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孩子玩游戲上癮,有什麼簡單實用的方法引導孩子
現在科技發達,每個家庭都有科技產品,有電腦電有利也有弊。電腦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工作,但是電腦的出現又會讓自己家的孩子容易染上網癮,天天都惦記著玩游戲無心學習,重的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育。孩子玩游戲上癮,有什麼簡單實用的方法引導孩子?
Ⅱ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沉迷電腦游戲
這都是電影的問題~電影中的打打殺殺的什麼的~在小孩子心裡照成的影響很大的~象在學校混的都是學的這樣的~認為很酷~認為人就應該這樣~所以游戲重孩子的心理這點開發~讓每個人都能滿足自己的慾望等等~網路游戲是不好~但他也有益處~放鬆什麼的都是瞎扯~主要的是能鍛煉他的一些自主能力~不要小看網路游戲~他就是孩子的另一片天地~不過她的害處也很多~你可以限制時間~例如一天3小時~但不要完全斷了他上網的時間~
Ⅲ 孩子都快上網成癮了,我該怎麼辦
我覺得強行措施效果不佳。
我給您一個建議,孩子應該有個健康的興趣愛好,發掘並培養這種愛好。
比如說男孩子肯定會對球類運動有興趣,多讓孩子去打打球。那麼他建立了另一個朋友圈子,都是熱愛運動的。自然上網的時間就會少。不要想著去遏制他,一定要好好的引導。
希望對您有用。
Ⅳ 尋一部網游成癮的影片命
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不過有一部比利時電影《本X》講述的就是網癮!
去看看吧·很不錯·比利時申報奧斯卡的電影
Ⅳ 什麼電影講的是2個男孩玩游戲上癮,把學校殺了
瘋狂的初夜 導演: 郝貽鋒 主演: 廖小飛李曉鵬朱美璇陳璐 看點: 爛片crazynight 地區: 大陸
Ⅵ 孩子上網成癮,家長該怎麼辦
尋找孩子上網成癮的心理原因,對「症」救治當孩子上網成癮時,父母往往認為是孩子太貪玩或缺乏學習毅力,並以此為出發點對孩子進行說教,因為不了解孩子迷戀網路的心理原因,這種教育等於是無的放矢的教育,救治不對症也就不能有效。 孩子迷戀網路的原因有多種,有些學習很好的孩子好勝心很強,渴望在任何方面都超過別人,因而涉足於網路,進而沉迷於其中。有些孩子是因為學習較差,在生活中得不到尊重,因而想通過網路游戲來滿足這種內心的需要。有些孩子是因為生活中不善與人交往,而藉助於網路上的交往來獲得友誼。有的孩子是因為與父母溝通不暢,到網上來尋求理解與幫助。不同的孩子迷戀網路的原因也不同,作為家長,應該通過與孩子的平等溝通,來了解孩子迷戀網路的原因。耐心地尋問孩子,網路中哪方面的作用能使他得到快樂,找到原因才能對「症」救治。 如果孩子是因為好勝心而迷戀上了網路游戲,要幫助孩子弄清楚現實與虛擬哪種榮譽才是最重要的,引導孩子把好勝心轉移到學習和其它能力培養方面來。如果孩子是因為學習能力差而迷戀網路,家長就要幫助孩子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更多地發現孩子在生活中的其它優點給予肯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滿足孩子渴望被尊重的需要,以此來幫助孩子擺脫對網路的心理依賴。對於人際交往有困難的孩子,家長需要了解孩子不善與人交往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幫助他解除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障礙,鼓勵孩子去探索在生活中與人交往的方法,使孩子逐漸體會到與同伴交往的樂趣,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對於那些平時在家中不能很好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家長一是要學會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方式,二是要經常抽出點時間來,耐心的聽孩子談談他喜歡的話題並與之交流,讓孩子在生活中能體會到被理解、被重視的快樂,網路中的宣洩就會變得不那麼重要了。與孩子平等交流,幫助孩子認清迷戀網路的危害 當父母發現孩子上網成癮後,有些父母往往會採用訓斥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如:「你看你的學習成績,你還上網啊!你還有點志氣沒有?」「你怎麼這么不爭氣、這么貪玩兒?你想氣死我呀?」還有些家長也給孩子講道理,如:「你打游戲打得學習成績都成這個樣子了,你將來怎麼考大學?考不上大學,就找不到工作,你將來靠什麼生活」等等。但是這種講道理的方法對於上網成癮的孩子往往很難奏效。這樣的父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態度不能被孩子所接受,以及所講道理太空泛,超過了孩子認知的范圍而不被孩子所理解。