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評價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作為張嘉佳短篇都市情感故事的集合,《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記錄的故事,都是張嘉佳多年以來收集的各色市井裡可感可觸的情感故事綜合起來的短篇集。這種發生在全國各地的各種不同地域文化的小故事,脫離了他們原本發生地的地域特色,強行嫁接到山城重慶來,使得故事突然間變得面目模糊,虛無縹緲起來。
就算文字變成影像化的電影,刻意賣弄生活與情感的不如意,所展現出來的依舊是和現實生活隔了一層的感覺。張一白甚至刻意用文藝抒情的加長MV手法來講這三段沒有啥實際意義的情感故事,刻意往情懷上靠,劃清與現實生活的區別。結果更加加重了張嘉佳文字里的不落實地,和生搬硬造,徹底將電影變成了一晚加入太多味精的心靈雞湯,還沒喝完呢,已經咸齁了!
❷ 電影《破風》看完後有什麼感受
看到大夥都贊這部電影好看什麼的,我還是堅定地認為,『破風』這部電影完全不能算是一部好的體育競技題材片,要說是勵志好象也沒多勵專,因為車手基本上還是靠天賦吃飯的,比如現在的布魯姆、金塔納、薩甘、卡文迪什,個個都是自行車運動中的天才。
要拍好一個運動題材,首先要尊重這個運動,在此基礎上再加入故事情節,不能違背該項運動的常識去異想天開,為了故事情節而去編造一些違背該項運動規律的事情。比如同樣是運動競技題材的電影,『火的戰車』就是表現百米短跑運動電影的典範。
對於片中自行車比賽方面的違背常識部分,可以用來吐槽的實在太多,舉幾個例子:
1、關於破風手這個稱呼還能說是勉勉強強的話,那麼沖線手這個稱呼就基本上跟主將沒什麼關系,除非這是一支以奪取一站或幾站比賽分站冠軍為最終目標的車隊,沖線手才可能是主將。在大的自行車隊中,主將往往都不是沖線手,比如今年的環法冠軍天空車隊的布魯姆,在全部21天的比賽中,只有一站沖線奪得冠軍,在整個環賽中,車手的總成績是按時間來計算的,平地賽段通常是大集團沖刺,幾乎所有的選手最後成績都是一樣的,今年開始用減秒規則,沖刺前幾名的選手總成績會減掉幾秒,但通常是沒什麼用處。自行車比賽是一個集體合作的項目,不僅表現在整個車隊參賽的六七個人都只為主將一人服務,同時也表現在不同車隊選手之間也需要合作,比如在賽段中間,沖出主集團的不同車隊兔子們組成的兔子集團中,不管數量是三四個還是十幾個,也不管是兩支車隊還是六七支車隊的選手,一定是互相交替領騎為別的車手破風,這樣才能保持與大集團的差距優勢。但是在本片中,不同車隊之間都是極盡坑害之能事,什麼故意撞人之類,從來沒有不同車隊的兔子合作的情節,這個是與自行車運動本身相悖離的。 不僅不同車隊之間不合作,自己車隊的副將還要坑主將,而且是在比賽場上就將主將撞飛(除非這位副將要自絕於自行車運動,否則沒有選手會為了幾個錢而去干這種自毀前程的行為),真是腦洞大開啊!還有一個鏡頭我想破腦袋也沒想明白,有一場比賽進行到一半時,選手紛紛下車站到路邊開始掏出傢伙撒尿,幽靈隊的主將還故意將尿撒到炫光隊的隊員腳上,請告訴我這是什麼鬼?自行車公路賽中還有中途暫停比賽來撒尿的規則嗎?2、關於爬坡賽那段,因為爬坡賽是系列賽比如環賽中至關重要的比賽,所以武嶺這段拍得更是漏洞百出,首先上坡時,炫光隊率先三人沖出,然後幽靈隊跟著四人沖出,各自組隊向山頂出發,在真實的比賽中,除非該兩隊跟後面的隊水平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否則是決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支車隊中的車手組成,有沖刺型車手也有爬坡型選手,這兩類選手的肌肉組織不一樣,所以一個車手不可能又是沖刺型還善於爬坡,因此作為三級比賽的小車隊,前面在平地賽中屢屢沖刺奪冠,然後在爬坡賽中又突然沖出三四個爬坡型選手而且完全甩開後面的車隊選手,接著突然又沖出一支更多人的車隊將這個車子又完全整體拋在身後,這在自行車比賽中簡直是天方夜譚,武嶺上坡中的航拍鏡頭,在看慣了三大環賽的觀眾看來是非常怪異,幽靈隊四人組成的第一集團甩開炫光隊三人組成的第二集團2分鍾,而炫光隊三人組成的第二集團又甩開後面大集團好幾分種。設想一下在環法阿爾卑斯山區的HC級比賽中,天空車隊4人組成第一集團,後面200來米移動之星車隊3人又組成第二集團,後面300米又是一堆快步,BMC之類車隊組成第三集團,這種場面簡直要亮瞎眼啊!
