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紅與黑》和《悲慘世界》的那個版本最好
悲慘世界還是老版好的。最近新版的沒有一個好看的。
2. 你心目中的十大經典譯製片是哪十部
《賣花姑娘》,《看不見的戰線》,《摘蘋果的讓碧時候》,《南江村的婦女》《流浪者》,《大篷車》,《永恆的愛情》《虎口脫險》,《遠山的呼喚》《追捕》!
我心目中的十大經典譯製片,都是當年轟動一時,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百看不厭倦的外國電影。
"中國電影新聞簡報;朝鮮電影哭哭鬧鬧;阿爾巴利亞摟摟抱抱;蘇聯電影真槍真炮……"當時的人們總結的精彩論句。
【賣花姑娘】
【看不見的戰線】
【列寧在1918】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橋】
【海岸風雷】
【第8個是銅像】
【多瑙河之波】
【追捕】
【流浪者】
時光荏苒,那些永遠定格在我坦襲舉腦海深處的外國經典譯製片,那些為這些影片配音的幕後演員的親切聲音,隨著歲月的流逝,在我的記憶中愈發地顯得清晰……
我心目中的十大經典譯製片是:(排名不分先後)
《王子復仇記》
《巴黎聖母院》
《基度山伯爵》
《魂斷藍橋》
《佐羅》
《羅馬假日》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虎口脫險》
《尼羅河上的慘案》
《追捕》
同時銘刻在心中的還有那些中國的老配音演員們:白景晟、孫道臨、張伐、衛禹平、高博、丁建華、喬榛、邱岳峰、童自榮、富潤生、李梓、劉廣寧、畢克、尚華、曹雷、向雋殊、蘇秀……回答完畢。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橋》
《追捕》
《流浪者》
《尼羅河上的慘案》
《野鵝敢死隊》
《佐羅》
《倫敦上空的鷹》
《卡桑德拉大橋》
《雪地英雄》
當年上海譯廠譯制的外禪核國影片都是精品,上譯廠老一輩的配音大師以獨特動聽的嗓音和優質的影片相得益彰!在這么多精彩的譯製片只選十部,還是比較難取捨,我選選擇了以下十部,不知能不能代表當時上譯廠的顛峰時期,《悲慘世界》《簡愛》《虎口脫險》《尼羅河慘案》《陽光下的罪惡》《英俊少年》《音樂之聲》《三十九級台階》《苔絲》《冷酷的心》
佐羅,53版悲慘世界,蛇,虎口脫險,三十九級台階,巴黎聖母院,78版鐵面人,神秘的黃玫瑰 白骨之路,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復仇,最後一顆子彈,尼羅河上的慘案,簡愛,錢拉菲利普版勇士的奇遇,野鵝敢死隊,第一滴血,茜茜公主三部曲,基督山伯爵,遠大前程,勇敢的米哈伊,沉默的人,葉塞尼亞,錢拉菲利普版紅與黑,上海譯製片廠戰爭與和平,大獨裁者,純屬巧合,德黑蘭43年,綠寶石護身符,列寧在1918.,追捕,霹靂舞,
我覺得,我心目中的十大經典譯製片是有賣花姑娘,英俊少年,音樂之聲,瓦爾特保衛莎拉熱窩,橋,流浪者,追捕,永恆的爰婧,血凝,摘蘋果的時候,這些就是我心目中的十大經典譯製片是十部[贊][贊][贊][贊][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我認為,在我眼裡,最喜歡的十大譯制影片是:(1)、阿爾巴尼亞二戰影片《寧死不屈》;(2)、阿爾巴尼亞二戰影片《海岸風雷》;(3)、阿爾巴尼亞二戰影片《地下游擊隊》;(4)、前蘇聯影片《列寧在一九一八》;(5)、前蘇聯影片《列寧在十月》;(6)、前南斯拉夫影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7)、前南斯拉夫影片《橋》;(8)、朝鮮反特影片《看不見的戰線》;(9)、朝鮮戰爭影片《南江村的婦女》;(10)、朝鮮彩色戰爭影片《命令027》。
中國電影譯制事業,新中國建立之初,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率先譯制蘇聯故事片電影。"把外國人講中國話的電影,送到廣大電影觀眾面前。"受到人們的喜愛。
隨後,上海電影譯制廠成立,為觀眾奉獻世界多國優秀電影,許多電影明星也加入譯制,配音,培養出為數不少的著名配音演員……
一些經典譯製片深受中國觀眾喜愛:重新編導、翻譯、復制的外國影片,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 情感 、語言習慣、思維方式,升華成經典之作。一些優秀的外國電影明星被人們所熟悉和喜歡;不少好聽的電影歌曲,受到大家的好評與傳唱……
