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齊天大聖之西遊雙記電影周星馳

齊天大聖之西遊雙記電影周星馳

發布時間:2025-08-04 04:10:41

1. 周星馳的《西遊·伏妖篇》在表達什麼

01

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當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那個女孩子說,我愛你。如果非要給這段愛情加上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

提起周氏西遊題材電影,大多數人映像最深的可能都是《大話西遊》中,孫悟空對紫霞仙子說的這段「愛你一萬年」表白。

曾經年少,由於經驗和閱歷缺乏,對孫悟空的這段台詞,並沒有多大感觸。可是慢慢長大了,經歷過了,也就開始懂了。尤其是孫悟空最後的那個轉身,讓我明白,當自己內心深處仍然還愛戀著一個人的時候,強行放下,有多麼的難。

大概是看過《大話西遊》之後,被周星馳圈粉的原因吧,對於周氏西遊題材的電影,我有著說不清的喜愛和解不開的情結。從《大話西遊》到《西遊·降魔篇》,從「愛你一萬年」到「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一幕幕,一段段,總是叫人心潮澎湃,思緒難安。

02

2017年1月28日,即農歷大年初一,又一部冠以「西遊」之名的周氏西遊電影上映。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西遊·伏妖篇》。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樣,看《西遊·伏妖篇》看的一頭霧水,完全搞不清楚影片在表達什麼。甚至都在懷疑自己看了「假周氏西遊」電影。雖然這部影片中,特效,情懷,以及向經典致敬的影子,樣樣都有,洋洋都不差。可是,卻偏偏樣樣都找不到往昔周氏西遊電影中的那種快感和笑點。甚至於看過之後,都理不清脈絡,搭不上故事環節。說白了,完全找不到那種感覺。

對於影片中存在的明顯瑕疵,有觀眾提出了質疑。甚至懷疑周星馳江郎才盡,黔驢技窮。已經開始靠大幅度的影片宣傳愚弄觀眾,靠低質量的影視製作敷衍觀眾。而且態度很明顯。孫悟空對唐僧說的那句台詞就是最好的見證:我欠你的已經還清,你欠我的不必再還。

我欠你的已經還清,你欠我的不必再還。

對於周星馳的這句話,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呢。周星馳是不是在藉助影片對觀眾說,我的作品能帶給你們的你們歡樂,我已經全部帶給你們了。所以,作為一個演員,作為一個導演,我欠觀眾的已經還清了。至於有觀眾說的,「我們欠星爺一張電影票」,那就算了。因為你們不欠我電影票,即使是欠了,也無需再還了。

有過痛苦,方知終生痛苦;有過執著,放下執著;有過牽掛,了無牽掛。這句話應該才是周星馳對觀眾要表達的心聲。

03

中國人的從眾心理是很強的,尤其是當大家都說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東西好的時候。而周星馳電影的知名度和口碑恰好就處在了這種從眾心理演變下大潮流中,不堪重負,不能自拔。

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大家都在異口同聲的稱贊周星馳電影,進而愛屋及烏的關注起了周星馳本人。凡是涉及到周氏西遊題材的電影,大家都能千方百計的找到與周星馳昔日戀人朱茵相關的片斷。從《西遊·降魔篇》中唐僧對段小姐說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到《西遊·伏妖篇》中唐僧對小善說的「我心裡已經容納不下第二個人」。

有心的觀眾總是能「洞悉」星爺心聲,大肆渲染,替星爺撰文,給朱茵傳遞音訊。我本人也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員。可是有時候我一直在想,我們真的了解周星馳嗎?真的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嗎?

為什麼當周星馳的電影作品達不到我們預期的結果時,我們會心生怨言,以電影為導火索,對周星馳本人口誅筆伐,雙管齊下呢?

這可能是有些觀眾出於對周星馳的真心喜愛吧,所以才會在看了《西遊·伏妖篇》之後心生怨恨,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認為周星馳在憑借昔日名聲和口碑敷衍觀眾,大肆撈錢。可是持這種看法和觀點的觀眾,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這真是我們認識的周星馳,那麼他的下部影片,我們還會不會保持現如今的這種期待和關注呢?

借用歌曲《悟空》中的一句歌詞:金箍當頭,欲說還休。我要著鐵棒何用?我有這變化又何用?

