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克里斯多福·諾蘭簡介及詳細資料
1970年7月30日,克里斯多福·諾蘭出生於英國倫敦, 小時候經常在美國和英國兩邊跑(因為媽媽是空姐),所以口音偏英式,但有時說話會突然轉成美式音。他對於兩國的文化和生活習慣都很熟悉。
克里斯多福·諾蘭七歲時諾蘭就用父親的超8攝影機拍攝自己的玩具兵人,開始了最早的電影創作。
大學畢業於黑利伯瑞學院,這是一所位於倫敦赫特福德郡的獨立學院。後進入倫敦大學學院(UCL)學習英國文學,在校期間,他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了"16毫米"社團,拍攝了大量短片。
1989年,他的超現實主義短片《塔蘭台拉》(Tarantella)在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創辦的獨立電影、Video展--ImageUnion上放映。
1996拍攝另一部短片《盜竊罪》(Larceny)在的劍橋電影節上放映。
1997年,他最知名的一部3分鍾片長的短片《蟻蛉》(Doodlebug)。2003年被包含在DVD《Cinema16:BritishShortFilms》中發行。
1996年,只用了6000美元和他"16毫米"社團的朋友們拍攝了他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追隨》(Following),講述一位作家逐漸成為一個跟蹤癖的故事。在這部不到70分鍾的黑白片鏈游中,諾蘭以倒敘作為基本的電影敘事語言,然後在倒敘的基礎上又將時間徹底地敲碎,再將這些時間的碎片貼上在一起。
克里斯多福·諾蘭1998年,《追隨》在舊金山電影節上放棚模銷映並受到關注。1999年,Zeitgeist公司在小范圍內發行了《追隨》。
2000年,來到好萊塢發展的諾蘭指導並編劇影片《記憶碎片》,該片改編自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JonathanNolan)的短篇小說《死亡象徵》。影片中只有兩條時間線,一條向前發展的,一條倒回的,最終在當中相遇。而且這種變化很明顯地由黑白與彩色的交替呈現來區別。影片最終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本土票房。該片也獲獨立精神獎的最佳電影劇本及最佳導演獎,聖丹斯國際電影節的最佳電影劇本獎,廣播電影協會的最佳電影劇本獎,以及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最佳電影劇本提名。
2001年,諾蘭拍攝了警匪電影《白夜追凶》,影片翻拍自1997年上映的挪威同名電影。該片被評論界贊譽為翻拍歐洲電影的美國片中少有的成功之作。
2003年,諾蘭主動向華納並邀請英國男星克里斯蒂安·貝爾擔綱主角指導拍攝商業漫畫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該片使用IMAX這種先進的膠片拍攝模式來勾勒他所期望的歌劇式氣魄。
2005年6月15日,《蝙蝠俠:俠影之謎》(BatmanBegins)正式公映,獲得3.5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入選當年夏季賣座影片前三甲,同時獲得了漫畫迷和評論界的如潮好評。該片獲第32屆土星獎最佳編劇。
2006年2006年10月20日,執導完成了奇幻電影《致命魔術》,這是諾蘭的一部過渡性作品,沒有太強的野心,也不圖有多高的票房,只是想碼虛完成一個自己非常喜歡的題材。
2008年7月18日,執導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該片上映一個星期就打破美國多項票房紀錄。最終獲得10.8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為全球第四部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電影,也是第一部票房超過10億美元的超級英雄電影。
2010年,執導以夢境為主題的科幻電影《盜夢空間》。這是諾蘭在商業巨制領域內的一次全新嘗試。該片獲第37屆美國土星獎電影類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獎。
2012年7月20日,執導蝙蝠俠終結篇《蝙蝠俠前傳3:黑暗騎士崛起》上映。該片美國境內票房入賬4.312億美元,海外票房5.74億美元,總計10.05億美元,成為影史上第13部票房過10億美元的影片。
