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斯德哥爾摩電影男主角比利

斯德哥爾摩電影男主角比利

發布時間:2025-09-07 06:35:27

『壹』 一美挑戰24重人格電影,嚇的我都分裂了

好萊塢這些年對各種心理疾病患者的熱愛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潔癖、強迫症、斯德哥爾摩、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還是人格分裂症都能找到相對應的有代表性的片子。

早期的 《致命ID》《搏擊俱樂部》《秘窗》《一級恐懼》 (偽裝成人格分裂逃避法律制裁)等人格分裂電影首次讓觀眾陷入對多重人格的恐懼之中,開始關注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的不同。

DID 又稱 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 ,也就是 多重人格障礙 ,非常適合在驚悚片和恐怖片中出現並展開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

以前我們說腐國男星有三寶,脫衣女裝扮基佬。好萊塢男演員也不容易,要想擺脫花瓶形象,不演個精神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實力派。

所以好萊塢加腐國男演員 詹姆斯·麥卡沃伊 更是夠拼,為了拓寬戲路不僅出演了 《污垢》 「自毀」,這次主演的 《分裂》 更是挑戰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而且片中的男主可以分裂出24種人格。

一個人真的可以擁有24重人格嗎? 《24個比利》 這本紀實性小說就描述了一位在美國歷史上首次因為多重人格而脫罪的24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他在1977年因三項綁架、三項搶劫和四項強奸案被捕,未來 萊昂納多 飾演的 《擁擠的房間》 就是根據這本小說改編的。

不過《分裂》這部電影顯然與此無關,更像近期的 《屏住呼吸》 ,真不知道美國觀眾是有多愛看這種密室逃脫的故事。

《屏住呼吸》

電影講述三個少女被一個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的變態狂魔綁架囚禁在地下室,歹徒的心理醫生和最機智的女主如何與他的24種人格鬥志斗勇,最終成功壓制歹徒,逃出魔窟的故事。

全片除了一美飾演的患者 凱文 出門看心理醫生的外景片段,基本全部取景在環境幽閉恐怖的地下室。凱文的人格轉換在電影中平鋪直敘,因為電影篇幅有限,無法展現出全部24種人格,最後甚至不重要的人格都被以小視頻的方式一筆帶過了。

影片主要展現的是主角身上 凱文、丹尼斯、巴里、帕特里夏 和 海德維格 幾種人格。除了挑戰一美演技,讓一美穿女裝來一段尬舞,還把觀影的迷妹嚇出了大面積心理陰影。

不同於以往對於人格分裂症患者的定義,凱文的人格互相知道彼此的存在,還可以和心理醫生周旋。而電影給出的解釋是凱文在幼年時期被母親打罵刺激,之後又被同學欺辱嘲笑,最終喚醒了體內的第24個人格「野獸」保護懦弱的自己。

凱文的心理醫生 弗萊徹 稱,她在做一個人格分裂症患者在不同人格下身體素質也不同,甚至可能激發人體潛能的研究。最終讓大部分觀眾大跌眼鏡並無法接受的情節出現了,凱文的一種人格發展成超越人類的存在,變得像野獸一樣,可以飛檐走壁、刀槍不入,還嗜血如命,有食人的怪癖……

正是因為知道彼此人格的存在,他才反復告誡三個女孩:野獸要來了,你們是食物。

三個女孩中女主 凱西 相比於同齡人顯得老練、冷靜,剛開始神樂以為是她幼年有打獵經驗,沒想到影片在插敘中揭露了一段凱西的悲慘童年。她幼年被叔叔性侵,並因為父親的去世而被此人收養,多年被凌辱虐待卻又不敢揭發報復,才養成了孤僻的性格。最後在與「野獸」的拚死搏鬥中得到重生,走向了一個悲劇的循環。飾演該角色的 安雅·泰勒·喬 伊 有一雙恐怖片女主標配的大眼睛,也讓影片更加靈異,很多人在 《女巫》 時就開始注意到她。

影片的驚悚恐怖感足夠,可對於深諳此道、閱片無數的影迷來說,故事也基本看了開頭就能猜中結尾。雖然北美觀眾對這部電影很熱情,影評人卻不太買賬。

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影片消費了DID的病症,卻拍了個變態版金剛狼前傳一般的故事,還拍的非常平庸。內容上不過是打了點軟色情擦邊球,加上一幕一閃而過的血腥鏡頭。看片尾 《不死劫》 的 布魯斯·威利斯 登場,更是讓觀眾困惑導演 沙馬蘭 是不是之後還要拍一部集合所有變態合家歡的續集。

部分從事精神病研究的學者表示,影片不過是再一次的陳詞濫調,對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格分裂症患者毫無幫助,只會將病人妖魔化以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

在現實中,人格分裂症造成殺人和暴力案件只是個例,真正的病人大部分是弱勢群體,無家可歸、備受欺辱,是暴力行為的受害者。真正的人格分裂症患者也不一定經歷過創傷史,一切都是劇情需要。 如果一個角色有什麼不幸家庭、童年陰影讓他變成人格分裂,其狗血程度不亞於選秀節目的選手訴苦環節。

而我們唯一覺得不算套路的只有這次變態終於不再聽交響樂,而是改成了二胡名曲~

『貳』 58天里三姐妹為什麼不自救

在電影《監禁58天》中三姐妹因為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而不自救。

在多日的囚禁中,三姐妹逐漸崩潰,大姐開始「不顧形象」,三人都慢慢的變得順從。大姐二姐相繼檢測出懷孕,青葉卻一直沒懷上,最後還開始生病。在病到不行的時候,男子決定帶青葉去看病,可惜在途中青葉死在了車上。

同時,地下室中大姐和二姐也已經精神不正常開始了爭執,等男子回到地下室的時候,看到的是一片血。

看完這個「禁」片,簡直讓人懷疑人生。

電影簡評:

本片一大亮點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多重人格的教材上從來少不了24個比利的經典案例。但對於其中一些情節設置不幹溝通,最後涌現的保護其他所有人的beast人格都趕上金剛狼了,不僅刀槍不入,甚至火炮不侵,太扯了。

『叄』 電影《敢死隊》的主演的簡介

席維斯史泰龍
席維斯史泰龍1946年6月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小時候的史泰龍在同學眼中可一點都沒把他和動作片巨星連在一起,同學還覺得他是「最有可能在電椅上結束生命的人」,想想史泰龍日後的成就也算是揚眉吐氣了,當然,初入電影圈的史泰龍,免不了僅能接觸一些跑龍套的小角色,終於在演出自己編寫的劇本【洛基】後,小媳婦出頭天,而後的【反暴特勤組】及【Victory】雖然票房不如預期,但【第一滴血】藍波一角將史泰龍再往上推一層,觀眾愛死了這個話不多、堅毅不屈、怎麼折磨都不死的John Rambo。

史泰龍在螢幕上的表現為他獲得不少掌聲,曾被選為全球100大電影明星及列名於最頂尖的20名動作巨星之內的史泰龍並不以此為滿足,他【極速競賽】中就跳脫動作影片的制式框架,從題材的選擇到角色的詮釋,都可以看出史泰龍的用心,尤其是在片中談到關於「人生的第二個機會」這個概念,就某種程度而言就如同在形容史泰龍的演藝之路一樣,心理歷程的轉折相當清晰。

相信很多人都是從【洛基】開始認識席維斯史泰龍,也因為【洛基】這部影片滌訕史泰龍在好萊塢武打動作巨星的地位;雖然史泰龍以在好萊塢片酬排行榜中算是頂尖級的男演員,不過史泰龍更想突破的是爭取更寬廣的表演空間,尤其是他積極的想爭取喜劇及劇情類影片的演出,但觀眾及片商仍看好他矯健的身手,如【極速競賽】史泰龍仍有精采及高難度的動作表現。

可是別看史泰龍身手矯健,他卻有一個會終身伴隨著他的遺憾,那就是在他出生時,醫生使用產鉗的處理不當,造成他左臉的部分肌肉麻痹,所以在說話的時候會有些許的含糊不清,不過,人只要一紅,任何特徵都會變成特色,當史泰龍站上好萊塢一線男星的位置時,他獨特的發音反而和他俐落的表演一樣成為焦點。

值得一提的是,史泰龍的母親可是另一位動作巨星成龍的死中影迷,也因為如此,這兩位頂尖的動作片演員可是私交甚篤呢!

阿諾德·施瓦辛格
曾有人戲稱:在當今美國恐怕除了性、毒品、搖滾樂以外,最流行的就要數「施瓦辛格」了。的確施瓦辛格這個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一種美國大眾文化的代表,在許多人眼裡他就是強者和力量的化身,是美國人的精神偶像。

來自奧地利的健美冠軍

阿諾德-施瓦辛格1947年7月30日出生於奧地利格拉茨一個鮮為人知的小鎮。從小體弱多病的他在父親的鼓勵下愛上了運動,最初常常參加英式足球和田徑比賽,15歲時,他發現自己真正喜愛的項目是舉重,為此他潛心苦練,長達三年,鑄就了一副強壯的身板。施瓦辛格從小就是個愛幻想的少年,成為強壯的男子漢;當個優秀的電影明星;

做個有出息的老闆,都曾是他的夢想!

當施瓦辛格還只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小伙,他就在健美比賽中獲得了「歐洲先生」的稱號。20歲那年他榮獲了「環球先生」,打此之後,這個來自奧地利鄉村的小青年包攬過幾乎所有的世界級比賽的健美冠軍,共集13個世界冠軍頭銜於一身,這在世界健美界是絕無僅有的。

世界影壇超級硬漢

施瓦辛格的電影生涯開始於70年代,1977年他在《PumpingIron》中首次開始他的真正的動作片拍攝生涯,這是一部描寫「環球先生」比賽場景的紀實性影片,他在銀幕上完美地展示了那獨特的魅力無窮的健美體魄。導演羅布-拉斐爾遜因此而當即選中他在《Stay Hungry》一片中與薩莉-菲爾德和傑夫-布里奇斯合作,出演主要角色,他在該片中的出色表演不僅贏得更多的觀眾贊賞,而且也因此榮獲當年「金球獎」最佳電影新人。此後,在充滿浪漫色彩的喜劇動作片《Western》以及《The Villain》中與他與柯克-道格拉斯和安-馬格雷特合作,再獲成功。而在票房上取得突破性成功的是在導演約翰-米利厄斯的《Conan the Barbarian》中,他出演一個歐洲中世紀傳奇英雄,本片贏得了1000萬美元以上的票房收入,由此奠定了施瓦辛格作為一名商業巨星的價值。在拍攝續集《霸王神劍》(Conan the Destroyer)之後,施瓦辛格贏得了更高的聲譽。

1983年,在移民美國後不久,施瓦辛格參加了一部低成本的影片拍攝,這部影片就是《終結者》,由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導演詹姆斯-卡梅倫執導,結果影片出乎意外地一炮打響,贏得了巨大成功亦獲得巨額票房收入,被《時代》雜志評為 「年度十佳電影之一」。在《終結者》(The Terminator)中的成功,終於使施瓦辛格走到了好萊塢頂級明星的行列中。在以後的幾年中,他還是以「動作英雄」的形象出現,迎合了大眾喜愛驚險動作片觀賞心理,如《魔鬼司令》(C ommando)、《邊緣戰士》(Raw Deal)、《終極戰士》(Predator)、《The Running Man》和《沖出生死線》(Red Heat)等一系列影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歡迎。1990年施瓦辛格在驚險動作片《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和喜劇片《魔鬼孩子王》(Kindergarten Cop)中出演了角色。但到目前為止,施瓦辛格最大的商業成功還要算是《終結者2》(Terminator2:Judgment Day) ,這部高成本的續集影片,共獲5億美元以上的票房收入,此片使他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電影演員。他所扮演的「魔鬼終結者 」也成為好萊塢有史以來創造的最經典、最著名的銀幕形象之一。在世界影壇,「施瓦辛格」這個名字已成為動作片的代名詞,也是電影票房的最可靠的保證。1993年2月,為表彰施瓦辛格的突出成就,美國「國家戲劇學會」授予了他特別獎。

