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是什麼電影啊
菊次郎的夏天
《菊次郎的夏天》(日語:菊次郎の夏、きくじろうのなつ)是一部由日本導演北野武自編自導自演的清新溫情的電影,於1999年6月5日公映。一向以暴力美學著稱的北野武一反人們所熟悉的硬派形象,在本片中出演了一個有點無厘頭的中年閑散男人菊次郎,「菊次郎」是北野武已去世之父親名字。該劇外景取自濱松、名古屋等城市。由久石讓作曲的電影主題曲《Summer》簡單明快、清新自然、靈動而活潑,在國內知名度極高,並廣為流傳。
1電影劇情
期待已久的暑假終於開始了,但對於上小學三年級的正男來說卻沒什麼好高興的。所有的
《菊次郎的夏天》海報(4張)
朋友都去了海灘或是父母的鄉下玩,連足球隊也放假不訓練了。在寂寞的暑假裡,連正男最熟悉的校園下路也顯得陌生,每天除了在日記里記下天氣報告,就再也無事可寫了。正男的爸爸在他出生沒多久的一次交通意外中死去,而媽媽則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工作。跟婆婆相依為命的正男決定在這個暑假裡來一次冒險旅程。目的地是正男只在照片里見過的媽媽住的地方——豐橋。帶著日記、暑期作業和每個月的零花錢,正男離開了家。
菊次郎是個自由職業者,換句話說,就是一輩子都沒有過一份正經工作。因為與規規矩矩地生活的格格不入,菊次郎年輕時不斷地遭到嘲笑。他每天都等待著天降良機,使他過上令人羨慕的生活。可是時間一天天過去,由於手頭沒有本金,他還是每天靠著妻子過活。一次偶然的機會里,菊次郎被捲入了正男的冒險旅程。妻子給了他一筆50000元的旅費,讓菊次郎陪同正男去找媽媽。盡管正男不喜歡菊次郎,但一個人的冒險實在令人沮喪,於是勉強同意。菊次郎對這筆旅費卻另有打算,他興高采烈地把錢投到了賭博里,最後卻輸得一塌糊塗。幾乎輸光了妻子給的旅費和正男少得可憐的一點點零用錢。怒氣沖天的菊次郎丟下正男,一個人去喝悶酒,但最終正男的眼淚讓菊次郎恢復了理智…… 終於來到正男母親的住址,菊次郎與正男心中越來越興奮,二人終於站在母親住址的門外,一個美麗的女
《菊次郎的夏天》劇照1
人正好穿著圍裙從屋內走出,正男認出她是照片上的母親,但是他看到母親身邊有一個男人還牽著一個小女孩,正男瞬間明白自己被媽媽拋棄了,很傷心的哭了,菊次郎不忍心看著正男傷心,於是拿出一個從別處找來的帶鈴鐺的玻璃天使,告訴正男那個女人不是他的媽媽,他的媽媽已經搬走了,而那個天使鈴鐺那是媽媽離開房子時留給正男的,讓他在困難的時候搖一搖,天使就會出現。同時,菊次郎決心完成他從旅程開始就在腦子里形成的決定。他來到那所看上去殘舊不堪的大房子,在那裡,有一個離群而坐的老人,正是菊次郎的媽媽。她的臉上寫滿孤獨,一種像正男的媽媽一樣拋棄自己孩子的女人的孤獨……
在回程的路上,菊次郎跟正男在一個鄉下小鎮里,在夏季里鬱郁蔥蔥的綠色里,他們恣意放縱地玩耍著,快樂著。猶如一大一小兩個孩子。還遇上了三個好心人,他們聽說了正男的故事後心生同情,也一起陪正男玩,而正男受傷的心,也在不知不覺中被他們撫平……[1]
2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備注
菊次郎 Kikujiro (as Beat Takeshi) 北野武 ----
正男 Masao 關口雄介 ----
菊次郎之妻 Kikujiro's Wife 岸本加世子/Kayoko Kishimoto ----
Masao's Grandmother 吉行和子 ----
Biker 井手博士;Great Gidayu ----
Baldy 井手博士 ----
Scary Man 磨赤兒 ----
Masao's Mother 大家由祐子/Yuuko Daike ----
Man at Bus Stop Beat Kiyoshi ----
Fatso Great Gidayu ----
Traveling Man 今村鼠 ----
Juggler Girl 細川典江 ----
Yakuza Boss 關根大學 ----
Yakuza Henchman 稻宮誠;Hisahiko Murasawa ----
Hostess 大葉冬 ----
Yakuza Henchman 田中要次/Yoji Tanaka ----