講完上坡講下坡,下坡80公里時速的情況下,不管仇銘還是幽靈隊主將過彎的動作是很容易摔車的,其實可以請專業車手來當替身,因為拍電影中我估計實際下坡的速度也就是三四十公里,時速相差一倍的情況下選手動作肯定是不一樣的,比如過彎時身體的傾斜度等,好吧,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比賽竟然沒有前導車,以至於出隧道口一堆亂石擋路,假如大部隊是七八十公里的下坡速度來到隧道口突然看到這一堆亂石怎麼避開,那個地方摔車可以要不少人摔下懸崖的啊,難道賽事的組織方這么不拿車手的生命當回事嗎?
最奇葩的地方來了,幽靈隊的車手在隧道內撞翻了仇銘,仇銘起身後推上車就追,最後超過對手奪得冠軍,注意哦,在這個過程中仇銘是沒有戴頭盔的!!!根據國際自聯的規定,比賽中運動員不戴頭盔,即刻取消比賽資格,如果奪了冠軍,一樣是取消名次,也就是說仇銘的這次下坡冠軍是無效的哦!!!
如果你以為這個武嶺賽夠奇葩的話,你未免太大驚小怪,最奇葩的比賽怎麼也要安排到最後一場賽事吧,好吧,我們來講講那場超搞笑的騰格里沙漠之戰:
1,首先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賽事,在43度的高溫下22%的空氣濕度中,騎行280公里,除非是想去自殺,職業自行車選手根本不可能去參加這樣的比賽,而國際自聯也是絕對不會批准這樣的賽事。
2,那我們假定這樣的比賽真的舉行了,逆天的情節就更是數不勝數了,兩車隊主將一起跑出去當兔子已經夠奇怪了,而且當了半天兔子竟然又雙雙被副將追上,這倆副將是有多逆天?然後在46度的高溫下竟然將車速拉到了68公里,沒看過公路賽的人對這個車速沒有概念,這個速度基本是車手的下坡速度,或者是在15公里個人計時賽時用TT車(計時賽專用賽車)跑出的最高時速,如果有誰在46度的高溫乾燥條件下騎出68公里的速度,五分鍾就將自己拉爆了!!!可是還沒完,隊車竟然沒有跟上來導致沒有補給了,隊車為什麼沒跟上來,因為後面大面積摔車了,而且基本上是摔得天花亂墜鋪滿了整個公路(在46度高溫下騎了200公里基本上隊伍就已經拉扯得七零八落了,根本不可能摔成那個樣子,太假!),所以隊車要麼是處理摔車要麼是被摔車隊員擋住了,這個就太離奇了,隊車只有在一種情況下不能緊跟車隊的領先車手,那就是道路太狹窄又是下坡路段,只能跟在第一集團的後面,但是如果車手需要補給也是第一時間會送上的(對了,車隊里通常還有一個選手是專門負責給車隊其它隊員送水的),看著兩個當兔子的主將舔著乾裂的嘴唇互相讓一瓶水的畫面,我想這兩個車隊的經理都可以馬上被開除了。即使這么拼,將時速拉到六七十公里,突然之間兩隊的副將又帶領大集團追上了主將(難道兩隊主將坐下來在路邊開了個會決定等大集團上來嗎?),然後有個副將得了冠軍,這是什麼樣的腦洞才能想得出這么奇異的情節啊?
