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關於《美麗人生》導演羅伯特.貝尼尼的電影風格的分析
義大利著名導演羅貝爾托·貝尼尼的作品。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的義大利。 從歷史的大視角看,這是一部反映戰爭的絕佳影片。其一,它沒有採用全景式的展示,而是選取幾個普通人和一個普通家庭的遭際來反映;其二,即使是選取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遭際來反映,它也沒有落入一味著力於渲染那幾個人和那個家庭在戰爭中的深重苦難的窠臼。恰恰相反,那些背負著深重的苦難的小人物在這里演繹出的種種給人最直接的觀感是風趣逗樂,之後悲涼的心境才油然而生。聯繫到故事發生的背景,影片的名字本身就大出觀眾意料,也頗耐人尋味。「美麗人生」?這與戰爭似乎是一對天然的悖論。但你決不能因此就草率地將它理解成一種反諷。就算這樣的成分,也是極少的。在我看,這個片名起得十足真誠。 影片從頭到尾畫面明麗流暢,決不在色彩上給觀眾製造沉悶壓抑之感。在前半部,亦即在主人公們被關押進集中營之前,若不留心每一個細節,你甚至會忽略戰爭這一大環境,只當它是一部愛情喜劇。 影片開頭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德軍進駐的場面,但這個鏡頭一晃而過,旋即轉為男主角基度眉飛色舞地坐著朋友的敞篷車在鄉間小路上賓士。 除德軍進駐,在影片的前半部,還有三處暗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一是在叔叔開的飯店裡當侍者的基度冒充一個做視學官的客人去女主角黛麗所任教的學校視察時,校長請他向孩子們講解他們的種族是世界上最優良的種族。但凡侵略,侵略者們在炮火進擊的同時,總會伴隨著思想上的煽動、蠱惑與奴役。種族主義的推行便是法西斯的卑劣伎倆之一。諷刺的是,在影片中,給孩子們講解義大利種族的優越性的基度恰恰是法西斯分子們所鄙視的猶太人,而且基度胡說八道的內容恰恰充分暴露了種族主義的無稽與荒誕。義大利人比猶太人的種族優越?優越在哪裡呢?是因為他們有兩片高貴的耳郭,還是因為他們有一隻精緻的肚臍眼? 二是在黛麗與她的未婚夫舉行婚禮之前——婚禮正好在基度叔叔的飯店舉行——在飯店門外,基度的叔叔抱怨他心愛的坐騎身上被那些種族主義者刷上「猶太馬」的標記。然而,就是那匹「猶太馬」,緊接著成為基度搶親的好幫手。一匹「猶太馬」和一個相貌醜陋的猶太侍者,不費吹灰之力地奪走了享受高官厚祿的義大利人的女朋友,這也是對種族主義者以及勢利眼們(如黛麗的母親前面的表現)的絕妙諷刺。 在另一處時代背景的暗示,小主人公祖舒華已經出世並已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童了。祖舒華指著種族主義者店門前的警示牌問父親為什麼「猶太人與狗不得入內」。為不使兒子蒙上作為猶太人的恐懼與自卑,基度輕描淡寫地告訴兒子,那是因為他們不喜歡猶太人與狗,並機智地反問兒子最不喜歡的是什麼,得知兒子最不喜歡的是蟑螂之後,他告訴兒子自己最不喜歡的是生番,然後煞有介事地說趕明兒在自家書店(其時,他已開了一家書店)門外也釘一隻牌子,寫明「蟑螂與生番不得入內」。在這里,基度對種族主義者的不屑與調侃可見一斑。 戰爭顯然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然而,它主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不願意籠統地歸納出一個枯燥的概念,只想從純感性的角度出發,說說它給我最深刻且先入為主的印象。 先說基度對妻子的愛吧。影片開頭的鄉間之旅,使基度邂逅了黛麗(那個此後被他稱作「從天而降的公主」的平凡女子),並一見鍾情地對她產生了愛意,之後的多次頗富喜劇色彩的偶遇鞏固了他對她的愛,終於從她不得已的婚禮上將她帶走。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基度和黛麗從那匹「猶太馬」上下來之後,有一個巧妙的鏡頭處理。先是兩人前後走進一扇門,出來的則是他們活潑亂跳的兒子祖舒華,數年美好安穩的幸福時光一帶而過。 在集中營中,基度幸運地遇到了他的舊交,一位德國軍醫,曾是基度叔叔飯店裡的客人,因為痴迷於猜謎,而基度又長於此技,故對他特別賞識。蒙那位德國軍醫的庇護,基度得以在德軍的餐廳里做侍者,正是有此機遇,有才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細節。乘遞送碗碟的閑暇,基督打開了放在牆邊的唱片機,並將唱片機的喇叭筒轉向窗外。他知道,黛麗一定可以聽到。唱片的內容正是他倆都曾聽過的一出歌劇。身臨險境,竟不忘捕捉片刻的浪漫情調,對生活的熱愛,對妻子的眷愛,「有過於此乎」?當然,這也透露出基度的機智——音樂也可以用來報訊。聽到那段音樂,黛麗得以確定丈夫至少在那時還好端端地活著,終於可以略微舒一口氣。 影片末尾基度之死,直接與他對妻子的愛有關,雖然黛麗最終得以保全,基度並沒有起實質性的作用,但他所做的努力本身,就足夠使眾多丈夫引為榜樣了。 一個巧妙的鏡頭切換,小主人公祖舒華登場了。在整部影片里,相比於基度對妻子的愛,他對兒子的愛則演繹得更加淋漓盡致,催人淚下。基度對兒子的愛,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美麗的謊言體現出來的——在「美麗人生」之中,謊言焉能不美?——「蟑螂與生番不得入內」,在基度那些美麗的謊言里,只不過是牛刀小試。最叫人嘆為觀止的是,他把一家人的集中營之難說成一場積分游戲,並且前前後後,以一張如簧巧舌把它編造得天衣無縫。被粗暴的士兵推跌上火車,拍拍屁股站起來,竟嘻嘻哈哈地對兒子說,這是一次早有準備的生日旅行;一本正經地冒充懂得德語,把德國軍人殘酷的集中營規矩翻譯成可笑的游戲規則;幹完一整天超強度的活,疲憊不堪卻強打精神告訴兒子他們在游戲中積分領先……再鐵石心腸的人,看到這些場景,想必也無法做到無動於衷吧?還有最感人肺腑的。已經被德國兵抓住押去槍斃了,為了不讓兒子害怕,他竟邊邁著誇張的步子,邊滿臉堆笑地對藏在牆角鐵匣子里的兒子擠眉弄眼,好象是去接受獎賞似的。 當然,影片表現的不只是基度的愛,相反,愛在那裡是無處不在的。 黛麗對丈夫的愛同樣令人震撼。愛一個人,愛到願意為他放棄自己的生命,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電影中的黛麗幾乎毫不猶豫地脫口騙德國兵說自己也是猶太人。她願意和丈夫一塊受難,乃至一塊赴死。進集中營之後,由於沒能和孩子在一起,黛麗對兒子的愛表達得非常含蓄,但絲毫不遜於孩子的父親。如果看到她愁容滿面近乎失魂落魄地在衣服堆里翻檢兒子的衣服的鏡頭,我相信你會同意我的看法。那堆衣服是以洗澡之名騙進毒氣室的老人和孩子脫下的,因此翻檢兒子的衣服的舉動,即是對兒子生命的極大關心。沒有找到兒子的衣服,黛麗露出了寬慰的笑容。 