令人感到十分難得的是施瓦辛格在拓寬自己戲路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1988年施瓦辛格與導演伊凡-賴特曼合作,以求挖掘他從未展現的喜劇演員的表演天賦,施瓦辛格也意識到作為一個電影明星不能局限在一個類型上,結果在影片《龍兄鼠弟》(Twins)中他與丹尼-德維托合作,再次獲得了巨大成功。近年來,他還開始了影片製作的新的嘗試。他導演的影片《The Switch》以及《Connecticut》獲得好評。

學者兼成功商人

如果說施瓦辛格是一個學者和成功的商人,這或許令人難以相信,可他的確擁有經濟學和商業學學位,而且他還是一個不錯的投資者,在他成名之初他就開始把大部分收入用於投資不動產,而且經營得相當成功。他出資的餐館也因其獨特的風格和風味而倍受顧客歡迎。他還是一個頗具愛心的公眾人物,經常在電視節目中出現;他向美國各地的人們講解健康的秘訣並開設了一些健身訓練班;自1979年起,他就為特殊奧林匹克擔任舉重教練。1991初,他當選洛杉磯運動委員會的執行委員,並致力於幫助孩子們遠離毒品和暴力。1990年到1993年,他是「健美運動理事會」的主席,他還著有許多有關健美運動的書籍。

阿諾德-施瓦辛格是個家庭觀念很重的人,和家人一起住在洛杉磯,他的妻子瑪麗婭-施賴弗是一個新聞播音員,他們有3個孩子:凱瑟琳、克里斯蒂娜和帕特里克。

阿諾德·施瓦辛格在好萊塢是個傳奇人物。他是個當今世界上當紅不讓的頭號巨星。他的一系列影片,每一部都創造了驚人的票房奇跡,他已成為銀幕上永遠不倒的英雄傳說。

主要作品:

2002 終結者3 (Terminator 3)

2001 間接傷害 (Collateral Damage)

2000 第六天 (6th Day, The)

1999 末日英雄 (End of Days)

1997 蝙蝠俠與羅賓 (Batman and Robin)

1996 蒸發密令 (Eraser)

1994 真實的謊言 (True Lies)

1994 Beretta's Island

1994 幼兒園特警 (Kindergarten Cop)

1994 小傢伙 (Junior)

1993 幻影英雄(The last action hero)

1992 Feed

1991 終結者Ⅱ (Terminator 2)

1990 全面回憶 (Total Recall)

1987 終極戰士 (Predator)

1985 Red Sonja

1985 Commando

1984 終結者 (Terminator, The)

1983 Carnival in Rio (TV)

1982 CONAN The Destroyer

1982 野蠻人科南 (Conan the Barbarian)

1982 Christmas in Connecticut (TV)

1980 Jayne Mansfield Story, The (TV)

1979 Villain, The

1979 Scavenger Hunt

1977 Pumping Iron

1973 Long Goodbye, The

1970 Hercules in New York

賈森·斯塔森
傑森·斯坦森1972年出生於英國倫敦。早年曾接觸街頭表演藝術。熱衷體育,曾為中學足球隊效力。尤其擅長跳水,曾在英國國家跳水隊中效力12年,並在1992年奪得世界跳水冠軍賽的第12名。 傑森最初是因為在水晶宮國家體育中心訓練時,被某獵頭相中,拍攝了Tommy Hilfiger這一品牌服裝的廣告。後來又相繼出演了幾部廣告片,為平面媒體拍照,由此認識了麥當娜的丈夫、導演蓋伊·里奇(Guy Ritchie),繼爾獲得《兩桿大煙槍》(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中貝肯一角,緊接著他出演了里奇的《貪得無厭》(Snatch)和《左輪手槍》(Revolver),有機會與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和貝尼西奧·德爾托羅(Benicio Del Toro)等大明星合作。在呂克·貝松(Luc Besson)為他量身打造的《非常人販》(Transporter)系列中,斯坦森確立起年輕一代動作英雄的形象。 能夠走上演藝之路得力於法國時裝公司Connection。通過這家公司,詹森獲得了影片《兩根槍管(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1998) 中的一個角色,而這也是他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在《兩根槍管》小試成功之後,詹森的演藝事業就一發不可收拾。此後,他與著名影星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丹尼斯·法里納(Dennis Farina)和本尼西奧·德-托羅(Benicio Del Toro)共同主演了影片《偷拐搶騙(Snatch)》(2000)。接下來,他出演的影片包括《步入殿堂(Turn It Up)》(2000)、《監獄風波(Mean Machine)》(2001)、《宇宙追緝令(The One)》(2001)、《火星惡靈(Ghosts of Mars)》(2001)、《非常人販(The Transporter)》(2002)、《偷天換日(The Italian Job)》(2003、《借刀殺人(Collateral)》(2004)、《左輪手槍(Revolver)》(2005)、《粉紅豹(The Pink Panther)》(2005)和《末日危城(In the Name of the King: A Dungeon Siege Tale)》(2006)等。
[編輯本段]角色分析
《玩命快遞》第一集的重心放在讓·斯坦森發揮個人魅力上。傑森不僅把這個角色在體能上的矯健和強悍展現無遺,也把人性的深度詮釋得恰到好處。傑森把弗蘭克塑造成一名心不甘情不願的傭兵,想對這些爛工作喊停,回歸平凡安靜的生活,但是造化弄人,命運再度找上弗蘭克。在新的這部電影里,弗蘭克陷入更糟糕的困局。 《玩命快遞》(系列2)大量展現了傑森·斯坦森精湛靈活的肢體語言,接受拳擊、跆拳道和潛水訓練多年的他,體格和耐力果然呱呱叫。尤其在電影的動作戲高潮,駕駛一架噴氣式飛機一頭撞進大西洋,斯坦森優異的手腳功夫和潛水經驗,正好派上用場。 電影一旦有緊湊的動作戲,傑森·斯坦森便放棄替身,親自上場露幾手,十八般武藝大放送,把角色的體能深深烙進觀眾的印象里。早在《玩命快遞》(系列1)中,他就秀了一手劇本沒有、也不敢要求的飛車駕駛技術,「把車開到接近爆表是很過癮的,」斯坦森說,他在《玩命快遞》(系列2)中將會用高檔的黑色奧迪旗艦車款A8再次發威,「而且這次的表現會比上回更好」!《犧牲品The Expendables》2009年2月開拍
[編輯本段]出演電影
《敢死隊 The Expendables》 (2010) Lee Christmas 《怒火攻心2高壓電》(2009)...Chev Chelios 《玩命快遞3 Transporter 3 》 (2008) ...Frank Martin 《死亡飛車 Death Race 》 (2008) ... 《末日危城/地牢圍攻 In the Name of the King: A Dungeon Siege Tale 》 (2007) ...Farmer 《War游俠 War 》 (2007) ...Jack Crawford 《銀行搶劫案 Baker Street 》 (2006) ...(rumored) 《生死就在轉身間/快客殺手/怒火攻心 Crank 》 (2006) ...Chev Chelios 《粉紅豹 The Pink Panther 》 (2006) ...Yves Gluant (uncredited) 《混亂作戰 Chaos 》 (2006) ...Quentin Conners 《倫敦 London 》 (2005) ...Bateman 《非常人販2/玩命快遞2 Transporteur II, Le 》 (2005) ...Frank Martin 《轉輪手槍 Revolver 》 (2005) ...Jake 《一線聲機/絕地生機/駁命來電 Cellular 》 (2004) ...Ethan 《借刀殺人/同行殺機/間接傷害 Collateral 》 (2004) ...Airport Man 《 Dialing Up 'Cellular' 》 (2004) ...Himself 《義大利任務/偷天換日/義大利行動/義大利工作 The Italian Job 》 (2003) ...Handsome Rob 《 Call of Duty 》 (2003) ...Sgt. Waters 《非常人販/換命快遞 The Transporter 》 (2002) ...Frank Martin 《電影終結之戰 Ultimate Fights from the Movies 》 (2002) ...Turkish (Snatch) (archive footage) 《 Jet Li Is 'The One' 》 (2002) ...MVA Agent Evan Funsch 《 Red Faction II 》 (2002) ...Shrike (voice) 《劣等陣容 Mean Machine 》 (2001) ...Monk 《救世主/宇宙追緝令 The One 》 (2001) ...MVA Agent Evan Funsch 《火星幽靈 Ghosts of Mars 》 (2001) ...Jericho Butler 《掠奪/貪得無厭/偷拐搶騙 Snatch. 》 (2000) ...Turkish 《一炮而紅 Turn It Up 》 (2000) ...Mr. B 《兩桿大煙槍/兩桿老煙槍/兩根槍管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 (1998) ...Bacon
[編輯本段]個人生活
斯坦森與英國模特兒兼女演員凱莉·布魯克已交往近七年,但在凱莉開始與好萊塢演員比利·澤納交往後,目前兩人已分手。 傑森·斯坦森的現任女友為現年23歲的英國超模羅西·漢丁頓-惠特莉 (Rosie Huntington-Whiteley)曾連續四年為「維多利亞的秘密」擔任內衣秀模特,還曾在英國明日超模大賽某一集中短暫亮相。
[編輯本段]作品年表
·《敢死隊》(2010) 合作演員:西爾維斯特·史泰龍,李連傑,多夫·倫德格倫,福里斯特·惠特克 ·怒火攻心2:高壓電/快客殺手2:極速高壓、爆脾氣2/Crank2: High Voltage(2009) 導演: 馬克·耐沃爾代 布萊恩·泰勒 主演: 傑森·斯坦森 艾米·斯馬特 白靈 ·死亡飛車Death Race/死亡競賽/Death Race 3000 (2008) 導演: 保羅·安德森 主演: 傑森·斯坦森 瓊·艾倫 泰瑞斯·吉布森 ·非常人販3/玩命快遞3/Transporter 3(2008) ·銀行大劫案/銀行搶劫案/The Bank Job(2007) 導演: 羅傑·唐納森 主演: 傑森·斯坦森 薩弗蓉·布羅斯 史蒂芬·坎貝爾·摩爾 ·生死就在轉身間/快客殺手/怒火攻心 Crank (2006) 導演:馬克·耐沃爾代 布萊恩·泰勒 主演:傑森·斯坦森 艾弗連·萊米雷斯 艾米·斯馬特 影片海報·倫敦 London (2006) 導演: Hunter Richards 主演: 傑西卡·貝爾 克里斯·埃文斯 傑森·斯坦森 · 游俠(2006) ·粉紅豹 The Pink Panther (2006) ·混亂作戰 Chaos (2006) · Baker Street (2006) · The Brazilian Job (2006) ·末日危城/地牢圍攻 In the Name of the King: A Dungeon ·Siege Tale (2006) ·非常人販2/玩命快遞2 Transporter 2 (2005) ·轉輪手槍 Revolver (2005) 導演: 蓋·里奇 主演: 傑森·斯坦森 雷·利奧塔 安德烈·本傑明 ·狼犬丹尼 Unleashed (2004) · 一線聲機/絕地生機/駁命來電 Cellular (2004) ·借刀殺人/同行殺機/間接傷害 Collateral (2004) Dialing Up 'Cellular' (2004) ·義大利任務/偷天換日/義大利行動/義大利工作 The Italian Job (2003) 導演: F·加里·格雷 主演: 馬克·沃爾伯格 查理茲·塞隆 愛德華·諾頓 傑森·斯坦森 Call of Duty (2003) ·非常人販/換命快遞 The Transporter (2002) 導演: 元奎 主演: 傑森·斯坦森 舒淇 弗朗西斯·貝爾蘭德 · Jet Li Is 'The One' (2002) · 電影終結之戰 Ultimate Fights from the Movies (2002) · Red Faction II (2002) · 劣等陣容 Mean Machine (2001) ·救世主/宇宙追緝令 The One (2001) 導演: 黃毅瑜 主演: 李連傑 戴爾里·林多 卡拉·古奇諾 傑森·斯坦森 · 火星幽靈 Ghosts of Mars (2001) ·掠奪/貪得無厭/偷拐搶騙 Snatch. (2001) 導演:蓋·里奇 主演:布拉德·彼特 傑森·斯坦森 斯蒂芬·格拉漢姆 Alan Ford ·一炮而紅 Turn It Up (2000) ·兩根大煙槍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1998) 導演: 蓋·里奇 主演: 傑森·弗萊明 德克斯特·弗萊徹 尼克·莫蘭 傑森·斯坦森 成名作《兩桿大煙槍》·尖峰時刻1 Rush Hour (1998)

