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小丑》中的小丑的身世揭秘
看完電影《小丑》給人的感覺非常震撼,不過有的觀眾對於故事情節還有些不理解,例如小丑到底是誰的兒子呢?小丑是領養的嗎?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小丑里的小丑到底是誰的兒子?小丑是領養的嗎?
聽完後有點無奈,但想了ー下,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是小丑間接害了他的「父親」,應該是「托馬斯・韋恩兒子」這件事間接害了小丑,使他走向了瘋狂。
先來解答托馬斯・韋恩是小丑父親的問題,這個問題出現在小丑母親寫給托馬斯・韋恩的信中。信中提到,小丑亞瑟就是托馬斯韋恩和小丑母親的兒子。
小丑在讀完這封信後找到他的母親詢問事情的真相,他母親在他逼問下告訴了他事情的「真相」,他確實是托馬斯韋恩的兒子。
小丑為此去到了韋恩大宅,想要和托馬斯・韋恩當面對質,卻被韋恩家的保鏢拒之門外,還被告知他的母親有妄想症,這一切都是她的幻想。
小丑不相信這個保鏢,他找到了托馬斯・韋恩本人,卻得到了一模一樣的結局,托馬斯為了讓他死心,還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了他。
從這種情況來看小丑母親和托馬斯・韋恩有一個人在說謊,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在與托馬斯·韋恩對話的過程中,小丑得知他母親曾患過精神病,為了找到答案,他去到阿卡姆瘋人院,找到了他母親的病歷。
而在看完這份病歷後,他整個人都崩潰了,他並不是托馬斯的兒子,這一切只是他母親的想像。並且她還縱容男朋友虐待當時還是孩子的小丑,導致年幼小丑肉體和心靈上都受到了傷害。
所以小丑並不是托馬斯的孩子,這一切只是一個精神病人的幻想。
然後我們再來了解第二個問題,「托馬斯・韋恩兒子」的身份間接害了他,使他走向瘋狂。
在小丑得知這個事情之前,他經歷了被老闆開除、殺害名路人以及被心理醫生漠視等事情,他也因此失去了希望。但這一切僅僅只是將他變成了一名罪犯而已,真正把他走向瘋狂的其實是這個虛假的身份。
在剛開始得知這個身份之後,他心裡原本熄滅的希望之火再次燃了起來,他當時在想:原來我還有一個父親,也許這個父親能給予我溫暖,讓我悲慘的人生得到安慰。
但是當他得知事情的真相後,心裡重燃的希望之火瞬間熄滅,他徹底走向了瘋狂。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殺掉那個製造他悲劇人生的母親,然後報復那些曾經傷害過他的人最後就是讓這個充滿不公的哥譚市陷入他的瘋狂中。總結來說就是小丑沒有經歷「托馬斯・韋恩兒子」這件事之前,只是被生活打壓的可憐人。但在經歷了這件事之後,真相給他造成了更嚴重的傷害,使他最終走向瘋狂。
電影里沒有交代小丑是否是領養的,不過她並不是自己的養母親生的,所以極有可能是領養的。
蝙蝠俠和小丑到底是不是親兄弟這個問題,《小丑》井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有的認為是親兄弟,有的認為不是,眾說紛紜。
在《小丑》中,可看到小丑和蝙蝠俠就是宿命之敵,亞瑟來到韋恩大宅,他遇到了還是小孩的布魯斯・韋恩而在結尾之時,蝙蝠俠的父母親都在因小丑而引發的騷動中被槍殺,兩人的恩怨完全就是宿命。
亞瑟的母親一直都在給托馬斯・韋恩寫信,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渴望著日子能好起來,但卻始終都沒有回應,亞瑟拆開了母親的信,才發現她母親在信中寫道,他是托馬斯韋恩的兒子。
但當亞瑟去找托馬斯・韋恩之時,管家卻告訴他,他的母親有妄想症,找到了托馬斯・韋恩之後,托馬斯・韋恩又告訴亞瑟,他是領養的。
去到了阿卡汗州立療養院,資料也證明她的母親具有妄想症,而且曾經虐待過小時候的亞瑟,資料之中包括兒童領養申請書、報道她母親的報紙等。
那麼,難道這一切都是亞瑟母親的幻想?亞瑟並非托馬斯韋恩的兒子?