如果周星馳真的不再是我們心目中的那個周星馳,那麼他要名聲何用?他要口碑何用?

04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好在哪裡?在這篇文章中,我闡述了《西遊·降魔篇》兩個好處:一處是唐僧由自身小愛對眾生大愛的境界提升;一處是要敢於在別人的質疑聲中堅持自己的理想信仰。

而《西遊·伏妖篇》在我看來也有兩大好處,我們先來說第一處:敬畏之心。

《西遊·伏妖篇》接的《西遊·降魔篇》故事,說的唐三藏在感化了齊天大聖孫悟空之後,收其為徒,帶領著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一起上西天取經的故事。取經途中,看似表明一團和氣的師徒四人,內心卻是各藏鬼胎,互相提防。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人,更是有心要置唐僧於死地。可惜三人空有賊心而無賊膽。尤其是豬八戒。孫悟空等三人不敢動唐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於「敬畏之心」。畏懼的是唐僧的如來神掌,這個自是不消說的。可他們敬重的又是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是唐僧本人。

敬重原因就在於唐僧是一個有著堅定理想信念,並且能在徒弟們陷入迷途的時候,可以指引他們,帶領他們走向光明的人。這也是影片終結之時,唐僧師徒四人為什麼能夠打成一片,摒棄前嫌,結伴西行取經的原因。

我記得影片中有這么一個片段,豬八戒誤以為唐僧死了的時候,拍掌大喊,歡呼自己可以不用去西天取經了。可是,那個時候我就在想,如果他們不去西天取經,又能做什麼呢?

05

我們再來說《西遊·伏妖篇》的第二個好處:在愛情面前,直白面對自己的真心。

和《大話西遊》及《西遊·降魔篇》一樣,作為周氏西遊題材的《西遊·伏妖篇》中,也同樣存在愛情話題。只不過的這次男女雙方換成了唐僧和一個叫小善的妖精而已。

首先我們可以明確一個問題,但凡兩個真心相愛的人,他們的三觀取向必然是相同的。例如孫悟空和和紫霞仙子身上的反叛精神,唐僧和段小姐以驅魔為理念的職業生涯,這都是他們三觀雷同的體現。可是小善和唐僧之間卻沒有這種觀念。

小善,聽這名字就可以知道,她只是有著個人小善而已。可唐僧呢?唐僧的追求是對世間眾生的大愛。一個小善,一個大愛,他們兩個人的出發點和人生追求不同,所以他們的結局可想而知。註定他們難以相愛,難以殊途同歸。

唐僧在小善身上看到段小姐影子的同時,也明白了自己的真心。他所愛著的是段小姐,那個連名字都不知道叫什麼的女孩,而不是小善,這個能歌善舞的妖精。所以他才會對小善說:我的心裡已經容納不下第二個人了。

06

以上兩點是我在觀看《西遊·伏妖篇》之後的最大感受。

其實在看一部電影時,我們首先要清楚自己是出於什麼目的觀影的。如果說是為了某位演員和導演,那麼很抱歉,無論好與不好,他們的作品和表演就在那裡,你愛接受不接受,愛持什麼觀點持觀點。至於作品本身好壞,或者在影片中悟到什麼道理,見仁見智了。