哦,差點忘了女主,在場地賽中摔車後腳跟鍵撞到牙盤上被切斷,然後神奇地爬起來沖刺,最後得了第二名,然後有人講了黃蘊瑤的故事說明受傷的情況下得第二名也並非不可能(女主叫黃詩瑤是以黃蘊瑤為原型嗎?),但是我想說的是,黃詩瑤跟黃蘊瑤受的傷是完全不一樣的,跟鍵斷裂跟自行車的鏈條斷裂是一樣一樣的,一輛斷了鏈條的自行車還能騎著沖刺嗎?
要吐槽的地方實在是太多,還是一句話,如果要拍一部運動競技題材的電影,首先要尊重這個運動本身,否則就是一部惡搞片而已。
❸ 海戰電影聖典——《從海底出擊》
在DVD時代,某日忽然冒出一部被熱捧的海戰片《特種任務》,一時風頭無兩。我也好奇地查閱資料,哦,原來還有個名字叫《從海底出擊》,趕緊買來碟欣賞。看著看著就覺得眼熟,直看到那個嘲笑命運的結局時才猛然想起,原來自己十幾年前就在大院的閉路電視里看過。這么好看的片子印象怎麼那般模糊呢?道理大家一定都明白,從此我特體諒那些喜歡《拯救大兵瑞恩》而不喜歡《細細的紅線》,喜歡《U-571》而不喜歡本片的影(too)迷(young)。
《從海底出擊》根據作家洛塔爾·布赫海姆(Lothar G. Buchheim)的半自傳體小說改編。二戰時期的布赫海姆是隨軍記者,他於1941年10月27日至12月6日登上U-96潛艇生活了數周,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下U-96在第七次巡航中的點點滴滴,目睹了它在大西洋獵殺荷蘭商船,也見證了U-96和U-572在暴風雨中的邂逅。
布赫海姆將這次經歷整理成報告文學《海洋中的獵手》(Jäger im Weltmeer),二戰結束後,他致力於海戰研究,積累了大量素材。1973年布赫海姆出版了半自傳體小說《船》(Das Boot),之後又陸續出版了圖集《 潛艇戰》(U-Boat Krieg,1976)和幾部中短篇小說,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成功。1977年的時候,他想把《船》改編成電影,找了幾位美國電影人洽談都不滿意,最後與本土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Wolfgang Petersen)一拍即合。
《從海底出擊》是八十年代初「新德國電影運動」(New German Film Movement)中為數不多的一部戰爭題材影片,影片總造價為3200萬德國馬克(約合1850萬美元),由巴伐利亞電影製片廠投拍。預算中的大頭都用在了打造潛艇模型。現存唯一一艘IXC型潛艇U-505存放在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MSI),彼得森參照它製作了兩艘VIIC型潛艇的全尺寸模型(長67米),一艘是帶有引擎的空殼艇,用於出港返港的的拍攝,後來在片尾空襲戲中被炸毀;另一艘按照原始圖紙完全復制了內部管道和機械設備,放在攝影棚內拍攝。
另外還製作了長度分別為11米、5.5米和2.5米的三艘模型,11米長的模型用於海面行駛和下潛時的拍攝,主要拍攝地在黑利戈蘭島(Heligoland);5.5米的模型安置在製片廠後面一個15x13x3.5m的水池中,通過液壓平台可傾斜45度,也能大力搖晃,以模擬遭受深水炸彈的攻擊,潛水員可以在內部進行一部分操控,不過有位潛水員幹了三天就辭職了,因為在他20年的職業生涯中第一次暈船;2.5米的模型主要用於遠景和海戰的拍攝。
彼得森對U型艇的結構非常著迷,盡力還原潛艇上的每一處細節。他說「模型上的每一顆螺絲釘都是二戰U型艇上使用的那種真正的復製品」。布赫海姆的《 潛艇戰》圖集成為打造潛艇模型內外和重現潛艇兵生活的無價之寶,205張承載著歷史之重的珍貴照片被張貼在攝影棚中,替代了拍攝電影常見的故事板,美工依據這些照片布置了艇艙的內部場景。
U-96真正的艇長海因里希·萊曼·威倫布魯克(Heinrich Lehmann-Willenbrock)和U-219的前副駕駛漢斯·喬希姆·克魯格(Hans-Joachim Krug)被請來擔任軍事顧問,為劇組提供諸多艇內工作生活和海上作戰的寶貴經驗。
