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電影導演如費里尼

電影導演如費里尼

發布時間:2022-12-15 05:08:31

A. 西方電影史上的聖三位一體是指

《聖三位一體》是一幅畫。

作者是馬薩喬,文藝復興初期藝術革命的發起人和領導者。他在繼承喬托繪畫風格的同時,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創新,在繪畫的空間透視、立體感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為文藝復興現實主義繪畫革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納稅金》、《布施和亞拿尼亞之死》以及《聖三位一體》等。1429年後從畫壇神秘消失,年僅27歲。

(1)電影導演如費里尼擴展閱讀:

《聖三位一體》是畫家1425年受聖瑪利亞·諾維拉教堂委託繪制的。內容取材於基督教《聖經》中上帝有統一的神性卻可以分為三身,既聖靈、聖父(上帝)、聖子(基督)的教義。馬薩喬選擇了耶穌受難的場面,並以一間拱柱式的方形禮拜堂為背景展開他的創作。

畫面上共有六個人,位於中間的是聖父、聖子。聖子被釘在十字架上,他全身蒼白,沒有一點血色,頭低垂著,蓬亂的鬍子看不出一點光澤。他的身後,庄嚴而又慈祥的聖父展開結實的雙臂,舉起十字架,顯得高大而凝重。

B.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電影導演

排名不分先後,想到誰寫誰,相關介紹google一下就出來了
法國:讓 皮埃爾 梅爾維爾、讓 呂克 戈達爾、讓 皮埃爾 熱內、讓 雅克 阿諾、讓 雷諾阿(法國很多姓讓的)、達內兄弟、埃里克 侯麥、弗朗索瓦 特呂弗、 路易 馬勒、阿倫 雷乃、雷奧 卡拉克斯 、羅伯特 布雷松、帕特里克 勒孔特、亨利 喬治 克魯佐、雅克 塔蒂、馬塞爾 卡爾內

英國:阿倫 帕克、大衛 里恩、彼得 格林納威、雷德利 斯科特、 約翰 施萊辛格、詹姆斯 埃弗里、肯 羅奇、丹尼 博伊爾、蓋 里奇、特里 吉列姆
日本: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岡本喜八、是枝裕和、周防正行 、 大島渚 、 深作欣二 、今村昌平、竹中直人、 小林正樹、鈴木清順、成瀨巳喜男、山田洋次、寺山修司、冢本晉也

義大利:皮埃爾 保羅 帕索里尼、貝爾納多 貝托魯奇、吉斯皮 托納托雷、米開朗基羅 安東尼奧尼、費德里科 費里尼、南尼·莫雷蒂
俄羅斯:安德烈 塔科夫斯基 、尼基塔 米亥科夫、謝爾蓋 艾森斯坦、普多夫金、亞歷山大 索科洛夫
東歐:安傑伊 瓦伊達、呂西安 平特萊、 羅曼 波蘭斯基 、米洛斯 福爾曼、克日什托夫 基耶斯洛夫斯基、 吉利 曼佐、米克洛斯 揚索、克里斯提昂 內梅斯古、揚 史雲梅耶

寫了這么多,再加點分把

C. 名詞解釋費里尼

費里尼被稱為義大利電影之父,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是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最高峰。費利尼更以他強烈的個人標記——「費利尼風格」,引導了戰後義大利的精神進程。他認為一個「精神型」的人,在其性格中總是保持著一種青春或是童心的強有力成分。
費德里柯·費里尼早年為很多電影編劇,從影後拍攝多部20世紀的偉大電影,如《大路》、《八部半》、《羅馬風情畫》、《阿瑪珂德》等,曾先後5次摘取奧斯卡金像獎,1993年10月31日因心臟衰竭和呼吸系統功能性障礙不治,在羅馬的翁貝托一號醫院逝世。義大利政府後來為他舉行國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鑄造了費里尼勛章。費德里科·費里尼以獨特的風格聞名於世,特別是混合夢境與巴洛克藝術影像的電影作品
綜觀他的影片,有流浪藝人、好心的妓女、單純的追星者、沒有良心的騙子、糜爛的記者、焦慮的導演、純朴的貴婦、放盪的明星、傳奇情聖、憤怒的音樂家、過氣的歌舞明星、幻想的痴情漢……似乎很難歸成一類。如果硬要凝縮成幾個概念,可有三個關鍵詞:反身、裝置、造夢。其中,裝置像是一條界線,隔開了現實與夢幻。他時而擺向其中一方,這也是為何他的作品看起來如此不同

