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電影《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獲過什麼獎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1997年拍攝的一部兒童電影,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⑵ 小鞋子導演是誰
小鞋子導演是馬基德·馬基迪。
馬基德·馬基迪(Majid Majidi),1959年4月17日出生於伊朗德黑蘭,伊朗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
⑶ 關於伊朗電影 「小鞋子」或「天堂的顏色」
□ 影片原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 Bacheha-Ye aseman
□ 影片譯名: 天堂的孩子/小鞋子
□ 導 演: 馬吉德 馬吉迪 (Majid Majidi)
□ 電影類型: 劇 情 片
□ 主要演員: Mohammad Amir Naji
Amir Farrokh Hashemian
Bahare Seddiqi
Nafise Jafar-Mohammadi
Fereshte Sarabandi
Kamal Mirkarimi
Behzad Rafi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8849/
□IMDB Rating: 7.5/10 (1,151 votes)
小哈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哈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後來,哈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哈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哈里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哈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而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這就是伊朗電影《小鞋子》。二十世紀末,伊朗電影以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結合現代的人文意識而在國際影壇引起注目。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把西方電影意識和自己的民族傳統結合的最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況下,這部電影都被當作一部兒童電影來看待,這是一種誤讀。讓一個幼小的心靈去承受一個並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這已經不是以童趣為主要特徵的兒童電影所能承受的主題了。但是這種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極其完美動人。
最感人的是電影里的人文關懷氣息,導演以一種極其溫情的目光關注了一個普通兒童去以一種掙扎的方式實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這種溫情反映在導演以蹲下來的姿勢在平視一個孩子的眼睛,傾聽他的聲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語言是幼稚的,思維是幼稚的,行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實的,這種自然使他們的夢想呈現出最純凈的色彩,也使他們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雙鞋子時,有一個念頭會突然闖進你胸膛:我們不都在不同的境況下丟失過不同的「鞋子」嗎?我們這樣渴望過嗎?我們這樣不懈過嗎?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哈里這樣一個在窘迫景況下生存的兒童,導演沒有表現出廉價的同情,而是體現出了尊重,在哈里那雙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終有一種倔強的光芒,這種倔強使哈里始終保持著對目標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詮釋著他的許多品質,他對妹妹的關愛,對父母的體貼,對學習的熱愛,對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應有的聰明機智,無不發乎內心,出於自然。這種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結尾,導演可以大膽地把失望留給哈里,而把驚喜留給了觀眾。也正是這種結尾,我們才會讓哈里在我們心中燙出了印記,也才能回味出導演對哈里最深處的溫柔撫摩。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詩地贊美上,在哈里的背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決定這個故事發展的人文背景:他們對自己信仰的虔誠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圍老師和其他人的寬厚,都使這個故事充滿了溫暖的氣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換鞋過程中的奔跑,導演也選擇了許多充滿本土風情的畫面作為底襯,使你有時產生是在看一部紀錄片的幻覺。這種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電影關於人文主題的表現有了最寬廣而又厚實的舞台。而這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電影無疑都是一種啟迪。