為了讓演員的外貌盡可能逼真,彼得森禁止他們理發剃須曬太陽,影片遵照故事線拍攝,讓攝影機記錄下演員胡須、頭發的生長和他們日漸蒼白的臉。就像真正的U型艇船員一樣,四十餘名演職人員接受了如何在狹窄的艇艙快速移動的強化訓練,在潛艇模型中一待就是數月。本來攝影棚內的模型為了方便拍攝外壁是可以移開的,但彼得森希望讓演員真正感受到二戰潛艇兵在那種幽閉環境中難以忍受的生活狀態,堅持在艇艙的實際范圍內拍攝。
這些演員在拍攝期間都熟練地掌握了各自角色的專業技能,比如扮演導航員的演員可以非常專業的使用六分儀測量經緯度。拍攝中也會出現意外:在U-96遭遇暴風雨的一場戲中,演員揚·費德(Jan Fedder,飾演派格姆 Pilgrim)不慎從艦橋跌落到船舷,一位演員大喊:有人落水!此刻攝影機仍在工作,彼得森沒有意識到出了狀況,他大聲回應:好主意,我們再拍一次!不過揚·費德摔成腦震盪還斷了幾根肋骨,顯然不能再拍了。
攝影師喬斯特·瓦卡諾(Jost Vacano)大量使用手持拍攝增強了狹窄空間內的真實感和動感,呈現出極富感染力的畫面並放大了整部電影的張力,這種真實感很多是通過第一人稱視角或未經設計的、演員本能的反應來實現的。影片拍攝的時候尚未使用斯坦尼康(Steadicam,即攝影機穩定器),為了在U型艇上獲得穩定的快速跟拍鏡頭,瓦卡諾專門設計定製了一台阿萊弗萊克斯(Arriflex)攝影機,並和他父親共同研發了一套陀螺儀系統,使攝影機在穿過艇艙時也可以保持穩定。即便如此,當他不得不使用攝影機的觀景窗時,仍然需要戴好頭盔,因為會經常碰頭。
作曲家克勞斯·多丁格(Klaus Doldinger)為影片譜寫出具有瓦格納風格的旋律,無論是伴隨著U-96在大西洋游弋還是遍體鱗傷地返航,都表現得格外悲壯與激昂,讓觀眾生出強烈的情感共鳴。他特意將「呯」「呯」「呯」的聲音融入到配樂中,即使對潛艇戰一無所知的人也會知道,「呯」的聲音意味著出現了最壞的情況——潛艇被發現!
U型艇的船員大多是渴望冒險的年輕人,他們被納粹強大的戰爭宣傳所吸引,准備挑戰殘酷的大自然,與看不見的敵人作戰。一開始他們沒有戰斗經驗,尚未了解戰爭的恐怖,他們表現得既不寂寞也不絕望,會為擊沉敵艦歡呼雀躍。但是,隨著暴風雨、飛機轟炸、軍艦追逐、深水炸彈的洗禮,他們逐漸意識到在海底戰爭的煉獄中,選擇是嚴峻的: 要麼存活,要麼滅亡——在海底,沒有傷員 。
穿越英軍重兵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是全片的高潮戲,U-96被戰斗機、驅逐艦重創後沉入海底,巨大的水壓使艙壁變形,海水倒灌,設備失靈,動力衰竭,船員們經歷16小時的漫長等待,氧氣即將耗盡,眼中充滿絕望。彼德森說:「我對影片的願景始終是展示戰爭的悲慘和可怕,並將精彩的故事和快節奏的動作場面相結合,將觀眾帶入到這些年輕士兵的體驗中」。而這個段落,則讓觀眾充分體驗到「當獵人淪為獵物時」(When the hunters become the hunted)的恐懼。
二戰時期U-96的基地其實在法國聖納澤爾港(Saint - Nazer),但取景時發現該港口早已乾涸,於是劇組改在拉羅謝爾港(La Rochelle)潛艇基地實地拍攝。有趣的是,當劇組再次抵達拉羅謝爾拍攝最後一場轟炸戲時,居然找不到那艘全尺寸的空殼模型,原來它被製片廠租給斯皮爾伯格拍攝《奪寶奇兵》去了。幾周後,已經破舊不堪的模型還給了劇組,還得劇組自己來修復。
《從海底出擊》籌備用了三年,製作耗時兩年(1979-1981)。彼得森說:「光拍攝就用了一年時間,後期製作又用了一年,挺煩人的。但是隨著花費的時間越長,我們意識到自己可以做到的越多,將會收獲令人贊嘆不已的畫面」。最終,經過全體劇組成員的努力,一部完全不同於好萊塢、冷峻自省的戰爭片問世。
不過,製片方對於長達5小時(300分鍾整)的成片完全不能接受,要求剪為90分鍾(一般電影的標准片長)。彼德森據理力爭,最終達成一致——剪輯為149分鍾的劇場版用於公映,並送去參加1982年的洛杉磯電影節;而5小時的原始未刪減版於1985年在西德電視台以6集電視劇的形式播出。