祖舒華還處在懵懂無知的年齡,要正面表現他的感情頗為不易。影片很明智地避開了這一點,採取另一種更合適的方式。看到影片的最後,因一段簡短的旁白,觀眾恍然大悟,整個故事,原來都源於祖舒華成年後的回憶。而片名叫做《美麗人生》,也就是說,在祖舒華的心目中,那一段回憶是美麗的。那麼,他究竟對那些往事懷著怎樣的感情,就不必我饒舌了。 即便是陌生人,也是相互愛著的。例如,基度的難友們非但沒有揭破他對兒子的謊言,而且還盡量配合他。試想,在生命危在旦夕的境況之下,一般來說,人的情緒應該惡劣到極點,能做到這一點,尤為難得。 在這篇評論的末尾,我想稍微提一提我從裡面挖掘出的兩個隱喻。 影片靠前的部分有這樣一個場景。基度和他的一個朋友並肩躺在一張床上。他的朋友很快沉如夢鄉,而他難以入睡,於是他向那位朋友請教迅速入睡的秘訣。那位朋友告訴他,叔本華認為意志控制一切。對於叔本華的哲學,我直言自己一無所知。所以無法判斷叔本華真有這么一個觀點呢還是只是片中的一個噱頭。不管怎麼說,意志控制一切,這句話貫穿了整部影片,並成為故事得以如此發展的先決條件。試想,在法西斯橫行的年頭,在黑如地獄的集中營中,何來美麗?所謂美麗,除非是從心而生,亦即意志控制的結果。所以,「美麗人生」,實則是通過意志控製得來的美麗人生。換一種對待人事的態度,怕是要整個兒顛倒過來,變成「悲慘世界」了吧? 另一個隱喻關於基度編造的積分游戲。基度哄兒子說集中營的生活是一場積分游戲,並堅信己方一定會勝出,屆時將得到坦克作為獎品。誠然,這無疑是一系列絕妙的美麗謊言,但到最後聯軍的坦克緩緩朝祖舒華開來時,我的心不禁為之觸動,省悟到它還有深一層的寓意。把集中營的折磨比喻成一場游戲,這本身就包含著對法西斯莫大的嘲弄與鄙夷,游戲的勝利也就暗示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游戲獲勝的獎品坦克則是消滅法西斯的工具——倘若我們輸了,坦克也將徹底摧毀我們。基度在整場游戲(或者戰爭)中的心態始終是樂觀的,這是構成「美麗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❷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1
淺析岩井俊二青春電影的美學特徵
一、長鏡頭與交叉剪輯下意境的營造
從長鏡頭渲染下的青春純愛電影《情書》、《四月物語》,到交叉剪輯鏡頭下表現成長歷程和蛻變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風格和題材上都做了最極端的挑戰,在其“青春片”所營造的意境中,愛情的唯美,生活的殘酷,青少年心靈的困惑和壓抑,都是對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實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採用長鏡頭和快速交叉剪輯相結合的方式。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身著白色襯衫的少年戴著耳機靜靜地佇立於青綠的麥田中,沉迷於莉莉周的音樂世界裡。在電影片尾處蓮見刺向星野的鏡頭與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馬的鏡頭敘事手法不謀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采訪中也坦率地回應了這個問題,“我很喜歡楊德昌的電影,但每個人對電影的出發角度不同造就了對電影理解上了差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聲,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樣是青春成長題材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採用的是一種壓抑陰冷的含蓄表達,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則強調形式上的動感,熱情、誇張、充滿爆發力”。
二、弱化情節強化情緒的主觀表達
岩井俊二在中國內地的走紅,直接聯系著“青春文學”,這也是其電影創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小說創作基礎之上。當然,“岩井文學”中不可避免的導入了導演本身的價值觀,相對於故事情節,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緒表達和心理變化。一方面,他帶著懷舊的情緒追溯逝去的時代,影片中對童年世界的懷舊成為成年人對青春的缺失的一種幻想性解決途徑。《情書》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情節,在兩條線索下的敘事時空中,通過兩個素未謀面女孩的書信聯系在一起,渡邊博子在寄託哀思中無意探尋出一段塵封多年的愛戀,女藤井樹在書信的來往中才發覺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發芽,只是隨男主角的離開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沒有在敘事的策略上突出對死亡的恐懼,而是通過情緒的升華給予了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另一方面,他通過社會的角度來表達對青年成長和意識形態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觀眾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主人公內在情緒的微妙變化,從而引發內心的思考。這也是“岩井文學”所衍生出來的弱化情節而強化情緒的“青春敘事”方式的建構。但是,此類情節弱、情緒濃的主觀表達方式並不適用於任何題材的電影,對其後期電影主題的表達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後人性的共通之處
“意象,指對存在於記憶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覺上的體驗。而電影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導演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融合,它是藝術創造過程中的產物”。寫滿藤井樹名字的借書卡、刻在鳳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運用極簡的影像風格,將青春的熱烈與生命的脆弱透過自然意象和虛擬意象表現出來,對青春期群體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
