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最適合拍成電影的小說嗎為什麼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所有小說中最適合拍攝成電影的了。
下面,我把大劉其它幾部比較著名的小說與《流浪地球》比較一下:
《球狀閃電》:
《球狀閃電》是比較容易拍攝和製作的,需要特效的情節也不多,人物形象也十分豐富。
但《球狀閃電》的問題是,它是建立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完成的科幻小說,對現代物理學沒有一定認識的觀眾註定會被量子力學弄得雲里霧里。
所以即便《球狀閃電》拍出來了,也註定不會與《流浪地球》一樣有如此傲人的票房成績。
㈡ 電影《流浪地球》講述的是個什麼樣的故事
我覺著很震撼。《流浪地球》講述的是一個科幻故事,它以劉慈欣的小說為基礎改編而成。影片在上映之前已有了基礎觀眾。隨著片方的大力宣傳,觀影量不斷增加。
一個好的電影首先是要講好一個故事,畫面只是電影的一部分。電影在特效方面確實下了功夫,但是在講故事方面出現了問題。
從影片內容來講,主要就是說年輕人為尋找新的家園,展開以秒計時的生死之戰,展現出為了共同的敵人,全人類團結在一起拯救地球家園的事情,也展現出今天科技力量的強大。當然更多的還是表現出人類在面對共同危及時的團結。
從奉獻的層面來說,這里是正面突出了中國科研工匠為了國家為了人民,和家人分離異地的辛酸和無奈,對於家人和孩子這些科學家他們是不稱職的,真正的詮釋了中國科研工匠的無私犧牲精神,也展現了遇到困難時的堅毅精神,我想當很多人看到這一場面時,內心是無比感動、激動、自傲的,這里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深深的感謝他們,我們將以你們為學習的榜樣。
也正是因為隨波逐流,才有特立獨行的未來。試想「流浪地球」計劃的失敗,假若不是科學家的失誤,而是被像劉培強的兒子這樣的普通人,或另一些圖謀錢財或個人享樂的壞蛋破壞,或者被木星文明抵禦,人類誓死守護,是否更好。科幻片需要有情感才有深度,但只是拉扯一些兒女情長就略顯膚淺了。中國自古就有英雄不為兒女情長所左右,他們從來都不是無情人。
㈢ 5天破20億!劉慈欣小說被拍成電影,《流浪地球》到底是一部怎樣的佳作
我覺得不是,劉慈欣寫過很多科幻小說,比如《球狀閃電》和《三體》,這兩部我覺得比《流浪地球》更合適。
先來說說《三體》吧,它有三部曲,光看小說就令人心潮澎湃。也是關於世界末日和拯救地球的故事,我最先看劉慈欣的小說也是看的三體,才去了解別的小說,如果《三體》被拍成電影,我相信火爆程度一定不輸於《流浪地球》,甚至可能會達到票房新高度。還有《球狀閃電》,這部小說劇情特別新穎,我覺得如果被拍成電影再加上好的特效,一定又能引起一波新的科幻熱潮。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寫的小說里比較特別的一本,但算不上最好的一本,也算不上最適合拍成電影的一本,只能說後期電影製作上花費了很多功夫,尤其是特效上,讓這部影片取得很大的成功,還有情感路線的烘托,也增色不少。
㈣ 《流浪地球》這部影片適合老人看嗎這部影片適合哪些人觀看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表示:「今天受劉慈欣的邀請,看了電影《流浪地球》,很棒。故事情節是逆向《三體》,像好萊塢大片。適合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觀看。」
在此之前,主演之一的達叔吳孟達也曾說:「一開始我不想接,我覺得肯定是好萊塢不要的劇本,中國買了過來……(看了劇本後)我不相信這是我們中國自己寫的,然後他們公司說這個戲值得拍,因為這個戲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第一個真真正正拍的科幻片。」
不少網友想要「純國產片」,因此對《流浪地球》在某些設備技術上用到國外技術嗤之以鼻,這是比較片面的,就連《變形金剛》系列、《復聯3》等好萊塢大片也會大量用到我們中國的技術,這樣的合作對於一部特效大片來講是稀鬆平常的現象。用吳孟達的話說:「當然,雖然有用到外來技術,但總指揮、監制都是我們中國人。」
「有生之年,有機會參與到我們電影史上算是真正第一次科幻電影,我覺得非常有價值,非常值得。」
㈤ 流浪地球電影與原著哪個更好
看設定,肯定原著更好。畢竟電影只是從原著里摘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細小篇章,就能拍出125分鍾的漂亮災難片。原著里剎車時代的滔天巨浪,叛軍和聯合政府的對抗沖突,穿越冰封太平洋的奧運會比賽……隨便拎一個出來都又能拍至少一部電影了。
