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綜藝電影
綜藝電影又叫綜藝大電影還叫真人秀電影,是以火爆的綜藝節目為基礎而發散出來的綜藝電影,應該是屬於粉絲電影的一種,其實真正的應該叫這類電影為記錄片是最好的。而在我看來就是製作綜藝節目的導演利用了做綜藝時吸引的粉絲來得到電影的票房。
就像《爸爸去哪》、《奔跑吧兄弟》等等綜藝節目都是有拍成電影的,而《爸爸去哪》在2014新年之際上映就創下了7億的奇跡票房。但是你想啊,爸爸去哪的那些孩子們哪演過什麼電影,更別說什麼演技了,但是人家就是有個明星老爸就可以直接拍電影。他們拍出來的電影不管拍成什麼樣子都會有人去看的,因為該電影在作宣傳的時候就利用了做綜藝時的一些畫面,而且觀看他們綜藝節目的觀眾們也會去看他們的電影,這種行為對那些為了演藝事業還在努力做配角做炮灰的演員們是很不公平的,這個電影拍出來了你說讓觀眾們怎麼去做評價呢?那那誰家的孩子演技真好嗎?他們的這種票房就屬於粉絲票房。
同樣的綜藝行業也是最近幾年才火起來的,平衡發展才能進步,把電影拍成綜藝節目的樣子,讓那些支持電影行業的人們怎麼支持下去。只能說希望在時間的一輪輪淘汰下,能夠有一些不為私利的導演出現,多拍一些有意議的電影出來,滿足中國更多的影迷們的視覺要求。
2. 《開拍吧電影》公布青年導演陣容,其中都有誰
目前,有消息稱陳凱歌、許鞍華都會參加。
《開拍吧電影》的導演水平還是很強的。據說這個節目的總顧問是韓三平,韓三平可以說是影視行業的領軍人物,而韓三平作為這個節目的總顧問,相信導演們的實力不會很差,但是目前官方暫時還沒有正式公布所有導演的名單。但是,我覺得能夠以導演的身份參加這個綜藝節目,肯定都是非常有實力的導演。
主辦方決定讓張紹剛擔任節目主持人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他已經主持過很多熱門綜藝節目了。另外,有了許鞍華這個強心針,也有利於參演導演感受到比賽的壓力,有希望交出更多精彩的表演。而韓三平先生作為這檔節目的總顧問,在中國電影界擔任“領頭羊”的位置,並為這檔節目出謀劃策,肯定能夠再造神話的。這些細節來看,毫無疑問,這檔綜藝節目就是想要打造優質口碑的。
3. 為什麼綜藝節目要拍成電影
綜藝節目拍成電影主要是為了圈錢,還有就是借機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只有電影才有高額的利潤,當綜藝節目被大家所熟知的時候可以通過電影轉化為資金。
現在有很多綜藝節目都拍大電影什麼的走進電影院,這讓廣大的觀眾都比較反感。如果從電影的廣義含義來看,但凡是採用幕布投射影像的片子,都是電影。這是電影被發明之初時的定義,然而,電影發展至今,無論是世界范圍還是國內圈子,無論是製作者還是觀眾,都早已將電影的定義歸於一個相對狹義的范圍,那就是故事片。
製作方也明白,綜藝節目改拍電影成功可能性不大,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拍呢?他們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要的不是盈利,而是要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4. 綜藝是綜藝電影是電影是什麼梗
近日,關於綜藝電影的爭論引起了很多人的圍觀。顧名思義,綜藝電影就是綜藝節目改編成的電影。2014年1月31日,根據熱播親子真人秀改編的《爸爸去哪兒》在院線上映,最終收獲超過7億元的票房;2015年1月30日,同樣改編自熱播綜藝節目的《奔跑吧兄弟》上映,這部僅用6天就完成所有拍攝鏡頭的「電影」,在口碑一路走低的情況下只用了10天就收獲3.68億元票房,它激起的爭議猶勝《爸爸去哪兒》。馮小剛導演炮轟綜藝電影會導致電影產業的自殺,馮導的論點雖得到不少電影從業者和觀眾的支持,卻難以遏制綜藝電影照貓畫虎入市賺錢的勢頭。馮導的論調自然很有道理,因為他熟知什麼是真正的電影,盡管當年的《1942》在票房上輸給了更具娛樂氣息的《泰囧》,但《泰囧》至少是一部完完整整在認真講故事的電影。
