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外名人作家簡介,中外各十個。急······請快點,好的話我會加分。
1. 朱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詩人,民主戰士.
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蹤跡》。
2.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故事新編》。以及其他散文集16部。曾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
3.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現代著名小說家,戲劇家被譽為「人民藝術家」,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小說),話劇《龍須溝》《春華秋實》《茶館》。
4.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等
5.冰心: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原名謝婉瑩。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春水》,散文《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等。
6.郭沫若: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我國現代傑出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屈原》《蔡文姬》等。(初中生們學過的《雷電頌》就是選自《屈原》)
7.白居易 年輕的白居易初次到洛陽,拜見著名詩人顧況。當時白居易未成名,顧況看著白居易這個名字,笑著說:「洛陽米貴,居住不易啊!」接著,他翻開詩稿,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被白居易這美妙的詩句驚住了,連忙說:「能寫這樣的好詩,在洛陽居住就容易了……」
8.吳敬梓 《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晚年生活很貧困,他住在南京大中橋時,只有古書幾十冊,日夜誦讀自娛。最後,連這些書也拿去賣掉買米。 冬天,吳敬梓缺衣少食,當然談不到買酒禦寒。他便邀請五六個好友,乘月色走出南京城南門,繞著城牆走,一路上唱歌、吟詩,你歌我和,直到天亮,走進水西門而散,夜夜如此。由於走了幾十里路,全身就暖和了,吳敬梓幽默地稱夜間之行為「暖足」。
9.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韓愈(768 824),字退之,河南人,人稱「韓昌黎」。韓愈的真正成就,在於文學領域。韓愈積極領導了唐代古文運動,並使這一運動獲得重大的成功。 所謂古文運動,就是改變漢魏六朝以來的駢體文,恢復先秦時代的散文體。韓愈把古文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10.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堯棠)
巴金,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
國外:
1.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詩人.代表作:四大悲劇《麥克白》《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喜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悲喜劇《羅蜜歐與朱麗葉》
2.莫泊桑:法國著名小說家,一生中共著短篇小說350多篇,長篇小說6部,游記3本,以及許多文學、政治、時事評記,代表作《俊友》《一生》,短篇小說《羊脂球》
3.羅曼.羅蘭:法國作家。代表作《名人傳》《約翰.克利斯朵夫》
4.列夫.托爾斯泰:19世紀後半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復活》
5.高爾基: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前蘇聯社會主義文學奠基人,著有《高爾基全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6.安徒生:丹麥童話作家,一生共著童話160篇,代表作<<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皇帝的新裝>>等。
7.列寧 列寧在學校里,每門功課都學得很好。老師講課,他用心聽。老師留的作業,他認真做。 列寧做完學校里的功課,還讀許多課外書。他常常把書里的故事講給別人聽。他愛書里那些勤勞勇敢的人,拿他們做自己的榜樣。 列寧十分愛護書。他從來不把書弄臟,也不把書到處亂扔。
8.居里夫人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麼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9.阿爾德羅蒂:義大利醫生 阿爾德羅蒂(1223-1295),1223年生於佛羅倫薩,義大利醫生。他少年貧困,成年時才有了受教育的機會。他曾在當時西歐最好的醫學校之一的波洛尼亞學習,進步極快,於1260年在該校執教。阿爾德羅蒂在希臘醫學與歐洲醫學之間起了橋梁作用。他還為希波克拉底、蓋倫以及阿維森那寫述評注釋性文章,並建議讀者閱讀原著
10.達·芬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 列奧納多· 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人類智慧的象徵
.《最後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蒙娜麗莎》則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
⑵ 德國電影表現主義經歷的四個階段的變化十萬火急!!!!