再從另外一方面來看,亞瑟患有妄想症,在電影中體現了出來,但母親是否有妄想症,並沒有鏡頭來呈現,只是韋恩家的說法和資料顯示。
當亞瑟在看資料時,閃回了母親在療養院的鏡頭,她指出兒童領養申請書並不是真的,這個鏡頭應該是亞瑟讀資料時,依據資料想像的。
另外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信息,是小丑弒母之後,看到了母親的相片背後寫著的字:愛你的微笑,署名是托馬斯韋恩名字的縮寫。
首先,這一段內容出現在小丑「幻滅」之後,就是他知曉自己妄想了和鄰居女神的關系,那麼這一段應該並非小丑的幻想,也可以證明托馬斯・韋恩和他的母親有著不一般的關系。
也就是說,真相可能便是托馬斯·韋恩玩弄了亞瑟母親的感情,卻又將她拋棄,送進了療養院,在精神病院中她才產生了精神病,至於那些資料要造假對於韋恩家族來說輕而易舉,亞瑟極有可能正是托馬斯・韋恩的兒子。
雖然這一點並沒有定論,但就電影的基調來看,個人傾向於,蝙蝠俠和小丑就是親兄弟,亞瑟直接弒母、間接が,終於黑化成了小丑。
Ⅱ 電影小丑主要講述了哪些故事
我們知道,電影《小丑》這部電影是一部非常出名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後得到了很多的反響。這個電影也獲得了非常多的獎項,比如說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等等,可以說也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了。
一、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小丑,而且他本身也有精神病。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小丑,他在社交的方面是非常內向的,而且他本身也有精神病。他時常會成為很多人的笑柄,當人們嘲笑他的時候,他的疾病就越發的厲害。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電影《小丑》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也是一部能夠成為經典的電影。對此,你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Ⅲ 如何評價電影《小丑》
我了解到被Arthur「逗笑」的孩子是布魯斯·韋恩,由童星Dante Pereira-Olson飾演 (之前就與傑昆在《你從未在此》有過合作)。此時的布魯斯大概已經失去雙親(很可能是在劇院看完《摩登時代》後), 臉上充滿陰郁。
他了解到喜劇的內核從來都是悲劇。官方首支預告片目前就告訴我們這么多,至於Arthur變成小丑的契機、 他是否在哥譚製造了災難,是否會出現拯救哥譚的英雄,這些或許要等到今年10月電影上映才知道了。
Ⅳ 電影小丑講的是什麼
2019的《小丑》改編自Dc漫畫《蝙蝠俠》中的一個反派,這部電影是小丑的前傳,講述他為什麼會變成一個病態且瘋狂的犯罪分子。
Ⅳ 《小丑》主要劇情解析
電影《小丑》自上映以來就收獲了超高口碑,在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2分,那麼電影《小丑》講的是什麼呢?下面帶來電影《小丑》的劇情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小丑講的什麼故事?小丑的主要劇情是什麼?
《小丑》是一部非常壓抑的電影,影片中主人公的遭遇讓人心疼,他的一些行為也許站在道德層面沒有辦法理解,但是站在他的角度看又情有可原。這樣的事情大概時刻發生在資本世界的角落裡,不同的主角,相同的故事,換個地點也沒有任何區別。也許這就是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真實寫照吧?窮山惡水出刁民,韋恩們和小丑們永遠不會互相理解。
