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李小龍能踢出多少公斤的力
李小龍肯定比他要多了,至於能踢出多少公斤的力我倒沒什麼具體的數據,但我是練跆拳道的椐我的教練說李小龍的起腿速度在0。01秒之內,就是他打了別人後別人連怎麼死的也不知道,沒人看得清他是怎麼起腿的
一代英傑李小龍的傳奇人生
李小龍原籍廣東順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屬龍,乳名細鳳,英文名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據說是「振興三藩」之意),族名源鑫,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
說在李小龍尚在襁褓里的時候,好萊塢電影《金門女》需要一名華人嬰兒出鏡,抱去了李小龍。如果此事屬實,應該算是這位電影巨星的處女作吧。
他的父親名叫李海泉。……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李海泉要把兒子打扮成這幅模樣呢?
因為這是李海泉本人的經典扮相。李海泉是一位在廣東地區很著名的喜劇演員,粵劇四大名丑之一,經常帶著全家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這也是李小龍降生在美國的原因。
李小龍的媽媽何金棠有一半德國血統,容顏俊秀
李小龍三個月大的時候,全家返回香港居住。此後直到十八歲,李小龍一直生活在香港。這是李小龍五歲時的全家福。
年少的李小龍已經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親與演藝界的關系,他成了一位比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電影是《富貴浮雲》,當時六歲,在拉薩爾書院小學部讀書。
李小龍參加電影拍攝多安排在學校的假期,有時也要在課余參加拍攝。為了不耽誤他的學業,導演盡可能把他的戲安排在夜間進行。李小龍在電影事業上表現出極強的敬業精神,據家人回憶,若要拍電影,李小龍吃完晚飯就會上床休息,到了該去攝影棚的時候,母親一喚就醒,手腳利落地穿戴好行裝,精神抖擻地隨父親出門,拍戲從不遲到。但是作為學生的他,卻是個頑劣少年,上課不聽講,課下不讀書,經過多次退學轉校後,才勉強讀完初中。
當時的李小龍在電影中也總是扮演一些問題兒童或是問題少年,舉止隨意,玩世不恭,神情動作上已經頗具後期李小龍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
十八歲赴美之前,李小龍在香港參演22部粵語電影,曾用過的藝名還有「李龍」、「小李海泉」等。評論界已經稱其為演藝天才。
<<人海孤鴻>>,李小龍早期電影代表作之一。
早期的李小龍並未演過功夫電影,相反,倒是演了很多文藝片。這是在《雷雨》中扮演二少爺周沖。
十八歲,李小龍進入聖芳濟書院讀高中
這個時期的李小龍是個標準的時尚青年,一大愛好是交女朋友。
另一大愛好是摩托車。
還有一個愛好是跳舞。李小龍是1958年全港恰恰舞公開賽的冠軍
當然,他最大的愛好還是武術。說起李小龍練武的緣由,並不因為他是天生的「絕世武學奇才」,恰恰因為他自幼身體孱弱,需要鍛煉調理,於是,身高僅有一米七三,近視高達一千度,兩條腿長度相差一寸的李小龍走上了武學之路。
他的啟蒙師傅是老爸李海泉,據說是一位太極拳高手,從李小龍七歲開始教其練習太極拳。
十三歲時,李小龍拜了第一位真正的師傅:詠春大師葉問。葉問對詠春的內涵頗有見地:「詠春強調的是柔和快,而不是力量……」在葉問的調教下,李小龍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等拳種,還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紀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
邵漢生是李小龍的另一位師傅。他在采訪中說:「我和李小龍做了一個交易,我教他武術,他教我舞蹈。普通人要三到四個星期才能學會我的基本步法,李小龍只用了三個晚上就學得滾瓜爛熟。但是他後來並沒教我跳舞(笑)……」
十八歲讀高中的時候,李小龍的家人要他抓緊時間回美國,以便確認美國公民身份
當時的李小龍已經成長為一位健壯的青年,曾經奪得香港校際拳擊賽冠軍,賽場之外,也經常和同學甚至高年級同學打架。據黃霑他老人家回憶,作為李小龍的同學,他也挨過李小龍的拳頭,多年以後他在電視節目中自嘲說:「現在才知道輸是必然的,誰能打得過李小龍啊???」據測試,成年李小龍的拳勁高達他本人體重的兩倍多,這種力度在世界上少人能及,就算是在青年時代,一拳打出,想必也是勢不可擋。
事實上,因為李小龍打架記錄太多,隨時面臨警方檢控,這也是他的家人希望他盡快離開香港的另一個原因
1959年5月,李小龍來到美國定居,以教人跳舞謀生
9月,他遷到西雅圖,入讀愛迪生技術學校,白天上課,晚上在唐人街餐館當侍應換取食宿,開始半工半讀生涯。
這個時候的李小龍,突然變成了一位勤奮上進的好學生,雖然在課余時間繼續堅持練習功夫,但是不再打架。1961年,李小龍中學畢業,5月以優異成績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哲學。
李小龍熱愛哲學,善於思考,哲學思想滲透在他一生的事業和生活中,在他的許多言談中都有體現: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
——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
——如果知識隨著傳統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並不了解你自己。
——對某件事視作毫無價值,也是勇敢的表現;對某件事視為絕對成功或視為當然時,這同樣是勇敢的表現;但是如果對某件事束手無策的話,那麼便是畏縮了。對敵亦是一樣,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己,縱使失敗,精神上仍是勝利的。
——別人告訴我說一個天才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事實上,一個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甚至可以創造自己的天才。