職員表
▪ 出品人:
▪ 製作人:森昌行;吉田多喜男/Takio Yoshida;Shinji Komiya
▪ 監制:
▪ 原著:
▪ 導演:北野武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北野武
▪ 攝影:
▪ 配樂:久石讓
▪ 剪輯:
▪ 道具:
▪ 選角導演:
▪ 配音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動作指導: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燈光:
▪ 錄音:
▪ 劇務:
▪ 場記:
▪ 布景師:
▪ 發行:
3角色介紹
[2]
4原聲資料
主題歌曲
《Summer》是整個電影的主題曲,譯為《菊次郎的夏天》[3]或《夏天》。電影中的《Mad Summer 》《Summer Road 》等插曲均使用了類似的旋律。[4]
背景音樂
《菊次郎的夏天》電影背景音樂曲目列表:
Angel Bell ,Going Out ,Kindness ,Mad Summer ,Mother ,Night Mare ,Real Eyes ,River Side ,Summer Road ,Summer ,The Rain ,Two Hearts
歌曲簡評
《Summer》整首曲子簡單明快、清新自然、靈動而活潑,讓人聽來有一種舒
配樂大師久石讓[5]
心的情懷。主題音樂summer穿插於整個故事中為讓人感受到溫情的各段情節中,讓觀眾隨著音樂感受故事中的愜意,也隨著音樂感受劇情發展微微的起伏;音樂同時也將天真無邪的正男(關口雄介飾)和地痞向的小市民菊次郎(北野武飾)的性格及兩人旅途中產生的友情、親情、溫情詮釋了出來。悠揚而彌久……
作品中,大提琴的緩緩獨奏漸漸地拉開了故事的序幕。
隨即躍上主旋律的鋼琴和提琴,利用充滿跳躍性的表演方式,將故事的兩位主人公——天真無邪的正男和地痞混混的菊次郎——帶入場景。同時這段音樂也充分交待了這一對性格、行為完全迥異的活寶雖然旅途不順,卻始終充滿著積極與樂觀。
大約在作品2分鍾左右的時候,一段變奏引出了故事中最令人傷感的劇情——正男
漢語版《Summer》歌曲簡譜1
的母親已經建立了新的家庭並且有了新的孩子——可能他的母親已經不再屬於他了。這種變故使得正男異常地消沉,也使得菊次郎手足無措。通過鋼琴在這里的獨奏,我們能深深地感受到正男的那種孤寂和失落。
在2分55秒左右的時候,另一個旋律切入主題——三位新朋友。這是一種外在的、愉悅的力量試圖突破這種沉痛的情節。這種「努力」大約持續了1分鍾。在第4分鍾的階段時,原本消沉的鋼琴主旋律,逐漸趨於平靜,並且漸漸地找到了初始時的歡快旋律……
大約5分40秒的時候,電影劇情的部分基本結束了。但是作為這首音樂來講,它還沒有結束——結尾部分約40秒的慢拍主旋律似乎在講述著:「希望」並沒有消失,它反而更加堅定、更加明確,只要不放棄。[4]
漢語編譯
由於《Summer》在我國廣為流傳,2010年華南農業大學的兩位
漢語版《Summer》歌曲簡譜2
在校大學生依原曲填詞、合作編訂了該歌曲的漢語版。其中,原曲:久石讓 ;簡譜編訂:沈燦龍 ;填詞:練焯明。
5影片評價
曲折搞笑的情節,一段尋訪的路程,道出真情,人與人之間,其實可
《菊次郎的夏天》劇照8
以很美好。
乾乾凈凈不著痕跡的卻「痕跡」斑斑的「公路電影」。
北野武的分段式電影作業。
嚴肅而不正經,幽默而憂傷,歪門而不邪道。
「這是一部關於童年的電影,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關於夏天的電影。」 「一個不快樂的中年人,不希望看到一個不快樂的小孩子。是因為想起自己不快樂的童年,還是因為什麼?」 很多人起先都以為那個木訥內向又孤獨的小男孩是菊次郎,後來到結尾處北野大叔笑著說出「是菊次郎啊!他媽的,走啦!」才恍然大悟。作為一部公路片,影片中的景色無可挑剔,從水中蘆葦上的青蛙,吃著菜葉的毛毛蟲,到蔚藍色的大海,閃爍的星空,草香蟬鳴,漫山滿眼的綠色,加上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人群,這是一出孩子眼中的夏日風情畫。不知是為了補償小男孩,還是為了補償自己的童年,菊次郎和另外三個男人,四個同樣被社會拋棄的邊緣人,開始陪小男孩肆無忌憚的玩耍。