當然,電影的成功更離不開扮演哈里的小演員的出色表現。他的那雙豐富的大眼睛儼然已經成為伊朗電影的一個經典性標志。
關於這部電影的獲獎情況並不清楚,但這並不影響我把它作為世界一流的電影來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驕傲地對好萊塢電影說:對於真正的電影來說,那些炫目的特技實在不算什麼。
-------轉自後窗看電影
⑷ 阿巴斯簡介
伊朗導演阿巴斯·庫亞斯塔米1940年出生於德黑蘭,18歲那年,庫亞斯塔米獲得一項美術獎而被德黑蘭美術學院錄取,學習繪畫。由於不按學校規定修課而無法按時完成學業,拖了13年才畢業。與此同時,他卻為交通警察部門作平面廣告的設計,和拍攝影視廣告短片。1969年,庫亞斯塔米應邀為卡倫青少年教育學院創建電影系,這成為他藝術生涯的轉折點。庫亞斯塔米從此有機會利用系裡的設備和條件拍電影,該系後來也成為伊朗電影復興的基地。從那時一直到1992年,庫亞斯塔米在那裡拍攝了22部電影,包括記錄片和劇情片。
為庫亞斯塔米贏得第一次國際聲譽的影片是他在1987年製作、並在當年的盧卡羅(Locarno)電影節上獲獎的《哪裡是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該片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一個山村小學生放學後發現錯拿了同桌小夥伴的作業本,因為老師要求家庭作業一定要寫在作業本上,所以為了不讓小夥伴受罰,他翻山越嶺,到鄰村去尋找小夥伴的家,試圖歸還作業本。該片全部由當地的小學生和村民出演。1991年,那個村子所在的地區發生地震,庫亞斯塔米惦念著主演那部片子的小學生,於是他駕車返回震後的山區,去尋找那個小孩,並把整個過程拍成了一部融合記錄和虛構兩種風格的電影,名為《生活在繼續》(And Life Goes On)。該片獲1992年嘎納影展羅西里尼獎(Rossellini Prize)。1994年,庫亞斯塔米再次返回那個村子,拍攝了(Through The Olive Trees,又譯作《橄欖樹下的情人》),該片與前兩部合稱為庫亞斯塔米的「村莊三部曲」。1996年,庫亞斯塔米拍攝了探尋自殺主題的《櫻桃的味道》(Taste of Cherry),獲次年嘎納影展的金棕櫚獎。1999年庫亞斯塔米最新故事片是《風帶我們走》(Wind Will Carry Us)。2000年,庫亞斯塔米製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型DV(數碼錄像)記錄片《ABC在非洲》(ABC Africa) 。
阿巴斯·庫亞斯塔米作品列表
短片:
《麵包與小巷》(Bread and Alley)12分鍾,1970年
《休息》(Recess)17分鍾,1972年
《我也能作》(So Can I)4分鍾,1975年
《解決一個問題的兩種方法》(2 Solutions for 1 Problem)5分鍾,1975年
《色彩》(The Colors)15分鍾,1976年
《向老師獻禮》(Tribute to the Teachers)30分鍾,1977年
《加罕拉馬宮》(Jahan Nama Palace)30分鍾,1978年
《一號方案》(Solution No.1)11分鍾,1978年
《牙疼》(Toothache)23分鍾,1980年
《有序與無序》(Orderly or Unorderly)15分鍾,1981年
《合唱》(Chorus)17分鍾,1982年
長片:
《經歷》(Experience)60分鍾,1973年
《旅行者》(Traveler)74分鍾,1974年
《結婚禮服》(A Suit for Wedding)54分鍾,1976年
《報告》(The Report)112分鍾,1977年
《第一案,第二案》(First Case, Second Case)53分鍾,1979年
《公民同胞》(Fellow Citizen)52分鍾,1983年
《一年級》(First Graders)84分鍾,1984年
《哪裡是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87分鍾,1987年
《家庭作業》(Homework)85分鍾,1989年
《特寫》(Close-up)100分鍾,1990年
《生活在繼續》(And Life Goes On)91分鍾,1992年
《橄欖樹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103分鍾,1994年
《櫻桃的味道》(Taste of Cherry)95分鍾,1996年
《風帶我們走》(Wind Will Carry Us)118分鍾,1999年
《ABC在非洲》(ABC Africa) 83分鍾,DV數碼錄像,2000年
阿巴斯·庫亞斯塔米也是一名劇作家,其劇本作品有:
《鑰匙》艾布拉亨·法羅熱什(Ebrahim Forouzesh)導演,1987年;
《旅程》阿里勒達·萊塞恩(Ali-Reza Raissian)導演,1995年;
《白氣球》加法爾·帕納黑(Jafar Panahi)導演,1995年
阿巴斯·庫亞斯塔米最新作品《ABC在非洲》
樣式:紀錄片(DV數碼錄像)語言:英語和波斯語片長:83分鍾導演,剪輯:阿巴斯·庫亞斯塔米攝像:塞福拉·沙馬第恩錄音:M·雷查·德爾帕克作品製作背景:
艾滋病和內戰使非洲的烏干達飽受蹂躪,奪走無數人的生命,並遺留下一百六十多萬的孤兒,烏干達的一個名為「婦女拯救孤兒」的自願組織為這些孤兒的生存竭盡全力地工作。2000年3月,聯合國國際農業和發展基金會邀請阿巴斯·庫亞斯塔米前往烏干達,用影像的方式記錄這些孤兒的生活和這個自願組織的努力。庫亞斯塔米和助手沙馬第恩在烏干達的卡帕拉(KAMPALA)待了十天,拍攝了這部記錄片。這是庫亞斯塔米在1989年的《家庭作業》之後的第一部記錄長片,是庫亞斯塔米的第一部在國外拍攝的影片,最重要的,這是庫亞斯塔米第一部全部用DV拍攝的記錄長片。
附:《ABC在非洲》對白(導演和他的助手)節選:
——看哪些門和窗子。
——是的,那些是戰爭的結果。
——戰爭?