——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加以運用;光是希望是不夠的,非去做不可。
——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大學期間,李小龍始終堅持練功不輟,力求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使功夫逐漸嫻熟乃至達到更高的境界。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他還擅長長棍、短棍和雙截棍等各種器械,並研習氣功和硬功。在這個過程中,他從實戰出發,以中國武術為基礎,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國拳等技擊術的優點和特長,總結多年的經驗自創了一種拳術,其中的「李三腳」、「寸拳」和「勾漏手」等都是他的絕招。
1962年4月,二十一歲的李小龍在西雅圖唐人街開設「振藩國術館」,傳授中國功夫。起先問津者寥寥,後來他帶著幾個學武的學生,不斷去西雅圖的幾所大學做示範表演,情況終於好轉。有一次,李小龍在短短的11秒內就擊敗一名出言相譏的日本空手道黑帶三段武師,聲名鵲起;另一次在佛羅里達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個持刀歹徒,勇救華人少女,消息刊上報紙,影響非常廣泛,慕名投到門下的學生越來越多
練功與授課之餘,李小龍埋頭研究武術理論與訓練方法。他一生留下了七大本學武筆記和數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記錄》、《二節棍法》、《布魯斯-李拳術圖解》(英文版)和《布魯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等。這是1963年出版的《基本中國拳法》,他將搏擊術注入到中國基本拳腳,展示了深厚的武學造詣
插圖均出自李小龍本人之手。
書中亦有許多動作分解照片,都是李小龍和徒弟親
他的徒弟中,有一位十九歲的醫學院女學生,叫做蓮達•愛米莉。兩人很快墜入愛河……
1965年,兒子李國豪(Brandon Lee)於2月1日出世,七日後父親李海泉病逝。後來李小龍又得一女,取名李香凝。
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當然,他教子女學習中國功夫……
1964年,李小龍在全美空手道大賽中擊敗蟬聯三屆冠軍的羅禮士,奪得冠軍,繼而應邀在加州長灘國際空手道大賽開幕式上表演蒙目截擊、寸拳等絕技,引起轟動。
正逢一家影視製作公司籌拍一部功夫連續劇,於是立即聯系李小龍試鏡。
這一年的李小龍二十四歲。雖然在試鏡中,他笑著承認自己被小寶寶吵得三晚沒睡覺了,但是鏡頭中的他,仍然精神抖擻,氣度非凡。
這段寶貴的試鏡很長,好奇的美國人要李小龍演示了中國戲劇的步法,解說武生和小生走路姿勢的區別,還在現場拉上一個美國老公公來當靶子,要李小龍演示武功招式。李小龍當然是只能虛晃。從鏡頭中可以看到,每次都是老公公還未來得及反應,李小龍的拳腳都已經收回了。
這次試鏡中,李小龍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武術的分析:
「功夫源於中國,是空手道和合氣道的淵源。它是一個更完整的武術體系,它比其它武術更流暢,更具連貫性,而不僅是一招半式。就好像水,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但它有穿透頑石的能力,水沒有一定的形態,你既不能夠捉住它,也不能夠用力打它。每一個學功夫的人都希望具有水一樣的靈活性和柔韌性。可以根據對手情況做出變化。空手道的出拳,好像一根堅硬的鐵棒,而中國功夫出拳,就猶如一條鐵鏈連著一個鐵球,剛柔並濟。功夫可以單獨或者兩個人練習,單獨練習的時候會模仿一些動物,比如說鶴、猴、或者螳螂等動物。……」
這部電視劇最後未能開拍,但是試鏡為他爭取了《青蜂俠》中加藤的角色。1966年6月,李小龍第一次出現在美國熒屏上
《青蜂俠》是一部每集半小時的連續劇,維持了30集,終因收視率不理想而擱淺。但是,作為配角的李小龍以出色的武術功底,風頭遠遠勝過主角,幾乎所有觀眾都記住了他的名字。因此他有機會繼續參與了其它電視劇的演出。
1967年8月,李小龍把自己創建的武術定名為「截拳道」(Jeet Kuen Do,簡稱:JKD)。
在他參演的一部電視劇里,李小龍大段介紹截拳道:「就是截擊拳。你要攻擊我就得接近我,接近我就給了我機會截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會用最長的武器踢你最近的目標,現在是,膝蓋。截擊拳比西洋拳更具殺傷力。……」
多年以後的評論界稱:「截拳道是一種容納百川、取資東西拳術的搏擊術,並具有三個層次,一是思想,二是功夫知識,三才是技巧。前者便是李小龍創立截拳道時說的『以無法為有法』,後兩者則是『以無限為有限』,而這兩句指導截拳道修習者的警句,不但表現東西文化融合之成就,也體現了香港人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精神,可以說,它是一種時代與文化的產物。……」「這種快速擊倒對手的拳擊術,在李小龍眼中不僅是一門搏擊術,更是一種人生觀或處世觀。人必須向善,卻不應拘泥於形式。正如一杯水放進茶壺便成茶壺之形,放進杯子便成杯形,所以重要的是水的本質。水清則人人皆喝之,水濁則人人皆拒之。」
李小龍創建截拳道,在當時的中國武術界是一件毀譽參半的事。一部分人認為李小龍另闢蹊徑可喜可賀;另一部分人,尤其是詠春門派,認為身為詠春門人的李小龍是欺師滅祖。
事實證明李小龍的截拳道不僅具備理論底蘊,而且非常有實戰價值。他在美國開設的截拳道班盛名遠揚,授課一小時收費275美元,仍然門庭若市,在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連開了四間「振藩國術館」。
其實李小龍並不滿足於開班授徒,他的目標是好萊塢,希望通過電影來弘揚中國功夫。但是好萊塢電影界對他一直比較冷淡。最終讓李小龍對美國失望,從而回港發展的導火索,是好萊塢籌拍電視劇《功夫》,李小龍競爭男主角落選。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