D. 費德里科·費里尼:許多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都在他的影子里

作者:陳熙涵

他是造夢大師,也是許多電影大師背後的那個人。

以前曾經有媒體采訪《現代啟示錄》的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問及「你是否拍出了足夠偉大的電影」時,科波拉說「並沒有」。他說自己迄今還沒能拍出像《甜蜜的生活》《八部半》這樣劃時代的偉大電影,因為這兩部電影「名副其實地提出了一套對事物持有廣泛不同見解的個人觀點」。而好萊塢喜劇巨匠比利·懷德則說:「我能比費里尼更有名,完全是勝在我用英語拍片,而他故事裡的人說的是義大利語。即便如此,他偉大的創意足以令所有導演甘拜下風。沒有了費里尼,世界變得更無趣了。」

義大利電影大師費德里科·費里尼是值得這一切誇贊的一位頂級電影作者,在全球范圍內擁有一批重量級的擁躉,因對其作品元素的挪用,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當代電影大師們的作品,才構成了一個當代的經典序列。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中,那個令人揪心的紅衣小女孩有他;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里,男女主角那段著名的雙人舞有他;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瘋媽在樹上大喊「阿廖沙,你別怕,火車在上面停下了」的激情一幕里也有他;庫斯圖里卡的畢業短片《格爾尼卡》更是從看了十幾遍的《阿瑪柯德》中長出來的……

今年是費里尼的百年誕辰。正在進行中的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向大師致敬」單元的重磅主角之一,就是他。

他彷彿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留在義大利拍電影

因為費里尼後來的超現實主義影片居多,我們很容易忘記他最初是一個紀錄片風格的現實主義者,曾為義大利導演羅伯托·羅西里尼編寫腳本。那部著名的電影《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描繪了二戰結束時羅馬街頭生活的匱乏,編劇便是年輕的費里尼,這部影片當時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其中專注於寫實的新現實主義風格,如今在義大利電影中蓬勃發展。

費里尼的早期寫實風格還包括對 娛樂 ,愛情或成長的描述。電影《浪盪兒》講述了生活在小城市的摩拉德、浮士德等年近30歲卻終日游手好閑的年輕人嘗試擺脫無所事事的生活,並從中獲得成長的故事。對於這些人來說,生活就像一場聚會,是無休止的晚餐,無休止的飲酒。它必須在某個時間點結束,那便是成長。

「生活就是馬戲團」,用這句話來形容費里尼再合適不過了。在他的電影里,除了小丑角色外,許多主角也都卑微普通如小丑一般,可悲可嘆又可笑可憐。他們總在追求人生的意義,卻一無所獲,浮華奢靡的享樂背後,是對人生的迷茫和痛苦,而想要打破這種虛無的現狀,又總是令他們感到無所適從。

馬戲團總是要不斷收拾行囊繼續去往下一站的,但當現實沒法改變的時候,為什麼不玩得開心些呢?費里尼在著名的《八部半》高潮中停頓,讓馬戲團的音樂人將演員們拉到舞池中間。這個場景似乎是對英格瑪·伯格曼的《第七封印》結尾處的回答,但是費里尼無疑是在慶祝,這無疑是對生命的慶祝。

費里尼在他職業生涯的後期,完全放棄了敘事結構,整部電影往往都在製造脫離現實的夢境。與其說這個變化是他接觸了榮格的潛意識理論並頗受其影響,倒不如說費里尼是在榮格的理論中印證了自己的判斷——夢就是現實。

費里尼彷彿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留在義大利拍電影。直到他誕辰100周年的今天,有關他和他的電影爭議仍然是業內常說常新的話題。他的電影像人生一樣沒有戲劇性的機關,你即使一遍又一遍地看也無法完整地轉述它,你最多隻可以講出一些片段、一些情緒,一些無可指代的象徵意味,拼湊起來每個人心中一定都有不一樣的費里尼。