“《四月物語》中的落滿櫻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紅色雨傘是岩井俊二對青春短暫和熱烈的意象隱喻”。《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詞貫穿於影片的始終,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詞。同樣,《燕尾蝶》中所營造的並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徵著青春里慾望的深淵。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觀存在里,這也是他對“青春”充滿無限可能的另類闡釋。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著兩個女孩成長歷程中的蛻變。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紋身是她存在的證明,她來過,以一個飽受生活磨難的姿態,帶走了一隻蝴蝶的脆弱和美麗;鳳蝶,歷經世間創傷卻依然滿懷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長大成人的專屬記號。她們渴望飛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繭而出一刻隕落,岩井俊二採用這種獨特的青春意象,表達了他對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淪或者毀滅因其陰暗而被電影避之不談,但這卻是真實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試圖將成長中的青年從喧嘩虛幻的社會現象中抽離出來,從而理解現實的殘酷和真實世界的難能可貴。
岩井俊二是一個主觀意識特別強的導演,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創作電影的理念是徹底極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強盜、妓女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來展現大城市高速運轉中一群病態而畸形的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場景,但他並沒有將這種陰暗徹底的呈現,而是從他們蒼涼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處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動盪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著內心的純凈。
關於電影的論文範文篇2
淺析日本電影中的中國古典文學
1.研究背景
電影作為八大藝術之一,於19世紀末從歐洲傳入日本後,成為一項極具代表性的大眾娛樂,並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特別是於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電影迎來了其黃金期。以導演黑澤明的《羅生門》(1951年)為首,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1952年),衣笠貞之助的《地獄門》(1953年)等連續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縱觀日本電影的獲獎史,日本的時代劇,也就是極具日本風格的電影,獲得了國際電影界的歡迎。但是,很少為人所知的是,日本電影不僅從自己的“日本風”中取材,同樣也將外國文化作為素材,並加以改編。例如作為電影推廣初期的明治、大正時期,那時的觀眾所最為熟悉的外國文化,則是中國的古典文化。
2.不同時代中的以中國古典題材的日本電影
尚處於日本電影草創期的1911年,吉澤商店製作了《西遊記》。緊接著1912年,在西遊記廣受好評的情況下,再接再厲攝制了《三國志》。另外,還有很多例如《豹子頭林沖》(1919年、日活向島攝影所、小口忠導演)、《西廂記》(1920年、日活向島攝影所、田中容散導演)等一系列以中國古典作為題材的電影被持續不斷地搬上了日本大熒幕。
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電影主流也由無聲進入了有聲期。戰爭時期,日本電影又製作了一系列如《孫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導演)、《水滸傳》(1942年、岡田敬導演)、《鴉片戰爭》(1943年、牧野博導演)等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的國策電影。
日本戰敗後的1950年代,日本電影進入了轉型期,邁入了黃金時代。《楊貴妃》(1955年、溝口健二導演)、《白夫人的妖戀》(1956年、豐田四郎導演)、長篇漫畫電影《西遊記》(1960年、藪下泰司、手?V治蟲、白川大作導演)等各種日本觀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古典文學題材的電影,不但在日本上映,還進入了香港及東南亞等華語圈市場,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1970年代,電視取代電影,走進了日本的千家萬戶,成為了時代的主流。1978年至1980年,日本電視局製作的系列連續劇《西遊記1》和《西遊記2》,不但在日本受到廣大觀眾好評,甚至被中國中央電視台引進,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另外,於2007年製作的電影版《西遊記》(澤田鐮作導演),以43.7億日元的票房,位居當年日本本土電影收入第四位。
3.從中國古典文學到日本電影
以《西遊記》為首,《三國志》、《白蛇傳》等以中國古典為原型的故事,經由日本導演、編劇以及演員的演繹,介紹給了日本的觀眾。但是,這些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許多地方經過了改編,展現出了與原作頗為不同的風味。