看到此處,我非常八卦地懷疑周星馳的《功夫》與此事有關,是蓄謀已久,要為偶像出這口氣。眾所周知周星馳是鐵桿李小龍迷,少年時看到李小龍的電影驚為天人,從而立志投身電影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認為我現在做的所有事情,還有我的工作都是李小龍先生對我的影響。從他的電影里我得到許多能量。……」周星馳幾乎每部電影中都有李小龍的影子,幾乎每部都有,李小龍的招牌動作、招牌形象、招牌服裝、招牌口語、招牌招數,甚至李小龍的大頭照,頻頻在周星馳電影中出現,到了《功夫》,向李小龍致敬的細節更是數不勝數。但是,可以拿權力、名譽、金錢等許多東西來搞笑的周星馳,從來不肯拿李小龍搞笑,「因為他是我的偶像,我非常尊敬他,非常崇拜他,所以不能搞笑。」周星馳電影中的李小龍,更多是一種精神的體現,一種力量的象徵。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功夫》評論稱:「周星馳在其一直以來的作品中,都善用了李小龍在功夫上的創見。……
《功夫》里無疑繼承了李小龍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精義。片中火雲邪神說天下武功無不破之理,惟快不破,這正是截拳道的原意,即以最短的距離、最快的速度打到對手的要害,故此李小龍提出不要閃避,進行截擊(Don『t Block, Strike),並要求應變迅速,而不需講求甚麼形式化的修飾。在片中,周星馳最後在豬籠城寨以一敵百所施展的正是截拳道式的功夫。……周星馳《功夫》與李小龍電影殊途同歸,源出一轍,表達手法和電影結構或有不同,對於現代城市丑象的批判卻同樣深刻。功夫不但作為一種中國傳統價值之具體表現形式,也作為一種人本精神的力量表現。所謂功夫,科學化點說便是把人類潛能發揮出來的一種手段,因此在電影里周星馳強調的是功夫的高低源自對功夫研究的專注和對潛能的開發,同時功夫無分派別之好壞,卻只有功夫修習者個人道德的好壞之分,而周星馳與李小龍一樣,在這方面皆是取孟子性本善之說……」
跑題跑題,不多說了。周星馳是幸福的,他是被偶像的星光照亮生命的範例;同時他也是可敬的,做到了FANS所能做到的極致,值得各位FANS同仁研究學習……向星爺致敬……
1970年,李小龍意外受傷,脊背重創,卧床四個月,傷愈後仍須服用止痛葯。這段時間里,香港多家電影製片廠登門拜訪,希望請他回港拍戲,包括當時香港最大的製片廠邵氏。邵氏開出的片酬是一萬美金,當時相當於六萬港幣,比當時最紅的影帝級演員的片酬高出一倍;而嘉禾公司則出到一萬五千美金,也就是九萬港幣。
嘉禾不惜血本一定要請到李小龍的原因,是由於老闆鄒文懷慧眼識英雄。他在電視上看到李小龍的一段功夫示範表演,拍案叫絕,多年以後還在采訪中津津樂道:「他側踢一寸厚的木板,一腳踢斷四塊,力度和時間都掌握得無懈可擊……」鄒文懷還回憶說,與李小龍洽談合作時,李小龍提到當時正在熱播的一部功夫片,問:「這是不是香港目前最好的動作片?」鄒文懷答:「是。」於是李小龍很有誠意和信心地說:「如果是我來演出的話,會演得更好。」
1970年,李小龍回到香港。不算已往的幾次短暫過境,此時李小龍已經闊別香港十二年。與他合作過的黃握中先生在回憶中說:「……當時我想到李小龍將來在香港的電影發展前途一定非常好,因此我第一個找他出了一本書,就叫《李小龍》,做了一本采訪,再配上一些照片,印了五千本左右,一出來不到兩天就全部賣光了,他的電影還沒有出來,就已經非常轟動了,當時香港觀眾非常崇拜他,給他出書也為我賺了一筆小小的錢。李小龍剛剛回來的時候,非常熱情也非常健談,還很幽默,常常講笑話,人很隨和,所以我們跟他做采訪的時候大約花了兩三個小時,他也很耐心地接受我們的訪問。……」
鄒文懷與李小龍簽了兩部片約,第一部是《唐山大兄》,由香港功夫片導演羅維與著名小說家倪匡合作完成劇本,低成本電影,只在泰國的一個小村莊拍攝,布景極其簡陋,情節也比較簡單。但是李小龍的驚人表現勝過一切。他一改以往功夫片那種繁復而花哨的招式,出手快、准、狠,幾乎全部在兩招之內搞定敵人,迅猛犀利的拳腳以及高亢的嘯叫兼具個性與力量之美,令人目瞪口呆。片中有一段是李小龍獨戰六名歹徒,展示了「李三腳」之勢不可擋的威力:三次轉身踢腳,每一次轉身所踢的角度都不同,一條腿能夠踢到一半然後決定該向高處或低處出擊,快如閃電,對方根本無法招架。
《唐山大兄》在港上映不到3周,票房已達350萬港元,同時連破東南亞地區的所有華語片票房紀錄,掀起了功夫片的新熱潮。
《唐山大兄》也顛覆了當時的香港電影市場,使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嘉禾公司一舉邁進了強勁競爭者的行列。鄒文懷和李小龍對他們的初戰告捷都很滿意,繼續合作下一部電影。李小龍十分尊重和信任鄒文懷,許多事情上對鄒文懷言聽計從;鄒文懷亦允許李小龍在電影製作方面參與更多意見,還下令增加了財政預算。
決心在香港大展宏圖的李小龍將蓮達和家人都遷來香港,定居在九龍塘的一座兩層別墅。這座別墅擁有十一間房,還有日本式花園,在當時的香港是非常高級的住宅。
李小龍的第二部功夫電影是《精武門》,講述了創辦精武門的民族英雄霍元甲被日本人謀害,其高徒陳真為師父報仇雪恨的故事。這部電影至今仍然被列為功夫電影代表作之一,不但把真刀真槍的中國功夫推至新的層次,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亦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狹隘的復仇主題,將影片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穿插了陳真飛腳踢碎租界公園大門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木牌、將「東亞病夫」字幅撕碎塞到日本武士口中等情節,以其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引起廣泛共鳴。
我自己對這部電影更是印象深刻,因為是在這次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里,在添馬檻露天銀幕上看的,足有二十多米高的超大銀幕為這部電影更壯聲色,每一場對戰都是激動人心!尤其是陳真單人匹馬挑戰日本武館,將全館武師打得爬不起身的經典場面!李小龍不但展示了他奔雷閃電一般的威猛拳腳,還第一次在電影里使用了他最擅長的、後來風靡世界的雙截棍,讓全世界見識了精湛的雙截棍術,當時有武術家曾驚嘆道,光是看李小龍舞雙截棍的鏡頭就已經值回票價!
