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國導演戈達爾在家中安樂死,他對電影行業有過哪些貢獻
他對電影行業的貢獻有革新了電影的語言和拓展了電影的主題。
據報道,世界著名導演戈達爾在家中實行安樂死,享年91歲,眾所周知,導演戈達爾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執導的電影超過100部並且獲獎無數,著名的代表作有《精疲力盡》、《隨心所欲》、《人人為己》等,曾經獲得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第3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可以說戈達爾的一生與電影形影不離,電影影響了他而他也極大地促進了電影的發展。
戈達爾的離世,宣告了法國新浪潮運動的最終落幕。眾所周知,法國新浪潮電影有五虎將的說法,他們分別是特呂弗、夏布洛爾、侯麥、里維特、戈達爾,其他4位導演早已經離世,此次戈達爾的離世,使得轟轟烈烈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最終拉下了帷幕。
❷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是什麼意思,出自哪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的意思是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或者譯為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出自法國詩人瓦雷里的中篇詩歌《海濱墓園》。
《海濱墓園》全文如下:
作者:保爾·瓦雷里
譯者:卞之琳
這片平靜的房頂上有白鴿盪漾。
它透過松林和墳叢,悸動而閃亮。
公正的「中午」在那裡用火焰織成。
大海,大海啊永遠在重新開始!
多好的酬勞啊.經過了一番深思,
終得以放眼遠眺神明的寧靜!
微沫形成的鑽石多到無數,
消耗著精細的閃電多深的功夫,
多深的安靜儼然在交融創造!
太陽休息在萬丈深淵的上空,
為一種永恆事業的純粹勞動,
「時光」在閃爍,「夢想」就是悟道。
穩定的寶庫,單純的米奈芙神殿,
安靜像山積,矜持為目所能見,
目空一切的海水啊,穿水的「眼睛」
守望著多沉的安眠在火幕底下,
我的沉默啊!……靈魂深處的大廈,
卻只見萬瓦鑲成的金頂、房頂!
「時間」的神殿,總括為一聲長嘆,
我攀登,我適應這個純粹的頂點,
環顧大海,不出我視野的邊際,
作為我對神祇的最高的獻供,
茫茫里寧穆的閃光,直向高空,
播送出一瞥凌駕乾坤的藐視。
正像果實融化而成了快慰,
正像它把消失換成了甘美,
就憑它在一張嘴裡的形體消亡,
我在此吸吮著我的未來的煙雲,
而青天對我枯了形容的靈魂,
歌唱著有形的涯岸變成了繁響。
美的天,真的天,看我多麼會變!
經過了多大的倨傲,經過了多少年
離奇的閑散,盡管精力充沛,
我竟委身於這片光華的寥廓;
死者的住處上我的幽靈掠過,
驅使我隨它的輕步,而躑躅,徘徊。
整個的靈魂暴露給夏至的火把,
我敢正視你,驚人的一片光華
放出的公正,不怕你無情的利箭!
我把稱乾乾凈凈歸還到原位,
你來自鑒吧!……而這樣送回光輝,
也就將玄秘招回了幽深的一半。
啊,為了我自己,為我所獨有,
靠近我的心,象近詩情的源頭,
介乎空無所有和純粹的行動,
我等待回聲,來自內在的宏麗,
苦澀,陰沉而又嘹亮的水池,
震響靈魂里永遠是再來的空洞。
知道嗎,你這個為枝葉虛捕的海灣,
實際上吞噬著這些細瘦的鐵柵,
任我閉眼也感到奧秘刺目,
是什麼軀體拉我看懶散的收場,
是什麼頭腦引我訪埋骨的地方?
一星光在那裡想我不在的親故。
充滿了無形的火焰,緊閉,聖潔,
這是獻給光明的一片土地,
高架起一柱柱火炬,我喜歡這地點,
這里是金石交織,樹影幢幢,
多少塊大理石顫抖在多少個陰魂上;
忠實的大海倚我的墳叢而安眠。
出色的忠犬,把偶像崇拜者趕跑!
讓我,孤獨者,帶著牧羊人笑貌,
悠然在這里放牧神秘的綿羊——
我這些寧靜的墳墓,白碑如林,
趕走那些小心翼翼的鴿群。
那些好奇的天使、空浮的夢想!
人來了,未來卻是充滿了懶意,
乾脆的蟬聲擦刮著乾燥的土地;
一切都燒了,毀了,化為灰燼,
轉化為什麼樣一種純粹的精華……
為煙消雲散所陶醉,生命無涯,
苦味變成了甜味,神志清明。
死者埋藏在墳塋里安然休息,
受土地重溫,烤幹了身上的神秘。
高處的「正午」,紋絲不動的「正午」
由內而自我凝神,自我璀璨……
完善的頭腦,十全十美的寶冠,
我是你里邊秘密變化的因素。
你只有我一個擔當你的恐懼!
我的後悔和拘束,我的疑慮,
就是你宏偉的寶石發生的裂縫!……
但是啊,大理石底下夜色沉沉,
卻有朦朧的人群,靠近樹根.
早已慢慢地接受了你的豐功。
他們已經溶化成虛空的一堆,
紅紅的泥土吸收了白白的同類,
生命的才華轉進了花卉去舒放!
死者當年的習語、個人的風采、
各具一格的心竅,而今何在?