看人物,肯定電影更好。原著的主角基本上就是個人肉攝像機,波瀾不興地講了地球從剎車到進入流浪時代的一系列故事。裡面出場的人物一如既往地延續了大劉「人物為呈現設定服務」的特點,基本上都是紙片人,沒有任何層次可言。但電影裡面不管是作為老一輩的韓子昂含淚的「行了……你別說了……」,還是劉啟劉培強父子倆最後一次通話里父親的無奈和兒子情緒爆發的崩潰,劉啟從叛逆的技術天才小混混變成子承父業有擔當的成熟男人,韓朵朵從對「希望」的不屑一顧到真誠地呼喊「希望」請求援助……雖然這些人物塑造仍有提高的部分,但不能否認它已經比原著豐富太多了。
看故事,其實還是電影更好。原著的故事其實是有點爛尾的,在「五千冰棍」之後突然直接跳躍到了五十年後主人公垂垂老矣,地球雖經歷叛亂仍然航出了太陽系,進入流浪時代。叛亂怎麼平定的,誰制定的政策要繼續航行的,人類又是如何再次統一思想的……一個字沒說,全讓讀者自由想像(對不起我忍不住了這里我要自己補個小說接一下,等我做完手頭的工作就來寫)。而電影,至少是一個完整的有頭有尾的故事,從木星危機的爆發,到積極應對,到失敗,到最後殉爆空間站的放手一搏……到最後危機化解,地球繼續流浪。很完整的故事,不會讓人覺得差口氣或者爛尾。
看思想……這個見仁見智吧,不過我更喜歡電影一些。畢竟一個積極樂觀的結尾,在目前這個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和危機的時代,比起一個悲觀嘲諷的結尾會更讓人舒服一點。況且,電影結束的時候,唱起來的是《觀滄海》。曹操寫下《觀滄海》至今,大約1800;孔子開始編修《春秋》,距今大約剛好2500年。我們當然會有很多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個有至少4000年可考歷史的民族,我們也有很多東西從古時繼承至今,並且將會繼續將這些東西傳承下去。想到這一點,可能2500年也不算太久,只要我們只爭朝夕。
㈥ 《流浪地球》為啥能夠被譽為科幻電影里程碑
《流浪地球》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里程碑的電影,也有人說它徹底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個人感覺這部電影優點很多,比如說劉慈欣監制、演員的演技、劇情的設計、拍攝的視角等,都是其他電影無法比較的存在。把這些優勢湊在一起,並且完美的融合,不成為里程碑都說不過去。
劇情設計就不用說了,有大劉監制肯定不會太差。拍攝視角也很獨特,算是這部電影里的一個亮點。我們可以看到導演沿著小隊的視角,逐漸去觀察整個世界,整體和單線全部都有。這樣的拍攝方式,有很強的代入感,這也是人們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
㈦ 你覺得劉慈欣的短篇小說哪些最適合拍成電影
必須是《地球大炮》外加《帶著她的眼睛》!《地球大炮》這部小說的腦洞太有貼近性了,將地球中間鑿穿,建成隧道,然後又改成大炮,這不再是太空啊、外星人之類的一些非常遠離我們生活的場景,而是一個甚至有可能被實施的超級工程。但是放在現代背景下拍的話就不要那麼陰暗了。《帶著她的眼睛》太詩意、浪漫,可以作為一個引子。
㈧ 這是什麼電影
根據大劉小說原著中的設定,人類的此次逃亡是一場分為五個階段,時間跨度長達2500年才能完成的人類拯救計劃。這五個階段分別是
(1)剎車階段:憑借赤道上的「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轉;
(2)逃逸階段:全功率開動行星發動機,使地球加速駛出太陽系;
(3)先流浪階段:利用太陽和木星完成最後的加速,駛向人類選定的新家園「半人馬座比鄰星」;
(4)後流浪階段:駛出太陽後,行星發動機全功率開啟,利用500年時間將地球加速到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後滑行1300年;然後調轉發動機,利用700年進行減速;
(5)新太陽時代: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比鄰星的衛星。
好了,較真兒的時刻到了,那麼,咱們就從第一個階段說起,通過赤道上的「行星發動機」是地球停止自轉這個事從現代科學角度是否可行呢?
關於讓地球停止自轉這個事兒,咱們首先要了解的是,地球自轉的能量究竟有多大呢?地球的轉動能2.24E29焦耳,這個能量用數字直接去呈現可能並不能看出它有多大,咱們做一個橫向對比,一個原子彈能量相當於一百萬個TNT當量,這股能量大約是4.2E15焦耳。而人類歷史上爆炸能量最強的大伊萬氫彈的爆炸能相當於五千萬TNT當量,大約是2.1E17焦耳。而地球的轉動能,相當於一萬億個大伊萬氫彈同時爆發。而電影中所說的重核聚變能力是否能達到這種級別的能量輸出呢?這一切都只能是個未知數。
到了逃逸階段,通過行星發動機的推理,使得地球加速,脫離太陽系控制。這個階段也是《流浪地球》的想像力最讓人感覺嘆為觀止的部分,通過大量行星發動機的推力讓地球成為飛船的計劃真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