李連傑
1963年的春天,在北京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里,李連傑[1]作為全家最小的孩子降生。他兩歲時,父親就青年李連傑去世了,母親一個人挑起了撫養五個孩子和兩位老人的生活重擔。七歲時,因為體育老師的推薦,李連傑進入北京體校武術班, 1974年的全國武術比賽,李連傑連奪少年組第一名、全能第一名;從1975年到1979年,李連傑連續五年獲全國武術比賽的冠軍,被北京市體委授予特等功,還被評為「勇攀高峰的突擊手」,是七十年代武術界的常勝將軍。也被稱中華武術的第一高手。1979年,在第四屆全運會上創造一人奪得5塊金牌的奇跡後後逐漸淡出武術圈。 1980年,電影《少林寺》開拍,李連傑被導演張鑫炎相中出演男主角覺遠。1982年電影處女座《少林寺》上映,轟動全球,並引發繼李小龍之後第二次全球武術熱潮,他本人也被世人矚目成為國際巨星。90年代初來到香港拍片,1991年與徐克合作的《黃飛鴻》一經上映就取得了3000萬港幣的票房成績,轟動一時,同時也開創了新派武俠電影的新浪潮。成為90年代在香港影壇唯一能與成龍並駕齊驅的功夫巨星,也是第一位成功打入香港電影市場的內地演員。從影30年來已拍攝40餘部經典功夫作品。1997年後離開香港被邀到好萊塢發展,成績不俗。2004年12月26日在馬爾地夫度假遇海嘯地震,修行佛門的李連傑淡泊名利生死,大難之後感悟良多,以實際行動號召成立「壹基金」救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李連傑的國籍一直是個焦點,有人說他早前已經加入了美國籍,也有人說他是中國國籍,持有美國綠卡。 2006年,拍攝自己最後一部純功夫電影《霍元甲》,身兼投資、出品、製片、監制、主演等數職嘔心瀝血完成。至此之後將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業中,而拍攝電影只作為業余愛好。 2009年6月17日,據法新社報道,由於女兒在新加坡讀書,為了使女兒得到各方面更好的照顧,好萊塢中國功夫明星李連傑被證實已經加入新加坡籍,並在新加坡市區購買了價值一千四百萬美元的房產。 2009年7月26日左右,由壹基金與現代傳播集團旗下雜志《LOHAS樂活》共同倡導的2009年羌綉幫扶行動慈善晚宴在外灘三號舉行。李連傑壹基金的執行主席周惟彥女士出席活動。記者提及李連傑加入新加坡國籍的傳聞時,周惟彥說:「李連傑的確又一次移民了。」至於李連傑轉國籍是否會對壹基金的運作有影響,周惟彥表示入籍新加坡不會對壹基金的運作產生任何影響。
[編輯本段]重要電影
少林寺
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1980年,李連傑被導演張鑫炎相中,出演香港中原電影公司的影片《少林處女座《少林寺》寺》中的主角覺遠和尚。這是一部在武俠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影片一反舊式武打片中那種純表演的花架與鏡頭技巧的賣弄,通過李連傑和他的一班武術隊員們樸素真實的功夫讓觀眾真正欣賞到了中國武術的真功。
少林小子
挾著《少林寺》的餘威,李連傑1983年及1984年主演的少林題材影片《少林小子》和《南北少林》都頗為成功。1986年他自導並與宋佳合演的《中華英雄》以及1989年與周星馳合演的《龍在天涯》、與元華合作的《龍行天下》。這是爆發之前的沉寂與醞釀。時隔不久,李連傑在美國認識了天才導演徐克。兩顆武俠巨星的碰撞,掀起了一股武俠電影的巨浪,於是便有了《黃飛鴻》、《男兒當自強》、《東方不敗》等新武俠時代的經典之作,開創了武俠電影的新時代。
方世玉
可惜好景不長,兩年後李連傑因為某些原因與嘉禾不歡而散,分手後李連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正東電影製作有限公司。當年,由元奎導演、李連傑監制並主演的《方世玉》系列取得極大成功,他們之後合作的《中南海保鏢》,《給爸爸的一封信》等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李連傑使槍的酷樣更是傾倒了無數觀眾。1994年,由陳嘉上編劇並導演的《精武英雄》成為這段時間李連傑最成功的作品,袁和平也設計了他最為經典的動作。
黑俠
1996年,李連傑和永盛電影公司簽約,為其演出六部電影黃飛鴻。隨後與徐克時隔多年再度合作《黑俠》,引起國際片商注意。1997年在拍完自己黃飛鴻系列的最後一部《黃飛鴻之西域雄獅》後前往好萊塢。成為繼李小龍、成龍、吳宇森進入好萊塢的第四位華人明星。1998年受華納公司之約出演了《致命武器4》。 英雄 從《英雄》到《十面埋伏》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內地、香港、台灣的一線大腕,張偉平幾乎都用過。真正對好萊塢的票房有影響力的,只有李連傑。2003年,《英雄》在美國宣傳時,海報上只有李連傑一個人。張偉平悄悄問《英雄》的美國發行商,這個片子,用了一堆大腕,海報上為什麼只剩李連傑?對方則告訴張偉平,「張先生,您認為的那些所謂國際大腕,我們美國人不認識他們」。
[編輯本段]壹基金
04年12月26日在馬爾地夫度假遇海嘯地震,吉人天相,有驚無險。實際行動號召成立「壹基金」救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全球擁有眾多影迷的李連傑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了自己的成就,贏得了世人的肯定和贊揚。從一個武術 界奇才到銀幕功夫 皇帝,從當初電影中的小和尚到現在生活中佛學智者。這就是李連傑,內斂儒雅的東方魅力男子。至2007年李連傑在好萊塢的片酬是1500萬美金,成為亞洲最貴的演員之一!僅07年,李連傑就主演了三部電影《功夫之王》、《投名狀》和《木乃伊3》,拿到了約4.65億元片酬。《投名狀》耗資3億,僅李連傑1人的片酬,就佔去三分之一,因為,他是全球票房的保證。
[編輯本段]人生歷程
1963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北京。方世玉1971年,被教練吳彬看中,開始了武術生涯。 1972年,獲得「文化大革命」發生以來第一次舉辦帶有民間自發性全國武術比賽中「傑出表現獎」(當時沒有官方獎項,此獎為民間認可)。 1972年,中國正卯足了勁主辦一場很重要的體育活動:泛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乒乓球冠軍賽。為展示中國文化,在開幕儀式上有五項國藝表演,其中一項為武術,李連傑參加。 演出結束後,周恩來總理接見了李連傑。 1974年,高燒三十九度,帶病參加少年組全國武術大賽連奪三冠,技驚四座。 當時的《武林》雜志給予李連傑高度評價:「李正東武術動作的特點是:速度快、動作準、力度大、彈跳好、節奏明、姿勢美。一個套路五六十個動作,他能在80秒鍾內一氣呵成,招招干凈利落,節奏鮮明。他騰空、跳躍的爆發力非常驚人,騰空時持續的時間長,一般的武術參賽者打一個「旋風腳」都感到吃力。 之前有媒體聲稱:這是武術界的一樁大事,誰能憑武功摘取這顆冠軍明珠,誰就能成為「天下第一高手」。 1975年全國運動會,尚未成年年僅12歲的李連傑,竟破天荒的參加成年組比賽,參賽評委和領導對李連傑沒看好此次比賽。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力敗群雄,以最好的成績坐上了全能冠軍的寶座,讓一幫成年武林高手目瞪口呆、心服口服。 1979年,在第四屆全運會上,李連傑雙腿膝蓋脛骨出隆,後筋錯位,仍堅持武術比賽,以驚人的拼力和韌性一人連續奪得5塊金牌,令在場所有同行流下淚水。 1974到1979年連續5次獲得全國武術大賽冠軍,時人稱為「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武林大師」,北京體委授予李連傑特等功,被同行驚呼「北京出了個武術天才」。 李連傑屢奪全國武術比賽冠軍,引起了政府的注意。開始參與黨與政府有許多民間或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動。

『肆』 有沒有,好看的大片動作電影歐美的,最好,搶劫的,比較大明星好萊塢的,有嗎

這些電影絕對符合你要求!全部是大明星大製作!《銀行匪幫》主打群星牌,年輕的流行偶像比較多;《公眾之敵》是經典,電影時間跨度比較長,觀後令人回味悠長,相當震撼;《局內人》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片子,警匪的對峙緊張又刺激;《城中大盜》告訴你什麼是斯德哥爾摩效應,裡面有後來很紅的出演了《碟中諜4》和《諜影重重4》的傑瑞米·雷納。
《銀行匪幫》Takers
劇情介紹
這群劫匪手法專業熟練,對於他們來說,銀行監控和保安都等於形同虛設,而警方更頭疼的是,他們作案多次,卻連絲毫線索也抓不到。戈登計劃趁在被警方抓獲之前,干最後一票然後收手。而警方也請來了經驗豐富的老辣警官傑克探長(馬特•狄龍飾),他意外得悉了戈登的計劃,因此精心准備了天羅地網,等待著戈登一夥的行動……
這是一出險象環生的貓鼠游戲:一夥訓練有素的銀行劫匪和經驗豐富的警察展開周旋、鬥智斗勇,上演一出又一出驚險刺激的街頭火拚和幫派內部的勾心鬥角。臭名昭著的犯罪6人團伙(劫匪成員分別由6名男星飾演:邁克爾•伊雷、克里斯•布朗、保羅•沃克、T.I.、艾德里斯•埃爾芭和海登•克里斯滕森)一直都讓警察非常頭疼——他們的每次行動都經過周密的策劃,進出銀行的行動就像上緊發條的鍾表,嚴密且從不犯錯。在多次作案後,他們沒有給警察留下任何可以追蹤的證據。近來,他們又瞄準了一次金額更大的搶劫機會,可是,這一回他們卻碰上了冷酷、彪悍的警探傑克•威爾斯(馬特•狄龍飾演),試圖打破他們2000萬美元的美夢。棋逢對手,反而激發了劫匪們的鬥志,他們堅信「只有肯下更大的砝碼,才能贏得更大的賭注」,和警察展開生死游戲,鹿死誰手終將揭曉……

《公眾之敵》Public Enemies
劇情介紹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之下,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從。在這樣動盪的時代,一些膽大妄為的人開始用他們的犯罪手段來與整個社會抗衡。一位名叫約翰•迪林格(約翰尼•德普飾)的男人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當中,他賴以成名的事跡則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銀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成員竭力追捕這位臭名昭著、搶遍了美國中西部銀行的超級銀行大盜約翰以及其同夥「娃娃臉」尼爾森、「漂亮男孩」弗洛侍伊德等。這部電影講述了黑幫頭目約翰•迪林格(約翰尼•德普飾)和聯邦調查局探員茂文 •普維斯(克里斯蒂安•貝爾飾)進行正邪較量的故事。因《玫瑰人生》一片問鼎奧斯卡影後不久的法國女星瑪麗昂•歌迪亞在片中出演德普的情人悠比莉•弗雷凱特。一時間成為經濟大蕭條時期風頭最勁的犯罪分子,而約翰•迪林格本人則被美國政府列為全國通緝的一號公敵。對於新上任的FBI局長胡佛(比利•克魯德普飾)來說,抓捕約翰•迪林格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他將此案件列為了頭等大案,並且成立了以茂文•普維斯(克里斯蒂安•貝爾飾)為主的專案組。
這一行人不但沒有被政府的通緝而嚇倒,反而更加變本加厲的搶劫銀行,與警察唁在街頭展開數場槍戰,雖然茂文•普維斯幾次都提前接到線報,安排好布控,但每次約翰•迪林格都能奇跡般的逃脫警察的追捕,並且當他最終被抓捕歸案時,又在同夥的幫助下成功越獄。他為了躲避通緝,還給自己做了一個取小小的整容手術,以致於可以瞞天過海,而自信滿滿的約翰•迪林格,在整容之後公開的居住在了芝加哥鬧市中,甚至還搭上了一個剛離婚不久的漂亮少婦 比莉•弗雷凱特(瑪麗昂•歌迪亞飾),兩人很快打得火熱。
但是一次次的搶劫後約翰•迪林格的朋友一個接一個的死去,幫約翰•迪林格洗錢和提供住行和醫療的朋友也告知他以後將不在幫助他,最後,漢米爾頓的房東 安娜•薩奇(艾米莉•德瑞文飾)也出賣了他,茂文找到安娜,告訴她如果配合抓捕約翰•迪林格就保證讓偷渡到美國的她換取一個合法的居住身份。於是安娜向茂文•普維斯報告了他們一起去劇院的消息,而一直在為著追尋約翰•迪林格下落而頭疼的茂文•普維斯突然得到這樣的消息,自然欣喜若狂。他們在劇院盯著約翰•迪林格的行蹤,准備將以約翰•迪林格逮捕。電影已經結束約翰•迪林格慢慢向外走來,等待他的是……