蛆蟲織絲在原來涌淚的眼眶。
那些女子被撩撥而逗起的尖叫,
那些明眸皓齒,那些濕漉漉的睫毛,
喜歡玩火的那種迷人的酥胸,
相迎的嘴唇激起的滿臉紅暈.
最後的禮物,用手指招架的輕盈,
都歸了塵土,還原為一場春夢。
而你,偉大的靈魂,可要個幻景,
而又不帶這里的澄碧和黃金。
為肉眼造成的這種錯覺的色彩?
你煙消雲散可還會歌唱不息?
得!都完了!我存在也就有空隙,
神聖的焦躁也同樣會永遠不再。
瘦骨嶙峋而披金穿黑的「不朽」
戴著可憎的月桂冠冕的慰藉手,
就會把死亡幻變成慈母的懷抱,
美好的海市蜃樓,虔敬的把戲!
誰不會一眼看穿,誰會受欺——
看這副空骷髏,聽這場永恆的玩笑!
深沉的父老,頭腦里失去了住戶,
身上負荷著那麼些一鏟鏟泥土,
就是土地了,聽不見我們走過,
真正的大饕,辯駁不倒的蠕蟲
並不是為你們石板下長眠的大眾,
它就靠生命而生活,它從不離開我!
愛情嗎?也許是對我自己的憎恨?
它一副秘密的牙齒總跟我接近,
用什麼名字來叫它都會適宜!
管它呢!它能瞧,能要,它能想,能碰,
它喜歡我的肉,它會追隨我上床,
我活著就因為從屬於它這點生機!
齊諾!殘忍的齊諾!伊里亞齊諾!
你用一枚箭穿透了我的心窩,
盡管它抖動了,飛了,而又並不飛!
弦響使我生,箭到就使我喪命!
太陽啊!……靈魂承受了多重的龜影,
阿基利不動,盡管他用足了飛毛腿!
不,不!……起來!投入不斷的未來!
我的身體啊,砸碎沉思的形態!
我的胸懷啊,暢飲風催的新生!
從大海發出的一股新鮮氣息,
還了我靈魂……啊,鹹味的魄力!
奔赴海浪去,跑回來一身是勁!
對!賦予了譫狂天災的大海,
斑斑的豹皮,絢麗的披肩上綻開,
太陽的千百種,千百種詭奇的形象,
絕對的海蛇怪.為你的藍肉所陶醉,
還在銜著你粼粼閃光的白龍尾,
攪起了表面像寂靜的一片喧嚷。
風起,唯有努力生存!
天邊的氣流翻開又闔上了我的書,
波濤敢於從巉岩口濺沫飛迸!
飛去吧,令人眼花繚亂的書頁!
迸裂吧,波浪!用漫天狂瀾來打裂,
這片有白帆啄食的平靜的房頂。
(2)法蘭西院士中的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宮崎駿:與經典文學藝術的跨界對話
《起風了》的連環引用
《起風了》的男主人公有兩個真實的人物原型,飛機設計師堀越二郎和作家堀辰雄。這一角色從事飛機設計的情節,依據前者的經歷改編,而其精神特質及情感故事則來自於後者的文學世界。
宮崎駿巧妙地以堀辰雄的文學為底色,對片中的堀越二郎進行了重新詮釋。
《起風了》的片名及部分情節,取自堀辰雄根據失去戀人的親身經歷,於1937年創作的同名小說,而這個標題又引自法國象徵派詩人保爾·瓦雷里詩作《海濱墓園》最後一節的首句:「起風了,唯有盡力活下去!」
經由對「起風」意象的轉借,宮崎駿將堀辰雄獻給病故戀人的鎮魂曲,連同瓦雷里的生死之思,移植到了自己的作品裡。女主人公菜穗子因身染重疾不愈身亡,成為影片的一條重要的敘事線,與堀越二郎設計飛機的過程並行展開。
以凝視死亡為特質的堀辰雄的文學創作,恰好貫穿整個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本文學史評價他:以沉默的方式保持了對時局的關切,在和現實的緊張對峙中開拓出了獨特的藝術派世界。
他的創作因此被界定為對戰爭時局的「藝術派抵抗」,其中小說《菜穗子》即被視為「最純粹的藝術派抵抗的結晶」。而動畫片《起風了》的女主人公的名字,便借用自小說《菜穗子》的女主人公。
❸ 馮小剛得了什麼病
眾所周知,馮小剛年輕時患有白癜風,但當時並不是很嚴重,所以沒有提及。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即使不化妝,他的整張臉也變成了乳白色。馮小剛其實是中國著名的電影導演。馮小剛,病情反復,嘗試各種葯物多年難以治癒。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我們都覺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原本的快樂,所以患者通常會放棄治療,這是人類免疫系統的一種疾病。徐帆說只要我們沒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心情好,我們就會越來越好。馮小剛平時工作很忙,生活不規律,壓力大,很難恢復。
演藝圈有很多著名導演,他們為觀眾帶來了無數經典電影。如今,這些導演傾畢生心血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他們的名字也被觀眾記住,包括著名導演馮小剛,他也是娛樂圈非常受歡迎的導演。馮小剛是2014年電視春節聯歡晚會的總導演,他的很多作品都有很高的票房收入。
參加活動時不要觸碰禁忌。此外,熬夜對他來說是例行公事,所以他的病情沒有好轉。在這種情況下,馮小剛選擇了放棄治療。他甚至認為所有的治療都是徒勞的。原來,並不是馮小剛不去治療,而是再多的錢也治不好他。
❹ 悲慘世界是誰寫的哪國的
法國,雨果~
法國雨果創作長篇小說
簡介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Jean Valjean)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1958年法國導演讓.保羅·李塞諾拍攝過同名電影,2006年日本出品了根據原著改編的動畫片《悲慘世界少女珂塞特》 。《悲慘世界》也是百老匯著名的音樂劇,是音樂劇史上上演時間僅次於《貓》的曠世佳作。
作者小傳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文學界的大師。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❺ 請問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的是哪位電影導演
梅里愛(1861~1938)
