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八百是講的那段故事 電影八百是哪個時間段的故事
1、電影《八百》講述的是淞滬會戰期間,謝晉元帶領四百多名戰士拚命阻擊日軍,為大部隊的撤退贏得時間。
2、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上海事變,是中日戰爭時期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打的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一個師在戰場上一般撐不過2個小時就被打得喪失戰鬥力了。
3、在淞滬會戰中,國軍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第八十七師、八十八師,還有其他148個師和62個旅,共計80餘萬人,死傷30萬人。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共計20餘萬人,死傷4萬餘人;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打了三個月時間,後來,日軍在航母的掩護下從中國軍隊的側翼登陸,為了避免我軍被包圍殲滅只得撤軍,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失敗而告終。不過這一仗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將美國成功的拉下水,國軍誓死抗戰的決心贏得國際輿論普遍的贊揚和同情,為中國抗戰爭取了大量的物資援助,很多國人和華人華僑在愛國熱情的感召下毅然奔赴戰場、為國捐軀。
㈡ 電影八佰講了什麼故事
1、主要講述了在淞滬會戰期間。史稱八百壯頃襲士的中國革命國民軍第三戰區88十524團一個營固守蘇州河畔抵抗日軍的故事。該片十分的具有抗日氛圍,弘揚了中國革命精神。
2、是淞滬會戰後期,國民黨節節敗退,蔣介石為了體面,好爭取外援,特令其嫡系,老鄉兼黃埔一期的孫元良死守。但是孫元良覺得不太安全,就忽悠上司說留一個營打打就行了,他跑了,後來老蔣一見孫元良大吃一驚,說你怎麼逃回來了,孫說自己經過上級同意了。
嫌橋3、四行倉庫背靠租借,當時日寇還不想和英法翻臉,所以不願強攻雀者兄,就留了幾個小隊監視,佯攻。
㈢ 管虎新上映電影《八佰》的真實歷史事件是什麼
《八佰》改編自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八百壯士」誓死抵抗日軍的故事。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企圖在三個月之內佔領全中國,他們在「盧溝橋事變」之後,就將目標轉移到上海。
淞滬會戰就此爆發,只是在會戰中,中方節節潰敗,已無力再與日方斡旋便需要西撤以保存實力。留下來一個加強營掩護大部隊西撤,這個加強營便是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的「八百壯士」。
留守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423人,但謝晉元團長為了迷惑敵人,對外宣稱800人,他們要正面對抗的卻是五千到三萬的日軍。數十倍的兵力懸殊,讓這一場戰斗變成有去無回的困獸之斗,所有人都知道,這樣的對決如同蚍蜉撼樹,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在「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感召下,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視死如歸的場面。
影片評價:
戰爭是冰冷和殘酷的,《八佰》中的「靜」凸顯了這樣的冰冷和殘酷。電影開篇用搖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蘇州河北岸的「靜」,這是滿目瘡痍之地,沒有居民,只有殘破與荒涼。「靜」是《八佰》一面,由「靜」到「動」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戰爭的對抗與角力的「動態」,也是人物變化成長的弧光,更是主題精神的升騰的過程和姿態。
在槍火和刺刀帶來的慘烈聲響中,該片著力呈現了「八百壯士」阻擊日本侵略者進攻的幾個戰爭段落和側面,戰爭的殘酷性首先被傳達出來,與之交織的是帶有痛感的崇高性。
作為一部戰爭類型商業片,該片正視了戰爭的殘酷,與此同時,也不再採取以往戰爭片凸顯指揮軍官個體的智慧與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謝晉元的領導,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個體」所組成的群體合力。
㈣ 八百講得什麼故事
很顯然,電影《八佰》想表達的是:民族大義和人性光彩。電影表現的抗日戰爭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當時,上海大部分已被日本軍佔領,國軍已撤退,僅留下一個營400多人在四行倉庫抵抗日軍。日軍一個師團有上萬,而且武器精良,士兵戰鬥力強。
賭場伙計阿飛往日流里流氣,此時則像一個俠客,機敏地躲過子彈過了橋。就在他接近倉庫大門時,連中兩槍,身子在血泊中甩出幾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鼓足力氣,把電線輥子扔向受軍......
他們與四行保衛戰犧牲的戰士一起,浴火重生,實現了人性的「涅槃」!電影《八佰》也由此實現了對「弱國悲劇」的超越,具有了民族性和藝術化的品位。
謝謝關注,若您對這一話題感興趣,請分享作者為您奉獻的深度描述。
㈤ 八百電影演的什麼
劇情簡介
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後期,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400餘名官兵(對外以聲勢為意稱共800名官兵,故稱「八百壯士」),堅守上海閘北的四行倉庫,即四行倉庫保衛戰,亦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抱定為國捐軀的決心,以彈丸之地抗擊日本侵略者,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十餘次瘋狂進攻。其戰斗事跡之英勇,愛國氣節之豪壯,振奮國人,震驚世界。
影片以湖北保安團進入上海市區支援淞滬會戰為開場,以國民革命軍524團整建制退入租界為結局,以天(『日』)為單位切割敘事及影片時間軸,分別講述了1937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間所發生的事件與戰斗。影片中所敘述的四行倉庫所在的位置面向當時已經淪陷的上海,背對上海公共租界的蘇州河南岸,以蘇州河為界,已到無路可退之局面。電影以國民革命軍524團以及沿途收攏的各路逃兵,散兵的視角描述了四行倉庫內部所發生的事以及回擊日本軍隊進攻;以蘇州河對岸的中國民眾,外國記者及英國士兵從第三視角敘述了戰場的整體情況和各種不同職業、性別、國籍之人士的視角;以日本上海派遣軍的視角敘述了日本軍隊對四行倉庫的進攻以及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