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盡管還很幼稚但其成人感卻已經很強烈。他們要求能得到與成人平等的地位,渴望父母的尊重與理解。當父母還繼續沿用家長式的、居高臨下的教育方法時,孩子會很反感。這種反感情緒會使他們拒絕聽從父母的教育,無論父母說的是否有道理,他們都會拒絕接受。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擺脫對網路的迷戀,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要由家長式的說教,改為朋友式的引導。用溝通的方式取代說教方式,當孩子感覺到了父母對自己的尊重時,對抗情緒就會消失,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聽進父母所講的道理。 其次,與孩子的談話其內容不能太空泛。孩子還處於父母保護下生存的狀態,他們對未來獨立生活所要承受的壓力還無法理解。所以,用未來要面對的壓力做說服孩子的理由,很難對孩子產生震撼作用。如果採用孩子現有的生活體驗,能夠更容易被孩子所理解。如:「在網上你可能很棒,但你的學習成績卻這個樣子了,在班裡被同學們瞧不起,這有多難受」,「你在網上也許有許多朋友,得到他們的尊重,可是在生活中卻沒有朋友,也失去了讓別人尊重你的基本條件,這個代價是不是太大了?你想想是現實生活能力重要還是網路重要?」父母用平等的態度、具體的內容來啟發孩子認識網路成癮的危害,引導孩子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要比父母用家長式的說教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有些家長曾說:「我對孩子很平等,除了上網和學習的事情,其它方面我都依著他,這還不夠平等嗎?」這種做法不叫平等,這是嬌縱。如果做父母的在平時不注意約束孩子的言行,無論對錯都不給予正確的指導,造就了一個不能分辨是非、不懂自我控制的孩子,又怎麼能指望其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對於這樣的孩子,在平時就要教會他如何約束自己的言行,只有當他懂得了具有自我約束能力是做人所必須的品質,他才可能在學習和游戲方面增強自我管理能力。用愛感化孩子,幫助孩子走出網癮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這勿庸置疑,但是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卻不一定正確。我們最常見的方式是,母親哭訴著對孩子說:「我為你操碎了心,為你省吃儉用,你還這樣不爭氣。」或者父親鐵青著臉說:「你再玩游戲就不要回這個家了!」這種表達愛的方式,使父母的愛變成了有條件的愛,母親似乎在說,我愛你,你就要聽我的話。父親似乎在說,如果你不聽話,我就不再愛你!這樣的表達方式使愛就不成為愛,而成為了一種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的要挾,這種要挾式的愛又怎麼可能打動孩子的心呢? 用愛來感化孩子,就應該讓孩子真正體會到父母真摯的愛。告訴孩子他染上了網癮,耽誤了人生中最佳的學習時期,以及現實生活能力的培養,父母有多心痛和難過。讓孩子看看自己因迷戀網路給健康帶來的損害,告訴他對此父母是多麼的不忍心。當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父母為自己而心痛時,他又怎麼能忍心讓這么愛自己的父母傷心呢? 父母愛孩子本來是無私的,當父母把這份愛附上了條件時,孩子就會對父母的愛無動於衷。只有還愛以本來面目,才能真正打動孩子的心靈。幫助孩子養成自我約束的能力 一般十二至十八歲的孩子最容易上網成癮,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控力很弱,而且富於幻想,還無法分清現實與幻想的界線,再加上枯燥的學習生活,他們很容易被虛擬世界裡的刺激和快樂帶來的滿足感所吸引。因此,當孩子以各種借口要求上網時,做家長的對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有一個充分的估計。如果你允許孩子上網就一定要限制上網的時間。做出時間規定後就要認真執行,不能因孩子放假了或某天作業少了就可以違反規定。家長的出爾反爾的態度最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放縱行為。而嚴格執行規定,不僅可以防止孩子上網成癮,同時也可以把履行規定作為幫助孩子學會拒絕誘惑、剋制慾望的自我約束能力的手段。 當假期或者孩子學習不太緊張的時候,應該鼓勵孩子多到戶外活動,既可以鍛練身體,也可以增強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又可以去體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樂趣。 