一、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精神世界
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為標志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誕生,從1919年一1924年大致經歷了5年的時間。這一電影美學流派同上述法國先鋒派電影中 的各種美學流派一樣,受到先鋒主義文藝運動的影響。德國表現主義開始於1910年的慕尼黑,它首先在繪畫中,而後在文學、戲劇、音樂及建築藝術中相繼出 現,形成了一場文藝運動。表現主義受後印象主義的影響,反對印象主義中殘存的中心透視的傳統空間法則,他們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畫派」的影響,強調作品的直 覺感受和主觀創造,不求復制現實、對理性不感興趣,他們崇尚原始藝術的非實在的、裝飾性的美,並以濃重的色彩、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出一種極端的純精神世 界,致使超現實傾向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表現主義的美學追求,在德國戰敗後的那個動盪不安的社會中迅速地發展起來,在柏林的街道、商店、劇場和咖啡館 中,招貼畫、廣告畫和裝磺設計都被蒙上了一層表現主義的色彩。德國藝術家仍對於社會現實憤然不滿,並採用表現主義變形、誇張和奇特的藝術語言,作為他們內 心恐懼、焦慮的外部精神的流露。在這樣一種社會政治、文化的背景下面,表現主義的電影誕生了。
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羅伯特·維內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以劇中人物弗朗西斯的敘述,揭示了卡里加里博士的邪惡和他對社會所 施加的暴力和恐怖,創造出那個純屬於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世界。保羅·威格納的《泥人哥連》(1920年),描寫了一個由社會政治所造就的專制暴君的殘酷性, 並藉此轉喻為威瑪共和國初期德國的命運。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記》(1921年,又譯《疲倦的死》),在命運之神囚禁著千萬條生命的高壘堅壁的城堡中,一 次愛情與死亡的沖突,終於征服了命運之神。
弗萊德立希·茂瑙的《吸血鬼諾斯費拉枚》(1922年),是關於布拉姆·思托克的吸血鬼的故事,而影片中成群結隊的老鼠,則預示著那令人可怖的鼠疫。保羅 ·萊尼的《蠟像陳列館》(1924年),蠟像館中3個蠟人起死復生,各自講述了他們以殘酷的刑罰殘暴地統治人類的故事。在這些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題材 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往往從那個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去尋找素材,在那似乎與現實隔絕的、封閉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孤 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然而,這恰恰映現了戰敗後的德意志民族的社會心理狀態。而以象徵表現內心現實,以主觀化反證社會現實,正是表現主義電影 以美學化、風格化的形式,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的實際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影片《卡里加里博士》曾被當時的人們以「卡里加里主義」作為表現主義的代名詞,將二者等同起來。這便突出了這部影片作為代表作品的重要地位。編劇是卡爾。 梅育和漢斯·雅諾維奇為這部影片提供了一個反常規的敘事方式,影片一開始由弗朗西斯向另一個人講述他所經歷和參與過的一段事。接下去,影片便進入了事件本 身:幾起謀殺引起了弗朗西斯對游戲場上施催眠術的性情怪僻的卡里加里的懷疑,但警方以查無根據否認了弗朗西斯的猜測。
