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愛與性 《挪威的森林》(一)
《挪威的森林》是2010年日本上映的一部電影,改編自村上春樹同名小說的《挪威的森林》,由陳英雄導演,村上春樹親自擔任編劇,松山健一、菊地凜子和水原希子等人主演。
這部電影是講述男主角渡邊的高中好友木月突然自殺身亡,渡邊和木月青梅竹馬的女友直子都受到很大的打擊,後來渡邊決定離開這個城市,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學習和生活。幾年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渡邊和直子在東京重逢,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渡邊發現木月的死給直子帶來的巨大無比的傷害,直子不僅沒有從悲傷中走出來反而越陷越深,於是渡邊決心要幫助直子走出陰霾,帶給她幸福和快樂。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渡邊發現直子的心理疾病不斷的加深,這也給渡邊的生活帶來了無形的壓力。也就在這時候另一個女孩綠子出現在了渡邊的生活中,綠子的氣質深深的吸引了渡邊,於是渡邊在陰郁的直子和活潑的綠子之間徘徊,直到有一天直子自殺了。
這部電影從標題到海報上來看都像是愛情悲劇故事片,然而從小說的整體到電影的細節上來說更接近於希臘悲劇式的探究人性的哲學電影。同名小說的字數不多,電影的人物關系結構簡潔明了,但是人物的對話和情節描述上來說隱藏著太多需要解讀的信息,可以說這是一部四兩撥千斤的經典作品。
這部電影就像是把對於西方悲劇文學的理解濃縮在了一個膠囊里一樣,從解讀看不懂的且不合理的細節中探究人性哲學幾百年來對於「真實人性」的理解,探討被人類文明幾千年來重重包裹和捆綁之下被壓抑的真實慾望。
整部電影有倆個多小時,木月的鏡頭一共加起來不到三分鍾,但是木月帶給男女主人公渡邊和直子的內心傷痕是一輩子的都無法癒合的,他是一個看不見的角色且至始至終都出現在電影里。
木月的自殺給身邊人帶來的內心沖擊形成的痛苦就像疾病一樣向著四周繼續傳播,亦如同漣漪一樣慢慢的擴散,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改變了很多人正常的人生軌跡,只是村上沒有描寫太多人而已。
木月自殺的原因電影並沒有交代清楚,只通過直子在與渡邊的談話中回憶道自己和木月無法完成正常的性交,哪怕一次都沒有成功能過。據直子說原因是因為她雖然內心愛著木月,但是在「性」方面無法對他產生興趣,久而久之就嚴重傷害了木月的內心,導致木月最後輕生。
問題是直子這種說法是否合理呢?也許有些話不僅故事中的人物無法直接說出來,就連小說作者本身也無法直接提示讀者,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理解去審美東方式的藝術作品。
渡邊是電影的男一號,《挪威的森林》中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只有渡邊一個人,而其他人都是通過客觀和側面的描寫讓讀者去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的。但盡管是這樣,電影還是給了渡邊一個很大的空間,因為在片中渡邊心裡到底如何看待直子和綠子倆人與他的感情糾葛的沒有透露,只是通過渡邊的談話來講述了他在倆個女孩之間的選擇,可是人的語言往往並不與內心的想法統一。
在影片中,渡邊只有在第一次與直子東京重逢的時候露出了抑制不住驚喜的表情,那是一種貌似在枯燥無味的生活中突然發現能讓他的內心重新燃起希望的表情。事實也證明他非常的愛直子,但是他犯的最大的錯誤是他根本沒有發現直子在木月死後患上了重度抑鬱症,當他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的時候,他決心要幫助直子從抑鬱症中走出來,可是他最後明白自己根本幫不了她。
渡邊是一個非常平凡而且普通的年輕人,就像我們現實生活中碰到的大多數年輕人一樣,他雖然深深的愛著直子,但是他的愛並沒有到至死不渝的程度,渡邊也很勇敢的想去和直子在一起,但是他也一度對於直子那種冰冷的愛產生了恐懼。渡邊穿著短袖在挪威森林中感到了寒冷和孤獨,也許他問過自己能不能一輩子和這樣的直子生活下去,也許他的腦海中也閃過了綠子的身影。
《挪威的森林》本來應該像甲殼蟲樂隊唱的那樣浪漫和憂傷,歌中唱到「我曾經擁有一個女孩,但是當她離去後,我發現一切都不美好了」。而對於渡邊來說,直子所在的療養院是「Kongeriket Norge」,這是挪威這個國家的全名,挪威語意為「通往北方之路」,而日本的最北方就是寒冷的北海道。
那片「北方的森林」就像直子的內心世界,當渡邊懷揣著熾熱的愛走進去後才發現,那是一片寒冷無比的地帶。他知道自己有責任必須待在那裡,他覺得愛一個人就要堅強的活下去,他不會像木月那樣丟棄直子離開人世,可事實上渡邊退卻了。
渡邊一步一步看著直子的生命走到盡頭,可當直子痛苦的抓著胸膛哭泣的時候,他什麼都做不了,他怕自己多說一句話會更傷害直子,他怕自己的任何舉動都會讓直子更加痛苦,而他所感受到的又何嘗不是當年直子在木月身上感受到的那種心中的愛被壓抑的感覺呢。直子和木月一定也有這樣的一個過程,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突然產生輕生的念頭就會自殺的,那需要經歷非常痛苦的階段。
影片中渡邊幾次去療養院看過直子,可是送別的情景只有一次,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這也是渡邊與直子的永別。在離別的那天直子問渡邊:「如果我一輩子都不能和你正常性交,你能接受我嗎?」 渡邊回答:「我是一個天生的樂天派。」 ,聽到這個回答直子的雙眼濕潤了。
曾經坐在冷風中,此刻躺在冰雪上,直子把渡邊當做木月一樣的去對待,渡邊的慾望被直子用手和嘴發泄掉了,愛與性被分割成了倆個獨立的存在,就像愛一個人和與這個人做愛是倆件完全不想乾的事情。
性是可以獨立存在的,但是愛卻不能獨立存在,這就是為什麼渡邊和直子的永別會在寒冷冬天的原因。其實村上的劇本如此設定也暗示了渡邊已經無法忍耐這種冰冷的愛了,因為渡邊根本體會不到直子對他的愛,直子只是把自己當成了木月而已,於是渡邊還是離開了直子的內心世界,離開了那片挪威的森林。之後石田老師一直給渡邊寫信,告訴他直子的病情不斷地在加重,直子不想在這個時候和渡邊見面,於是內心孤獨無助的渡邊就去找綠子和好去了,因為渡邊此刻真的需要別人對他的愛和關懷。
直子最終還是自殺了,可是連渡邊可能都沒想到直子的死能給自己帶來如此巨大的沖擊,他在無限的痛苦和更加孤獨的世界裡不斷地回憶和反思,於是他終於明白自己是多麼的愚蠢和多麼的懦弱,他在撕心裂肺的悔恨中迷失了。他是不是也體會到了直子面對木月自殺時的那種痛苦呢?
