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被拍成電影的勵志小說有哪些
小說是大家喜歡看的,經常被小說中的情節吸引,所以很多好看的小說被拍成電影,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由我給大家帶來關於被拍成電影的勵志小說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被拍成電影的勵志小說介紹
被拍成電影的勵志小說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改編的電影【布拉格之戀】
【布拉格之戀】改編自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4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昆德拉的才華得到集中體現的一部作品。昆德拉從一兩個關鍵詞以及基本情境出發構成了小說的人物情節。他以一個哲人的睿智將人類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學的高度加以考慮、審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與性愛兩個敏感領域,並初步形成了“幽默”與“復調”的小說風格。
被拍成電影的勵志小說2.《洛麗塔》
《洛麗塔》改編的電影【洛麗塔】
【洛麗塔】改編自小說《洛麗塔》(1955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洛麗塔》是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流傳最廣的作品,敘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小說最初未獲准在美國發行,於1955年首次被歐洲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1958年終於出版了美國版,作品一路躥升到《紐約時報》暢銷書單的第一位。
被拍成電影的勵志小說3.《活著》
《活著》改編的電影【活著】
【活著】改編自小說《活著》(余華)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被拍成電影的勵志小說4.《英國病人》
《英國病人》改編的電影【英國病人】
【英國病人】改編自《英國病人》(邁克爾·翁達傑)
邁克爾·翁達傑是一位以詩聞名的加拿大作家,但使他躋身國際知名作家行列的,還是那部獲得布克獎的富有如夢如幻般魅力的小說《英國病人》。
被拍成電影的勵志小說5.《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改編的電影【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改編自小說《傲慢與偏見》(1797 簡·奧斯汀)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開始動筆,取名為《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親看後很感動,特意拿給出版社,但對方一口回絕,使得他們十分失望。後來,她重寫了《最初的印象》,改名為“傲慢與偏見”,於1813年1月出版。
被拍成電影的勵志小說6.《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改編的電影【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改編自小說《理智與情感》(1811 簡·奧斯汀)
《理智和情感》是簡·奧斯汀的第一部小說,但寫作技巧已經相當熟練。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經作者的巧妙構思,表面的因果關系與隱藏在幕後的本質緣故均自然合理。
猜你喜歡:
1. 必看的十部勵志電影
2. 大學生必看的20部勵志電影
3. 十大經典勵志電影
4. 十大經典勵志電影
5. 最值得看的十部經典勵志電影推薦
6. 創業者必看的十部經典勵志電影
⑵ 有哪些被拍成電影的名著越多越好。
1.《紅高粱家族》
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紅高粱家族》由《紅高粱》《高粱酒》《高粱殯》《狗道》《奇死》五部組成。
2.《活著》
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3.《簡·愛》(Jane Eyre)
是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
作品講述一位從小變成孤兒的英國女子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求自由與尊嚴,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小說引人入勝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愛情經歷,歌頌了擺脫一切舊習俗和偏見,成功塑造了一個敢於反抗,敢於爭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婦女形象。
4.《巴黎聖母院》
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
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鍾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5.《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的創作的長篇小說。
小說描寫了小鄉紳班納特五個待字閨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兒伊麗莎白。她在舞會上認識了達西,但是耳聞他為人傲慢,一直對他心生排斥,經歷一番周折,伊麗莎白解除了對達西的偏見,達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終成眷屬。
《紅高糧家族》內容
《紅高粱》主要通過「我的奶奶」戴鳳蓮以及「我的爺爺」余占鰲兩個人之間的故事,講述發生在山東的生命贊歌。
《紅高粱》主線是「爺爺」余占鰲率領的武裝壓擊日軍,輔線是「爺爺」余占鰲和「我奶奶」戴鳳蓮之間的愛情故事。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是高密東北鄉。
小說里的主要人物有的是自發的造反勢力,有的是混亂和無紀律的地方首領。他們沒有救國家和人民群眾的主動意識。他們反抗的原因來源於為自身的生存而抗爭。
整部小說中沒有著墨太多的正面形象,「我爺爺」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土匪」又是「抗日英雄」的雙重身份,土匪的野性和英雄的血氣使人物更加豐滿和真實,還原了真實的歷史一幕。
在小說中,莫言竭盡全力的對幾乎所有的戰爭場面都進行了精心的雕刻,無論戰爭場面的大小,甚至人與野狗在吞噬屍體時的較量也用了極多的筆觸,展現了一幅幅屍橫遍野、血肉橫飛的血淋淋的畫面。
在這些血肉交匯之中,莫言描繪了一片紅如鮮血的紅高粱,整個世界都是血紅的。莫言正是以這種狂歡式的語言、天馬行空式的筆觸,塑造了一個在倫理道德邊緣的紅高粱世界,一種土匪式英雄,他們做盡壞事但也報效國家,他們繾綣相愛、英勇搏殺,充滿著又離經叛道又擁有無限生氣的時代氣息。
⑶ 有哪些好書被拍成了電影
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呼嘯山莊》,19世紀英國文學的代表作之一。該書被不同導演在不同時期拍攝成電影。1992年,派拉蒙影業出品,朱麗葉·比諾什,拉爾夫·費因斯主演的第一個版本。1939年上映,是由威廉·惠勒執導拍攝,勞倫斯·奧利弗、梅爾·奧勃朗主演的一部愛情片是第二版本。
⑷ 世界公認排名前十的名著小說,被拍成影視作品的有哪些
世界公認排名前十的名著小說,被拍成影視作品的有這十部:《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童年》、《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紅與黑》《悲慘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約翰·克利斯朵夫》《飄》。
第一名:《戰爭與和平》
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是第一部具有全歐洲意義的小說。他們衍生出來的影視作品也同樣了不起。1956年上映的電影版本《戰爭與和平》,獲得第14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1968年,前蘇聯將《戰爭與和平》巨著拍成長達六個半小時的鴻篇巨制,影片獲得莫斯科電影節金獎、第26屆金球獎最佳外國片和第4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1972年,英國BBC拍攝長達20集的電視劇《戰爭與和平》。2007年,義大利、俄羅斯、德國、法國、波蘭、西班牙合拍電視劇《戰爭與和平》,被中國央視引進後剪為9集播出。2016年1月14日,英國BBC重新製作6集《戰爭與和平》。蘇聯音樂巨匠普羅科菲耶夫創作史詩劇作《戰爭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