洛杉磯電影節放映《從海底出擊》前,製片方很忐忑,不知道二戰中的敵對國觀眾會有什麼反應,尤其是在洛杉磯這個擁有大批猶太人的城市。隨著片頭出現文字介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潛艇部隊服役的四萬名軍人中,有三萬人葬身海底……」,觀眾席傳來一片噓聲和叫好聲。不過等到影片放映結束,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全場沉默好一陣才爆發出掌聲,觀眾被片中寫實的影像和對戰爭的反思所震撼,他們起立鼓掌,向這部前所未見的戰爭影片和德國影人表達敬意。《從海底出擊》成為有史以來在美國發行的最成功的外語片(北美票房$11,487,676,西德票房DM32,000,000)。影片隨後獲得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錄音、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等六項奧斯卡獎提名,還獲得了聯邦德國電影銀片帶獎。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成為第一個憑借德語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人,好萊塢從此為他敞開大門。
這是時任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總司令卡爾·鄧尼茨(Karl Doenitz,後任德國海軍總司令,被授予海軍元帥軍銜)發明的一種以小搏大的戰術,組建潛艇群襲擊同盟國的海上艦船,破壞同盟國的海上運輸線。其作戰方式是劃分多個作戰海域,每個區域布置數艘潛艇(3、4艘到20艘不等)進行巡航偵察,一旦發現盟軍大型船隻,「狼頭」潛艇立即通過無線電呼喚區域內和附近區域的潛艇向目標靠攏,一般是在晚上集體浮出水面進行炮擊(U型艇多裝有小口徑甲板炮,以節省魚雷)或直接魚雷攻擊,給予目標毀滅性的打擊。
「狼群」戰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1939年9月—1943年3月)所向披靡,二戰期間共擊沉同盟國2882艘商船,擊沉6艘航母、2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等149艘軍艦;最高攻擊紀錄是在兩天內擊沉38艘商船,同盟國船隊因此損失巨大。當時英國人談狼色變,丘吉爾戰後談及潛艇戰時仍然心有餘悸:「戰爭中,我唯一感到的擔憂就是潛艇的威脅……對我們來說,潛艇的攻擊是最具毀滅性的災難。」
二戰初期海上力量占絕對優勢的英國皇家海軍卻在德國潛艇面前顏面盡失,海上四處游弋的U型艇不斷收割著獵物,盟軍運輸線遭受重創。「狼群」戰術打造出不少像奧托·克雷奇默(Otto Kretschmer,在18個月內擊沉47艘船,累計274,333噸)、沃爾夫岡·魯斯(Wolfgang Luth,擊沉46艘船,累計225,204噸)和埃里希.托普(Erich Topp,擊沉36艘船,累計198.658噸)這樣的王牌潛艇指揮官。
潛艇部隊的驕人戰績讓德國百姓備受鼓舞。德國最有影響力的軍事雜志《信號》和《德國海軍》經常將潛艇官兵的照片刊登出來,新聞記錄片里也常有報道。另外,德國潛艇部隊官兵的工資與其他軍種同軍階的的官兵基本一致,區別在於一些特殊津貼,所有這些補助加起來基本等同於基本工資的兩倍。除了工資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高質量的特殊訓練使得有才能的艇員可以獲得快速提升,戰時的人員損失也能很快得以補充,而軍銜的提升則帶來更豐厚的薪水,所以直到戰爭臨近結束,還有人願意加入潛艇部隊。
U-96 ,於1940年8月1日下水,同年9月14日正式服役,共執行過11次巡航偵查任務,前8次巡航都是由海因里希·萊曼·威倫布魯克擔任艇長。威倫布魯克指揮U-96共擊沉25艘船(累計179,212噸),榮獲鐵十字勛章和銀橡葉騎士鐵十字勛章, 在十大王牌潛艇指揮官中排名第六。
