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中國第五代導演時期電影進入了

中國第五代導演時期電影進入了

發布時間:2022-06-09 13:45:26

Ⅰ 中國電影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的簡介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中國電影發展至今,無論是文化的角度還是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格局,逐漸走向成熟,並向著國際化的軌道駛進,在國際影壇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同時還出現了繼第五代導演後的又一個「新生代」——第六代導演。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出生於60年代、80年代以後在藝術院校畢業、90年代中後期以來為影壇所注目的創作群體。這一批導演,在出道時就有自己的創作理念,其創作也體現出與第五代導演相區別的特點。90年代以來,他們的作品又體現出創作轉型的特徵。將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加以研究,有助於把握其創作特點與把握中國電影的發展走向。近兩年,又有一批畢業於藝術院校的新導演加入這一群體之中,我們不妨把他們稱為「後六代」導演。從大的范圍看,他們並未形成與第六代導演明顯相異的共同特點,即未形成影壇第七代,因此,仍可將他們歸入第六代導演行列。

第五代導演豐富而廣闊的生活閱歷,無疑成為其鮮明藝術風格得以形成的豐厚底蘊,也成為了其終生取之不盡的精神富礦。其對生活廣度的體認,對於生活艱辛的感受,對於苦難的認同,皆具有非常的經驗。而第六代導演則與第五代導演有著迥然相異的人生經歷,他們成長於經濟復甦的開放時代,盡管他們沒有了第五代豐富的生活閱歷,然而其對生命的體驗卻大為深刻。因此,在對電影藝術創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獨到見解,並形成自己的電影藝術創作特色。
而第六代的理論背景非常復雜。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國外各種理論思潮在中國大陸走馬燈似的風行之時:人道主義、存在主義、女權主義、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精神分析理論、符號學理論……各種理論對這一代人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觸了巴贊的長鏡頭理論、胡塞爾的現象學等理論。因此,在他們的作品當中,這些理論廣泛的運用便形成了他們獨特創作的特色。打破了傳統的電影形式;打碎故事的敘述性;割裂劇情的連貫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構圖。
其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紀實性:賈樟柯曾經說過:「我是比較偏愛紀實美學,這不是說我們這個時代只能用紀實的方法才能表現,也不是說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只能用紀實才能表達。我一直覺得紀實是最貼近電影本體的方法,透過紀實的方法能夠看到真正的電影之美。所謂電影之美就是電影本體透露出來的美感,就好像繪畫要研究材料一樣,電影這種材料最有特點的就是紀實性,巴贊、克拉考爾幾十年前就這樣說過,但是具體到每一位導演,需要一個選擇的過程,而我選擇了紀實。」如影片《小武》,賈樟柯將一段冰冷的現實塞進膠片盒,該段現實圖景是社會底層中國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他記錄了歷史。
二、聲音的現場錄制:熱辣辣混沌沌未經任何修飾的污濁音響,使故事真正的回歸到現實生活當中來了,都是我們熟悉的聲音。
三、長鏡頭的應用:《小武》的創舉之一是長鏡頭的應用突破了中國電影的歷史紀錄,「宿舍談情」、「澡堂唱歌」、「炕頭對話」、「街頭圍觀」等幾組長鏡頭,證實了這樣一條真理:沒有什麼能比生活本身更有戲劇性更具感染力,什麼挖掘提煉什麼合理剪裁什麼場面調度,都是騙人的東西!現實主義不需要這個!
四、非職業演員使用:為什麼非職業演員做得很好?因為他們演的是自己,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用去「演」,從而一點一滴地透露著底層人民的生存困況。
第六代導演年輕有為,他們有的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影壇的中堅力量,因此我們期待他們能夠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我想,如果沒有自由的意志、批判的勇氣、創新的精神,也就沒有現在的第六代「青年導演」。

Ⅱ 中國第五代導演之所以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什麼

中國第五代導演之所以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主義,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電影沒有一種個體。

相關簡介:

中國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李少紅、胡玫等。

他們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電影專業知識,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這些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他們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