我個人覺得,對一部影片好壞的定義,往往取決於影片本身的因素較小,更大程度是取決於我們的三觀和審美而已。

如果真心喜歡一部電影,那麼無論這部電影本身好壞,無論別人怎麼說,怎麼評價,我們還是會去喜歡。

2. 有部電影裡面有鎖妖塔也有齊天大聖

孫悟空孫悟空:法號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會七十二變、騰雲駕霧。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的伎倆;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小到綉花針,大到頂天立地。他占花果山為王,自稱齊天大聖,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長生不老金丹,打敗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又自不量力地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後來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三打白骨精,收服紅孩兒,熄滅火焰山,一路上降魔斗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成正果。他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韌不拔,英勇無畏,取經後被封為斗戰勝佛。《西遊記》簡介《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悟靜)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大文學巨著。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於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間(1500—1510),約卒於萬曆十年(1582)。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任過縣學的訓導、教諭。但到了他父親吳銳這一輩,由於家貧困,出贅徐家,「遂襲徐氏業,坐肆中」,當起了小商人。盡管如此,吳家卻不失讀書的傳統。據說其父吳銳雖為商人,不僅為人正派,而且好讀書,好談時政,這自然對吳承恩產生較大影響。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很早入了學,少年得志,名滿鄉里。天啟《淮安府志》卷十六說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成年後的吳承恩卻很不順利,在科舉進身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到四十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五十多歲任過浙江長興縣丞,後又擔任過荊王府紀善,這是同縣丞級別差不多的閑職。吳承恩創作《西遊記》大約是中年以後,或認為是晚年所作,具體時間無法確定。除《西遊記》外,他還創作有長詩《二郎搜山圖歌》和《禹鼎志》。現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是吳承恩逝世後由丘度編訂而成。《西遊記》全書一百回,從大的結構上看,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這是全書最精彩的章節,熱鬧非凡,孫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頓折騰,將他的反抗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寫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十三回至最後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西天取經,路上先後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徒弟,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到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人們無不在作者豐富而大膽的藝術想像面前驚嘆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的反映,作為神魔小說傑出代表的《西遊記》亦不例外。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西遊記》「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又說:「作者稟性,『復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確如此。 通過《西遊記》中虛幻的神魔世界,我們處處可以看到現實社會的投影。如在孫悟空的形象創造上,就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奮起金箍棒,橫掃一切妖魔鬼怪的大無畏氣概,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種正義的力量,表現出人民戰勝一切困難的必勝信念。又如取經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災難的幻化,或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他們的貪婪、兇殘、陰險和狡詐,也正是封建社會里的黑暗勢力的特點。不僅如此,玉皇大帝統治的天宮、如來佛祖管轄的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濃濃地塗上了人間社會的色彩。