我喜愛的十部譯製片
列寧在十月
流浪者
賣花姑娘
巴黎聖母院
魂斷藍橋
追捕
泰坦尼克號
廊橋遺夢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百萬英磅
……
要說要說十大經典,太難選擇了,100部都難以難以選擇出來。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最專業的兩個譯制廠:上海電影譯制廠;長春電影製片廠譯制分廠;兼譯影片的有北京電影製片廠等。藝術家們用聲音塑造的角色,人物鮮活立體,給我們以超享受藝術感受。除此之外還有國內著名電影演員參與譯製片的配音。更有影響是1962年評選出的電影明星也有參與譯製片配音:如孫道臨,於藍等,及北影廠魯非,葛存壯等,他們除了高超的藝術表演,又用聲音塑造了鮮活的角色。
我最喜歡十大譯制影片是:
上譯的《王子復仇記》;《簡愛》;《巴黎聖母院》;《魂斷藍橋》;《佐羅》;《葉塞尼亞》;《追捕》;長譯的《賣花姑娘》;《羅馬假日》;北影的《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這些經典讓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3. 紅與黑哪個譯本最好
問題一:《紅與黑》那翻譯的版本比較好呢? 《紅與黑》的譯本可能有幾十種,正鋒名家譯本也將近10個了,但說得上一支獨秀,明顯好於其他版本的卻沒有。郝運、羅新璋、張冠堯等人的基本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很難說哪個更好。
郝運譯的比較通行,其他的還有許淵沖俯聞家駟的也夠得上一流水平。
問題二:請教熟悉法國文學的朋友,《紅與黑》的哪個譯本最好 以前讀過郝運的版本,但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大概的情節還記得,對於譯本的語言現在已經忘的很乾凈了,可能那時候太小,還沒有足夠的耐心去注意譯本的細節,更多的是一種虛榮心,在別人討論《紅與黑》的時候自己也可以插幾句嘴,以表示自己讀過。最近重讀《紅與黑》,一個是羅新璋版,另一個是許淵沖版的。羅的譯本的缺陷在於,成語的過多使用,使人讀起來有一種埋賀陳詞濫調的感覺,好像你在看話本小說一樣,對於這點,傅雷說的非常好,「把舊小說的文體運用到創作上來,雖在適當的限度內不無情趣,究竟近於玩火,一不留神,藝術會給它燒毀的。舊文體的不能直接搬過來,正如不能把西洋的文法和修辭直接搬用一樣。何況俗套濫調,在任何文字里都是毒素」,更可笑的是,我竟然在羅版的《紅與黑》看到了上海方言,這真是太雷人了。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對文字進行還原。是對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聲音,還原成動作,聲音,色彩,氛圍,意境,而羅新璋的譯本的語言讓人產生莫名其妙的模糊感,乍一看起來,似乎文字很美,但語境很模糊,讓人進入語境的時候總感覺這之間總隔著什麼東西。如果我們進入不到作品的語境,又如何欣賞作品的美呢?然後我又讀了許淵沖版本的《紅與黑》,讀起來就非常舒服,很快就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譯者個人的趣味取向,我們不做過多的評價,可是爛俗成語的使用,無疑會破壞文字本身的活力,畢竟成語是已經死了的文字,做為生活在今天的我們,還能為使用那些陳腐的宋元話本語言而津津樂道嗎
問題三:紅與黑。哪個版本比較好。 《紅與黑》的譯本可能有幾十種,名家譯本也將近10個了,但說得上一支獨秀,明顯好於其他版本的卻沒有。郝運、羅新璋、張冠堯等人的基本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很難說哪個更好。
郝運譯的比較通行,其他的還有許淵沖、聞家駟的也夠得上一流水平。
我看的是長江文藝出版社,
但是就內容翻譯而言,我還是覺得北京燕山的版本最好~~
希望有幫助到你,衷心祝讀書愉快!O(∩_∩)O
問題四:紅與黑的哪個譯本最好 上海譯文郝運版的最好!其次是譯林郭宏安的!
問題五:《紅與黑》哪個中文譯本最好 上海譯文郝運版的最好!其次是譯林郭宏安的!