2013年8月14日,執導由他的弟弟喬納森·諾蘭編寫劇本《星際穿越》,該片概念是來自於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基普·S·索恩。該片於2014年11月7日上映。
2016年,5月執導電影《敦刻爾克》,這是一部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戰爭片。
2017年9月1日,執導的首部戰爭動作題材影片《敦刻爾克》在中國大陸上映。
上映日期
中文片名
英文片名
備注
2017 敦刻爾克 Dunkirk 兼任導演2014.11.07
星際穿越 / 星際
Interstellar
兼任編劇、製片人 2012.07.20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The Dark Knight Rises 兼任編劇2010.07.16
盜夢空間 / 奠基
Inception
兼任編劇
2008.07.18
蝙蝠俠: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
兼任編劇
2006.10.20
致命魔術
The Prestige
兼任編劇
2005.06.15
蝙蝠俠:開戰時刻 / 俠影之謎
Batman Begins
兼任編劇
2002.05.04
白夜追凶 / 失眠症
Insomnia
----2000.10.11
記憶碎片
Memento
兼任編劇
1999.04.02
追隨 Following 兼任編劇、剪輯、攝影、製片人1997
蟻蛉
Doodlebug
兼任編劇、剪輯、攝影
1996
盜竊罪
Larceny
兼任編劇
1989
塔蘭台拉
Tarantella
兼任編劇
超驗駭客 / 超越
Transcendence
---- 2013.06.13 超人:鋼鐵之軀 Man of Steel 兼任編劇肩並肩
基努·李維斯擔任製片人 2011 Exploring 'The Tree of Life' 《生命之樹》製作紀錄片 2005蝙蝠俠:重裝出發
《蝙蝠俠:開戰時刻》藍光花絮 2005蝙蝠俠:未來之路
《蝙蝠俠:開戰時刻》藍光花絮,冰島外景 2002180°:克里斯多福諾蘭對話艾爾帕西諾
《白夜追凶》花絮 2001 Anatomy of a Scene-Memento sundance channel節目,《記憶碎片》藍光花絮父親是英國人,做廣告文案工作。母親是美國人,從事乘務員工作。
弟弟喬納森·諾蘭現為著名編劇,兄弟二人經常在電影劇本上合作。喬納森的代表作品還包括《疑犯追蹤》等。
克里斯多福與喬納森兄弟哥哥馬修·諾蘭在2009年因一項謀殺罪名被捕,之後被撤銷。
叔叔約翰·諾蘭是一名演員,參演過《追隨》和《蝙蝠俠:開戰時刻》。
克里斯多福·諾蘭與艾瑪·托馬斯在倫敦讀大學時相戀,畢業之後於1997年結婚,擁有四個孩子(Flora、Rory、Oliver、Magnus)和一家製作公司。二人從諾蘭最早的短片《蟻蛉》開始就形成了固定的電影製作搭檔,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價值。一家人現居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2009
第66屆金球獎頒獎典禮
2002
2002 MTV Movie Award
2002
2002年獨立精神獎頒獎禮
諾蘭在故事的講述中,擅長將故事巧妙地打散,使講述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表演。對故事時間的處理,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獨到的創意。諾蘭身處好萊塢這種充斥著類型化的電影製片環境中,卻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將一部部電影創作成烙著自己印記的作品,並且得到觀眾的稱贊。他的成功與於其深邃的視角和不竭的創意分不開,他的敘事技巧使頭腦中的想法完美呈現在銀幕上,被大眾所分享。(《今傳媒》評)
克里斯多福·諾蘭在好萊塢,能夠在拍攝手法和藝術完整性上不作任何妥協和犧牲的導演,寥寥無幾。克里斯多福·諾蘭是少數幾個仍緊緊握著自己電影的控制權的導演。當然,諾蘭的自主權源自他對電影預算的控制能力,還有對按期完成電影的職業素養。在諾蘭身上,融合了一位藝術大師和導演工匠的雙重氣質。(南都周刊評)
② 《信條》觀後感 你看明白了么詳細解析
雖然之前做好了准備,但很多人看了《信條》還是被震的一臉懵逼的走出影院。信息量太大!