而作者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也頗可玩味,在《西遊記》中,簡直找不出一個稱職的皇帝;至於昏聵無能的玉皇大帝、寵信妖怪的車遲國國王、要將小兒心肝當葯引子的比丘國國王,則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對這些形象的刻畫,即使是信手拈來,也無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西遊記》不僅有較深刻的思想內容,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像、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築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西遊記》藝術宮殿。但我認為,《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造了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著大英雄的不凡氣度,也有愛聽恭維話的缺點。他機智勇敢又詼諧好鬧。而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斗。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斗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佔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裡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唐僧的形象寫得也不錯,但比起孫悟空、豬八戒來,則要遜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鮮明的性格特點,這不能不說是《西遊記》的缺憾。盡管如此,《西遊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驚人的,孫悟空、豬八戒這兩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徵,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而且,這里的人物也給現代管理學帶來很多值得參考的價值。1.孫悟空是《西遊記》中的最主要的人物之一,代表了古代中國人的善良、正義、不阿的情懷和追求。生世及經歷出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乃一仙石吸收天地之氣孕育而生;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赴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為師,學會了七十二變和筋斗雲為了尋一件稱手的兵器,大鬧東海龍宮,終尋得定海神珍鐵如意金箍棒;因陽壽已盡而大鬧地府,修改了生簿,返回人間。第一次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第二次天界招安,封為齊天大聖;偷吃蟠桃、大鬧天宮,被如來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後被唐僧所救,拜其為師,踏上西天取經之路。歷經八十一難,終於大功告成,封為斗戰勝佛。關於名字孫行者——文言文的西遊記中,多稱孫悟空為「行者」。孫悟空——菩提祖師所取的名字。美猴王——孫悟空剛出生時,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後成為眾猴之王,因此自稱美猴王。齊天大聖——孫悟空在第一次天庭招安後,因自感受騙反下天庭,回到花果山中,自封齊天大聖,後天庭被迫承認該封號。弼馬溫——第一次到天界時所封官職。兵器技能如意金箍棒七十二變火眼金睛——大鬧天宮後被太上老君用他的丹爐煉了七七四十九天,煉出了火眼金睛。能看出妖怪的原形。筋斗雲——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但也翻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文化影響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經典故事被改編成多種戲曲、電影等。日本漫畫七龍珠的主人公名字也叫作孫悟空。西遊新記:童恩正所著,講述西天取經一千多年後,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在美國留學的故事,非常幽默風趣,同時也對東西方社會上的腐敗現象做了一定程度的諷刺和揭露。大話西遊: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因其獨特的無厘頭風格,創造了周星馳電影的高峰。同時也對廣大的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在基本上很大一部分中國的青少年都能都記得該電影的某些台詞。齊天大聖孫悟空是家喻戶曉的小說《西遊記》中的人物。但是除了小說在拜取真經後,如來佛祖敕奉「斗戰勝佛」外,其他的故事就很多人不知道了。孫悟空在道教界中又名太乙散仙。是傳說中的「七聖」之一。「七聖」指的是:「平天大聖」牛魔王;「復海大聖」蛟魔王;「混元大聖」鵬魔王;「移山大聖」獅駝王;「通風大聖」獼猴王;「軀神大聖」禺(左面需要加個反犬旁,這個字只有《中華字海》和《康熙字典》收入)狨王;「齊天大聖」美猴王。(附:金箍棒的別稱:如意金箍棒、神針、定海神針鐵、靈陽棒、九轉鑌鐵、天河鎮底神針)孫悟空為什麼叫「心猿」《西遊記》中用孫悟空比喻人的心識(心猿)。人通過心識既能作惡,也能行善。