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頻節目製作有哪幾個環節它們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音頻節目有音樂(包括歌曲)、廣播劇、曲藝、電影錄音剪輯等,環節有撰稿、編輯或編導、錄音、配音(主持人)、合成等,可能還會有剪輯。撰稿相當於編劇,根據一定的主題撰寫一個文本,闡述某些觀點或者向聽眾解釋某些節目等等。編輯很好理解,就是將素材整合到一起,比如相聲節目,若是現場錄制的,除了編輯外,還有導演,導演的職責是處理好聽覺方面的表演,盡量讓表演者的表演符合聲音的特點,少一些聽眾看不到的肢體動作等。錄音主要做的是主持人錄音,尤其對於現成音頻素材的整合製作,只需錄主持人的聲音即可;若是現場節目,錄音的任務是比較重的。合成就是將所有的素材按撰稿順序編排在一起。若是電影錄音剪輯,剪輯就是一個重要環節,還有一些曲藝節目或歌曲等根據時間做一些處理,也需要進行剪輯。
以上這些環節或者說職務不一定都出現在同一個音頻節目里,都是根據情況有所增減。
❷ 電影的聲音部分有幾元素
電影聲音主配轎要包括三個部分:語言、音響、音樂。
語言就是人嘴說出的話;音樂是電影中經過加工的、要通過演奏、演唱才能形成的聲音;音響是電影中除了語言、音樂之外的所有聲音的統稱。
一、語言的分類
1、對白(對話):電影中人物之間進行交流的語言。它是電影中使用最多,因此也是最為重要的語言內容。
2、獨白:劇中人物在畫面中對內心活動所進行的自我表述。三種情況:
①、以自我為交流對象的獨白,即「自言自語」。
②、對其他劇中人物。如演講、祈禱等。
③、對觀眾。《個人問題訪問記》。
3、旁白:以畫外音的形式出現的人物語言。主要有兩種情況:
①、第一人稱的自述(畫面中沒有說話的人);
②、第三人稱的介紹、議論、評說等。
二、音響的種類
動作音響:人如賣如和動物行動所產生的聲音。如人的走路聲,打鬥聲,動物的奔跑聲。
自然音響:自然界中非人的行為動作所發出的聲音。渣啟如風聲、雨聲、鳥語蟲鳴。
背景音響:通稱群眾雜音。
機械音響:因機械設備的運行所發出的聲音。汽車、火車、輪船、飛機聲,電話聲、鍾表聲。
特殊音響:經過變形處理的非自然界的音響。神話、科幻片中多用。
三、電影音樂的出現方式
1、有聲源音樂(畫內音樂):畫面中出現發出音樂的人(唱歌)或物(收音機、錄音機、電視等)。
2、無聲源音樂(畫外音樂):畫面中沒有發出音樂的人或物。
❸ 電影中聲音的製作流程是什麼
不是音頻專業人員,以下答案僅供參考。希望有專業人士指正。電影剪輯時,第一步是對板,即把分氏拆開錄制的畫面和聲音素材同步。拍攝時的「打板」就是為了提供聲畫同步參考。這個工作一般是剪輯助理在拍攝時期完成。然後就是常規剪輯。這時剪輯師看到的素材基本是聲畫同步的。不過會有部分素材因為拍攝原因沒有聲音,例如升格或降格拍攝,特效素材拍攝等。也有現場原因導致的對話質量不高等情況。此時的對白和現場環境聲都可以算做參考聲。等影片定剪後,因為拍攝時很難做到百分百現場收錄對白,基本上都需要重新補錄部分對白或環境聲。現場拍攝的聲音環境很難控制,很難所有對白和環境聲都能收到理想效果。有時為了控制拍攝進度,或者很難反復拍攝殲核拍時,就會採用後期補錄的方式。不過也有精益求精的導演會對現場聲音要求很高。婁燁導演的《推拿》在拍攝時,為了能現場錄到盲杖敲擊盲道的聲音,劇組挖開了數百米長(數據來自記憶不夠精確總之是很長一段)的人行道,在地磚下埋設了話筒。影片畫面定剪後,補錄對白和環境聲時,聲音後期人員還需要對已採用的聲音進行修飾。例如話筒員不小心蹭桿的聲音,部分需要壓制的噪音等。後期錄音室補錄的對白有時候也需要處理一下,才能和現場聲音剪輯在一起時不穿幫。全部的對白和環境聲處理完畢後,就需要根據導演的藝術創作需求,氏羨進行音效設計。音效設計和音樂作曲一般是相互結合的。進入時間點也會根據製作方法不同而不同。對白、環境聲、音樂、音效等環節全部確認後,要進行預混,確認聲音各元素組成比例。然後進行終混,完成杜比5.1或7.1或全景聲效果。以上只是大致流程和參考,僅供愛好者參考。聲音後期是非常專業化和復雜的流程,如果需要更專業化的答案,就需要音頻專業人員來回答了。
