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超脫男主叫什麼名字
Henry Barthes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
『貳』 電影《超脫》影評
電影《超脫》是由托尼·凱耶執導,艾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導演鏡頭下的內容皆為半寫實。取自在成長時期遭遇各類痛苦生活及壓力的孩子們的真實生活場景。影片內容講述了一位打小有過黑暗不堪回憶的教師,在任職於職業代課教師時的一段生活經歷。在面對與處理有著與其相似困擾的孩子們的問題時,他和學校的老師們卻無力阻止孩子們的自我放棄學業、放棄生命等行為,這使主角開始從自我封閉中醒來,開始直面痛苦的幼年記憶,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想要救贖深陷痛苦深淵的孩子們是多麼的無能為力,卻認識到了自己還是有能力救贖之前在街頭救助的流浪援交女孩(流浪援交女孩已將其視為親人,大概就像父母般)。所以,電影想要傳達的應該是說真正能解救所謂熊孩子,叛逆孩子的人,正是他們的父母。作為父母的還是應該看看這類題材的影片的。
『叄』 《超脫》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超脫》是2011年4月於美國上映的劇情類電影,由托尼·凱耶執導,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
該片講述孤獨的代課老師亨利·巴赫特來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學生的相處中看到了世界美麗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肆』 電影《超脫》:從孤獨到超脫,從崩塌到重建
1.
昨天看了一部佳作。
電影的名字是《超脫》,英文名稱是「Detachment」,字面意思是「冷漠」、「置身事外」之意。
說實話,我完全是被名字吸引了,那麼「超脫」具體指的什麼意思呢?
電影的主角亨利(布洛迪飾)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代課老師,他非常善於和學生進行交流,這個有點像《心靈捕手》里的心理老師尚恩,還有《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音樂老師馬修。
但是他又是不同的,孤獨和憂郁是他的特質。
亨利天生就具有憐憫的心,懂得和別人交流,無論是問題學生,還是墮落雛妓,他都是一視同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每一個人。
電影以紀錄片的形式開始,亨利在接受一個訪談。開始我覺得他很神秘,布洛迪表演的十分到位。他有幾分焦灼,也有幾分不安。他一再提醒工作人員離開,關門,不要發出任何聲音。
他想起了自己的母親,還有他幼年時期的自己。那時候他七歲,他的母親留給他一盒磁帶,上面寫著「致亨利」後,選擇服葯自殺。
亨利跟著外公長大,現在他的外公已經老年痴呆,在療養院等待最後的歲月。
而他,行走在學校,公寓,療養院這樣三點一線。
生活似乎是乏味的,孤獨的。
2.
在學校,他是一個臨時代課老師,他的存在,似乎只是一個笑話。第一堂課上,他就被學生吵弄,但是他還是穩住了場面,甚至說他贏得了學生的尊重。
要知道,這個學校是渙散的,看起來一切正常,但是問題太多,學生墮落,教師無能,管理層更是混亂。雖然是美國的高中,但是和國內學校的境況是一樣的,非常腐朽和破敗。
在課堂上,亨利認識了一個患有肥胖症的女孩梅利迪斯。她因為肥胖,備受同學嘲笑,她喜歡攝像,經常抓拍一些非主流的照片,盡管她的作品很很有創造力,但是梅利迪斯的父親一直認為她是有心理問題的。
無奈的梅麗選擇向亨利傾訴,她拿著自己的作品,作品的主題是亨利一個人在教室里。
亨利的臉是空的,只有輪廓,他像一個思想者,畫面給人無盡的遐想。
梅麗迪斯哭訴著自己的遭遇,她試圖擁抱亨利,亨利剛開始是抗拒的,因為他知道他們所處的角色,環境。但是看到學生的無助,他還是擁抱了一下,試圖幫助她。
但是這個舉動被愛慕他的女教師薩沙看到,傾訴被打斷,亨利也遭到了質疑!