在詳細解析前,需要大家了解一個概念:莫比烏斯環
拿一張白的長紙條,把一面塗成黑色,把其中一端360度翻一個身,粘成一個雙側曲面。用剪刀沿紙帶的中央把它剪開。紙帶不僅沒有一分為二,反而剪出兩個環套環的雙側曲面,你會發現只有一個面,並且前進和後退都可以在一個平行點上,即影片所表達的正反時空, 即時間不是我所了解的平行線。
《信條》從故事上可以簡單總結為特工男主為了摧毀反派毀滅世界的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操作,最終達成拯救世界的目的。但如果僅僅從這個故事的維度去看影片,那真的只能說是太簡單。
電影僅僅是通過這樣一個故事來輸出諾蘭導演最新的各種理念,並極盡所能的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達到向觀眾輸出自己對時空觀念的新的認知。
所以這部電影並不僅僅是一個特工題材的電影,相反,它承載了更多的前衛的理念。
前所未有的視效體驗 :一反常態,正逆時空同框!
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所有的視覺體驗都可以算是「正向」,但如果有一個逆向的時空,和我們所處的「正向」時空同時存在,並且相互交織,那麼會呈現出怎樣的碰撞呢?
在《信條》的世界中,正向時間線與逆向時間線首度銀幕合體同框,超級震撼令人驚嘆!比如在正向世界中人是向前移動的,但如果這個人體經過了逆向傳輸,他和正向的人同時處在一個時空之中,只不過他需要反向移動,即倒著走。
這種情況最突出體現在追車戲和戰斗戲中。
追車戲,一隊正向開車,正追的你死我活之時,另一隊有幾輛車是倒著開的也是追得難舍難分,而後兩隊產生各種碰撞,可以說是非常刺激的速度與激情。
如果說追車戲是小試牛刀,讓你大概體會到什麼是正向逆向共處一個時空產生了極具震撼力的效果,那麼戰爭場面將這種感覺放大為更宏大更激烈的體現。
紅藍兩組小隊成員,一組正向進入,一組反向作戰。一組子彈從槍膛射出,一組子彈從廢墟中回到槍膛;一組遇到爆炸是泥土飛濺然後上升為蘑菇雲,一組是蘑菇雲從最大迅速收緊泥土從散落到回到土地之中,兩種爆炸效果的展示,兩條時間線的戰士匯合在一起產生的順和逆同時存在的視覺刺激讓人大開眼界。不只是視覺的盛宴,更是思維的應接不暇的體驗!
看到這樣的視覺沖擊,當時腦子基本是不需要轉動的,只剩下單純的欣賞,我感覺自己的兩隻眼睛都不夠用,內心os: 太牛了!
「時空大師「諾蘭再次突破 時間成為未來最大武器
諾蘭導演對時空的把控是在是由來已久。從《盜夢空間》現實與夢境交織的 多重時間維度 ,到《星際穿越》五維空間顛覆認知的 時間流逝方式 ,再到《敦刻爾克》非同一般的 時間刻度 ,時間始終是諾蘭電影的經典元素, 只是在《信條》里,時間變成了最關鍵的武器, 用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信條》中,諾蘭導演又將自己的時空觀開辟了一個新的角度。這不是你以為的時空穿越,而是「時空逆轉」。
電影中可能存在現在和未來兩個獨立的世界,時間是逆反的,但卻互為鏡像,兩個世界都是合理的。
導演在采訪中談到自己曾經對「逆時空」觀的理念,以及到作品的成型,追溯逆時空的源頭。「子彈從牆壁里被吸出來彈回到一把槍里,這個念頭至少存在我腦海里超過20年了。」諾蘭導演的這個想法,是影片創作的原動力。
所以在整個行動之中隊員們從正時空變換為逆時空,又從逆時空再次逆轉為正時空,以及他們可以回到不同的時間點去進行行動,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這點非常精彩,而這也是諸多影迷一直在探討的「捋清時間線」的問題。
當從正向時空逆轉到逆向時空後,氧氣變為逆熵物質,需要戴氧氣面罩維持呼吸;而再從逆向時空回轉到正向時空,則不需要再戴面罩。諸如此類,需要去分辨這個人到底是從哪個時間點逆轉而來,他的作用是什麼等等。
正時空和逆時空的相互交錯無論怎樣作用,最終的結果都不會被改變,這也是影片一直強調的觀念: 事實就是事實,不能改變 。
這與之前很多科幻電影回到過去改變未來的觀念是相反的。
相互交錯的時空線索 每一條信息都是未來的伏筆
我們會隨著主人公一直在按照正序的時間線進行 探索 ,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時空的維度拓展開來,我們會發現,單一呈直線的時間觀念在影片中是被排斥的。
誠如主人公被隊長告知「如果你的時間觀念是一條直線,我不建議你上飛機(繼續戰斗)」。
因為在鉗形時空之中,每一個信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非常明確的指向。而所有人也都可以藉助自己在今天留下的信息等待未來的自己或他人給自己一個反饋。
所以,按照這樣的時間觀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出的每一段文字,打的每一個電話,都可以看作是某種意義上與未來的自己的對話,這都是我們留給未來的「麵包屑」,他們一點一滴的滲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這種時空線索一旦深入到生活之中,就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或許你平時不注意留下的一個小小的筆記,一個隨手寫下的只言片語,到了未來的某一時刻就會成為啟迪他人或者自己的契機。
這對我們自身而言是如此,對整個世界和人類傳承也是如此。
我們人類在不斷的留下屬於自己的這個時代的痕跡,我們在當下留下的會為今後的未來的人類作為一個儲備,反觀我們的 歷史 ,那些曾經存在的悠久的文明的點點滴滴,不也是穿越了千年的 歷史 一直在為現在的我們提供信息嗎?