人的本性則是真心佛性,只有通過棄惡行善的修持和領悟,才能降伏心猿,證悟真如佛性,故有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西遊記中糅合了儒釋道的多種理念,比如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居住的地方就是「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兩句話其實也都是指的「心」.孫悟空的真實性和出生地一.玄奘取經圖研究新結論——「孫悟空」是甘肅人1.唐代高僧「釋悟空」說。釋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車奉朝,公元751年隨張光韜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羅國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師。釋悟空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點也始自安西,回來時在西域從事翻譯和傳教活動多年,留下了許多事跡和傳說。有學者認為,在「取經」故事漫長的流變過程中,人們逐漸將釋悟空的名字與傳說中陪同唐僧取經的「猴行者」的名字聯系並捏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孫悟空」的藝術形象。2.「石磐陀」說。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錦池在研究取經故事流變過程後得出結論,認為孫悟空的現實原型為《三藏法師傳》所載玄奘西行最困難時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孫悟空之於唐僧和石磐陀之於玄奘,(1)向導作用相類;(2)解決危難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師徒間微妙關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與「猢猻」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經,胡僧幫忙」易傳為「唐僧取經,猢猻幫忙」,從而為玄奘取經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機。3.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的「玄奘取經圖」,其繪制時間比《西遊記》成書時間早近百年。大名鼎鼎的齊天大聖孫悟空「誕生」於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一塊仙石之中。關於它的身世原本在《西遊記》中「歷歷可考」。可是近日卻有媒體報道,專家通過對甘肅榆林石窟中的壁畫《唐僧取經圖》進行研究後發現,壁畫中一位緊隨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孫悟空的原型。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先生曾撰文指出,圖中的猴形人即孫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所以孫悟空應該是甘肅人。於是有關孫悟空的身世更顯撲朔迷離,孫悟空的形象到底來自何處,難道他真的是由一個甘肅胡人演變而來嗎?帶著些許好奇,記者采訪了著名古典小說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胡小偉先生。魯迅認為孫悟空源自淮渦水神無支祁,胡適卻認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胡研究員介紹,《西遊記》成書後,雖流傳數百年,但普通讀者對於其中人物故事的來源演變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來就是「石頭縫里蹦出來個孫猴子」一樣。直到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開一代先河,「孫悟空」究竟是何方神聖,才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擺在桌面上。魯迅認為,魏晉以來,佛教典籍的翻譯漸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間廣泛流傳,文人們喜歡其新穎奇異,於是有意或無意中使用,於是這些故事慢慢變得中國化。具體到孫悟空的人物形象,魯迅則認為應當來自中國民間傳說,他舉唐朝人李公佐小說中的怪獸———淮渦水神無支祁為證,認為孫悟空是由此演變而來的,從而認定孫悟空的原型來自中國本土。胡適對此看法不同,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找到一個神猴哈奴曼,認為這才是孫悟空最早的原型。陳寅恪論證孫悟空原型確系哈奴曼,甘肅壁畫中的圖案卻表明《西遊記》故事在唐代已有流傳。史學大家陳寅恪由於對佛經極為熟悉,不僅驗證孫悟空的原型即《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賢愚經》作為復證,他發現「大鬧天宮」的故事,本來源自兩個絕不相乾的印度民間故事,傳入中國後,佛經傳播者在講說時有意無意將二者合一。上世紀初敦煌學的建立,為《西遊記》人物故事的流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畫,既有單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圖像,又有類似「猴行者」的胡人牽馬隨行的圖像,可見人物故事是經過歷代增益的。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發表《新發現玄奘取經圖探討》,重點對甘肅現存的六組西夏時期的《玄奘取經圖》進行了探討,並介紹說類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間流傳。