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盤點:有哪些好看又經典的少女青春電影
初戀這件小事
導演:
主演:馬里奧·毛瑞爾,
類型:青春、愛情、喜劇
上映日期:2012年6月5日
劇情介紹:長相平凡、家境平平的初中生小水(平采娜飾),因喜歡上帥氣的學長阿亮(馬里奧·毛瑞爾飾),人生從此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的故事。
Ⅱ 為什麼中國女導演喜歡拍愛情片
「男人或許會為了信仰而放棄愛情,而女人的信仰就是愛情。」《北西》系列導演薛曉路對拍攝愛情片的原因總結。
黃真真
情感更細膩,更相信愛情
相對於男導演來說,女導演拍攝愛情片有著情感細膩、追求浪漫這一女性天然優勢。「男人或許會為了信仰而放棄愛情,而女人的信仰就是愛情。」
很多女導演都以浪漫風情為主體,以詩意化的風光風情為影像,將愛情來作為影片宣洩細膩情感的突破口。在對待愛情的細膩呈現上,女導演們都有著個性鮮明的表達方式。
2009年的《非常完美》令金依萌成為名聲鵲起的女導演,4年後她執導的《一夜驚喜》票房1.7億,她認為自己拍愛情片的最大優勢是女人是為了愛而生的。「作為女性電影工作者,我認為女人是為了愛而生的,愛與被愛是人生最重要的意義。一部電影能夠把導演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通過角色展現出來,而女性也是愛情片最主要的受眾。」
黃真真的早期電影如《女人那話兒》、《六樓後座》等多是大膽尖利,到後期《被偷走的那五年》、《閨蜜》到《消失的愛人》,在對愛情的表達上,鏡頭語言慢慢趨於柔和細膩。作為「真」系列三部的終結篇的《消失的愛人》在選材上十分大膽,將視角對准中國電影很少探尋的「靈魂」領域,並巧妙細膩地和愛情結合在一起,愛情混搭懸疑的影片類型頗為獨特。
編劇出身的薛曉路導演,用《北京遇上西雅圖》系列共近13億票房創造了多項愛情片紀錄。在拍攝現場,薛曉路是公認的女強人,行事雷厲風行,在對片中情感處理上卻溫婉細膩。她將古詩融入對話,世人皆知納蘭「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美好,卻鮮知隨後「等閑變卻故人心」的悲涼。以信箋和詩文為心中至真至善的情感畫句,如同那句影迷精妙評論,「零碎的線索和應景的詩詞彈奏出難言的感動,年歲醞釀的炙熱醇厚情感讓我淚奔了幾次」。
更想用愛情片為女權正名
客觀條件所限,新生代女導演無論在工作機會還是面對商業化市場應對上,她們一直面臨著來自「第五代」導演和同時代男導演的雙重壓力,身份處於一個相對尷尬的位置。在作品中她們往往通過視角獨特或是表達細膩的方式來將愛情信仰化,在行事風格上,也多會用女強人的身份來向世俗和男權彰顯自己的存在。
通過李玉導演的《蘋果》、《二次曝光》和《萬物生長》,可以看出,李玉擅長以獨特的創作眼光洞悉女性自我,關注女性題材,其系列作品具有鮮明的女權主義和強烈的個人風格烙印。作品在展示兩性感情糾葛主題時,男性比女性有著更多的缺陷,但她並沒有把這些人作為敵人來對待。她認為這些男人都是本色的,可愛的。2015年4月,《萬物生長》在好萊塢超級商業大片《速度與激情7》還在熱映不利情況下,拿下1.4億票房。影片製片人方勵表示:《萬物生長》沒給中國電影丟臉,李玉導演是條漢子,不懼以作品和好萊塢大片硬碰硬驗證成色,而這一點是國內一些大牌男導演也不敢嘗試的。
因為作品中對女性性權利的關注及表達引人注目,黃真真被大眾貼上「女權」標簽。對此,黃真真表示要看女權的意思是什麼再說,「比方說女權是最大的,女人應該比男性大的那種,那我就不是。我非常愛男人。我覺得這個世界女人沒有男人就沒趣了。但我覺得女人生存是一定不要靠男人,女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夢想、目標。如果你是個精彩的女人,肯定有好多男人在等著你。」
■ 訪談
我們采訪了張一白,他導演了《匆匆那年》和《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等多部愛情片,從徐靜蕾執導的《杜拉拉升職記》到劉若英的《後來的我們》,張一白都參與了電影的監制工作。
1 投資方為何選擇女導演拍攝愛情片?