問題六:世界名著的最佳譯本有哪些 ・俄國・
《戰爭與和平》-- 草嬰,短期無法超越。(可惜由於草嬰先生撤版,已不能出了。)
《戰爭與和平》-- 高植,也很好。(上海譯文八十年代)
《彎清派戰爭與和平》-- 劉遼逸,人民文學版。
《安娜卡列尼娜》-- 草嬰
《安娜卡列尼娜》-- 羅稷南(三聯)
《復活》-- 汝龍
《復活》-- 草嬰,這兩個譯本都是經典。
《前夜》-- 麗尼
《貴族之家》-- 麗尼
《父與子》-- 巴金
《卡拉瑪左夫兄弟》-- 耿濟之
《罪與罰》-- 朱海觀 王汶
《 *** 》-- 南江
《被欺凌與被侮辱的》-- 南江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 劉遼逸 樓適夷 陸風
《高爾基短篇小說選》-- 瞿秋白 巴金 耿濟之 伊信
《獵人筆記》-- 豐子愷
《獵人筆記》-- 馮春,未知如何。
契訶夫作品 -- 汝龍
《當代英雄》-- 翟松年
《靜靜的頓河》-- 金人
《普希金詩選》-- 查良錚
《家庭的戲劇》-- 巴金
《死魂靈》-- 滿濤
《一個人的遭遇》-- 草嬰
《阿列霞》-- 藍英年
《日瓦戈醫生》-- 藍英年 張秉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梅益
《誰之罪》-- 樓適夷
《苦難的歷程》-- 王士燮
《往事與隨想》-- 巴金,上海譯文79年版。
・法國・
《悲慘世界》-- 李丹 方於,短期無法超越。
《悲慘世界》-- 鄭克魯,也很好。
《巴黎聖母院》-- 陳敬容
《海上勞工》-- 陳筱卿
《笑面人》-- 鄭永慧
《笑面人》-- 魯膺,上海譯文,也相當不錯。
《九三年》-- 鄭永慧
《冰島的凶漢》-- 陳筱卿
《雨果詩選》-- 程曾厚
雨果戲劇 -- 許淵沖
《包法利夫人》-- 李建吾,短期無法超越
《包法利夫人》-- 周克西(譯文),也很好。
《約翰克利斯朵夫》-- 傅雷
《歐也妮葛朗台》-- 傅雷
《高老頭》-- 傅雷
《幻滅》-- 傅雷
《巴爾扎克中短篇小說選》-- 鄭永慧
《惡之花》-- 錢春綺
《茶花女》-- 王振孫
《紅與黑》-- 郝運
《巴馬修道院》-- 郝運
《都德小說選》-- 郝運
《一生 漂亮朋友》-- 王振孫
《吉爾・布拉斯》-- 楊絳
《莫里哀喜劇六種》-- 李建吾
《娜娜》-- 焦菊隱
《吉爾布拉斯》-- 楊絳
《基督山伯爵》-- 蔣學模
・德國・
《浮士德》-- 郭沫若,1959年人民文學版。
《浮士德》-- 董問樵,1983年復旦大學版。
《浮士德》-- 錢春綺,1982年上海譯文版。
《浮士德》-- 綠原,人民文學版。
《少年維特之煩惱》-- 郭沫若
《席勒戲劇詩歌選》-- 錢春綺等
《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 馮至 姚萬昆
・英國・
《唐璜》-- 查良錚
莎士比亞戲劇 -- 朱生豪
《莎士比亞悲劇四種》-- 卞之琳
《傲慢與偏見》-- 王科一
《孤星血淚》-- 王科一
《牛虻》-- 李Z民
《卡斯特橋市長》-- 侍桁
《性心理學》-- 潘光旦
《雪萊抒情詩選》-- 查良錚
《一九八四》-- 董樂山
《魯濱遜漂流記》-- 徐霞村
《德伯家的苔絲》-- 張谷若
《無名的裘德》-- 張谷若
《還鄉》-- 張谷若
《大衛?考坡菲》-- 張谷若
《呼嘯山莊》-- 張玲 張揚
《名利場》-- 楊必
《傲慢與偏見》-- 張玲 張揚
《失樂園》-- 朱維之
《福爾賽世家》-- 周煦良
《董貝父子》-- 祝慶英
・美國・
《瓦爾登湖》......>>
問題七:書 紅與黑 羅玉君 和 郝運 誰的譯本比較好? 紅黑,到底有幾個版本我不清楚,大致還有有解放初巴金版、周存勖版、趙瑞蕻版、譯林版的郭宏安以及董紅鈞版,至於羅玉君和郝運翻譯的兩個版本,當然是郝運的好,羅玉君的譯本有五四遺風,早期白話文的風格難免不夠流暢。
而郝運先生的版本還附帶了《司湯達談〈紅與黑〉》和兩篇法庭記錄,這些資料在其他譯本當中是很難看到的。郭宏安先生的《紅與黑》譯本也很好,在語言運用方面可能更現代一些,他的譯序《誰是「少數幸福的人」》是質量很高的評論文章。