當然,擅長真功夫的李小龍拍攝這樣的鏡頭並不困難,難的是與他合作的人。據當時的工作人員杜惠東講:「……因為李小龍是會真功夫的,所以拍電影的時候就不習慣用那種假的方法,他要在電影里真打。但是如果對手演員的位置不好,就可能會被他打傷,遠了又容易打不到,所以他用的那一批武師都是合作熟的,不熟的都在外圍,不認識的根本不用。」杜惠東還說,其實李小龍也是用替身的,如今在《功夫》中扮演包租公的著名武星元華當年就是專門替李小龍翻跟頭的替身,因為李小龍是學詠春拳出身,不會翻跟頭。
《精武門》比《唐山大兄》更為進步的,不僅是製作技術和動作表達,也包括李小龍本人的演技。李小龍顯然很希望讓觀眾知道他是有演技的演員,在《精武門》中,不僅加多了許多情感戲,還借陳真喬裝探秘之機,扮演了多個形象,例如舉動遲緩的賣報老大爺和傻頭傻腦的電話修理員。
《精武門》獲得當年獲金馬獎的「最佳技藝獎」,同時獲「最佳劇情片」殊榮。又打破了剛剛由《唐山大兄》創下的新票房記錄。
不過,在合作過程中,李小龍與《精武門》的導演羅維交惡不淺。在香港影界,導演就是總司令,演員不可以提出什麼意見,但李小龍就很不同,他具有西方的開放性格,又善於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發現了什麼就提出什麼,所以與羅維之間發生很多不愉快。當時有傳聞說李小龍向羅維使用武力,電視台主持人何守信在采訪李小龍的節目中問及此事:「你是不是像傳聞的那樣用皮帶打羅維了?」李小龍說:「我要打他還用皮帶嗎?我只要這樣一下……」然後李小龍稍稍一動,何守信馬上就跌到椅子里去了。這個場面通過電視熒屏傳遍全香港。
李小龍的第三部功夫電影是《猛龍過江》。這時候的鄒文懷對他已經是充分信任,加之他創作欲旺盛,於是把整部電影交給他一手操辦。李小龍自組協和電影公司,自編、自導、自演,講述一個來自香港鄉下的功夫高手唐龍,遠赴義大利幫助一家中餐館女老闆鏟除當地惡霸的故事。李小龍帶著劇組到義大利取景,最後決定在羅馬開機,《猛龍過江》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在歐洲取景的影片。
《猛龍過江》中,李小龍選中了兩位曾獲國際空手道冠軍的羅禮士、羅伯華爾作為對手,並且規定這兩位要被李小龍打敗。起先,兩位空手道冠軍不服氣,於是李小龍與他們各自帶著助手到郊外一個指定地點去進行拍攝前的點到即止的「較量」,結果,只用幾個回合,李小龍就輕易取勝,使這兩位國際空手道冠軍不得不心服口服。至於電影中的招式,那是為戲劇效果而設計的,並不是截拳道的精神,但是充分表現了李小龍的武術造詣。影片中最後的生死決斗安排在古羅馬競技場,李小龍沒有採用任何鏡頭剪輯,直接採用中長鏡實拍全過程,場面驚心動魄,被譽為影史上最為經典的功夫對戰之一。
《猛龍過江》再度打破東南亞幾乎所有的票房記錄。公映時盛況空前,以至於出動警方控制人潮,有些劇院被迫暫停放映。該片亦獲得第1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在男主角唐龍身上體現出來的朴實、真誠、慷慨俠義的傳統道德和草根溫情,打動了眾多觀眾的心。
1972年,李小龍籌拍新片《無聲笛》,得到美國20世紀福克斯公司投資。影片准備在印度地區開拍,李小龍帶領劇組去尼泊爾等地花了幾周時間取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拍攝地點。但是當地華美壯觀的寺廟給了李小龍新的靈感,決定開拍《死亡游戲》,將高層寺廟設計成龐大的武術中心,每一層都有高手把守,主角需要突破重重關口到達最高層奪取勝利。……這個創意後來被大量地應用於功夫影視、動漫和電子游戲中,打過街機的朋友們都應該很熟悉類似的情節吧。
李小龍為這部新片花費了大量心血,憑借自己在國際武術界的地位,邀請到菲律賓武術名師依力山度和以摔技著稱的韓國高手,還有自己的徒弟、身高220厘米的美國職業籃球隊明星球員卡力姆亞佈道爾•傑巴爾等人出演。他們拍攝了大量的鏡頭備用,李小龍與依力山度比試雙截棍是其中的精華之一,兩人使用的是相同的器械,不同的打法,高水平的棍法讓觀眾目不暇接。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這是一部未能完成的電影,沒人知道李小龍心目中《死亡游戲》的本來面目到底是怎樣。但是很顯然,他在嘗試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表現方式,希望將自己的作品提升到又一個新的層次。除了大量的對戰鏡頭外,他亦為《死亡游戲》准備了許多新造型,似乎有興趣把中國傳統武俠片中的名劍俠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死亡游戲》的准備過程中,美國華納兄弟製片廠決定投資李小龍電影,與嘉禾公司合拍《龍爭虎鬥》。1973年2月,李小龍停下了《死亡游戲》的工作接拍《龍爭虎鬥》,不僅實現了當年願望,成功打入好萊塢出演大片主角,更成為與華納公司平起平坐的合夥人。影片在香港開拍,李小龍耗盡心血,與導演緊密合作,使所有動作場面精益求精,成為李小龍全盛時期的功夫片巔峰之作。