將外國的古典作品翻拍成電影,將具有各種全新的可能性。並且,雖然原作是古典文學作品,但內容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一直產生著變化。例如《白蛇傳》,最初馮夢龍主編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後的結局,都與如今我們耳熟能詳地《白蛇傳》頗有不同。而日本電影選擇哪個版本的故事作為故事底稿,則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歷史故事也同樣,由於製作方所處國家和立場的不同,講述出的故事也會具有情節上的差異。上文中提到過的日本版《鴉片戰爭》這部電影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類中國古典或歷史故事電影與原版的異同,可以從中發現其政治意圖及意識形態,因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結論
因此,狹義上而言,本研究為日本電影研究,但廣義上而言,其實為媒體以及大眾文化研究。由於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可以說是歷來未被傳統研究所重視,因此,分析此類電影將可一窺日本電影的時代特徵、對外來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電影交流史。更是對日本電影史的一種補充,具有不可輕視的意義。
猜你喜歡:
1.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2. 有關微電影論文範文
3. 電影鑒賞論文
4. 關於大學生電影論文範文參考
5.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❸ 好萊塢電影論文範文集
近年來,好萊塢電影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實現了運營與藝術成就方面的完美結合。下文是我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好萊塢電影論文範文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好萊塢電影論文範文篇1論好萊塢電影的美術風格
[摘 要] 縱觀美國電影美術的發展,主要是以好萊塢電影的誕生作為分界點。好萊塢電影無疑是世界電影關注的焦點,在當代影視領域中獨領 *** 。從好萊塢電影美術風格的變化發展來看,其具有三個鮮明的發展階段,即興起、黃金時期以及現代電影美術三個階段。本文聚焦於好萊塢電影的美術風格,分別例舉出不同時期的優秀好萊塢電影作品,通過對電影場景、製作技術、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分析,並從不同的視角總結出好萊塢電影的美術風格。
[關鍵詞] 好萊塢電影;美術風格;電影美術
美國好萊塢電影自誕生以來就成為引領世界電影潮流的先鋒軍,在當代影壇中占據霸主的地位。從好萊塢電影的美術製作來分析,它的美術風格並不能完全掌握,無論是經由影片公司製作的還是獨立製片的電影,都因為電影題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不斷形成了現今電影美術的發展態勢,即具有變化性、飽滿的想像思維以及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因此,且不論好萊塢電影的投資成本,其獨樹一幟的電影美術創作風格也是值得我們返伍學習的重點。
一、超級場面創造的大片風格
好萊塢電影的美術風格首先表現在具有巨集偉場面的大片風格,把人物造型、動作及其堪稱完美的音畫效果結合在一起,引領觀眾體驗到一次又一次的視覺盛宴。例如在1916年由大衛・格里菲斯拍攝的好萊塢電影《黨同伐異》中就展現出大片級別的美術風格,影片把同一時期的構築式布景展現得淋漓盡致,並邀請了著名的雕塑家弗蘭克・渥特曼主要負責影片的美術設計工作。相信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一定不會忘記鏡頭畫面中呈現出來的精彩絕倫的視覺藝術,包括恢弘的場景、別具一格的建築、富有形態感的造型設計、望不到盡頭的廣場、密集的人物運動,影片中包含的這些美術元素無疑使其成為視覺藝術的一大奇觀。再者,影片中刻畫的「巴比倫宮」,這一建築的規模可謂是令人驚嘆,在廣大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建築也成為空前絕後的美術場景。因此,電影《黨同伐異》也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了好萊塢電影場景造型的大片風格,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一型別的電影作品往往以視覺沖擊作為主打,電影場景具有恢弘的氣勢,猶如排山倒海的氣魄,使電影場面形成一個巨大的美術造型,可容納多人的運動,影片所營造出來的美術風格無疑是極盡奢華的。在此之後的好萊塢電影紛紛把《黨同伐異》作為電影創作的典範,這種大片風格也逐漸得到了發揚和繼承,特別是當代創作出來的好萊塢電影,一些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影片無不具有大片風格和超級場面。
二、製片公司所屬的風格與裝飾風格
同一型別的電影作品在視覺上產生了不一樣的藝術效果主要歸因於來自於不同的出處。在好萊塢電影美術的發展歷程中,曾經一度出現了以片廠公司作為辨別的系統,並通過美術設計師與導演等人一同商議,決定影片的美術場景、服裝以及風格。而電影的裝飾風格則在查爾斯・霍爾等人所屬的影片公司得到了體現,他們往往通過不同的裝飾讓整個場景空間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並營造出不同的美術風格,這就直接促使影片的外在材質存在明顯的區別。美國著名的扮銷美術指導漢斯・德賴爾原先從事於德國的製片廠,所以不難理解他的電影創作中存在顯著的簡練風格,這是歐洲人獨有的風格,同時他還擅長於營造出富有浪廳世游漫、美輪美奐的美術場景,慣用較為奢華的裝置場景,正是由於漢斯・德賴爾個人的審美風格,才逐漸地促使派拉蒙公司的影像風格形成。
另一個聲名鵲起的製片公司當屬環球電影公司,主要是由赫爾曼・羅斯以及查爾斯・霍爾共同營造出較為陰沉和抑鬱的美術風格。幾乎每一個製片廠製作的電影作品都可以從環境中抽取典型的裝飾風格,並且他們的創作調性也能展現出具有不同審美藝術的生活質感,凸顯出場景的基調,彰顯出製片公司所具備的裝飾風格。在好萊塢電影的製作中,偏向於質朴感的現實主義風格是華納兄弟公司特有的視覺感受,這一風格有賴於安東・格格特的塑造。在20世紀享譽全球的福克斯電影公司的美術風格則是由威廉・達林等人共同確定的,他們分別通過不同的形式來塑造富有特色並符合本公司特徵的美術風格。於1928年成立的雷電華電影公司是好萊塢黃金時期的電影公司之一,當時是由范內斯特等人作為主要負責人,並成功塑造了羅傑斯的音樂片,1941年的好萊塢電影《公民凱恩》就凸顯出這種裝飾風格。