又一起殺人未遂,弗朗西斯跟蹤卡里加里來到了精神病院,結果發現他竟是這家醫院的院長。一次趁卡里加里睡覺的機會,弗朗西斯和醫生們翻看了他的日記,發現 了他以催眠術控制和指使他的病人進行謀殺的真相(這里運用了幻想畫面)。在被揭露為兇手的時候,卡里加里歇斯底里的如同一個精神病患者。影片又回到了開 始,弗朗西斯以戰勝了對手結束了他的敘述。但影片並沒有完,弗朗西斯再次來到精神病院,在他與卡里加里的沖突中,卻向我們證實了弗朗西斯實際上是精神病院 的一個病人,而卡里加里則完全是一個善良的醫生,在他分析弗朗西斯的病情時,確認他的病可以治癒,全片結束。影片的劇作結構非常富有特點,出現了多層面的 敘事,特別是最後一筆(當然,在克拉考爾論《從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認為這一筆是導演羅伯特·維內的絕妙處理。)使得本來就是戲中有戲的敘事形式又 增添了一層曖昧性敘事,使影片結構更加復雜。最終關於謀殺的幻想主題也得以形成,從而使觀眾進入到一種對於真實的相對性的思維狀態之中,人們不僅要問誰是 真正的病人?誰究竟失去了理性7這種沒有答案的處理,恰恰是作品的獨具匠心之處,它是創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真理與謬誤、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界限不清的狀態的表 現。而對於資產階級權威人物的象徵——卡里加里所進行的描寫與揭』露,則實現了創作者對於資本主義的道德、倫理以及社會秩序等所進行的曲折鉤批判。《卡里 加里博士》在敘事上富有創造性的主觀表現,被克拉考爾評價為:
「即使在今天,電影敘事也沒有能夠普遍地取得這樣出色的成就」。
《卡里加里博士))的另一個不同尋常的風格化的特徵,是影片表現主義造型風格的處理。那個由「狂飆社」助三位表現主義畫家:
赫爾曼·伐爾姆、華爾特·羅里希和雷曼所繪制的布景:
建築物是傾斜的,地面是失去水平線的,遠近透視也是相互顛倒的。表現主義的畫家們以一種超現實的扭曲形式創造了影片模糊的「出了問題」的幻覺世界。這個布 景不僅有效地體現了作品的敘事背景和情調的要求,同時,還在影片中起到了視覺主導作用,創造了世界電影史上由美工師決定影片視覺風格的先例(在德國,這時 的美工師薪水已相當高,著名的美工師可以拿到比主角還要多的錢,這與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區別)。影片中人物造型的處理也與布景相一致,演員以奇形怪狀的服 裝、戲劇臉譜式的化妝和動作誇張的表演,創造出卡里加里(維納·克勞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特別是卡里加里,在喬治·薩杜爾的評價中被稱作「悲劇 的典型」,同時,他還指出:「這個典型所代表的與其說是個人物,倒不如說是一種心理狀態,即一種殘忍和急躁、幻想和瘋狂的混合心理狀態」①。人物造型和背 景造型和諧地在風格上統一起來。《卡里加里博士》造型特徵的另一個方面,是影片光和陰影的處理。在布景的繪制中,畫家們就十分注重明暗的對比。而在拍攝的 過程中,影片沒有使用自然光效,完全靠人工照明,創造出投射在自牆上的人物黑影的視覺效果,更加突出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怖感。創造性地動用光的陰影效果, 最終成為表現主義影片視覺造型的一大特徵,向表現主義戲劇學習,他們利用腳燈造成使人物變形的巨大投影。
在保羅·威格納的《泥人哥連》中,還精心設計了手提燈光、煤油燈光、火炬等一系列光源效果,用於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營造影片的環境氣氛。在表現主義電影 之後,具有表現力地運用燈光效果的方法,最終發展為所有德國電影形式表現的一大特徵,同時也為電影恐怖片的造型的表現手段提供了經驗;表現主義的電影製作 者們就是這樣,接受了表現主義造型藝術的影響,對於他們眼中的那個荒誕的社會,在《卡里加里博士》一片中,尋找到一種怪誕的造型視覺語言來進行表現。
當然,應該指出的是,在赫爾曼。伐爾姆的「電影應當成為活動的圖畫」的觀念的影響下,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確成為一部活動起來的表現主義繪畫,被完全剝 奪了電影的物質性,而成為梅里愛式的「銀幕即舞台」的觀念的再現。然而,《卡里加里博士》並非是簡單地重復前者的形式,而是從梅里愛的取悅於觀眾的魔術表 演,到這部影片神秘、復雜而深刻的敘事;從梅里愛的作為戲劇背景的布景的使用,到這部影片作為環境和氣氛的視覺造型的創造;從梅里愛的固定視點的表面狀態 的形式表現,到這部影片深人人物內心和精神狀態的探索,等等。雖然,同樣是客觀地記錄舞台,同樣是屬於戲劇舞台的場面調度,但《卡里加里博士》中的人物不 是簡單的橫向運動,而是出現了奇特的縱深運動(比如,影片開始的游戲場和夜間追逐兇手的段落的處理等),使人物與布景相互作用,造成了一種立體效果。並給 人以啟示,說明在攝影機前面的畫面構圖和場面調度的重要性。