《龍爭虎鬥》中既有場面壯觀的百人混戰,又有李小龍以一敵眾的實打實搏命鏡頭,其中一場地下室打鬥中,他先後出神入化地使用了少林齊眉棍、菲律賓短棍、雙截棍三種凌厲的棍法。這是李小龍影片中打鬥場面最多,使用武器最出彩的一部,雖然一些中國觀眾認為該片在故事情節上有些土洋結合、不倫不類,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票房成績,尤其是在西方,至今票房累計早已數以億計,成為李小龍電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雖然李小龍的功夫電影總是以對戰場面為主,但是他在片中傳揚的,卻是一種悲天憫人的反戰精神。電影中的他,始終是朴實的平民,具有極其堅忍的耐力,從來不會主動出手,直到受盡屈辱,忍無可忍,才將力量爆發。李小龍的愛國熱情在電影中也有明顯體現,他所有的功夫電影里,敵人都是外國人而不是中國人,即使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也一定是外國人教唆的。耐人尋味的是,從來沒有外國人對此提出異議,即使是被他在電影中踩成腳底下泥的日本人,也照舊如痴如醉地尊他為「武林聖者」。
李小龍受到廣泛尊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無以倫比的武術功力和武術精神。他不僅在銀幕上是一位成功的功夫巨星,在生活中也真正是一位一心推廣中國功夫的優秀武術家,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挑戰,幾乎達到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地步,將中國功夫變成了一個寫入世界詞典的神話。杜惠東先生描述了當年香港拳擊冠軍劉大川向李小龍挑戰的全過程:「當時只有一個回合,一個照面就完了。劉大川是全香港的最輕量級拳擊冠軍,人很小,但他的爸爸是香港查拳的掌門人,劉大川從小就是練查拳的,查拳就很注重翻滾,劉大川認為他可以用西洋拳,加上查拳的翻滾來靠近李小龍,等李小龍腿一踢起來,他就滾進去,一到近身腿再長就沒有用了。結果真正對打的時候,剛一動手,李小龍一腳就把他踢倒了,因為李小龍實在太快了。……」
「一次外國記者的聚會,李小龍一邊喝酒一邊他說正在研究一個『精武指』,與你距離半尺不到就可以發力,練成以後一插就可以插進你的胸膛,就等於一顆手槍的槍彈一樣。他說他現在練到可以戳穿一隻未開封的鋁皮啤酒罐,但是如果手指插進去的話,手指甲旁邊的肉可能就會翻過來,所以他在研究怎樣才能戳到敵人自己也不受傷。……然後他把啤酒罐放在桌上,握著拳頭運了有半分鍾的勁,然後叭地一戳,這個啤酒罐一下就飛到對面的牆上去了,打到牆上就爆開來了。我們拿這個啤酒罐來看,果然已經被戳進去有半寸多深,如果打架的時候戳到對方,就算沒有戳穿你的胸膛,這一下子也等於點了穴道,一定?
⑵ 關於李小龍的問題
1)李小龍沒獲得過任何大型格鬥類比賽的冠軍。他只是在某些美國傳統空手道邀請賽上擔任比賽間隙的表演嘉賓,而且只是嘉賓之一。其作用基本相當於NBA每節間的扣籃表演,或者武林風中耍大刀片的武校少年。
2)李小龍一生之中從未接受任何一個拳種的專業訓練。 專業體制、職業體制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訓練水平,參與者的技術、心理、體能、速度、力量等等都在這些體制下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專業和職業體制對參與者個人實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李小龍不幸未能接受專業訓練,因此其水平僅能停留在業余水平上。
3)阿里、倫納德等人跟李小龍沒什麼關系,羅禮士也沒在電影外的真實較量中被他擊敗,劉大川曾經約戰李小龍但被回絕。李小龍有據可查的私鬥大約只有以下幾項:與華人武師黃則民激戰3-10分鍾獲勝;與50多歲的石堅戰平......也就是說,李小龍沒在任何時候與拳擊、泰拳、空手道、摔跤、柔道等搏擊項目的世界冠軍進行過真實較量,他缺乏與頂尖高手對抗的經驗。(我們為什麼不懷疑柳海龍,米而科,菲多等人?因為人家有著一場場和高水平對手硬碰硬的經歷。)
4)李小龍在24歲的時候,還在練習傳統武術(以詠春拳為主)。 我們很難想像這時的他能比得上武林風或者武林大會的參賽選手,(那些半專業選手也多是傳統武術出身,甚至練習其他的現代搏擊術,他們參賽前都經過了較大強度的備戰訓練,在眾目睽睽之下真實比拼淘汰,有著幾場十幾場的真實比拼經驗。)
5)李小龍在24歲的時候有過和咖啡廳跑堂黃某某的格鬥經歷,激戰了3至10分鍾,有後背負傷的記錄。(黃某體重不足120斤),有直接證據證明李小龍的格鬥能力很差。
6)李小龍25歲才開始系統的力量訓練,26歲就去扮演青蜂俠中的加藤,次此後便成為專業演員。這樣的經歷,即便有過人的天賦也不可能成為搏擊高手(像米爾科這樣的水平,拍過一部電影後格鬥狀態都有明顯下滑,你把菲多拉過去叫他拍幾年電影,他也會淪落到連三流選手的不敵的水平。)
7) 李小龍的身體條件並不出色,身高171CM,體重不足65KG,有高達500度以上的近視(頭部受到重擊後容易導致視網膜脫落甚至粉碎,據說他還戴隱型眼鏡,實在難以想像這樣的人如何能進行激烈的對抗),另有說法提到他雙腿長度不一。
8) 通過李小龍擊打沙袋、腳靶等視頻,可以明顯判斷出李小龍的力量、速度並不是出類拔萃的;而李小龍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自己的抗擊打力、耐力超群。
如果A先生在力量、速度、抗擊打力、耐力、經驗上都沒有過人之處,那麼這個A先生不可能具備超凡脫俗的搏擊能力,這應該是大家都承認的常識吧?那麼把「A」換成「李小龍」,這個結論不就出來了嘛。
反取 18:38:13
李小龍粵劇名丑家庭出身,幼年、少年期即在攝影棚、演藝圈滾打長大,李小龍的身體素質:身高一米72,體重一般在65公斤以下,近視高達500度以上,雙腿長度不一。這樣的身體條件甚至還不如普通人。
李小龍24歲還在練傳統武術,他1965年25歲才開始系統的力量訓練,從27歲起又開始不停地在好萊塢敲門找機會,後來又成了專業演員,1973年就過世。這種經歷怎麼能推斷出他的實際格鬥能力非常強??
