我好厲害,調度好強」。
不合理2.Wallace是一個有野心的商人,想要殖民宇宙,但因為生產力不夠而需要復制人能自我繁殖來達到規模,再來殖民更多星球。這個想法通過他殘忍的殺死一個不具備可以孕育生命的子宮的復制人來表現。在電影語言上雖然配合講解說明做了些奇觀,但還是沒有理清邏輯不自洽——不是需要大量復制人嗎,為什麼要殺死一個剛剛製作好的復制人?他的指令Luv都會聽從,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呢?
不合理3.為什麼Wallace一定要帶Deckard去殖民地星球審訊出復制人小孩的下落?只挖坑不填坑真是把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在《普羅米修斯》中的缺點給照搬了。
不合理4.按照畫面看,Luv第一次到LAPD取瑞秋的骨頭時居然沒人發現,被發現瞭然後殺死了科科,結果科科死的樣子暴露了他也是復制人;第二次去LAPD殺死了Joshi,Joshi知道Luv是搶走瑞秋骨頭殺死科科的復制人,為什麼不及早處理反而讓瑞秋直接過來殺了她?為什麼LAPD沒有人幫助科科和Joshi?
不合理5.影片開頭15分鍾集中講了K作為復制人被其他人貶低和侮辱性的稱為Skin Job,比《普羅米修斯》中表現生化人大衛被看不起的手法更生硬,急急忙忙在影片開頭講完就完。
不合理6.AR人Joi在影片中的設定是無法自行操作的,她是怎麼找到站街女孩來到家裡的呢?
盡管不合理之處頗多,但影片最大的問題,其實是文本上的問題。
首先,回到前面提到過的,AR人Joi看到人類的基因組成元素時,感嘆自己的組成只有人類的一半,K說:
"Half as much,but twice elegant"
這其實在呼應前作中「復制人之父」Tyrell說復制人Roy的那句話
「The light that burns twice as bright, burns half as long」
彼時,Roy剛剛下棋勝了Tyrell,而K這么說Joi之前,Joi僅僅是做了K的百變甜心,心裡只想著他只全心全意愛著他。
這背後的價值觀是不是細思極恐?——因為絕對順從,毫無自我的愛著K,於是Joi就比人類優雅多了,從而虛擬比現實優雅多了。
捋清了這個問題,最後你還會為Joi和K完全失衡的「愛情」唏噓多少?
插一句,在探討愛上人工智慧方面,斯派克瓊斯的《她》可是比本片要高明得多。
文本問題的另一個點,在於要反抗和革命的復制人們,藏起瑞秋所生的孩子的原因竟是她是被復制人生下來的。
既然復制人革命和反抗人類的目的是為了掌握自己的命運,那麼內定瑞秋的孩子將來是他們的首領邏輯何在?
生育崇拜嗎?
最後革命軍為了自己的安危居然要殺死被Wallace抓走的Deckard。
從復制人革命軍們的面部表情來看,導演在傳遞這個群體的負面——他們正在和人類一樣麻木和愚昧。
K僅僅因為發現自己還是復制人,殺了保護瑞秋孩子的Morton,就同意了革命軍去殺Deckard。這個動機太難以成立了。
然後途中看到Joi的廣告招攬他,又發現即使是復制人也能有真感情後,馬上又反轉去幫助K了。
這一段因果雖有,但邏輯生硬,並且交代含糊,完全經不起推敲。
二、《銀翼殺手2049》對前作的致敬段落
本片直接引用前作和呼應前作太多,有刻意滿足前作影迷之嫌;而精神與內核上未做改動,更讓本片無法超越前作。
真正優秀的續集,是像《異形2》那樣,IP基本屬性不變,但從類型到風格完全改變的作品。
本片基本上20分鍾出現一次前作音頻、呼應台詞、場景和人物,不得不說是主創們對IP不夠自信和自身創造乏力的結果。
三、「看!多感人,哭吧!」
我將這篇觀後感命名為《我看到了一些「精緻利己主義」的氣息》,除了指K對Joi產生的深厚感情實質外,還有導演通過精美的鏡頭語言來粗暴地對「落淚時刻」劃重點。
第一次劃重點出現在K從袋子內取出記憶中的木馬時,花了近1分鍾來特寫K的手部,同時響起漢斯季默的配樂烘托情緒。
第二次劃重點出現在K將死之時,感受身體的疼痛,感受雪花的溫柔。也是花了一分多鍾再加漢斯季默的配樂,中景、近景、特寫、全景輪番上陣。
這些劃重點就像街邊那賣力地吆喝:快看啊,多感人!不哭不準進入下一個場景!
四、影片的思想深刻絕不能靠幾句「深奧」的話來實現
電影有電影語言,如果僅僅靠台詞中類似
「愛是為了ta的安全而把ta當做陌生人」,
「你這輩子的痛苦都是回憶起曾經的甜蜜帶來的」……
這類其實也不咋地的雞湯來完成,還真不如看網上的言情小說。
至少原作中沒有人叨這么空泛的台詞。
五、優點。
維倫紐瓦指導的影片,最後一個鏡頭的質量基本都還不錯。
本片也是,最後Deckard與親女兒隔窗相望的場景——真實的雪花與虛擬的雪花對應,演員哈里森福特用一個眼神就傳達了感情上全部的復雜。
不知怎麼,我竟想到了朴贊郁《老男孩》結尾時崔岷植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