——是的,內戰。
——這位先生是一位英文老師。這里住著的六家人都是教師,他們每月百分之三十的工資都要交給政府,以換取這些大家分住的房子。這倆孩子是他自己的,那個是他收養的,因為那孩子的父母不在了。
——艾滋病?
——艾滋或是疝疾。我沒問。但你昨晚沒看見那些蚊子嗎?有一對教師夫婦,一個原來失去了丈夫,另一個失去了妻子,都是艾滋。他們各自有個孩子,現在他們倆結合在一起。正巧,今晚是他們的婚禮。
作品簡介及評述:
《ABC在非洲》是阿巴斯·庫亞斯塔米十年來的第一部記錄片,它以一種富有親和性的個人化的手法,記錄了庫亞斯塔米與助手、記錄片製作人塞福拉·薩馬第恩(Seifollah Samadian)在非洲的艾滋病橫行的國家烏干達的一次旅程。片中展示了他們為了製作一部關於艾滋病的影片,走訪那些被艾滋病奪去父母的孤兒的過程。整個攝制組僅兩人,他們於2000年3月,在烏干達的卡帕拉(KAMPALA)待了10天,記錄了上千個孤兒的面孔,記錄了那裡的歡笑和淚水,音樂和沉默,生命和死亡,記錄了在那片陽光明媚的土地上,生命在疾病和痛苦面前表現出的堅韌和頑強。
同那部以伊朗北部山區的地震為背景的影片《生活在繼續》類似,在烏干達,庫亞斯塔米把自己沉浸在源源不盡的自我發現之中,用小小的DV攝像機,捕捉了生存和死亡相映照時折射出的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細節。雖然我們也看到了護士們把一具年輕的屍體推進棺材的鏡頭,但庫亞斯塔米著重展示的,是一群群天真的小孩子在泥濘的街道上歌唱,並不時睜大眼睛好奇地向攝像機的鏡頭探尋;片中記錄了上千個孤兒的面孔,記錄了那裡的歡笑和淚水,音樂和沉默,記錄了在那片陽光明媚的土地上,生命在疾病和死亡面前表現出的堅韌和頑強。片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那個在一個突然停電的午夜,庫亞斯塔米與助手跌跌撞撞地摸索著趕回旅館的長鏡頭。
庫亞斯塔米說,非洲是他到過的唯一一個令他留戀忘返的地方,一個使他寧願放棄伊朗護照而在那裡生活一輩子的地方。盡管非洲這片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上無拘無束的美,正在被艾滋病那消滅人類的恐怖所威脅著,庫亞斯塔米依然被那麼一種在無比惡劣的環境里頑強存在著的對生命的神秘而堅定的信念所打動。當影片結束時,是一組從離去的飛機的窗口拍下的地面的鏡頭,這時我們感到,非洲將永遠同庫亞斯塔米在一起,也將永遠同看過這部影片的人們在一起。
阿巴斯·庫亞斯塔米的第一部DV記錄片《ABC在非洲》在今年的嘎納電影節上放映,由於庫亞斯塔米曾宣布不再參加任何電影競賽,所以該片在非競賽的「特別項目」中放映。但它的世界首映卻不是在嘎納,而是在比嘎納影展早半個月在美國杜克大學舉行的「雙鏡頭記錄電影節」(DoubleTake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該片現為紐約人電影發行公司(New Yorker Films)所購買,預計將在2001年10月紐約電影節後正式發行。
該片在杜克大學放映時,雖然有人認為該片節奏偏慢,敘事性不強,但許多觀眾仍然被深深地打動了。美國著名記錄片製作人D·A·潘尼貝克(D. A. Pennebaker)在觀看後,贊不絕口,他稱該片是「一篇詩意的、視覺的、個人化的散文,是一部充分發揮了DV特長的成功之作」。他還說,「我彷彿在通過阿巴斯·庫亞斯塔米當時在現場的方式來看影片中發生的一切。」這部片子可以稱得上是庫亞斯塔米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雖然這是庫亞斯塔米的第一部跨國界的製作,但它同他的其他影片一樣,突破了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反映人類共同的生存體驗,它是一部不受國家民族等邊界約束的電影。