張一白:「女性導演在感情的理解和處理上是很細膩的,這是和男性導演不一樣的。大多數男性到成年後對愛情的相信度是減弱的,對愛情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更趨於世俗和社會性,女性在成熟的過程中對情感的理解和感情的相信,在當今的社會形勢下,為了愛情可以做到一切的愛情觀上,女性導演有她獨特的一面。電影中的愛情總是需要大家去相信的,如果不相信這個電影就拍不好。從創作層面來說,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愛情片的主要市場和受眾、觀眾是在日常生活、情感生活中渴望相信愛情的人,這是女性成長的重要主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女導演拍愛情片實際上是一種社會的使然,相信愛情本身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2 相對於男性導演占據市場,女導演的優勢有哪些?這些導演似乎都在拍愛情片,如何看待這類市場現狀?
張一白:「《後來的我們》林見清和小小分手的理由處理細節上,能夠觀察到劉若英在愛情戲的處理上有自己很細膩的獨到一面。上映後我們了解到很多女性對分手的理解,男性觀眾更多需要邏輯的解釋,女性觀眾更多卻是一種情緒的感受。女性導演在處理這類題材還會走到哪一步是我們值得期待和觀望的,這一切的產生都是基於觀眾的需求,會影響我們的創作。八年前我還做了另外一位女導演的監制——徐靜蕾的《杜拉拉升職記》。在那個時候,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出來,女導演對愛情和職場的理解,確實有她極具女性特點的強勢和獨立的一面。女導演對愛情題材的關注點這些年也是一直在變化中的。很多年前的話題關注於事業和愛情關系中的糾結,如何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又兼顧情感的需求。」
3 對女導演拍攝愛情片有何看法,會給市場帶來哪些信心?
張一白:「總的來說,就是創作者要相信愛情本身和相信情感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拍好一部愛情片。這對不管是男性導演或者女性導演都是很重要的,但實際上成年男性是不相信這些的,他們對這些話題是不感興趣的。」
■ 訪談
宣傳方如何營銷女導演的愛情片?
近年來,不少女導演執導的青春愛情片能夠從票房大軍中脫穎而出,不少影片都跟該片處於的檔期優勢有關,例如《致青春》瞄準了暑期檔,《後來的我們》占據五一檔的火熱……除了檔期因素,還有宣傳方打出來的招牌和宣傳營銷手段,例如徐靜蕾執導的《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就採用吳亦凡等青春偶像的粉絲效應,《誰的青春不迷茫》也有小說書迷作為電影受眾基礎,這些都給電影的票房收益保駕護航。舉一個特殊的例子,《後來的我們》無疑是一部女性受眾十分明顯的情感電影。前期營銷階段片方就發布「最恨青春」、「好好吃飯」的預告,當時也引起了很多話題,並創下過億的視頻點擊率。後來又找了歌手陳奕迅獻唱主題曲,進一步契合電影話題,以歌曲來給電影博得關注。
票房分析師羅天文認為,女導演執導的愛情片能夠集體崛起,首先他們選擇的題材都比較接地氣和符合觀眾觀影氛圍,這很重要,「例如《致青春》著眼於上世紀90年代的大學校園生活,這很容易給人共鳴,票房比較成功的愛情片故事十分本土化,接近現實生活,觀眾也能從這些電影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旦引發情感共鳴就容易爆發觀影熱潮。而在這些故事和體驗中,女性導演的角度更契合觀眾視角。」
在張一白看來,他認為還是要相信情感的力量。「做一個愛情片,為什麼要找女性導演來拍是因為他們相信情感的力量,所以說整個電影的創作、製作到宣傳,就貫穿一句相信情感的力量,當我們遇到任何困難無所適從的時候都在鼓勵大家相信情感,電影本身和宣傳物料本身都建立在要直擊人心,直達人心的動人之處,這也是票房高企的原因。」
Ⅲ 找一些日本動畫電影的導演及其作品
黑澤明(我最喜歡他的七武士,不是動漫版的!)