三、數字技術與電影美術結合創造的視覺風格
一般來說,傳統的電影特技製作手段對好萊塢電影的風格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嚴格說它只是一種電影創作的手段,並呈現出現實無法完成的鏡頭畫面,但因為受到創作工具、技巧等方面的制約,還無法展現出立體的、富有動感的影視畫面,這一點從早期創作的電影作品《賓虛》等就能窺探一二。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好萊塢電影的創作也實現了質的突變,之所以當代好萊塢電影能在廣大觀眾的心裡占據一定的地位,還在於其具有質量的保證,具體表現在富有美式特徵的多樣性場景、跌宕起伏的情節設定以及精良的特技效果。
好萊塢電影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趨成熟,「數字特技」對電影的影像語言產生了突出的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特性的藝術表現力的不足問題,從而實現了完美視覺效果的呈現,使電影特技的藝術手法演繹得淋漓盡致。以1977年拍攝的好萊塢電影《星球大戰》為例,其首先開啟了工業光影魔幻的數字技術。及至1992年,由詹姆斯・卡梅隆等人共同創辦的數字公司成立,標志著數字技術與好萊塢電影實現了完美的結合,並走向了電影創作的高峰時期,成功為電影藝術開啟了全新的視覺享受。隨著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的誕生,這一部影片被公認為現代技術的奇跡,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傾注了自己對數字技術的熱情和智慧,為觀眾展現出一個跨越一億四千萬年的恐龍時代,讓存留在廣大觀眾心中的夢想回歸到現實。
在此之後的好萊塢電影,例如1994年拍攝的電影《真實的謊言》、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等經典影片無疑不是數字技術和電影美術風格完美結合的例證。尤其是在2009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立體電影《阿凡達》更是創造了數字技術的一大奇觀,充分地展現出現代化的視覺風格;2010年由克里斯托弗・諾蘭拍攝的科幻大片《盜夢空間》,再一次給觀眾帶來了視覺藝術的驚喜,引領觀眾穿梭在夢境與現實之間,可謂是完美的視覺盛宴。這些好萊塢電影的創作手段幾乎改變了電影藝術的發展態勢,實現了從傳統介面上升到全新材質的電影製作,在這其中最突出的成就還在於視覺層面的提升,就如同美國視效專家比爾・喬治所認同的,電影今後的發展就是數字技術。當前,影視領域已經邁向了數字時代,數字技術必將完善好萊塢電影的製作,盡顯好萊塢電影視覺風格。隨著數字技術不斷革新和發展,對於影視領域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飛躍,它把萊塢電影的視覺風格演繹得淋漓盡致,為其今後的發展開拓了全新的技術領域。
四、混合式現代風格
好萊塢電影的美術風格隨著時代潮流的變化也會發生相應的轉變,但是要恰當地評價其具體的風格是一件難以把握的事情,雖然當前好萊塢電影的美學特徵都是通過形象片展現出來的,然而透過這些形象所展現出來的美術風格,就如同好萊塢電影本身一樣,並沒有生成固定的創作模式,所以都是一種寬泛的外在介面。當前,隨著新媒體一度成為決定電影美術走向的因素之一,追求創新和現代化的創作理念促使電影的表現形式走向了邊緣化的趨勢。同時,視覺理論以及西方哲學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導致好萊塢電影的美術風格發生突變,當代好萊塢電影美術已經展現出多樣化的創作,並積極打破了傳統的介面,影片的表現方式不盡相同。
事實上,從好萊塢電影誕生之初至今,極少出現單一化的電影美術風格,即使是寫實主義等型別的電影美術風格也並不是以單一的風格為主,創作者時常在主體風格中融入其他的電影元素,但不會影響影片的整體美術風格,因為在大多數的美術場景中都緊密地切合主體風格,並採用多種不同的表現手法。例如2005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美國怪談》,導演把故事背景切入到現實空間,但是影片中出現了許多夢境的畫面就是採用了超現實的手法來展現出強烈的視覺效果。而其他的好萊塢電影,如2000年上映的《入侵腦細胞》、2005年的《罪惡之城》等都是沿用了相同的影像表現手法,在這一型別的電影中最為鮮明的美術風格則是混合式表現風格,例如基努・里維斯的代表作品《黑客帝國》系列就綜合了多種表現形式,把東西方的功夫片、童話、漫畫、科幻片等元素都交融在一起,凸顯出混合式的表現風格。
另外一部好萊塢電影《閃靈俠》於2008年上映,這部影片的創作也運用了多種語言風格,包括現實與超現實的元素,同時也備受後現代主義文化的薰染,這些元素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具體的表現,展現出一種混合式的現代美術風格。好萊塢電影《閃靈俠》還著重凸顯出具有美國式黑 *** 的美術風格,影片中採用了平面原理,雕塑、動畫等電影元素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在電影的創作中並不局限於單一的形式,無論是視覺形象還是表現方式都實現了多元化的發展。混合式美術風格的誕生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並與新媒體藝術相互作用,成為好萊塢電影創作中的主導美術風格。
五、結 語
總之,好萊塢電影美術本身就是一個繁雜而又龐大的體系,如果純粹從表層含義來分析是很難把握其本質的,但通過列舉出不同時期內的好萊塢電影作品及其表現形式,無疑讓我們對好萊塢電影美術風格有了大概的了解。本文分別從不同的視角來概括出當代好萊塢電影的美術風格,這些觀點或者是經由考察,或者是個人的主觀看法,不可否認對問題的探析存在認知上的限制。但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好萊塢電影,其電影美術必將與影視作品一樣還會延伸出更多富有創新性的美國風格,要真正地把握好萊塢電影的美術風格就應對其不斷認識和探究,才能把握住好萊塢電影美術的發展取向和風格。通過對好萊塢電影的美術風格進行分析,也可以警醒我國的影視工作者也應注重藝術的創新,對我國影視領域的發展具有學習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全榮哲.淺析好萊塢電影美術[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05.