當孩子對父母嚴格執行上網時間規定不理解的時候,做父母的要把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理由告訴給孩子。執行規定要嚴格,但切不可用「我是爸爸,我說不行就不行」這種家長制的態度,因為這種態度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青春期的孩子盡管對道理的理解還很膚淺,但是,只要父母能懂得尊重他,平等地為他講清楚為什麼要如此做的道理,一般來說他們還是願意聽從父母指導的。 當孩子能主動控制自己的上網時間或者是能聽從父母合理要求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對他們的行為給予口頭表揚,哪怕只是偶爾一次也要及時表揚。經常地肯定,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用肯定的方法幫助孩子重建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孩子剛脫離網癮時,父母不要認為從此大功告成、可以高枕無憂了。幫助孩子成長從來就是一項長期、需要巨大耐心的工作。當孩子在父母真情感化、平等溝通、正確的引導下,認識到了迷戀網路的危害,決心離開網路的時候,父母還需要持續不斷地使用肯定、鼓勵的方法幫助孩子重建和鞏固良
Ⅶ 十五歲青少年上網有隱怎麼辦
入校前情況:
周宇軒,16歲,在一所當地重點中學讀書。上了初中三年級後,他就漸漸迷戀網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曾多次盜竊父母錢包里的錢去網吧揮霍。後來發展到徹夜不歸,沉浸於各種網路游戲的快樂中。成績也從一開始中上水平直降到全班倒數幾名。父母忙於工作沒有過多管教,發現後為時已晚,有幾次深夜父母走遍周圍網吧尋找周宇軒……
看到孩子這種情況,周宇軒的父母很不甘心,曾多次向相關部門投訴網吧接納未成年人,也懲教過孩子,卻還是制止不了自己兒子偷去上網。於是父母就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希望能有解決的辦法。經過在網上大量的搜集資料和詳細的對比了解,周宇軒父母將他送到了南昌豫章書院修身教育專修學校。
專家分析:
青少年沉迷網路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心裡存在挫折感,進入青春期後,這些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什麼都能處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很多的挫折,如學習成績差、人際關系差等,導致其心理不穩定。他們不自覺地逃入虛擬世界,選擇網路來滿足自己。二是缺乏溝通。許多父母忙於工作,平時沒有過多管教,等孩子出現問題了,就習慣那種「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孩子的叛逆心理,導致他們與父母之間無法很好地進行溝通。三是自控能力差,青少年心理和生理處於迅速發展時期,富於幻想,而現實中的他們總是「無所事事」,情感空虛,一旦陷入網路中,往往不能自拔。
轉變方案:
根據周宇軒的實際情況,豫章書院修身教育專修學校制定了三條轉變方針:一是對他進行興趣轉移法,發現他的特長,激發他的潛能,班主任發現他的文章寫的不錯,多次讓他參與文學活動,這在一方面很大的加強了他的自信心。二是對他進行親情感化,培養他的感恩之心。三是提高他的生活技能,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他的主觀能動性。經過這三大轉變方針的綜合施行,周宇軒在思想和行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轉變,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最後與家人溝通好回去後將繼續刻苦讀書,考上理想的大學。
轉變效果:
通過在校六個月的生活技能教育、文化教育以及心理輔導,他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以前的錯誤,周宇軒的各種不良思想和行為得到了徹底的改變,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009年周宇軒給我們打來電話報喜,通過在龍悔教育,返校後繼續努力學習,最終考取了天津財經大學(市重點大學)。並且在暑假期間來到豫章書院與在校生交流體會,激勵在校生奮發圖強,努力改變自己。
網路成癮的危害很大,其後果可導致性格內向、自卑、與家人對抗及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出現心理障礙,如對自己的學業及工作前途感到悲觀、情緒低落、做事沒有興趣等,甚至導致社交恐懼症、模擬網游犯罪等。《網路成癮診斷標准》的確立,不僅為臨床醫學增加了新病種,還明確了網路成癮患者應該由具有精神科的醫療單位收治,為這些患者得到科學有效治療提供了途徑。
有癮就是「精神病」?