走不完的公路,看不到頭的旅程,終點會回到起點,卻在這個夏天的旅程里,兩個「男孩」,開始成長,開始,回家。」
6獲獎記錄
日本電影學院獎 2000
最佳女配角
岸本加世子
Best Music Score
久石讓
日本學院獎(Award of the Japanese Academy) 2000
最佳影片 (提名)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 1999
最佳影片 (提名)
北野武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99
最佳男演員
北野武
FIPRESCI Prize
北野武
Golden Spike (提名)
北野武[6]
菊次郎的夏天 菊次郎の夏 獲獎情況
日本電影學院獎 2000
最佳女配角
岸本加世子
Best Music Score
久石讓
日本學院獎(Award of the Japanese Academy) 2000
最佳影片 (提名)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 1999
最佳影片 (提名)
北野武
Valladoli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99
最佳男演員
北野武
FIPRESCI Prize
北野武
Golden Spike (提名)
北野武
7影片製作
幕後製作
這是一部由北野武自編自導自演的清新溫情的傑作。一向以暴力美學著稱的北野武一反人們所熟悉的硬派形象,在本片中出演了一個有點無厘頭的中年閑散男人。乍看起來不值得信賴,好惹是生非,簡直一無是處。這場一個小孩和一個像小孩一樣的大人的旅程笑料百出,令人忍俊不禁。而隨著旅程的展開,菊次郎善良溫暖的內心漸漸得以呈現,令人感動落淚。這個旅程是少年正男漸漸了解人世的成長過程,也是中年菊次郎自我發現獲得人生新感悟的過程。片中淺草、浜松、天龍川等地美麗的風景配以久石讓悠揚的音樂亦讓人心曠神怡。影片廣受贊譽,獲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7]
製作發行
發行公司:
Gativideo[阿根廷](2001) (Argentina) (VHS)
Prem'er Video Fil'm[俄羅斯](Russia) (VHS)
安樂影片有限公司[中國香港](2000) (Hong Kong) (theatrical)
Senator Film[德國](1999) (Germany) (theatrical)
Líder Films S.A.[西班牙](2000) (Argentina) (theatrical)
Océan Films[法國](1999) (France) (theatrical)
8影片解構
賞析
該片的導演北野武是日本首屈一指的世界級導演,其作品具有一種驚人的「突發性之暴力」,與吳宇森的暴力美學截然不同,他常常以干凈利落的動作和剪輯展現出真實而殘酷的社會場景。而這部影片則是其創作歷程中最具自傳性質、最富溫情的一部作品,相對於從前的寡言和血腥,這次的多話和搞笑將使人在開心歡樂中默默體會一份發自內心的感動。
擔任本片音樂監督的久石讓是宮崎駿大部分動畫
《菊次郎的夏天》劇照(25張)
作品的音樂製作人,相信片中靈動透亮的樂曲也能給人帶來一份清涼和溫馨。 這部影片,無法忽視的是,久石讓的配樂令人的感情有了立體的迴音。從一開始稍顯寥落的單一的琴聲,至最後活躍起來的交響曲。正男跑起來的時候,天使之鈴的清脆聲音在音樂間回響。
《菊次郎的夏天》既是一個尋找母親的過程,也是尋找自我的過程。菊次郎和正男一路的相伴讓他自己也感到了一種平時沒有的溫暖,掩於瑣碎的看似無趣的日常生活下。所以「天使的風鈴」是那麼的讓人動容。用霸道的恐嚇「搶」來的風鈴,給正男帶去多少安慰。小孩子是很容易哄的,他們善良且單純,當菊次郎告訴正男搖動風鈴就會看見天使,正男的眼神都變了,他使勁的搖,可是什麼也沒有看見。盡管如此他仍是相信他的天使的存在,這時小孩的世界就有了可以依靠的東西。一個沒有愛心的人怎麼會編這樣的故事哄小孩呢?