就如同所有的重度抑鬱症患者一樣,也如同直子一樣,渡邊的思維能力變得緩慢,他的記憶力變得遲鈍,在影片的結尾,綠子在電話里問渡邊此刻在哪裡,他恍若隔世般的看看四周,接著說出了和曾經的直子同樣的話:「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現在在哪裡。」
她是整部小說和電影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一切謎題的答案,如果沒有綠子《挪威的森林》根本看不懂。(待續)
⑵ 《挪威的森林》講了什麼
挪威的森林講述的是本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一群年輕人在青春期,面對生活和愛情時彷徨,苦悶、迷茫。他們對待生活和生命態度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不同的人生結局。
有人在青春里迷失了,又走出來了。有人一直走不出自己,發瘋了,自殺了。極少數人,生活目標明確,表面上游戲人生,實際上一直在朝著自己的方向發展。
作品以第一人稱的形式,以「我」的愛情為主線,用「我」37歲的閱歷,轉回頭去看我曾經的青春。揭示已經逝去的青春期的種種現象,尤其是「發瘋、自殺」現象,詮釋引起這種現象的心理。
青春期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要經歷的過程。無論你身處何方,屬於哪個種族哪個國家?青春期焦慮是全人類共同的問題。也許你將要經歷,也許你正在經歷,也許你已經經歷,但這是所有人都不能迴避的問題。
我、木月及其女友直子三個人是高中時代的好朋友。隨著木月在十七歲那年的離去,我和直子多年沒有聯系。直到我在東京上大學期間偶遇直子,並發生了戀情。直子因為一直走不出木月和姐姐的死,有比較嚴重的抑鬱症,住進了精神病院。
我深愛著直子,也一直打算著和直子的未來,但這段戀情一直虛無飄渺。恰逢這時,我又遇到了綠子。從小生活充滿了艱辛,在外人眼裡看似有點13點的綠子,她真實、坦盪又樂觀,深深的吸引了多少帶點憂郁性格的我。就在我處於為了選擇綠子而放棄直子而感到內疚的時候,直子自殺了。
青春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青春期自以為很深刻。但深刻未必是接近真實的同義詞。在活的好端端的青春時代,相當一部分的人,居然凡事多以死為軸心旋轉不休。
渾渾噩噩的大多數人活的熱火朝天,反而是那些清醒優秀的孩子,不是陷入抑鬱,就是選擇了自殺。這是作品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和思考。
⑶ 藤井樹是什麼意思
藤井樹,是一個虛擬人物,是日本電影《情書》中主角的名字。另外,現在藤井樹這一名字也是台灣高雄作家吳子雲的筆名,以及上海影評人藤井樹小姐。
影片簡介
渡邊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樹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到悲痛和思念之中。博子在藤井樹的中學同學錄里找到了他在小樽市讀書時的地址。由於抑制不住對愛人的懷念,博子按著這個地址給遠在天國的藤井樹寄去了一封充滿問候和思念的書信。
不可思議的是,不久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為「藤井樹」的回信。經過進一步了解,這個藤井樹是一個年輕的女子,而且她還曾經是藤井樹的同班同學,原來是博子從同學錄中誤抄了她的地址。
為了多了解一些男友在中學時代的情況,博子繼續與女藤井樹保持書信來往。而女藤井樹在不斷的回憶中,竟逐漸發現中學時代那個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少男曾經對自己產生過一段真摯的感情。
※ 女藤井樹影片中的家小樽市的舊坂別邸,在2007年5月26日火災中燒毀。
小說描寫
藤井樹第一次和博子說的話是:「渡邊小姐,相信一見鍾情嗎?」博子瞠目結舌,從那之後,博子與樹交往了。考慮了二周後,博子告訴樹:「我相信你的一見鍾情。」至今,這仍是留在博子心中的最珍貴的回憶。
博子第一次見到他時,他抱著一大幅油畫畫布,秋葉叫住了他,他轉過頭來,留著有點邋遢的鬍子,眼睛裡也充滿了血絲,顯然是熬夜了。「奇怪的人」,是博子對他的第一印象。第二次再見到他時,鬍子不見了,這天的阿樹帶著不可思議的透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