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說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導演電影―電影導演的藝術》[美]埃里克�6�1舍曼 丁昕等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這本書非常的有意思,作者給出一個一個問題,不同的導演根據自己的拍攝實踐給出甚至完全不同的答案,這對於想拍電影的人來說是一個借鑒,對於一般讀者是一個非常好的關注電影的視角。那種正反兩種思維都合理且都很有必要的觀點放在一起,對於我們思考電影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一個導演,他的電影就是他的王國,誰也無法主宰,除了他自己。所以,電影往往充分的表達導演的思想,導演往往有獨特的思想。電影多大程度的達到他的思想,就多大程度上實現了他的藝術。
電影是綜合藝術,它強調的是整體感,用具體的音響、攝影、劇本、表演、剪輯等都要圍繞這個整體感,沒有整體感的攝影再美都失去它在影片中特有的意義。有時候太突出的某種個體性藝術表達反而會破壞整體。就像羅丹把巴爾扎克的雙手(雕刻得非常精美)無情的砍掉一樣,有遠見的導演往往也需要這方面的智慧。
電影導演的任務就是任何可以運用的形式把自己的觀念、藝術理念比較好的傳達出來,使電影的整體感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烙印。
導演就是用圖像表達感情和理念的動物。無論你有多麼深厚的人文底蘊,有多麼博大的終極關懷,你必須首先通過圖像,並且熟練的運用鏡頭語言表達。優秀的電影還需要使這種轉變變得流暢,觀眾要能感覺你明朗的風格, 又可以知道你表達的東西。這就給了你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方面,你的觀念你的感情要有獨特的地方,這方面可以給觀眾以非常強烈的印象。另一方面,表達的手段要有你自己的風格,也就是鏡頭語言,也就是你的理念的圖像轉化問題。這涉及到電影形式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電影技巧、電影理論構成了它主要的活動空間。
電影是一種感覺,並且,電影是不同於生活的另一種感覺,我們的生活也許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但我們的電影不可以,它必須給我們新鮮的東西,特別是優秀的作品,它總是在某些方面給我們不同反響的震撼力。
「一直吊著觀眾的胃口」是電影一直比較常用的策略,每個觀眾在觀影時都會帶有某些疑問,跟著劇情的發展尋找答案,它讓觀眾積極主動的進入電影,使觀眾和電影互動。可能很多情況下直到電影結束觀眾都沒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說電影根本就沒有給我們什麼答案。有些時候觀眾走出電影院會恍恍忽忽的。這也可以算是一種回味吧。
電影和戲劇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戲劇的一次性表演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其導演能力的發揮,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一次性給導演更高的要求。但演員在戲劇中還是發揮中心的作用 ,而在表演時導演只能在靜靜的觀賞著,表演前的指導不一定在戲劇表演時必然帶來效果,但在表演時你完全無能為力。只能以這種狀態呈現 。可是電影導演就不一樣了。他可以反復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直到最佳狀態為止。他在表演中都可以及時的指導。所以,電影導演更多體現的是導演的想法和藝術。導演可以做很多的工作。而正是在這諸多需要抉擇的工作中導演的藝術追求和風格在拍攝過程中不自覺的形成。
小說和劇本有距離,劇本和電影同樣有距離。這是勿庸置疑的。也許表達的是同一個東西,但是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小說是一種藝術類型,電影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藝術類型。有很多的人對電影拍攝出來沒有和小說原著完全吻合而感到非常的不滿意、非常的惱火,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你並不知道導演在拍攝這部電影的追求是什麼,他沒有一模一樣拷貝小說原著的 義務。導演的想法不可能和作家的想法完全一致,張藝謀的電影《活著》和余華的小說《活著》的結尾有很大的不同,也許小說的結尾更震撼人心,但你不能說張藝謀的電影就不該有這樣的結尾。電影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沒有一點溫和的絕望的結局在電影中是不受歡迎的。也許有人要說法國新浪潮,那是另一回事。但是小說不同,讀小說的人大多是那些有文化的人,所謂受過教育的人,作家的願望之一就是讓讀者體味那種沒有任何依靠、沒有任何希望的孤獨。不同的藝術用同樣的標准去衡量是不合理的,有時候這種要求也是過分的,甚至是多餘的。
寫作是一種想像性的工作,而電影是一種把想像性具體化的工作。這種想像性的實現過程究竟會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呈現是導演說了算。而不是作家說了算。只能說接近原著或者不接近原著。並且,我認為這並不是評價電影好壞的標准,你不能說一部精美的電影不接近原著就不優秀。說到底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強加給導演的任何東西都是不被接受的。但這不是說電影就不需要責任感、不需要使命感,它同樣追求深刻、追求本質的東西,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我個人認為若一個導演總是跟著編劇走,或者說跟著小說原著走,照劇本或者小說情節毫無保留的發展,是導演的失敗。
也許,若你想理解什麼是電影,《導演電影》可以給你一種思考的方式。它很特別,它讓你想很多關於電影的東西,它甚至讓你有自己關於電影的想法。
⑵ 學導演要看些什麼書
一、《不僅僅是好萊塢》
精選伍迪•艾倫近年來六部佳作進行細讀,對其編劇、導演藝術做了力透紙背、獨辟蹊徑的論述。
從電影文學到電影美學,從劇作結構到導演修辭學,從電影本身到電影背後的大文化背景均有涉及。
對與電影內容相關聯的諸多藝術家及藝術史、比較文化、跨文化研究、人類文化學、性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媒體學等學科和話題全面對接,無一迴避。書中論述立論新穎、旁徵博引,令人耳目一新,不遜於伍迪•艾倫電影作品本身。
⑶ 張藝謀導過很多電影,他的電影風格到底屬於哪種派系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主題大都比較深沉,富有名族氣息,而且發人深思。當然,最為導演都有自己的風格,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歡。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評價張藝謀的電影,我認為是「激情」。是一種箭在弦上蓄勢待發的期待感,是一種隨時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劇情帶給人的緊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