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視導演必看的電影
影視導演專業必看片子或者必須知道的是在太多了。這么說吧,幾乎每天要看一部片子,每周影片分析課要放一個片子,中外電影史各放兩個,導演課平均一個。自己算吧。
給你列幾個隨口能想到的吧,都是大師作品。反正這幾個片子算是絕不能不知道的。
黑澤明
《亂》
《七武士》
《羅生門》
斯坦利庫布里克
《發條橙》
《奇愛博士》
《2001太空漫遊》
北野武
《花火》
《菊次郎的夏天》
小津安二郎
《秋刀魚之味》
《晚春》
威斯康帝
《大地在波動》
讓雷諾阿
《游戲規則》
格里菲斯
《黨同伐異》
奧森威爾斯
《公民凱恩》
巴斯特基頓
《七個機會》
伯格曼
《野草莓》
《處女泉》
赫爾措格
《柏林蒼穹下》
波蘭斯基
《水中刀》
《鋼琴師》
羅西里尼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特呂佛
《400下》
『貳』 電影導演需要哪些特質
這部暫未命名的「蝙蝠女」電影將基於DC 1967年發表的漫畫。隨著《神奇女俠》(Wonder Woman)的大獲成功讓大眾對以女性題材為主角的電影有了期待,而韋登本人也算是走在好萊塢推崇女性角色的前列,他的《吸血鬼獵人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叄』 什麼叫導演
導演,是指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
導演就好比軍隊的最高指引者,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也往往體現導演的藝術風格和性格,更能體現出導演看待事物的價值觀。
導演對製片人負責,且對電影最終的細節、質量和內容負責。這就要求導演要參與編劇的工作;設想電影的主題范圍、目的、特性和內涵;為加深電影的戲劇性意味及氣氛而選擇合適的場景;面試和挑選演員;組建團隊(如果你有製片人或電影項目主管的話,這些可由他們定奪);通過排練來培養演員並改進劇本;在拍攝過程中指導演員和其他人員;然後監督剪輯工作以及項目的後期合成等。同時,導演也要參與到電影節和巡迴宣傳的影片營銷活動中去。
一部電影的最初版本被稱作導演剪輯版(director』s cut)。根據製片人和導演的協議,製片人也可能替代導演,並且可以為了商業成功對電影做必要的修改。盡管評論家們並不總是支持導演的版本,但是製片人剪輯版(procer』s cut)的發行可能導致嚴重的怨恨,以及導演和製片人工作關系的終止。因為如今有了數字存儲技術,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只要一部影片有足夠多的擁躉,就會有導演剪輯版發行。電影的二次發行並不會有太多花費,製片公司也能因此獲得更多收益。不同版本的銷售會激發影迷對影片藝術性與商業性的爭論,最終使影片在藝術與商業上雙重受益。
『肆』 請問拍一部電影,導演,編劇,監制等各是負責什麼的
出品人:一般都是負責影片前期的市場調查,看類似的影片的電影市場是否有前景(比如說票房情況、受歡迎程度、續集的可能性等),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影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們就找到所屬的電影集團投資製片人及相關人員,開始選導演、劇本、演員、贊助商等。 製片人:任務基本上跟出品人差不多,他負責整個影片的「催化」工作,督促大家快點完片,但也要保證質量。同時還是拍攝影片過程中的「管理人員」,負責監督整個影片的製作過程,確保大家沒有「偷奸耍滑」、沒有浪費投資商的錢等,跟工程監理的角色相似。 顧問:如果是歷史題材或比較其它專業的題材的影片,為使影片更具說服力或可信性,以及提供必要的指導及幫助,製片人會邀請權威人士作影片顧問。 導演:負責將劇本中刻化的各個人物角色,利用各種拍攝資源(道具、場地、演員等)將劇本演繹出來,成片、拷貝等。 副導演:兼具導演及監制的角色,是導演的左右手。 監制:主要是針對劇本,為維護劇本原貌給導演的拍攝工作提意見。 演員:根據導演及劇本的要求演繹劇本內容。 場務(劇務):負責提供拍攝影片所必需的物品及便利措施,如准備道具、選擇場景、維護片場秩序、搞好後勤服務工作等。 布景師:負責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的場景。 燈光:為達到電影藝術效果,按照劇本及導演的要求布置片場燈光效果。 造型師:根據劇本及導演要求為影片中的演員定出造型。 化妝師:「濃妝淡抹總相宜」,化妝師亦需按照劇本及導演要求給演員化妝,同時還要考慮到造型的要求。 特技人員:根據劇本內容,為影片增添精彩場面,但又必須使用專業人士表演,特技人員功不可沒。 後期處理:影片整體拍攝完封鏡後,導演和監制看過母片之後感覺有些地方需要用科技手段處理,達到電影藝術效果而作的修改,必要時還可能重拍某些鏡頭。期間有配樂、配音、加字幕、加特效等。對應的就會有作曲、配音演員、特技效果人員等。 作曲:為影片編配合適的曲子。相應的還會有樂隊、指揮、演唱者等人員。 