❹ 電影聲音的聲音構成
電影的時空結構是通過視聽因素體現出來的,因此必須將聲音作為結構的一部分來設計,使它交織在結構之中。聲音構成的設計應考慮幾個方面:①作為主題或動機的作用;②在事件或情節發展中的作用;③在描繪環境氣氛中的作用;④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⑤在表達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⑥在節奏上的作用。
人聲、自然音響和音樂是聲源的 3種不同形式,它們都具有傳達信息、刻畫人物、推動事件發展以及描繪環境、 氣氛、 時代、地方色彩的功能,在聲音構成中,這 3種形式根據創作者的不同風格,具有互換性和諧和性。例如,影片《鄰居》沒有用非敘事性空間的音樂,但這並不意味著這部影片沒有提供使用這類音樂的可能性,故事片不一定要模仿歌劇的模式,一定以序曲為開場,或以終曲為結尾。在影片《黑炮事件》中,使用電子琴演奏的無調性的音樂與自然音響結合成有機體,貫穿全片,表達了影片的主題和感情。例如,扔黑炮子的那場戲是大卡車聲接音樂接噴氣飛機的轟鳴聲。在影片《小城之春》中貫穿全片的女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似乎是重復了畫面上的視覺動作,但是它的語調起到了視覺畫面所缺少的音樂性情緒的作用。
聲音在電影中的功用 在相對時空結構方面 ①聲音給電影帶來了更為豐富的內在運動,使它增加了內在的理性思維運動──言語及內在的感情運動──音樂。從而使電影形成更為復雜的時空結構。從敘事形式的電影來說,聲音可以使情節更為復雜曲折,人物性格更為豐富和完整,思想感情和情緒更加細膩。②光波和聲波均屬波動現象,它們具有相同的反射、折射、干涉與衍射等性質,因此聲音和光一樣,是塑造電影空間的主要手段之一。③由於光波與聲波的波長范圍不同,衍射條件不同,聲音可以使在無聲電影空間中無法直接表現的、看不見的聲源直接表現出來(聞其聲而不見其人),從而擴大了電影的空間。④聲音進入電影的時空結構後,加強了鏡頭內的時空關系,豐富了鏡頭內的空間層次和涵義,同時也豐富了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時空關系。由於聲音的出現,兩種時空關系、鏡頭內的時空關系以及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時空關系之間的界限進一步地削弱了。⑤體現人眼視野的畫框是框不住各方面傳播的聲音的。聲音使畫框內的空間和畫框外的空間相結合,形成了新的電影空間連續體。⑥聲音帶來一個可以與事件或敘事時空同時並列的、全新的非事件或非敘事的時空(如解說詞和評介性音樂),豐富了超敘事時空,從而形成同步的強調或非同步的對位,豐富了不同時空之間的變化關系。⑦在無聲電影中由純視覺因素體現出來的最小時間單位,在有聲電影中又增添了聲音的因素,因而使電影作品中的節奏結構成為類似復調音樂那樣豐富多采和錯綜復雜的節奏結構。
在電影語言方面 ①聲音的出現,使電影語言由純視覺語言變為另一種全新的視聽語言,這種語言以直接紀錄(有別於文字的間接描繪)外部的視聽世界為素材,從而增強了電影的逼真感,大大削弱了無聲電影時期所形成的程式。②人的視聽感官不同的神經傳遞速度所造成的視聽神經差,使過去的純視覺語言中的視覺因素在視聽語言中改變了性質。③視覺因素不再承擔表現聲音的作用。④音樂擺脫了為視覺伴奏的從屬地位,成為和其他因素具有同等價值的表現因素。⑤「無聲」由原來無聲電影存在的條件變為視聽語言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如同樂曲中的休止符。
❺ 聲音的種類有哪些它們在影視敘事中各起什麼作用
電影聲源的種類分為三種形式:人聲、自然音響、音樂。
一、人聲
人所發出的由音調、音色、力度、節奏等因素所組成的聲音以及人的話語。是人類在交流思想感情中所使用的聲音手段。
二、自然弊昌音響
除了人聲以外,在電影時空關系中所出現的自然界的和人造環境中的一切音響或雜訊。有時群雜聲亦起自然音響的作用。