在他的代表作《甜蜜的生活》中,費里尼以冷峻的姿態來拍攝潛藏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義大利所謂的「經濟奇跡」背後的「一種復雜的精神錯亂症」,通過男主角馬切羅的主觀視點,看到了現代 社會 無可救葯的墮落。影片由12個獨立成章的段落組成,這些段落之間沒有邏輯關系,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貫穿始終的敘事線索,相互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但實際上,每一個段落和全片的主旨都有聯系。如費里尼所說,《甜蜜的生活》是一部描寫羅馬的電影,羅馬是永恆之城,內心之城。而事實上,羅馬也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在這樣的城市中,有太多像馬切羅一樣的年輕人,他們都是被夢想遺棄的浪盪子,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有名目繁多的欲求,有庸俗市井的妥協,但又似乎尚存一絲赤子之心的純真嚮往。他們從未長大,卻已老去,像野草一樣瘋長,生生不息。

在費里尼看來,片名中的「甜蜜」不過是醉生夢死的戲稱。《甜蜜的生活》中的羅馬,被費里尼塑造成豪華而又頹喪的銀幕造型,彷彿是但丁《神曲·地獄》的現代壁畫,而影片的開端和結尾,則構成了這幅「壁畫」的畫框。影片開場堪稱現代電影中最經典的鏡頭之一:一架直升飛機吊著一尊巨大的耶穌像飛向聖彼得堡教堂。這個充滿隱喻的鏡頭在電影上映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但與此同時卻成了電影史上的經典。

同樣進入影史的經典場景還有飾演女主角西爾維婭的安妮塔·埃克伯格,身著一襲黑色拖地晚禮服,與男主角扮演者馬塞洛·馬斯楚安尼踏入特萊維噴泉里那段充滿幻想的戲水場面。據說初進組時,馬斯楚安尼並不知自己要扮演青年時的費里尼,他要求看劇本大綱,遞給他的文件夾里卻是費里尼畫的一幅漫畫——一個裸體游泳的男孩,令他哭笑不得。可是,令馬斯楚安尼都無法預料的事情發生了:《甜蜜的生活》締造了羅馬電影的票房奇跡。觀眾唯恐此片被禁,在電影院門口排起了長隊。電影出口到美國後,立刻成為美國 歷史 上最賣座的外國電影。1960年,第13屆戛納電影節將金棕櫚大獎頒給了《甜蜜的生活》。評委會主席喬治·西默農給出的理由是,「我看到一個異常有生命力的作品,在電影史上留下空前的、活生生的東西,費里尼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罕見的真誠、從不妥協、忠於自己。他不屬於任何一種流派,他創造了自己的方式」。

分析得頭頭是道的評論界認為,從《甜蜜的生活》開始,費里尼告別了早期的寫實主義,進入了新現實主義電影創作時期,費里尼的興趣從表現物質世界進入了精神領域。但在這出奇的喧鬧背後,費里尼卻陷入了長久的沉默,即使在個人自傳中,他也鮮少提及《甜蜜的生活》。

「我要將想像保留到最後一刻,直到再也無能為力」

縱觀費里尼的電影,故事總是從他一生的某個階段開始,然後在某種幻想與現實的結合中自然流淌。他從不看樣片,只跟隨頭腦中的東西走下去,「我要將想像保留到最後一刻,直到再也無能為力」。這是費里尼推崇的拍片方式,他相信,最能表達作者的是最不易知覺的東西,那些最不受現實和概念化過程支配的東西。

