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第5代導演都有誰,前幾代都是誰
你好,樓主,以下純手打。
第五代導演有:張藝謀(非常多,比如金陵十三釵)、陳凱歌(非常多,比如霸王別姬)、張軍釗(一個和八個)、田壯壯(小城之春)、吳子牛(喋血黑谷)、黃建新(建國大業)。是20世紀80年代北影畢業的導演,【新力量】
從第一代開始。
第一代:張石川、鄭正秋、邵醉翁
第二代:蔡楚生、費穆、桑弧、孫瑜、鄭君里、吳永剛
第三代:謝晉、謝鐵驪、凌子風、崔嵬、水華、王蘋
第四代:吳貽弓、吳天明、張暖忻、謝飛、黃蜀芹
我是編導學生,當溫故文常了~~~
Ⅱ 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是
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是張藝謀、張軍釗、陳凱歌、顧長衛、吳子牛。
1、張藝謀
吳子牛的代表作有《晚鍾》、《國歌》等等。吳子牛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不隨風逐,是五代導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
Ⅲ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
第一代導演: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等。
第二代導演: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漁光曲》等。
第三代導演: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優秀作品有《南征北戰》、《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張嘎》、《早春二月》、《女籃五號》、《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第四代導演:「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吳貽弓、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鷗》、《本命年》、《小花》、《城南舊事》、《小街》等。
第五代導演:電影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獵場扎撒》、《紅高粱》等。
第六代導演: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鬥牛》、《殺生》、《上車走吧》、《頭發亂了》、《老炮兒》,寧浩《綠草地》,賈樟柯《天註定》、《小武》、《站台》,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
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導演:陸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幾人,中國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
導演的職責是: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Ⅳ 第五代導演有哪幾位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Ⅳ 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第5代導演,與前面4代導演的區別在哪裡
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第5代導演和前面的導演相比較,更加的開放,有了更多的創新,逐漸和國際電影市場接軌,是中國電影發展最迅速的一段時間,這是各位導演付出努力得到的結果,我們現在國內的電影已經可以走出去,讓國外的人看看中國的電影。
第五代導演們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代輝煌。它不但全然改觀了中國電影傳統的歷史面貌,更完成了中國電影人幾十年的宿願,實現了中國電影與世界的同步接軌,成就了「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電影先輩們早年的夢想,他們的崛起,預示了中國電影的未來和希望。
Ⅵ 體現第五代導演特色包括什麼
體現第五代導演特色包括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
這批導演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
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因此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
第五代導演在90年代獲得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即金熊獎、金獅獎、金棕櫚獎,曾4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迄今為止歷代中國導演中最輝煌的一代。
五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以費穆、吳永剛、蔡楚生、陳懷皚、桑弧、崔嵬為代表。
第三代導演主要活躍以60年代到80年代,以謝晉、謝鐵驪、水華、魯韌等為代表。
第四代導演為主要活躍在80年代,代表人物黃蜀芹、謝飛、滕文驥等。
第五代導演發軔於八十年代中後期,巔峰於90年代,是個大國際電音節的主要獲獎群體。
Ⅶ 「第五、六代導演」是指什麼時期代表作有哪些他們在影片拍攝時需要做什麼
第五代導演指的是以北京電影學院82屆畢業生為主題的一代電影導演。
1984年,陳凱歌拍出了《黃土地》,之後陸續有吳子牛的《黑谷喋血》,陳凱歌的《大閱兵》《荊軻刺秦王》《霸王別姬》胡玫的《女兒樓》,田壯壯的《盜馬賊》,黃建新的《黑炮事件》,張藝謀的《紅高粱》等等大批優秀作品問世。
這批導演成長於中國社會大動盪中,文革浩劫使他們不得不在底層頑強搏擊,上山下鄉,當兵……十年文革結束,他們得以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系統的電影知識理論,西方的哲學美學價值影響了他們價值觀美學觀的形成,而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思,反思思潮相適應。
這個時期,就是新啟蒙運動時期。第五代的啟蒙主義先鋒電影思潮作為新啟蒙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具有一致的啟蒙立場——重估一切價值的批判反思精神,這里的反思思維不僅指向歷史,也將矛頭對准了現實。他們在電影語言和社會反思兩個方面,對電影界形成了雙重沖擊。
在電影語言方面,第五代電影追求宣言式的闡述,其聲音,光線,物質空間,都凝聚著創作者的意圖,他們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在炫彩,需要時,刻畫人物,鏡頭運用燈都立秋表型立意,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強烈渴望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將形式與內容大道完美的結合。
第五代作為啟蒙主義的先鋒電影思潮,《紅高粱》的出現被認為是其文化的總結標志,他以閹割閹割者的場景,象徵性地小傑了再異族文明的再度沖擊面前,國人的顯示教練車與震驚體驗。而童年出現的《孩子王》從文化,哲學層面上展示了一系列內涵豐富的語義含義,展示了文化與生命的兩難對立,這種對立蘊含著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意識。
總體特點:從動亂中成長,有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題意識,希望運用獨特的方法去表現紛繁雜亂的歷史和現實。
以生成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學思辨角度來解釋社會變化的的歷史淵源,剖析承付的傳統觀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汽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
第六代導演
界定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忠厚其進入北影電影系,就是年代後開始指導電影的一批年輕導演。基本沒有受過文革影響,並不存在收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承認時期,真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崩潰,各種新潮思想的發生於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他們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經濟轉軌帶來的劇痛,也基尼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生活,還原成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這決定了他們對於傳統和一切舊事物都習慣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
主要人物:張元《北京雜種》
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管虎《頭發亂了》
婁燁《周末情人》
賈樟柯《小武》《三峽好人》
陸川《南京南京》
寧浩《綠草地》
參考鏈接:網頁鏈接
Ⅷ 中國第五代導演都有哪些人`
中國第五代導演:
電影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黃健中 黃建新 馮小寧 馮小剛 陳國星 賽夫 麥麗斯 陳家林 張元
電視劇導演
張紹林 潘霞 宋昭 楊陽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 嚴冬 陳小卿 吳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寧 張元 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廣告\MTV\片頭)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以陳懷皚、 桑弧、崔嵬為代表。
謝晉、謝鐵驪是中國第三代導演,他們的電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現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輩的電影人都看得熱淚盈眶。
第四代:黃蜀芹、謝飛、滕文驥
Ⅸ 什麼是「第五代導演」馮小剛是否算在其中原因是什麼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
馮小剛不能算在其中,他既不是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也不是大學畢業的。
Ⅹ 第5代導演全體陣亡:都忘了電影的本質是什麼,你知道嗎
電影的本質是什麼?電影是一門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豐富了我們的眼中世界,電影不但給我們感官享受,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還讓我們有自我認知的思考,看電影看出本質來,也就知道電影的意義了。
小電影,大智慧。一部電影,可能就120分鍾,可是講述的可能就是幾代人的智慧結晶和生活感悟,或者是幾個世紀的人類智慧積累。小電影,映射出的思想感悟,不可用120分鍾來代替。是長時間人類發展積累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