黑澤明出生於東京府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現在的品川區東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親黑澤勇,母親黑澤縞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個。初中畢業後,黑澤明熱衷於繪畫,並立志當一名畫家。由於受到哥哥突然自殺的影響,1934年黑澤明進入PCL電影公司(東寶電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導演,拜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黑澤明稱他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和幫助下,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煉,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之後又以劇作家的身份發表了,《達摩寺里的德國人》,《寂靜》和《雪》。得到了廣泛的好評。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筒,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比,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片。1950年拍攝的《羅生門》,翌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國語片獎。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系突然決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1975年他導演的日俄合資電影《德蘇烏扎啦》先後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這位「黑澤天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1998年,一代大師黑澤明的逝世標志著大製片廠時代的傳統電影正在漸漸地退出歷史舞台,向現代電影觀念靠攏,從此揭開了日本電影時代更遞的一幕。
Ⅳ 電影《少女佳禾》首映好評如潮,這部電影的看點有哪些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mSW0rOKrt8tcHdfQImmGfw
《少女佳禾》是由周筍執導,鄧恩熙、李感、吳國華、李娟主演的劇情片[1],於2020年12月1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了單親少女李佳禾因是屠夫的女兒在學校受到排擠,而在對待母親意外去世這件事上,也令她與父親之間產生了分歧。某一天,她偶遇到從工讀學校教育改造歸來的少年於鐳,她在接近對方的同時也令自己陷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
Ⅳ 求香港少女電影
1. 開心魔法
導演 : 葉偉信 Wilson Yip
主演 : 吳千語 Karena Ng/黃百鳴 Bak-Ming Wong/閆妮 Ni Yan/吳尊 Chun Wu/吳京 Jacky Wu/古天樂 Louis Koo/松明/談莉娜 Renata Tan/i Me 組合/鮑起靜 Hee Ching Paw
2. 心動 心動
導演 : 張艾嘉 Sylvia Chang
主演 : 金城武 Takeshi Kaneshiro/梁詠琪 Gigi Leung/莫文蔚 Karen Mok/張艾嘉 Sylvia Chang/蘇永康 William So Wing Hong/金燕玲 Elaine Jin/戴立忍 Leon Dai/楊雪儀 Cher Yeung/唐文龍 Michael Tong/谷祖琳 Jo Kuk
3. 青春夢工場 AV
導演 : 彭浩翔 Ho-Cheung Pang
主演 : 黃又南 You-Nam Wong/周俊偉 Lawrence Chou/曾國祥 Derek Tsang/徐天佑 Tien You Chui/天宮真奈美/周振輝 Chun-Fai Chou/詹瑞文 Sui-man Chim/葛民輝 Eric Kot/張達明 Cheung Tat-Ming
4. 早熟
導演 : 爾冬升
主演 : 房祖名/薛凱琪/曾志偉/毛舜筠 Teresa Mo/黃秋生/余安安 On-on Yu/錢嘉樂/曹永廉 Wing Lim Cho/許紹雄/林雪/姜大衛
5. 生日快樂
導演 : 馬楚成 Jingle Ma
主演 : 古天樂 Louis Koo/劉若英 René Liu/曾寶儀 Bowie Tsang/吳嘉龍 Carl Wu/吳耀漢/周俊偉 Lawrence Chou/任賢齊 Richie Jen/林雪 Suet Lam/譚俊彥 Shaun Tam/工藤佑也/郭羨妮 Sonija Kwok/李勤勤 Qinqin Li
6. 當四葉草碰上劍尖時 當四葉草碰上劍尖時
導演 : 錢國偉
主演 : 黎諾懿 Lokyi/黃婉伶 Race Wong/李逸朗 Yat-long Li/唐詩詠 Natalie Tong/李雨陽/姚子羚 Elaine Yiu/陳宇琛/戴夢夢 Renee Dai/梁漢文 Edmond Leung/姚瑩瑩 Yeow Eileen/高皓正 Zac Koo/傅嘉莉/錢嘉樂 Kar Lok Chin/吳展濠
7. 很想和你在一起
導演 : 江玉儀/鍾煒釗
主演 : 洪卓立/詩雅/陳家樂
8. 烈日當空 烈日當空
導演 : 麥曦茵 Heiward Mak
主演 : 林耀聲 Yiu-Sing Lam/梁曉豐 Anjo Leung/王敏奕 Venus Wong/岑珈其 Jiaqi Cen/禤天揚 Huen Tin Yeung/廖柏榮/米雪 Michelle Mee/尹揚明 Yeung Ming Wan
9. 頭文字D
導演 : 劉偉強/麥兆輝
主演 : 周傑倫/黃秋生/鈴木杏/杜汶澤/鍾鎮濤/陳冠希/余文樂/陳小春/津村和幸/阿部力/田中千繪/劉畊宏
10. 少年往事
導演 : 陳健忠
主演 : 翟天臨 Tianlin Zhai/馬曉倩/俞聞天/張斯會/孫祺
Ⅵ <急>亞洲最年輕的少女導演—艾水水 的詳細資料答的好的我追加分數!