法國電影導演。世界第一位電影藝術家。1861 年12月8日生於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於同地 。他原為舞台魔術師,後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一個照相車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攝影棚。在這里他使用專門的演員、布景、道具、化裝等手段拍攝電影,開辟了與L.盧米埃爾自然寫實完全不同的電影創作道路。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1899 年的《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長利用停機再拍和更換布景的方法拍攝神話片,如《灰姑娘》、《藍鬍子》、《魔燈》、《一千零一夜》等。20世紀初,他首先創作出科學幻想片,如《月球旅行記》、《海底兩萬里》、《北極征服記》等 。特別是《月球旅行記》一片影響巨大,不僅確立了科幻片這一樣式,而且確定了電影排演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梅里愛的影片是電影成為藝術的第一步。
梅里愛原本是一位優秀的魔術師。1896年,他從英國搞到了一台攝影機,又從柯達公司購買了將近3萬法郎的膠片,開始正式製作電影。在這一年,他製作了大約80部影片,但幾乎全都是對當時已有作品的模仿。不過有一次,當他正在放映從巴黎歌劇院廣場拍攝來的影片時,發現畫面上的一輛馬車在行進中突然變成了靈車。經過查找原因,他發現在拍攝這段場景時,因為機械故障,膠片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停頓。而就在這短短的停頓期間,馬車從鏡頭前駛開了,跟在後面的靈車取而代之。「停機拍攝」的畫面特技,就因為這么一樁小小的意外,就此誕生了。
10月,梅里愛利用這一特技拍攝了《貴婦失蹤》。次年,他又發明了多次曝光、模型攝影等許多電影特技。隨著蒙特洛伊攝影場的興建,喬治·梅里愛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人工布景的運用
攝影場,幾乎是梅里愛經營的羅培·烏坦劇院的翻版,梅里愛把布景、道具、戲服、劇本、景與幕的劃分等戲劇要素原封不動地搬到了他的影片中。從此,電影開始從古老的戲劇藝術那裡汲取無窮的活力,而且這一過程再未停止。梅里愛繪制的布景極為出色,房屋、山川和河流,用水彩調和出均勻的光影效果,真偽難辨。為了配合劇情的需要,他還在攝影場里安置了大量的吊橋和活動門窗,並使用鐵索懸掛演員,模擬仙人在空中飛行的場面。這一時期的梅里愛拍攝了大量的神話片和幻想片,包括《灰姑娘》、《音樂狂》和《格列佛游記》。不久之後,劃時代的《月球旅行記》就在這里誕生了。
《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儒勒·凡爾納和 H· G·威爾斯最著名的兩部科幻小說,講述一群科學家乘坐巨大的炮彈飛往月球,在那裡遇到了種種奇怪的生物,一番歷險之後重回地球的故事。梅里愛在影片中發揮了他天才般的想像力:一個石膏製成的圓形人臉被用來表示月球,而北斗星則是6個手持星形道具的美麗女子。旅行者在月球上遇到了巨大的蘑菇,這里的人身上長著條紋,頗具攻擊性,但是當頭一棒便會化作一團白煙……影片的製作費用高達3萬法郎,但是僅在法國它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在英文版本影片的開頭,梅里愛在銀幕上打出了這樣的字句:「喬治·梅里愛是用人工布景攝制電影的創始人,這一創造曾給予將要死亡的電影事業以新的生命。」沒有任何一個人指責他言過其實。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創造,成千上萬的人才被重新吸引到銀幕前。人們在電影「重現真實」的本性之外,發現了它造夢的另一面。雜耍是短命的,而夢想與圓夢的工具卻將永恆。從此電影具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命,而且永遠不死。
無法逾越的天塹
但是梅里愛的事業卻從此走上了下坡路。他把舞台搬上銀幕,這一方法曾經使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為他設置了無法逾越的天塹。由於梅里愛過於拘泥於戲劇的表現手法,堅決拒絕使用外景,拒絕攝影機在拍攝過程中變換角度(表現物體運動的移動攝影特技除外),這種保守限制了梅里愛在藝術上更進一步。到了1910年,美國已經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等一批動作片,蒙太奇已經漸漸成為電影的語法,而此時的梅里愛卻還在拍攝《太空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重復性的作品。於是,他和他的電影一起,被這個世界遺忘了。
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梅里愛終於決定打破自己的教條。他的弟弟帶著美國分公司的技術人員,斥巨資前往太平洋拍攝了整整一年的影片。但是當他們返回公司時,卻發現大多數的成片因為蠟封不嚴,已經霉變得無法使用。這次失敗給了梅里愛最後一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蒙特洛伊的攝影廠被關閉。梅里愛的影片拷貝被論斤出賣,那些曾經包含了無數天才、智慧與幻想的膠片被當做廢塑料熔化,製成牙刷和梳子。而梅里愛本人則在晚年淪為車站的露天玩具商。直到1928年,一些記者發現了這位電影藝術的創始者和恩人,並且引起了一場小小的轟動。人們贈給他勛章,把他送進養老院。1938年,他就在那裡與世長辭,享年77歲。
❻ 盧米埃爾與愛迪生;愛森斯坦、希區柯克、波蘭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澤明、塔可夫斯基、米哈爾科夫、阿巴斯
盧米埃爾(1864.10.5—1948.6.6)
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1864年10月5日生於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於邦多勒。1895年,他與其兄獲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專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一天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影片運用了特寫(《嬰兒午餐》)和景深鏡頭(《火車到站》);他還拍攝了最早的喜劇片(《水澆園丁》)。