《局內人》Inside Man
劇情介紹
局內人是2005年美國一部電影名,原名《INSIDE MAN》。紐約警察局的警探凱斯•弗雷澤與老搭檔比爾•米歇爾接到命令,迅速趕往一處案發現場,那裡瘋狂的搶匪劫持了人質與警察對峙著。劫匪的頭目達爾頓•拉塞爾在搶劫敗露時順手劫持了一名人質。來自ESU(緊急營救部隊)特戰小組的人員在上尉約翰•達魯斯的指揮下正准備一套嚴密的武裝營救計劃。然而,拉塞爾似乎看破了警方的計劃,迅速做出了反應,使得警方的營救計劃無法實施,於是,貓鼠游開始了 ……

《城中大盜》The Town
劇情介紹
本•阿弗萊克繼《失蹤的寶貝》後第二部導演作,同時出任主角。影片根據查克•霍根(Chuck Hogan)的小說《竊賊王子》(The
Prince of Thieves)改編,阿弗萊克扮演的劫匪地愛上了自己打劫的銀行的女經理,同時他還得對付FBI的追捕。
美國東部,位於波士頓近郊的查爾斯城,儼然一個被法制遺忘的失樂園。城中愛爾蘭裔的工薪階層佔有很大比例,區域貧困的生活條件和令人無法喘息的壓力讓人們鋌而走險,銀行搶劫案時有發生,一切都變得癲狂無望。某個早晨,美麗的銀行經理人克萊爾•吉塞(麗貝卡•豪爾 Rebecca Hall 飾)遭遇一夥頭戴骷髏面具的劫匪,而她更被劫持為人質。奇怪的是,克萊爾最終意外生還,似乎這個早晨的變故從未發生過一樣。一天,她邂逅了高大英俊的男子道格•麥克雷(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 飾),奇妙的緣分就此展開,兩人的命運也由此改變……
本片根據庫克•霍根(Chuck Hogan)的原著改編。「砰!」槍聲,還在波士頓的查爾斯城回盪。盡管面前坐著聯邦調查局資深探員,克萊爾(麗貝卡•霍爾)仍然褪不去驚魂未定的神色。或許,今天其實是她的幸運日。因為就在幾個小時之前,她還是銀行劫匪的板上刀俎。
一切似乎該從頭說起。查爾斯城,位於美國東部,是一個介於查爾斯河和神秘河之間、愛爾蘭裔眾多的藍領社區,同時也是銀行劫案高發之地。那些凶神惡煞的劫匪們,根本就不把警察放在眼裡。他們乘興而來,得意而去,沒人能攔得住。而這一天,對於當銀行經理的克萊爾來說,本來是很平常的一天。她准時到了銀行,接待客戶,然後等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收工下班。一切井然有序,直到那群穿著黑衣、戴著骷髏面具的罪犯出現!之後,4個男人用槍脅迫她打開金庫大門,將銀行洗劫一空,然後她被蒙上眼睛,劫持作為人質。克萊爾殘余的其他記憶,只有流彈的呼嘯和車輛的飛飆。本以為今天就是自己的死期,然而奇怪的是,綁匪不知為何最終放過了她。而且,劫後餘生的她幾乎毫發無傷。不幸中的萬幸,並沒有讓克萊爾松氣。除了每時每刻因為被挾持的經歷而驚嚇莫名,她很清楚綁匪知道她的名字和住址,除非他們罪有應得被關進監獄,自己都不會有得到安寧的那天。同樣急著逮獲劫匪的,還有FBI探員亞當•弗洛里(喬•哈姆)和他的手下。然而劫匪小心謹慎得幾乎沒有留下線索,這,讓亞當的調查陷入了僵局。
生活還要繼續。表面上,克萊爾一切如常。可那張格外蒼白憔悴的臉,卻沒有逃過在洗衣店偶遇她的道格(本•阿弗萊克)的眼睛。就這樣,道格出現在了克萊爾的生活中。他高高大大、神秘迷人、幽默風趣。沒多久,兩人的關系就火速升級。可他們的相遇,真的是偶然么?神秘的道格又真的只是他所說的普通人么?不知不覺中,新的危險早已排山倒海地壓了過來……

『伍』 歷屆奧斯卡影帝影後

珍妮.蓋諾(第一屆)

二十年代美國著名女演員,原名勞拉蓋納, 1906年10月6日生於費城,逝於1984年9月14日,因患肺炎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沙漠醫院病逝,終年77歲。她曾在1982年遭車禍而受重傷,傷勢一直沒有痊癒。猝然去世時,就連丈夫也未能跟她見上一面。

珍妮在第一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的角逐中,不是以一部作品,而是以三部作品優勝於格露西婭史璜遜、路易絲德華塞等強勁對手而摘取桂冠的。她的名字在提名名單中竟出現了三次,可見其演技多麼精湛。獲獎那年,她才22歲。領獎時她激動萬分,熱淚盈眶,連聲向一起拍片的同行表示感謝。她事後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我當然很激動,特別是見到了道枯拉斯范明克,格外激動。要是當時我能知道獲學院獎幾年後意義如此重大的話,那還會更加激動。」

珍妮蓋諾一生共拍過34部影片。她對自己在影界的地位感到滿意。奧斯卡的地位越來越高,常常被看成是國際影界的最高榮譽。自然,作為首屆獲獎者的蓋諾,也為自己成為國際影壇的知名人物而感到自豪。她深知,獲得這一歷史性的榮譽是她的幸福。

1938年,這位演技超群的女伶同米高梅影片公司的服裝總設計師吉爾伯特亞德里安結婚。不久,她告別影壇,和丈夫定居在紐約。
1957年,她重返銀幕,拍攝了《狂妄》等影片。以後又轉入舞台,在紐約等地公開演出。
1959年,她的丈夫去世,蓋諾作出了永遠結束藝術生涯的決定。
1961年,她和製片人保羅格雷戈里結婚,兩人非常幸福,直到她不幸逝世。

瑪麗.碧克馥(第二屆)

默片女演員,是美國早期的電影明星,極盛時期曾是全世界美最富有、名氣最大的女人,也是「聯藝」影業公司的創立成員之一,1928年以《賣得風情》一片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瑙瑪.希拉(第三屆)

瑙瑪.希拉於1900年8月10日生於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市。1920年她在《偷竊者》中的表演引起了製片人歐文撒爾伯格的注意,1923年,在後者的努力之下,希拉與米高梅公司簽定了長期協議,並與1927年下嫁歐文。1936年撒爾伯格去世後,希拉在電影表演、執導和選片方面的運氣一落千丈。影星莉蓮赫爾曼曾評價希拉有一張「思索著的面孔」。其兄道格拉斯希拉是資深錄音師,亦是數項重要電影聲效創新的先行者。

瑪麗.德雷斯勒(第四屆)

德雷斯勒於1868年生於安大略的考伯格,原名瑪麗.萊拉。1883年,她迷上了表演,加入了一家巡迴演出劇團,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
隨著「提麗的噩夢」等一系列劇作,德雷斯勒步入了百老匯的閃光燈下,但1994,幸運之神的召喚卻來自好萊塢。她的第一個突破是與查理卓別林在「提麗的痛心羅曼史」中演對手戲。在1930年,她與葛麗泰嘉寶合作出演了「安娜克莉絲蒂」,這部片子標志著萊拉演藝生涯的高峰,並在1931年為她帶來了奧斯卡大獎。她在從藝不久就改名為瑪麗.德萊斯勒,這個來自考伯格的高大方顎女子從此成為好萊塢最出色的喜劇女演員之一。萊拉於1934年逝世,死後被葬在加州的聖塔芭芭拉。但時光轉逝,物人兩非,如今萊拉的墓地已經不復可尋。

海倫.海絲(第五屆)

海絲生於1900年,逝於1993年,堪稱美國戲劇界第一夫人的海絲在電影方面同樣成績不俗——她曾獲兩項奧斯卡大獎,參演的獲獎影片分別為《斷腸花》和《機場》還是第一個獲得「娛樂三重冠」的演員,除了奧斯卡,海倫還曾一攬兩項托尼獎,一項葛萊美獎和一項艾美獎。如果你對她的演唱實力沒什麼印象,至少還值得一提的是,她還曾獲1976年葛萊美最佳誦讀錄音獎(在「美國大檔案」中的獨白陳述)。

凱瑟琳.赫本(第六屆、第四十屆、第四十一屆、第五十四屆奧斯卡影後)

凱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於2003年逝世。赫本的演藝生涯長達半個世紀,曾4獲奧斯卡影後桂冠、8次獲提名,是得獎次數最多的「最佳女主角」。她獲獎的四部影片分別是《艷陽天》(1933)、《猜一猜誰來赴晚宴》(1967)、《冬天的獅子》(1968)和《金色池塘》(1981)。

克勞黛.考爾白(第七屆)

克勞黛.考爾白生於1903年法國巴黎,原名麗莉.克勞黛.喬喬恩,逝於1996年。克勞黛很小時就隨父母來到了美國。在高中時開始出演校園戲劇,幾年後開始在百老匯舞台劇中飾演一些小角色。因喜愛表演,她決定以此為畢生追求。1927年,她在紐約派拉蒙電影工作室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無聲電影。隨著有聲電影逐步取代默片,克勞黛在同年拍攝了「愛上邁克」。瓜子臉、生動的大眼睛和高雅迷人的舉止使得克勞黛能夠在不同的角色中大展拳腳。她的百變風格又使她能夠在眾多一流影片中出演主要角色,克勞黛成了當時的票房明星。

蓓蒂.戴維絲(第八屆、第十一屆奧斯卡影後)

戴維絲生於1908 馬薩諸塞的洛厄爾,逝於1989年。盡管很小時蓓蒂就夢想成為一名演員,但她早期努力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她因被認為「不真誠」而被伊娃勒葛琳的曼哈頓市劇團拒之門外。後來蓓蒂被約翰默里安德森的戲劇學校錄取,從此走上星途。蓓蒂的第一次正規舞台表演是在「百老匯內外」 中,而她的第一個百老匯表演卻是在1929年的「破碎的盤子」和後來的「堅固的南方」中。1930年,她被環球電影工作室聘用,但後者覺得蓓蒂缺少明星天分,因而在1932年推薦蓓蒂轉簽了華納兄弟公司。蓓蒂的第一個主要角色是在「飾演上帝的人」中,她的成名作是「人性枷鎖」。

費雯麗(第十二屆、第二十四屆奧斯卡影後)

費雯麗,1913年出生在印度大吉嶺鎮的一個英國股票經紀人家中,母親是愛爾蘭人。1920年她隨父親回到英國,後在教會學校學習。其中她對藝術最為感興趣。15歲那年,她隨父親到歐洲旅行。1931年,她要求進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在學校認識了溫文爾雅的男青年霍爾曼,經常與之約會。1932年費雯麗與霍爾曼結婚。婚後她一度很幸福,但她執著的獻身藝術,不願意被家庭所束縛,生下一個孩子後,她就忍不住要求演電影。偶然的一個機會,她在《貞潔的面紗》中的表演被輿論認為是一顆新星的出現。突然的成功使她下定決心棄家從影。1940年8月,費雯麗在拍完《魂斷藍橋》後與著名演員奧里佛結婚。婚後他們過了幸福的20年。費雯麗始終一往情深地愛著奧立佛,但奧立佛背叛了她。1960年12月,他們辦理了離婚手續。費雯麗因此受到沉重打擊。1967年7月7日病逝於倫敦的公寓中。按她的遺願,她的角膜捐獻出來,遺體火化。