電影《小丑》以同名DC漫畫角色為基礎,由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發行,計劃於2019年10月4日上映。本片的故事將獨立於DCEU之外,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80年代,講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
本片由《宿醉》的導演托德菲利普斯執導,他與編劇斯科特西爾弗一起撰寫了編劇。傑昆菲尼克斯本片中飾演主人公「小丑」,其他的主演包括羅伯特德尼羅、莎姬貝茲、馬克馬龍等。
《小丑》中的主人公,衍生自DC漫畫《蝙蝠俠》系列中的反派人物,影片呈現夢想成為脫口秀演員的青年阿瑟因為意外事件以及自身的命運悲劇最終失控,繼而成為「小丑」的經過。就漫畫改編超級英雄電影來講,這一形象無愧為最出名的反派之一,包括傑克·尼克爾森、希斯·萊傑等都曾在不同版本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中演繹過。然而,虛擬的電影世界之外,「小丑」還與一場現實的慘劇密切相關。
2012年7月20日,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首映當晚,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市的一家電影院內,瘋狂槍手向正津津有味觀看影片的觀眾開槍掃射,最終釀成12死、58傷。第一時間,美國坊間便有傳說,兇手詹姆斯·霍爾姆斯犯案之際,打扮成了電影里「小丑」的樣子。
最早造成人們產生這種誤會的原因,是美國警方在紐約曼哈頓召開的一場記者見面會上,一位警官表示,案犯將頭發染成了紅色,並且自稱「小丑」,「也就是《蝙蝠俠》里的反派」。此後,《紐約時報》的記者Kirk Johnsondan Frosch在並未復核事實的情況下,援引來自聯邦探員由當地警方那裡聽來的第三手消息,稱有現場目擊者表示,兇手犯案時曾經說過「我就是小丑」。
然而,事實上,負責偵辦此案的科羅拉多州檢察官不久之後便站出來推翻了這一說法。兇犯詹姆斯·霍爾姆斯從未表示過自己在模仿小丑,他將頭發染成紅色也與小丑無關,而且不管是漫畫,還是電影,小丑這個形象的頭發顏色都是綠色。事實上,這一切純粹只是湊巧,他選擇犯案的那一夜,在那家不幸的電影院里,正好在放映《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霍爾姆斯事後曾經表示,他自己第一次聽到別人管他叫「小丑」,那已經是他入獄之後了,他自己都覺得很納悶,明明自己從沒有過那樣的想法。然而,木已成舟,如今正在監獄中服無期徒刑的他,綽號早已成了「小丑」,而在大眾心目中,也早已將這起不幸事件與《蝙蝠俠》電影和小丑的形象,永遠聯系在了一起。
Ⅵ 傑昆·菲尼克斯的《小丑》究竟牛在哪,看看這些可怕的細節
影片開頭, 亞瑟·佛萊克 在 「樂哈哈公司」 的化妝鏡前補妝,導演巧妙地運用燈光和布景將鏡面呈現出了那個著名的漫畫形象、小丑一生最重要的對手, 蝙蝠俠 。
個人認為這樣的安排十分巧妙,這個版本的 《小丑》 本質上是一部討論犯罪心理學的電影,雖然借用了DC的漫畫形象,其實是在描述 社會 底層的人們如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掙扎求生。這里用一種無心之舉的方式引出這個經典形象就是在提醒觀眾,本片和你們印象中的漫改電影完全不一樣。
影片中的電視新聞有幾次提到了 哥譚市 環衛大罷工,導致大量城市垃圾得不到清理,隨後有 「超級老鼠」 被市民目擊,我們可以在後面 韋恩夫婦 遭槍殺和亞瑟在電話亭打電話的鏡頭中隱約看到這種個頭巨大的老鼠。
其實本片並沒有註明故事所發生的確切時間,但是從人們的服飾打扮和大街上車輛的款式可以推測出大概發生在80年代。而且報紙在報道 小丑 行凶的版面下方出現了 切爾諾貝利事故 的新聞,可以推測這個小丑的故事應該發生在 1986年 。
每當亞瑟試圖表現得像個正常人時,他總是將自己的右手作為主手,比如在聽脫口秀記筆記的時候。
不過當他展現出邪惡的一面時,便切換成左手,比如他記錄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時候。
還有在地鐵中開槍打死霸凌自己的三個年輕人,他開的幾槍都使用的左手。