表現主義電影在《卡里加里博士》之後,作為一種風格化的形式被人們所接受,電影製作者不再把表現主義僅當作是瘋人的敘事視點來看待,而是讓它在創造恐懼與 幻想故事中起到風格化的作用。正如克拉考爾指出過的那樣,《卡里加里博士》成為以後一系列描寫專制暴君的影片的前驅。在他之後,《吸血鬼諾斯費拉杜》、 《三生記》、《泥人哥連》等一系列影片出現,他們同是關於謀殺、死亡和暴力的主題的表現,同樣突出了表現主義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觀的 手段創造出來充滿神秘主義的作品。然而,所不同的是這些影片不拘泥於《卡里加里博士》的舞檯布景的表現形式,而是部分地具有法國超現實主義影片中的實景拍 攝的特點,但在這自然背景前面活動著的人,仍舊是屬於表現主義戲劇舞台式的濃重化妝和誇張的表演。表現主義電影美學的實驗,是對電影超現實傾向的發展,特 別是從內容到形式的表現,是建立在當時的德意志民族的特殊的心理狀態上的,因此,正象霍華德·勞遜分析的那樣:「這些影片所反映的社會環境一般都是混亂 的。有的影片表現狂人征服社會;有的表現生性殘暴的人強行進行極權統治;有的表現男男女女聽任超自然的擺布;有的把犯罪和墮落表現為人類社會必然具有的屬 性。大部分影片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含蓄的批評。但有些批評只是低聲表示不滿,有些則冷嘲熱諷地接受現狀。更多的影片是表現痛苦、失望和無可奈何的憤怒, 偶爾也流露出一線希望」。
去這個人的BLOG看看,貌似不錯。希望找到你想要得http://hi..com/aicaocao/blog/item/e069a6b7e34e76f430add1bc.html
⑶ 歐洲中世紀黑死病逃難電影有哪些
1、《黑死病》是由Christopher Smith執導,Sean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主教認為是巫師散播疾病,意欲懲治。以上帝的名義派人緝拿的故事。
2、《屋頂上的輕騎兵》是一部由讓-保羅·拉佩紐執導,朱麗葉·比諾什、奧利維耶·馬丁內茲主演的愛情片。該片由法國作家吉歐諾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義大利革命青年安吉羅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一段傳奇般的愛情經歷。
3、《鼠疫屠城》是由Jörg Lühdorff執導的驚悚片,ristian Kahrmann、Anne Cathrin Buhtz參加演出。《鼠疫屠城》講述了法蘭克福市遭到了群鼠的襲擊,在葯也控制不了的情況下不得已闖入鼠穴展開了滅鼠行動的故事。
4、《急往遲返》一連串的命案發生了,所有門上沒有被畫上反寫的4符號的房客都死了,死者都是全身赤裸,被澆上黑漆,醫生難以解釋其死因。探長阿當斯貝格懷疑這與街頭宣讀公告人喬斯·勒蓋恩在巴黎雷阿爾(LES HALLES)廣場上有時用拉丁文宣讀的神秘信件有關,他開始調查,逐步解開了黑死病殺人事件背後隱藏的真相。
5、《黑死病的面具》是以 19 世紀美國文學家 愛倫坡的《紅死病的面具》為基礎,由黑澤明與 井出雅人在 1977 年共同撰寫的腳本。當初的計劃是要拍攝成俄國電影。作品以 20 世紀初為背景,並以讓眾多人死亡的傳染病為題,描繪了人在面對恐懼和身心極限時的狀況所展露的人性。
⑷ 好看的災難片
好看的災難片有《完美風暴》、《末日崩塌》、《天地大沖撞》、《海神號》、《天崩地裂》 。
一、《完美風暴》
點評:一貫的災難片的劇情,但是本片船體在即將被大海吞沒的時候 ,我看到的並不是彼此推究責任的責備聲,也沒有為這次冒險感到懊悔的悔恨聲,有的只是彼此的安慰,有的只是對親人的懷念與祝福。也可以說他們是一群瘋狂的漁民,在死神面前不畏懼,可怕的大自然,可怕的大海,可怕的風暴。
五、《天崩地裂》
點評:97年的老片,特技就算放在現在來看居然還算不錯,火山噴發下的小鎮看起來真的有世界末日的感覺,只是劇情略顯簡單,可以說是特效一半的《2012》,不過對於當時的片來說,已經是非常非常的贊了,以前的片不可能如現在這么絢麗,但一定值得一看。
⑸ 外國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奧爾罕·帕慕克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於2005年榮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作品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都柏林獎等等。其中,《我的名字叫紅》獲得了包括法國文學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都柏林文學獎在內的歐洲三大文學獎項。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多種語言出版。文學評論家把他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
阿西莫夫