琴逑.羅傑斯(第十三屆)

羅傑斯原名弗吉尼亞凱瑟琳麥克馬斯,她於1911年7月16日生於密蘇里州。琴逑童年遭遇坎坷,11歲時父母分居,她隨母親一同搬至祖父母,其後曾兩次被父親綁架。十幾歲時在凱瑟琳曾在廣告片中擔任過一些角色,14歲時獲德州查爾斯頓舞蹈比賽冠軍。當時她仍熱衷於演戲,參演了一部名為《琴逑.羅傑斯》的歌舞劇,從此以此為藝名。在1925年至1928年間,該歌舞劇得以在全國進行巡迴演出。在紐約巡演時,好運降臨到了琴逑頭上,她在百老匯《極速》中獲得了一個角色,從而能夠和派拉蒙公司簽訂協約。
在1930年早期,她只是在一些影片中飾演小角色,直到1933年,她和弗瑞德艾斯泰爾合作主演了《飛向里約熱內盧》,這部影片標志著琴逑事業的真正開始。在其後十多年中,她和弗瑞德一同出演了11部電影(其間她還拍了其他影片),包括幾部稀奇古怪的喜劇,如《未婚媽媽》,《主與副》。她的最後一個電影角色是在1965年的《哈洛》中。她飾演簡哈洛的母親。其後她重返舞台,直到1984年才最終退出。1995年琴逑在加州逝世,享年83歲。

瓊.芳登(第十四屆)

瓊.芳登生於1917,原名瓊.比沃爾.哈維蘭德。十幾歲時,在西岸演出公司的組織下,她開始以瓊.伯菲爾德的藝名走上舞台。在1935年她的第一部影片《女士不多》中,她以此藝名出演了一個小角色。在兩年多的舞台生涯之後,她以瓊.芳登的藝名再次出現在一些低成本的藝術電影中,其中尚值得一提的是與弗瑞德.艾斯泰爾合演的《受傷的閨女》和與小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合演的《古廟戰茄聲》。在1940年初期,芳登主要憑借兩部希區柯克電影進入了個人演藝生涯的全盛期——「蝴蝶夢」(Rebecca,1940)和《恆久的寧芙》,使芳登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的提名,之後又是希區柯克的《深閨疑雲》最終把芳登送上了奧斯卡的最高領獎台

葛麗亞.嘉遜(第十五屆)

嘉遜生於1903年,逝於1996年。對影迷們來說,演藝生涯後期的嘉遜是優秀的代名詞,她飾演了眾多為大家所津津樂道並喜愛的電影角色,如《萬古流芳》,《傲慢與偏見》,《忠勇之家》,《鴛夢重溫》和《居里夫人》。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我們無法一一列數她所獲得的提名和相應獎項,一個事實已經足以證明她的受歡迎程度——她被11個國家授予「最受觀眾喜愛的演員」和「最佳女演員」榮譽。

珍妮弗.瓊斯(第十六屆)

珍妮弗.瓊斯生於1919年3月2日,真名菲莉絲.弗洛拉.伊斯莉。她是在電影工作室體系下由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一手捧紅的美國女演員。1946年,珍妮弗出演了塞爾茲尼克製作的電影《陽光下的決斗》。珍妮弗生於俄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市,她的第一次婚姻是與演員羅伯特.沃克,並與其生有兩子,兩個兒子後來都成為了演員。珍妮弗和羅伯特1944年離婚,1949年,珍妮弗嫁給了塞爾茲尼克,即上文提到的大名鼎鼎的製片人,珍妮弗與大衛相守到1965年後者的逝世,之後他們的女兒瑪麗.珍妮弗自殺,這雙重打擊幾乎讓珍妮弗崩潰,並企圖追隨親人了結自己的生命。創傷恢復之後,珍妮弗的精神狀況一直不佳,直到與她的第三任夫婿,一個身價百萬的工業家踏上紅毯。1993年後者再次扔下珍妮弗撒手人寰。現在珍妮弗是諾頓西蒙博物館的董事之一。

英格麗.褒曼(第十七屆、第二十九屆奧斯卡影後)

英格麗褒曼是瑞典電影女演員。1915年8月29日生於斯德哥爾摩,1983年8月29日逝於倫敦。幼年喪失雙親,由親戚撫養。1933年考入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不及一年便躍身為瑞典影壇新星。先後在《修道士橋的問題》(1934)、《婦女面部》(1938)等片中飾角。1939年應邀赴美主演好萊塢名片《插曲》,獲得成功。她在美國主演的著名影片包括《卡薩布蘭卡》(1943)、《戰地鍾聲》(1943)、《煤氣燈下》(1944)、《聲名狼藉》(1946)、《聖女貞德》(1948)等。其中,《煤氣燈下》使她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50年代在歐洲幾國拍片,主要有《歐洲51年》(1952)、《義大利游記》(1954)、《艾倫娜和她的男人們》(1956)等。1956年在英國主演好萊塢影片《阿娜斯塔茜婭》,並因此第二次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晚年,她在《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出演配角,再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最後又因影片《秋天的奏鳴曲》(1978)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提名的榮譽。她長於扮演忠實、理想的女性角色,40年代盛名於美國影壇,後又成為國際電影明星。此外,她在舞台劇和電視劇中的演出也同樣獲得成功。

瓊.克勞馥(第十八屆)

瓊.克勞馥生於1904年3月23日,逝於1977年5月11日。瓊.克勞馥並非普通演員,確切地說,她是電影巨星。個中區別非常重要:她很少出現在頂級電影中,不管取材如何,她的電影很少被稱作「出色」,但是她卻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演藝生涯最長的女演員。她生來魅力四射,是人上之人,明星氣質簡直與生俱來。她的一切,包括她從一無所有到身價不菲的發跡史,她所有為了處於閃光燈下的不懈努力,都使她成為好萊塢造夢工廠的最佳素材。她的女兒所寫的關於她自傳性質的揭密書,厚顏地揭示了瓊的糜爛私生活,使她真正「贏得生前身後名」。瓊的一生被賦予了戲劇化的細節,這個大眼睛、瘋狂的女主角永遠展現給人們的是電影之名、決心和無所顧忌的野心。

奧麗薇婭.德哈維蘭(第十九屆、第二十二屆奧斯卡影後)

奧麗薇婭1916年生於日本,父親是英國專利律師,母親是演員。奧麗薇婭在加州的洛斯蓋圖讀高中時便喜歡上了戲劇,她在當時由業余演員製作的《仲夏夜之夢》中飾演了赫米厄的角色。作為瓊.芳登的姐姐,奧麗薇婭被著名導演馬克斯.雷恩哈特發現,後者使奧麗薇婭能夠出演他執導的好萊塢電影,機會由此而來。1935年,奧麗薇婭與華納兄弟公司合作,出現在由《仲夏夜之夢》改編的電影中,並與華納簽訂了長期協約。奧麗薇婭自認為是一流正統派的演員,因此拒絕了公司要求的一些傳統天真女子的角色,這有些惹惱了華納,並正告奧麗薇婭,如不合作,則必將自毀於好萊塢。

洛麗泰.揚(第二十屆)

洛麗泰.揚生於1913年,逝於2000年。她是好萊塢第一批成功由電影向電視劇轉型的女演員。改變發生在1953年,洛麗泰出現在「致洛麗泰的信」中(後來該雜拼連續劇被稱作「洛麗泰.揚秀」)。雜拼劇是上世紀50年代電視節目的主打,通過不同的角色展示不同的故事,並且周周拍攝。洛麗泰主持並製作了這部連續劇,並出演了一半以上的劇目。藉助影星形象的魅力,洛麗泰風格同樣成為她的電視標志。這部電視劇的成功刺激了其他類似的電視劇,但是洛麗泰是最成功的。和露西爾.鮑爾一樣,她是為數不多的能夠成功完成自己的電視劇的女性、第一個在電視廣播網上推出自己的電視雜拼劇的女性、第一個同時獲得奧斯卡和電視艾美獎的女性。

簡.惠曼(第二十一屆)

簡.惠曼生於1914年,她是好萊塢為數不多的在電影電視兩方面都成績優秀的女演員。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簡的電影事業處於巔峰時期的時候,她出演了第一部電視連續劇——簡.惠曼劇院。在1958年至1980年間,惠曼偶爾會在一些電視劇和電視電影中客串。在1981年,她因在CBS黃金時間上映的電視劇安吉拉.錢寧中的出色表演又一次在電視表演上取得成功。
PS. 她是里根總統的前妻

朱迪.霍利德(第二十三屆)

朱迪生於1921年,逝於1965年。雖然她在電影中一直扮演花瓶的角色,但朱迪.霍利德卻擁有高達172的智商。她痴迷於讀書和演戲。雖然被耶魯戲劇學院拒之門外,但霍利德仍致力於成為一名正統的演員。她曾做過接線員和劇院的舞台監督。隨後在1938年格林威治鄉村夜總會演出的滑稽劇中出演角色。霍利德和她的朋友組成了一個樂團,演出一些具有諷刺意味的歌曲。樂團後來被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星探看中,但他們只希望僱用霍利德一人。為了她的朋友們,霍利德謝絕了這一邀請。

雪莉.布思(第二十五屆)

雪莉布思1898年出生在西爾瑪福特,1992年逝世。雪莉布思12歲起就在業余藝術家的劇本中出演角色。4年之後,她踏上了自己的職業演藝生涯。1925年她首登百老匯舞台,與翰弗來.鮑嘉主演了《地獄喪鍾》。在百老匯摸爬滾打近十年後,布思終於等到了她人生中第一個重要角色。憑借1950年在舞台劇《蘭閨春夢》中的演出,布思榮獲了托尼獎和紐約劇評人獎。1952年的電影版《蘭閨春夢》是布思的電影處女作。她憑此一舉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布思出演過許多影片。而在她晚年時期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電視劇《黑茲》而中的女僕扮相。在出演了電視劇A Touch of Grace 後,布思便退出了演藝圈。

奧黛麗赫本生於1929年,逝於1993年。1953年以電影《羅馬假期》里的「安娜公主」一角而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奧黛麗赫本雖然已經去世多年, 她高雅的氣質與迷人的風采, 卻至今仍令許多熱愛她的影迷所懷念。赫本一生主演過的電影包括: 《龍鳳配》、《甜姐兒》、《修女傳》、《第凡內早餐》、以及《窈窕淑女》等許多著名影片。 1988年起, 赫本更化身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特別大使, 貢獻了她的餘生給許多非洲及中南美洲的貧苦兒童。

葛麗絲.凱莉(第二十七屆)

葛麗絲生於1928年,逝於1982年。自她成為摩洛哥王妃已經過去了43年,就連她罹難於車禍也是20年前的舊聞了,但被光影凝固的她,今天看來仍有別樣的味道——優雅(Grace),這也是她的名字。她生於大富之家,曾是奧運冠軍的父親為了她,向摩洛哥王室「繳納」了上百萬美元的陪嫁。她有過成功的事業,不但以《鄉下姑娘》一片榮膺1955年的「奧斯卡影後」,還是「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的御用女星。

安娜.瑪格娜妮(第二十八屆)
瑪格娜妮1908年3月7日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她的童年是和祖母在羅馬的貧民區度過的。她在聖塞西里亞學習表演。起初做過夜總會的歌手,後來才開始在各類劇院演出。1933年她和電影製作人戈弗來多.亞利桑德里結婚,通過他結識了導演紐齊奧.馬拉索瑪。他啟用瑪格娜妮在他1934年的作品中擔任主要角色。隨後瑪格娜妮又出演了亞利桑德里1936年的電影《鄉村騎士》和馬里奧.索達蒂 1938年導演的《塔拉卡諾瓦》。1973逝世。在眾多獲奧斯卡獎的外籍女演員中絕大多數以性感著稱,如碧姬.芭鐸,索非.亞羅蘭。而安娜.瑪格娜妮是個例外。她外表朴實,既不漂亮,也沒有傲人的人材。但是她憑著智慧成為主宰戰後義大利電影的女星。

喬安娜.伍德沃德(第三十屆)

