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
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是劉青山,張子善案。
一、案件簡介:
液羨這一案件有關資料顯示,1950年到1951年短短一年時間里,他們的主要犯罪事實有三項:
第一,利用職權,盜用飛機場建築款,剋扣地方糧、幹部家屬救濟糧、民工供應糧等公款總計達171.6億多元(舊幣),用於經營他們秘密掌握的所謂「機關生產」。
第二,勾結奸商,從事倒買倒賣的非法活動,以49億元(舊幣)巨款倒賣鋼材,使國家財產損失達21億元;為從東北套購木材,他們不顧災民疾苦,佔用4億元(舊幣)救災款,還派人冒充軍官倒買倒賣。
第三,劉、張二人生活腐化墮落,拒不悔改,他們從盜取的國家資財中貪污揮霍共達3.78億多元(舊幣)。劉青山還吸毒成癮;張子善為隱瞞罪證,一次銷毀單據300餘張。四是謹前破壞國家政策。他們以高薪誘聘國營企業的31名工程技術人員,成立非法的「建築公司」,從事投機活動。五是盤剝民工,將國家發給民工的好糧換成壞糧,抬高賣給民工的食品價格,從中漁利達22億元(舊幣)。
劉青山張子善貪污總計達171億6272萬元(舊幣)。當時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於1948年12月1日起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它與現今人民幣的比率是10000∶1,也就是說,相當於現今人民幣的171萬余元。
這個數字就是現在,也不是個小數目。在當時,國家和老百姓還很窮,可見其性質惡劣。
所以,劉青山、張子善二人被判處死刑,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
二、槍斃劉青山張子善的政治影響
兩聲槍響,炸響如驚雷,宣示著中國共產黨對貪污腐敗絕不鬧晌拍容忍、毫不姑息的態度,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保持黨性、維護純潔的決心。
劉青山、張子善貪腐案件的發生和處理,直接推動了全國性「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斗爭的興起和深入發展,掀起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場反腐肅貪風暴。
發生在黨的高級領導幹部身上的腐化變質案件,讓全黨進一步認識到抵禦腐朽思想侵蝕的緊迫性和加強執政黨建設的重要性。劉青山、張子善被執行槍決兩個月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出台。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專門懲治貪污腐敗的法律條例。
劉青山、張子善案件,自此成為教育全黨的典型案例。直到今天,槍斃劉青山、張子善的兩聲槍響,依然警鍾般振聾發聵,引人警醒。
參考資料:中國組織人事報 發表時間:2014-01-10 星期五
2. 關於《第一大案》觀後感精選
《第一大案》在京成功首映第一大案》出品人、鄭州報業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主流媒體,在從嚴治黨宣傳方面,鄭州報業集團肩負「雙重責任」,不但要做好自身的黨風廉政建設宣傳工作,還要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宣傳報道,而影視宣傳更接地氣。下面我整理了關於《第一大案》觀後感,歡迎參考!
關於《第一大案》觀後感一
「我以前很少演反派。可能因為長得比較正,又帶點儒雅,但我很榮幸能出演劉青山這個角色,從戰斗英雄、革命功臣到貪污犯的變化很有挑戰性,如何從人性的角度去豐滿角色是我最關注的,通過種種細節來展現他的自我膨脹。」郭廣平認為,這種膨脹讓劉青山遠離了自己當初的誓言,開始吸毒、貪污、腐敗,但他人性中還是有善的部分,對妻子孩子,對戰友。這樣一個人物才能更讓人印象深刻,才能更讓人深思,進而警醒。
郭廣平介紹說,劇中通過很多細節來表現劉青山思想上的這種變化,特別設置了很多小的道具,小到一個窩頭。比如,片中有一幕,劉青山說:「從此以後,再也不吃這硌牙的窩頭了!」還有很多細微的感覺處理,都想從客觀上去反映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人物的思想變化和心理狀態,包括劉青山和他家人的處理,是非常真實細微,打動人的。「比如片中吃總統宴的一幕,突然大風一刮,劉青山看到外面的戰士們還在風中啃著窩窩頭,這個時候,他的眼神有很微妙的變化,然後筷子輕輕一放,這說明他內心有沖突。」