問題八:紅與黑的中文譯本 1944年,《紅與黑》,趙瑞蕻譯,重慶作家出版社1954年,《紅與黑:一八三零年紀事》,羅玉君譯,上海平明出版社1986年,《紅與黑》,郝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紅與黑:一八三零年紀事》,聞家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紅與黑》,郭宏安譯,譯林出版社1994年,《紅與黑》,羅新璋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紅與黑》,趙琪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紅與黑》,鄒心勝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紅與黑》,邊芹譯,花城出版社1996年,《紅與黑》,劉志威譯,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紅與黑》,胡小躍譯,灕江出版社1999年,《紅與黑》,張冠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紅與黑》,林甫譯,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紅與黑》,楊華、杜君譯,海天出版社2003年,《紅與黑》,陳文豹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紅與黑》,肖紅譯,安徽文藝出版社2004年,《紅與黑》,孫文穎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紅與黑》,魏裕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紅與黑》,南健譯,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6年,《紅與黑》,董紅鈞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紅與黑》,胡榮譯,廣州出版社2007年,《紅與黑》,王殿忠譯,華夏出版社2007年,《紅與黑》,許淵沖譯,重慶出版社2008年,《紅與黑》,王瑾澤譯,農村讀物出版社2009年,《紅與黑》,水木譯,萬卷出版公司2010年,《紅與黑》,王麗萍譯,哈爾濱出版社2011年,《紅與黑》,劉志威譯,湖南文藝出版社
問題九:《紅與黑》誰翻譯的比較好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 *** 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這本書的內心描寫很好,總的來說這本書是很值得閱讀的!
問題十:《紅與黑》誰翻譯的最好 郝運比較推崇直譯,斯湯達本人的文風也不是華麗派的,所以或許讓人過於平實。如果喜歡有文采點的,可以看羅新璋的,如果還要有文采,可以看許淵沖.建議你第一遍看就買上海譯文郝運譯的。然後你可以找些章節對比看。我個人還是蠻喜歡許淵沖的,他的詩詞翻譯絕對是中國第一人。樓主如果對比較文學感興趣也可以看許淵沖寫的文學與翻譯這本書。
記得80年代的時候,某報紙把紅與黑里的最後一句話的譯本拿出來評價,許淵沖翻的是魂歸離恨天。認同者甚少。他翻譯的東西很有靈氣,不過也看你喜歡哪種調調的。
4. 《紅與黑》|1997,好得多
上映時間:1997年12月22日法國上映
導 演:讓-丹尼爾·維吉爾
主 演:吉姆·羅斯·斯圖爾特 卡洛·波桂
我得說完美。和1954年倒敘的方式以審判作為開場不同,1997年是按照順序的方式,情感逐漸遞增來結構全片。
在這部電影里,於連的心理獨白被完全摒棄,但通過鏡頭的推拉搖移抑或景別的變化、音樂的設計、人物的表演,於連內心的矛盾和沖突都得到了很好的外化凸顯。如果承認小說的精彩之處是在對於連心理的刻畫,那麼影片這般的處理也不會讓人失望。同時人物的對白也被精心設計,因為再也不能將之全部納入於連的自戀式囈語之中。也因為如此,於連、謝朗神甫、瑪特爾小姐、德·瑞等等人的關系也更清晰的構建了出來。由此可見,1954年版本其實是以觀眾熟悉文本內容作為預設而進行電影創作的,這也就決定了電影中的一些內容其實交代的十分含混不清。而1997年則不同,情節線清晰,人物完整,看得很是明白。
整部影片的場面調度都十分成熟,對於舞會交際場所的呈現,舞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啻為典範。鏡頭運動很流暢,跟隨者人物的行進推拉都顯得游刃有餘,這跟1954版固定鏡頭為主大大不同。這也使得畫面呈現的內容大為豐富,"1930年紀事"的副標題被顧及,法國上層階級對於下層人的排斥,森嚴的等級,以及造成貧寒子弟壯志難酬的窒息的社會環境都有涉及。反觀1954年版本,場景很多是在攝影棚中拍攝,局限的環境直接導致對時代大環境的交代不清,整個主題的表現也便顯得狹隘。
還有戲劇沖突的表現,如開場,利用於連和兄長的打鬥直接表現家庭矛盾,一上來便是激烈沖突。還有利用快節奏的平行剪輯,來表現瑪特爾和於連相戀時的矛盾關系,這些相較於1954年版本都精彩得多。
在主題上,1997年電影版本對於瑪特爾的成長也有呈現,一個女性在經歷愛情後的成熟,使得瑪特爾的形象也更為飽滿。
