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營銷的營銷模式
「整合營銷」模式即在信息搜集、論證、實施、反饋的循環網路的支配下把各個相關產業環節鏈接起來,形成一個密集高效的產業鏈運作模式。具體到電影業,也就是要把制、發、放及相關產業領域整合起來,以電影作品為中心,建立起多支點的盈利模式和資本回收渠道。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著名學者唐·E·舒爾茨提出了一種現代營銷方法——整合營銷傳播(IMC),成為備受推崇的現代營銷模式。「IMC從理論上脫離了傳統營銷理論中佔中心地位的『4P』 理論,強調『4C』理論,企業營銷傳播思考的重心從『消費者請注意』轉變為『請注意消費者』倡導真正的『以消費者為中心』。」 IMC理論的發源地——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組把IMC定義成: 「IMC把品牌等與企業的所有接觸點作為信息傳達渠道,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為目標,是從消費者出發,運用所有手段進行有力的傳播的過程」。
首先我們要搭建現代客戶導向型組織架構,成立高效的客戶管理團隊——IMc中心。整個管理模式為客戶——基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高層管理人員的倒三角型模式,並且IMC中心直屬最高決策者領導,保證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和准確性。這樣便可以通過社會統計學的數據搜集和分析來預測消費者與潛在消費者的消費慾望、滿意度、忠誠度以及一系列的市場指數,為整合營銷傳播模式提供堅實的運作基礎。對消費者資料庫的分析和以此做出的市場預測應該貫徹到電影產業運作的各個環節當中去,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帶著IMC中心提供的最新數據進入到劇本的編寫階段,即根據目標市場選擇適當的題材和故事,確定影片的主題、風格和類型,結稿後,報企業集團決策層審議,決策層可以根據政策風險評估、投入產出預測、資金運營現狀等來確定是否付諸攝制該影片。一旦影片投入拍攝,就應該按照「輕」「重」「緩」「急」的策略制定一套科學化的宣傳計劃,如採取捆綁推廣宣傳、產品贊助、電影素材拍攝廣告、聯合促銷等方法。在這方面,《英雄》可以稱得上是個典範,在前期策略階段採取了「封鎖消息」、「推出《緣起》」、「沖擊奧斯卡」、「抵制盜版宣傳」的手段,在中期策略階段採取了「包機首映禮簽約儀式」、「人民大會堂首映禮」、「內地音像版權天價拍賣」的宣傳攻勢,在後期策略階段主要採取的是「影院營銷」、「打擊盜版」等方式。最後,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整合營銷模式是一個循環的綜合體,在營銷的最後階段要搜集營銷信息,並及時反饋給調研、咨詢部門,以更新已有的消費者資料庫,完善信息監控系統,這樣就完成了整合營銷的一個循環。
電影整合營銷模式的理論建構和市場檢驗需要在模仿和借鑒中逐漸展開,同時也離不開硬體和軟體的支持:即要解決體制層面上「兩個制度」的問題——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經營管理設施現代化,加強硬體的建設,如計算機化管理系統的完善;具有現代化的經營管理人才,為整合營銷模式提供智力支持。 因此,引入整合營銷觀念,建立立體交叉的盈刊模式和超穩定的經營結構,是當前電影業發展的切入點和重點。
幾年前,「營銷」對於中國電影業來說還是一個很陌生的詞彙,是《英雄》讓人們感受到了「營銷」的魅力,接下來《十面埋伏》、(2046)、《功夫》、《天下無賊》等影片的比拼更是讓營銷迅速升值。不過,縱觀世界電影營銷的現狀,中國的電影營銷只是進入了啟蒙的時代。與好萊塢電影的營銷相比,差距是很明顯的。「好萊塢的營銷策劃是建立在科學運作的基礎上,他們不是憑感覺和經驗進行咨詢,而是通過嚴密的市場調查和信息分析,設計出一個完備的營銷方案。而我國電影業的整體營銷水平還不高,很多電影企業的營銷行為的隨意性強而科學性弱,還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電影營銷策劃。」
② 從世界范圍看,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哪幾種
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主要好萊塢模式、多片整合模式、完片擔保模式。相關介紹具體如下:
1、好萊塢模式:主要是指以某種受歡迎的影片為模式,進行批量生產,成為對模仿的模仿。這種模式有格里菲斯開創並由好萊塢在以後幾十年逐漸豐富完善,是一個經典好萊塢理論。
2、多片整合模式:將投資人的資本按科學比例組合投在多個電影項目上,在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分期製作、發行。並以其差異性和投資方式的組合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資風險,盡可能提升電影組合的整體投資回報。