網癮診斷標准雖已經出台,但對於病患來說,要讓他們理解網癮也是精神病的一種,還需些時日的。
「玩電腦游戲上癮就是精神病,叫人反感,難接受。」一名叫路婷的女生說,她玩摩托車游戲已經兩年了,雖然技術不高,但卻很痴迷。真正玩游戲的人壓根瞧不起這種游戲,但很受女生歡迎。「游戲中最吸引我的是不斷超越自己的那種感覺,刺激的駕駛感覺特過癮。」她說自己平時上班都掛在網上,一有空就玩游戲,後來發現不想都不行,經常興奮的連覺都睡不著,感覺很累。「本來去年還想考研,但最後還是叫游戲攪了。但如果說,我這是精神病,需要去醫院治療,還是接受不了。」
一說精神病,人們就覺得是「傻子、腦子有病、精神不能自製」。其實很多症狀都是精神病的一種,比如抑鬱症、焦慮症、多動症、孤獨症、各種成癮疾病,甚至老年痴呆,都是精神病的范疇。路婷想過去醫院看心理醫生,但最後還是沒去。「怕周圍人說三道四。網癮算作精神病,那麼網吧豈不成了瘋人院?」
有標准卻難有效
初二學生呂軍(化名)最鍾情於魔獸游戲中的角色扮演。呂軍沒有個人電腦,所以「癮」一犯,只能到網吧里去「過癮」。他經常選擇豪華網吧,並且享受網吧里的貴賓級服務。每次都要上兩台電腦,一台用來掛機,一台用來看電影。最長一次,呂軍連續七八天都泡在網吧里,老師、同學都以為他失蹤了,連忙通知學校,隨後,呂軍的父親聞訊立刻趕來學校,多方打探後,才在網吧里找到了睡意正酣的呂軍。為此,呂軍受到學校警告處分,父親一下氣得「栓」了半邊身子。
「對絕大多數游戲迷來說,游戲只是游戲。但是,玩魔獸游戲上癮,甚至到了難以與真實世界相區分的程度,就是一種病態。」專家說,除了感到「有必要」之外,對「標准」的作用並沒有產生多少信心。他感慨更深的是網癮「患者」增多,網癮帶來的危害增大。
「這么大的孩子了,他就不去上課,你咋辦?每天通宵的玩。」劉女士已經對兒子無可奈何。現在,上初中的兒子已經不去上課,天天在家裡玩「征途」。為了不讓孩子到外面網吧玩,劉女士只能妥協,每天下了班趕緊回家做飯,可孩子大部分時間連看也不看。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常的成長內容應該是學習文化知識、學會與人交往。但網路成癮後,這些正常的成長內容都被網路代替了,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耗在網上,吃飯、睡眠都不正常,導致生理、身體發育受到影響。
網癮「有葯」可治
「眼下的一些網路游戲,在內容上充斥著暴力,在形式上越來越『模擬』,而治療的步伐明顯滯後。」專家解釋說,通過心理治療,八成患者可擺脫網癮。但戒網癮並不能完全依賴葯物治療。目前,並沒有專門治療「網癮」的特效葯,醫生大多還是採取心理治療、行為干預的方法。在臨床治療中,戒「網癮」最大的敵人是患者自己,如果患者不配合治療,治療將舉步艱難。
戒網癮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都來製造一個尊重孩子、避免網癮的環境,並給予精神或物質上的鼓勵,用患者喜歡做的其他事情來沖淡上網的慾望,讓身邊的人都多關心他,讓患者感到溫暖和愛,減低對網路的依賴性。對頑固成癮者,可採取強制措施,如切斷互聯網、禁止上網吧等,或進行強制住院治療。
似乎有了「規矩」也治標不治本,似乎「精神病」的概念不好聽,似乎「治病」的良方跟不上網路的發展,但對於免疫力和抵抗力不足的新新人類的健康,「標准」還是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
Ⅷ 小孩經常看電視會不會上癮
看電視沒什麼好處,除非我們能有節目豐富的電視台,就像國外的HBO,TNT。。。 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認為,過多接觸電視節目會限制兒童的思維方式,不利於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且長期在家裡看電視也不利培養善於與人交往的習慣。 如果孩子喜歡看人與自然、科學探索、環球影視等節目,那就是好現象。如果喜歡上了國產連續劇,那就不好了。那些節目純屬出自商業目的、成本低下、趣味低級,即使有個別主體良好的,其藝術價值也不高。尤其是台灣的《環珠格格》之流,更是誤人子弟、禍害後代的法寶。如果你的孩子喜歡這個,你不妨把閉路電視撤了,或者把電視砸了。寧可給他買盜版影碟,看外國電影,還長些品味、學習英語。根據我的經驗,看過國外電影的人不太可能重返國產連續劇的群落。 另外,經常看電視會對眼睛產生危害。近視、散光、視網膜損傷,都與熒屏有關。你可以考慮購買液晶電視,這樣對一家人都有好處。 小孩子對電視節目產生興趣是正常的,因為多媒體這種東西就是很奇妙。如果用於科普教育,電視是首選;但似乎各大電視台並不打算走這條商業利益低下的道路。所以你應該考慮換一種方法利用電視機,或者用其他有趣的活動來引導孩子進行健康的娛樂。家長一同參與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