當 亞瑟 把自己的筆記本交給社工看時,她注意到了其中一句話, 「我希望自己的死亡能比人生更有意義。」 ( 亞瑟 用左手寫下的),但是這句話的上面還有一段話,記錄了 亞瑟 曾經看到一個人在人行道上倒下就此死去,而過往的行人卻對他不聞不問。
他後來把這個故事在 莫瑞·富蘭克林(Murray Franklin) 的脫口秀上講了出來。
另外仔細看他的筆記可以發現很多拼寫錯誤,比如把 「people」 寫成 「peeple」 , 「happier」 寫成 「happyer」 等等。雖然都可以讀得懂,但是可以看出 亞瑟 並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教育,確實符合他的人物背景。
亞瑟 的奔跑姿勢很特別,是 傑昆·菲尼克斯 在塑造這個人物時有意為之,因為 亞瑟 的人生前半段一直以扮演小丑為生,演出時所穿的大頭鞋讓他已經習慣了這樣走路和奔跑。
但是 亞瑟 在成為真正的 「小丑」 之後,走路、奔跑姿勢簡直判若兩人,不得不佩服演員的表演功力。
亞瑟 在收到 莫瑞·富蘭克林脫口秀 的邀請後,在家裡練習應該如何出場,他使用了一段從前錄制好的脫口秀節目作為伴奏。
莫瑞·富蘭克林 在這段錄像里介紹的出場嘉賓名叫 「伊森·切斯」(Ethan Chase) ,這個 「著名演員」 當然是杜撰的,來自本片導演 托德·菲利普斯 的另一部喜劇電影 《預產期》 。
影片的最後 韋恩夫婦 在小巷子里被一個帶著小丑面具的暴徒槍殺,很多人不明白以 托馬斯·韋恩 的身份為什麼要徒步離開劇院,實際上在之前的一個鏡頭中有交待韋恩家的加長版林肯已經被人焚毀,同時司機也不知去向。
而且現場只有 韋恩家 的車子遭到焚毀,再結合 韋恩夫婦 死亡前槍手的反應,有理由判斷他們的死可能是一場經過事先謀劃的行動,至少不是某個不滿現狀的憤青一時頭腦發熱所為。
亞瑟 槍殺 莫瑞·富蘭克林 後被哥譚市警方帶走,不過警車的車牌上寫著 「工業優先」 (諷刺現在的 「美國優先」 ),而不是 「保護與服務」(Protect and Serve) ,暗示這個城市的警察只關心富人和稅收,不再顧及平民。
最後是本片最重要的幾個細節,它們甚至影響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片中有一段表現 亞瑟 母親在 阿卡姆瘋人院(Arkham Asylum) 接受治療的情節,正是這個場景確認了 潘妮·佛萊克(Penny Fleck) 患有精神分裂和妄想症,她認為自己與 托馬斯·韋恩 有過一段情史,其實是腦中的幻想,那麼她聲稱 亞瑟·佛萊克 是 托馬斯 的孩子自然也就成了無稽之談,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影片最後的演員表可以得知,為 潘妮 做心理評估的醫生名叫 本傑明·斯通納(Benjamin Stoner) 。在蝙蝠俠系列漫畫中, 斯通納 是 阿卡姆瘋人院 的首席醫師,也是個徹頭徹尾的反派,導演故意將這個醫生用一個反派的名字命名就有點值得玩味了。
另外 亞瑟 與 托馬斯·韋恩 在洗手間對峙的過程中, 托馬斯 向 亞瑟 透露他其實是被 潘妮 收養的孤兒,但是如果仔細看 亞瑟 手裡 潘妮 的病例記錄可以發現,那張所謂的 領養證明 看上去比這個文檔中的其他文件要新的多,暗示可能這張 領養證明 其實是後來添加進去的。
最後再看 潘妮·佛萊克 的病例,裡面提到醫院對她施行了 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ized) 。
這項手術在上世紀 30-40年代 被認為可以治療一些精神疾病,不過始終存在很大爭議,許多患者因為實施了這項手術表現出痴呆的跡象,到了50年代已經被逐步拋棄。這也是為什麼 潘妮 看上去年齡不大但行為舉止都很怪異的原因,最後還因為這個手術引發了癲癇而住院。
亞瑟 出生在50年代, 潘妮 接受心理治療至少已經到了60年代,但是醫院為什麼要對 潘妮 實施這種已經被放棄了的治療方法呢?再結合上面的那些細節,似乎都指向了一個事實,就是導演想讓觀眾對 亞瑟 的真正身世抱有懷疑,其實影片到最後也沒有揭露 潘妮 到底有沒有精神疾病; 亞瑟·佛萊克 到底是不是 韋恩家 的大兒子。
看上去導演想要將這個懸念留給觀眾,不知道您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給我留言,感謝閱讀!
