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您好,想寫一篇grease1978的觀後感
《中國1978》觀後感,看完了《中國1978》之後,看見了中國的天翻地覆的新模樣,看見了中國一步一步走向輝煌的腳印,《中國1978》用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和資料,揭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對中國未來的思考,影片雖然以1978年中國發生的重大政治改革為背景,讓我對1978年的中國狀態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是中國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一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政治家鄧小平這樣論述中國的,如
《中國1978》觀後感
看這部紀錄片之前,其實心中隱隱有些許期待。雖然在這個速食至上的年代,愛國心早已成為了一種象徵意義的符號。許多老一輩看到現在的所謂的「90後」,都會冠以「叛逆」、「獨立」、「非主流」等標簽,甚至會批評我們「不愛國」。但其實,作為仍舊成長於傳統式教育,見過中西文化碰撞與交流的我們,在改革開放30餘年後的今日,愛國心早已成為了一種圖騰抑或烙印,跟著我們身上那些同樣鮮明的個性,深深融入血液。
正因為如此,聽到老師的推薦,我立刻去網上搜索資源,然後熬夜認真看了一遍。看完了《中國1978》之後,我並沒有像看完肥皂劇那樣哭得稀里嘩啦,也不像看完每一場抗戰電影那樣痛心疾首,更沒有像看完喜劇那樣哈哈大笑,反而是我久久不語,字幕演完後過了很久才起身,關掉電腦。
因為,我在為那一幕幕驚愕,在那裡,我看到了老百姓生活的不斷變化,看見了老一輩政治家不懈的努力,看見了中國的天翻地覆的新模樣,看見了中國一步一步走向輝煌的腳印。
《中國1978》用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和資料,揭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對中國未來的思考,反映了人民群眾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裡的喜怒哀樂和生活情感的變遷。既有宏大的數字,也有細節刻畫,是一部融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成功的文獻紀錄作品。影片雖然以1978年中國發生的重大政治改革為背景,但穿插其中的都是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生活故事,比方說在集市上看大戲、公園里談戀愛、理發店裡燙頭發等場景,還穿插有著名作家巴金、數學家陳景潤、電影人鄧婕等,讓我對1978年的中國狀態有了更直觀的印象。
1978年的中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令人懷念的。在這樣一個充滿激情的年代裡,也蘊藏著無數個體的情感記憶。
1978年,是中國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一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政治家鄧小平這樣論述中國的1978年。1978年的中國,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如果說1949年中國的變化是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那麼1978年的變化則標志著中華民族開始走向富裕道路。這一年,有無數中國人的命運因中國的變化而改變。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前進的每一個腳步都將引起全世界目光的關注。
1978年,是中國科學的春天!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這樣描述中國的1978年。1978年的春天,中國各個大學校園迎來了「文革」十年後首批通過正規考試「擇優錄取」的大學新生;2月17日《人民日報》轉載老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這讓數學家陳景潤成為了當時中國擁有最高人氣和最多粉絲的「全民偶像」;3月18——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文學家郭沫若滿懷激情寫下了著名的《科學的春天》,這一切都讓知識、教育和科學在1978年的初春里重新得到人們尊重。
1978年,是中國實現偉大思想解放的一年!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人胡耀邦這樣稱中國的1978年。1978年,中國的上上下下都在思索著。這一年,最為熱衷的集體活動就是討論。為了捍衛自由與真實的思想全國上下展開了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這場討論讓「真理」的聲音傳遍全國各地,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一在今天看來極為普通的哲學命題則讓那個年代人們真正感受到了思想的解放,具有極大的意義。
一直以來,我們有目共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
的面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的推動下,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民生、外交、綜合國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改革開放初的新中國,就像蹣跚學步的嬰兒,似乎還沒有從文革的打擊中站立起來,階級斗爭引起的的社會動盪造成了經濟停滯。從1978年開始,我國開展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歷程,並且規劃了深圳、廈門、汕頭、珠海四地作為先行軍,以局部推動整體,從而帶動整個經濟體系的發展。不用懷疑,我們的領導班子成功了。
小時候聽姥姥講起她們生活,說她們小時候電視機是黑白的,買東西時用的是糧票,有時有一頓豆餅吃就已經很滿足了。我很是感慨,我們現在吃得是大魚大肉,尚且不滿足。幸而的是現在經濟發展,老三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也漸漸被9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所取代,新世紀的手機、電腦、數碼產品多的眼花繚亂,各種電子產品層出不窮,人民的眼光漸漸提高,生活水平高了,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漸漸提高,因此,無數的人才就這樣在良好的氛圍里成長。
令人興奮不已的還有科技的發展,科技上兩彈一星發射到現在承載空間站的神七發射,我國已經由「東亞病夫」到無人敢忽視的東方巨人。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還是科技、體育方面,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再也不容忽視。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彈指一揮間,又一個五年計劃開展了,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在瀏覽歷史中反省,在反省中進步。盡管我們現在生活舒適安逸,但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了今天我們這種生活不懈努力的老一輩們,不能忘記那些曾經過著艱難困苦生活的上一代人,銘記於心,身體力行,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我再次堅定了自己踏入大學時的決心。或許,這才是老師讓我們看這部電影的最大用心,這才是我的最大收獲!