總之,因為課堂任務而無意的對比閱讀,可以說是收獲良多了。
5. 法國電影《紅與黑》
【名著名片】《紅與黑》(法國 1997年)[央視播出高清晰直錄]
【片 名】紅與黑(法國 1997年)
【片 源】CCTV播出直錄版(2005年11月6日)
【語 言】國語(CCTV譯配)
【片 長】3小時27分鍾
【格 式】RMVB
【解析度】640X480(高清晰)
《紅與黑》,法國人司湯達寫於一百七十五年前的一部不朽名著,也是每個初涉社會的年輕人必讀的一部經典。令筆者感慨的是:時代雖然跨越了近兩百年,可我們在分辨社會生活中的「紅」與「黑」時,卻仍然被「由少數人審判世界」的現實所左右著……
衷心的建議沒有讀過這部名著的年輕朋友們看看本片吧!學會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別人生道路中理想、現實的「紅」與「黑」……
http://search.btchina.net/search.php?query=%BA%EC%D3%EB%BA%DA&type=0
6. 急求97版電影《紅與黑》,高清的。。。
《紅與黑》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OOo8D3D5XbMvwvr06p0TBA
《紅與黑》是由讓-丹尼爾·維哈吉執導的冒險片,吉姆·羅斯·斯圖爾特、卡洛爾·布蓋等參加演出。該片根據「現代小說之父」、法國文豪司湯達的同名原著改編而成,圍繞著「少年野心家」於連與命運艱苦奮斗的短暫一生,鮮明地勾畫出了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深刻地提示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最後階段法國社會各階層錯綜的矛盾關系
7. 那個電影版本的《紅與黑》最接近原著
法國版《紅與黑》
導演:讓-達尼埃爾·維爾埃格
主演:吉姆·羅西·斯圖加特、卡羅爾·加蓋
在法國一個偏遠的小城鎮上,木匠的兒子於連自幼便是個聰穎好學的孩子,因為生長在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於連從小就對拿破崙崇拜得五體投地,因此自身也極具反抗精神。成年後的他本想在這位巨人的旗下,馳騁疆場、草馬革屍,可這位英雄卻已權傾勢去。而於連仍不得不在門第和金錢主宰的時代里生活下去,沒有財富、沒有高貴的出身,就沒有出頭之日。於是出路的問題時刻困擾著他,他面前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反抗。這種夾縫中生存的狀態,使得於連突然之間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對未來的迷茫和對權利近乎膨脹的慾望,使他選擇了做一位偽善的君子。
在於連19歲那年,他發現從事神職是個飛黃騰達的捷徑,於是,他千方百計到市長德·雷納爾家做了一名家庭教師,但急於藉助權勢高攀的他因為與市長夫人的曖昧關系,被迫離開小城,去了貝尚松神學院學習。到那裡不久,又因為院內的黨派斗爭不得不離開省城來到巴黎德·拉莫爾侯爵家當私人秘書。
很快,於連出眾的才華便得到了侯爵的賞識,同時還博得了侯爵女兒瑪蒂爾德的好感。這使得於連又一次沉醉在了自己的美好幻想之中,他甚至夢想著侯爵女兒瑪蒂爾德能使他在30歲時就當上個司令——就像他心目中的拿破崙一樣。
然而,市長夫人的一封揭發信使他的一切美夢都化成了泡影……氣憤之下,他回到小城,試圖槍殺市長夫人。然而事後他才得知,市長夫人的揭發信是在懺悔教士的強迫之下寫的,夫人仍舊深愛著他,他為此痛悔不已。在監獄里,他再也不願為自己申訴,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三天後,市長夫人也抱著孩子離開了人世。
8. 《紅與黑》那翻譯的版本比較好呢
1999年,《紅與黑》,張冠堯譯,人民文學出版社比較好。
《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
主人公於連是小業主的兒子,憑著聰明才智,在當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時與市長夫人勾搭成奸,事情敗露後逃離市長家,進了神學院。經神學院院長舉薦,到巴黎給極端保王黨中堅人物拉莫爾侯爵當私人秘書,很快得到侯爵的賞識和重用。與此同時,於連又與侯爵的女兒有了私情。最後在教會的策劃下,市長夫人被逼寫了一封告密信揭發他,使他的飛黃騰達毀於一旦。他在氣憤之下,開槍擊傷市長夫人,被判處死刑,上了斷頭台。
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