諾蘭導演用這樣的以小博大的表現方式,讓觀眾意識到萬物皆可聯系,從微小到宏觀的升華,最後乃至全世界和全人類的命運都如此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不由讓我熱淚盈眶。
《信條》是諾蘭寫給影迷的一封情書
真正考驗觀眾的是,反常的經驗和復雜的邏輯交織在一起時,人腦常常來不及處理當下湧入的全部信息。
再加上諾蘭快節奏的剪輯,能否「追趕」上情節,成為了《信條》對觀眾最大的考驗。不太誇張地說,大部分普通觀眾很難一遍就抓住影片全部值得回味的細節。
作為一個影迷,在觀看了《信條》之後,深深感覺到有一種驕傲和自豪感。這種感覺的來源不是說我一遍就看懂了這部電影。
相反,是我沒有完全看懂這部電影,但依然會沉浸在對電影的解讀之中不可自拔的感覺。
我和身邊的朋友們因為這樣一部更挑戰自我觀影體驗的作品而興奮!
我們會為時間線爭吵不停,不斷的討論、二刷三刷的極致體驗,成為了頭腦風暴最強有力的承載品!而這,或許就是最讓影迷興奮的事吧!
不得不說,諾蘭導演藉由這部電影提升了更多人的觀影層次。
看過這部電影之後,將有更多影迷進入到深層次的交流之中,會投入的討論交叉剪輯、非線性的時間、結構巧妙的劇本,並且延伸到時間存在方面的現在與未來的矛盾,以及時間是否可以獨立,是否可以分割等等問題,這是一次影迷的狂歡契機!
所以對影迷來說,這就是諾蘭導演給我們出的一道謎題,也是給我們的一封情書!
所以,大家明白了 么?
③ 電影《星際穿越》既然是膠片拍攝的,那怎麼發行藍光碟呢
很簡單,膠片拍攝後的片源可以通過設備轉換成數字格式,自然可以做成藍光或任意其他數字存儲的媒介。很多年前就已經有這技術了。
數字電影有三種製作方式:一是計算機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拍攝;三是用膠片攝影機拍攝完成後,再數字化到計算機硬碟里。從這三種拍攝方式的效果看,目前用膠片攝影機拍攝的圖像質量遠遠高於另外兩種方式,因為膠片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度還遠不是目前數字電影所能夠趕得上的。
大部分質量上乘的都是先用膠片的。
膠片電影直接播放用SXRD數字電影投影機,解析度4090x2160,即2160P,由於現在最好的顯卡和顯示器都不能支持這么高的解析度,所以轉化為1920x1080,即1080P,即1080P高清
④ 如何評價克里斯托弗·諾蘭
先說結論,諾蘭深刻地改變了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或至少參與了它在二十一世紀的變革。
但具體地說,諾蘭是個優點和缺點都同樣突出的導演。
說缺點的話,他在視聽語言的細節上存在廳渣問題。單場戲內,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地看,剪輯節奏經常拖沓,有不少累贅鏡頭。有時候他喜歡用呆板乏味的對話來推進故事,對白也缺乏神采。
本質上,諾蘭是一個膚淺的創作者,他擅長精密復雜的思維游戲,為觀眾提供解謎帶來的快感。他的敘事結構精緻巧妙,但冷冰冰的沒什麼人味兒,看完他的多數影片,觀眾的感覺是佩服大於感動。
但說到對當代好萊塢電影的綜合影響,諾蘭在最近二十年來的導演中至少可以排在前三,可能只有詹姆斯·卡梅隆和昆汀·塔倫蒂諾可與之相提並論吧(斯皮爾伯格什麼的畢竟太老了,他們更屬於上一個時代)。我不是說這三人最好或我最喜歡,而是指對「好萊塢電影」這樣一個具體的對象所產生的影響,而且我的評判標准也不是票房。
諾蘭是主流商業電影的革新者和改良者,但還談不上是顛覆者。主流商業電影也不歡迎顛覆,它只是接受改良。