在此次上海國際電影節,觀眾們有機會在他人生最後一部作品《月吟》中,感受到這一點。這部拍攝於1989年的影片改編自卡瓦佐尼的小說《月亮之詩》,說的是人到中年卻仍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的「傻瓜」維諾拚命地想要傾聽月亮的聲音。但他聽到的不是一群偷窺男子的歡呼聲,就是墓地里的奇怪聲響,抑或是沙沙的風聲。當他爬上屋頂想要抓住月亮時,地面上一陣騷動。最後,月亮仍然平平無奇地高掛天上,維諾對著月亮侃侃而談……這部荒唐無稽、純粹以意念與影像取勝的電影,浪漫而又帶有世紀末的味道。《美麗人生》的主演、喜劇天才羅伯特·貝尼尼在其中表現出驚人的演技。據說,當時已纏綿病榻的費里尼總在夜間醒來,寂靜的夜空給了他非常多的靈感和新的認識,這些認識改變著他對世界的看法。《月吟》在喜劇的外殼下,充斥著費里尼式的悲傷調調。這些充滿憂思的思想與這個現代世界是如此格格不入。詩化的控訴被淹沒在了高音電視廣告和流行歌曲中,他或許是想告訴人們,選擇沉默或傾聽月亮的聲音,才是在這個喧鬧世界自處的方法。

據說,費里尼在劇本完成後,經歷了幾周的治療,便開始物色拍攝地點,最終確定了羅馬和拉齊奧。他訪問天才的義大利漫畫家俄爾尼諾——費里尼青少年時代的偶像,並回到家鄉去回憶他的童年和早期的電影理想。但影片的拍攝遠沒有那麼順利,贊助商換了又換,大師的天鵝之翅幾近折斷。在這個費里尼晚年為我們打開的門里,洗盡鉛華,月色無聲。那是屬於一代電影大師對其身處時代的長吟,「如果有一點寧靜的話,如果我們允許一點寧靜的話,人們就會懂得一點道理了!」

其實早在1988年,《阿瑪柯德》之後,費里尼的電影便不再具有穩定的上座率。與此同時,義大利電影也在短暫的輝煌後迅速淡出國際舞台。《月吟》在拍攝完成後,也並沒有形成什麼熱點話題,反而是迅速歸於寂靜。眼看著見證他畢生心血的電影事業走向衰弱,費里尼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衰老降臨在自己身上。1992年,奧斯卡將那一年的終身成就獎頒發給費里尼,他開始顯得很高興,但心情迅速變得復雜起來。「為什麼要給我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我又不是快要死了!」他認為「終身成就」獎並不一定意味著你的生命終結了,但可能意味著你的成就終結了,或至少是被看成這樣。他的腦子里飛速轉過三個念頭:一是這個獎會給我的下一部作品帶來錢嗎;二是希望它想肯定的是我的上一部作品《月吟》;三是希望自己能過個25年再來得這個獎。但是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你還記得我嗎?我是另一個你!」

不同於希區柯克和英格麗·褒曼、格蕾絲·凱莉的關系,比利·懷德和瑪麗蓮·夢露的關系,伯格曼和畢比·安德松、麗芙·烏曼的關系,費德里科·費里尼的繆斯是位男神——親愛的馬塞洛·馬斯楚安尼。費里尼曾贊其為「在英國作家的故事中才見得到的忠誠又睿智的朋友」。雖然兩人之間除了拍片很少往來,但卻維持了罕見而漫長的友誼。

《甜蜜的生活》徹底改變了馬斯楚安尼。這部表現羅馬夜間驕奢淫逸且荒涼無邊的電影詆毀了羅馬的上流 社會 ,使費里尼成了整個羅馬的公敵,但使馬斯楚安尼成了整個歐洲最著名的男子,他開跑車、戴墨鏡遊走在街頭的形象深入人心,成千上萬少女寫信給他,找不到他就找索菲亞·羅蘭(唯一一個與馬斯楚安尼合作卻沒有發生愛情的女演員)。

之後,費里尼的《八部半》又一次找馬斯楚安尼,與其說要他扮演一個迷失在現實與幻覺中的人,不如說找他扮演費里尼自己。馬斯楚安尼這張昔日沒有性格的臉,在裡面具有了多重含義,他後來反復告訴大家,遇見費里尼,他才知道,演員是不需要臉的,他把臉給了導演和女演員去雕刻,有人給他眼睛,有人給他鼻子,也有人給他嘴巴,最終的表情,則是費里尼給他的。1990年,在威尼斯電影節領獎的時候,費里尼為他頒獎,兩人都很激動,費里尼對他說:「你還記得我嗎?我是另一個你。」曾聽人戲謔地說起,盯著馬斯楚安尼的臉看久了,就會發現他的長相其實就是費里尼的加強版,難怪費里尼喜歡找他演戲。

