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演基礎創作
導演基礎知識 共享文檔
2018-07-01 1頁 2.13分
用App免費查看
導演藝術:
1 電影導演所追求的是如何使銀幕形象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整體感。
2 導演藝術的獨創性,不僅在於表現技巧或形式上的新穎,更重要的在於這種創新是建立在對生活的深入觀察,感覺和理解的基礎上的,因而是表現內容所需要的最恰當的表現技巧和形式,是內容和形式相統一並為廣大觀眾所欣賞的。
3 導演十分重視電影文學劇本的質量,因為它是影片的基礎。
4 電影是一種集體創作的綜合藝術。導演從文學劇本出發,形成他的藝術構思,並邀請最適合完成他的藝術構思的演員,攝影,美術,音樂,錄音等各方面的創作人員組成攝制組來體現其構思。
5 導演是集體創作的核心,他對影片未來的銀幕形象有全面的,完整的設想,也就是藝術上的總體構思。
6 導演藝術的水平,不僅表現在個人的造詣方面,也表現在他關於激發藝術合作者們的創作熱情和創作想像方面。
7 導演藝術還表現在對影片的最後剪輯中,導演要將前輯看作創造性過程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導演構思:
在導演構思中,導演首先要確定影片的主題思想及其現實意義;影片的風格和樣式;人物的性格沖突及其時代特徵的所處環境;運用導演手段的基本原則;並對影片的情節線索似出總譜。導演構思並無固定模式,但它總是建立在導演對文學劇本的分析和對現實生活理解的基礎上,由導演以豐富的創作想像,全面運用電影的形象思維來完成。
導演手段:
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而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包括:
1 運用畫面主體的動作和攝影鏡頭的運動,構成動的視學形象;
2 運用蒙太奇技巧來處理畫面,組接鏡頭,以突出重點,渲染影片的節奏;
3 運用恰當的音樂,自然音響和人物的語言,與畫面有機結合,以表達思想內容,豐富並加強形象的感染力;
4 運用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靈活的伸縮性,變換場景,擴大或壓縮環境的規模和過程的容量;
5 運用光影,色調,色彩,以製造影片所需要的氣氛。
2. 導演需要創作嗎
導演構思除了對電影思維能力的把握之外,還需要導演創作的手段,大體可分為3項:
1銀幕上的人物形象,須通過演員的創造體現出來。作為導演,如何和演員合作,並深入了解和掌握每個演員的表演特性,共同設計創造好角色,是頭等重要的事情。在影片拍攝的前期准備工作中,導演的主要工作是選擇和確定男女演員。常言道:「演員選對了,戲就成功了一半。」這話確有道理。在電影拍攝前的准備階段,導演須經常和演員一起琢磨角色,以確立劇中人物的性格基調和特性、情感、性格發展的基調以及和其他人物間的關系,幫助演員根據自身的特點找到感覺並盡快地進入角色。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導演更是演員直接的引導者和誘發人,去幫助演員盡快地自然而真切地進入規定的角色要求。
2畫面造型和音響構成電影是一種運動的畫面藝術,它由無數活動的連接的畫面構成,因此畫面造型是電影的直接表現手段。而畫面造型的基本因素是光、色彩、構圖。另外,電影既然是以運動著的畫面為特性,因此構圖也是動的,這要靠鏡頭的調度和演員的調度來達到。此外,對於銀幕的畫面造型,光的作用和意義不同凡響。可以說光是電影這門藝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媒介。導演的另一個造型表現手段是影片的音響構成。隨著有聲電影的發展及現代音像技術的飛速進步,音響對人的感覺和影響越來越大,在電影中的藝術影響力也越來越強,成為電影中一種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總之,作為一個導演,他必須了解音樂音響和畫面的關系,以及音響音樂去表達畫面未盡之意或延伸可見影像范圍的各種方式。
3蒙太奇是電影的一種獨特手段,各種綜合藝術在電影中都必須通過蒙太奇的手段組接到銀幕上去。電影導演正是通過蒙太奇構思發揮各創作部門的作用來完成整部影片的創作。因此說,導演工作的一切都在為實現這種蒙太奇構思進行創作和服務。電影的重要特性是它的直觀性——其通過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畫面。蘇聯電影理論家查希里揚在《銀幕的造型世界》中指出:「據各種實驗資料證明,人的腦子接受來自眼睛的報道(信息)平均大約30倍於另一重要感官——耳朵。」所以我們常常習慣說「看電影」,而不說去聽電影;到劇場去則習慣說去聽戲或聽音樂和歌曲。其原因就在於有的觀眾在劇場中可以閉閉眼睛,隨著演員的唱腔,用手擊節,聽得入神。而電影則不同,不用眼睛看,只靠耳朵去聽,其審美效果的差別是非常懸殊的。所以聽廣播里的電影剪輯錄音和在電影院中觀看電影所獲得的效果是無法相比的。
3. 世界著名電影導演都有哪些
1、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1946年12月1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導演、編劇、製片人。
1974年,完成了個人首部電影長片《橫沖直撞大逃亡》。1975年,執導了驚悚電影《大白鯊》,憑借該片獲得了第33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提名。
黑澤明人物評價
黑澤明電影里的人物,大部份是悲觀生命里的積極者,他們的價值觀從來不會被現實的社會污染,當中的人物不時為更崇高的理想作出犧牲,令人傷感,但始終維護著人類的希望,是一種有份量的影響。
4.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創辦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是以團結電影工作者,維護導演尊嚴,保障導演權益,溝通導演經驗,提高影視文化水平為目的的組織。也是中國電影行業中最權威性的組織,還促進了國際和海峽兩岸還有香港之間的導演交流。
而在歷屆公布獲獎的名單中,我們不難看到有很多知名的導演,陸川,張藝謀,王小帥,姜文,馮小剛這些人,還有更多的是新晉導演,管虎,程耳,文晏等等也是第一次看到的。
而獲得電影最佳男女演員的更多的還是我們熟知的明星,黃渤,徐靜蕾,周冬雨,王傳君,馬伊琍等等,這些獎項的公布都是對專心電影製作人的褒獎,在電影領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更是為後續要參加電影演出新人的鼓勵和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設立這個協會的更多意義在於要樹立一個更高的標准,使今後每一位獲獎者都能充滿崇高感和贏得足夠多的徽章,而縱觀電影協會歷屆的獎項名單看,其中還有空缺的名額,而空缺是對電影人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標准。
5.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是由誰組織創辦的,是什麼時候創立的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是由中國影視方面導演組織創辦的協會,該協會是1992在香港創建,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加入到影視協會,為影視業做出更多貢獻,這個協會很有意義,可以讓更多優秀導演來這里進行交流和分享拍戲經驗,從而可以拍出更多優秀電影,對於中國電影業具有促進作用,更好地推動中國電影業發展。