不過,對於創作來說,革新碰握不是一件需要大加吹捧的事。有很多並不革新的好導演、好電影,也有很多作出革新但最終作品高度一般的創作者。一般來說,我們歡迎革新,但不能唯革新論。革新與好不好,畢竟是兩碼事。
諾蘭的革新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他在超級英雄電影中引入了一些真正的政治和社會議題。在過去,這些是不被討論的。義大利學者艾柯曾經批評,既然超人有那麼大的能力,天天去抓強盜小偷有什麼意義?他完全可以改變世界運行的法則,真正造福人類。但好萊塢不會那麼拍,這決定了超級英雄電影本質上是童話。然而《黑暗騎士》三部曲中涉及到的一些沖突,在現實生活都可以找到對應版本。也就是說,諾蘭讓蝙蝠俠處理的是一些真正的社會問題,並不是超人面臨的那些偽問題。因此,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面世時,我們都記得,有很多觀眾在感嘆這是對人性探討最深入的一部「大片」。說一部漫畫電影多麼多麼深刻,難免有點誇張,但至少這說明,在之前的同類大片中,還真的沒有達到《黑暗騎士》的程度的,甚至它在這方面可以和某些藝術電影或社會題材電影一起討論了,諾蘭在主流大片廠出品的blockbuster中做到了這點。不過他採用的策略並不高深,他只是選擇了很多炙手可熱的大眾議題,扔到影片的敘事中,觀眾自然會從中發現他們關心的內容。
以及更重要的,是某些風格創新。更具體地說,是敘事上的風格創新。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整個世界電影,包括好萊塢在內,都開始迷戀起一種復雜的非線性敘事結構,有時也稱為網狀敘事,或迷宮敘事,或碎片敘事,或拼貼敘事,或解謎電影,名稱有很多,典型影片包括《暴雨將至》、《低俗小說》、《穆赫蘭道》、《兩桿大煙槍》、《瘋狂的石頭》等等。
諾蘭屬於這股潮流,他不是最早的,但達到的高度應該是數一數二。
諾蘭主要的武器有兩種,一是人物的主觀視角限定,二是宏觀上的交叉剪輯。本質上這兩種技巧存在矛盾,因為交叉剪輯在不同場景之間跳來跳去,多少是帶有某種全知視點的,這和人物的受限主觀視點就沖突了。所以在諾蘭的作品集當中,有的是強調交叉剪輯,比如《黑暗騎士》三部曲和《致命魔術》,有的是強調主觀視角,比如《失眠症》。但在他最早的兩部個人化作品,即《跟蹤》和《失憶》中,這兩者卻結合得非常好。他犧牲了全知視點,將交叉剪輯的對象,限定為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段跳躍,有意打亂線性的時空連貫性,這就讓影片具有很強的解謎性質,尤其是《失憶》,也成為諾蘭公認最難懂的一部影片。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失憶》的敘事方法,全片有黑白正敘和彩色倒敘兩組畫面,一共是45個段落,正反相連,在揭開謎底之前,這種敘事方式絕妙地讓觀眾體驗到和主角類似的失憶感受,在洞悉門道前,我們完全摸不清上一個場景、下一個場景之間有什麼關聯,觀眾扮吵悄在頭腦中無法自己組成連貫故事。可能我們正在思索某個彩色的段落有什麼含義時,突然闖入黑白畫面,暫時抹去我們的記憶,緊張地開始新一段講述。
這種復雜的敘事方式要求非常高超的信息分配能力,你不能真的端出一盤散沙,編導必須在關鍵的片段上留下可供前後連綴的時空或因果關系。所以影片的每個彩色段落在開頭和結尾的鏡頭是互相匹配的,用這種純粹電影化的方式,開啟觀眾的記憶機關,具體是這樣:
彩1匹配1 + 黑白1 + 匹配2彩2匹配1 + 黑白2 + 匹配3彩3匹配2……
因為彩色是倒敘的,所以實際上只有每個彩色段落結束時觀眾才能意識到關聯何在。當觀眾明白這種設計之後,在每一個新的彩色段落來臨時,他一定會對開始的匹配鏡頭特別留意。