薩沙不理解亨利對女學生的這個舉動,亨利試圖辯解,甚至大發雷霆,他說自己不是變態,不是老色鬼,他只是想幫助學生而已。
亨利宣洩著自己的情緒,畫面不斷閃出他的母親,還有幼年的自己。
他和這個照片里的自己一樣,孤獨。
而療養院這邊,亨利的外公很快不行了,他的外公說自己是一個不值得一提的人。
這個老人害怕死亡,他的意識逐漸微弱。
亨利決心轉變成另外一個角色,就是以他母親的口吻和外公談話。
他告訴自己的外公,不要害怕,(女兒)原諒他了。
原來,他的外公是性侵的施暴者,而受害者恰恰是他的母親。
母親教給小亨利要鎖門,他也徹底把自己鎖在自己的世界裡。直到遇到艾瑞卡,他才願意說出這一切。
亨利憐憫小貓,他更尊重女性。
所以亨利才會把流浪的雛妓艾瑞卡帶回自己家裡,照顧她,幫助她建立新的生活。
他設想自己盡可能的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然後離開,不糾纏個人感情。
但是他還是失敗了。
梅麗迪斯做了很多帶著笑臉的蛋糕,而她留給自己的卻是那個唯一帶著傷心笑臉的蛋糕。當亨利發現的時候,為時已晚。
梅利迪斯的蛋糕有毒,她自殺了!亨利像崩潰了一樣,他說自己是失敗了。
無助,孤獨,再次席捲了他。
他也認識到,不能繼續封閉自己。
電影最後艾瑞卡最終走出了陰影,陽光下亨利和她在公園相遇,他們相擁一起,看起來是那麼的溫馨和美好。
對於亨利,這或許是一種安慰吧!
3.
電影開篇就引用存在主義文學大師加繆的一段話說:
熟悉加繆的人知道,加繆是一個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
加繆試圖用自己的理解,指出一條孤獨抗爭的道路,那就是存在主義的道路,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抗爭,用自己的認知,精神,重建的道德,來抵抗荒誕的世界。
他甚至說,哲學只有一個嚴肅問題,就是自殺。
最後電影以亨利的旁白結束。他讀了艾倫坡《厄舍府的崩塌》的一段話:
可以看出,這是亨利,一個存在主義的心路歷程,這也是導演所想表達的東西。
現實的社會和電影里的劇情是一樣的,甚至更加真實,殘酷。
Me Too連鎖反應,少女被老師性侵後選擇跳樓自殺等等。
我們每一個人都和電影里的角色一樣,無論是童年陰影也罷,還是後天所經歷的傷害也罷。
這些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思想,道德和信仰。
存在主義給我們的思考,就像亨利對學生說的那樣,必須不斷地學習,閱讀,構建自己的防線,認知和信仰,去抵抗這個社會的荒誕一樣。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它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薩特的名言「存在先於本質」,其含義是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
為此,薩特也說過「他人,就是地獄。」這樣的哲學論斷。
如果說存在主義讓我們看到存在的現實是荒誕的,虛假的,醜陋的。
那麼靠構建自我道德和精神的存在主義是否可以抵抗這荒誕的世界呢?
每個人的理解不同!
如果你無法拯救自己,也無法拯救他人的話。
或許我們要去思考,是否存在著一個絕對的真理,可以去讓我們更加的清楚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認識救贖呢?
『伍』 超脫男主為什麼叫他外公爸爸
超脫男主叫外公爸爸因為他是老人的私生子。
《[超脫]》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DHAbfqmhsj28EcT-Zdimjg
提取碼:ht1n
亨利•巴赫特(艾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來到社區學校擔任代課老師。學校因學生反叛、經營不善而瀕臨絕境,多麗絲(劉玉玲 飾)為首的一批教師備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課就遭遇了頑劣學生的挑釁,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贏得了女教師薩沙(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Christina Hendricks)的好感。
『陸』 《超脫》男主的外公對媽媽做了什麼
外公在男主七歲的時候性侵男主母親。
從男主的回憶中可以看出來在那之前他和他媽媽過的很快樂,直到他外公做了那些事。
亨利的童年陰影,電影的幾處細節讓我聯想到一個可怕的事實:亨利的外公很可能性侵了他的母親。在醫院里,亨利的外公屢屢幻想女兒來看他,到後來亨利甚至偽裝成母親的聲音告訴外公,她原諒了他,並且告訴他,他可以離開。沒過多久,外公就去世了,帶著內心的釋然。
劇情簡介: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阿德里安·布洛迪飾)是一個有著與學生進行某種情感交流天賦的老師,但是他卻選擇了埋藏這種天賦。為了避免和學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產生什麼"情感交流",他選擇了做一個代課老師,在每個學校都只呆很短的時間,然後就離開。