李小龍再強充其量也只能是他那個級別內的最強的,但是看他的經歷根本就很業余,還遠遠不可能達到65公斤級搏擊選手的最高水準。李小龍的訓練強度訓練量能和專業格鬥選手比嗎??? 李小龍的訓練比專業運動員還刻苦還系統??是有專業教練指導??是有大量陪練每天對攻練習?? 李小龍有在大型賽事上不斷與高水平選手對抗的機會來磨練自己嗎????
先天條件就不理想,後天的訓練又不夠,他能強到哪裡去? 就算他先天身板算是個正常人吧,後天練習根本就不如專業人士努力,那超強的戰鬥力哪來的?? 敢情是跟張無忌一樣找到秘籍,功夫一日千里了???
想提高格鬥水準,不斷的一決勝負的對抗是必不可少的。
許多人都說李小龍在電影上的鏡頭表現出了高超的技能,但那畢竟是人為設計的,不能表現他在萬分復雜的真實打鬥中的水平。在表演中顯示出來的力量速度在實戰中不一定能施展出來,表演和真實搏擊永遠是兩回事。前一陣子的張鵬和浩淼的比武大家都看過了吧?張鵬在授徒的時候出拳也非常凌厲,招法也是變化多端,但是跟浩淼比武時,雙方真實對抗中,張鵬的速度技術經驗明顯差了一截,跟他在授徒表演時判若兩人。
還有許多人說李小龍能做出什麼「2指壓」、「升旗」等動作,搏擊能力一定很強。 但在下卻從來沒聽說過有什麼打鬥對抗項目的比賽有比「2指壓」、「升旗」 、「用手指插破易拉罐」的,所有評判標准都應該是公平公正且適用性強的,而不能以某個個人特點或動作當標准,如果以「2指壓」這個李小龍表演過的動作當「搏擊能力高低」的標准,那我們可不可以將「十字懸垂」「托馬斯全旋」這類更大的力量展示動作當「搏擊能力高低」的標准?李小龍做過這種動作嗎?如果沒有,那是不是可以證明「體操運動員搏擊能力強過李小龍」?
一位叫Davis Millor的美國人寫過一本叫《Bruce Lee》的書,裡面有他的一些采訪。 他采訪過當時和李小龍是好朋友的一名美國著名拳踢運動員路易斯,路易斯說他當時很想和李小龍挑戰,但李小龍都已打趣的方式退縮了,然後就是和李小龍拍過戲的一名摔跤運動員,他被采訪時,曾描述過當時他因為不喜歡李小龍拍戲的方式,就把李小龍給舉起來,扛在肩上,李小龍那時就會像一個女孩子一樣用尖聲叫喚,「放我下來,放我下來」。
香港老動作演員石堅練過羅漢拳、螳螂拳,五十多歲時和李小龍打還略占上風。起因是李小龍總說堅叔你這不成那不對,動作片前輩石堅生氣了,說那就打打看。兩人在片場動手,石堅重拳擊中李小龍頭部,李小龍挨打後只能躲閃。停手後,石堅承認自己年齡大了再打下去可能要輸。
下面這段是在網上摘抄一位網友的發言:
一次看見石堅的專訪,他當時90多歲,他的原話基本是這樣的(我在電視上親眼看見的) 李小龍一向很囂張,他總是和石堅說:「堅叔我能踢到你的肩膀,我能踢到你的腦袋,……」。有一次石堅真的受不了了,就說:「那你就試試吧。」 於是兩個人開始比武,李小龍踢了好幾腳都沒踢到石堅,都讓他朵開了,幾次之後石件掌握了李的節奏,於是在李攻擊的一剎那,反擊了一拳,結結實實的打到鼻子上了,出血了。把李小龍打的夠戧,(但沒有KO)。李小龍的銳氣一下子沒了,他和石堅都不敢輕易進攻,他們都在等待時機,就在這個時候導演過來說開工,他倆也就算了。但是石堅認為他如果再繼續下去他贏不了,因為當時他50多歲了,體力不行了。長打下去肯定不行。
⑶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大boss是誰
張天喜,1955年出生。原籍河北安平,生於黑龍江哈爾濱。1968年就讀於哈爾濱市第八中學。1974年在黑龍江省賓縣唐房公社插隊勞動。期間,被著名演員張良看中,1975年入珠江電影製片廠任演員。看片仔細的網友,可能會發現,影片《小螺號》中張天喜客串過一個邊防戰士,沒幾個鏡頭。1979年在影片《黑面人》中飾王林,戲不多。1980年,在影片《第十個彈孔》中飾石小鎖,這角色其實是反角,送情報被敵俘虜,經不住拷打說出了組織秘密。1982年,在《白鴿》中飾有覺悟、有思想的青年徐力,第一次擔任主角。
1983年,在《預備警官》中飾警校學員劉大川。1984年,在《他在特區》中飾曉波,並在《雅馬哈魚檔》中飾個體戶阿龍。《雅馬哈魚檔》是他代表作,導演是張良,張原定全部用非專業演員,可能是師徒關系吧,最後還是用了張天喜。表演准確質朴、真實可信,得到了較高的評價。1986年,第二次在張良執導的影片《逃港者》中飾逃港後因生活所迫淪落為土匪的王盛一角,表演也見才氣。
1987年,在《十五的月亮》中飾某部指導員方華。1988年,在《花街皇後》中出演個體戶司機阿威,又一次擔任男主角,表演生動,動作準確。影片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故事片獎。還有《張燈結綵》等影片。張在銀幕上飾演的大多是瀟灑的青年男子,追求多樣化的表演風格。另,在電視劇《紅線記》、《小夜曲》、《槍口下的搏殺》、《情魔》中飾演角色。1987年獲得過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首屆學會獎。曾擔任珠影演員劇團團長。
⑷ 如果李小龍還活著,和成龍PK,誰勝
李小龍身高:1.71米
體重:140磅
近視:600度
李小龍自幼時就開始跟父親學習太極拳,
鍛煉身體的協調性。
後來又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
1964年李小龍在美國的萬國空手道大賽中
展示了中國功夫
當時劉大川是全香港的蠅量級(最輕量級)的拳擊冠軍,人很小,但他的爸爸是香港查拳的掌門人,
劉大川從小就是練查拳的,查拳就很注重翻滾,
劉大川認為他可以用西洋拳,
加上查拳的翻滾來靠近李小龍。
因為李小龍非常擅長用腿嘛,
劉大川就想等李小龍腿一踢起來,他就滾進去,
一到近身腿再長就沒有用了。
結果真正對打的時候,剛一動手,
李小龍一腳就把他踢倒了,
因為李小龍實在太快了.