愛森斯坦(1898.1.22—1948.2.11)
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生於里加,卒於莫斯科。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1925年導演的《戰艦波將金號》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1932年他去墨西哥拍攝了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1938他拍攝的《亞歷山大·聶夫斯基》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伊凡雷帝》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
希區柯克(1899.8.13—1980.4.29)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出生於英國倫敦東區一個普通的、以販賣蔬菜為生的家庭。1925年開始獨立執導電影,導演了英德聯合製作的影片《快樂之園(The Pleasure Garden)》,這也標志著他的導演生涯的開始。1939年應邀去好萊塢,次年拍攝了《蝴蝶夢》,獲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從此定居美國直到逝世。希區柯克導演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電影,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位著名的導演,為了表彰他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希區柯克是一位對人類精神世界高度關懷的藝術家,他一生導演監制了59部電影,300多部電視系列劇,絕大多數以人的緊張、焦慮、窺探、恐懼等為敘事主題,設置懸念,故事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令人拍案叫絕。希區柯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
波蘭斯基(1933.8.18—)
羅曼·波蘭斯基出生於一個僑居巴黎的波蘭籍猶太人家庭里。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猶排猶浪潮迫害。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自編自導自演了一些電影短片,其中《兩個男人與更衣室》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1967 年羅曼莎朗·塔特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婚禮。這一年羅曼成功地推出《失嬰記》,成為了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獲得第26屆金球獎、第41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提名,1969 年他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已懷孕8個月的莎朗·塔特被殺害。1974 年,羅曼推出了《唐人街》,影片成為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獲得第28屆英國學院、第3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以及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79 年,羅曼編導愛情片《苔絲》,獲得法國愷撒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第38屆金球獎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1994 年執導驚悚片《不道德的審判》,成為他最為黑暗壓抑的一部電影。2002年,羅曼推出力作《鋼琴家》。贏得了好萊塢及全球評論界、觀眾的認可,獲得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法國愷撒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導演,以及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他是具有高超駕馭影片能力的藝術家,作品中大多體現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獨,恐怖、懸念片是他拿手好戲,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
小津安二郎(1903.12.15~1963.12.12)
日本電影導演。1903年12月15日生於東京,1963年12月12日卒於同地。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當攝影助理,1926年升為副導演,1927年成為導演,第一部執導的影片是《懺悔的白刃》。1932年,成名作《有生以來初次看到的》完成,被《電影旬報》評為當年十大最佳影片之首。此後兩年,他執導的《一念之差》和《浮草》又連續 獲當年十佳之首。1939年,他的電影劇本《恬淡的生活》經 審查不準拍攝,直至1952年才搬上銀幕。1941年,他的《戶田家的兄弟》再獲十佳之首。戰後,他導演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貧民街紳士》、《晚春》、《麥秋》、《東京紀行》、《早春》、《東京暮色》等,1958年獲文部大臣獎和紫綬獎章。1960年,他抱病拍攝的《秋光好》獲日本藝術獎和亞洲國際電影節導演獎。他最後兩部影片《小早川家的秋天》和《秋刀魚的味道》也是很有影響的優秀影片。1963年,他被選為日本藝術院院士,逝世後追贈政府四等勛章,日本電影記者協會追贈文化獎,日本廣播協會追贈特別獎。