1991年巨蟹女。
獨居。雙性戀。基督徒。患有強迫幻想症。1/4印尼血統。自負。自卑。兩面。幼齒。自我。情緒化。不安分。電影膠片。相機。男人。少女。煙熏。甜品。缺一不可。蘇格映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導演。
導演《他叫蘇格》《親愛的 某某某》
艾水水感冒了,「支氣管炎。輕微耳鳴。還有發燒。38.5℃。」在博客里她貼出了她的病況,還有一大堆葯的照片。和很多女孩子一樣,她的博客文字不多,幾乎每一篇都有照片,華麗、頹廢的視覺系風格,寫字一律用句號,一句一行。她的心願就是「在異常潮濕的江南小鎮里,養只可卡,還有一隻黑色的折耳貓。住50或者60平方米的空間,100平方米用來工作,拍想拍的東西,收集好多好多的DVD、雜志、曲奇、易拉罐、手巾、公仔、家私,然後不停地遊走,不停地拋棄,不停地尋找」,「這是我的烏托邦」,她說。
她的烏托邦也許離她還很遠,或者只能夠在自己的電影里出現。就在一周前,她的新片《他叫蘇格》在北京舉辦了首映禮,王家衛作為特別嘉賓出席。在她和她拍出來的電影前面都有一些華麗的前綴,比如「亞洲最年輕少女導演」、「90後女王家衛」,「首部獨立實驗派數字電影」、「迷幻搖滾電影」等等,雖然也是為了宣傳需要,但是仍然能顯出這個女孩子的特別之處。
特別之處就是她的不確定。艾水水是蘇州人,1/4印尼血統,在北京住了4年了。來北京之前她隨父母居住過蘇州、青島、上海,11歲的時候她自己來北京念書,「開始是住在朋友家裡,後來又搬出來自己住」。這么折騰是因為「喜歡換地方定居」,也是因為「喜歡獨居」,她特別強調說。她說她的生活安排得蠻好,自立能力也挺強,但是她在博客里說:「無論如何。還是要學會自己取暖。無論如何。還是要一個人撐起整個世界。」這可能也是她的兩面性吧。
2006年朋友介紹艾水水拍了一大堆廣告,可口可樂、背背佳、好記星等等,也許留心電視你還能發現這個大眼睛的女孩子,她說能被選中拍廣告是因為自己給別人的感覺不太一樣。後來她突然對導演發生了興趣,「為什麼不繼續學表演呢?表演對我來說太片面了,我不喜歡被拍,我喜歡拍別人,這樣更主動一些」。就這樣,她因為專業優秀跳級上了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製作專業,仍然沒有持續多久,「念完大一就不上了,保留學籍,拍片子」。現在,她的身份是獨立導演。
電影就是情緒
本版撰文/磊子
「不喜歡停在一個地方,不喜歡停在一個狀態」……艾水水學了一年理論,就開始籌劃去實踐一下。2007年7月,她拍了第一部作品叫做《親愛的,某某某》,她說拍這部電影沒有贊助也沒有支持,純屬是自己的興趣之作。7月開始的時候她找了兩個17歲的朋友當演員,又找了一個攝影,4個人組成了超精簡的劇組。因為畢竟是科班出身,她寫了劇本、分鏡頭腳本、故事板、影片預算、拍攝日程等等,然後扛著機器和朋友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選景拍攝。全片只有12分鍾,分鏡頭卻拍了169個,場景有游樂場、電影院、街道、公共汽車、平房、室內等,有些公共場所就是他們自己去談下來的。
雖然短,這部片子風格卻很統一,鏡頭的運用也比較成熟。艾水水這樣介紹自己的片子:「安果果(女主角)是一個患有重度幻想症的女人。她自閉、偏執、抑鬱、敏感、情緒化,在安果果所假想的那一場愛情里,她失戀了,她決定用八天的時間等待那個不存在的人——親愛的:如果這一切都從未發生過,為什麼記憶中你的臉,清晰的一如昨天?」旁白幾乎是用氣聲在訴說:「他在陽台養了兩株向日葵,他經常睡到下午四點,他用吉列剃須膏……」配上晃動的畫面和迷幻的電子音樂,似乎像是一首後現代詩的MTV。雖然幾乎沒有什麼特別連貫的故事,不完整的畫面和紛亂的剪接給人一種很壓抑的感覺,艾水水說它有很多自傳的成分,「也有很多感情在裡面」。她用了大量的紅色,紅色的指甲、嘴唇、椅子、草莓、膠囊,「表達一種抑鬱、狂躁、強迫症的東西。」
