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很久以前看過一個電影,裡面有一個情節:把人縮小後從眼睛進入人體的,是什麼電影
《聯合縮小軍》的劇情。
《聯合縮小軍》是1966年上映的,由理查德·弗萊舍導演,斯蒂芬·博伊德、拉奎爾·韋爾奇等主演的的科幻冒險電影,曾獲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視覺效果兩項金像獎。
影片講述的是一名蘇聯科學家從銀幕逃到美國,因為他的腦血管遭到間諜破壞而命在旦夕。五名美國醫生乃被縮小成幾百萬分之一置於針筒中,注射進科學家體內進行血管手術的故事。
(1)人縮小100倍哪個電影名字擴展閱讀
《聯合縮小軍》是第一部利用微縮科技深入人體拍攝的科幻片,也是《驚異大奇航》的前身。故事描述一名蘇聯科學家從銀幕逃到美國,因為他的腦血管遭到間諜破壞而命在旦夕。
《驚異大奇航》劇情簡介:塔克中尉(丹尼斯·奎德飾)性格沖動,蔑視威權,但他同時是開發縮微飛行器技術的「阿爾法計劃」的主駕駛員。塔克酒後胡作非為導致記者女友莉迪亞(梅格·瑞恩飾)憤怒離去,當日的工作則同樣遭遇了挫折。
一群匪徒闖入研究中心,試圖將研製中的縮微飛行器晶元奪走,研究員為了保住晶元,將已經進入縮微狀態的塔克和飛行器注入了一名路人傑克(馬丁·肖特飾)的屁股。
傑克是一名神經過敏的超市收銀員,塔克在傑克的身體內部遊走,幫助其躲過匪徒的追蹤後返回研究中心求助,然而中心為利益決定放棄傑克體內的塔克,二人無奈只得自救,他們向莉迪亞求助,想要在塔克的氧氣耗盡前奪回被搶走的晶元,令塔克恢復原來的大小。
② 縮小人是什麼電影
這是電影《縮小人生》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科幻喜劇片,由亞歷山大·佩恩執導, 馬特·達蒙、克里斯汀·韋格領銜主演。該片於2017年8月30日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 。
該片講述了一對中年夫妻為了節省開支,他們自願加入縮身計劃中,把自己變小,結果只有丈夫變小了,妻子並沒有,於是兩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多。隨之出現的,是世界范圍內的縮身社區 。
③ 把人縮小的電影叫什麼
你說的電影名字叫《神奇旅程 | 聯合縮小軍》,去看看吧,是的話採納哦o(∩_∩)o~
④ 「地球最後的夜晚,我和女票終於睡倒在了電影院」
「怎麼可以隨便送煙花呢?」
「怎麼不可以?」
「煙花是短暫的意思。」
「我們不就是短暫的嗎?」
這是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裡面的一句台詞,如果說煙花代表短暫,那麼對於大多數因為「愛情」而跑到影院的人來說,這部電影留給人的記憶,除了電影結束之後的一句MMP,可能還比不上一場煙花。
昨天室友從電影院回來後,憤怒地哭訴:「我今天看了一部不是人看的電影!」
不用猜,電影名字一定是《地球最後的夜晚》。
「能夠買到《地球最後的夜晚》跨年點的電影票,然後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去看,在電影結束最後時刻相擁、接吻,到第二年。」這是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前的宣傳語。
愛情、懸疑、文藝、跨年這幾個標簽確實成功地把很多情侶吸引進了影院,所以當看到電影院里情侶成雙成對進場時,作為單身狗的我早就已經做好了心理准備。
整個電影放映過程中,整個影院除了畫面聲音以外,悄無聲息。
坐在我左邊的情侶,在電影開始20分鍾後,男生睡得正香,女生也拿出了手機玩得正嗨;坐我右邊的情侶,在電影放映到一半的時候,提前離場了。
電影結束,影院燈亮的那一瞬間,大家面面相覷,相視一笑,那是「久」逢知己的笑。
也許是因為我們都一樣,一臉期待走進影院,然後一臉懵逼出去。
可能是聽到些風吹草動,朋友圈裡已經不斷有情侶開始「拋售」《地球最後的夜晚》零點場的票了。
又是一部兩極分化的電影,文藝青年可以狂歡了,這部電影看不懂不要緊,但是拿來裝X是完全夠用的,而所謂看懂的人,則又可以秀一把優越感。