黑澤明(1910.3.23—1998.9.6)
日本知名導演。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一個武士階級家庭,在八名兄弟姊妹間排行老么。1936年看到電影公司徵求助理導演的廣告,因緣際會下開啟了在電影界發展的大門。黑澤明三十三歲拍攝生平第一部電影《姿三四郎》,而真正打開國外知名度的作品則是1950年的《羅生門》,此片榮獲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再勇奪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黑澤明的作品對於許多日本和美國的後輩導演多所啟發,由於他的作品力求完美而且場面浩大,因此有「天皇」的尊稱;他曾撰文指出:「如果把電影從我的身上抽離,剩下只有零。」他的電影主題一向強調武士道精神、人道主義者的理想,以及自我犧牲的重要,細節的考究和橫向運鏡則是他的獨創風格。他的代表作品為《羅生門》、《七武士》、《夢》。他是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也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
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被譽為「自愛森斯坦後最重要的蘇聯導演」,終其一生只拍攝了兩部短片,七部長片,部部堪稱經典。一九三二年生於俄羅斯札弗洛塞鎮,是詩人阿爾謝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學於蘇聯電影學院,一九六一年畢業。他的電影曾經贏得多項國際性大獎;第一部長故事片《伊萬的童年》於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塔可夫斯基成為了當代電影的傑出代表。他自稱拍電影就是在「雕刻時光」,希望能將電影真正提升到文學藝術的高度。其最後一部作品《犧牲》榮獲一九八六年夏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於巴黎,享年五十四歲。
米哈爾科夫(1945.10.21—)
男,生於1945年10月21日,俄羅斯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被譽為是俄國的史蒂芬史匹柏,1945年生於莫斯科藝術世家,父親賽吉米亥科夫是詩人兼作家,蘇聯國歌即出自其手筆,母親亦是詩人,哥哥同時也是俄羅斯名導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爾科夫善於經營影像,用出色的畫面來敘事傳情,作品中充滿著濃厚的俄羅斯人道主義關懷。《失聲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揚名國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更是許多影迷們對米哈爾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開始,91年《蒙古精神》(Urga)榮獲威尼斯金獅獎、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並將他推上事業最高峰,該片與張藝謀的《活著》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更在1996年奧斯卡拿到最佳外語片大獎,並於同年獲邀擔任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米哈爾科夫目前擔任俄羅斯電影家協會主席,是當今影壇享有盛譽的電影大師。
阿巴斯(1940.6.22—)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出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學院。在過去和現在的世紀里,最為國際贊美和敬佩的亞洲文化代表就是世界級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一位多產而具有批判精神的電影導演、藝術家、攝影家和詩人,他的作品視覺上樸素,但是概念豐富多元。曾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等眾多國際榮譽的阿巴斯堪稱當今世界影壇少有的大師,他善於從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類最深的情感。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一位大器晚成者,1969年,隨著伊朗新浪潮電影的興起,阿巴斯開始涉足電影界,1997年,阿巴斯一部關於死亡哲理的影片《櫻桃的滋味》獲得第5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至今,阿巴斯共執導32部影片,其中一半以上為不足60分鍾的短片和紀錄片,他創造的影像世界脫離了大眾電影的范疇,而是一種需要閱讀的「作者電影」。阿巴斯也被稱做70年代以來伊朗電影的掌門人,是可以同印度的薩蒂亞吉特·雷伊和日本的黑澤明相媲美的東方作者導演。
(沒找到「愛迪生」這個導演。是托馬斯·愛迪生嗎?)
❼ 雷內·克萊爾的影壇地位
縱向看,他是喬治·梅里愛與麥克斯·林戴以來最著名的法國電影藝術家;橫向看,他與讓·雷諾阿、馬塞爾·卡爾內並稱法國影壇三傑。而且,克萊爾還是第一個被接納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的電影藝術家。法蘭西學院成立於1635年,院士名額長期保持在40人,為終身榮譽,只有當一位現任院士去世,才能遞補一位,所以法蘭西院士有「40個不朽的人」之稱。克萊爾是在1962中成為院士的,卡爾內也在1979年被選為院士。如果雷諾阿沒有定居美國,也有可能獲此殊榮(當然,還得看他有生之年能否趕上有一位院士去世)。