三、音樂
從純音樂形式轉化而來的電影視聽手段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它被納入了電影的時空關系之中,從而獲得一個為純音樂所不具備的電影空間,因此其性質完全不同於純音樂。
電影音樂基本上分為聲源處於事件或敘事空間的音樂和非事件或非敘事空間的音樂,前者如影片《城南舊事》中英子在音樂課上唱的《小麻雀》或《離別歌》,後者如影片《城南舊事》中片頭出現的管弦樂隊演奏的「離別歌」。
(5)一部電影里音頻有哪些分工擴展閱讀:
聲音的歷史
第一部有聲電影出現在1927年的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 在這之前的1921年,聲音的兩種形式:唱片的聲音和電影中的帆棚聲音。但問題是起先收錄聲音大部租轎扒分是被來自攝像機的移動帶來的巨大噪音所掩蓋,直到後來1930年改良的吊桿式麥克風才將這一問題解決。
很多電影理論學家(比如:Eisenstien, Griffith, Rotha)發現聲音給電影帶來的變化:Rotha 認為電影將不會移動,Eisenstien則說聲音並不會限制電影創作,而且對蘇維埃蒙太奇系統能推進聲音而寄予厚望。一位日本導演(Akira Kurosawa)曾說「聲音是感官的同步」。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聲音也越來越美妙,更成為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這么說一部好的電影,其音樂在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隨著電影《笑傲江湖》的問世,黃沾的一曲《笑傲江湖》紅遍大江南北,傳唱至今。而電影中那些經典的台詞亦為我們大家所熟知,甚至當成聖經一樣去奉承。
❻ 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分類及作用
一、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分類
1、人聲
人聲的音色、音高、節奏、力度。都有助於塑造人物性格的聲音形象,然後才和視覺形象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在同一作品裡,不同音色、音高、節奏和力度的人物聲音形象所形成的總合效果,就彷彿是合唱一樣。
2、音樂
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發展, 其藝術形式已趨完善, 主要是由一些音樂人憑借一些樂器創作而成。音樂對於影視藝術來說則是一門年輕的藝術。
在無聲電影時代,針對電影畫面的內容與情節的需要,音樂的「聲音」率先打破了無聲的局面:當跨入有聲電影時代後,影視音樂的創作更得以噴涌發展。
3、音響
音響是影視節目中除了人聲和音樂以外的所有聲音的統稱。對於影視作品而言,音響是極其重要的一種聲音元素。音響與人生、音樂在影視作品中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結合以及表真、表意、表情。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音響都起到補充、烘托、流暢影片的作用。
二、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
1、還原逼真的作用
正是由於有了音響的加入。影視作品才更加接近完美。自從影視界有足夠的技術將音響加入到作品當中去。影視就變得愈加親切甚至更加真實。
2、深化人物形象的作用
音響在影視作品中具有積極的造型能力, 是塑造人物, 特別是刻畫人物心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影視作品中, 音響經常被用來強化或烘託人物的心理, 如用時鍾放大的聲音效果來表現人物的焦灼心理。用火車輪的轟鳴聲來表現人物內心的激烈沖突等等。
3、表情達意的作用