「第五代導演」狹義上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吳子牛、張軍釗、張建亞、黃建新等。

張軍釗1983年執導的《一個和八個》揭開了第五代導演的序幕,而後陳凱歌拍出《黃土地》、田壯壯拍出《獵場札撒》,第五代導演經歷了第一個重要時期。

1988年張藝謀處女作《紅高粱》問世,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成為第一部獲得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華語電影,標志著第五代導演正式進入創作的巔峰時期,之後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兩度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榮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第五代導演包攬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完成了華語影壇一大壯舉。此外,田壯壯也憑借《藍風箏》獲得東京電影節金麒麟獎。

Ⅲ 第五代導演的相關點評

第五代導演們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代輝煌。它不但全然改觀了中國電影傳統的歷史面貌,更完成了中國電影人幾十年的宿願,實現了中國電影與世界的同步接軌,成就了「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電影先輩們早年的夢想,他們的崛起,預示了中國電影的未來和希望。是他們讓中國電影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場,打造了中國電影的藝術新風氣。我相信,只要中國的電影導演們為著自己的理想,為了中國的電影事業而不斷地奮斗著,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將電影的精英文化因素融入大眾的文化主流中,中國的「好萊塢」並不遙遠!
陳凱歌導演的《無極》被胡戈的「無稽」胡搞一通時,我們不由自主的又想到了中國電影界的驕傲——第五代導演。
1978年5月,北京電影學院恢復招生。9月,78級的153名新生分別進入電影學院的導演系、表演系、攝影系、美術系和錄音系。1982年7月,「78班」畢業。1983年,《一個和八個》拍竣。1984年,《黃土地》問世。「第五代電影」由此隆重登場。第五代導演是成長於亂世的一代。可以說他們是文革的「產物」,他們的青少年時代有十年被深深地打上了文革的烙印,也是這一段經歷造成了他們在前10年15年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耿耿於懷的電影表述。在新時期以前的一個長時期內,電影作為政治的工具或附庸,它的形式、語言等特殊藝術規律,都不予以重視,藝術家獨立的審美個性,處於受鉗制狀態,陳陳相因,習以為常,幾近麻木的邊緣。從1983年發端,短短四、五年間,這群第五代新人,以一種從刻板的藝術模式里突圍而出的銳氣,創作了曾引起世界矚目的《黃土地》、《盜馬賊》、《黑炮事件》、《紅高粱》、《晚鍾》等樹一代新風的「新電影」。他們在前輩藝術創新的基礎上,近一步探索電影自身的表現潛能,構成一種以聲畫表意為主的全新的電影形態。他們視野開闊,思想開放,強調創作的個性化,運用獨特的電影造型語言,表現現實與歷史生活中的紛繁現象與深層哲理,力圖使影片達到更大的認識價值與藝術魅力,並希望觀眾能認同他們的審美觀,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辨領域。他們具有獨特的藝術主張和藝術風格:象徵性、寓言式、民俗儀式化、黃河、黃土高原和對民族性格的思考,其影片亦烙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人文色彩。
第五代導演在商業片的道路上走的似乎並不是一帆風順,有的影評家甚至已經開始指責他們無法在引領中國當代電影的發展。他們的前期電影例如:《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等等,都在世界電影節上獲得了嘉獎,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可是,在向商業化的道路轉變時,卻鮮見他們的電影再拿獎。比如最近幾年的作品:《英雄》、《十面埋伏》、《刺秦》等,雖然追求了場面、效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增加了大量的電影特效,然而其取得的效果似乎總是讓人覺得「美中不足」。這也許是當今中國大陸導演的一個怪圈:有了票房卻沒有了「深度」,而有「深度」時卻又無法保證票房。直到凱歌雄心勃勃的《無極》被胡戈的一個「血饅頭」砸的粉碎的時候,個性思考與票房壓力的矛盾達到一個頂峰!導演拍片受到的來自方方面面的制約,既要考慮如何說故事,又要考慮形成自己的風格,既要考慮控製成本預算,又要考慮是否能迎合大眾的口味,取得較好的票房成績。雖然在自己的個性風格與商業運做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隔閡」,但是中國的第五代電影導演人始終沒有放棄對電影的追求與探索,他們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努力不斷地推動著中國電影事業的前進。導演們在新的藝術探索中既保持了以前的藝術個性,又打破傳統電影的敘事方式,靠塑造典型形象來表達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同時又努力走出前期創作中頑強追求個人思想意念與情感體驗的路子,體現出這一代導演在價值觀念上的轉移與重構,顯示了新的藝術創作動向。這些「探索電影」突破了高層次文化和低層次文化的界限;汲取了傳統現實主義的某些長處,又保留了現代主義的可取之處;拽回了電影的商業性,揚棄了傳統電影的單純淺薄和現代主義電影的艱深晦澀。使「國產」電影不斷地上升到一個有一個新的高度,為世人所接受。