聯想到電影在誕生之後很長時間內的卑微地位,克萊爾獲得院士榮譽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克萊爾是在當電影還是一種被上流人士瞧不起的職業時投身電影界的,而且起初是當演員的。那時,從事這個職業是需要勇氣的,而即使有些勇氣十足的人在當上電影演員之後,為了避免親朋好友知道自己的職業還是採取了種種措施,比如取個藝名什麼的,不知道克萊爾改換姓名是否出於這樣的原因。
克萊爾在接受法蘭西學院授予他的榮譽時,肯定感慨萬千。為了答謝法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對他的褒獎,他在該機構舉行的接納儀式上作了題為《對電影藝術的褒獎》的演說,開始幾句是這樣的:「在貴院的歷史上,被接納者的頭銜象一個鼓搗影子的人這樣低下是不多見的,他隨身帶來的僅僅是些幻影而已;假如人們不知道,接受榮譽的人只不過是為此而派來的一位代表,那就完全有理由對你們今天這種做法感到驚詫不置了。今天被接納到你們中間來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種表現形式,你們的前輩尚不知道它的存在,它與我們這個世紀差不多同齡,善意的命運在這種藝術形式誕生時賜予它盧米埃爾這個名字。」
雷內·克萊爾的第一部影片《沉睡的巴黎》(1924)已經顯露出不俗的藝術才華,這部影片是先鋒派電影的重要標志。影片描寫了一個瘋癲的科學家,用一種魔光使巴黎陷於沉睡狀態。這部以有限資金在露天拍成的影片,以獨特的想像力和輕松的諷刺手法,描繪了八個人物生活在死寂的巴黎的情況。影片畫面拍得非常美麗,艾菲爾鐵塔可以說此片的真正主人公。
克萊爾一生中創作的40餘部影片具有濃厚的法國文化印記,充分體現了法國民族的特性,人們推崇他是法國導演中最有法國氣派的電影大師。克萊爾不僅是勤於實踐的電影導演和劇作家,也是不斷求索的電影理論家。他從1922年起就開始寫作影評和理論文章,並把自己在創作實踐中對電影藝術的思索和再認識,對電影表現手段的獨到見解寫成文字,匯編成文集《電影隨想錄》(1951年出版),晚年又撰寫了專著《昨天的電影、今天的電影》(1970年出版)。另外,克萊爾還是一位作家,主要著作有《亞當斯》、《中國王子》、《點點滴滴》。
詩意現實主義是法國30年代以後出現的一種電影創作傾向。這些影片繼承了20年代印象派和先鋒派的創新精神,但又與社會現實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影片大都以法國的現實生活特別是下層人民的生活為題材,以富有感情的筆調描寫普通人的遭遇,並且大量調動電影手段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些影片多是悲劇,導演手法細膩,在表現日常生活的真實圖景的同時,具有某種詩情畫意。表現形式上,有別於蒙太奇剪輯,多採用長鏡頭和景深鏡頭;演員表演朴實、自然,富於生活氣息。
詩意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1)、 《自由屬於我們》(1932)、《七月十四日》(1933),他被認為是最富於法國氣息的電影工作者,是法國電影界唯一的一位法蘭西學院院士。讓·維果1905-1934)善拍嚴肅的社會題材,為英年早逝的天才,有記錄片《尼斯景象》(1929),故事片《操行零分》(1933)、《駁船亞特蘭特號》(1934)。杜維威爾有《逃犯貝貝》,馬塞爾·卡爾內(1909-)有《霧碼頭》(1938)、《太陽升起》(1939)。詩意現實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讓·雷諾阿,代表作為《幻滅》(1937)、《游戲規則》(1939),
❽ 法國著名演員讓保羅·貝爾蒙多去世,為何他被稱為「法蘭西電影的縮影」
法國巴黎新浪潮標志性電影《氣喘吁吁》的明星保羅·貝爾蒙多 (Jean-Paul Belmondo) 去世,享年 88 歲。貝爾蒙多的職業生涯跨越了半個世紀。在 1960 年代,他體現了一種新型男影星,其特點是純粹的男子氣概而不是經典的美貌。他繼續出演了 80 多部電影,並與多位法國大導演合作,從弗朗索瓦·特呂弗到克勞德·魯魯修和讓-呂克·戈達爾,後者的 1960 年電影“喘不過氣來”(原法語標題為“Au Bout de Souffle”)為兩人帶來持久的贊譽。
在他最後的音樂學院比賽中,陪審團未能給予他認為他應得的認可,所以他向評委做了一個下流的離別手勢。這位明星開始在省級小型劇院演出,並於 1958 年在巴黎吸引了有抱負的電影製作人戈達爾的注意,戈達爾邀請他出演一部短片。起初,貝爾蒙多並沒有把戈達爾當回事。貝爾蒙多扮演的對手是美國女演員讓·塞伯格,後者飾演一位街頭聰明的有抱負的記者,在電影的關鍵時刻。貝爾蒙多有時說他出演了戈達爾的第一部電影,並且會在他的最後一部電影中出演。但他並沒有隻將自己的名字與一位導演聯系在一起,而是與大多數法國頂級電影製片人以及許多歐洲最著名的女演員合作,包括讓娜·莫羅和索菲亞·羅蘭。
❾ 馬賽爾·卡爾內的主要作品
卡爾內曾擔任一些電影雜志的記者。1929年他拍攝了處女作、紀錄短片《諾讓——星期天的樂園》。後來他曾為雷內·克萊爾(《巴黎屋檐下》,1931年)和雅克·費戴爾擔任助手。 1936年他開始獨立導演影片。他結識了詩人雅克·普萊衛,後者在此後的十年裡是卡爾內絕大部分影片的編劇。繼《珍妮》和《怪事》之後,兩人合作的《霧碼頭》獲得了巨大成功。普萊衛寫的華美而富於詩意的對白、莫里斯·約倍特的配樂、特羅內設計的布景、肖弗坦的攝影、讓·迦本和米契爾·摩根這對銀幕情侶以及米歇爾·西蒙、皮埃爾·伯拉塞爾的優秀演技,使《霧碼頭》成為法國電影中登峰造極的作品之一。詩意現實主義流派雖不是由卡爾內締造的,但其美學特點在該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隨後,卡爾內又拍攝了《北方旅館》和《天色破曉》。
二戰期間,卡爾內與普萊衛轉向中世紀的題材,拍攝了《夜間來客》和《天堂的孩子們》。後一部影片象一篇關於藝術與現實的偉大演說,將各種不同的戲劇,如鬧劇、悲劇、啞劇、電影,甚至生活本身,作了比較。它由於高雅的風格、均衡的結構、傑出的質量和精美的形式,在戰後國際間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是詩意現實主義的顛峰之作。