喬安娜.伍德沃德1930年2月27日生於美國北卡洛萊納州的托馬斯維爾。她在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讀書時曾參與校園劇的演出。移居紐約後,她同時就讀於Neighborhood Playhouse和Actors『 Studio 兩所表演學校。在1953年與百老匯簽約成為威廉.英奇的舞台劇《野餐》中的臨時演員。在那裡,她遇到了保羅.紐曼,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她和丈夫紐曼被譽為好萊塢最成功的夫妻之一。伍德沃德不僅是最受歡迎的電影明星,她在電視劇,戲劇和社會活動中的表現也備受矚目。伍德沃德在1954年出演電影《情人》後轉向電視方面發展。她在許多電視節目中都有出色表現。

蘇珊.海華(第三十一屆)

一頭紅發、活力四射的女演員蘇珊.海華生於1917年,原名愛蒂斯.莫蘭娜,於1975年逝世。她最擅長飾演從逆境中奮起的勇敢女性。在高中時蘇珊開始為攝影師做模特,1937年,「飄」劇組公開面向公眾徵募能夠出演斯佳麗一角的演員,蘇珊和其他女演員一起來到了好萊塢。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她設法成為了簽約演員。盡管她努力成名,但開始接到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角色。1947年,她終於獲得機會在《毀滅》中第一次飾演意志堅強、勇敢的女性,憑此片蘇珊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1958年,她以《我要活下去》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此外她曾在奧斯卡上五次獲得提名。

西蒙涅.西妮奧萊(第三十二屆)

西蒙涅.西妮奧萊1921年生於德國,父母是法國人,在法國長大,二戰開始時舉家搬到英國,在給自由法國雜志工作時,她在戰時英國電影中擔任了一些臨時角色。西妮奧萊的成名主要依仗她的第一個丈夫、大導演耶維斯.艾里戈里特,因此在戰後她被稱作「堆砌起來的明星」。她主演的諸多描寫愛之不幸的影片中最棒的一部是「金盔」,並憑此獲得英國影業獎。之後西妮奧萊通過飾演「金屋淚」中的勞倫斯哈維的哀怨棄婦而獲得奧斯最佳女演員獎。她於1985年逝世。

伊麗莎白.泰勒(第三十三屆、第三十九屆奧斯卡影後)

伊麗莎白.泰勒生於1932年,她是真正的影星,紫羅蘭顏色的眼睛光彩照人,充滿活力。盡管她不是最有天賦的演員,她卻是最迷人的演員,她無與倫比的魅力永遠是焦點所在。很少有人能夠如此受到愛慕,同時又如此成為奚落的對象和影射與閑言碎語的標地。在她身後,無數人聲名雀起,又歸於孤寂,而泰勒的魅力卻長久不衰。名利是她活力的源泉,公眾目光是她永遠的侍從。她從不知適可而止,對她來說,要麼萬人之上,要麼一文不名。
相對媒體而言,泰勒的成功:兩獲奧斯卡獎,第一個薪水百萬的演員,眾多的慈善工作、失敗:健康、體重、葯品治療及其他的悲劇、難堪:八次失敗的婚姻,電影災難,無數的丑聞,這些都已經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事情了。

索菲亞.羅蘭(第三十四屆)
義大利國寶級女星索菲亞.羅蘭生於1934年,她一直是激情與魅力的代言人,她以動人的風采和卓越的演技在國際影壇馳騁了近半個世紀,不僅主演了近百部影片,還曾被多個國際電影節授予終身成就獎的稱號!
在拍攝過的影片中,索菲亞塑造的大多是富於激情並略帶鄉土氣息的女人。能夠把如此普通的角色演得精彩異常,金星合海王帶來的領悟力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是它令索菲亞的「血液里流著電影的細胞」,是它讓索菲亞能夠將自身對親情的理解融匯到電影中去,從而打動所有觀看影片的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個女人》一片中,索菲亞真摯感人的表演不僅使影片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國片獎,同時也使自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國女演員三項令人稱羨的桂冠。

安妮.班克勞夫特(第三十五屆)

安妮生於1931年,是一位朴實的黑發美人,同時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演員。實際上,安妮.班克勞夫特有過兩次電影生涯。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總體來說業績平平,她沒能將個人才華展示於電影表演之中。她的第二次電影生涯開始於60年代初期,這次她因出演電影《神奇的工人》而倍受歡迎,並且,她因為表演的很多角色而在熒屏上樹立了永恆的形象,《畢業生》中的Mrs.Robison就是她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

帕德里夏.妮爾(第三十六屆)

妮爾生於1926年,她是美國舞台劇和電影屆一位主要女演員,大學時專修舞台劇表演,在她1946年開始在百老匯出演《海龜的聲音》之前,她曾做過模特。因其在舞台劇《森林裡的另一部分》中的表演,妮爾受到好萊塢的關注,並出演1949年拍攝的輕喜劇《約翰愛瑪麗》,從此踏上了熒屏不歸路。同年,在《根源》中與加萊.古柏演對手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她透露加萊.古柏是她一生的摯愛。1953年與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結婚,之後從熒屏消失了幾年,直到1957年復出,出演《人群中的臉》,在那以後她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更俱選擇性。1963年出演《赫德》,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

朱莉.安德魯絲(第三十七屆)

朱莉.安德魯絲1935年10月生於英格蘭。10歲就在當演員的父母的指導下首次登台表演。1954年她在桑地.維爾森的《男朋友》劇中扮演波莉.布朗角色而一舉成名。之後她在百老匯最主要的音樂劇目之一《窈窕淑女》中擔任女主角。這部劇連續演了幾年,朱莉從而成了國際上知名的演員。1964年朱莉初上銀幕,主演《瑪麗.波賓絲》,一炮打響,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獎。1965年她主演的《音樂之聲》引起更大轟動,之後她還主演了《維克托,維克托利亞》等戲。20多年來她一直是一名重要的電影演員。1989年為表彰她對電影事業的傑出貢獻她被授予BAFTA銀獎。

朱莉.克麗斯蒂(第三十八屆)

朱莉.克麗斯蒂1941年出生於他父親在印度Chukua的茶園里,她在英國和法國完成學業。她的舞台表演學習是在倫敦音樂與戲劇中央學校完成的。1957年她在一個表演劇團首次演出戲劇。1962年開始出演一些小角色,第二年,在約翰.施萊辛格導演的《說謊的比利》中扮演主角。1965年,正是施萊辛格在電影《親愛的》中給她提供了一個量身訂做的角色,使得她成為一個國際巨星以及諸多類似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紐約電影批判獎等獎項的得主。

芭芭拉.史翠珊(第四十一屆)

好萊塢第一位先後囊括葛來美獎、艾美獎、奧斯卡獎及東尼獎等各大獎項於一身的超級巨星芭芭拉史翠珊。史翠珊生於1942年,她很年輕就已經活躍在舞台上,上世紀60年代末憑著銀幕處女作《妙女郎》一鳴驚人,且與影壇傳奇凱瑟琳.赫本分享當年的奧斯卡影後殊榮。之後史翠珊一直歌影雙棲,拍過不少讓人難忘的好電影,也唱過很多教人一聽鍾情的電影主題曲,誰會忘記那首濃情化不開的《The Way We Were》(《俏郎君》主題歌)和片中金發俊朗的羅伯特.瑞德福。史翠珊比同輩大紅大紫的女演員更具野心之處,是她很早便有演而優則導的野心和准備。《恩桃》、《歲月驚情》和《離譜戀曲》未必是人見人愛的所謂經典電影,但絕對能表現出史翠珊作為一個女性導演的堅持、喜惡和韌力,尤其是她對女性面對人生轉折點的變數和波折,最終都是以偉大的愛去化解一切危機和怨恨。單憑這個史翠珊電影的共通主題,便值得我永遠鍾愛和期待她的導演作品了。

瑪吉.史密斯(第四十二屆)

瑪吉.史密斯是英國表演事業中的瑰寶,具有同時駕馭舞台與影視事業的深厚功力。她戲路寬廣,演技精湛,尤以演喜劇和正劇角色著稱。她不僅在英國和百老匯的舞台上取得了無數的成功,而且在銀幕上的表演也是出類拔萃,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影片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近50年的演藝生涯多次被奧斯卡獎提名,成為唯一一位1次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次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英國女演員。1934年12月28日,瑪吉.史密斯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郡的伊爾福特(Ilford)。其父是牛津大學的病理學教授,她自小就酷愛表演,在牛津幼兒園里接受了啟蒙表演訓練,後在牛津戲劇學校接受專業演技訓練。

格倫達.傑克遜(第四十三屆、第四十六屆奧斯卡影後)

格倫達.傑克遜生於1936年,她是英國舞台劇、電影演員,因主演《情婦》及《接觸社會》,兩度榮獲奧斯卡金像獎,後來從政。對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真可笑,我埋頭苦幹了那麼多年,可在此以前幾乎沒有人知道我。好萊塢是個製片人說了算的密封型王國,我不想置身其中毀了自己。」