剪輯:因拍攝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重復的或者多餘的鏡頭,為使影片整體效果自然和諧流暢,同時兼顧導演及劇本的風格要求,剪輯師需要將整片中不必要的鏡頭剪掉。 影片拷貝:母片處理完成後,製片人會找專業的電影拷貝公司拷貝子片,運往各地電影市場,待上市或上映。 一部影片的製作凝聚了電影工作人員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所有為使影片成功上映而付出艱辛努力的人都是一心一意想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好的作品的人,他們是偉大的、無私的。如果有人蓄意拍攝「圖謀不軌、有違史實」的影片,那他就是社會渣滓、人民的敵人! 監制: 監制(Executive Procer)。監制通常受命於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 這里將聚焦「監制」(Executive Procer)這個電影工業中不為人知的核心角色,他負責電影的日常運作與策劃。監制經常與電影工業的其他兩個角色混淆,製片人(Procer)和製片(Proction Manager,可直譯為製作經理),前者是影片的投資人,又稱出品人;後者是電影製作中的中層職位,負責具體的運營事務,向導演和監制負責。 對於監制這個角色,有人這樣描述,「他通常代表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在攝制組里,監制和導演往往又是一對矛盾,他們常常是針鋒相對,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只有到了拍完影片,他們才握手言和。」 電影製片人(Procer),也稱「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資人。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影片完成後,製片人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 場記 定義: http://www.sulushi.com/Article/wd/200506/124.html 現場記錄員,導演部門最低職位,工作量大,報酬少。需要細心認真,還要能熬夜。電影入門最易上手的職位,腳勤手快的話一部戲便可速成副導演。熟悉整個拍攝過程,也是洞悉導演的最佳位置。很多導演都是從場記、副導演出身。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堅持住啊,可別半途而廢.
『伍』 電影史有哪些優秀的導演
1.世界十大電影導演排行第一位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這是毫無爭議的,再難找到一位導演在商業與藝術間游刃有餘,把商業與藝術結合的天衣無縫.他的電影不失娛樂,同時兼備極高的藝術性,而更多的則是人文關懷,這就是他區別於好萊塢另兩為超級大導盧卡斯和卡梅隆的地方.
2.喬治·盧卡斯 這是對各位大導演的訪談記錄.星戰公映那年,郎·霍華德23歲,「當電影結束時,我一句話沒說,走出劇場,又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買票,又看了一遍。」他後來成為盧卡斯的弟子,出師後導演了《魔繭》、《阿波羅13》、《美麗心靈》等科幻影片和科學家傳記片。
那年,詹姆斯·卡梅隆也是23歲:「看《星球大戰》讓我驚喜得要尿褲子。我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天哪,誰做的?我告訴自己,嗨,伙計,我也要拍這樣的電影。我就這樣辭去了卡車司機的工作。」7年後他導演了科幻巨片《魔鬼終結者》,又過10年拍了《泰坦尼克》。
那年,彼得·傑克遜只有15歲:「看《星球大戰》改變了我的一生。多麼神奇,又多麼貼近我們平凡人的人生,那是外星,可一樣臟兮兮,很親切。」眾所周知,長大後,他導演了《指環王》三部曲。
那年,斯皮爾伯格31歲:「那些特效跟真的一樣,讓我眼花繚亂。我愛死它了。故事好演員也好。」他本來就是盧卡斯的好友,兩年後,他接連導演了《第三類接觸》、《E.T》、《侏羅紀公園》、《迷失的世界》、《人工智慧》、《少數派報告》等科幻大片,《世界大戰》等等.
那年,雷德利·斯科特40歲:「看了《星球大戰》,我傻眼了。我對我的製片人說:『我們還等什麼?這么棒的東西居然不是我拍的。」他急起直追,兩年後導演了《異形》,又過三年拍了《銀翼殺手》,在影史十大科幻片中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一。
3.雷德利·斯科特 斯科特是位才華橫溢的大導演,他的《銀翼殺手》和《異形》位列影史最經典科幻電影第一和第四.近年他的《角鬥士》掀起了史詩片浪潮,《黑鷹墜落》其高超的鏡頭語言,剪輯水準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說他帶動起好萊塢的史詩風潮,也親手用《天國王朝》毀掉了史詩片.然而,有多少人看過導演剪輯版的《天國王朝》?