整部電影以「尋找」為線索,用順敘、倒敘和插敘的手法,形成了一個錯亂的時間軸。導演好像生怕觀眾看一遍就懂了,所以在時間線的使用上毫不留情。
12年前,男主羅紘武(黃覺飾)愛上了女主萬綺雯(湯唯飾),兩人偷情被萬綺雯黑道男朋友左宏元發現。為了能與萬綺雯私奔,在萬的誘使下,羅洪武殺死了左宏元,然而在左宏元死後,萬綺雯卻從此銷聲匿跡。
12年後,羅紘武父親去世,他重回故里,一張照片喚醒了12年前的記憶,或者說記憶從未消散過,羅紘武又一次開始尋找萬綺雯。
在尋找的過程中,通過現實與過去的不斷切換,以及主角的自述,兩個人的生活碎片逐漸拼湊出來。
在尋找的過程中,羅紘武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在夢里他見到了一個個他想見到的人。而夢裡面的他們,在羅紘武看來,都是他們最好的狀態。電影結束,在夢里,他終於和他們,也和自己達成了和解。
一個簡單的故事,卻由於導演對於形式化和藝術化的過於追求,原本是1+1=2就可以解釋的事情,現在卻非要1+1+1-1=2,過多的不必要鏡頭和炫技,以及不恰當的營銷,使這部電影有了成為爛片的趨勢。
上一次看畢贛的作品,是他的《路邊野餐》,那部一舉狂攬13項國際大獎的文藝片,說實話,確實很驚艷。
非線性敘事、大段長鏡頭的使用、夢與現實的交替、各種隱喻以及前後聯系的線索,再加上充滿詩意的旁白,把整個電影串成了一個探險游戲,每一位觀眾都是探險家。
畢贛講故事的風格,讓人想起了好萊塢大師昆汀和諾蘭。
如果說《路邊野餐》的非線性結構已經很復雜的話,那麼《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敘事則顯得更加混亂。
只是當熟悉了導演的風格後,《地球最後的夜晚》似乎並沒有帶來太多驚艷的效果,畢竟魔術拆穿之後,就沒有了多少神秘感。
與《路邊野餐》相比,《地球最後的夜晚》更像是導演自我模仿之下的電影。
在《地球最後的夜晚》里,依舊是尋找與自我救贖的主題、人和時間的掙扎、跳脫不了的「凱里」、錯亂的敘事方式、大量的長鏡頭、蕭條的環境、沒落的歌舞廳和檯球桌、夢與現實的切換以及貫穿電影始末的意象,這種意象在《路邊野餐》里是「野人」,而在《地球最後的夜晚》里則是能讓房子旋轉起來的「咒語「。
用「豪華版的《路邊野餐》」來形容《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最恰當不過的,畢竟《地球最後的夜晚》製作成本達到5000萬,是《路邊野餐》的100倍,但是產生的效果卻遠不及《路邊野餐》。
文藝片追求技巧,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上一次看這么多長鏡頭的電影,是胡波導演的《大象席地而坐》,影片風格和《地球》相似,只是敘事結構相對簡單。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產文藝片開始反復出現一些相同的元素:自我放逐的人物、破敗的小鎮、地方方言、貫穿的預言或傳說,再加上一些似是而非,這些成為了某些國產文藝片的標配,內容不夠,形式來湊。
可是沒有了內容,形式上再多的掙扎都只能是雪上加霜。
想起了一個故事:
三個秀才趕考去問算卦先生,先生伸出一個手指,秀才們不解,算卦的說天機不可泄漏,到時自然靈驗。秀才離開後,算卦先生的徒弟問是什麼意思,算卦的說,三個人如果只有一個考上,這個一代表考上的,如果有兩個考上,一就代表考不上的,如果三個都考上,一就表示一起考上,如果全落榜,一就表示一起落榜。
放在現實中,觀眾成了秀才,導演則成了算卦先生。
對於《地球》的觀眾來說,除了看不懂以外,更憤怒的可能是電影的營銷方式。
當一對對情侶因為抖音上「和心愛的人一起看《地球》,一吻跨年」而動心買下電影票時,就註定了會有接二連三的罵聲。
畢竟被當成一顆韭菜收割,誰都會有罵娘的想法。
錯位的受眾,贏了資本,卻也毀了作品。
⑤ 美國有部片子是人縮小進人身體裡面的都有什麼老片子
名字叫《香水》本威士肖主演 講的是天才香水家的故事 但是他最終是悲慘的下場 這個電影。。。。。看的時候覺得惡心 還有點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