14盤DV帶,8個拍攝日,2個月的後期,12分鍾的影片,日夜顛倒做片子,基本上是靠碳酸飲料、橙汁、拿鐵咖啡、麵包、盒飯維持,平均每天吃7個冰激凌。之後她又推出了新作《他叫蘇格》,男女主演分別起用了「少年搖滾樂手」和「網路紅人美女」,也都是90後生人,這部20分鍾的片子在網上人氣頗高。
銳族摘要:艾水水,16歲,「亞洲最年輕少女導演」,半年前拍了自己的第一部實驗電影《親愛的,某某某》,現在是「蘇格映畫」的執行導演。
《他叫蘇格》劇照
艾水水的「工作台」
90後,妥協還是死扛
像很多90後一樣,艾水水喜歡穿日系的衣服,喜歡收集雜志,喜歡盯著鏡頭拍照,喜歡煙熏妝,喜歡抱著維尼熊說話。和她聊天你會感覺她像一個聰明的成年人,只是她常常會喊出某某叔叔這樣的稱呼,你才會意識到,她還是個小孩子。
艾水水說自己看片子不多,但是喜歡王家衛、岩井俊二和蔡明亮,「我會把陰暗和恐怖加到片子里去,還有很美好的東西,讓矛盾更強烈一些」。在第二部片子里她開始考慮她的觀眾,「我面對的是10到18歲的人,所以視覺系的東西更強烈一些」。在艾水水看來,90後的孩子受父母的壓制,他們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能不上自己不喜歡的學校,這是他們的無奈;另一方面,「他們在物質上很享受,但是心靈上很空虛,他們非常極端,很自負又很自卑,有強烈的佔有欲,非常以自我為中心。但是有些標簽都是大人附加給我們的,我們在他們提供的環境里變成了這樣」。她說她也是這樣的人,用感覺去做事情,有感覺什麼都在,沒感覺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叫蘇格》里,兩個主演穿著日系的衣服,打唇環,總是莫名地奔跑、囈語、幸福、悲傷,也許這就是90後喜歡的感覺。
生活安排得很滿,一面做宣傳,一面籌劃下一部電影,還會在早上六點上線更新博客。她說她總有太多的矛盾,「我總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妥協的問題」。她工作台旁的牆壁上寫著一行字:「必須死扛,必須的!」
http://img013.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071218/m/.jpg
Ⅶ 台灣青春電影有哪些代表導演各自風格怎麼樣
台灣青春電影有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導演,就比如說華龍,聶成信,這兩個人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他們各自的風格也是不一樣的,就比如說前者,他的風格就是比較激進的,再拍青春類型的電影的時候基本上是比較開放的,而且那些比較激情的畫面也是有過的,而後者則是比較保守的,拍電影也是非常小心翼翼的。
Ⅷ 《青春期》導演管曉傑還拍過哪些電影
《青春期》導演2011年度中國最熱播的微電影,點擊率6億人次。
《青春失樂園》導演2011年度中國最熱播的數字電影,點擊率10億人次。
《青春期3》導演2012年度中國最熱播的數字電影
《上位》導演拍攝中2012年6月上映
《小三奮斗記》導演2012年8月上映
《女王駕到》導演2012年12月上映
Ⅸ 昨天電影頻道放的《少女》女主角是誰
這部電影的女主角的名字是馮麗麗,一般都叫馮麗。
《少女》這部電影時導演馬曉晴的處女作,影片講述的是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個15歲少女在少年文化宮外出匯演時邂逅的一段青澀的愛情。