當片子接近尾聲時,菊次郎去看了他自己的媽媽。他沒有進去,只是遠遠的看著
《菊次郎的夏天》劇照3
媽媽,好像還有一點不好意思,這就是最真實的親情。因為沒有人可以割斷用血液相連的親情。菊次郎在和正男的一路相處中也觸摸到了心裡最柔軟的地方。他已經是成年人了,他的媽媽已經蒼老,可是畢竟是惦念著的。
雖然最後正男沒有去和媽媽相認,可是他感受到了來自他人的愛與關懷。同時菊次郎也找回了久違的感動。付出與收獲在不經意間悄悄地完成。
北野武不喜歡自己的評價、演出、人氣被固定,所以日日求變。而《菊次郎的夏天》所訴求的是「回歸溫柔」。《菊次郎的夏天》中排除了北野武演技的最大魅力「突發性之暴力」,故事的展開如同《三千里尋母記》般,結局、過程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標准情節,北野武以此來將自己束縛。也就是說這個企劃的開始是將到目前為止,自己所公開討厭的要素,全部肯定吸收。
強調「精緻對話」的代表作《壞孩子的天空》的最後的部份,「我們已經完了嗎?」「笨蛋!還沒有開始」。然後在《花火》的最後也只有兩句話而且,對白雖然簡單可是卻美而出色。對於以往的寡言、暴力,這一次的多話和搞笑將是令你我歡樂感動的絕妙的刺激要素。對於這些新鮮的變化,北野組的工作人員:攝影的柳島克明、照明的高屋齋將在《花火》中被世界所肯定的「北野藍調」,再生轉換成「夏日的新綠」,音樂監督久石讓也製作出讓你我感動的「高透明度」的心靈樂曲,將這一部電影的溫馨意境提到最高點。
解讀
「這是一部關於童年的電影,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關於夏天的
《菊次郎的夏天》劇照4
電影。」
「一個不快樂的中年人,不希望看到一個不快樂的小孩子。是因為想起自己不快樂的童年,還是因為什麼?」
很多人起先都以為那個木訥內向又孤獨的小男孩是菊次郎,後來到結尾處北野大叔笑著說出「是菊次郎啊!他媽的,走啦!」大家才恍然大悟,明白為什麼片名叫《菊次郎的夏天》。
這部作品和《千里走單騎》的主命題都很相似:親情、尋找,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後者不緊不慢的緩緩道來,卻比前者急匆匆的刻意為之要更令人難以忘懷。帶著久石讓溫暖而輕快的音樂,一個大叔和一個男孩的旅程就此上演,盡管此前就做好了充分被打動的准備,但在看片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的被帶入了那帶著陽光、向日葵、牛蒡葉和玉米地味道的夏日。
北野武大叔渾渾噩噩、神神叨叨的痞子樣,初看去,除了給我們帶來無奈的
《菊次郎的夏天》劇照5
笑聲外,就是反襯出沿途遇到的各色人情世態:變態基佬、無辜又好心的賓館服務員、性格迥異卻同樣熱情的戀人、周遊全國的流浪詩人、收保護費的黑道打手、面惡心善的飛車族……世界並不完全純潔,卻正因此而美麗。
不學無術、無所事事、欺軟怕硬、斤斤計較、氣量小、愛報復、愛佔小便宜……菊次郎就是這么一個隨處可見的中年大叔,因為賭博輸了錢而不得不徒步搭順風車去東京,明明沒什麼背景卻要弄一個可笑的紋身,明明不會游泳卻又愛裝腔作勢,被人拒絕搭順風車就偷偷砸車玻璃報復,偷拿別人的食物、為了攔車而在路面上放釘子、在廟會上為了佔小便宜幾近耍賴而被人揍……
而就是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憐的大叔,卻在千里迢迢的旅途中從未發出過後悔的怨言,僅僅為了幫小男孩圓一個看看媽媽的夢想。
很多人對兩人被拋在廢棄的公車站兩天兩夜,卻沒人願意停下載他們一程的那段