1969年美國長堤的自由搏擊大賽,
他得了一個項目的冠軍,
因為他得了這個冠軍,
所以他怎麼打大家都會相信
成龍身高:1.74M 體重:63kg
本來就是於家班,於占元的徒弟,
他七歲學藝,十七歲滿師,他一直做武師的。
滿師之前就已經做李小龍的武師,群眾武師之一,
被李小龍打一拳,踢一腳那種。
他跟李小龍的整個過程就那麼一小段時間,
後來因為動作片很興旺,畢業了就有人請他做動作演員,給他起個名字叫陳元龍,後來又拍了兩年,
打鬥風格:北派功夫,南派功夫,空手道和柔道,
加上自由發揮的雜技動作。
綜合而言,李小龍更實用他學武術並且有研究,成龍在表現武術的技巧方面更加淋漓酣暢。
應該是李小龍勝,畢竟成龍是學戲的,也沒參加搏擊比賽來證明自己。
⑸ 大川我屁眼痛 然後浴衣掉地上是什麼電影
《校花隔壁的流川楓》
劇情:
2017年5月的青春校園喜劇,劉大川和倉姍姍是大學同學,長相甜美的師姐姍姍被眾男生奉為心目中的小蒼老師,一次宿舍分配中,三位男生被原宿舍趕出來,分到了女生宿舍的最後一間宿舍中。隔壁住著姍姍和小青,姍姍喜歡看《灌籃高手》,迷戀流川楓。有賊心沒賊膽的問題學生劉大川,大部分時間沉靜在自我的音樂創作中,搬進女生公寓後,對姍姍一見鍾情,為了贏得芳心,他放下裝酷的木吉他,開始把自己打造成流川楓,為了在一起,努力成為對方心中的樣子。大川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劉大川身邊兩位奇葩舍友更是幫盡了倒忙……
⑹ 在所有內地電影中彭澤宇是否出演過一次主角
你說的是安彭澤宇么?一個很萌的小朋友。生於1997年的安彭澤宇因為長相可愛而被導演相中,接演過廣告、MV、電影、以及在多部著名導演攝制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奠基者》《禍福相依》等裡面出演角色。年紀不大,藝齡卻不短的安彭澤宇現在是演藝圈倍受青睞的童星。
電影
2007年《十七》飾演 天奕的童年 導演:姬誠
電視劇
2007年《畫家村》飾演 王小石 導演:楊義巢
2007年《我是太陽》飾演 大兒子關路陽 導演:安鍵
2007年《糊塗小天使》飾演 小男孩 導 演:熊早
2007年《眼中釘》飾演 童年秦風 導演:俞鍾
2007年《子夜》飾演 童年屠維岳 導演:楊克
2008年《天下兄弟》飾演 童年田村 導演:黃力加
2008年《禍福相依》飾演 少年鋼球 導演:李駿 楊競澤
2008年《三個女人的秘密》飾演 劉大川 導演: 車徑行
2008年《家有兒女新傳》飾演 同學 導演:徐兢
2008年《新三國》飾演 曹沖 導演:高希希
2008年《龍須溝》飾演 賣報男童 導演:李成儒
2009年《奠基者》飾演 黃山 導演:康洪雷
2009年《咱爸咱媽六十年》飾演 援朝 導演:溫成林 藝術總監:鄭曉龍
2009年《我的伊赫塔拉》飾演 巴特爾 導演:盧學平
2010年《金婚風雨情》飾演 耿虎 導演:鄭曉龍
⑺ 劉伯承有一次治眼病的故事
在一次戰斗中,劉伯承身先士卒,帶頭沖鋒,當他掉頭招呼一
個落在後面的士兵時,不幸被敵一顆流彈射中,子彈從顱頂射入,從右眼眶飛出,血流如注,他當即昏厥倒地。
後來,劉伯承被群眾所救,在臨江門外一所教會醫院治眼傷。給劉伯承醫治眼傷的醫術高明的德籍醫生阿大夫看過劉伯承的眼傷後,決定對劉伯承施行全身麻醉的手術。
劉伯承從阿大夫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葯,有可能對大腦神經帶來不良影響,他堅決地向阿大夫提出,給他做這次手術不用麻醉。劉伯承的堅強意志深深感動了阿大夫,他終於同意了劉伯承不用麻醉葯物的請求。
手術開始後,阿大夫聚精會神地用鋒利的手術刀先將腐肉割去,然後將破碎的眼球挖掉,然後再將斷裂的血管縫好……
三個多小時的手術,一聲不喊疼,術後,沃克醫生問他疼不疼時,他還說出了沃克在做手術時,一共切了72刀,因此,被為其主刀的德國醫生沃克贊嘆為「軍神」。
(7)劉大川是哪個電影擴展閱讀
「貓論」源自劉伯承
「貓論」曾和「石頭論」一起,被作為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實踐第一的兩個主要論點。
「黑貓、白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以下簡稱「貓論」)作為鄧小平同志的
一句名言,不僅在國內已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且在國外也遐邇聞名,廣為流傳。而鄧小平「貓論」的提出卻是吸收借鑒劉伯承軍事思想的結果。
把「貓論」用來闡釋一種思想觀點的,首先是劉伯承。劉伯承是我軍著名的軍事家,善於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拘泥於教條,戰略戰術機動靈活,以打勝仗為最終目的。因之,這位農民出身的軍事家,每逢大戰在即,經常脫口而出:「不管是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以此來說明一個相互而深刻的道理: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由於這句話生動形象,很適合當時幹部戰士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
,深受一二九師和二野指戰員的喜愛。
鄧小平與劉伯承既是同鄉,又是長期共同戰斗的戰友,加之他一貫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無論是指揮打仗,還是領導建設,都特別強調從實際出發。所以,對於劉伯承常說的這句家鄉話,自然十分理解,非常贊同,將其從軍事領域引入整個社會領域,以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反對極「左」思潮,倡導和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