兩年之後,奧斯卡請費里尼去洛杉磯領終身成就獎,頒獎嘉賓就是他的兩位老友:馬斯楚安尼和索菲亞·羅蘭。像以前每一次那樣,製片方鍥而不舍地向費里尼推薦當時正當紅的好萊塢明星,這樣電影才能多賣錢。但和前面無數次一樣,費里尼永遠只用他中意的人選。

「《女人城》是怎樣的?」馬斯楚安尼問。

「一個自以為了解了女人的男人的故事。」費里尼答。

導演並未明確地發出邀請,演員也沒有強烈表示願意出演,只有兩句對白的時間,默契已經達成,一個月之後,第五攝影棚里正在熱火朝天地准備籌拍《女人城》,馬斯楚安尼胳膊上搭著一件風衣就來了,坐在導演椅上的費里尼整了整頭頂的禮帽,朝著話筒大喊一聲:「開機!」(陳熙涵)

E. 求很牛的電影大師

羅曼·波蘭斯基,他的新版《霧都孤兒》還有2003年的《鋼琴師》都是非常棒的電影

法國呂克.貝松《這個殺手不太冷》《碧海情》、《第五元素》等
斯皮爾伯格 導演作品
奪寶奇兵4 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2008)
慕尼黑 Munich (2005)
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2005)
幸福終點站 The Terminal (2004)
少數派報告 Minority Report (2002)
神鬼交鋒 Catch Me If You Can (2002)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 (1997)
斷鎖怒潮 Amistad (1997)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 (1993)
霍克船長 Hook (1991)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奪寶奇兵3:聖戰奇兵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
太陽帝國 Empire of the Sun (1987)
紫色 Color Purple, The (1985)
奪寶奇兵2:魔宮傳奇 Indiana.Jones.and.the.Temple.of.Doom(1984)
陰陽魔界(交易地點TradingPlaces(1983)) Twilight Zone: The Movie (1983)
外星人 E.T.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奪寶奇兵1:法櫃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一九四一 1941 (1979)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大白鯊 Jaws (1975)
橫沖直撞大逃亡 Sugarland Express, The (1974)
飛輪喋血Duel(1971

F. 費德里科·費里尼的主要作品

職業 年份 片名 備注 導演 1990 月吟 兼任編劇、 1987 費里尼訪談錄 兼任編劇、 1986 舞國 兼任編劇、 1983 船續前行 兼任編劇、 1980 女人城 兼任編劇、 1978 管弦樂隊的綵排 兼任編劇、 1976 卡薩諾瓦 兼任編劇、服裝設計 1973 阿瑪珂德 兼任編劇、 1972 羅馬風情畫 兼任編劇、 1971 小丑 兼任編劇、 1969 愛情神話 兼任編劇、 1968 勾魂懾魄 兼任編劇、 1965 朱麗葉與魔鬼 兼任編劇、 1963 八部半 兼任編劇、 1962 三艷嬉春 兼任編劇、 1960 甜蜜的生活 兼任編劇、 1957 卡比里亞之夜 兼任編劇、 1955 騙子 兼任編劇、 1954 大路 兼任編劇、 1953 都市愛情 兼任編劇、 浪盪兒 兼任編劇、 1952 白酋長 兼任編劇、 1950 賣藝春秋 兼任編劇、製作人 編劇 1969 生命的旋律 1952 1951年的歐洲 Il brigante di Tacca del Lupo 1951 Four Ways Out 1950 弗朗西斯的花束 希望之路 1949 在法律的名義下 1948 愛 波河上的磨房 1946 戰火 1945 羅馬不設防 兼任副導演 1942 下一站 副導演 1954 自由在哪裡? 演員 2010 戛納電影節主席吉爾斯·雅各布 存檔畫面 2009 你知我幾何 存檔畫面 好萊塢上的台伯河 存檔畫面 2005 電影人vs.大老闆 存檔畫面 2002 The Magic of Fellini 存檔畫面 費里尼全紀錄 1993 第6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1987 費里尼訪談錄 1984 布努埃爾 1974 我們曾如此相愛 1972 羅馬風情畫 1971 小丑 1970 艾歷克斯遊仙境 1964 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 1948 愛

