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歌劇《白毛女》有哪六個選段
歌劇《白毛女》主要有六個選段,詳情如下:
《北風吹》選自《白毛女》第一幕第一場;
《十里風雪》選自《白毛女》第一幕第一場;
《扎紅頭繩》選自第一幕楊白勞、喜兒唱;
《哭爹》選自《白毛女》第一幕;
《我要活》選自《白毛女》第三幕第三場;
《太陽出來了》選自《白毛女》第五幕第二場的合唱、齊唱曲。
《白毛女》以晉察冀邊區的民間傳說為主要素材,又根據當時革命斗爭的現實進行了提煉和加工。主要情節是:惡霸地主黃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實的佃戶楊白勞,搶走了他的女兒喜兒並姦汙了她,最後又逼得她逃進深山。
喜兒懷著強烈的復仇意志頑強地活下來了,因缺少陽光與鹽,全身毛發變白,被附近村民稱為「白毛仙姑」。八路軍解放了這里,領導農民鬥倒了黃世仁,又從深山中搭救出喜兒。喜兒獲得了徹底的翻身,開始了新生活。
全劇通過喜兒的遭遇,深刻地表達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思想,真實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村中貧苦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證明了只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鎖,使喜兒以及與喜兒有著共同命運的千千萬萬農民得到解放。
(1)北風吹雪花飄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白毛女》主題思想
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矛盾,憤怒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了共產黨和新社會,形象地說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白毛女》的藝術形式:
歌劇情節結構,吸取民族傳統戲曲的分場方法,場景變換多樣靈活。
歌劇的語言繼承了中國戲曲的唱白兼用的優良傳統。
歌劇的音樂,以北方民歌和傳統戲曲音樂為素材,並加以發揮創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劇音樂的某些表現方法,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味。
② 「扯上二尺紅頭繩給我的喜兒紮起來」前後幾句是什麼
「扯上二尺紅頭繩,給我的喜兒紮起來」前後幾句是:「人家的閨女有花戴,你爹我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我給我喜兒紮起來,唉 紮起來」。這首歌是上世紀50年代電影《白毛女》的插曲,由賀敬之、丁毅作詞,馬可作曲,郭蘭英、朱逢博演唱。
歌詞全文:
《北風吹---扎紅頭繩》近代:賀敬之、丁毅作詞,馬可作曲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
爹出門去躲帳,整七那個天,三十那個晚上還沒回還。
大嬸給了玉交子面,我盼我的爹爹回家過年。
賣豆腐賺下了幾個錢,集上我稱回來二斤面。
怕叫東家看見了,揣在這懷里頭四五天。
賣豆腐賺下了幾個錢,爹爹稱回來二斤面。
帶回家來包餃子,歡歡喜喜過個年,唉 過呀過個年。
人家的閨女有花戴,你爹我錢少不能買。
扯上了二尺紅頭繩,我給我喜兒紮起來,唉 紮起來。
人家的閨女有花戴,我爹錢少不能買。
扯上了二尺紅頭繩,給我紮起來,哎 扎呀紮起來。
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了門上守住家。
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哎 進呀進不來。
(2)北風吹雪花飄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白毛女》是詩、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劇。
在音樂方面,為了更好地表現這個來自晉察冀邊區民間故事的內容,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等音樂家,在音樂方面煞費苦心。
大膽地採用了河北、山西、陝北等地的民間音樂的曲調,吸收戲曲音樂,並加以創新,又借鑒了西洋歌劇音樂的某些表現手法,這樣所創作出的歌曲就具有獨特的中國民族風味。
如用河北民歌《青陽傳》的曲調所譜寫的「北風吹,雪花飄」那一段唱詞,節奏輕柔舒展,親切動人,塑造了喜兒活潑、純朴、天真無邪地嚮往幸福的人物形象,也表達了她盼爹爹歸來歡歡喜喜過個年的急切心情。
《扎紅頭繩》,則節奏歡快、活潑,曲調流暢、優美,跟「北風吹」配合得天衣無縫。後來,「太陽出來了」那一場的曲調寬廣、明亮、興奮而又充滿希望,如太陽光芒四射,激奮有力,顯示了已經解放了的人民的心情和力量。
喜兒被黃世仁霸佔後,在黃家受黃母虐待,所唱的「進他家來幾個月呀,口含黃連度日月呀!」用的是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調。
當喜兒在奶奶廟與仇人黃世仁相遇時,為了表現喜兒強烈的階級仇恨,她所唱的「我要報仇!我要活!」等大段盪氣回腸的歌曲,就以河北梆子中高亢、悲壯、激越的旋律為基礎,加以提煉而成新的曲調。
這一組曲調以突現喜兒的不屈和渴望復仇的心情。而表現楊白勞所唱的「十里風雪一片白」的那一段歌詞則用低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揀麥根》的曲調,以塑造楊白勞的音樂形象和刻畫其基本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