五代後周時期,揚州壽寧寺藏經院內還保存著一壁畫《玄奘取經圖》,當時人們嘆為「絕筆」。這幅壁畫最晚是後周作品,惜寺院已毀,壁畫無存。《西遊記》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經過藏傳佛教再創造變成孫悟空。胡研究員在研究中發現,雖然以上說法都有證據學基礎,但是玄奘取經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幾百年,變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當緩慢,而其故事的豐富性卻在元代出現了「井噴式」爆發。他認為,按段文傑等文物專家經常以晚明吳承恩之創作為據,而沒有考慮到元代已經出現了《西遊記》雜劇和「詩話」的事實。胡研究員指出,從《永樂大典》殘本中析出的文獻中,已經有數段後世小說《西遊記》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鮮(專題,圖庫)漢文文獻《朴通事諺解》中「車遲國鬥法」中孫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學家、翻譯家趙景深認為,《朴通事諺解》一書「約刊於元代」。韓國翰林大學金敏鎬教授也提出此書成於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縣還發現元代的「玄奘取經圖」壁畫。這些都證明後世《西遊記》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胡研究員認為,雖然孫悟空形象的雛形和印度史詩及民間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關聯,但唐宋時期思想文化背景沒能使其發生「質的飛躍」,《西遊記》故事中驚世駭俗的內容所以會在元代呈現「井噴式」爆發,應當從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喇嘛教的輸入,以及佛道兩家論辯的背景中尋求解釋。換句話說,雖然孫猴子和印度神猴脫不了干係,但它是曾經經過藏傳佛教的「二次輸入」,才以生動的形象活躍在讀者中間的。據記者查證,關於段文傑先生認定孫悟空是甘肅人的報道實屬以訛傳訛。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鍾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關於孫悟空形象來自石磐陀的說法是張錦池先生提出的。2.孫悟空,日本漫畫《七龍珠》(又譯《龍珠》)的主角,孫悟空一個外星人,落如地球,被一個老人叫孫悟飯的救了,取名孫悟空,長大後保衛地球和平。孫悟空是猿是猴考證大聖道:我本——天地生成靈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佛祖聽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 。孫悟空的特徵是:直立行走、有尾、頰囊(嗉袋)和屁股上的胼胝,體重在60KG左右。猿和猴外形上最顯著的區別是,猿類沒有尾巴、頰囊和屁股上的胼胝(臀疣),只是長臂猿有臀疣(它是低級的猿)。世界上最大的猴是非洲的狒狒,身高90厘米到一米,體重達50多公斤。若從體貌特徵區分,有尾的叫「猴」,無尾者稱「猿」。猿類也屬狹鼻類,因為它們外貌和人為最為相像,科學上稱它們為「類人猿」,它們在血統關繫上,也確實與人很相近。現代的類人猿有亞洲的長臂猿和褐猿(猩猩);非洲的大猿(大猩猩)和黑猿(黑猩猩)。通常母猿可長到40公斤,公猿可長到75-100公斤。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猿類-大猩猩,體重可達275千克。如來曾道:「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這廝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鱗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第一是靈明石猴,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移星換斗。第二是赤尻馬猴,曉陰陽,會人事,善出入,避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縮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獼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後,萬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類之種,不達兩間之名。孫悟空是四猴之一的「靈明石猴」,看來是猴子無異。孫悟空兼有猿和猴的特徵:猿的特徵:直立行走、體重在120KG左右。猴的特徵:有尾、頰囊(嗉囊)和屁股上的胼胝。他既像猿又像猴,而六耳獼猴是獼猴沒有異議。袁洪是白猿也沒有異議。猴類有11科51屬180種,像:獼猴、懶猴、蜘蛛猴、疣猴、葉猴、紅面猴、狒狒、山魈、金絲猴、黑葉猴等。猿類有4種:長臂猿、褐猿、黑猿和大猿。另外,猴只是一種俗稱,所以說孫悟空是猴子也可以。結論:孫悟空是天生石猴,是個四不像:像猿的身材,像人的智慧,像猴的尾巴,像石頭一樣的密度。孫悟空為什麼能大鬧天宮,而打不過諸多妖精《西遊記》是我國優秀的古典神話作品,很多人看後都有同感:孫悟空為什麼能大鬧天宮,而打不過諸多妖精,也有很多猜想和解釋。有說這是西遊記的矛盾之處,有意這么寫,不然就沒戲了,有說天庭腐敗,眾神不出全力,隨便扔個手飾手鐲都可以把猴子擺平等等,我看不然。《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是有關聯的,《西遊記》中的妖精和寶貝大部分都在封神演義中有交待,封神演義的故事發生在商末周初--公元前11世紀,悟空鬧天宮是在公元元年左右,比前者晚了1100年,又過了600年,玄奘於公元627年8月取經。