G. 八又二分之一.費里尼

    「我相信一個藝術愛好者,

本質是保守的,

並且需要有秩序環繞在四周。。。。

我需要秩序,

因為我是一個常犯規的人。

我甚至承認自己是這么一個人。

而為了要體現我的罪咎,

我需要有非常嚴厲的規矩,

帶有很多禁忌,

每一步驟皆有障礙,

或有說教意味,

或是有順序的,

或是有一層層的唱詩班滿布其間。"

——費里尼

1920年,費里尼出生於義大利北方里米尼海港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這首詩交代了他的生活背景---天主教國家,也點明了他一生的痛苦與快樂---越矩。

我們會奇怪這首詩中賦予宗教的統治權利,亞洲的宗教多是禪修,我們自然無法感知宗教對歐洲人的統治。「亞洲的宗教中沒有神學,但有信仰、傳說、儀式、行為准則,典籍的詩意不是分析的。認為人可以通過知性的分析接近上帝、了解上帝、這種思想是基督教所獨有的。基督教世界對神學的重視,對科學產生了兩個重要影響:西方科學脫胎於基督神學 ;神學和科學密切的歷史關系也引發了科學與基督教之間的沖突,而這種沖突在科學和其他宗教之間是不存在的。」  ---《反叛的科學家》

現代科學和基督教神學共同的根源是希臘哲學,致使基督教嚴重神學化的歷史事件是耶穌誕生在羅馬帝國的東部,當時此處的主流文化受到希臘文化的深刻影響。 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來到義大利半島,保羅的羅馬書證實了第1世紀基督徒在羅馬的存在。義大利天主教是普世羅馬天主教的一部分,接受羅馬教宗和義大利主教團的精神指導,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基於宗教信仰的團體之一。

天主教在義大利不僅是政治教化,且是文藝復興的搖籃---大師繪畫裝點了一座又一座教堂,著名雕塑也是取自聖經故事。宗教孕育科學和藝術是不難理解的,現代的我們大多信仰可知論把安全感寄託在科學,但古時的人們信仰不可知論而將安全感寄託在宗教上,人們把未知存放在宗教的源頭才不會被滄海一粟的孤獨擊垮,國王也請求眾王之王的教皇為之加冕。為了向目不識丁的普羅大眾宣傳教義來進行精神統治 ,感染力巨大的繪畫和贊美詩盛行開來,它畫出一個個故事教化人們棄惡從善,歌頌主的偉大,藝術誕生於熱情的崇拜,科學源自教會的思辨。

宗教寄存著人們的焦慮、恐懼、渴望也立下嚴格的教規告誡人們--你若信仰我,便要服從我。小時候的費里尼就對馬戲團及小丑情有獨衷,還因為此在7歲到12歲之間偷偷溜出去流浪了幾天,對馬戲團的嚮往最終貫穿他一生的電影。他找到一個神奇的突破點來實現對宗教規矩的反叛,荒誕的馬戲團到底是在影射苛刻的秩序還是真實的人生?《甜蜜的生活》里費里尼大膽的表達了自己對宗教的反思,挑釁的鏡頭引來教皇的注意。《八又二分之一》又譯作《八部半》,拍這部片子之前,費里尼已完成了八部片子,這部片子講述一位靈感枯竭的導演在焦慮中拍攝,是費里尼的一個寫真。影片里他不但對自己進行了夢的解析,還與教皇握手言和,  低頭順耳地接受教皇的教誨。

片子的厲害之處在於兩點,一是黑白構象里近中遠景的層次疊加,二是夢境描繪的恰到好處,費里尼如一隻長著翅膀的貓,好奇敏感又富有感染力。無彩色的黑白電影美的讓人驚嘆,因無彩色的渲染,構圖的瑕疵會被放大至敗筆,構圖的巧妙也被放大至驚艷,無色彩輔助的影像對導演的構圖能力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釋放空間。同黑澤明的《羅生門》一樣,這部電影里每一幀活動的影像細細品味都是一幅絕佳的黑白靜止攝影。