潛艇內部環境封閉潮濕,動力和機械設備運轉產生的高溫會在潛艇內部積聚至50攝氏度,高溫加上高濕度,使得船員的衣物經常處於潮乎乎的狀態。新鮮食品也很容易腐爛發霉,比如說麵包在一、兩周後就會長滿白毛,被船員戲稱為「兔子」。但總的說來,潛艇部隊的飲食水平較其他作戰部隊確實要高出不少。
一艘在海上航行數周的潛艇,其巡航生活非常枯燥沉悶,娛樂活動只有打牌或讀書。狹窄密閉的環境中柴油機產生的煙氣、腐爛變質的食物、廁所里的臭味和艇員身上的汗臭摻雜在一起令人無法忍受。最惡劣的工作環境莫過於主柴油機艙,U型艇普遍裝有兩台長達6米的柴油機引擎,柴油機工作時的噪音讓人發瘋,很多長期在引擎室工作的艇員都患有嚴重的聽力損傷、失眠和厭食症。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到1943年,隨著同盟國護航艦只越來越多,航空部隊投入護航,偵查搜索技術不斷進步(如雷達和聲納),再加上盟軍破解英格瑪密碼掌握了德軍潛艇之間的無線電通訊,到1943年3月後,德國潛艇部隊的進攻勢頭被成功遏制,盟軍開始主動尋求戰機,U型艇的戰果在減少,戰損卻大幅攀升,曾經的捕獵者淪為獵物。
1943年5月,德國有41艘潛艇沉沒,鄧尼茨的兒子也在這個月里的一次戰斗中葬身海底,一股悲觀的情緒籠罩著整個潛艇部隊,德國的潛艇戰完全喪失優勢。鄧尼茨後來在回憶錄中也坦承,在1943年5月,就知道自己已經輸掉了大西洋戰爭。盡管大勢已去,但德軍潛艇在大西洋上的抵抗卻一直苟延殘喘到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
真實的U-96在1943年2月8日結束第11次巡航任務後返回柯尼斯堡港(Königsberg),服役期間總共擊沉27艘艦船(累計181,206噸),擊傷4艘(累計33,043噸)。在剩下的戰爭歲月中它主要承擔訓練任務,於1945年2月15日在德國威廉港退役,一個半月後,即3月30日當美國第八航空隊轟炸威廉港時,U-96在港內沉沒,殘骸在戰後被拆解。
1 、1939年9月1日前,德國海軍擁有57艘潛艇。
2 、從1939年9有1日到1945年5月8日,德國海軍新服役的潛艇共有1113艘,其中1099艘是德國船廠新造的,10艘是從敵軍繳獲的。
3 、在1170艘服役的德國潛艇中,有863艘曾到過前線經歷過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戰斗航行。
4 、在戰斗航行中潛艇共損失630艘,其中603艘被敵艦擊沉,20艘損失原因不明,7艘因意外事故損失。
5 、在本土水域和使用內因空襲和觸電共損失81艘潛艇,另有42艘因事故損失。
6 、在撤離海外基地和戰爭結束時有215艘潛艇由艇員自行炸沉(其中一部分被同盟國撈起)。戰爭期間38艘潛艇因無法使用或陳舊而退役。11艘潛艇受傷後移交給外國海軍或被囚於外國港口。153艘潛艇在戰爭結束時被運到英國或同盟國港口。
7 、二戰期間,德國潛艇共擊沉2882艘商船,累計14,408,422總噸位;擊傷264艘商船,累計1,989,703總噸位。
❹ 如何評價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由北京光線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愛情片,由張一白執導,鄧超領銜主演,白百何特約出演,楊洋、張天愛、岳雲鵬、杜鵑、柳岩領銜主演。該片改編自張嘉佳同名小說,講述了DJ陳末和一群朋友的都市情感故事。該片於2016年9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❺ 電影降臨講的是什麼內容
影片講述了12個神秘的外星飛船降臨在地球上時所發生的故事 。