其他前後貫穿的線索不少,例如特別關鍵的美洲豹進出的鏡頭盡管從彩色變為黑白又變為彩色,但因為顯而易見的相似性,觀眾不難識別。
總的來說,《失憶》對觀眾主動參與的要求極高,我們必須善於發現各個碎片段落之間的時間關系、空間關系,然後從斷裂的時空關系中找出故事的因果關系,最後在自己的腦子里組裝成完整的故事。
設計敘事迷宮是諾蘭的最強項,在這方面,他說過自己是受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水之鄉》的影響。其他擅長復雜敘事的導演,通常讓觀眾在看到最後一塊拼圖時,就對全局瞭然於胸了。但對諾蘭來說,這可能還不夠,有時你得反復多研究幾遍,才能知道每個細節的埋伏有什麼含義。
復雜敘事在當代電影中大肆流行,很多剛出道的導演都能學得有模有樣(比如寧浩)。難能可貴的是,諾蘭並未止步於自己玩過的花樣,他在《盜夢空間》中嘗試了新的東西。這部影片一是設計了非常復雜的套層結構,二是在把復雜設定向觀眾交代時,賦予了這個過程很強的趣味性,都非常難。
他應用了最擅長的交叉剪接和多個平行的最後一分鍾營救,以在主線上進行多層敘事的嵌套。較為有趣的是,讓不同夢境層面時間流逝速度不同,於是給影片帶來一個新奇的噱頭或者說成立的動機,再運用各種不同速率的高速攝影,來表現各層空間,放大緊張感,在視覺上造成很新鮮的沖擊力。此外,諾蘭把主要的懸念和敘事拼貼游戲放到了Cobb和妻子那條跳躍交代的感情輔線中。光看錶面,這條線索非常婆婆媽媽,兩人老在絮叨什麼要在一起死啊活的,但如果明白了話中的含義,就會知道那根本不是老套的情話,因為死亡會帶來夢境狀態的躍遷,那仍是進行敘事拼貼的托辭。這條輔線到影片臨近結束時才揭示謎底,叫觀眾恍然大悟。
兩條線索採用的視角有所不同。主線任務就是把觀眾帶入全知視角,觀眾只要跟著團隊往下走就是了,肯定不會丟;輔線則更多是女建築師Ariadne的受限視角,關鍵信息是向觀眾隱瞞的,主要由她來對主角觀察、盤問,帶領我們探索Cobb的內心隱秘往事。
同樣,這種復雜的敘事策略又是在主流大片中做到的。
諾蘭常常面臨這樣一種批評:他的電影是一種庸俗化、大眾化的現代主義,像是把嚴肅藝術中早就通行的一些手法處理成山寨版的,從而娛樂更多的人。確實,通過諾蘭的電影,普通觀眾也能夠舒服地理解並享受一些本來非常前衛的藝術理念。不過諾蘭電影的定位決定了它們始終缺乏那種迷人的曖昧性,而且並不打算真正挑戰觀眾,它們太像只有一種解法的積木游戲,精確、穩定,所以機械、冷漠。諾蘭的反面例子,就是《去年在馬里昂巴》。
無論如何,諾蘭通過《黑暗騎士》三部曲和《盜夢空間》的走紅,顯示了當今好萊塢商業電影的確存在某種彈性空間,並為其他人指出了它容許的想像力邊界。他改造了好萊塢爆米花電影和超級英雄電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觀眾。
——————————————————————-
magasa,電影雜志《虹膜》主編
⑤ 諾蘭為什麼被稱為大神級導演
美國影評人和影迷給他的評價是「新千年的庫布里克,自希區柯克之後最有著裝品位的導演。
諾蘭是一位「采夢大盜」,電影的奇謀與意識的詭異在他的作品裡總是如雙蛇潛行、蹤跡莫測,而這位有著英國紳士矜持外表的導演卻在心中盡情玩味著這種蜿蜒不絕、糾纏不清。他似乎可以在夢境中醒來,又在電影中銜夢而飛。
諾蘭在故事的講述中,擅長將故事巧妙地打散,使講述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表演。對故事時間的處理,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獨到的創意。諾蘭身處好萊塢這種充斥著類型化的電影製片環境中,卻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將一部部電影創作成烙著自己印記的作品,並且得到觀眾的稱贊。