費里尼拍這部電影時已通過前八部電影獲得了一定的名望,此時他陷入一個創作怪圈---在藝術界有一種戲謔的說法,如果你想毀掉一個人的才華那麼就給他無上的贊美。頭頂桂冠的創作者會陷入一種焦慮來入手新作品,怕新作品不得人心,怕人們藉此評價他江郎才盡,寫下每一個字畫下每一筆都要斟酌半天, 全然丟掉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暢快淋漓。

費里尼描繪了兩條線。一條是作為一個導演想突破商業名氣拍攝好作品的堅持,此間要應付來自製片人、編劇、演員、影評人、甚至教皇的疑問,這條線中的導演壓抑又故作詼諧,但他的迷茫和反抗越積越厚,一觸即發。另一條線是導演在現實折磨下激發出各式各樣的夢---恐懼、焦慮、逃避、迷茫、荒誕,費里尼干凈利落且不刻意劃分現實和夢境,觀眾也自然看得懂兩條線的交織前行,這是後輩導演無法企及的,的確是他超人一等的天賦而不僅僅是經驗技巧。

我喜歡他的兩個場景,一個是兒時洗澡那溫馨歡快的重現,展現了對母性的依戀和贊美; 另一個是小男孩們請一位壯碩如象的瘋女人跳倫巴,如痴如醉的性啟蒙,這一段比任何美女跳舞都性感妖冶,此處費里尼用了一個象徵符號--他曾稱贊一位光彩奪目的女演員「美得如此搶眼,站在人群中像一隻長頸鹿或一頭大象」 。層次豐厚中卻也脈絡清晰,夢里一重又一重的象徵符號的閃爍,洗澡---宗教洗禮和反思,  象一般碩大的女人---慾望和初戀女神,教皇--秩序規矩和權威,開槍自殺--去舊迎新和審視自我。。。枚不勝舉。若一個電影沒有這猜謎般的詩意,那觀眾少掉了多少趣味?導演也丟掉了太多野心。

知道費里尼為何在構圖上無與倫比么?他也是一位資深的業余畫家,手稿里有他無窮無盡的幻想,孩子氣又震撼人心。至於為何命名《八又二分之一》,我猜是他給自己定的一個節點,這部電影完美闡述了開頭那首詩里在秩序邊緣玩火的快感,小孩子般的淘氣搗蛋也是好奇心和叛逆。而藝術和科學的創新往往來自圍牆下苦苦思索如何翻牆的小壞蛋,他興奮又害怕,痛苦又激動的騎跨在牆頭向對他大聲斥責的人們吐著舌頭。     

文:楊小邪

排版:阿源

H. 外國電影著名導演及其代表作

斯皮爾伯格—《ET》,《大白鯊》系列,《拯救大兵瑞恩》
彼得·傑克遜-魔戒3部曲,《金剛》
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號
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
波蘭斯基-《鋼琴師》
黑澤明-《羅生門》
希區柯克-《後窗》
安東尼奧尼-《雲上的日子》
奇士基耶夫斯基 -《藍》,《紅》,《白》
呂克·貝松—《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士司機》系列
伍迪-艾倫-《獨家新聞》
費里尼- 《甜蜜的生活》,《 八部半》
英格瑪·伯格曼-《面面相覷》,《芬妮與亞歷山大》,《第七封印》
達斯仃·霍夫曼-《雨人》