Ⅶ 如何評價小丑這部電影
《小丑》是一部很有深度的電影,當一切美好皆為虛妄,唯有在痛苦中放聲大笑。
《小丑》絕非一般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它沒有擁有超能力、高科技、會飛來飛去的超級英雄,沒有純CG綠幕拍攝場景。假如將「哥譚市」「阿卡姆瘋人院」「布魯斯·韋恩」這樣的DC漫畫設定名稱更換掉,就毫無任何「漫改電影」的痕跡。即使觀眾對DC漫畫一無所知,也不耽誤理解劇情。
它沒有一個標准好萊塢商業巨制中必有的典型「反派」,更沒有打敗天下無敵手、拯救世界的「正派主角」;更讓我吃驚的是,它甚至幾乎沒有任何動作戲,沒有任何格鬥互毆場景。僅有的暴力元素屈指可數,只有三場干凈利落的暴力戲,極為克制。
他深愛著黑人女友麗塔,他視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傑瑞為好友,反復練習自己成為傑瑞脫口秀節目嘉賓的狀態,甚至做起了自己已經功成名就、贏娶嬌妻的白日夢。但現實同樣擊碎了不堪一擊的夢想,主持人傑瑞收起了客套的面孔,毫不留情地將不請自來的他掃地出門。
為了登上夢想的舞台,魯帕走上了瘋狂而出格的道路。而在《小丑》中,德尼羅飾演的默瑞·富蘭克林,就是《喜劇之王》中傑瑞那樣的著名喜劇脫口秀主持人。而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亞瑟,也與《喜劇之王》的魯帕有很多共同點。
魯帕成為了傑瑞,亞瑟成為了魯帕。看到熟悉的演員與橋段,馬丁·斯科塞斯的粉絲一定會會心一笑吧。除此之外,《小丑》中還出現了影視不朽的喜劇電影,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片段。出現的段落正是著名的「滑旱冰」場景。
電影中的卓別林與現實中的小丑表演者一樣,都在用全世界通用的肢體語言,為觀眾帶來歡笑。這既是對卓別林的致敬,也是對小丑的禮贊。銀幕內外,兩個「喜劇之王」在那一刻惺惺相惜,相互理解。
影片結尾,電影院門口廣告牌上出現了兩部1981年的影片《凶線》(Blow Out)和《粉雄佐羅》(Zorro, the Gay Blade)的片名。這既交代了電影年代,也延續了布魯斯·韋恩的父母看完《佐羅》後被殺的系列傳統設定。
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何說漫威大片是「主題公園電影」的馬丁·斯科塞斯,會對《小丑》刮目相看,並一度准備執導這個項目。《小丑》的出色確實與眾不同,它並非爆米花超級英雄商業大片,經得起反復觀看。
並正如斯科塞斯所說,《小丑》「擁有足夠的力量以及非凡的傑昆·菲尼克斯」。在沒有動作戲、反派的情況下,全片幾乎都由傑昆·菲尼克斯超凡的演技所撐起。他絕對有資格問鼎明年的奧斯卡影帝殊榮。影片中,「笑」的意象貫穿始終,且有三個不同的層次:面帶微笑、強作苦笑、放聲大笑。
在表演脫口秀節目收獲掌聲時,在與妄想的女友相約時,在觀看《摩登時代》時,亞瑟都露出了開心的微笑。而在遭受挫折時,亞瑟會將雙手食指伸入嘴內,強作苦澀的笑容。而這一笑容與結尾面對混亂的街頭,亞瑟用鮮血做出的笑容相互映襯。
片中出現最多的,是放聲大笑。向心理咨詢師訴說痛苦、公交車上受到路人的鄙夷、在地鐵路見不平、與托馬斯·韋恩談到自己的母親、得知母親的真相、妄想女友的破滅、在傑瑞的喜劇秀受到嘲諷。
電影從頭到尾,亞瑟一直在病態地大笑。這種笑既是葯物副作用所致,無法控制。也是心理上強烈苦痛的扭曲外化。笑得越大聲、越持久,約代表作難以言說的苦痛。悲哀至極。而這種悲哀,「你不會懂。」
(7)電影小丑主角是不是被收養的擴展閱讀:
《小丑》劇情簡介
亞瑟·弗蘭克是一名以小丑職業為生的普通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他和母親一同住在哥譚市的一座公寓里,幻想成為脫口秀演員的亞瑟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的生活著,但是現實卻屢次擊敗他的夢想。
亞瑟漸漸地變得越來越癲狂,某天在地鐵上,亞瑟為了自保殺害了幾名嘲笑他的人,同時,一個瘋狂的想法在亞瑟心靈萌發……在看似和平的哥譚市,即將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