艾薩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說作品在線閱讀。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阿瑟·C·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 (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 1917-2008)是英國及斯里蘭卡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 阿瑟克拉克1917年12月16日生於英格蘭西部薩默塞特郡邁因赫德,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志。在中學和Huish語法學校畢業後,由於無法負擔大學費用他在校董會的養老金部門得到一份審計員工作。
安東尼·伯吉斯
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一九一七~一九九三),英國當代著名作家,生於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五日,自幼喪母。他出身天主教世家,父母都從事音樂舞蹈,但他卻心安理得地背叛了在英國不算主導宗教的天主教。為此,他在小說中頻頻展現「自由意志」和「命中註定受天主拯救」觀點之間的對立;除了《發條橙》,還有《缺少的種子八一九六二年》和《塵世權力》(一九八0年),都表明他的信仰游動於殘存的貝拉基主義(五世紀在英國本上出現的基督教弄端,認為人類性本善,享有自由意志。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美國科幻大師,現代科幻小說的締造者之一,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第一屆得主。
阿瑟·黑利
1920年出生於英格蘭,在國外被譽為著名暢銷書作家、行業小說之王。14歲的他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中斷學業,二戰中參加了英國皇家空軍,在中東和印度執行任務。1947年,黑利離開英國,定居加拿大,之後取得了加拿大國籍(同時保留英國國籍)。後生活在美國,1969年又移居巴哈馬的一個小島。正如其本人所說的那樣,阿瑟·黑利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編織故事」,他擅長把日常的故事寫成引人入勝的驚悚小說。他常以金融業競爭、飯店經營這樣的行業故事為背景,小說的主人公多是經理人、醫生這樣的職業人士,他所出版的作品在歐美國家引起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大飯店》甚至成了旅館管理專業學生必讀的「教科書」。而人們避開周一周五生產的轎車,因為《汽車城》中說流水線工人度周末心神不定而使質量無法保證。黑利的意義已經超越了通常的暢銷書作家。《超載》說的是電力建設趕不上消費社會的發展而引起的大停電,在六十七年代的美國上演過,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又在上演。阿瑟·黑利於2005年11月25日在巴哈馬去世,享年84歲。
阿爾貝·加繆
加繆(1913~1960) 法國小說家、戲劇家、評論家。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城。他父親在1914年大戰時陣亡,母親帶他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生活極為艱難。加繆靠獎學金讀完中學,1933年起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繆積極參加了反對德國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大戰爆發時他任《共和晚報》主編,後在巴黎任《巴黎晚報》編輯部秘書。德軍侵法後參加地下抗德組織,負責《戰斗報》的出版工作。加繆從1932年起即發表作品,1942年因發表《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說《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評,但是《反抗的入》(1951)一書由於宣揚「純粹的反抗」、即反對革命暴力而導致了他和薩特的決裂。他主要的作品還有隨筆《西敘福斯神話》(1942),劇本《正義者》(1949)、小說《墮落》(1956)和短篇小說集《流放和王國》(1957)等。加繆於195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1960年1月4日死於車禍。
阿爾弗里·繆塞
阿爾弗里·繆塞,是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的四大詩人之一。繆塞在他的一生中,除了詩歌以外還創作了不少戲劇和小說,發表過一些頗有影響的關於社會、政治和文學藝術的論文。繆塞等許多劇本,取材於歷史或民間故事,一般都以戀愛心理描寫為主要內容。劇本的中心人物,大多是作者的自我表現。繆塞的劇體比承了18世紀以戀愛心理分析見稱的馬里沃的傳統,在法國浪漫主義戲劇史上別具一格。
