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所不知道的世界電影發展簡史!
電影作為大眾媒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世紀末誕生以來,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其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意識。本文將對電影從誕生到有聲電影在世界范圍推廣的歷史過程進行簡述,以期為熱愛電影的朋友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電影的誕生並非一人之功,而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19世紀80年代末,幾乎在法國、英國、德國和美國同時出現電影的早期形式。其中,1891年,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確立了後來全球通用的35毫米膠片規格,以及每秒16格的拍攝速度。德國的斯科拉達諾夫斯基兄弟發明了拜奧斯科普放映機,而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則設計出獨特的放映系統,使用每秒16格的拍攝速度,對電影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電影的早期發展主要集中在歐洲和美國,放映地點多為劇院、咖啡館等場所。早期電影多為新聞事件的短片或異國風光,放映時,放映商將不同類別的鏡片和景片組合放映。進入20世紀,電影逐漸發展成為更長的影片,內容更加豐富多樣。
在歐洲,法國的電影工業占據領先地位,主要競爭來自國內的百代和高蒙兩大公司。美國方面,隨著鎳幣影院的興起,獨立製片商逐漸嶄露頭角,如派拉蒙、二十世紀福克斯、環球、米高梅等公司由最初的影院放映商發展而來。1912年,法院判決獨立製片商有權自由使用攝像機,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電影產業在20世紀初實現了技術的飛躍,如攝像機位置、膠片色彩、布景與照明、交叉剪輯等技術的改進,使電影能夠承載更多信息量和更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美國通過不斷完善製片廠制度,成為世界電影市場的主導力量。電影在這一時期形成了多個流派,如美國的古典好萊塢電影、法國的印象派、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蘇聯的蒙太奇等,各具特色,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0世紀30年代,電影進入有聲電影時代。隨著技術的突破,聲音與影像的同步問題得到了解決,電影產業迎來了新的變革。美國的西電公司開發出了影院放音系統,而華納兄弟率先投資了另一種錄音系統,推動了電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有聲電影的興起改變了電影工業格局,美國的雷電華公司、福克斯公司以及之前的三大公司(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共同構成了電影產業的巨頭,而環球、哥倫比亞和聯藝等公司則組成了較小的公司群體。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不僅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也推動了電影藝術的創新與多樣化發展。電影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普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文化觀念和藝術審美。電影產業的持續發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娛樂生活,也促進了全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Ⅱ 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的發展過程
有聲電影的發展歷史】
有聲電影機的誕生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的。通過運用一台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愛迪生耗費了兩年精力,才研製成功有聲電影機。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一譯《爵士歌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一句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根據資料來看,完全意義上的有聲片是華納公司1929年的《紐約之光》
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標志著無聲片的壽終正寢。
從默片到有聲電影
所謂的默片在其鼎盛時代也常常有音樂或者聲效相伴,1926年8月,由約翰.巴利摩爾主演的《唐璜》在紐約的華納劇院首映,這次首映採用了Vitaphone聲音系統,以每秒331/3轉唱片來使電影聲畫同步。新的發明很快就跟來了,1927年10月華納公司的《爵士歌王》敲響了默片的喪鍾。 到1930年為止,只有5%的好萊塢的影片還是默片,華納兄弟採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開發的膠片攜載聲音的技術,這一技術需要採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從而誕生了這一今天仍然採用的標准。這一變化徹底改變了電影膠片的形態。
35mm默片的滿畫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電視畫面),1927年最早的聲音印在膠片上時是1.21:1 。
1932年,製片商和放映商聯合建立了膠片上聲音軌跡寬度的標准,從而創造了新的1.37:1比例。隨著這一整個業界技術方針的確立,電影中的對白、歌舞急劇增加。在30年代,電影觀眾增加了一倍。 電影工業繼續尋找新的發展,很快,就開始經歷彩色電影,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Ⅲ 你知道電影發展都經歷了什麼
1908-1927年,電影的默片時期,1922年,《海路通航費》首次採用特藝色公司雙色處理技術。1932年,迪士尼動畫《樹與花》中首次應用「三色染印法」技術。1935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問世,標志穗拆著電影完整具備了影像、聲音、色彩三大元素。1952年,《伯納瓦的魔鬼》採用兩台放映機同步放映,並使用特殊的偏色眼睛給觀眾製造出深度感,這是最早運用三維技術的立體電影。1967年,IMAX公司為蒙特利爾展覽會製造第一台15片孔70mm大格式放映機。1971年,杜比試驗室研製了聲音猜型棗降噪技術。1999年,6月1日,第一部商業放映租配的數字電影在美國的6家影院上映。2009年12月28日,電影《阿凡達》全球公映。該影片採用3D虛擬影像攝影系統、虛擬影像棚協同工作攝影機、面部捕捉頭像設備與面部表演捕捉還原系統等新技術,減弱了常規3D電影觀看時容易產生的閃爍和眩暈感。
Ⅳ 電影的五次變革是哪五次
1.第一次變革,1872年,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
2、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
3.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4、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了「囚車」的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5、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4)電影在電影工業的發展中發生過哪些轉變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
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