[2] 陳同基.淺談現代電影海報中美術藝術的表現手法[J].中國藝術,201201.
[3] 趙風民.白色銀幕上的美學鋒芒――淺析中國當代電影部分美術造型元素的內涵特點[J].當代電影,201209.
[4] 胡佳佳.中國電影中美術設計元素探析[J].電影文學,201206.
好萊塢電影論文範文篇2談好萊塢宗教電影與文字之間的關系
【摘 要】電影《埃及王子》以《聖經・出埃及記》為基礎,對一個耳熟能詳的宗教故事進行了好萊塢式的改編。電影《出埃及記》表現出現實主義的基調,彰顯著人的精神,凸顯著娛樂性。而文字的《出埃及記》則表現出宗教的基調,強調了神的威嚴,體現出神的不可侵犯性。這兩者是各有取捨,但是並不妨礙兩者之間的相互促進。
【關鍵詞】出埃及記;埃及王子;現實主義;神本主義;好萊塢影像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同經濟、政治、宗教、科技有著空前密切的聯絡,而電影對其他藝術種類的吸收容納更是它快速發展的力量之源。而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學作為一種成熟發達的藝術種類,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開始階段就承載著記錄歷史的變遷、文明發展的重任。年輕的電影對古老文學的汲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以說電影以文學為根基,用影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方式。但是電影並不拘泥於對原著絕對忠實的改編,而是根據視覺藝術的特點,呈現出自由選擇的狀態,其落腳點注重的是電影的「影像本質」的展現,也就是展現出來的畫面是否好看的問題。電影《埃及王子》和文字《出埃及記》之間由於各自的特徵不同,導致各自呈現出不同的取向。
一、電影的現實主義基調,文字的宗教基調
麥特白指出:「雖然好萊塢為觀眾逃避現實生活提供了承諾,但它卻始終保持了社會的慣例,在情節和主題中,仍然描述了一種我們可加以辨識的社會狀況。」現實主義的基調一直是好萊塢電影的主調。吳貽弓以「現實主義依然是不可取代的」為題,認為「美國電影是非常現實主義的,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美學形式,根本上說是現實主義的,否則不會調動全世界的觀眾。」關注現實的人的生活,才能在票房上大獲全勝。藍愛國認為「好萊塢電影奇觀思維和夢幻邏輯的底層結構原則仍始終是大眾現實的生存狀態。」好萊塢電影經常探討的是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如事業、愛情、家庭、社會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是生命在現實中每天要面對的諸多事情,反映出電影對人生的思索。
基本上來說,電影《埃及王子》只是借用《聖經・出埃及記》中為大家所熟知的人物和大致的情節,憑借著書中描寫的寥寥幾段話,通過電影的虛設,成就電影版的《埃及王子》。電影著重渲染的摩西的愛情和事業。電影的前半部份都定格在摩西的成長和愛情的收獲上,摩西的事業是伴隨著他的成長而進行的。摩西作為神的代言,替神來完成拯救大眾的使命,影片呈現出一幅幅現實主義的畫面。從總體上來看,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人間英雄的故事,我們處處看到是作為一個人的英雄事跡,其間經歷很多的磨難,而不是僅僅依仗神的威力。電影只講述了文字《出埃及記》前半部分的故事,對後半部分就沒有提及。好萊塢版本《埃及王子》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法老的殘酷統治,奔向幸福之地中就結束了,英雄在救美與救世中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好萊塢的英雄主義情結,強調了反抗壓迫,追求自由的美國精神。
《聖經》文字重在描寫耶和華的威力和對民眾的恩惠。文字的重點在對耶和華神威的展示上,在「神召喚摩西」和「神賜摩西行神跡的權能」中,摩西見識了神的法力無邊,然後神讓摩西去代替他拯救自己的子民。摩西按照神的指示,見法老請求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去尋找自己的幸福。但是法老不肯,文字中就描寫神的雷霆之怒,降下十災,即血災、蛙災、蝨災、蠅災、畜疫之災、瘡災、雹災、蝗災、黑暗之災、擊殺長子的警告,最後到埃及頭生的被殺,都在著重描述神的奇跡。過紅海的時候,神在海中劈出一條生路讓以色列人避開埃及人的追殺,同時又把埃及人全部淹死。耶和華的力量讓以色列人頂禮膜拜,這在文字的4到14章中重點描述,顯示出神強大的威力。摩西作為一個人,在文字中成為神的傀儡,摩西所有的力量都來自這個無所不在的神,而且處處要顯示出神的威嚴和神的不容懷疑。文字的長度分為40章,在15到40章中,描寫了曠野的旅程、在西奈立約、有關崇拜以及會幕的指示、盟約的破壞與重定、建造會幕的事情,都在渲染宗教的氣氛。
二、電影的娛樂性 文字的神聖性
在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經典闡釋中,道出了好萊塢電影人的智慧。他們總是能讓任何電影去適合當代人的當下口味,以美國當代的文化價值去演繹一個千古的聖經傳奇,既能體現出人文精神,又能和商業元素結合。基督教和大眾娛樂的結合能否「使自己免於臣服於文化時尚」而保持自身的神聖性也不得而知。當今的時代技術發展迅速,而且多元文化流行的時代,宗教的神聖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在影像中表現出來,的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世俗的娛樂性與宗教的神聖性畢竟還是有所沖突的。文字充滿了宗教的嚴肅性,在文字中,絕對禁止任何對神不敬的行為,連神的形象都是不容許被塑造出來,否則會被降以災難。神沒有形象,不容許凡人褻瀆。文字處處都在加強這種神聖感,而不允許有任何的懈怠。因此,聖經中的人的自由與權利不是與生俱來的,要聽命於上帝的意志。這些權利來自上帝的賜予,以上帝所啟示的律法為標准。人要愛神,因為神就是真理,不容有半點的懷疑。