觀眾對《ABC在非洲》的看法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管有的批評家可能認為片子的結構與內容是不太容易被一些觀眾理解和領會,但庫亞斯塔米沒有意圖讓片子縮小與那些觀眾的距離,因為庫亞斯塔米關於詩意電影的理想和觀念決定了他的作品更富有詩歌和音樂的品質,而遠離那種陳舊的小說式的講故事的傳統。
⑸ 賈法·帕納西的個人生活
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因為危害國家安全和做了不利於國家形象的宣傳,賈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內不得製作或執導任何影片,不得寫劇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國內外媒體采訪,不得離開伊朗。帕納西的遭遇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一股抗議浪潮。
據最新報道,被伊朗政府囚禁兩個多月,並進行了一周絕食抗議的導演賈法·帕納西在繳納20萬美元的保釋金後終於獲得釋放,恢復了人身自由。作為伊朗當下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賈法·帕納西曾經榮獲威尼斯金獅獎和柏林銀熊獎等世界級獎項。
今年3月初,現年49歲的伊朗著名導演賈法·帕納西因其電影涉嫌抨擊伊朗政府及支持反對黨在家中被特工逮捕,與他同時被捕的還包括當時在場的15位嘉賓和賈法的妻女,隨後被關押在德黑蘭聲名狼藉的伊文(Evin)監獄,該監獄拘留了許多伊朗當地政治犯。
去年6月,在伊朗總統大選中,現任總統內賈德以62.63%的得票率成功連任,選舉結果遭到了改革派領導人穆薩維的強烈抗議,穆薩維的支持者認為選舉存在舞弊行為,德黑蘭由此爆發了10年來最嚴重的暴力沖突。在這場爭議中,賈法站在支持前總理穆薩維一邊。有報道稱,伊朗16歲少女Neda Agha Soltan在示威中遇害,賈法曾參加過她的葬禮,並在之後遭到短暫拘留。
賈法·帕納西曾擔任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助理導演,他於1995年執導的第一部作品《白氣球》就贏得了戛納影展金攝影機獎以及東京影展金獎;1997年第二部作品《誰能帶我回家》贏得了盧卡諾影展金豹獎以及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賈法的第三部作品《生命的圓圈》聚焦了伊朗社會對女性的歧視和壓迫,影片在威尼斯影展上獲得了金獅獎與賈比西影評人獎的雙重肯定;2006年,賈法憑借《越位》一片贏得了柏林影展銀熊獎的肯定。
今年年初賈法·帕納西獲邀參加柏林電影節,卻由於伊朗當局限制其出境而未能成行。此後,盡管被選為今年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成員,賈法卻因為身陷囹圄而無法出席。參加戛納的眾多導演和演員都對賈法進行了聲援,伊朗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攜新片《合法副本》亮相當日,更是大肆抨擊伊朗政府禁錮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影片的主演朱麗葉·比諾什也在一旁呼籲盡早釋放賈法·帕納西,甚至當眾落淚。
在經過了為期一周的絕食抗議,身體開始出現虛弱現象之後,德黑蘭檢察官答應賈法繳納20萬美金獲得保釋。目前尚不清楚賈法面臨的是什麼樣的控訴。
⑹ 伊朗電影《毫無爭議的旗手》人物是誰
人物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出生於伊朗德黑蘭,伊朗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攝影,畢業於德黑蘭大學美術學院。