不久之後,來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間落魄、沒有管理者的公立學校任教。這里的學生目中無人,教學工作極難開展。
亨利的才能在這里得到了體現,他很快就成為了這所學校的模範教師,並且成為了處在反叛期的青少年的偶像。在和自己的同事、學生以及他從街上救回來的少年之間產生情感連接之後,他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孤獨。
而且亨利還在這個看上去冷酷無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麗的生活和人性。
『柒』 電影《超脫》-訴說老師和學生最本真的關系
前兩天看了電影《超脫》。其實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看了,但卻總還是想看。《超脫》以男主角的口吻講述了電影的所要表達內容,男主的對白總是在電影的某個事件發生後進入,像是對整個事件的總結,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電影一開始的鏡頭便給了幾位現實中真正的老師,他們講述自己是如何成為老師的。通過這段講述,我們了解到他們當老師的初衷,他們並非一開始就想當老師,只是後來陰差陽錯成為了老師。這為後面描述老師奠定了基調。
故事的男主巴赫特有一個並不愉快的童年,甚至是一個有些畸形的家庭。他具有強烈敏感性和正義感,這個可以從他幾次憤怒的情形里看出。特別是在他的爺爺在養老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時候,他對護工的言辭激烈的措施及憤怒的表情可見一斑。他也拯救了一位墮落的靈魂——15歲的花季少女 。在公交里的相遇,養老院痛哭流涕的男主,少女的不雅行為,到後面少女的勾引,男主引她回家來照看她並將她引入正途。從這些行徑中可以看出,男主是充滿正義感的。
電影的另一位女主,是一個喜歡攝影,但作品中總是透出了一種陰郁氣息的胖女學生。她受到同學的嘲笑,父母也對她的作品進行嘲諷,並諷刺她一事無成。後面她與男主的對話,可以看出是她最後一次尋找價值的方式,可惜太過於沖動,男主抱著不能否定她的方式,說喜歡她,也只是為了不打擊到她的自尊心,但突如其來的另外一位老師打破這種場景,故事可想而知。在最後,女孩選擇了自殺,吃下了自己做的、放入了毒葯的麵包。
整部電影透出一種悲涼、憂傷的氣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苦難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學生討厭學習,討厭管制,家長煩透孩子的不聽話,對老師也充滿意見,而老師也被這群學生折磨的痛苦不已,憤怒他們把本該努力的年華拿來浪費。
這部電影所要表現的東西是,學生是如何放棄自我,老師又是如何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的。男主說「有些東西我們明明知道是錯的,但卻還是不去停止」。對於學生,他們明知道不學習會讓自己陷入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但他們卻束手無策,只讓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行走。這種情況讓老師們感到心痛。他們覺得這些孩子都太天真了。在這個殘酷競爭的社會,如果自己不去努力學習,考個好大學,那麼基本就找不到好的工作,那麼你的一生也將生活在最底層。但這些孩子卻完全察覺不到形勢的發展嚴峻。
老師與學生,這個現代社會眾多關系中的一種,顯得是多麼的矛盾。老師與學生,可以成為朋友,可以互相幫助的人,結局卻是大相徑庭。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復雜很多。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特別是現代科技不斷發展下,社會關系不斷變改,學生的成長,老師的職業發展,也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和焦點啊。
『捌』 電影《超脫》的最後一幕是什麼意思主角的想像嗎
首先我不覺得是悲劇結尾,相反的電影的結局比較符合客觀事實的發展。男主和他的學生都是理想主義的偏執者,把現實生活想的太過於美好,而忽略了客觀事實存在的陰暗面,以至於不能接受兩者帶來的沖擊。在他們起初的世界觀里,他們認為世界總是美好的,比如人都是善良的,有愛的等,刻意或者無意的忽略了一些客觀事實,比如人性跟動物性本質上是沒區別的,所謂的神性只是文明附加品。女孩最終選擇死亡,是因為現實的沖擊達到了她的臨界值,她已經跌入谷底而無力掙脫,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諸如此類的生活寫照,輕者致郁,重者輕生。主要是她這個年紀缺乏一個完整的世界觀。
『玖』 《超脫》一部致郁而又治癒的電影
影片的開頭以一棵樹的枯寂凋零,終化成片片蕭索的落葉,動態的落葉不斷變幻出阿爾伯特加繆的這句名言。
而這句名言也就奠定了本部電影灰色抑鬱,壓力無力,痛苦掙扎的基調。
Detachment在詞典中,意為脫離、分離。中文片名譯為"超脫"一詞,指一個人不受傳統的約束,敢於追求自我價值。
而對於電影《超脫》中的人們,他們所面對和承受的僅僅只是傳統的約束嗎?電影所要表達的僅僅只是,自我救贖,自我追求嗎?