Ⅳ 中國大陸第五代、第六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主要成員是「文革」後在新時期崛起的一批電影導演,大多是恢復高考制度後北京電影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其中包括: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等,傑出代表。他們的作品有:《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日》、《荊軻刺秦王》等一大批優秀的影視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第五代」導演及其影視作品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精神代言人。因為他們共同的努力,中國銀幕上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電影。「第五代」對中國鄉土的關注和解讀,對社會底層的注視和同情以及在他們藝術作品中透漏出來的對民族的深切熱愛、憂患意識,對生存狀態的拷問都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我們不能否定,在那個年代,即便是簡單的,不完全的對現實、對社會底層的關懷也是相當有力的。[10]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電影業也必須去適應改革大潮,也必須遵循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則,電影業在市場經濟中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一方面要爭取電影的製作資金,另一方面它們也必須為自己的電影產品找到市場。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歐洲電影、美國大片、香港電影、台灣電影、日本韓國影視劇等都大量湧入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要想在巨大的競爭中生存,就必須改變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製作模式以及影視創作風格。到了20世紀初,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劇作的商業化路線。張藝謀的《英雄》在海外市場的票房累計超過11億人民幣,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場的票房僅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台灣地區就達28億人民幣。陳凱歌也有《和你在一起》、《無極》這樣的商業電影,其中《無極》的資本投入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記錄,並且動用了亞洲極為強大的名演員陣容加以包裝。[11]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在電影製作、票房收入以及電影市場等方面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們近年來的影視主題我們就不難發現,他們在主題方面和創作初期相比已經變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對中國鄉土進行關注和解讀,同樣也不再注視和同情中國社會的底層,只能說他們在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對社會底層的關懷。 第六代導演部分語錄:
導演張元:所謂的地下導演、獨立導演、自由導演,或者說第六代導演。我覺得,我自己現在又變成什麼所謂的主流導演,我覺得掛這些名字,我都特別厭煩。
導演李欣:至於我是第幾代,不是我來說了算,可能我們一批年輕人年紀比較相仿,所以他們會這樣說,但是我覺得電影應該本來就是個人的。
導演陸川:我只關心我的電影在精神上是不是獨立的。
導演王一持(王強):我要用作品喚醒人們的一種回歸,不能「一肚子可樂(現代文化)浩浩盪盪,把茶水(傳統文化)漸漸灑在路上」(選自王強(王一持)電影《新一年》插曲)
導演章明:我不認為我是什麼第六代,我對這個詞不以為然。

Ⅳ 「第五、六代導演」是指什麼時期代表作有哪些他們在影片拍攝時需要做什麼

第五代導演指的是以北京電影學院82屆畢業生為主題的一代電影導演。

1984年,陳凱歌拍出了《黃土地》,之後陸續有吳子牛的《黑谷喋血》,陳凱歌的《大閱兵》《荊軻刺秦王》《霸王別姬》胡玫的《女兒樓》,田壯壯的《盜馬賊》,黃建新的《黑炮事件》,張藝謀的《紅高粱》等等大批優秀作品問世。

這批導演成長於中國社會大動盪中,文革浩劫使他們不得不在底層頑強搏擊,上山下鄉,當兵……十年文革結束,他們得以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系統的電影知識理論,西方的哲學美學價值影響了他們價值觀美學觀的形成,而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思,反思思潮相適應。