4.彼得·傑克遜 《指環王》成就了傑克遜,傑克迅造就了《指環王》.他的《指環王》達到了既巧奪天工而又渾然天成的境界,完美這個詞也許最適用於《指環王》三部曲.
5.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在藝術道路上堅持不懈的他成為銅臭的好萊塢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不可饒恕》開始,佳作不斷,給影迷們帶來了一次次心靈的洗禮.
6.馬丁·西科塞斯 隨便挑選他的幾部代表作中的一部就能使他名留影史.但是每每在奧斯卡搬獎典禮上看見他失落的背影,總是有些悲傷.
7.奧利弗·斯通 最倍受爭議導演恐怕非他莫屬了.
8.詹姆斯·卡梅隆 將老詹排這么後也非本意,只是他近10年不拍故事長片實在另人失望.
9.呂克·貝松 他的電影總給人以似好萊塢而又非好萊塢的感覺.詭異這個詞我覺得最能形容他的電影.
10.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畢竟他多年沒有佳作問世了,但是《教父》影響至今不衰
『陸』 陳凱歌說:「電影是導演的藝術」,你怎麼理解
那就好好的說說這個事情吧,
讓人覺得人活一世要活得體面才值得,就像蟬把殼皮蛻在塵埃里,飛去了去看天地的大。--- 陳凱歌
是不是被驚艷到了?是的,上面的文字是陳凱歌在拍完《道士下山》時寫的。
大家的看法那,可以在評論中發表的意見。
『柒』 中國電影是導演制是什麼意思
導演掌握電影的主動權。
『捌』 你都喜歡哪些電影導演
我最喜歡法斯賓德,他就是電影界是巴爾扎克,他是當時德國社會的書記官。他從不吝惜他的嘲弄和譏諷;他也從不吝惜他的關愛和同情。他在描述社會中各色人物時,將自己的冷靜和深刻藏在了鏡頭後面,觀眾看懂時,會得到一種找到所羅門寶藏似的驚喜。代表作《城市流浪漢》、《小混亂》、《愛比死更冷》、《死亡之河》、《美國大兵》、《當心聖妓》、《四季商人》、《瑪塔》、《恐懼吞噬心靈》、《寂寞芳心》、《鐵絲上的鳥》、《畏懼與恐懼》、《我只要你愛我》、《撒旦的一擊》、《中國輪盤賭》、《站長夫人》、《德國之秋》、《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一年十三個月》、《柏林亞歷山大廣場》、《莉莉瑪蓮》、《蘿拉》、《維洛妮卡•福斯的慾望》、《霧港水手》。
『玖』 為什麼說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導演電影―電影導演的藝術》[美]埃里克�6�1舍曼 丁昕等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這本書非常的有意思,作者給出一個一個問題,不同的導演根據自己的拍攝實踐給出甚至完全不同的答案,這對於想拍電影的人來說是一個借鑒,對於一般讀者是一個非常好的關注電影的視角。那種正反兩種思維都合理且都很有必要的觀點放在一起,對於我們思考電影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一個導演,他的電影就是他的王國,誰也無法主宰,除了他自己。所以,電影往往充分的表達導演的思想,導演往往有獨特的思想。電影多大程度的達到他的思想,就多大程度上實現了他的藝術。
電影是綜合藝術,它強調的是整體感,用具體的音響、攝影、劇本、表演、剪輯等都要圍繞這個整體感,沒有整體感的攝影再美都失去它在影片中特有的意義。有時候太突出的某種個體性藝術表達反而會破壞整體。就像羅丹把巴爾扎克的雙手(雕刻得非常精美)無情的砍掉一樣,有遠見的導演往往也需要這方面的智慧。
電影導演的任務就是任何可以運用的形式把自己的觀念、藝術理念比較好的傳達出來,使電影的整體感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烙印。
導演就是用圖像表達感情和理念的動物。無論你有多麼深厚的人文底蘊,有多麼博大的終極關懷,你必須首先通過圖像,並且熟練的運用鏡頭語言表達。優秀的電影還需要使這種轉變變得流暢,觀眾要能感覺你明朗的風格, 又可以知道你表達的東西。這就給了你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方面,你的觀念你的感情要有獨特的地方,這方面可以給觀眾以非常強烈的印象。另一方面,表達的手段要有你自己的風格,也就是鏡頭語言,也就是你的理念的圖像轉化問題。這涉及到電影形式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電影技巧、電影理論構成了它主要的活動空間。
電影是一種感覺,並且,電影是不同於生活的另一種感覺,我們的生活也許平淡無奇、波瀾不驚,但我們的電影不可以,它必須給我們新鮮的東西,特別是優秀的作品,它總是在某些方面給我們不同反響的震撼力。