1962年,我國正處於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鄧小平認為: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群眾願意採取哪種形式,就採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
為了形象地表達這一正確觀點,鄧小平引用了劉伯承說過的「不管是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四川話。在當時的情況下,它充分體現了鄧小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和求實精神,反映了他對調整和改革社會主義內部生產關系的深刻認識。從此,「貓論」便不脛而走,很快流傳起來。
⑻ 電視劇《李小龍傳奇》所有的功夫高手中,哪些是當年確實存在的人物哪些是影視劇虛構的人物
1.邵如海這個人名是虛構的,這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他的原型是節拳拳師邵漢生和華人武術界最具影響力的武師嚴鏡海,嚴鏡海也是李小龍的愛徒之一。和李小龍的關系是亦徒亦友。
2.木村是真實存在的,他是李小龍的愛徒木村武之。和李小龍的關系是亦徒亦友。
3.伊諾山度--菲律賓棍王。美籍菲律賓人,美國著名武術家,是全面繼承李小龍的學說的嫡傳弟子之一,他自身亦曾四度入選過「黑帶群英殿」(最早的一次是1977年榮獲「傑出武術家綜合獎」,第二次是1983年榮獲「武術導師獎」,第三次是1988年再次榮獲「傑出武術家綜合獎」,第四次則是1996年榮獲「傑出武術家特別獎」),同時亦是李小龍當年的三種格鬥藝術(詠春拳、振藩功夫和截拳道)中截拳道的傑出代表。也是李小龍的愛徒之一,和李小龍的關系是亦徒亦友。
4.黃皮小子這個人名也是虛構的,他的原型是3個人:(1)打敗年僅13歲的李小龍的那個面黃肌瘦的無名少年,那個少年比李小龍還要矮一大截。正是因為他的出現,李小龍才會拜師葉問,真正的開始踏入他的精彩的功夫生涯。(2)還有一個就是那個代表華人圈武術界向李小龍發起挑戰的黃澤明武師,他們的目的是打敗李小龍,不讓李小龍教外國人功夫,結果他們失敗了。(3)再有一個就是那個劉大川,李小龍成名後,很多人向他發起挑戰,武術界很多人認為打敗了李小龍,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了。
5.霍夫曼的原型就是美國空手道冠軍查克.羅禮士 ,他四次入選「黑帶群英殿」 1968年便已榮獲「擂台悍將獎」,1975年曾榮獲「武術導師獎」,1977年曾榮獲「傑出武術家特別獎」,1979年則榮獲「傑出武術家綜合獎」,羅禮士16歲便開始學習空手道,後兼學柔道與跆拳道。出道以來,歷經幾十場惡戰,少有敗跡,叱吒空手道界十幾年,後成為技藝精湛的、也是美國武壇為數不多的空手道九段高手之一,故而信受敬重。他也是李小龍的愛徒之一,和李小龍的關系是亦徒亦友。
6.泰拳王,李小龍在泰國拍唐山大兄的時候確實打敗過一個泰拳師,嗖的一出拳。。 那人自稱是前任泰拳王。
7.山本崗夫,這個名字是虛的,但是歷史上確有其人,但不叫山本崗夫,叫山本XX,時間太長無從考證,不過李小龍從沒有輸給過他。
8.埃迪帕克,也是確有其人,不過李小龍從未輸給過他。李小龍傳奇裡面的劇情很多都是虛構的。
9.獨臂武士,李文歧和美國人投資方幻想出來的,為的是破除李小龍是不可戰勝的神話。
10.威利傑伊,美國柔術宗師,和李小龍的關系是亦師亦徒亦友。
11.拳王哈里森的原型是:拳王 阿里。
12.勞力士的原型是:喬.劉易斯。喬.劉易斯,香港譯為「祖.李維土」,出身武術世家,父親為職業拳擊運動員。喬.劉易斯在認識李小龍前已經是美國武壇有名的空手道武師,曾數次獲得美國空手道冠軍,他也是在1967年的紐約「全美空手道大賽」上以微弱劣勢負於羅禮士後,才慕名投到李小龍門下的。當然,後來他亦成為李小龍最權威的弟子之一,並於1975年獲得過「黑帶群英殿」中的「擂台悍將獎」,1986年獲得過「武術導師獎」,而成為一時無二的超級擂台搏擊巨星。 喬.劉易斯出名要比李小龍早得多,他早在60年代就成為美國重量級空手道擂台賽冠軍。
13.黃良就是講手王黃淳梁,他是李小龍的授業師兄,在李小龍離港前夕他和李小龍的功夫不分伯仲,但當李小龍從美國回來後,李的功夫已經在黃淳梁之上了。
14.葉問是真實存在的。可以說沒有葉問就沒有李小龍,沒有李小龍就沒有葉問。是李小龍讓我們知道了葉問,是葉問培養出了李小龍。
15.李小龍是真的存在的,李小龍,原名李振藩,乳名細鳳,為美籍華人,祖籍中國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身高172米,體重64公斤。他是一位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全球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著名華人武打電影演員、世界武道改革先驅者,UFC起源於李小龍,他是MMA之父,也是截拳道武道哲學的創立者。李小龍對中國電影業的貢獻永不磨滅,他的4部半功夫電影,4次打破空前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更是打破全亞洲票房記錄,李小龍隨即風靡東南亞。就連毛澤東也喜歡觀看李小龍的電影。本拉登最喜歡的電影明星就是李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