1978
一、確定主題脈絡,放飛時代夢想
在1978年的中國,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生活,都發生著太多的變化,究竟選擇哪些事件和故事?對這些事件又如何進行結構?因為所承載的使命,《中國1978》首先要做到主題方向明確、重大事件無遺漏,其次要貼近生活、貼近觀眾。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我們確定了這樣一個創作思路,就是在大事件方面重點表現1978年黨的科教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政治路線所發生的偉大轉折,在這四個大的轉折中間穿插一些社會生活的變化。
如何將影片豐富的內容在90分鍾的篇幅內「串」起來也是一個問題。在一次次的稿子修改過程中,我發現在1978這個充滿激情的年代裡,所有中國人都懷揣著夢想,而這些夢想在1978這一年又都有著實現的可能。因此我在文稿的修改過程中,始終在用「夢想」這個詞作為主題來貫穿全片,也可以說,《中國1978》的一個隱含的主題就是「夢想」。在《中國
1978》全片的解說中,我們有20多處用到了「夢」這個詞彙,也正是「夢」這一隱含的主線使得全片在結構上能夠顯得更加完整。
二、用現代視角回望1978年
《中國1978》最初就定位在歷史文獻紀錄影片,其內容和素材也大都來自歷史影像資料,如何讓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走進現代觀眾的生活,與當今社會發生關聯是在創作上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
我們決定以1978這一年份為框架,以今天的視角回看1978,將2008這一時代特點貫穿全片,以凸顯今天製作這部影片的意義。我們用了一個現在北京電報大樓的時鍾畫面由彩色變黑白的手法將觀眾很自然地帶回到了1978年那個特殊的年份。這一開篇明確了影片故事講述的視角。
在影片的其他段落,每講述一段1978年的故事,我們也都盡可能地以今天的角度來切入主題。例如敘述1978年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就是從今天的年輕人切入的。這既可以調動年輕觀眾對影片的興趣,也可以引出年齡大些的觀眾對當年心中偶像的懷念。
在主題歌《我生在1978》的創作上,我們也作了一些探索。主題歌從另外一個方面為影片加入了現代視角,強化了1978年對於我們今天的意義,也強化了影片為改革開放而作的主題。
而對於主題歌音樂的創作,我們根據歌詞內容的風格明確了採取RAP說唱的形式。但事實上,影片播出之後,主題歌《我生在1978》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對影片的剪輯,我們也強調盡量採取一些歷史與現代對比的手法來強調30年間中國的變化。
三、用情感尋找昨天的記憶
1978年的中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令人懷念的。在這樣一個充滿激情的年代裡,也蘊藏著無數個體的情感記憶,我們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盡量通過影像資料和故事敘述來喚起人們的激情。
因為主題需要,我們除了選擇一些大的政治生活事件和影像外,還挖掘了一些以前不為人知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或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人物和事件來豐富影片內容。此外,影片大量運用了中國人共有的集體記憶,這些集體記憶中蘊含著每個不同個體的情感,構成了我們所有觀眾對1978那個特定年代的懷戀之情。
在「中央新影」珍貴的影像資料中,我們發現並運用了大量的1978年那個時代的名人鏡頭,他們是我們曾經的偶像,通過這些公眾人物可以喚起人們對那個年代的懷念,也可以通過這些人物30年間的形象變化來表達歷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