(5)諾蘭導演的電影都是用剪刀剪的嗎擴展閱讀: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父親是英國人,做廣告文案工作。母親是美國人,從事乘務員工作。克里斯托弗·諾蘭上有兄長馬修,下有弟弟喬納森·諾蘭是一名編輯。由於父母的關系,兄弟三人從小就在英、美兩國之間奔波。
《追隨》的成功贏得了艾瑪·托馬斯的芳心,兩人是大學同學,克里斯托弗·諾蘭與艾瑪·托馬斯在倫敦讀大學時相戀,畢業之後於1997年結婚,擁有三個孩子和一家製作公司,一家人現居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⑥ 《記憶碎片》:45段敘事碎片還原弒妻真相,諾蘭巔峰燒腦經典,你怎麼看
(此文過分溺愛,沒看過電影的謹慎)
說到整部電影的懸疑和燒腦,只通過獨特的敘事技巧,粉絲朋友們會突然想到《無姓之人》《禁閉島》等電影。
拉里無法接受自己殺了妻子的事實,於是把這個故事想像成自己處理的一個案件,從而達到逃避和延續仇恨的目的。
由淺入深的矛盾驅動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沒有矛盾都不可能形成一個「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完整結構的故事,所以矛盾才是故事延續和發展的真正動力。
在《紀念品》中,主要矛盾是在拉里的心目中,妻子是受害者,死了,復仇成了他生活的動力。整個故事是由拉里的復仇慾望驅動的。
(一)矛盾層次淺
拉里支離破碎的記憶和對妻子復仇的阻撓是一系列相關的矛盾,促成了劇情的發展。
每一個時間段下的進步狀態總會顯得模糊不清。當拉里去了某個地方,或者從某個地方醒來,他會失去對過去的記憶。就是因為他失憶了,才會去調查大家和他說的話是不是真的可信。
這樣每一個岔路口都會有一個選擇,選擇之後就會有下一個岔路口,一步一步的往前推。
(二)深層次矛盾
最後,拉里的心理變化顯示了電影中深刻的矛盾。
兩個線索結合起來,拉里知道自己被泰迪利用去殺毒販吉米,吉米並不是殺害妻子的真正兇手。
當拉里在泰迪的照片中寫下「永遠不要相信這個人」時,拉里心中所有的掙扎和矛盾都顯現在他的臉上。
他一直認為妻子的復仇是活著的唯一信念。沒有這個信念,他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在他支離破碎的記憶里,只記得復仇。
電影結尾,旁白提示:「閉上眼睛,世界依然存在。」拉里內心掙扎著說道:
選擇掩蓋真相繼續活在一次次報復的循環中,還是睜開眼睛接受自己殺了老婆的事實?
這種選擇的矛盾直接預示了故事情節的後續發展,為彩片的倒敘奠定了基礎。
(三)內在矛盾
拉里內心矛盾的選擇是整個故事的中心。
拉里獨自搜索犯罪檔案以進行報復。他完成復仇目標後,會一張張燒掉自己的照片,把泰迪列為下一個行動目標,拉里刻意選擇。
他之所以選擇這樣做,是為了逃避自己殺了妻子的事實,用這些「目標」來彌補自己的錯誤,減輕拉里的罪惡感,為自己設定一個活下去的目標。
正如電影結尾的旁白所說,「相信世界不是虛構的,相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記憶來確定自己的身份。」。
這種自我認同的價值是電影賦予每一個觀眾的。
影片也給觀眾帶來了幾個問題:生存的真正價值在哪裡?我們能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又怎麼能自稱生活沒有浪費?