奧森·斯科特·卡德
奧森·斯科特·卡德科幻小說作品在線閱讀。
奧森·斯科特·卡德是當今美國科幻界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在美國科幻史上,從來沒有人在兩年內連續兩次將「雨果獎」和「星雲獎」兩大科幻獎盡收囊中,直到卡德橫空出世。1986年,他的《安德的游戲》囊括雨果獎、星雲獎,1987年,其續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包攬了這兩個世界科幻文學的最高獎項。
本站收錄了奧森·斯科特·卡德的四部小說:安德的游戲、死者的代言人、安德的影子和霸主的影子。以及卡德的科幻寫作教程。
奧斯卡·王爾德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為英國著名文豪,身兼劇作家、詩人、小說家、散文家,19世紀與蕭伯納齊名的英國才子。他的戲劇、詩作、小說留給後人許多慣用語,如「活得快樂,就是最好的報復」。1900年王爾德因腦膜炎於巴黎的旅館去世,終年46歲。
奧格·曼狄諾
奧格·曼狄諾是當今世界上最能激發起讀者閱讀熱情和自學精神的作家。他的18部作品被譯成18種語言,銷量超過3000萬冊。他是世界上最具激勵效應的暢銷書作家,還是世界上最受追捧的演講家之一。這位極具影響力的作家與您分享獲得成功和財富的最大秘訣。
埃德加·賴斯·巴勒斯
埃德加·賴斯·巴勒斯(1875—1950)美國作家,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雖然不高,但是他的《人猿泰山》長篇系列小說卻可稱得上是經典之作。自問世以來,一直經久不衰,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巴勒斯開始寫作是在上世紀的10年代,除《人猿泰山》系列之外,還著有《火星》等系列科幻小說。其文學觀點介於樂觀與悲觀之間,作品兼有科幻。冒險成分,至今仍膾炙人口。
埃里克·尼倫德
埃里克·尼倫德(Eric S. Nylund),美國作家,1964年生於加利福尼亞。
艾德·格林伍德
艾德·格林伍德(Ed Greenwood),被遺忘的國度的設計者。
埃里奇·西格爾
美國當代著名作家,以感傷的愛情故事和優美的文字,打動了整整一代讀者。他行文簡潔,但粗中有細、疏處見密,常常以平凡文字生出令人盪氣回腸的悲愁。 埃里奇·西格爾哈佛大學畢業,在校時曾是一位田徑運動員。後在耶魯大學教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為「披頭士」樂隊寫過電影劇本《黃色潛水艇》,當過和平隊全國顧問委員會的委員。主要作品有劇本《奧德賽》、《奧利弗的故事》、《男人、女人、孩子》、《級友》、《醫生》、《唯有愛》。目前國內關於他的著作少有引進出版,2007年譯林出版社曾引進出版過雙語版的《愛情故事》。
安房直子
安房直子(1943年1月5日—1993年2月25日)日本著名的女性童話作家,本名峰岸直子,1943年生於東京。日本女子大學國文科畢業。1962年發表《月夜的風琴》走上童話創作之路。成名作為1969年的《花椒娃娃》。獲第三屆日本兒童文學者協會新人獎,從此走上幻想小說創作之路。她的童話代表作還有《手絹上的花田》、《狐狸的窗戶》、《北風遺忘的手絹》、《風和樹的歌》《遙遠的野玫瑰村》、《山的童話?風的旱冰鞋》、《誰也看不見的陽台》等。
安妮·賴斯
Anne Rice, 原名霍華德.愛倫.奧布里安,1941年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美國恐怖小說與情慾書寫的代表作家。她1941年出生在美國新奧爾良,1961年與詩人斯坦·賴斯結為伉儷,1964年獲舊金山州立大學學士學位,1971年獲加州大學碩士學位。她在成名之前做過多種工作:女招待、廚師、引座員等等,經歷十分豐富,為她的寫作奠定了充實的基礎。賴斯的作品以生動描寫恐怖情節而著稱,小說的主題多為歷史背景下人的離群索居及對自我的追求,小說中的人物總是現實社會或非現實社會中孤立的群體。
安妮·賴斯的小說情節到目前為止已經跨越了幾千年,第一系列的吸血鬼故事到從公元前4000年到1995年基本結束,也就是到了她95年的小說《惡魔邁諾克》後結束。繼續出的那幾本是穿插在整個故事中的分支。在正規的系列中,萊斯特是主角。在《惡魔邁諾克》中,整個故事簡直就是吸血鬼版的《神曲》。