由於世界各地出現十二艘外星飛船,而女主是一名語言學家,所以被政府召喚,前往其中一處飛船降臨的地方,隨行的還有一位物理學家。女主從最先開始接觸外星人到通過不斷學習外星語言,最終學會了外星語言並且獲得一種附加技能——預知未來,女主因此得知外星人是來幫助人類的,而幫助的形式就給予人類所謂的「武器」,而所謂的外星武器,就是外星語言,而外星人則要求人類在3000年後要幫助外星人。
拓展資料:
《降臨》根據姜峯楠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改編,由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傑瑞米·雷納、艾米·亞當斯、福里斯特·惠特克、邁克爾·斯圖巴聯合主演的科幻片。
該片於2016年11月11日在美國上映。2017年2月,該片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剪輯獎。
主要人物簡介:
艾米·亞當斯飾演露易絲·班克
一位離異的語言學家,大學教授,自從12歲的女兒死於罕見的癌症後,就一直獨居。由於外星人飛船來到地球,露易絲受政府僱用,與外星人溝通並了解它們來的目的。
❻ 我想看一個老電影《海市蜃樓》哪裡有
平靜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爾會在空中或「地下」出現高大樓台、城廓、樹木等幻景,稱海市蜃樓。我國山東蓬萊海面上常出現這種幻景,古人歸因於蛟龍之屬的蜃,吐氣而成樓台城廓,因而得名。海市蜃樓是光線在鉛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氣層中,經過折射造成的結果。常分為上現、下現和側現海市蜃樓。光的折射.
海市蜃樓的形成
海市蜃樓經常發生在沿海,在沙漠偶爾也可見到。人們可以看到房屋,人,山,森林等景物,並且可以運動,栩栩如生。有人認為是人間仙境。現在,人們把海市蜃樓說成是大氣折射的結果,把遠處的景物折射到近處來了。其實,這是現代科學解釋不了的一種自圓其說。
在三界之內,也有很多層物質空間。宗教中提到的九大層天,十八層地獄,如天人,鬼都是在不同空間。我們的人眼就看不到他們。
在我們的空間的人所能看到的光是在可見光范圍之內(400-700 nm)。我們看到的物質是因為我們的眼睛可以接受其反射的可見光。在夜裡,物質發出的紅外線我們就接收不到。即使在可見光范圍之內,如果光過強或過弱,我們也不能看到。人眼是由我們這個空間的物質構成的,是由最大一層分子組成的最大一層粒子構成的,只適合看到一定能量范圍的光。
如果是分子組成的稍微小於最大一層粒子的那層空間粒子的時候,人眼就看不到了,更不要說由分子組成的更小粒子的空間了。對人來講,這些物質反射的光是不可見光。但是,這個空間的生命卻能接收到這層空間物質反射的光,並能看到這層空間的物質,因為組成他們眼睛的分子顆粒和人眼分子顆粒不同。
海市蜃樓是另外空間的真實體現。在物質的運動下,反映到我們這個空間里來了。一種海市蜃樓發生在海上。這里空氣濕度大,在一定范圍之內的空間空氣濕度比較大,另外厚度比較大,這樣大面積的水蒸汽在運動下陰差陽錯地就能形成一個巨大的透鏡系統。就象一個巨大的放大鏡和顯微鏡一樣,把微觀世界的另外空間的景象反映到我們的空間來了。人眼就能觀察到了。另外,人們看到的海市蜃樓的景象有時是運動的,另外空間的物質就是運動的。在沙漠或其它地方,如果物質在運動下也能形成一個巨大的微觀觀測系統,人們就可以觀測到另外空間了,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海市蜃樓。
另外,海市蜃樓也經常發生在雨後,這時的空氣濕度較大,也易形成透鏡系統
❼ 早在上世紀的70-80年代就聲名鵲起的電影大師是誰
雷德利.斯科特作為電影大師早在上世紀的70-80年代就聲名鵲起,其不僅僅是一位導演,也是一位學美術出生的優秀廣告製作者,就電影本身而言,他拍攝的題材也非常有廣度,很難定性為某一類型電影的導演。這里僅僅是個人對於他的四部史詩劇的個人感受。這四部史詩劇,分別是《1492天堂征服者》、《角鬥士》、《天國王朝》、《羅賓漢》。