天上眾神也從封神演義中闡教截教眾煉氣士和散人成了天王和星宿。吳承恩(約1506-1582),許仲琳(約1567—1620),從二位作者出生來看,《封神演義》的成書是在《西遊記》之後。而寫的故事又是《西遊記》的前部,眾神來歷等的敘述。西遊記中妖精的寶貝都是他們的主人的,他們自己遇到這些寶貝照樣被服,也就是說,他們本身也經受不住這些寶貝,一旦寶貝落入猴子之手,他們就被降服,故事就完。他們的主人的寶貝是他們主人最厲害的本領。如果沒有這些寶貝,他們的手下也未必能服,可能降不住手下。而有些寶貝他們的主人也未必能受得起,最起碼說沒有一個妖精的主人能經得住西天路上所有妖精的寶貝!在封神演義中,所有的寶貝都是物物相剋,沒有一個寶貝是無敵的,金鉸剪遇到落寶金錢照樣被落,太極圖被陷十絕陣,昆侖十二金仙被混元金斗所擒,削了頂上三花、平了胸中五氣歷歷在目。陸壓空有飛刀,照樣被混元金斗所拿。悟空鬧天宮時,眾仙一是對悟空的來歷及本領一無所知,二是對自己的寶貝沒有把握,因為他們的寶物都不是他們自己創造的,要麼是他們的師長,要麼是師祖所造,他們都很清楚,如果寶貝制不了對方,輕則被敵手寶貝所降,重則寶貝被毀,自己喪命。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寶貝制不製得住妖猴,或是妖猴有更厲害的法寶降住自己的寶貝,那自己丟人現眼不說,還可能喪命。這就是眾仙不敢先使用寶貝的原因。眾仙經過1100年前的封神之劫,已經有自知知明了,誰知道自己的寶貝拿不拿得住妖猴?誰知道寶貝不會被妖猴所奪,誰知道妖猴有沒有更厲害的寶貝?他的寶貝出自哪位師長之手?即使自己的寶貝把妖猴的寶貝破了,師長會不會怪罪?四大天王的寶貝都沒拿住妖猴,反被妖猴所奪。太上老君是眾仙之長,他對金剛圈也沒把握,怕在自己徒子徒孫面前出醜,如果不能套來妖猴的兵器,反被妖猴恥笑。這跟封神演義中不同,那時眾神都是剛成仙不久,又逢神仙千年之劫,都以為自己的寶貝無敵,先出手為強,所以爭先使用寶貝。結果有傷了對手的,有被對方寶貝所拿的,不亦樂乎。西天路上大大不同,妖精除了寶貝,別的沒什麼大本事,如果不用寶貝,悟空絕對不怕,也就是說基本沒有能降得住悟空的,寶貝一般都瞅悟空不備,來個突然襲擊,有呼名進入的,有突然當頭罩住的,妖精只所以敢使用這些寶貝,一是這是妖精們的看家本領,不使不行,孤注一擲,二是他們對寶貝不甚了解,只知道寶貝奇妙無窮,反正拿自己是綽綽有餘,結果拿住悟空,主要原因是這些寶貝雖然是他們的主人的,但歸根結底是他們主人的師長或師祖賜給他們主人的,這些寶貝內有乾坤,要麼含天地之機,要麼藏陰陽之數,不過即使這樣,大部分寶貝也耐何不了悟空,只是暫時把他困住,恐怕這些寶貝如果裝了妖精的主人也要喪生,君不見赤精子見了陰陽鏡就跑,那可是他自己的寶貝,他還恐有差訛。妖精們手持仙界一等一的法寶來戰悟空,這些寶物有些是鴻均老祖當年在分寶崖分給他們的主人的師長的,有些是太上老君八卦爐中煉的,有些是天地生長的,都是些頂級法寶,這些寶貝代表著整個天界最厲害的法力,當年鬧天宮時眾仙不敢對悟空使用,現在被他們的手下偷了來,主人們還怕這些寶貝落入悟空之手,暗中窺視或保護手下,一旦寶貝到了悟空之手,他們就跑出來斷喝,孽畜還不現形,有時還跑來問悟空要寶貝。所以,悟空能在妖精的寶貝里栽跟頭在情理之中。不是悟空本領不濟,實在是這些寶貝太厲害。其實,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的那些並不是有意要突出妖怪的強大,其實西遊記本書就是一部用神話來翻譯官場和社會的書籍。這種諷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能在西遊記中看到社會的縮影。編輯詞條開放分類:神話人物、神話、文學人物、齊天大聖、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參考資料:1.網路知道,泡泡俱樂部貢獻者:關大掌櫃、ljpbxh027、xuxia817、stone_mark2001、1fanz、songyang222、googol、yuzhu5566、repairit、aoerao4、雲之淵_大學士、我叫帥太子、mgcgogo、大秦夢、需亦或虛、hanbingjun、維基網路人、fuhaiting、詹仙園、zs721、江宇覓、黑鷹戰神、隱士鳳雛、123456789LJKDT、高拉克、賽博翰林、陶大少、xztlsy、344539623、ygk234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西遊記、賽亞人、火焰山、印度神話、超級賽亞人、無根水、四大名著、芭蕉扇、連雲港、人參果、赤石山、花果山、唐僧、七龍珠、山海經、神話人物、女兒國、如來佛祖、雲台山、友數、牛魔王、沙僧、豬八戒、紅孩兒、錳結核、巨靈神、蠍子精、白鹿精、獅魔王、百眼魔君 更多>>關於本詞條的評論(共25條): 查看更多評論>>·孫悟空:法號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會七十二變、騰雲駕霧。一雙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偽裝的伎倆;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隨心變化,小到綉花針,大到頂天立地。他占花果山為王,自稱齊天大聖,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勝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長生不老金丹,打敗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又自不量力地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後來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三打白骨精,收服... 詳細 56841101 05-30 19:26他是斗戰勝佛,所以是神!!!!