1970年,執導劇情短片《麵包與小巷》,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1987年,執導劇情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該片獲得第4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銅豹獎。1990年,執導劇情片《特寫》,該片獲得第1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魁北克影評人獎。
1997年,執導劇情片《櫻桃的滋味》獲得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99年,執導劇情片《隨風而逝》,該片獲得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02年,執導劇情片《十段生命的律動》,該片獲得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2005年,獲得第5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榮譽金豹獎。2010年,執導劇情片《合法副本》,該片獲得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2014年,擔任第6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和電影基金會單元」的評委會主席。
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同年10月6日,獲得第2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年度亞洲電影人獎"。
⑺ 關注底層現實,這部伊朗導演的新片值得一看
作者:把噗(已授權)
不久前,一部印度電影《雲端之上》在中國上映。
與以往在影院看到的印度電影不同,《雲端之上》缺少印度電影必備的一些元素:煽情、反轉、載歌載舞……
至於何種原因?其實很簡單,《雲端之上》出自一位伊朗導演之手。導演叫「馬基德·馬基迪」,伊朗國寶級導演,代表作是《小鞋子》。
相信,不少中國人人生中看的第一部伊朗電影就是《小鞋子》。或者說,一旦談起伊朗電影,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小鞋子》。
這部電影早已成為伊朗電影的代名詞,世界上無以數計的觀眾都被它實在地感動過。
除了《小鞋子》,馬基德·馬基迪還有其他經典的電影,比如《天堂的顏色》《麻雀之歌》《巴倫》……部部佳作,而且都是兒童電影,講述孩子之間簡單真摯的故事,默默溫情,讓人感動到落淚。 《雲端之上》是最新一部,雖然兒童已經不再占據主角位置。
電影一開始,攝影機鏡頭從背後立著巨大廣告牌、車水馬龍的立交橋上向下移到橋下,展現出 在隧洞里生活的貧苦人民和流浪漢,貧富差距瞬間彰顯。
馬基德·馬基迪的表達重點無疑放在後者,講述普通人在大城市裡艱難生存的故事。
男主人公埃米爾是一個靠販毒為生的小混混,經常受到老闆的剋扣,在一此販毒過程中,被別人舉報。逃亡過程中躲進姐姐塔拉的洗衣房,姐姐的老闆幫他獲救。
就在塔拉想要老闆交回弟弟的毒品時,老闆以此為要挾企圖侵犯塔拉,塔拉情急之下誤傷了老闆,被判入獄。
埃米爾想要救出姐姐,必須保證老闆安危,因此日夜守在仇人面前,忍住傷害對方的沖動。
此後,老闆的母親帶著兩個孫女來醫院探望,無處留宿,埃米爾善心發現,收留了祖孫三人。正當觀眾覺得劇情向著團圓發展時,老闆突然去世,留給觀眾無限疑問:姐姐塔拉將何去何從?埃米爾與祖孫三人的 情感 互動是否還能繼續?