《菊次郎的夏天》劇照6
經歷贊不絕口,說這表現出北野武一直被壓抑的孤獨感與疏離感,這也是影片的中心正式展開之處。影片的高潮出現在他們辛辛苦苦找到媽媽住的地方後,卻發現媽媽早已改嫁,有了一個新的幸福的家庭,一個小男孩完全無法插足的家庭。土古實在《廢柴同盟》中對這種情況是這樣處理的:「唉呀,媽媽也不在這里,她可能去了很遠的地方哪,我們繼續去找吧!一定,一定會找到的!」菊次郎為了安慰正男,幾乎用威脅的方法騙來了一個天使之鈴,說這是媽媽搬走以前留給他的,只要搖搖鈴鐺,天使就會出現保護他。正男搖了鈴鐺,天使卻沒有出現,男孩卻沒有放棄,他不停的搖著,天使之鈴象徵著希望。
影片並未就此結束,小男孩的尋母之旅告一段落,大男孩的旅途再次展開。整部片子最令人感動之處不是菊次郎因為在廟會上坑蒙拐騙被人打了之後,騙正男說從樓梯上摔下來那一幕,而是他突然跑去敬老院找自己的媽媽,找到後卻只隔著玻璃窗遠遠看了一眼就離開的眼神。那個玻璃窗後的,不到1秒鍾的眼神,簡單、純粹、真誠、執著……
作為一部公路片,影片中的景色無可挑剔,從水中蘆葦上的青蛙,吃著菜葉的毛毛蟲,到蔚藍色的大海,閃爍的星空,草香蟬鳴,漫山滿眼的綠色,加上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人群,這是一出孩子眼中的夏日風情畫。不知是為了補償小男孩,還是為了補償自己的童年,菊次郎和另外三個男人:好人先生,肥佬,光頭佬,四個同樣被社會拋棄的邊緣人,開始陪小男孩肆無忌憚的玩耍。
「只是集合了一群無聊寂寞的大人,以小朋友為借口自己玩起來而已。」北野武
《菊次郎的夏天》劇照7
自己是這么解釋的。
頭頂藍藍的天,身邊清清的河流,八爪魚先生、外星人先生和印第安大哥哥,一起,在北斗七星的照耀下玩「一二三,木頭人」。男孩笑了,笑得很開心,他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夏天。菊次郎也笑了,笑得很開心,他也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夏天。
天使的翅膀抖呀抖,小男孩一步一步往家中跑去,踏著輕松的音樂,踏著灑滿公路的陽光,希望是有的吧。北野武用了天上的北斗七星,用了那個天使之鈴,用了瘋茂的綠,用了片尾正男輕快的步子,菊次郎逐漸慈愛和有內容的笑,來表示自己對人生的一種希望。走不完的公路,看不到頭的旅程,終點會回到起點,卻在這個夏天的旅程里,兩個「男孩」,開始成長,開始,回家。」愛在愛開始的地方,夢在夢啟程的時間。
㈡ 看了嚇得直冒涼氣,為何美國電影《閃靈》堪稱國際恐怖片之最
《閃靈》之所以能帶著它並無太多恐怖鏡頭的內容榮登恐怖片排行榜的NO.1,其原因是值得深入探究的。縱觀整部影片,隨著對鏡頭中展現出來的細節與場景布置進行仔細考究,不難發現,真正細思極恐的是影片反映出來的主題和內涵——對大屠殺的批判,對人性中邪惡一面的抨擊。
到後來,這個場景慢慢的有了解釋——之前的酒店看守用斧子活生生的將自己的妻子和一對雙胞胎女兒砍死,是怎樣窮凶極惡的惡鬼操控著他,他才能做出這等慘絕人寰的事情啊,朝夕相處的親人、血濃於水的親人,就這樣被利斧砍殺,魂魄也得不到安息,人性的丑惡昭然若是,生命的悲哀也在此展現的淋漓盡致。
三、警示人類銘記歷史,勿讓歷史上曾真實上演的恐怖情景重演
整體看起來,本部影片的恐怖氛圍營造的還是很足的,特別是其經典鏡頭——鮮血從電梯中噴涌而出,像是洪水般想要吞沒掉整個酒店甚至整個世界。此處還有一個深層面的寓意,電梯直通地下,地下是印第安人的墳墓,這些噴涌的鮮血代表著無辜被屠殺的印第安人,更代表著他們內心的憤怒與不甘!