中國電影協會慢慢正在壯大,會有更多優秀導演加入去提升該協會實力,該協會也會在優秀導演帶領下越來越好,拍出更多優秀電影,讓外國人看看中國電影多麼優秀,我相信中國電影協會會越來越好,拍出更多優秀電影。
6. 中國頂級電影導演的創作有哪些特點
中國電影經歷了萌芽時期、成長成熟時期、新中國電影時期。
萌芽時期。1905年,譚鑫培先生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戲曲片電影《定軍山》。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後,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出片最多、歷史最長的製片機構。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成長成熟時期。電影藝術從娛樂性轉變到反映生活、現實文化中。此時電影主要內容題材更多反映民族存亡,同時反映抗日戰爭、生活的黑暗、對封建文化的批判、社會人生的思考等,從而承擔起啟蒙教化、推動社會變革的使命。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漁光曲》等。
新中國電影。這個時期的中國電影大致分為六代導演。第一代導演:鄭正秋、洪深等。中國第二代導演:費穆、鄭君里、史東山等。
第三代導演:成蔭、崔嵬、凌子鳳等。此時的經典作品有:《劉三姐》、《紅色娘子軍》、《甲午風雲》、《洪湖赤衛隊》、《小兵張嘎》、《英雄兒女》、《烈火中永生》等。
第四代導演:稱之為「學院派」。這個時期的導演有堅實的專業基礎。代表導演:吳貽弓、張暖忻等。經典作品:《城南舊事》、《小花》、《良家婦女》等。
第五代導演創作主體是北京電影學院1978級學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壇,以飽滿的情緒力量、冷峻深刻的文化反思、高度個人化風格、富於挑戰性突破性的電影語言開創了「中國新電影」。代表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黃建新等。
第六代導演也稱新生代,指60-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學習,90年代嶄露頭角的電影人。更具先鋒性、前衛性、青春性的創作群體。主要導演有張元、王小帥、賈璋柯等。
7.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
第一代導演: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等。
第二代導演: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漁光曲》等。
第三代導演: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優秀作品有《南征北戰》、《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張嘎》、《早春二月》、《女籃五號》、《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第四代導演:「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吳貽弓、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鷗》、《本命年》、《小花》、《城南舊事》、《小街》等。
第五代導演:電影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獵場扎撒》、《紅高粱》等。
第六代導演: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鬥牛》、《殺生》、《上車走吧》、《頭發亂了》、《老炮兒》,寧浩《綠草地》,賈樟柯《天註定》、《小武》、《站台》,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
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導演:陸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幾人,中國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
導演的職責是: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8. 中國頂級電影導演的創作有哪些特點如何評價他們的地位和對電影史的貢獻
提到中國頂級電影導演大家首先應該就會想到張藝謀,除此之外還有馮小剛和徐克,他們都是中國的頂尖電影導演。這些導演在創作的時候有著屬於自己的風格,並且也各有所長,但每一位都對電影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娛樂圈中每一個導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影響力,而且在拍攝作品的時候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導演出來的作品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徐克導演在導演作品的時候有一股非常獨特的江湖氣息,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徐克所導演出來的作品充滿了浪漫色彩。徐克導演的作品算得上是許多觀眾的情懷,而且也成了很多人難以忘卻的童年。徐克導演以前導演的作品拿到如今這個市場上來看,依舊是經典,所以徐克導演在拍攝作品的時候很有自己的想法。
9. 一部電影創作過程中,導演的作用是什麼
導演是一部作品藝術創作上的藝術指揮官,或者是藝術創作的靈魂人物。
影視劇組里除編劇以處的演員、攝影、錄音、美術都要根據導演提出的、確定的藝術創作總體方針來進行創作工作,在拍攝現場,演員、攝影、錄音、美術、燈光都要聽從導演的指揮來進行場面高度、進行拍攝。
導演即使不親自攝影、剪輯,也會最大程度的介入。布景的搭建、演員的選擇和調教,體現的都是導演的意志(你非要說製片方我也沒辦法)。 對一部電影的貢獻來說,編劇是和演員、攝影師、剪輯師一個層面的,導演是另一個層面。
10. 中國十大名牌導演
張藝謀、陳凱歌、黃健中、黃建新、馮小寧、馮小剛、陳國星、賽夫、麥麗斯、陳家林。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1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1987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從此開始實現他電影創作的三部曲,由攝影師走向演員,最後走向導演生涯。1987年至1999年執導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影片令其在國內外屢獲電影獎項,並三次提名奧斯卡和五次提名金球獎。
2002年後轉型執導的商業片《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及《金陵十三釵》兩次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四次奪得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
人物評價:
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