「一直吊著觀眾的胃口」是電影一直比較常用的策略,每個觀眾在觀影時都會帶有某些疑問,跟著劇情的發展尋找答案,它讓觀眾積極主動的進入電影,使觀眾和電影互動。可能很多情況下直到電影結束觀眾都沒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說電影根本就沒有給我們什麼答案。有些時候觀眾走出電影院會恍恍忽忽的。這也可以算是一種回味吧。
電影和戲劇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戲劇的一次性表演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其導演能力的發揮,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一次性給導演更高的要求。但演員在戲劇中還是發揮中心的作用 ,而在表演時導演只能在靜靜的觀賞著,表演前的指導不一定在戲劇表演時必然帶來效果,但在表演時你完全無能為力。只能以這種狀態呈現 。可是電影導演就不一樣了。他可以反復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直到最佳狀態為止。他在表演中都可以及時的指導。所以,電影導演更多體現的是導演的想法和藝術。導演可以做很多的工作。而正是在這諸多需要抉擇的工作中導演的藝術追求和風格在拍攝過程中不自覺的形成。
小說和劇本有距離,劇本和電影同樣有距離。這是勿庸置疑的。也許表達的是同一個東西,但是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小說是一種藝術類型,電影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藝術類型。有很多的人對電影拍攝出來沒有和小說原著完全吻合而感到非常的不滿意、非常的惱火,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你並不知道導演在拍攝這部電影的追求是什麼,他沒有一模一樣拷貝小說原著的 義務。導演的想法不可能和作家的想法完全一致,張藝謀的電影《活著》和余華的小說《活著》的結尾有很大的不同,也許小說的結尾更震撼人心,但你不能說張藝謀的電影就不該有這樣的結尾。電影是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文化,沒有一點溫和的絕望的結局在電影中是不受歡迎的。也許有人要說法國新浪潮,那是另一回事。但是小說不同,讀小說的人大多是那些有文化的人,所謂受過教育的人,作家的願望之一就是讓讀者體味那種沒有任何依靠、沒有任何希望的孤獨。不同的藝術用同樣的標准去衡量是不合理的,有時候這種要求也是過分的,甚至是多餘的。
寫作是一種想像性的工作,而電影是一種把想像性具體化的工作。這種想像性的實現過程究竟會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呈現是導演說了算。而不是作家說了算。只能說接近原著或者不接近原著。並且,我認為這並不是評價電影好壞的標准,你不能說一部精美的電影不接近原著就不優秀。說到底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強加給導演的任何東西都是不被接受的。但這不是說電影就不需要責任感、不需要使命感,它同樣追求深刻、追求本質的東西,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我個人認為若一個導演總是跟著編劇走,或者說跟著小說原著走,照劇本或者小說情節毫無保留的發展,是導演的失敗。
也許,若你想理解什麼是電影,《導演電影》可以給你一種思考的方式。它很特別,它讓你想很多關於電影的東西,它甚至讓你有自己關於電影的想法。
『拾』 導演是什麼意思
電影導演
導演是用別人的身體表達自己思想的人
舞台劇導演
舞台劇導演的工作是一個貫穿的完整過程,從劇本的閱讀、演員的選擇與合作,到舞台空間、服裝化妝、燈光等的設計,都是導演工作的組成部分。
歷史
相對戲劇歷史的源遠流長,導演身份的出現和確立確是很年輕的——這至少說明只有在戲劇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要素都有了相當的積累發展後,才需要導演來統一各戲劇元素,來組織演出。
一般戲劇史公認的第一位導演是德國的梅寧根公爵。在導演誕生之前,組織演出的工作由劇作家、富有經驗的主要演員或劇院經理來擔任。
隨著戲劇自身的發展,戲劇導演的定義也在與時俱進。但回顧20世紀戲劇史,有一點毋庸置疑,即導演的權威和作用在戲劇演出中越來越重要。
導演寫作
因此,可以定義:導演是演出文本的作者。
所謂「演出文本」,區別於「劇本」,是指導演預先安排、排練了演出時的一切舞台要素,形成闡述劇本精神的活生生的舞台演出。我們判斷一個導演水平的高下,其實就是看他有沒有組織好戲劇元素,以契合劇本原旨的風格樣式,完成舞台敘事。
「導演寫作」的全部核心不外乎演員與觀眾,導演要做的就是要處理好演出時空內,演員與觀眾,演員與演員(有時還包括觀眾與觀眾)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