到了這個場景,整部影片的批判之意已經達到了高潮,它對歷史上美國人所作所為的濃厚批判性也很顯而易見。
總的來說,對於恐怖片排行榜,要是說別的影片是憑借特效與場景布置,它可以說是憑借了深刻的內涵榮登了榜首。可以說仔細推敲過後,其對人性的思考,對歷史上屠殺的批判都讓人見識到了真正的恐怖。
㈢ 21歲的劉國江與31歲寡婦私奔,花50年為其開鑿天梯,如今怎樣
愛情在我們眼中應該是純潔和神聖的,兩個原本陌生的人決定廝守一輩子,那麼自己的生命中就多了一個Ta,從此無論貧賤富貴,心中有了一個時刻掛念的人。
而在愛情中,掛念對方最好的形式就是付出,可是談何容易,尤其是在我們當下這個浮躁的社會,真愛成了稀缺品,不要說一輩子,僅僅就是戀愛期間都會糾紛不斷,互相都吝嗇對彼此的付出,感情越來越塑料化。
越是在這種真愛難尋的時候,真愛的出現越會打動人心,令人神往,不過在重慶市的江津區就流傳著一段感人肺腑的真實愛情故事,並且後來根據這個真實的事情,後來還改編拍攝了電影《愛情天梯》,引起很多人的關注,而兩位愛情故事親歷者生前的生活場所和愛情遺物更是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愛情聖地。
湯顯祖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確實如此,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在稀里糊塗中產生了情愫,卻並不知道如何去珍惜和經營一段感情,總是過分愛惜自己,將感情看成是一份投資,自己的付出必然期待有所回報,這種心態令雙方的感情到了一定程度止步不前,說白了是因為不夠愛,而說到底則是我們現在愛自己勝過愛對方。
兩位老人演繹的愛情故事已成千古絕唱,但他們的愛情遺產—天梯依舊在向人們講述兩位老人的愛情往事,在這個物慾橫流、真愛難求的當下,注入了一涓純真的溪流,它的甘甜和幸福讓我們停下快速發展的腳步,開始反思我們的愛情究竟哪裡有不對勁的地方,究竟是什麼阻礙了我們之間的相愛。
天梯無言,紅塵已落,對愛情拷問的吶喊聲除了能夠獲得山間的回響,更需要得到我們內心的反饋,愛情絕不是索求,而是一種自願的、堅持的、無怨無悔的付出!
㈣ 大家有沒有比較好的日韓電影值得推薦
我覺得有很多吧,日本的電影的話其實我沒怎麼看過。但是動畫電影的話我要推宮崎駿大師的了,《千與千尋》動畫片講述了的是一個小女孩千尋與他父母誤入魔幻世界,千尋的父母因為按捺不住食物的誘惑而變成豬,自己也被湯婆婆拿走了名字,忘了回家的路,是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片中那些充滿水彩畫般翠色鮮明的場景非常吸引年輕人的觀看,宮崎駿大師的作品也在很多人心中有著不可動搖的動漫地位。
《熔爐》「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我特別喜歡電影中的這句話。電影顯得很壓抑,每一個人都在向這個社會妥協。因為能力有限,我會同情很多人的遭遇,不過這個世上不幸的事太多了無法幫的過來,不過如果有一群人號召一個集體力量 我想我會願意參加。
㈤ 找一部歐美的講一個男的禁閉兒童的電影
哎呀。。。。。。。
我印象在中央八N年前那個啥電影博覽上看過介紹
去那個別墅,鬧鬼。好像一個男的被飛過去的鐮刀還是啥的給切了腦袋。女主角吧,在床上被鬼虐待(不是內啥,就是單純的被虐 整死人那種)
最後在壁爐的後面發現孩子的殘骸(女主翻到一本書,快速翻,看到書里那個女人手指向壁爐的後面,女主就把被磚砌起來的壁爐給捅開了,後面還有個屋子)
女主是書里那個女人的外孫。男主人是虐童狂,害了很多的孩子。死後靈魂依然在折磨那些孩子
我印象中叫鬼屋還是啥的。跟游戲的名字一樣。
問了朋友,他說叫鬼入侵。我看了網路介紹了。跟我說的是一個騙子
http://ke..com/view/617693.htm
㈥ 外國電影講述一位老人和一個小姑娘的捕碟故事
簡體中文名: 蝴蝶
導演: Philippe Muyl
編劇: 菲利浦 慕勒 (Philippe Muyl)
主演: Michel Serrault / Claire Bouanich
上映年度: 2002
官方網站: 345345
語言: 法語
麗莎(柯萊兒布翁尼許Claire Bouanich 飾),今年8歲,單親,喜歡提問,各種各樣童稚的問題。鄰居的爺爺(米歇爾•塞羅 Michel Serrault 飾 ),兒子已經去世,脾氣古怪,有收集蝴蝶標本的癖好。一天,麗莎闖進了爺爺的密室,發現了五彩斑斕的蝴蝶標本。爺爺還說,他要到山上去採集一個叫「伊莎貝拉」的蝴蝶,麗莎大喜,要跟爺爺一起去探險,她多麼希望跟著爺爺去看滿天飛的蝴蝶。一路上,麗莎給爺爺添了不少麻煩,因為她有問不完的問題,還放走了爺爺采來的蝴蝶。麗莎掉進了一個山洞,爺爺著急,找來了救生人員。兩人的友誼、親情,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