好萊塢早在1995年就將投資組合理論運用於電影投資,因此吸引了大批保險資金和養老基金。通常一個投資組合中會包括20至25部風格不同的電影,這極大地壓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如今這一理念也傳入中國,國影投資基金便是採用這一理念運作的。
3、完片擔保模式:電影製作方需要資金拍攝新電影時,一般會通過擔保方尋找上游機構進行投資。而電影擔保方既要了解整個電影的結構、劇情、演員,從而准確評估電影將來的票房收入,又要說服上游資本投資該影片。
從某種程度而言,擔保方對電影製作的上下游存在著很強的滲透和控制能力,這也是電影市場成熟的標志之一。
在電影產業的發展模式方面,不少機構正在進行積極探索,筆者認為,諸如多片整合與完片擔保等在內的融資機制的不斷推陳出新,也將推動我國電影產業融資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
(2)電影營銷的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電影產業發展模式的其他介紹:
電影產業通過創造供給來培育和創造消費需求的。電影產品在未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它的需求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電影產品是一種體驗產品,對於體驗產品來說,消費者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夠了解產品特性。
在電影產品交易過程中消費者所傳達出來的經驗對產品銷售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因此,電影產品的消費比起其他工業產品存在著更高的信息成本,外界對於電影產品本身的信息傳遞至關重要。
由於各國受眾結構的復雜以及消費需求的多樣性,電影產品的營銷環節在整個產業中十分重要。電影產品創造的是一種無形資產,積累的是一種品牌效應。消費者可以從不同途徑對電影產品進行體驗,分別是通過製片方渠道、影評渠道及口碑傳播渠道。
③ 電影整合營銷的核心是什麼
電影整合營銷的核心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簡言之,觀眾要看什麼就拍什麼,喜歡哪個演員就請誰演,符合消費者願望為中心。為了了解觀眾的喜好,就必須要重視市場調查,市場調查包括三方面:一是調查觀眾喜歡看什麼類型的影片,以此來確定影片的上映時間安排。二是調查一定時期的大眾社會思潮是什麼,從而確立影片拍攝的主題。三是調查觀眾品位,通過調查發現影片的四大賣座元素:好故事、好演員、好場面和好音樂。
要想了解更多關於整合營銷方面的內容,可以搜索上海文軍信息了解。
④ 有關電影院營銷的資料,書籍文章 因為侄女要寫論文
電影不僅能夠成為娛樂新聞的頭條,也能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話題。當電影製造的話題、電影製造的體驗,成為一種特殊的市場驅動力並成功地被企業運作,那麼採取整合營銷手段,將會創造出巨大的市場價值。
中國電影營銷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電影業基本上是國營企業一統天下。體制因素束縛了營銷人員的手腳,而且壓抑著營銷人員的智慧,使得一些最基本的,反映市場經濟一般規則的營銷理念、方法和技巧等,無法運用開來,導致中國電影營銷的「有場無市」。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國產電影的生產、發行與放映等各個環節均遭到巨大的沖擊,中國電影一度跌入低谷。
加入WTO以後的幾年來,隨著我國電影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國電影產業正在出現新的面貌。首先,中國電影的投資已經顯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形成了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境外資本並存的態勢,尤其是民營影視公司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的一支生力軍,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電影的產業化進程。其次,從中國電影的發行與放映來看,近幾年來也正悄然發生著重大的變化,民營公司依託在運作上的靈活優勢,大力推進了國產電影的發行與營銷。在放映方面,外資對於投資中國電影院的興趣越來越大,看中了這個擁有13億人口巨大數量的潛在觀眾市場,甚至在先進的數字化影院建設方面,中國也已居全球第二位,在數量上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們還是迫切需要學習國外電影先進的營銷理念和方法,用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給中國電影營銷輸入新理念、新思維。
營銷,不妨學學美國