整部電影一反印度電影固有的色特色,比如摒棄了載歌載舞的橋段,比如不那麼煽情。
尤其是後者,原本可以被突出的表達的情節都被處理得剋制而溫情。
埃米爾在醫院留宿的時候,睡在老闆的病床下面,向其告知事情真相:老闆必須安然無恙,姐姐才能出獄。鏡頭從床下慢慢往上搖動,觀眾看到老闆的眼角流出了淚水。
雖然老闆有拿毒品要挾侵犯姐姐的邪惡心理,但他畢竟也是人,也會被最簡單的溫情所感動。還有,埃米爾雖然對老闆恨之入骨,但仍然願意收留在雨中挨凍無處可去的祖孫三人,還在病重時跳皮影舞戲逗孩子開心。
這些橋段都是非常典型的伊朗電影的手法,不像印度電影直接煽動 情感 ,而是將 情感 裹藏在動作中,讓觀眾自己發現。
電影中出現了不少通過區隔來劃分對立,同時也是模糊對立的技法。
電影開頭的第一個鏡頭便是一例,通過橋梁來分開貧富差距;以及後面通過病床來分開埃米爾與老闆間的對立;還有當姐姐的前夫來找姐姐的時候,酒醉的他隔著門傾訴自己的愛意與悔恨,埃米爾站在門旁的陰影中流出了眼淚,這說明時常家暴家人的姐夫也並非一無是處。
《雲端之上》中的人物並非絕對的好人或壞人。
埃米爾雖然販毒,仍然願意收留老闆的家人。老闆幫助埃米爾逃脫追捕,也會因為私慾企圖侵犯埃米爾的姐姐。姐姐塔拉的前夫雖然經常酒醉後家暴姐姐和埃米爾,但內心仍有溫情。
這正是伊朗電影取得成功的魔法,不是靠「正必勝邪」的好萊塢式價值觀來煽動觀眾的 情感 體驗,而是讓角色陷入糾結、困惑、無法立即作出決定的兩難情境。觀眾在體驗兩難情境的過程中,將發現真實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可以說,《雲端之上》之所以不那麼「馬基德·馬基迪」,是因為它加了不少類型片的元素來讓電影變得好看。
這或許受到印度電影的影響,或者也有可能是馬基德·馬基迪離開伊朗本國壞境後嘗試新的東西。不過,這仍然是一部十足的「馬基德·馬基迪」電影, 它繼續著馬基德·馬基迪此前電影中對人性的深刻探討。
⑻ 伊朗電影毫無爭議的旗手人物是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出生於伊朗德黑蘭,伊朗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攝影,畢業於德黑蘭大學美術學院。
1970年,執導劇情短片《麵包與小巷》,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1990年,執導劇情片《特寫》,該片獲得第1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魁北克影評人獎;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
人物評價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電影沒有精緻的技法、沒有絢麗的色彩,他不相信隱喻或象徵、他也沒有懷疑或掙扎,但他所散發的氣質是他那無以倫比的真情和熱忱。
⑼ 《天堂的顏色》是哪個國家的電影,導演是誰
伊朗電影《天堂的顏色》(又譯《太陽是我的眼睛》)
編劇/導演:馬吉德·馬吉地
主演:侯塞因·馬赫社伯、莫赫森·拉美薩尼
該片細膩地刻畫了一個盲童無色卻多姿的世界。導演是伊朗最著名的電影導演之一。他的上一部作品《小鞋子》在國內曾引起過不小的反響。本片在視聽語言上有頗多煞費心思的精緻之處,尤其是對盲童手的再三表現以及他對天籟之聲的敏感直覺,都傾注了導演的人道主義情懷。本片曾獲得2000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優秀電影作品。
這部影片充滿濃郁的伊朗民族特色,畫面純美如畫,節奏明快流暢,人物內心世界的展現徐徐有序而又跌盪起伏,在內斂中伸張著人文情懷的張力。影片最感人的情節是奶奶安祥長逝與遠在他方的盲孩子心靈感應的那一場。在昏暗的光色中,奶奶突然眼睛一亮,這時遠方出現了朦朧的山霧,盲孩子站在山埡口,那雙看不見的眼睛彷彿在捕捉著什麼,在幽冥中彷彿劃過一道道智慧的靈光,那是奶奶對他生命的祈禱。詩一樣的電影語言,把這對患難相依的祖孫倆那種聖潔的溫情展現得如此美麗而傷感,的確感人肺腑。
⑽ 伊朗電影《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 獲過什麼獎
本片獲得1997年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天堂的孩子》是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1997年拍攝的一部兒童電影,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電影史上第一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延續了伊朗電影獨特的簡朴風格。影片與很多伊朗電影一樣清新、質朴,真誠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