而且要與上帝建立正確的關系還有一點就是人類要彼此相愛,建立一種和諧相處的根基。只有這樣,神對人的拯救才能最終獲得成功,而文字的神聖性也在救贖之中體現出來。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聖經故事與當代美國流行元素的拼貼。電影的娛樂性主要提供視聽 *** ,在乎視覺和聽覺的享受。同時在情感層次上,提供滿足人 *** 望的內容,講究的是以情動人。好萊塢電影慣於營造美國夢想和精神,對和平、自由的嚮往與追求成為寓教於樂最好的詮釋。再者動畫片用科技的手段將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場面繪制出來,比如水變成血水,紅海中出現的路,電影用自己的魔術效應,讓我們的視覺感官得到強烈的沖擊。摩西分開紅海那一段,雖然只有7分鍾,但是由16畫師花上3年心血,經歷318000個電腦製作小時完成。這是動畫中首次出現超高真實度的水,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觀眾不厭其煩地選擇相同的型別電影,除了滿足自己期待視野不會落空外,更深層的原因是在熟悉的影像空間中去尋找視覺娛樂。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娛樂下,消解了宗教帶來的壓迫感。
三、文字與影像傳播的互動性
盡管文字和影像這兩者是有矛盾的,但並不妨礙兩者之間的相互促進。電影依然要忠實於文字最核心的內容與框架,尤其是面對一些經典文字,更是慎重。如果改編太背離原著文字,會引來很多指責和批評。影象的優點是生動形象,資訊量大,但是影象淺顯易懂,直白解說,理解的難度很大程度上降低,缺乏審美上的想像力,觀眾只需被動接受就可以了,一些研究大眾媒體的人對此是有著清楚的認識的。人面對文字是要主動思索,進行想像虛構的難度,這種閱讀的樂趣就在陌生化的語言中得到延伸。歷史上,影象總是處於被歧視的地位。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著名的「三張床」理論就把影象看做最低階的摹本。在《聖經・出埃及記》中,人們要給神塑造形象,把神塑造成一隻金牛犢的樣子,結果引來了神的憤怒,給民眾帶來了災難。同樣,在把文字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很多人對影像的製作也是頗有微詞的,因為影像抹殺了人的想像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影象的傳播已經無處不在,而且還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力量促成了人的現實活動。
四、結語
如此看來,影像和文字之間的不同是基於各自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各自不同的藝術門類的特點來規定的。每一個藝術門類的都有自己各自的特點,每一個藝術門類想要去和別的藝術門類相關聯,都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自己的特徵問題。文字以語言取勝,電影以畫面取勝,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一切都源自於對自身完美的追求,採取一種「拿來主義」的原則。好的影像傳播不會丟棄文字的人文情懷的核心價值,而好的文字也力圖通過語言來展現自己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 [美]理查德・麥特白著.好萊塢電影[M].華夏出版社, 2005.
[2] 吳貽弓.現實主義依然是不可取代的[N].社會科學報, 2006-6-1.
[3] 郝一匡等譯.好萊塢大師談藝錄[M].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8.
[4] 麥格拉斯Alister McGrath著,董江陽譯.福音派與基督教的未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好萊塢電影論文範文」
❹ 我的論文題目是《解讀謝爾蓋愛森斯坦--俄國電影之父》,但現在找不到俄文材料,俄語網站上找不到
漢語資料
***********
*蒙太奇宗師--謝爾蓋·愛森斯坦
*英文全名: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
*中文全名: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愛森斯坦
*生卒年:1898年1月22日—1948年2月11日
*出生地:拉脫維亞首府里加
*去世地:莫斯科
*國籍:蘇聯
*生平:
謝爾蓋·愛森斯坦,富於創新精神的蘇聯電影導演、電影藝術理論家、教育家。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功勛藝術家、藝術學博士、教授。
愛森斯坦出生於一個猶太建築師家庭,童年在都市裡度過,他曾到巴黎旅行(在那裡看了生平第一部電影),並學法文、德文和英文。他從小便熱愛閱讀,喜畫漫畫,並且對劇場有極深切的興趣。
起先愛森斯坦打算繼承父業,1915年,他自中學畢業後,即進入聖彼得堡的土木工程學院就讀,接下來兩年,他在該校就讀時,便與母親同住。
1917年的革命打斷了他的學業。二月時,愛森斯坦被徵召到前線服役,等到布爾什維克在十月停火,愛森斯坦才回到工程學院。1918年,內戰已熾,愛森斯坦加入紅軍,在工程部隊擔任技師。他的父親則加入**。
在軍隊里,愛森斯坦仍繼續繪圖、畫漫畫,並為跑遍全國的宣傳火車裝飾車身,還在各停駐城市參與當地的舞台劇製作,自然而然地,他便奉命在前線組織並製作舞台劇。
1920年秋天,愛森斯坦被遣散,回到莫斯科。他開始在大眾學院研習日文,進入普羅特克特中央工人劇場工作後,他便離開大眾學院。在普羅特克特劇場,他指導布景設計,並在導演研習班授課。1920年到莫斯科第一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工人劇院工作。他以美工師和導演的身份參加了根據傑克.倫敦的小說改編的話劇《墨西哥人》的演出。