「整合營銷」理論產生和流行於20世紀90年代,是由美國西北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唐·舒爾茨(Don Schultz)提出的。傳媒整合營銷作為「整合營銷」的分支應用理論,是近年興起的。從「以傳者為中心」到「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模式的戰略轉移,是整合營銷倡導更加明確的消費者導向理念。
2001年,美國整個電影工業的年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一躍成為僅次於航空、汽車和計算機的第四大產業。 美國電影挺身第四產業,源於採用了嶄新的營銷理念,通過整合營銷做大了市場。
電影整合營銷的核心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即「觀眾要看什麼,看誰演,就拍什麼,請誰演」。 為了了解觀眾的喜好,好萊塢各大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很重視市場調查,市場調查包括三方面:一是調查觀眾喜歡看什麼類型的影片,在不同時期推出不同類型的影片。二是調查一定時期的大眾社會思潮是什麼,從而確立影片拍攝的主題。例如「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民眾陷入恐慌,好萊塢便「及時」推出一些能讓大家暫時忘卻現實煩惱的魔幻片,像「哈利·波特」、「指環王」等系列。三是調查觀眾品位, 通過調查發現影片的四大賣座元素:好故事、好演員、好場面和好音樂。
電影整合營銷的主要手段是充分利用電視、網路、報刊、手機簡訊等多種媒體,通過新聞發布會、製作專題等方式進行多側面、全方位的立體傳播,並與企業合作進行聯合營銷,達到雙贏。當一部電影拍完後,不是立即放映,而是先預映,放給不同年齡層次和心智水平的觀眾及影評人看,根據他們的反應進行修改,把營銷和攝制整合在一起。其次與企業進行捆綁銷售,不僅提升企業品牌的知名度,同時為影片贏得贊助和宣傳。比如,在007影片中,米高梅讓邦德駕駛福特公司的「阿斯頓·烏侗」牌跑車,邦德女郎坐福特公司的「齊鳥」跑車,而把德國寶馬系列擠出銀幕。為此,福特公司回報了3500萬美元資助。 據悉,該片為20家公司的品牌做了廣告,賺進1.2億美元,而米高梅公司的投資不過1.1億美元。換而言之,該片不需上映就已收回了成本。
另外,非銀幕營銷所得佔美國電影業總投入的80%。非銀幕營銷的范圍包括電影本身的後續產品,例如錄像帶、DVD、原聲大碟及磁帶等,還包括與電影相關的周邊產品,如電子游戲、玩具、服裝等。創下4億美元票房的《蜘蛛人》,僅在沃爾瑪超市賣掉的DVD就達1900萬部,按每部19美元計算,銷售總額3.6億美元。動畫片《怪獸公司》的DVD也賣了近4億美元。《星球大戰》的周邊產品銷售收入更是超過50億美元。
建立中國電影整合營銷傳播新體系
電影市場的整合營銷傳播,必須具備四個關鍵條件:
首先,以消費者為中心。對於電影而言,影片就是票房,票房就是觀眾。如何分析觀眾,了解電影受眾需要?第一步要進行大量的市場調研,第二步要剖析受眾心理。這就是整合營銷傳播的關鍵——受眾需要什麼,我就生產什麼。
其次,營銷等於傳播的理念。電影的營銷,就是信息的傳播。試想,沒有媒體賣力地傳播,《泰坦尼克號》是不可能成功的。在這里,營銷傳播具體而言,就是媒體的廣告、宣傳和炒作。
再次,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應該建立不同的「資料庫」。這是電影營銷雙向溝通的又一關鍵,掌握了足夠的受眾資料,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營銷。
最後,是營銷傳播的整合,這是整個整合營銷新體系的核心。電影的營銷整合傳播系統是龐大復雜的,電影製作、廣告策略、市場調研、宣傳炒作、公共活動、促銷手段等,要在統一有序的經營運作下,形成一種營銷傳播的合力,才可取得一定的營銷效果。電影產品營銷的這種整合,將其現有產品的風險性和後續產品的佔有性矛盾統一起來,整合的力量在此表現無遺。例如《十面埋伏》用離奇的故事情節、精美的畫面處理、誘人的明星陣容吸引觀眾的眼球,放映前又通過報紙、雜志、網路、電視、DVD、戶外等媒介進行強勢渲染,首映禮前舉辦了一場大型晚會,兩岸三地當紅明星紛紛獻藝,把上映前的推廣促銷活動做到極至。《十面埋伏》的運作成功無疑展現了電影營銷的一個新角度。聯合促銷是電影營銷的一種新型合作模式,越來越多地被廣大商家所採用。它可以網聚消費者的「眼球」,使一個企業或產品的營銷成本大大降低,同時可以幫助產品實現接觸更多消費者的目標, 對電影企業來說,聯合促銷則意味著獲得更多額外(免費)的電視與平面廣告宣傳,以及出現在各種公共場所的廣告機會,擴大了電影本身的廣告宣傳效果,增加票房。例如,《英雄》與多普達,《十面埋伏》與方正電腦進行聯合促銷,實際上是在相互借勢,共同造勢,以求雙贏。
中國電影營銷如果能建立一種這樣的新營銷體系:從整合的高度,去俯視、構建電影市場;從整合的視角,去生產、營銷國產電影;以整合的思維,去營造電影消費氛圍和市場環境;建立起贏利點密布、經營結構超穩定、並與現代國際水平接軌的整合營銷傳播模式,那麼,中國電影的興旺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