簡.方達(第四十四屆、第五十

『陸』 奧斯卡歷屆影後都是誰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歷屆奧斯卡影後一覽[/center] 珍妮.蓋諾(第一屆) 二十年代美國著名女演員,原名勞拉蓋納, 1906年10月6日生於費城,逝於1984年9月14日,因患肺炎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沙漠醫院病逝,終年77歲。她曾在1982年遭車禍而受重傷,傷勢一直沒有痊癒。猝然去世時,就連丈夫也未能跟她見上一面。 珍妮在第一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的角逐中,不是以一部作品,而是以三部作品優勝於格露西婭史璜遜、路易絲德華塞等強勁對手而摘取桂冠的。她的名字在提名名單中竟出現了三次,可見其演技多麼精湛。獲獎那年,她才22歲。領獎時她激動萬分,熱淚盈眶,連聲向一起拍片的同行表示感謝。她事後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我當然很激動,特別是見到了道枯拉斯范明克,格外激動。要是當時我能知道獲學院獎幾年後意義如此重大的話,那還會更加激動。」 珍妮蓋諾一生共拍過34部影片。她對自己在影界的地位感到滿意。奧斯卡的地位越來越高,常常被看成是國際影界的最高榮譽。自然,作為首屆獲獎者的蓋諾,也為自己成為國際影壇的知名人物而感到自豪。她深知,獲得這一歷史性的榮譽是她的幸福。 1938年,這位演技超群的女伶同米高梅影片公司的服裝總設計師吉爾伯特亞德里安結婚。不久,她告別影壇,和丈夫定居在紐約。 1957年,她重返銀幕,拍攝了《狂妄》等影片。以後又轉入舞台,在紐約等地公開演出。 1959年,她的丈夫去世,蓋諾作出了永遠結束藝術生涯的決定。 1961年,她和製片人保羅格雷戈里結婚,兩人非常幸福,直到她不幸逝世。 瑪麗.碧克馥(第二屆) 默片女演員,是美國早期的電影明星,極盛時期曾是全世界美最富有、名氣最大的女人,也是「聯藝」影業公司的創立成員之一,1928年以《賣得風情》一片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瑙瑪.希拉(第三屆) 瑙瑪.希拉於1900年8月10日生於魁北克省的蒙特利爾市。1920年她在《偷竊者》中的表演引起了製片人歐文撒爾伯格的注意,1923年,在後者的努力之下,希拉與米高梅公司簽定了長期協議,並與1927年下嫁歐文。1936年撒爾伯格去世後,希拉在電影表演、執導和選片方面的運氣一落千丈。影星莉蓮赫爾曼曾評價希拉有一張「思索著的面孔」。其兄道格拉斯希拉是資深錄音師,亦是數項重要電影聲效創新的先行者。 瑪麗.德雷斯勒(第四屆) 德雷斯勒於1868年生於安大略的考伯格,原名瑪麗.萊拉。1883年,她迷上了表演,加入了一家巡迴演出劇團,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 隨著「提麗的噩夢」等一系列劇作,德雷斯勒步入了百老匯的閃光燈下,但1994,幸運之神的召喚卻來自好萊塢。她的第一個突破是與查理卓別林在「提麗的痛心羅曼史」中演對手戲。在1930年,她與葛麗泰嘉寶合作出演了「安娜克莉絲蒂」,這部片子標志著萊拉演藝生涯的高峰,並在1931年為她帶來了奧斯卡大獎。她在從藝不久就改名為瑪麗·德萊斯勒,這個來自考伯格的高大方顎女子從此成為好萊塢最出色的喜劇女演員之一。萊拉於1934年逝世,死後被葬在加州的聖塔芭芭拉。但時光轉逝,物人兩非,如今萊拉的墓地已經不復可尋。 海倫·海絲(第五屆) 海絲生於1900年,逝於1993年,堪稱美國戲劇界第一夫人的海絲在電影方面同樣成績不俗――她曾獲兩項奧斯卡大獎,參演的獲獎影片分別為《斷腸花》和《機場》還是第一個獲得「娛樂三重冠」的演員,除了奧斯卡,海倫還曾一攬兩項托尼獎,一項葛萊美獎和一項艾美獎。如果你對她的演唱實力沒什麼印象,至少還值得一提的是,她還曾獲1976年葛萊美最佳誦讀錄音獎(在「美國大檔案」中的獨白陳述)。 凱瑟琳.赫本(第六屆、第四十屆、第四十一屆、第五十四屆奧斯卡影後) 凱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於2003年逝世。赫本的演藝生涯長達半個世紀,曾4獲奧斯卡影後桂冠、8次獲提名,是得獎次數最多的「最佳女主角」。她獲獎的四部影片分別是《艷陽天》(1933)、《猜一猜誰來赴晚宴》(1967)、《冬天的獅子》(1968)和《金色池塘》(1981)。 克勞黛.考爾白(第七屆) 克勞黛.考爾白生於1903年法國巴黎,原名麗莉·克勞黛·喬喬恩,逝於1996年。克勞黛很小時就隨父母來到了美國。在高中時開始出演校園戲劇,幾年後開始在百老匯舞台劇中飾演一些小角色。因喜愛表演,她決定以此為畢生追求。1927年,她在紐約派拉蒙電影工作室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無聲電影。隨著有聲電影逐步取代默片,克勞黛在同年拍攝了「愛上邁克」。瓜子臉、生動的大眼睛和高雅迷人的舉止使得克勞黛能夠在不同的角色中大展拳腳。她的百變風格又使她能夠在眾多一流影片中出演主要角色,克勞黛成了當時的票房明星。 蓓蒂.戴維絲(第八屆、第十一屆奧斯卡影後) 戴維絲生於1908 馬薩諸塞的洛厄爾,逝於1989年。盡管很小時蓓蒂就夢想成為一名演員,但她早期努力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她因被認為「不真誠」而被伊娃勒葛琳的曼哈頓市劇團拒之門外。後來蓓蒂被約翰默里安德森的戲劇學校錄取,從此走上星途。蓓蒂的第一次正規舞台表演是在「百老匯內外」 中,而她的第一個百老匯表演卻是在1929年的「破碎的盤子」和後來的「堅固的南方」中。1930年,她被環球電影工作室聘用,但後者覺得蓓蒂缺少明星天分,因而在1932年推薦蓓蒂轉簽了華納兄弟公司。蓓蒂的第一個主要角色是在「飾演上帝的人」中,她的成名作是「人性枷鎖」。 費雯麗(第十二屆、第二十四屆奧斯卡影後) 費雯麗,1913年出生在印度大吉嶺鎮的一個英國股票經紀人家中,母親是愛爾蘭人。1920年她隨父親回到英國,後在教會學校學習。其中她對藝術最為感興趣。15歲那年,她隨父親到歐洲旅行。1931年,她要求進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在學校認識了溫文爾雅的男青年霍爾曼,經常與之約會。1932年費雯麗與霍爾曼結婚。婚後她一度很幸福,但她執著的獻身藝術,不願意被家庭所束縛,生下一個孩子後,她就忍不住要求演電影。偶然的一個機會,她在《貞潔的面紗》中的表演被輿論認為是一顆新星的出現。突然的成功使她下定決心棄家從影。1940年8月,費雯麗在拍完《魂斷藍橋》後與著名演員奧里佛結婚。婚後他們過了幸福的20年。費雯麗始終一往情深地愛著奧立佛,但奧立佛背叛了她。1960年12月,他們辦理了離婚手續。費雯麗因此受到沉重打擊。1967年7月7日病逝於倫敦的公寓中。按她的遺願,她的角膜捐獻出來,遺體火化。 琴逑.羅傑斯(第十三屆) 羅傑斯原名弗吉尼亞凱瑟琳麥克馬斯,她於1911年7月16日生於密蘇里州。琴逑童年遭遇坎坷,11歲時父母分居,她隨母親一同搬至祖父母,其後曾兩次被父親綁架。十幾歲時在凱瑟琳曾在廣告片中擔任過一些角色,14歲時獲德州查爾斯頓舞蹈比賽冠軍。當時她仍熱衷於演戲,參演了一部名為《琴逑.羅傑斯》的歌舞劇,從此以此為藝名。在1925年至1928年間,該歌舞劇得以在全國進行巡迴演出。在紐約巡演時,好運降臨到了琴逑頭上,她在百老匯《極速》中獲得了一個角色,從而能夠和派拉蒙公司簽訂協約。 在1930年早期,她只是在一些影片中飾演小角色,直到1933年,她和弗瑞德艾斯泰爾合作主演了《飛向里約熱內盧》,這部影片標志著琴逑事業的真正開始。在其後十多年中,她和弗瑞德一同出演了11部電影(其間她還拍了其他影片),包括幾部稀奇古怪的喜劇,如《未婚媽媽》,《主與副》。她的最後一個電影角色是在1965年的《哈洛》中。她飾演簡哈洛的母親。其後她重返舞台,直到1984年才最終退出。1995年琴逑在加州逝世,享年83歲。 瓊.芳登(第十四屆) 瓊.芳登生於1917,原名瓊.比沃爾.哈維蘭德。十幾歲時,在西岸演出公司的組織下,她開始以瓊.伯菲爾德的藝名走上舞台。在1935年她的第一部影片《女士不多》中,她以此藝名出演了一個小角色。在兩年多的舞台生涯之後,她以瓊.芳登的藝名再次出現在一些低成本的藝術電影中,其中尚值得一提的是與弗瑞德.艾斯泰爾合演的《受傷的閨女》和與小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合演的《古廟戰茄聲》。在1940年初期,芳登主要憑借兩部希區柯克電影進入了個人演藝生涯的全盛期――「蝴蝶夢」(Rebecca,1940)和《恆久的寧芙》,使芳登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的提名,之後又是希區柯克的《深閨疑雲》最終把芳登送上了奧斯卡的最高領獎台。 葛麗亞.嘉遜(第十五屆) 嘉遜生於1903年,逝於1996年。對影迷們來說,演藝生涯後期的嘉遜是優秀的代名詞,她飾演了眾多為大家所津津樂道並喜愛的電影角色,如《萬古流芳》,《傲慢與偏見》,《忠勇之家》,《鴛夢重溫》和《居里夫人》。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受歡迎的女演員之一,我們無法一一列數她所獲得的提名和相應獎項,一個事實已經足以證明她的受歡迎程度――她被11個國家授予「最受觀眾喜愛的演員」和「最佳女演員」榮譽。 珍妮弗.瓊斯(第十六屆) 珍妮弗.瓊斯生於1919年3月2日,真名菲莉絲.弗洛拉.伊斯莉。她是在電影工作室體系下由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一手捧紅的美國女演員。1946年,珍妮弗出演了塞爾茲尼克製作的電影《陽光下的決斗》。珍妮弗生於俄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市,她的第一次婚姻是與演員羅伯特.沃克,並與其生有兩子,兩個兒子後來都成為了演員。珍妮弗和羅伯特1944年離婚,1949年,珍妮弗嫁給了塞爾茲尼克,即上文提到的大名鼎鼎的製片人,珍妮弗與大衛相守到1965年後者的逝世,之後他們的女兒瑪麗.珍妮弗自殺,這雙重打擊幾乎讓珍妮弗崩潰,並企圖追隨親人了結自己的生命。創傷恢復之後,珍妮弗的精神狀況一直不佳,直到與她的第三任夫婿,一個身價百萬的工業家踏上紅毯。1993年後者再次扔下珍妮弗撒手人寰。現在珍妮弗是諾頓西蒙博物館的董事之一。 英格麗·褒曼(第十七屆、第二十九屆奧斯卡影後) 英格麗褒曼是瑞典電影女演員。1915年8月29日生於斯德哥爾摩,1983年8月29日逝於倫敦。幼年喪失雙親,由親戚撫養。1933年考入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不及一年便躍身為瑞典影壇新星。先後在《修道士橋的問題》(1934)、《婦女面部》(1938)等片中飾角。1939年應邀赴美主演好萊塢名片《插曲》,獲得成功。她在美國主演的著名影片包括《卡薩布蘭卡》(1943)、《戰地鍾聲》(1943)、《煤氣燈下》(1944)、《聲名狼藉》(1946)、《聖女貞德》(1948)等。其中,《煤氣燈下》使她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50年代在歐洲幾國拍片,主要有《歐洲51年》(1952)、《義大利游記》(1954)、《艾倫娜和她的男人們》(1956)等。1956年在英國主演好萊塢影片《阿娜斯塔茜婭》,並因此第二次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晚年,她在《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出演配角,再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最後又因影片《秋天的奏鳴曲》(1978)獲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提名的榮譽。她長於扮演忠實、理想的女性角色,40年代盛名於美國影壇,後又成為國際電影明星。此外,她在舞台劇和電視劇中的演出也同樣獲得成功。 瓊.克勞馥(第十八屆) 瓊.克勞馥生於1904年3月23日,逝於1977年5月11日。瓊.克勞馥並非普通演員,確切地說,她是電影巨星。個中區別非常重要:她很少出現在頂級電影中,不管取材如何,她的電影很少被稱作「出色」,但是她卻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演藝生涯最長的女演員。她生來魅力四射,是人上之人,明星氣質簡直與生俱來。她的一切,包括她從一無所有到身價不菲的發跡史,她所有為了處於閃光燈下的不懈努力,都使她成為好萊塢造夢工廠的最佳素材。她的女兒所寫的關於她自傳性質的揭密書,厚顏地揭示了瓊的糜爛私生活,使她真正「贏得生前身後名」。瓊的一生被賦予了戲劇化的細節,這個大眼睛、瘋狂的女主角永遠展現給人們的是電影之名、決心和無所顧忌的野心。 奧麗薇婭·德哈維蘭(第十九屆、第二十二屆奧斯卡影後) 奧麗薇婭1916年生於日本,父親是英國專利律師,母親是演員。奧麗薇婭在加州的洛斯蓋圖讀高中時便喜歡上了戲劇,她在當時由業余演員製作的《仲夏夜之夢》中飾演了赫米厄的角色。作為瓊·芳登的姐姐,奧麗薇婭被著名導演馬克斯·雷恩哈特發現,後者使奧麗薇婭能夠出演他執導的好萊塢電影,機會由此而來。1935年,奧麗薇婭與華納兄弟公司合作,出現在由《仲夏夜之夢》改編的電影中,並與華納簽訂了長期協約。奧麗薇婭自認為是一流正統派的演員,因此拒絕了公司要求的一些傳統天真女子的角色,這有些惹惱了華納,並正告奧麗薇婭,如不合作,則必將自毀於好萊塢。 洛麗泰·揚(第二十屆) 洛麗泰·揚生於1913年,逝於2000年。她是好萊塢第一批成功由電影向電視劇轉型的女演員。改變發生在1953年,洛麗泰出現在「致洛麗泰的信」中(後來該雜拼連續劇被稱作「洛麗泰·揚秀」)。