電影編劇兼導演在故事結尾選擇拉里的內心選擇,有兩個目的。
第一,為了保持故事的敘事結構完整,把觀眾期待的結果放在結尾,讓觀眾在影片結尾有一種滿足感,滿足觀眾的需求;
二是展示作家創作這部作品的主要精髓,促進公眾對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學問題的思考,讓公眾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交替替代視角
《紀念品》的電影給觀眾帶來了兩種敘事視角,即「玩家視角」和「旁觀者視角」。
從「游戲里的人」來看,觀眾的思維是由導演和編劇控制的。一般情況下,大部分觀眾都能接受正常的講故事手法,有些倒敘和穿插也能被人理解。
但是這部電影打破了這種常規的方法,把整個故事倒著講給觀眾聽,這樣觀眾的「玩家視角」就會顯得沒有主動性,被引走。
觀眾不能通過小片段來考慮整個故事,只能順著拉里的視角。
這樣一來,觀眾就無法掌握更多的線索,期待拉里的表演帶領他們走出故事的迷霧。
作為一部電影,會給觀眾一定的代入機制,讓觀眾用主角的眼光去看待故事的發展。他們成為這部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敘事電影需要面對的某種情況。
就像電影《紀念品》里,觀眾把自己代入一個又一個的「拉里」,想像自己得了短暫的失憶,想像自己需要做什麼,想像如何找到殺害自己「妻子」的罪犯,以及未來會發生什麼等等。,並經歷拉里的痛苦和困惑。
但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完全沒有。
檢查員試圖利用他殺死毒販,並吞掉偷來的錢。毒販的妻子利用他殺死了敵人,更多的約翰·G死在了英雄的槍下。
當主人公知道約翰G已經死了,而他深愛的妻子實際上並沒有被犯罪分子謀殺時,他選擇了遺忘、關注和選擇。
因為活著一定有理由,活著一定有意義。
他把一些莫名其妙的細節刻在身上,成為了關於嫌疑人約翰·G的其他「真相」,開始了新一輪的謀殺和復仇,而這新一輪的復仇就是影片告訴我們的故事。
雖然影片只講述了一個殺死約翰G的故事,但卻讓我們聯想到了很多在此之前很久和之後很久殺死約翰G的故事,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電影張力。
很難准確定義「張力」這個詞。說哲學的意思恐怕更直白,那就是:
人生可能是有意義的,也可能是無意義的循環。為了生活,我們拒絕真理,我們不得不欺騙自己,創造一個又一個目標,一個又一個意義...
觀眾的第二個視角是它最初的身份——「觀眾視角」。他們來欣賞這部電影,是導演故事的接收者。
他們用自己的想法欣賞這部電影,觀看拉里的角色表演,同時審視整個迷霧重重的故事情節,絞盡腦汁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利弊,抓住一些小細節來推斷劇中人物表現出來的真假。
這樣觀眾就能在客觀條件的基礎上了解故事的發展。很容易引起觀眾的情緒波動,從而帶動他們內心的變化,進一步推動劇情的發展。
《紀念品》充分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剪輯鏡頭語言,黑白畫面與彩色畫面交錯,給電影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和體驗。
當然,也有離奇的故事,以及對生活在世界上的哲學層面的深刻思考。
就敘事結構而言,敘事和倒敘這兩種敘事技巧的結合將《森喜朗傳》連接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雖然這個故事以前似乎不容易被大眾理解,但它並不能阻止大眾欣賞和感受這個故事帶來的深刻思考。
編劇從故事沖突的角度,充分展現了主角的淺層矛盾、深層矛盾和內心矛盾,使主次矛盾閃閃發光,卻不影響主要矛盾——拉里內心的糾結和恐慌。
從敘事角度來看,導演賦予電影觀眾雙重身份,即「玩家視角」和「觀眾視角」,讓電影觀眾在兩者之間遊走,體驗自身感受的變化,從而實現故事的深角度挖掘。
就是這樣。這部電影本身不僅獲得了2002年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電影剪輯的雙重提名,還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事業推向了頂峰。但影片中無休止的燒腦後滲透的人生哲學仍在考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