1921~1922年,他進入由B.梅耶荷德指導的高級導演班學習。1922年,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第一篇綱領性的美學宣言《雜耍蒙太奇》,引起了長期的爭論,並對整個電影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庫里肖夫的蒙太奇概念不同,愛森斯坦認為蒙太奇的精髓在於不同元素之間的相互沖突。這些元素是為造成某種效果特意選取的,而這種沖突將會產生新的綜合。這種強化的效果用傳統的戲劇手法是遠遠不能企及的。愛森斯坦的觀念和方法暗示了導演在電影創作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演員的作用則被降至只是再現類型或原型。
愛森斯坦在1924年轉入電影界,導演的第一部影片《罷工》(1925)被《真理報》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無產階級的影片」。他用「雜耍蒙太奇」、群眾場面、類型演員、外景拍攝代替了先前電影中一般的「情節」、個別主人公、明星表演和布景,體現了他的紀實風格。影片《戰艦波將金號》(1925)進一步發展了《罷工》的思想主題傾向和美學原則。影片塑造了推動歷史前進的人民群眾的綜合形像。影片中的石獅子、敖德薩階梯等等一系列場面,成為世界電影史上最為著名的不朽經典。《戰艦波將金號》的成功不僅在於愛森斯坦蒙太奇理念的完整呈現,片中豐富的影像元素、隱喻、母題串聯、純粹音樂性的形式建構、以及形式概念的辯證思考,即使百年後的今天,本片仍具有無法超越的藝術價值,或許就像片中那隻運用蒙太奇手法而站起的石獅,影史地位永遠屹立不搖。在1958年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上,《戰艦波將金號》被評為電影問世以來12部最佳影片之首。
為紀念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周年,他接受了拍攝影片《十月》的委託。在這部影片中,他使用了理性電影的原則。不僅再現了1917年 2~10月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並且揭示了這些事件的含義。1950年,該片配上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重新走上了世界銀幕。1928年以後,他又繼續完成了被《十月》中斷了的影片《總路線》,修改後以《舊與新》(1929)的片名上映。這是蘇聯第一部表現農村合作化的影片。
1929~1932 年他同攝影師Э.К.基賽、助理導演Г.В.亞力山大洛夫一起出訪歐美。他在法國拍了一部短片《感傷曲》(1930),試驗了聲畫對位法。1932年在美國作家U.辛克萊的資助下,去墨西哥拍攝了縱貫墨西哥2000年歷史的史詩片《墨西哥萬歲》。在這部影片中,他探索了單鏡頭畫面的運動、節奏及結構。這部影片的 8萬米底片在愛森斯坦生前始終未送到莫斯科。許多人根據它的材料剪輯成《墨西哥風暴》、《悲慘的狂歡節》等10餘部影片在世界各地放映。直到1979年,經各方努力,有6萬余米膠片集中到莫斯科,由名導演、愛森斯坦當年的助手亞歷山大洛夫剪輯成完整的影片,在1979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金質獎。
1932年回國後,他在莫斯科蘇聯國立電影學院導演系任教,他制定的導演實習課方法,為電影導演的教學打下了基礎。
他1935年拍了《白靜草原》,在拍《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時,將影片的敘事結構同古老的傳說、民間故事聯系起來,將影片的映像處理同古俄羅斯的壁畫及建築藝術交織起來,又將這兩者同普洛科菲耶夫的音樂進行對位的或對應的結合。其中冰湖大戰一場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3集片《伊凡雷帝》(第一、二集,1945,第三集未完成)是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在對伊凡雷帝的解釋上他從А.С.普希金的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中汲取了靈感,而在結構上則借鑒並超越了世界經典藝術家們的經驗。這部多聲部的影片,特別是近衛兵宴會的場面以及第二集的聲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為世界電影的高峰之一,並對電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當時的歷史狀況下,這些影片受到批判,《白靜草原》底片被毀,《伊凡雷帝》被禁映。
愛森斯坦的電影理論,在影片的總體結構、蒙太奇、聲畫框架、單鏡頭畫面的結構、色彩以及電影史等領域,都進行了多方面的開創性的研究。此外,他關於藝術激情的本質、藝術方法、接受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也在他的理論遺產中占據特殊重要的地位。蘇聯出版了《愛森斯坦文集》(6卷);世界各國的電影界對他的藝術理論都給以相當的重視。
愛森斯坦是早期世界默片時代四巨頭之一,俄國電影之父,也是世界電影的先軀。愛森斯坦以自己氣勢雄渾的作品在世界史上寫下了瑰麗的篇章,而對後世影響更深遠的是,他把格里菲斯首先提出的蒙太奇手法發展並形成了理論,格里菲斯只是把蒙太奇當作敘事手段,而愛森斯坦則通過蒙太奇創造出一種意境、傳達出一種感情,注意揭示畫面的內在含義,把蒙太奇當成了電影藝術特有的美學原則。愛森斯坦是電影學中蒙太奇理論奠基人之一,公認為世界上第一位電影理論家。
作品年表:
短片《格魯莫夫的日記》( 1923 年)
《罷工》( Stachka,1925年)
《戰艦波將金號》(Bronenosets Potyomkin,1925年)
《新與舊》
《感傷曲》
《十月》(Oktyabr,1927年)
《墨西哥萬歲》(¡Que viva Mexico!,1932年)
《白靜草原》(1935)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
《伊凡雷帝》(Ivan Groznyy)
理論著作有:
《蒙太奇》
《蒙太奇1938》
《垂直蒙太奇》
《雜耍蒙太奇》
《電影中的第四維》
《鏡頭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