艾米莉·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英國十九世紀上半紀著名女作家、詩人。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僅僅度過了三十年便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間,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卻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此外,她還創作了193首詩,被認為是英國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巴爾扎克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Honore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國19世紀著名作家,法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創作的《人間喜劇》(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是人類文學史上罕見的文學豐碑,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
彼得·梅爾
博爾赫斯
彼埃爾·布勒
保羅·福塞爾
比徹·斯托夫人
哈里特·伊麗莎白·比徹·斯托(英語: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俗稱「斯托夫人」,美國文學家、廢奴主義者,最著名的作品《湯姆叔叔的小屋》成為美國南北戰爭的導火線之一。
查琳·哈里斯
查爾斯·蘭姆
村上春樹
村上龍
成田良悟
川端康成
湊佳苗
丹·布朗
道格拉斯·亞當斯
東野圭吾
島田莊司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1935~ )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出生於日本四國島的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學業,從東京大學法文專業畢業,著有《廣島日記》(1965年)、《作為同時代的人》(1973年)和《小說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論。
1994年瑞典文學院以其作品《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授予大江健三郎諾貝爾文學獎 。
渡邊淳一
渡邊淳一(1933年10月24日~ )日本小說家,被譽為日本情愛大師。出生於日本北海道,畢業於札幌醫科大學,隨後任母校整形外科講師。在做了10年的外科醫生後,轉而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著有50餘部長篇小說及多部散文、隨筆集,為當今日本文壇的文學大家。早期的作品以醫療題材為中心,逐漸擴展到歷史、傳記小說,渡邊淳一特別是以其醫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豐富多彩、深入男性、女性本質的戀愛小說,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作為日本現代浪漫小說的著名作家,至今仍活躍於文壇,目前已出版了130多部作品。
戴·赫·勞倫斯
達夫妮·杜穆里埃
丹尼爾·笛福
大仲馬
查爾斯·狄更斯
娥蘇拉·勒瑰恩
E.B.懷特
弗萊德里克·波爾
弗蘭克·赫伯特
弗諾·文奇
弗朗索瓦茲·薩岡
菲茨傑拉德
菲利普·普爾曼
菲利普·普爾曼(Philip Pullman)小說作品在線閱讀。本站收錄了該作家的黑暗物質三部曲:黃金羅盤、魔法神刀、琥珀望遠鏡。
資料:英國當代著名作家,畢業於牛津大學,曾任教威斯敏斯特大學,教授維多利亞時期文學與民間故事,目前與家人住在英國,專事寫作。 除了小說,普爾曼也撰寫劇本與圖畫書。前作《霧中紅寶石》、《北方陰影》、《井中之虎》為少女莎莉·洛克赫的冒險三部曲,充滿維多利亞時代的驚悚趣味,廣受好評。《黑暗物質三部曲》之一《黃金羅盤》贏得卡內基兒童文獎,該書已被拍成電影。
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
福樓拜
伏尼契
伏契克
芥川龍之介
高爾基
馬克西姆·高爾基,蘇聯作家,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高爾基是他的筆名。高爾基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1868年3月28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曾名高爾基城)。1936年6月18日2點30分,高爾基離開人世,享年70歲。
果戈理
H·G·威爾斯
赫爾曼·黑塞
亨利克·顯克維奇
亨利·戴維·梭羅
亨利·米勒
赫爾曼·麥爾維爾
赫爾曼·沃克
黑柳徹子
海明威