筆者以為,諸如《奔跑吧兄弟》等此類加長版娛樂節目是不能稱之為「電影」的。綜藝就是綜藝,電影就是電影,二者不能混淆,更無法強行嫁接。
電影誕生100多年來,已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製作流程與工業體系,從最開始的劇本出發,到導演定調、引入投資、選取演員、拍攝鏡頭、後期剪輯、特效加入,到宣發直至進入院線,以及後期產業鏈拓展,都是基本固定好的程式,況且其中牽扯的人事物力不是一句話能說得完。綜藝電影顯然不是這套程式。
其實再好的程式,終究是程式,哪怕「綜藝電影」按照這套標准程式去操作,它就是真的「電影」嗎?答案是否定的。
電影作為藝術的一種門類,
一是要傳達導演(編劇)對社會、人生、世界的感知能力和理解程度,並把感知力和理解力通過電影化、戲劇化的手段展現出來;
二是要給觀眾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表現為審美教育,簡稱「美育」,這是蔡元培先生大力倡導的一種美學思想,這也是電影藝術的終極目的。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中國人描述出的較為全面且客觀的藝術盛景。我們也應該鼓勵、支持各種電影類型的出現,參差多態才是生活的原貌,電影也該如此。但是把加長版的綜藝節目當做電影的行為,筆者確實不敢苟同。且不說它在製作程序上差了多少「斤兩」,連一個完整故事都沒有,只是熱熱鬧鬧的歡樂了90分鍾的節目怎麼好意思稱之為是電影呢?其藝術性、戲劇性何在?
對外界炮轟此類電影質量的問題,《爸爸去哪兒》的總導演謝滌葵也曾說過自己的看法:「《爸爸去哪兒》電影就是節目的一個延續,但我們是很用心在做這個電影。我覺得製作時間只是一部電影的一部分,更重要是我們想通過電影為觀眾所傳遞的概念,那就是愛。」謝滌葵表示,當初做《爸爸去哪兒》電影的時候,就是希望在過年的時候,大家可以有更多時間聚在一起,希望「合家歡」這種中國人最傳統的親情觀念能得到體現。
謝導說出了《爸爸去哪兒》在院線成功的關鍵,借著《爸爸去哪兒》節目的熱播,在春節檔期全家團圓的日子讓一家老小「電視迷」們涌進電影院看一個「加長版」節目確實不失為一件愜意的事情。其實筆者絕非要抨擊這種合理的需求關系,只是想說明,這種快餐式的「電影」絕不能也絕不該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常態。因為真正的好電影是可以經受住時間的打磨、觀眾的檢驗,能夠給人以力量的。
記得去年看過的一部韓國電影《辯護人》給我很強的震撼,該片以韓國已故總統盧武鉉在擔任律師時,負責釜林事件辯護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沒有錢、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的稅務律師宋宇錫經歷的改變其人生的五次公審。該片於2013年12月28日在韓國上映,其後連續29天佔領票房榜首,觀影人次超過1137萬,是2014年第一部千萬人次的電影,也是韓國電影史上第9部觀影人次破千萬的本土電影。從《辯護人》最後一場戲中,筆者依稀看到了美國影片《死亡詩社》的影子,它們的共通點不是皆大歡喜,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在失望與悲痛中鑽出的那一絲堅定的希望。更另我震撼的是,2014年9月25日,由於《辯護人》引發的熱議,33年前被判有罪的5名片中原型人物接受了復審,洗刷了多年的冤屈。韓國電影再一次展現了「改變國家」的力量。電影所展現出的「希望」的力量,改變了人民,改變了社會。所以,我希望有一天,中國的電影也能展現出這種巨大的力量,推動著社會向上、向善、向前,而不僅僅是綜藝性的娛樂。(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