3. 大話西遊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是什麼啊

世界是巨大的枷鎖,你不得不重復自己或是別人的生活。記得長輩說過:年輕是一種罪過。他說我們不成熟。

真切地為自己的不俗喝彩,在深切的郁悶中,突然就看懂了《大話西遊》:一位才華橫溢又無法無天的青年(孫悟空),根本不喜歡世人攤派給他的大事業(西天取經)。他尤其受不了師父(唐僧)的嘮嘮叨叨,可世俗條規(觀音)又不放過他。為讓他悔悟,心甘情願地去取經,唐僧和觀音達成妥協:讓他五百年後重新做人。這真是一個宿命的開始。

拓展資料:

1995年1月,在喜劇片《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中飾演性格不羈、敢愛敢恨的至尊寶 ;2月,主演《大話西遊》系列電影的下部《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並在片中演繹了一段與紫霞仙子的愛情故事;《大話西遊》是周星馳的轉型之作,盡管該系列電影在票房上沒有達到投資方的預期,但是經過VCD等媒介的傳播以後逐步在中國內地引起關注,成為周星馳後現代風格的代表作之一。

大話西遊中他的路線是早定好的:(1)一個人給他三顆痣(2)戴上緊箍咒(3)打敗牛魔王(4)西天取經。

4. 大話西遊的主題曲叫什麼

中文名稱: 一生所愛

外文名稱: Love In A Life Time

所屬專輯:《齊天周大聖之西遊雙記 電影歌樂游唱版》

發行時間:1995年5月1日

歌曲原唱:盧冠廷,莫文蔚

填詞:唐書琛

譜曲:盧冠廷

編曲:盧冠廷

國語

昨天今天過去不再回來 紅顏落下色彩變蒼白

從前直到現在 愛還在 願去等你漂泊 白雲外

痛愛 讓人悲哀 在世上 命運不能更改

放開 不能再相愛 難道這是上天的安排

情人離去永遠不回來 無言無語嘆息愛不再

雖然花會零落 但會重開

恍如隔世的愛 在白雲外 痛愛 讓人悲哀

在世上 命運不能更改 放開 不能再相愛

難道這是上天的安排

粵語

從前現在過去了再不來 紅紅落葉長埋塵土內

開始終結總是沒變改 天邊的你飄泊白雲外

苦海翻起愛恨 在世間難逃避命運

相親竟不可接近 或我應該相信是緣份

情人別後永遠再不來 無言獨坐放眼塵世外

鮮花雖會凋謝 但會再開 一生所愛隱約

在白雲外 苦海翻起愛恨

在世間難逃避命運 相親竟不可接近

或我應該相信是緣份 苦海翻起愛恨

在世間難逃避命運 相親竟不可接近

或我應該相信是緣份

(4)齊天大聖之西遊雙記電影周星馳擴展閱讀:

《一生所愛》是由唐書琛作詞、盧冠廷作曲並演唱的歌曲,作於周星馳經典電影《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片尾曲,歌曲描述了一個男孩成長為一個男人的過程,表達了既無奈而又哀傷的一段刻骨相思之情。

2013版《一生所愛》由星爺修改歌詞,舒淇演唱,用於《西遊·降魔篇》主題曲。

2016版由盧冠廷夫婦重做編曲、韓庚演唱,作為電影《大話西遊3》主題曲。

《一生所愛》這首曲子是由導演劉鎮偉所選,當時電影拍完劉鎮偉本是按照愛情主題所選,而劉鎮偉表示當時根本不知道周星馳已經和朱茵分手了。

該歌由盧冠廷夫妻檔共同創作。在盧冠廷創作《一生所愛》之時,劉鎮偉稱這段愛情是五百年都沒有結果的,盧冠廷整個雞皮疙瘩就起來了,晚上回到家旋律就出來了。而唐書琛創作時,也是被「五百年的愛情苦海」所打動,只用了兩個小時就完成了創作。

當你對別人說起這首歌的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但沒聽過的一定沒有幾個,當《大話西遊》的結局出現時,很多歌迷都不知道《一生所愛》,畫面上出現那一片空茫的大漠,就會響起這一首悲傷的歌曲——盧冠廷的《一生所愛》。

無論是歌詞所表達的意境還是歌曲本身的旋律,這首歌都無疑是不可超越的經典之作,無奈而又哀傷的一段刻骨相思之情。什麼也不能說,什麼也不必說,安靜的聽著這首歌就好,有人說:當你真正看懂了《大話西遊》,你就真的懂了愛情;那麼,當你聽懂了《一生所愛》,你就真的懂了什麼是哀傷和無奈。

閱讀全文

與齊天大聖之西遊雙記電影周星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選哪個座位最好 瀏覽:334
關於天真電影圖片大全 瀏覽:908
美國治癒系電影大全 瀏覽:760
日本電影十七歲 瀏覽:250
直播國外電影有版權嗎 瀏覽:938
2019中國電影票房 瀏覽:492
電影網入伍前夕 瀏覽:504
6天電影網 瀏覽:361
紫電影網 瀏覽:863
網站免費觀看電視劇電影網 瀏覽:646
俄羅斯電影士兵哪裡可以看 瀏覽:359
十部最感動的動漫電影 瀏覽:582
達酷電影網女神天使 瀏覽:911
國外電影無名 瀏覽:437
自媒體電影配音怎麼弄 瀏覽:389
美國對小孩的教育方式的電影 瀏覽:857
電視電影熱門片段 瀏覽:780
歐美搞笑的電影推薦 瀏覽:297
三十歲猝死的電影導演 瀏覽:611
我是大哥大電影版今井好菜 瀏覽: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