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電影《颶風營救2》為什麼評分不如《颶風營救1》高
2008年上映的電影《颶風營救》讓連姆大叔一夜成為全球知名的動作男星,主創團隊看到了賺錢的方向,時隔四年又推出了《颶風營救2》,但相比於前作,這部續集可是沒少挨罵,歸根結底就是新瓶裝舊酒的劇情、垃圾的剪輯和崩壞的人設。
最大的吐槽點人設:反派們集體智商下線,為凸顯主角蠢哭了
《颶風營救2》里的反派是我近些年來看同類型影片中最沙雕的,在影院里看的時候暴躁之心真的讓我想進去看看他們腦子里裝的是不是漿糊,就舉幾個簡單的片段讓大家看看:當他們抓到這位曾幹掉無數自己人的男主後,不好好看管,全都跑到開心的賭球;對著牆突突,然後探頭出牆被男主幹掉,為了送人頭而送人頭;一群人跑步抓不住一個小女孩,還累的呼哧呼哧的,讓人懷疑他們小學體育都沒及格;在自己小弟被解決後,反派頭頭看不見在他對角線的人質,就干坐著等男主來幹掉他。這批反派絕對是我看過的最差勁的一批反派。
2. 不同角度評析《愛樂之城》這部電影
《愛樂之城》上映於2017年,由敗悄李著名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指導。影片講述了兩個為夢想奮斗拼搏的年輕人相遇、相識、相知、相離的故事。該片上映後在全球奪得6億票房,同時斬獲了第74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而該影片優異之處在於整部電影呈現出的視聽語言。查澤雷導演使用大量的裝置藝術,用色塊、幾何形狀以及光線的明暗區隔形成了明確的風格性特徵。對於影片大膽鮮艷的色彩與錯落有致的光影使用,筆者想探析突出的畫面語言要素對《愛樂之城》所產生的價值與效用,並為本國的歌舞劇提供借鑒思路。
一.夢想的別樣詮釋
夢想題材相關電影,較之英雄主義、政治、種族人權等,受眾群體更為廣泛。從橫向維度看,電影中出現愛情、夢想、音樂、歌舞等要素,也有尋運帶常視角關注的金錢、地位與成功。從縱向維度看,「冬·春·夏·秋·冬」連續的季節貫穿影片的時間軸線。電影中男女主角Sebastian與Mia,一個為熱愛的爵士樂堅持不懈,一個為演員夢不斷試鏡。對夢想不輕言放棄,這是《愛樂之城》背後欲表達的主旨。
二.色彩運用的具體美學
電影,重在視覺傳達,以期將電影中美麗的幀數展示到觀眾眼前。其中,色彩在現實與藝術世界中都為不可或缺的存在。從默片時代到全息電影時代,感官的刺激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變得更甚,畫面中的色彩結構也由黑白過渡到彩色。不難看出,電影畫面色彩顏色愈發豐富,色彩運用也愈發大膽,在電影業中色彩似乎越來越受導演的歡迎與看重。
色彩不同於畫面線條的運用,對物體進行簡單勾勒,相反則傾向於在物體表面流連,與此隨著光線明暗、陰影深淺而產生不同變化。人體中的視覺器官對色彩敏感度偏高,細膩的色彩賦予眼睛對事物的別樣感覺,能夠讓人腦產生獨特的記憶。它提供了對光的全色域分解,通過光的折察遲射,產生更美的畫面,也能脫離光線獨立呈現。
《愛樂之城》在視覺上的美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顏色搭配與空間調度的出色發揮。演員間的服飾顏色,演員與周圍環境的顏色,都經過精心設計。還有諸多場景比如街道、廣告牌、小巷、公寓、咖啡館、飯館等,顏色都與主角的服飾(從頭到腳的裝扮)隱隱暗合,而且寓意了主角當時的狀態與情緒,達到渲染與突出的效果。歌舞片較為重視演員的服飾與裝扮,由於影片節奏隨時處於歌舞的律動狀態,裝點服飾的顏色使整個場景錦上添花。在色彩的運用上,《愛樂之城》將角色與周遭環境完美疊化與對比,幾乎每一幕都有匠心獨運的色彩搭配。
三.色彩在歌舞片中的價值效用
歌舞片中人物形象實為突出的部分,《愛樂之城》從側面另闢蹊徑,大膽的色彩運用不僅成功塑造出令人記憶深刻的藝術場景,也升華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藝術的色彩設計將顏色運用於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從服飾到配飾,小到每一個細節。從人物本身出發,色彩像是一支點睛的畫筆,透過外在的展示表達人物的內心深處,不僅色彩能和情感自然融合,還能通過色彩的變化烘托出人物的性格,使兩者產生浪漫的共鳴。
分析《愛樂之城》發現,男主角服裝以黑白灰三色為主,色彩較為單一,風格干練簡潔,暗示男主角是個沉穩且平淡的人。反觀女主角米婭,影片前段參加派對時身著寶藍色連衣裙,該顏色象徵著高貴,同時高飽和度色彩給觀眾帶去極強的視覺沖擊。不單表現出米婭希望得到在場的關注,還表現了自身較高的審美要求。此外,影片中她身著經典的黃色裙子出場,明亮的黃色代表熱情與渴望;影片後半段中,熱戀時期的米婭多穿粉色、淡紫色裙子,這些溫暖浪漫的顏色與戀愛中的米婭心態相吻合,在視覺上也成功塑造了一個熱戀中的幸福小女生形象。高飽和度的撞色出現於第一次女主角與朋友參加宴會,色彩大膽極富張力,既突出單色特點畫面,又不乏三四色對比。影片後半段出現許多艷麗的場景顏色與五顏六色的群演服飾道具,這都與好萊塢黃金歌舞片時代的場景有相似之處,卻又不限於此,導演還加入一些現代的視覺元素,復古又時尚。