I. 費里尼導演的作品是

他導演了很多作品比如說on the do生存話,就是他導演的這個是非常不錯的。

J. 八部半的幕後製作

關於電影
1963年,費里尼拍攝了震驚影壇的代表作——《八部半》。這部電影是費里尼的創作的一個新的轉向。當然,這並不是說這部影片和費里尼之前的影片有極大的不同。恰恰相反,《八部半》是費里尼之前所有電影的集中,也是他之後所有電影的源頭。它通過一個隱喻性的「故事」,講述了一個電影導演的創作危機和生活危機。這些危機便是費里尼的電影的動機。這一次動機並沒有演變成一部電影,而是直接成為了影片本身。
影片的題目的含義,一說是主人公吉多在拍攝他的第9部影片,卻沒有完成,一說是費里尼自己的影片的數目排列。這個片名顯然並不標示著題材內涵或形象特徵。因為影片的進展一度陷入困境,編劇之一的埃尼奧·弗拉伊阿諾曾建議將影片命名為《美麗的混亂》。
費里尼在《八部半》里,閃回、幻想和夢噫大量穿插在電影里,人物的內心狀態直接地呈現在銀幕上。回憶、幻覺、想像以及夢境與現實的片斷交織在一起,表現了一個「處於混亂中的靈魂」。《八部半》在剪輯上的時空跳躍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即被人們稱作「意識流」的風格。這部1963年拍攝的電影如今被廣泛的模仿著,電影里的各種橋段和鏡頭至今都讓人們津津樂道,它幾乎成為了心理片的代名詞。費里尼在接收采訪時說:「在《八部半》里,人就像涉足在記憶、夢境、感情的迷宮里,在這迷宮里,忽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過去是怎樣的人,未來要走向何處?換言之,人生只是一段沒有感情、悠長但卻不入眠的睡眠而已。」
關於導演
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年出生在一個叫米尼的小鎮。他在1973年曾拍攝了以對故鄉的回憶為題材的《我記得》。費里尼小時候喜歡木偶和馬戲,在他的許多電影中都能找到他對雜耍和馬戲所表現出的迷戀,在他的回憶錄里,關於他為什麼從事電影事業時,他說:「如果你看到一隻狗跑過去用嘴把半空中的球給銜住,然後驕傲地把球帶回來,那狗既快樂又驕傲,因為它會一樣特別、有人要看、而且又受贊賞的技藝。而該技巧可以為它換得人們的寵愛,以及高級的狗餅干。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特殊技藝,一項會贏得別人喝彩的技藝。找得到的人算是運氣好。我,則找到了電影導演這條路。」而領他進入電影界的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重要導演羅伯特·羅西里尼。費里尼曾憑《浪盪兒》(1953)和《大路》(1954)兩度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而1960年的《甜蜜生活》在嘎納電影節獲得了金棕櫚大獎。費里尼也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獎最多的導演,曾四度獲得這個獎項(《大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我記得》)。
關於「新現實主義」
費里尼同安東尼奧尼一樣,是從「新現實主義」電影中走出來的電影導演,安德烈·巴贊把前者的道路稱之為「倫理的新現實主義」,而後者則是「心理的新現實主義」。或者說「新現實主義」的創新和突破並不是他們的表現手法是傳統的文學意義上的現實主義,這些作品的特性在於它們的表現手法與創作目的之間的一種新的關系。「新現實主義」並不按照心理或戲劇性的要求修改現實,導演所要做的是在維護現實的含混的表象同時顯現出導演所要賦予它的涵義。費里尼的天馬行空的想像並不是從事先給定的意義出發,他的出發點在人與世界的關系,因而眼鏡成為了費里尼最重要的道具之一。那些在費里尼的電影中出現的、被看作是超現實的景象,其意義並不在於它們象徵著什麼,它們只是作為一種「現實的現象」改變了人和世界的關系。

閱讀全文

與電影導演如費里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賀歲電影華策影視 瀏覽:60
恐怖電影泰國高分 瀏覽:150
日本講社長新人前台接待員的電影 瀏覽:847
免費的兒童電影大全免費下載 瀏覽:942
美國電影創世紀 瀏覽:766
拍優酷電影如何賺錢 瀏覽:637
近兩年的國外電影什麼新娘 瀏覽:165
電影神話成龍舞劍 瀏覽:610
少兒法律微電影推薦 瀏覽:590
2018年院上電影 瀏覽:627
如何把電影上傳抖音 瀏覽:444
中國醫生電影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743
周星馳二十四小時電影輪播 瀏覽:758
美國電影大全1932 瀏覽:699
泰國電影晚鋃2罪孽 瀏覽:64
電影院按摩椅品牌 瀏覽:918
電影院放映機都有哪些 瀏覽:814
2828電影電影網 瀏覽:54
電影網站的視頻不能下載到電腦 瀏覽:186
戰爭電影大全全集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