傑拉爾.德帕迪約扮演的哥倫布基本達到了這種表現,伊莎貝爾一世的飾演者西戈尼.韋弗也是功力深厚。斯科特這個關於哥倫布自己一個人的故事如此波瀾不禁,內心矛盾和雨林濕氣的共同煎熬也定會讓不少觀眾望而卻步。人們愛大場面,但受不了一個純爺們的雕琢。
❽ 一部韓國電影! 劇情大概是女主的老公好像一直出軌,然後女主被閨蜜男朋友黃毛小混混出軌
僵屍至尊
7.0分加入收藏
主演:林正英錢小豪吳家麗劉洵
導演:劉偉強
類型:動作恐怖驚悚神話
看點:林正英
時長:87分鍾
年代:1991
地區:香港
語言:漢語普通話
簡介
❾ 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很精彩的。
恐怖地帶 Outbreak (1995)
導 演: 沃夫岡·彼得森 Wolfgang Petersen
主 演: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達斯丁·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凱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庫巴·古丁 Cuba Gooding Jr. 蕾妮·羅素 Rene Russo 唐納德·薩瑟蘭 Donald Sutherland J.T. Walsh 帕特里克·德姆西 Patrick Dempsey
上 映: 1995年03月10日 (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美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朝鮮語
評 分: 6.4/10( 11912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olby Digital
時 長: 127 分鍾
類 型: 劇情 驚秫 動作
分 級: 瑞典:15 英國:15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德國:12 葡萄牙:M/12 澳大利亞:M 法國:U 芬蘭:K-12 智利:14
劇情簡介:
來自非洲的依波拉病毒殺人威力強大,曾是傳媒熱烈報導的頭條新聞。本片利用這種逼真的背景編構故事,描述達斯廷.霍夫曼飾演的美國病毒專家奉命調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菌,發現已有人因走私非洲野猴而將病毒傳入美國,並在加州小鎮中迅速曼延。他一方面追查帶病猴子的下落,另一方面則要應付軍方的最後通諜。因為摩根.弗里曼飾演的將軍已奉命投擲飛彈毀滅整個小鎮,以防病毒擴散危害全國。本片劇情有點危言聳聽,但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反病菌擴散過程拍得十分逼真,教人忍不住一把冷汗。如非影片後段刻意誇張霍夫曼的英雄色彩,本片的科幻驚怵片味道會更濃郁
❿ 求一部日本電影名稱
濕度愛情
影片描寫了一個鄉間小鎮上發生的故事。一對年輕夫妻開了間公共浴室,丈夫負責鍋爐,妻子則在前台收錢,過著看似平淡的生活。
影片中的女主角每天都可以「瞻仰」無數男性的裸體。喜歡水,喜歡在水中做愛。陰暗夜色下浴室高聳的煙筒,雨霧迷濛里寂寥的屋檐,情慾如同地面上蜿蜒連綿的雨水,在濕膩的空氣中擴張。
貌似十分恩愛的夫妻,現實中卻有著極大的反差。不僅僅只是女主角心中的慾望之井,而是兩人缺乏溝通理解的那條看不見的鴻溝。妻子忍受不住客人的引誘,終於在浴室的水池裡放縱了自己的情慾,呻吟、快感、高潮褪去後的喘息……妻子背叛了丈夫,情慾瓦解了愛情。 丈夫賣掉了浴室,決定和妻子一起去旅行,列車緩緩離開小鎮的時候,丈夫黯然下了車,剩下女主角獨自坐在往前的快車,在夜色迷茫中消逝,她要尋找的愛情和幸福並不是男主人翁能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