1946年由於《夜之門》的失敗,卡爾內與普萊衛分道揚鑣。此後他的導演才能越來越遭到質疑,評論界越來越多地把他昔日的傑作歸功於普萊衛的劇本以及讓·迦本、米契爾·摩根、阿爾萊蒂等人的演技。即使《苔麗絲·拉甘》這樣的優秀作品也無法挽回他的聲譽。1950年代中後期,卡爾內更是被日後成為「新浪潮」導演的一批年輕影評者視為「優質電影」的代表人物,對他大肆抨擊。盡管如此,卡爾內依然繼續拍片,直到1977年才退休,其導演生涯幾乎長達半個世紀。1979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這是有史以來作為電影導演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
馬賽爾·卡爾內曾做過克萊爾和費戴爾的助手,他的發展比較晚,但在30年代的作品卻比較多。他曾於1936年獨立導演拍攝了「專門試試身手的風格練習」《珍妮》;此後又導演了詩意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霧碼頭》(1938年)、《北方旅店》(1938年)、《太陽升起》(1939年),以及稍後一些的《夜間來窖》(1942年)、《天國的子女們》(1945年)和《夜之門》(1964年等)。卡爾內的創作與超現實主義詩人、對自作家雅克·普萊衛密不可分,普萊衛幾乎成為卡爾內導演的全部影片的編劇。薩杜爾曾指出:除德呂克之外,法國以前一直忽視電影編劇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認為:印象派之所以未能對國際電影藝術發生什麼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許是在他們中間缺少一個有才乾的劇作家,缺少一個法國的卡爾,梅育所致」。30年代,法國電影編劇開始在法國取得了重要地位,而普萊衛如同是這一時期的一位法國的「卡爾·梅育」。巴贊也曾注意到這一點,並由此還發現:「彷彿為了更好地體現劇作上的這種相關性,同一位演員在不同的影片中體現著平民主人公的同樣悲慘的命運——他就是出現在《西班牙步兵連》、《逃犯貝貝》、《衣冠禽獸》和《太陽升起》中的讓·迦本」。 《怪事》(1937)同《珍妮》一樣成功地表現了倫敦人特有的詼諧。該片雖然一度受到冷遇,但終於在1951年獲得公眾好評。《北方旅店》(1938)與卡爾內的世界觀非常吻合,盡管影片的黑色現實主義更多地來自於文學而不是卡爾內在《霧碼頭》中發展的繪畫氣氛。在這里,愛情、藝術和自由之路都被阻斷,這種原則也同樣貫穿在《天色破曉》(1939)中。早在《公民凱恩》10年前,卡爾內就將回憶電影的戲劇結構臻於完善(在威爾斯的影片中,人物總是在敘述;而在這里,人物在回憶)。在《夜之門》(1946)之前,卡爾內拍攝了《天堂兒女》(19451)這次,詩意現實主義選擇了巴黎,井從中揭示出一種活力多於情慾的新浪漫主義,它與同年拍攝的《亨利四世》和《伊凡雷帝》一起被視為非純電影,既是戲劇,又是電影,被理論家們稱為第三種途徑,從而使許多人放棄了第七藝術的特殊性的觀念。1947年,戰爭結束,新的時代開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模式被接受,詩意現實主義不再流行。卡爾內通過《海港的瑪麗》(1950)嘗試突破自己,採用許多與自己過去觀點相悖的做法。摩尼教、瘋狂愛情、命運從此結束。但無論如何,卡爾內再也達不到過去的高度。 30年代,最突出地活躍在法國影壇上的有:富有幽默喜劇精神的雷內·克萊爾;使普通人的題材復活的讓。維果;描寫罪犯心理的馬賽爾·卡爾內;以及擅長貴族題材的讓·雷諾阿。他們的作品興趣各有不同,法國的老百姓與美國人相比更喜愛悠闊、輕松的生活,特別是法國人的感情豐富是出了名的。這一切都是形成詩意現實主義的市場。作為當時的法國主流電影的製作者們,一批傑出的知識分子,他們所共同創造、形成的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電影流派,至今仍被人們認為是最具有法國特色的電影流派。
《夜間來客》
1930年:《諾讓——星期天的樂園》《紀錄片》。
1936年:《珍妮》 (對白:雅克·普列維,作曲:柯斯馬,主要演員:弗朗索瓦絲·羅珊,阿貝爾·普雷讓)。
1937年:《怪事》。
1938年:《霧碼頭》(根據馬克奧倫原作改編,編劇:雅克·普列維,作曲:若貝爾,布景:特勞內,攝影:肖弗坦,主要演員:讓·迦本,米歇爾·摩根,米歇爾·西蒙,皮埃爾·伯拉塞爾)。《北方旅館》。
1939年:《天色破曉》(編劇:雅克·維奧,對白:雅克·普列維,主要演員:讓·迦本,敘爾·貝里,阿爾萊蒂,雅克林·勞倫)。
1942年: 《夜間來客》 (編劇與對白:雅克·普列維與拉羅區,主要演員:阿蘭·居尼,阿爾萊蒂,敘爾·貝里,F·勒杜)。
1945年:《天堂兒女》(編劇與對白:雅克·普列維,主要演員:J—L.巴羅爾,阿爾萊蒂,皮埃爾·伯拉塞爾,瑪麗亞·卡沙雷,馬賽爾·埃朗)。
1946年:《夜之門》(編劇與對白:雅克·普列維,作曲:科斯馬,布景:特勞內,主要演員:伊夫·蒙當,娜泰麗·納蒂埃,S.雷吉阿尼,皮埃爾·伯拉塞爾)。
1949年:《海港的瑪麗》 。
1951年:《朱麗葉特或夢的解答》 ,傑拉·菲利普主演)。
1953年:《黛萊絲·拉甘》(根據左拉原作改編,主要演員:西蒙·西涅萊,拉夫·瓦洛納)。
1954年:《巴黎的空氣》(主要演員:讓·迦本,羅朗·勒薩弗爾)。
1956年:《我來的那個國家》(主演:吉爾培·貝科)。
1958年:《弄虛作假的人》(編劇:卡爾內和西古爾)。
1961年:《空地》。
1963年:《給小鳥吃的繁縷草》。
1965年:《曼哈頓的三間房》。
1967年:《幼狼》。
1971年:《被指使的殺人犯》 。
❿ 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列表是什麼意思 《法語助
法蘭西學術院
拼音:fǎlánxī xuéshùyuàn
法蘭西學術院(法語:Académie française)是法國的一所學術機構,是法蘭西學會(Institut de France)下屬的五個學術院之一,是五個學術院中歷史最悠久、名氣最大的學術權威機構,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是極高的榮譽。
編輯本段
歷史
法蘭西學術院由宰相、樞機主教黎塞留成立於1635年,學術院的條例法規由他簽署,法國國王路易十三親下詔書予以批准,1637年在國民議會注冊備案。