《超脫》是2011年4月於美國上映的劇情類電影,由托尼·凱耶執導,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
該片講述孤獨的代課老師亨利·巴赫特來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學生相處中看到了世界美麗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我想坦言:對於這樣一部關於揭示人性社會復雜性,擁有致郁與治癒雙重性的現象級電影,文筆匱乏的我,醞釀了好長時間才敢落筆抒發我的一些感想。
一部經典的電影,是有鮮活生命力的。 它不僅僅只再是一部能售出多少電影票,收益多少億元的電影了。
電影的正式敘述是由男主的獨白開始,亨利在一間色調陰沉而又灰暗的屋子裡,面部特寫對准鏡頭,不緊不慢的做著陳述。
他介於旁白與獨白之間的陳述貫穿整部影片,也是我在極其復雜混亂的影片中尋到的唯一的一絲線索。
但諷刺的是,本以為他在做采訪但最後才知道他的陳述只是自己孤獨的囈語,其實並沒有一個人在對面聆聽。
整部影片彌漫著失落,傷感的情緒,讓人感到莫名的無助與惆悵。故事的敘述能讓觀眾從頭到尾欲哭卻無淚,這都歸功於導演大膽而又精妙的影片設計:
穿插自如的焦躁爆點,回憶模糊的膠片絮段
色彩鮮艷而又昏暗的鏡頭,寫意而又詩意的台詞
樂器悲鳴混奏的背景音樂以及,無力改變的殘忍事實。
有人說經典的作品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發現世界的極美,另一種是挖掘人間的極苦,這部電影則屬於後者。
電影的視角最多的聚焦在了最令人心痛的教育方面。
我是一名師范生,將來也會走上教書育人的這條路。因為所學教育專業的原因,但凡事觸及教育,我都會本能的比常人更加敏感,對這部電影也就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特殊情感。
教育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甚至不是一部電影就可以說明和解決的問題。然而《超脫》則或多或少的正視和揭露了許多現實生活中本就存在的教育問題。
我想問你,在這里,在此刻,當你在讀完"教育問題"這四個字後,你的第一反應,最先想到的是"學校"? "社會"?"家庭"? 還是"父母"?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只要提到"教育問題",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一個詞是——學校!
認為只有學校才有教育孩子的職責和功能!為什麼?為什麼會這么理所當然!一語中的!
所有的"教育問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在"學校教育"面前一律削弱和淡忘了它們與其同樣擁有的職責和功能。
這部影片揭示和批露的就是造成整部影片抑鬱無助基調最重要的悲劇根源——"父母教育"。
我最愛的天使邁克爾·傑克遜曾說過: 孩子是上帝賜予人間最純潔的天使,最美好的禮物。
父母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是幫助他們成長為更美好的人,他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愛護他們的身體,孕育他們的靈魂。
對於父母而言,"生育","生育", "生"和"育"本就是一體的,不可割裂的。而在許多問題孩子的家庭中,父母的職責和義務只有,甚至僅有:生!
也就是說只負責把他們生下來,"育",是什麼?怎麼樣去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很模糊,很麻木。
我只想問這些被孩子稱為"爸爸媽媽"的父母:你們只負責把幼小而脆弱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而不負責教育他們長大,你們為什麼還要將他們生下來呢? 為什麼? 讓他們孤獨而又痛苦的去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
影片中亨利說過這樣一句話引人深省:
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家庭教育的老師曾提到過的一個瘋狂設想:家長在成為父母之前,應先去專業的父母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倘若領到了"合格證書",畢業了再回去做父母吧!
現在看來這一設想並不瘋狂,因為做父母的人,必須得擔起"父母"一詞的重量。
我本以為,而且揪心期待著,影片中的角色都能如這部電影的名字《超脫》一般,最終都得到超脫,但是直到影片結束,電影中的任何人都沒能獲得自身的超脫。
正如亨利說的:
影片中人們都是孤獨無助的隱形人,他們沒法在現實世界的接觸和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嘗試著去和世界相容,也只不過是茫然無措的心理活動,和未知的恐懼。
影片的最後,亨利在最後的一次的課堂上,面對著一片事實上和精神上的荒蕪狼藉,用低沉憂郁的嗓音誦讀了艾倫坡灰暗慘淡的《厄舍府的倒塌》,霧靄沉沉的結束了影片。
但影片同時也是治癒的,艾瑞卡和亨利在溫暖夕陽下的擁抱,即便只有一分鍾的時長,也足以使一部極度致郁失衡的電影在愛的懷抱里找到了治癒的平衡。
《超脫》既冷漠又溫暖,既致郁又治癒,是一部不可多得經典之作,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