雜拼劇是上世紀50年代電視節目的主打,通過不同的角色展示不同的故事,並且周周拍攝。洛麗泰主持並製作了這部連續劇,並出演了一半以上的劇目。藉助影星形象的魅力,洛麗泰風格同樣成為她的電視標志。這部電視劇的成功刺激了其他類似的電視劇,但是洛麗泰是最成功的。和露西爾·鮑爾一樣,她是為數不多的能夠成功完成自己的電視劇的女性、第一個在電視廣播網上推出自己的電視雜拼劇的女性、第一個同時獲得奧斯卡和電視艾美獎的女性。 簡.惠曼(第二十一屆) 簡.惠曼生於1914年,她是好萊塢為數不多的在電影電視兩方面都成績優秀的女演員。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簡的電影事業處於巔峰時期的時候,她出演了第一部電視連續劇——簡.惠曼劇院。在1958年至1980年間,惠曼偶爾會在一些電視劇和電視電影中客串。在1981年,她因在CBS黃金時間上映的電視劇安吉拉.錢寧中的出色表演又一次在電視表演上取得成功。 PS. 她是里根總統的前妻 朱迪·霍利德(第二十三屆) 朱迪生於1921年,逝於1965年。雖然她在電影中一直扮演花瓶的角色,但朱迪·霍利德卻擁有高達172的智商。她痴迷於讀書和演戲。雖然被耶魯戲劇學院拒之門外,但霍利德仍致力於成為一名正統的演員。她曾做過接線員和劇院的舞台監督。隨後在1938年格林威治鄉村夜總會演出的滑稽劇中出演角色。霍利德和她的朋友組成了一個樂團,演出一些具有諷刺意味的歌曲。樂團後來被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星探看中,但他們只希望僱用霍利德一人。為了她的朋友們,霍利德謝絕了這一邀請。 雪莉·布思(第二十五屆) 雪莉布思1898年出生在西爾瑪福特,1992年逝世。雪莉布思12歲起就在業余藝術家的劇本中出演角色。4年之後,她踏上了自己的職業演藝生涯。1925年她首登百老匯舞台,與翰弗來·鮑嘉主演了《地獄喪鍾》。在百老匯摸爬滾打近十年後,布思終於等到了她人生中第一個重要角色。憑借1950年在舞台劇《蘭閨春夢》中的演出,布思榮獲了托尼獎和紐約劇評人獎。1952年的電影版《蘭閨春夢》是布思的電影處女作。她憑此一舉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布思出演過許多影片。而在她晚年時期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電視劇《黑茲》而中的女僕扮相。在出演了電視劇A Touch of Grace 後,布思便退出了演藝圈。 奧黛麗·赫本(第二十六屆) 奧黛麗赫本生於1929年,逝於1993年。1953年以電影《羅馬假期》里的「安娜公主」一角而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奧黛麗赫本雖然已經去世多年, 她高雅的氣質與迷人的風采, 卻至今仍令許多熱愛她的影迷所懷念。赫本一生主演過的電影包括: 《龍鳳配》、《甜姐兒》、《修女傳》、《第凡內早餐》、以及《窈窕淑女》等許多著名影片。 1988年起, 赫本更化身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特別大使, 貢獻了她的餘生給許多非洲及中南美洲的貧苦兒童。 麗絲·凱莉(第二十七屆) 葛麗絲生於1928年,逝於1982年。自她成為摩洛哥王妃已經過去了43年,就連她罹難於車禍也是20年前的舊聞了,但被光影凝固的她,今天看來仍有別樣的味道——優雅(Grace),這也是她的名字。她生於大富之家,曾是奧運冠軍的父親為了她,向摩洛哥王室「繳納」了上百萬美元的陪嫁。她有過成功的事業,不但以《鄉下姑娘》一片榮膺1955年的「奧斯卡影後」,還是「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的御用女星。 安娜·瑪格娜妮(第二十八屆) 瑪格娜妮1908年3月7日出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她的童年是和祖母在羅馬的貧民區度過的。她在聖塞西里亞學習表演。起初做過夜總會的歌手,後來才開始在各類劇院演出。1933年她和電影製作人戈弗來多·亞利桑德里結婚,通過他結識了導演紐齊奧·馬拉索瑪。他啟用瑪格娜妮在他1934年的作品中擔任主要角色。隨後瑪格娜妮又出演了亞利桑德里1936年的電影《鄉村騎士》和馬里奧·索達蒂 1938年導演的《塔拉卡諾瓦》。1973逝世。在眾多獲奧斯卡獎的外籍女演員中絕大多數以性感著稱,如碧姬·芭鐸,索非·亞羅蘭。而安娜·瑪格娜妮是個例外。她外表朴實,既不漂亮,也沒有傲人的人材。但是她憑著智慧成為主宰戰後義大利電影的女星。 喬安娜·伍德沃德(第三十屆) 喬安娜·伍德沃德1930年2月27日生於美國北卡洛萊納州的托馬斯維爾。她在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讀書時曾參與校園劇的演出。移居紐約後,她同時就讀於Neighborhood Playhouse和Actors『 Studio 兩所表演學校。在1953年與百老匯簽約成為威廉·英奇的舞台劇《野餐》中的臨時演員。在那裡,她遇到了保羅·紐曼,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她和丈夫紐曼被譽為好萊塢最成功的夫妻之一。伍德沃德不僅是最受歡迎的電影明星,她在電視劇,戲劇和社會活動中的表現也備受矚目。伍德沃德在1954年出演電影《情人》後轉向電視方面發展。她在許多電視節目中都有出色表現。 蘇珊·海華(第三十一屆) 一頭紅發、活力四射的女演員蘇珊·海華生於1917年,原名愛蒂斯·莫蘭娜,於1975年逝世。她最擅長飾演從逆境中奮起的勇敢女性。在高中時蘇珊開始為攝影師做模特,1937年,「飄」劇組公開面向公眾徵募能夠出演斯佳麗一角的演員,蘇珊和其他女演員一起來到了好萊塢。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她設法成為了簽約演員。盡管她努力成名,但開始接到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角色。1947年,她終於獲得機會在《毀滅》中第一次飾演意志堅強、勇敢的女性,憑此片蘇珊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1958年,她以《我要活下去》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此外她曾在奧斯卡上五次獲得提名。 西蒙涅·西妮奧萊(第三十二屆) 西蒙涅·西妮奧萊1921年生於德國,父母是法國人,在法國長大,二戰開始時舉家搬到英國,在給自由法國雜志工作時,她在戰時英國電影中擔任了一些臨時角色。西妮奧萊的成名主要依仗她的第一個丈夫、大導演耶維斯·艾里戈里特,因此在戰後她被稱作「堆砌起來的明星」。她主演的諸多描寫愛之不幸的影片中最棒的一部是「金盔」,並憑此獲得英國影業獎。之後西妮奧萊通過飾演「金屋淚」中的勞倫斯哈維的哀怨棄婦而獲得奧斯最佳女演員獎。她於1985年逝世。 伊麗莎白·泰勒(第三十三屆、第三十九屆奧斯卡影後) 伊麗莎白·泰勒生於1932年,她是真正的影星,紫羅蘭顏色的眼睛光彩照人,充滿活力。盡管她不是最有天賦的演員,她卻是最迷人的演員,她無與倫比的魅力永遠是焦點所在。很少有人能夠如此受到愛慕,同時又如此成為奚落的對象和影射與閑言碎語的標地。在她身後,無數人聲名雀起,又歸於孤寂,而泰勒的魅力卻長久不衰。名利是她活力的源泉,公眾目光是她永遠的侍從。她從不知適可而止,對她來說,要麼萬人之上,要麼一文不名。 相對媒體而言,泰勒的成功:兩獲奧斯卡獎,第一個薪水百萬的演員,眾多的慈善工作、失敗:健康、體重、葯品治療及其他的悲劇、難堪:八次失敗的婚姻,電影災難,無數的丑聞,這些都已經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事情了。 索菲亞·羅蘭(第三十四屆) 義大利國寶級女星索菲亞·羅蘭生於1934年,她一直是激情與魅力的代言人,她以動人的風采和卓越的演技在國際影壇馳騁了近半個世紀,不僅主演了近百部影片,還曾被多個國際電影節授予終身成就獎的稱號! 在拍攝過的影片中,索菲亞塑造的大多是富於激情並略帶鄉土氣息的女人。能夠把如此普通的角色演得精彩異常,金星合海王帶來的領悟力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是它令索菲亞的「血液里流著電影的細胞」,是它讓索菲亞能夠將自身對親情的理解融匯到電影中去,從而打動所有觀看影片的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個女人》一片中,索菲亞真摯感人的表演不僅使影片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國片獎,同時也使自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戛納電影節最佳女演員、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國女演員三項令人稱羨的桂冠。 安妮·班克勞夫特(第三十五屆) 安妮生於1931年,是一位朴實的黑發美人,同時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演員。實際上,安妮·班克勞夫特有過兩次電影生涯。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總體來說業績平平,她沒能將個人才華展示於電影表演之中。她的第二次電影生涯開始於60年代初期,這次她因出演電影《神奇的工人》而倍受歡迎,並且,她因為表演的很多角色而在熒屏上樹立了永恆的形象,《畢業生》中的Mrs.Robison就是她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 帕德里夏·妮爾(第三十六屆) 妮爾生於1926年,她是美國舞台劇和電影屆一位主要女演員,大學時專修舞台劇表演,在她1946年開始在百老匯出演《海龜的聲音》之前,她曾做過模特。因其在舞台劇《森林裡的另一部分》中的表演,妮爾受到好萊塢的關注,並出演1949年拍攝的輕喜劇《約翰愛瑪麗》,從此踏上了熒屏不歸路。同年,在《根源》中與加萊·古柏演對手戲,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她透露加萊·古柏是她一生的摯愛。1953年與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結婚,之後從熒屏消失了幾年,直到1957年復出,出演《人群中的臉》,在那以後她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更俱選擇性。1963年出演《赫德》,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 朱莉·安德魯絲(第三十七屆) 朱莉·安德魯絲1935年10月生於英格蘭。10歲就在當演員的父母的指導下首次登台表演。1954年她在桑地·維爾森的《男朋友》劇中扮演波莉·布朗角色而一舉成名。之後她在百老匯最主要的音樂劇目之一《窈窕淑女》中擔任女主角。這部劇連續演了幾年,朱莉從而成了國際上知名的演員。1964年朱莉初上銀幕,主演《瑪麗·波賓絲》,一炮打響,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獎。1965年她主演的《音樂之聲》引起更大轟動,之後她還主演了《維克托,維克托利亞》等戲。20多年來她一直是一名重要的電影演員。1989年為表彰她對電影事業的傑出貢獻她被授予BAFTA銀獎。 朱莉·克麗斯蒂(第三十八屆) 朱莉·克麗斯蒂1941年出生於他父親在印度Chukua的茶園里,她在英國和法國完成學業。她的舞台表演學習是在倫敦音樂與戲劇中央學校完成的。1957年她在一個表演劇團首次演出戲劇。1962年開始出演一些小角色,第二年,在約翰·施萊辛格導演的《說謊的比利》中扮演主角。1965年,正是施萊辛格在電影《親愛的》中給她提供了一個量身訂做的角色,使得她成為一個國際巨星以及諸多類似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紐約電影批判獎等獎項的得主。 芭芭拉·史翠珊(第四十一屆) 好萊塢第一位先後囊括葛來美獎、艾美獎、奧斯卡獎及東尼獎等各大獎項於一身的超級巨星芭芭拉史翠珊。史翠珊生於1942年,她很年輕就已經活躍在舞台上,上世紀60年代末憑著銀幕處女作《妙女郎》一鳴驚人,且與影壇傳奇凱瑟琳·赫本分享當年的奧斯卡影後殊榮。之後史翠珊一直歌影雙棲,拍過不少讓人難忘的好電影,也唱過很多教人一聽鍾情的電影主題曲,誰會忘記那首濃情化不開的《The Way We Were》(《俏郎君》主題歌)和片中金發俊朗的羅伯特·瑞德福。史翠珊比同輩大紅大紫的女演員更具野心之處,是她很早便有演而

閱讀全文

與斯德哥爾摩電影男主角比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第一電影解說 瀏覽:29
香港鬼屋恐怖電影推薦 瀏覽:696
搞處女電影網 瀏覽:187
中國人第一次設置的第一部電影是 瀏覽:938
如何學拍電影 瀏覽:922
泰迦奧特曼大電影普通話版免費觀看 瀏覽:216
最新推薦電影恐怖電影 瀏覽:379
廣州大石鎮電影城 瀏覽:484
播放校園戀愛動漫電影 瀏覽:964
電影院騷擾 瀏覽:171
如何把電影上傳到視頻軟體 瀏覽:584
你好李煥英國外電影 瀏覽:39
印度電影求愛 瀏覽:178
英語電影觀後感英文版6句 瀏覽:132
歐美在線制服絲襪日韓電影 瀏覽:152
在國外電影演反派 瀏覽:378
美國演火車事故的電影 瀏覽:496
現在中國最好對電影導演 瀏覽:322
電影第一夫人啄木鳥 瀏覽:104
2018年記錄篇電影 瀏覽: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