這個時期,就是新啟蒙運動時期。第五代的啟蒙主義先鋒電影思潮作為新啟蒙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具有一致的啟蒙立場——重估一切價值的批判反思精神,這里的反思思維不僅指向歷史,也將矛頭對准了現實。他們在電影語言和社會反思兩個方面,對電影界形成了雙重沖擊。

在電影語言方面,第五代電影追求宣言式的闡述,其聲音,光線,物質空間,都凝聚著創作者的意圖,他們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在炫彩,需要時,刻畫人物,鏡頭運用燈都立秋表型立意,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強烈渴望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將形式與內容大道完美的結合。

第五代作為啟蒙主義的先鋒電影思潮,《紅高粱》的出現被認為是其文化的總結標志,他以閹割閹割者的場景,象徵性地小傑了再異族文明的再度沖擊面前,國人的顯示教練車與震驚體驗。而童年出現的《孩子王》從文化,哲學層面上展示了一系列內涵豐富的語義含義,展示了文化與生命的兩難對立,這種對立蘊含著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意識。

總體特點:從動亂中成長,有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題意識,希望運用獨特的方法去表現紛繁雜亂的歷史和現實。

以生成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學思辨角度來解釋社會變化的的歷史淵源,剖析承付的傳統觀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汽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


第六代導演

界定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忠厚其進入北影電影系,就是年代後開始指導電影的一批年輕導演。基本沒有受過文革影響,並不存在收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承認時期,真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崩潰,各種新潮思想的發生於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他們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經濟轉軌帶來的劇痛,也基尼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生活,還原成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這決定了他們對於傳統和一切舊事物都習慣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

主要人物:張元《北京雜種》
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管虎《頭發亂了》
婁燁《周末情人》
賈樟柯《小武》《三峽好人》
陸川《南京南京》
寧浩《綠草地》

參考鏈接:網頁鏈接

Ⅵ 中國第五代導演的簡介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畫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Ⅶ 第5代導演全體陣亡:都忘了電影的本質是什麼,你知道嗎

電影的本質是什麼?

電影是一門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豐富了我們的眼中世界,電影不但給我們感官享受,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還讓我們有自我認知的思考,看電影看出本質來,也就知道電影的意義了。

小電影,大智慧。一部電影,可能就120分鍾,可是講述的可能就是幾代人的智慧結晶和生活感悟,或者是幾個世紀的人類智慧積累。小電影,映射出的思想感悟,不可用120分鍾來代替。是長時間人類發展積累的縮影。

Ⅷ 第五代導演的影史成就

第五代導演開創了藝術風氣之先與不斷創造獲獎的輝煌之外,用了整整20年的時間打造了自己的強者形象。
1、中國電影第五代讓中國電影走向了世界
2、中國電影第五代讓中國電影走向了市場
3、中國電影第五代打造了中國電影的藝術新風氣

Ⅸ 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是什麼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陳凱歌的作為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黃土地》

閱讀全文

與中國第五代導演時期電影進入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80s電影網電腦版下載 瀏覽:73
人與動畫電影 瀏覽:565
3D電影院一共12排哪排最好 瀏覽:595
歐美電影fro 瀏覽:902
愛國電影寫一篇150字的觀後感怎麼寫 瀏覽:201
2017最熱動畫片電影 瀏覽:191
永康曹園萬福電影院 瀏覽:477
瓊瑤風格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26
16歲學生愛上老師是什麼電影 瀏覽:561
大陸2018經典電影 瀏覽:907
香港十大喜劇電影 瀏覽:916
四川衛視的電影大全 瀏覽:609
民俗電影有哪些 瀏覽:972
都用真名字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94
電影插曲經典紅歌 瀏覽:42
西班牙的吻戲動漫電影 瀏覽:695
哪個app里3d電影多 瀏覽:848
國外電影院看八佰的反應 瀏覽:368
中山路橫店電影院影訊 瀏覽:687
媽媽帶孩子的搞笑法國電影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