學術院成員最初在某個院士家中聚會,1639年後會議在掌璽大臣賽季欸(Séguier)家中舉行,1672年後在盧浮宮舉行,從1805年至今在法蘭西學術院宮殿舉行。
除了1793至1803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外,三個半世紀以來,該學術院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運作。
法蘭西學術院最初由紅衣主教黎塞留監護,他去世後由掌璽大臣賽季欸護持,然後受路易十四及法國的歷代國王、皇帝和國家元首保護。
編輯本段
關於名稱
由於譯名的不統一,「法蘭西學術院」常被稱為「法蘭西學院」,因此跟"Institut de France"混淆起來。不只是普通人弄不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比較專業的人士也常將它們混為一談,所以有必要為之正名。
「學術院」(Académie)一詞起源於柏拉圖在雅典的教學園地 Jardin d』Akadêmos,著名的利特雷(Littré)《法蘭西語言詞典》給它的定義是:「文人、科學家、藝術家團體」。這三類人都以博學廣聞、富有知識著稱,其知識的匯合、交流就是學術活動,所以「學術院」的名稱是准確的。
法蘭西學術院的院士最負盛名,按道理他們可以被稱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同樣道理,其它四個學術院院士也應該可以被稱為「法蘭西學院院士」。
若將「文學院」、「科學院」、「美術院」、「人文院」的院士冠以他們本院的名稱,而獨稱「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則是給予該院院士的殊榮。但應該明了從道理上講,他們跟其它學術院的院士是同級別的,只是他們更受重視而已。
編輯本段
機構組成
法蘭西學術院共由四十名院士組成,院士為終身制,只有在一位院士去世後,才能補選一位新院士,選舉由該院院士進行。從創始至今本院共有719名院士。
該學術院院士集中了法國學術界的最高權威,包括為法語的輝煌作出過傑出貢獻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哲學家、醫生、科學家、人類學家、藝術批評家,但也往往涵蓋非學術界出身之名人,如軍人、政治家和宗教家。
通過其組成人員的豐富多元性,法蘭西學術院展現了忠實於才華、智慧、文化、文學和科學想像力的法國智庫形象。
編輯本段
工作任務
法蘭西學術院具有雙重任務:一、規范法國語言;二、保護各種藝術。
第一項任務是從建立之初就負有的歷史使命,為此院士們要為語言的規范、明確而努力,使它成為全體法國人及所有使用法語的人們的共同財富。
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為維持發展變化中的法語的清晰、純正而工作,具體地講,就是通過編撰固定語言使用的詞典來規范語言的正確運用,同時也通過他們的建議以及他們參與各種委員會的術語確定工作來實現這一目標。
雖然他們的決定對政府和民眾都沒有約束力,只是一種咨詢參考,但依靠他們的權威性引導法語的發展方向。
學術院的另一項任務是資助文藝創作,這是學術院建立初期沒有預想到的。其資金來源於基金會捐獻或個人遺贈,現在每年法蘭西學術院都會頒發大約六十項文學獎。
最值得一提的是,從1986年開始,每年頒發海外法語區大獎,由此標明該學術院在向世界弘揚法語方面所作的持續努力。
該學術院還向文學團體、學者和公益作品的作者提供資助,向人口眾多的家庭、鰥夫寡婦、生活貧困者或具有特殊德行的人,提供幫助和一定數量的分期資助金。
詞典編纂
規范法語是學術院最初的任務,為了法蘭西語言的規范、明晰、純正並為所有使用者理解,法蘭西學術院的院士們於1694年出版了第一部詞典,此後於1718年、1740年、1762年、1798年、1835年、1878年、1932-1935年出版了其它版本。1992年開始出的第九版正在編撰過程中,現已從字母A出到plébéien一詞。
編輯本段
永垂不朽
院士的「不朽者」外號來自於學術院創始人樞機主教黎塞留院所制印章上的名言「獻給不朽」。
被選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被大眾看作最高的榮譽。院士的身分是終身的尊嚴。誰都不能在學術院辭職。由於損害學術院聲譽的嚴重事件才會被學術院開除,在學術院史上被開除的事例極其罕見。
編輯本段
院士象徵
院士們在學術院宮殿穹頂下舉行隆重會議時,要手持自己設計的特色佩劍,和穿著名的「綠色院服」──當選的院士會被授予墨綠色金線綉花燕尾服、一件無袖長袍、一頂裝飾羽毛的拿破崙式兩角帽和一把佩劍,以表現出院士們的神氣和威嚴。該服裝設計於拿破崙任第一執政時期,這是法蘭西學術院的各學術院院士們所共有的服飾。
在過去,法蘭西學術院院士受到皇室成員待遇,現在也在法國公眾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望。
編輯本段
曾當選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的名人
皮埃爾·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
路易十四的著名財政大臣柯爾貝爾
拉辛
孟德斯鳩
伏爾泰
孔多塞(Condorcet)
拿破崙之弟呂西安·波拿巴
數學家拉普拉斯
數學家傅里葉
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
基佐(Guizot)
第三共和國首任總統梯也爾
亞歷西斯·托克維爾
維克多·雨果
梅里美
開鑿蘇伊士運河的雷賽布(Ferdinand de Lesseps)
小仲馬
勒南(Ernest Renan)
微生物學家巴斯德
數學家龐加萊
第三共和國總統普恩加萊
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福煦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霞飛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名將、維希法國元首貝當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