(海明威,E.)(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於鄉村醫生家庭,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鬱,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50年代後,他繼續發展20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 1950)。
海因里希·伯爾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
赫塔·米勒
海倫·凱勒
霍桑
哈珀·李
J.K.羅琳
加西亞·馬爾克斯
傑克·威廉森
傑克·倫敦
傑克·希金斯
傑夫·林德塞
傑瑞·科頓
簡·奧斯汀
君特·格拉斯
傑夫·格拉布
紀德
江國香織
井上靖
J.R.沃勒
克里斯蒂·高登
克里斯提昂·賈克
康奈爾·伍爾里奇
克萊頓·勞森
克里斯托弗·鮑里尼
卡勒德·胡賽尼
克利弗·S·劉易斯
卡夫卡
考琳·麥卡洛
柯南·道爾
庫爾特·馮內古特
凱絲·萊克斯
L.J.史密斯
羅恩·哈伯德
羅伯特·海因萊因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羅伯特·J·索耶
羅伯特·喬丹
羅賓·荷布
羅爾德·達爾
理查德·雷蒙德
理查德·A·納克
雷蒙·E·費斯特
勞倫斯·布洛克
拉法埃洛·喬萬尼奧里
雷克·萊爾頓
萊斯利·沃勒
里婭·沃茲涅先斯卡婭
林·拉德納
理查德·耶茨
雷蒙德·卡佛
羅伯特·陸德倫
鈴木光司
拉格洛夫
羅素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 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也是傳記文學的創始人。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麗薩·溫格特
邁克爾·克萊頓
瑪格麗特·杜拉斯
默里·萊因斯特爾
邁克爾·斯科特
邁克爾·科迪
梅奧·西蒙
瑪麗·雪萊
馬克·吐溫
馬里奧·普佐
馬克思·艾倫·科林斯
夢枕貘
米澤穗信
莫里斯·勒布朗
瑪格麗特·米切爾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米蘭·昆德拉
毛姆
莫里斯·梅特林克
馬塞爾·普魯斯特
米·布爾加科夫
莫泊桑
尼爾·蓋曼
娜奧米·諾維克
納博科夫
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歐文·華萊士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帕特里克·懷特
帕斯捷爾納克
P.G.伍德豪斯
蒲寧
普羅斯佩·梅里美
喬治·奧威爾
喬治·盧卡斯
喬治·馬丁
喬納森·斯威夫特
恰克·帕拉尼克
喬斯坦·賈德
橋田壽賀子
全民熙
喬萬尼·薄伽丘
喬治·桑
儒勒·凡爾納
讓·多米尼克·鮑比
若澤·薩拉馬戈
R·A·薩爾瓦多
蘇珊·柯林斯
莎士比亞
S·D·佩瑞
史蒂芬·霍金
薩爾蒂科夫·謝德林
水野良
山岡庄八
杉井光
松本清張
司湯達
塞林格
史蒂芬·金
三島由紀夫
斯蒂芬妮·梅爾
斯蒂芬·茨威格
史迪格·拉森
索爾仁尼琴
蘇利·普呂多姆
薩繆爾·貝克特
薩瓦多爾·誇西莫多
蘇珊·希爾
薩克雷
水橋文美江
塞萬提斯
山崎朋子
森見登美彥
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中期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為「俄國十月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贊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顆鑽石》《跳水》《窮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語文S版小學語文書。
田中芳樹
托馬斯·哈代
特德·姜
湯姆·貝克
托馬斯·哈里斯
托馬斯·曼
托爾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屠格涅夫
特雷西·希克曼
特里·普拉切特
V.S.奈保爾
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威勒德·普賴斯
威廉·C·迪茨
威廉·福克納
伍迪·艾倫
維多利亞·希斯洛普
萬城目學
希區柯克
西奧多·德萊塞
西村壽行
星新一
小松左京
夏多布里昂
肖洛霍夫
小仲馬
西默爾
西德尼·謝爾頓
辛格
夏洛特·勃朗特
希爾頓
西蒙·波娃
耶利內克
伊塔羅·卡爾維諾
約翰·丹頓
約翰·厄普代克
約翰·高爾斯華綏
伊麗莎白·科斯托娃
伊迪絲·華頓
乙一
岩井俊二
約瑟夫·海勒
約翰·拉貝
約翰·福爾斯
亞瑟·菲利普
紫式部
詹姆斯·岡恩
詹·費·庫柏
紫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