以《愛樂之城》為例展示了色彩運用在歌舞片中的表現效果,尤其對歌舞大片中色彩設計的美學、人物塑造、主題升華、情節推動、文化展示方面等進行了分析。影片中的色彩藝術與光影藝術共通,給觀眾營造了一幅幅動靜結合且搶占眼球的美術構圖。查澤雷導演在《愛樂之城》里用大量高明度、高純度摘的色彩來描述、鋪開電影故事情節時,呈現出了較好的敘事表達效果,電影畫面中色彩情感的變化也恰到好處地影響著觀眾的情緒。該片中色彩運用的成功之處,能為我國歌舞類電影帶來深刻的啟示。中國導演應借鑒並升華這樣的藝術形式,結合中國當下的電影市場,融入本土的中國文化精髓,進一步優化提升我國歌舞電影中色彩的表現美感。
3. 有兩個叫大衛的導演,大衛芬奇,大衛林奇,有誰可以幫我區分一下
這2個人都很厲害
大衛芬奇(David Finche)
就是<七宗罪>和<搏擊俱樂部>的導演,只要記住這個就行了說多了都是廢話
大衛·林奇(David Lynch), 貼下資料
1946年1月20日出生於美國蒙大拿州的米蘇拉,這是一個和他幾部影片場景類似的美國小鎮。因為做科學研究的父親經常舉家搬遷,童年的林奇常常跟隨家人從一個州到另一個州。學生時代,林奇上過各種各樣的藝術學校,21歲結婚,不久有了個兒子詹尼弗·錢伯斯·林奇,詹尼弗後來繼承父業當上了導演。
林奇的童年生活經歷,加上他在費城一所藝術學校讀書時經常聽到身邊發生的暴力事件,後來啟發他開始拍攝了荒誕恐怖片《橡皮頭》(Eraserhead)(1977)。林奇歷時5年,才最終完成了《橡皮頭》的拍攝,但因為電影情節怪異,影片起初被打入冷宮。後來多虧電影發行商本·巴倫霍茲的努力,影片才得以上映,並得到評論界的廣泛肯定。
《橡皮頭》的成功,將著名導演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和林奇吸引到了一起。1980年,布魯克斯邀請林奇執導了劇情片《象人》(The Elephant Man),這是林奇創作的第一部主流影片,影片自始至終貫穿林奇獨特的心理感受,後來獲得影評界的如潮好評和商業上的成功。接著,林奇又執導了由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小說原著改編而成的動作科幻片《沙丘》(Dune),因為缺乏新意,觀眾反響平平。1986年,林奇執導了出道以來第一部最具個人色彩的懸念片《藍絲絨》(Blue Velvet)。他運用詭譎的手法,反映出美國社會最陰暗的一面。憑藉此片,林奇贏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被媒體譽為「世界上最好的50位導演」之一。
1990年,林奇因揭示黑暗和暴力的公路片《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捧得戛納電影節最高獎,又憑超現實主義電視劇情片《雙峰》(Twin Peaks)取得巨大成功。但他在1992年所拍的喜劇系列電視劇《在空中》(On the Air)卻並不怎麼成功。1997年,林奇以一部高深莫測的懸念驚悚片《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重返影壇。1999年,林奇一改過去的風格,執導了公路劇情片《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重新打動影評家和觀眾的心。
2001年,林奇又回到他所擅長的黑色詭異風格上來,編劇執導了以好萊塢為場景的懸念劇情片《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並因此獲得第54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及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並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編譯:騰訊娛樂)
音視頻:
其它: 獲獎紀錄;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法國《電影手冊》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第54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年度十大影片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第12屆歐洲電影獎國際銀幕獎 1990年因《我心狂野》獲第43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1987年因《藍絲絨》獲第59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6年因《藍絲絨》獲波士頓影評協會最佳影片獎 1981年因《象人》獲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 1981年因《象人》獲第34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星座:水瓶座代表作:《象人》1980、《藍絲絨》1986、《我心狂野》1990、《 穆赫蘭道》2001 所獲獎項:2001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第54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大衛·林奇(David Lynch)是當代美國電影界的一個多面手,既是著名的編劇、導演,又是優秀的電視製作、攝影師、漫畫家、作曲家和書畫刻印藝術家。他在主 流派和超現實主義之間保持著一種游刃有餘的平衡,在銀幕上無情地揭露了現實生活中黑暗和極端暴力的一面,使作品散發出獨特的個人魅力 。與同時代的電影製作者相比,他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大衛·林奇的父親是美國農業部的一個研究專家,由於家庭的不斷搬遷,他從小 在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幾個州長大。最終成為鷹級童子軍(Eagle Scout)中的一員,並在肯尼迪總統的就職典禮上客串過領座員。兒時的林奇志向是做一個書畫刻印藝術家,1963年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科科倫 藝術學院(Corcoran School of Art),師從於表現派畫家奧斯卡.科科施卡(Oskar Kokoschka),並曾赴歐洲進行短期的留學。1966年初,他回到了費城,進入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Pennsylvania Academy of Fine Arts)就讀,並開始嘗試製作影片。 主要作品: 2001《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法國《電影手冊》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9《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年度十大影片、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第12屆歐洲電影獎國際銀幕獎 1997年《迷失的高速公路》(「Lo st Highway」) 1994年《迷離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0年《美國史》(「American Chronicles」) 《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第43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雙峰》(「Twin Peaks」) 《心碎的夢想》(「In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 1986年《藍絲絨》(「Blue Velvet」)第59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波士頓影評協會最佳影片獎 1984年《沙丘》(「Dune」) 1980年《象人》(「The Elephant Man」)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第34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 1977年《橡皮頭》(「Eraserhead」) 1974年《截肢者》 (「The Amputee」) 1970年《祖母》(「The Grandmother」) 1968年《字母》(「The Alphabet」) 1967年《六個蒼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