劇中的少女伊琳清純美麗,多才多藝,嗜好文學作品,但性格內向,被許多青澀的小男孩追逐。她一概逃避他們的騷擾。她非常崇敬他們學校的中年教師李老師,這位老師知識淵博,常常推薦好作品給伊琳,是伊琳的精神教父。少年宮要到外地演出時,老師從芭蕾舞學校借來兩個男生。其中的歸雷玉樹臨風,同樣的青澀清純,少年的清俊如同清晨的霞光。當他在舞台翩翩起舞時,成熟少年飄逸灑脫的舞姿擊中了伊琳。兩個人相愛了,但愛的戰戰兢兢,矛盾重重。尤其是伊琳,一直用迴避逃避,抵觸,恐懼的方式表達著對歸雷的愛。外地演出結束,大家回到上海,恢復了以往的生活。歸雷思念伊琳,約她見面,但她採取了逃避,並寫紙條表示斷絕關系。歸雷受刺激,在演出時倒在舞台上,膝蓋受傷,從此不能再跳芭蕾。
看得出,劇作不錯,有一定的文學價值,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成影像後,可以看出一種回望似的往事感。敘事風格比較樸素,雖沒有多少電影的感覺,影調和機位調度如同電視劇《渴望》。但也為這部影片的樸素和不矯情感到輕松。整個風格是心理劇樣式,所以敘事不是太流暢生動明了。但青春情竇初開的青澀、惶惑、渴念、逃避和矛盾復雜的心境還是被表達出來了。
但這部作品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生澀。導演的敘事,機位的調度,演員的表演,掩飾不住的青澀。一群沒有任何拍攝經驗的初學者的作品。一部還過得去的劇作,甚至修改好了可以拍成高等青春藝術片的劇作,就這樣被導演帶領的這個創作班子拍砸了。
有的問題是劇作中就存在的。伊琳的胸部發育比較明顯,就要上台演出。女老師發現後趕緊讓她穿上自己的胸罩。伊琳穿上後,肥大,於是小夥伴出主意給她往裡面填塞了東西。這時她崇拜的李老師出現了。李老師盯著伊琳高高的胸部大驚失色甚至暴怒,當著所有同學的面大叫,你怎麼把胸弄成這個樣子。要知道,不能戴胸罩,女孩子不戴胸罩才清純。之後伊琳非常尷尬,不好意思下樓吃飯,於是這位被崇高塑造的李老師來到她的床前做思想工作。內容是一個人要經受得住挫折。哪是哪呀。青春少女的年歲,女孩對男性是警覺抵觸尤其對中年男性是懼怕的。而且男老師也是不會直言關注指導發育期的女孩的乳罩等事的。更何況那個年代。
之後,伊琳的父母看到伊琳發育,便如同開家長會似的,一家四口,爸爸媽媽還有上初中的弟弟都在場。逼著伊琳戴胸罩。(青春發育的女孩對父親那種天然的警覺和迴避在這里全然沒有。)伊琳穿上後,來到學校衛生間便脫下來。因為她記住了李老師的話,女孩不戴胸罩才清純。這些生活經驗都非常莫名。看片的人看到這些情節都大為奇怪。下來就交流,為什麼女孩發育不能戴乳罩?男老師可以這么樣的關心教導女生關於戴乳罩的知識嗎?有老師說,我看他干涉伊琳戴乳罩,還以為這個老師其實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呢,但其實不是,他被作為優秀的人民教師塑造的。全亂了。這些個細節把整個這個本來就問題重重的青澀的電影故事弄的更加糟糕。也許,在馬曉晴的心裡,成年男老師和父親干涉女孩的胸部問題是一種應盡的職責吧。誰知道呢!
據說這是馬曉晴自己的生活經歷。
這個作品在拍攝期間,馬曉晴不讓任何人干涉,任何人不能提意見,本子不讓修改.拍攝時,說這家公司很為馬曉晴著想,當然更重要的是為公司的作品質量著想。想找一個有經驗的導演和攝影為馬曉晴保駕護航。但被馬曉晴斷然拒絕了。馬曉晴在一種極度的自信自戀自憐中手執導筒。影片成型後,馬曉晴處在深深的自我陶醉中。
Ⅹ 你最喜歡的十部女性導演電影作品分別是
我最喜歡的十部女性導演電影作品分別是:1、《Trouble Every Day》2、《Daughters of the Dust》、3、《The Gleaners and I》、《American Honey》、5、《天浴》、6、《Orlando》、7、《Variety》、8、《Pariah》、9、《Morvern Callar》、10、《Appropriate Behavior》。
下面我帶大家了解其中的一部中國影片《天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