影評:
看完法國電影《蝴蝶》的晚上,許久不肯閉上眼睛。彷彿眼瞼一合,那些影像便要談去,世界將重又歸於嘈切、繁囂。不會再有天籟般的童聲一記記問詢,仿若幼嬰的耳語。
《蝴蝶》象一組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那片屏幕,穿過蝴蝶斑斕的羽翼,給我一座驚艷府邸,如此寧馨,靜美。
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大自然的靜美與生命的動感,在這部影片里,融合得如此無缺。
如此看來,圈子裡的幾個朋友都偏愛法國電影,並不是沒有理由。
《蝴蝶》沒有跌宕迂迴的劇情,也沒有刻意做秀的煽情,只是一場平淡的講述。
八歲的小女孩麗莎是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了她,卻又不知該如何照顧她。孤單的麗莎只能與心愛的藍球為伴,在母親失約或晚歸的時候,一個人坐在咖啡廳里、或者電話亭邊的長椅上無助地等待。直到有一天,失去兒子的孤寡老人朱利安把麗莎領進了他的家,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這種生物,並跟隨著酷愛收集蝴蝶的朱利安一起,去尋找全歐洲最罕見、也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口齒伶俐、思維敏捷的麗莎在與朱利安同行途中,不停地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與固執嚴肅的朱利安鬥嘴。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親近。這一趟旅程,變成了尋找愛與親情的路途。
法國優美的鄉村風光和老少之間諧趣的對話,使得整部片子看來心曠神怡。
法國天才童星柯萊兒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亮點。她將一個生活在單親家庭的,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如此傳神。她的笑容與憂傷,是整部片子的光影,牽扯著所有觀者的視線和神經。
所以本片在法國上映時,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前去觀看,票房突破了2億元。這其中,柯萊兒布翁尼許的出色演技居功至偉。她那雙純澈的藍眼睛,羞怯迷人的笑容是這個殘酷世界的抗體,任誰都無法拒絕這樣一個精靈的慰藉。
看法國電影,總能讓人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原因在於法國電影總是能將很深刻的主題演繹得輕松詼諧。許多人生的哲理與隱喻,被有條不紊地編織進情節的前生後世,於細節處,一一表露。
這部79分鍾的影片,其實涉獵了相當廣泛的內容。親情、友誼、愛情、戰爭、金錢、命運、人生等等。看起來似乎是極深奧的話題,本片卻以簡單的對話和簡潔的鏡頭語言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比如,當那隻美麗的鹿倒在偷獵者的槍聲里,朱利安沒有去擋住孩子的眼睛,他讓她知道了什麼是「偷獵者」。當朱利安爺爺把捉到的蝴蝶放入盛有葯物能致蝴蝶於死地的瓶中時,麗莎冷冷地吐出了「偷獵者」三個字。這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諷刺。成人的世界,太多的理由和解釋,但在孩子的眼中,並沒有實質的不同。
比如,麗莎與朱利安在山上看到一對情侶,男孩要求女孩為了證明愛情,勇敢地和他一起跳傘。
朱利安告訴麗莎,這對情侶的愛情只靠著一根繩索維系著。通常人們要求對方做些什麼來證明他們的愛情時,就表示不信任對方,沒有信任,愛情就撐不住.。
再比如,在一次富人的聚會上,麗莎問朱利安怎麼樣才算是富有。朱利安告訴她:最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片中還有多處涉及到了政治敏感話題(在國內的審片制度中,經常會出現此類術語)。反戰,應當是它隱藏的主題。
我至愛朱利安用手影給麗莎講故事一幕。個人感覺,它是整部影片中最匠心獨具的表達。
麗莎入睡前要聽故事。朱利安於是藏身於床單後,就著昏黃的燈光,用手影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講了動物界及整個人類世界生存的殘酷。上帝的手,同時製造了美醜與善惡。似乎臨到末日審判那一日,誰都是一具待罪之身。
這個隱喻,生動又驚心。三屆法國凱撒獎影帝得主米歇爾塞侯飾演的朱利安,在此將他人生經驗中的睿智與曠達表述得淋漓盡致。