音響不僅是對生活聲音的還原。而且是對創作者思想情感的傳達:在影視作品中,音響的運用往往可以產生含蓄雋永、意味深長的藝術效果。
(6)一部電影里音頻有哪些分工擴展閱讀
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組合:
1、聲音的並列
這種聲音組合即是幾種聲音同時出現,產生一種混合效果,用來表現某個場景。如表現大街繁華時的車聲以及人聲等等。但並列的聲音應該有主次之分的,要根據畫面適度調節,把最有表現力的作為主旋律。
2、聲音的並列
將含義不同的聲音按照需要同時安排出現,是它們在鮮明的對比中產生反襯效應。
3、聲音的遮罩
在同一場面中,並列出現多種同類的聲音,有一種聲音突出於其他聲音之上,引起人們對某種發生體的注意。
❼ 製作一部微電影,要怎麼分工比如配音的,視頻處理的,學生小打小鬧,十個人左右
視頻剪輯以及配樂:
1至兩人(你們中應該有人會premier ae 或者vegas把),配樂的最好會cooledit(audition),後期音頻降噪,也是挺重要的。
攝影:
1至兩人(比如到有兩人對話會比較需要兩台相機,盡量要有三腳架,不然很抖)
演員:
一般是感情戲兩個人就夠了(不過也得具體看你們是要拍什麼類型的)
導演以及編劇,審核:
一兩個人差不多
這裡面可能出彩以及被觀眾看到的只有演員,但是每個部分都是很重要的,而且不容易的。
沒有好的視頻剪輯人員以及配樂,那你的微電影就只能是視頻片段。調色,電影鏡頭選取,以及氣氛渲染都需要用心。
沒有耐心的攝影人,更是直接對觀眾的視角產生影像,攝影師就是觀眾的眼睛。(當然器材好一點上傳優酷也比較容易擺到首頁)
沒有細心而負責的導演,整部片的拍攝過程會是一團遭,浪費時間不說,更會影響積極性。審核人員在後期對整部影片提出的意見以及修改提議能使影片更上一層樓。
演員就更不用說了,除卻演技,真情是最重要的,真情才能打動觀眾。
個人見解,並沒有這種經歷,但是考慮過這問題,樓主如果對所有同學說這些類似的話,他們一定會感動的,也會更有熱情做出好作品。加油。
❽ 從專業角度分析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聲音都包括哪些
電影中的聲音包括什麼
早期影視製作者對於聲音抱有忠厚老實的態度,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的對話,以至於一部電影看到最後讓耳朵疲憊不堪。後來人們發現另一種能夠使電影敘事更加靈活的手段——不可見的聲音。不可見的聲音突破了物理空間的局限,讓人們能夠展開豐富的聯想,同時也暗含了中國意境的做法,無聲勝有聲。電影中的聲音按照生源特點可以分為:人聲、自然音響和音樂;按照聲音的錄制方式分為同期聲、對白配音、解說和畫外音、音效、音樂。
對白
對白也就是畫面中人物開口說話的語言,一般來說對話意味著信息,在一個相對靜態的畫面里,只要其中人物開口說話,觀眾的注意力就會立即被對話吸引,就不回去注意畫面中其他元素。這個角度說,對話會妨礙其他視聽元素的表現,對話過多和過於冗長,信息量小、沖突不夠都會造成場面沉悶。
例如《御賜小仵作》中,在辦案場景中經常會出現人物的內心獨白,對案件的分析,這些獨白體現出人物觀察事物的能力。旁白是敘述人物跳出故事情景對故事的評價,以敘述情節和交代故事信息為主要功能。旁白分為兩種:角色旁白和非角色旁白。所謂角色旁白是故事中的人物對過往事件的回憶講述,例如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旁白是劇中的瑞德,通過他富有情感的講話賦予整部影片濃厚的回憶色彩。非角色旁白是敘述人根本不在影片中只是向觀眾講述一段自己知道的故事,情感上更加超脫。例如電視劇《人世間》裡面的旁白,通過李道明深沉、磁性的嗓音給電視劇帶來獨有的年代感。解說詞多用在紀錄片和新聞中,目的在於解釋畫面中沒有的信息,或者是為畫面中的信息增色潤彩。例如《舌尖上的中國》中的解說詞以美食製作過程為主要功能,語言簡潔卻意蘊深長,具有古老的東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