朱利安與麗莎借宿農家的時候,聽男主人訴說政治與民生的利益對沖,戰爭的殘酷及對人性的摧殘。男主人的老母親仿如蠟像般凝固的身影也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憾。
也是在此,朱利安終於說出,他如此痴迷於尋找「伊莎貝拉」,是為了要滿足兒子臨終遺願。他的患重度抑鬱症的兒子,臨死前惟一的願望,是想看一眼傳說中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親情的主題,在這里被濃墨重彩地渲染開來。雖然朱利安敘述得不動聲色,而內里蘊含的深沉情感卻教人動容。他其實深愛著兒子,卻從不曾對他說出「我愛你」三個字,當兒子英年逝去,所有的遺恨都已來不及彌補。
所以,對此深有感觸的老人,在片子近尾聲的時候,當警方出動人力,將不慎跌入山洞的麗莎救上來之後,才會對麗莎年輕的媽媽說:去,告訴孩子你愛她。
鏡頭語言在此處,又轉入了對於法國某些社會問題的探討,例如單親家庭孩子的撫養及教育問題。
朱利安對麗莎的媽媽說:不快樂的小孩通常都會渴望快快長大,脫離令自己感覺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
麗莎的媽媽幡然醒悟。
在野外的時候,「伊莎貝拉」因為麗莎的莽撞被驚飛,老人帶著小小的遺憾返家。但導演卻在尾聲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老人和孩子費盡心機尋找的「伊莎貝拉」蝴蝶其實就在家中。她最初的形象,只是一隻醜陋的蝶蛹。
原來,他們一心想追尋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這是片中會讓人發出會心微笑的鏡頭:下了課的小女孩每天飛快地穿過街區,跑上樓梯,氣喘吁吁敲開朱利安的家門,只為了能夠親眼看到一隻蝴蛹蛻變成蝴蝶的過程。
導演給了長達4分鍾的鏡頭,用來表現伊莎貝拉破蛹而出的畫面。伊莎貝拉在燈光下緩緩打開翅膀,那一刻,美麗震懾人眼,彷彿所有的疼痛都被忽略。
似乎也在那一刻,聽到麗莎內心的蛻殼聲。
我們人生中那些難捱的辰光,那些對疼痛與苦難的隱忍,就象一隻蝶蛹,等待蛻變的過程。從醜陋的蝶蛹到美麗的蝴蝶,是生命中經歷成長蛻變的最好隱喻。
片子里的最後,麗莎放飛了「伊莎貝拉」。末尾的點睛之筆,是小女孩神秘兮兮地貼著朱利安的耳朵說:我媽媽的名字,也叫伊莎貝拉。
朱利安抬起頭對她微笑:那我們都找到了它。
這是法國影片中又一觸動人心的溫情點,也是影片的主旨所在。身兼編劇與導演兩職的菲利普.穆樂擅長處理家庭喜劇,在本片中,他舉重若輕,將深厚涵義融化於輕松溫情,使得整部片子充滿幽默感,人情味十足。劇本里的對白及導演鏡頭語言的運用,講究對內心忠實,對情感忠實,所以每一個觀看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
而法國人一貫擅長表達的浪漫在這部電影中穿插始終,朱利安雖然表面嚴肅,其實內心也天真如孩童。他與麗莎之間孩子氣地鬥嘴,令整部影片諧趣橫生。
法國,做為藝術電影的源流之地,的確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鑒,因其電影文化的深厚底蘊無人能及。
比如電影原聲音樂。在本片中,麗莎與朱利安的一問一答,將那些雋永清新的人生哲理做了淺顯而通透的闡述。小女孩的聲音活潑俏皮,老爺爺冷靜嚴肅。融合在一起,聽來耳目清新。
法語一向被公認同為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而小女孩童聲稚氣的法語更是彷彿天籟。這首電影原聲歌曲,被許多人視為靈魂的洗劑。執掌配樂的Nicolas Errera,用醇美的鋼琴和行雲流水的弦樂來合成了這首曲子,為影片增色不少。
再比如色彩的運用。79分鍾的影片,象一場聲色光影的旅行。參與過藝術電影《情慾飛舞》和奧斯卡得獎影片《美麗心靈》的攝影師尼可拉斯海特,用明朗的鏡頭,將法國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景緻拍得如同一副寫意山水畫卷。
國內的影片,雖然也不乏此類手筆,但總覺得似一場視覺盛宴。饕餮之後,味蕾也隨之麻痹,沒有餘味值得反芻。所謂的大投資、大製作,象一場轟轟烈烈的煙花,綻放的,只是瞬間艷光,沒有可以長久存留下來的美麗。場面再宏大,情節再壯闊,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做支撐,就會感覺蒼白無力。
但《蝴蝶》就不同。雖然它只是一部低成本的小製作電影,故事也非常簡單,但它象一部多棱鏡,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它,就會引起不同層面的反思。
現今的觀眾,已被眾多的歐洲片養刁了口味。他們要的是視覺與感覺的雙重享受,這一重境界,才是對電影藝術的最終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