頗為巧合的是,郭廣平的兒子在片中客串「劉青山」的兒子,戲里戲外皆是父子讓人不免期待。
電影不僅是娛樂,更要有引領和榜樣的作用
《第一大案》里的男一號「陳懷邦」的扮演者鄭昊,曾出演過《我的父親母親》《張思德》《中國遠征軍》《心術》《趙氏孤兒案》等眾多熱播影視劇,他不僅有著10年軍旅生涯,還曾在多部軍旅題材影視劇中飾演過各種軍人形象。此次扮演「反特專員」,鄭昊可謂把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經驗都運用到了角色中。
「劉青山是陳懷邦的救命恩人,兩人是『發小』。面對救命恩人,陳懷邦能去抓他嗎?思想上肯定經過很多斗爭,開始還是勸說引導為主,想感化挽救劉青山。但在利益的驅使下,劉青山沒有回頭,陳懷邦最後還是懷著遺憾的心情,執行了自己的職責……」鄭昊頗有感慨地說,「任何時候,就像電影里的一句台詞:功不能抵過。電影把對正義和廉潔的追求,體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獻禮建黨95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鄭昊認為《第一大案》刷新了人們對過去「喊口號」式、枯燥的主旋律影片的看法:「片子里的那一類人,如果是你,如果是他,如果是你的親人,如果是你的朋友,那麼立即告訴他,回頭是岸。我想,這就是電影寓教於樂的功能的體現。」鄭昊表示:「電影不僅是娛樂,更要有引領和榜樣的作用。這種功能上,《第一大案》一定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強烈的矛盾沖突更有感染力
「我很少演反面角色,最初我看了劇本以後,便被吸引住了,激烈的矛盾沖突、強烈的感情撞擊――這個角色讓我很有創作的沖動。」談到「張子善」,邢岷山打開了話匣子,「他區別於以往程式化的反面人物。張子善曾經和劉青山是很優秀的黨員幹部,在戰爭年代也立下了很大功勞。不應該把張子善演成一個壞人,應該把他演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才更有感染力。」
邢岷山說,當他走進「張子善」這個角色,張子善的人生經歷給自己很大的震撼:「他曾經是那麼光鮮、優秀的幹部,最後居然墮落到這個程度。」
在拍攝過程中,張子善的人生落差也給邢岷山很大的心理沖擊,使他演起來「很過癮」。邢岷山說,《第一大案》不僅是傳統意義上以反腐倡廉為主題的主旋律電影,也給了觀眾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我們的創作團隊非常優秀和年輕,從觀感上來說,我相信能給觀眾帶來特別大的視覺沖擊力」。
這是一部具有主流價值觀的商業影片
對於《第一大案》這部電影作品,馮詩卉形象地比喻為「女兒」,影片首映式,就是「女兒出嫁」。在攝制的幾百個日日夜夜中,她把所要表達的情懷、初衷都滲透到整部作品的主旋律里。
作為主旋律影片,《第一大案》的演員年齡從30後跨度到90後,滿足了不同年齡階段的觀影需求。對此,馮詩卉說:「對於歷史題材的影片,在演員選擇上首先要尊重史實。劉青山外形俊朗,個性鮮明,所以演員的契合度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至於各個年代演員的選擇,也有商業上的考量,我們要盡可能涵蓋最大范圍的觀眾群。」
電影編劇起用了70後的談銳,在馮詩卉看來,同樣是為了讓《第一大案》能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影院。「70後編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對於當代電影的表現形式感覺比較敏銳,加上團隊中有經驗的藝術家把關,可以在創作上做進一步的開拓與創新。」馮詩卉介紹,談銳是一個國內新生代編劇里非常有才華、也極其會講故事的中青年劇作家,近年也有作品在各類電影節斬獲獎項。
對於《第一大案》的目標,馮詩卉解釋道:「我們應該稱《第一大案》為具有主流價值觀的商業影片,票房雖不是衡量一部主旋律影片核心價值的唯一標准,但票房數據直接精準有多少受眾走進了影院,我們想讓這么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影片得到更多人關注,並接受洗禮。」
以年輕人的思維解讀厚重題材
「這段歷史已經定格,我們誰也改變不了。我最初接到這個劇本的時候,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我應該用什麼樣的手法和手段,把這段歷史搬到大銀幕上。」《第一大案》的編劇談銳是個70後,年輕的他在談到對重大歷史題材的把握時表示,對今天的「主旋律電影」,他更想把它定義為具有主流價值觀的商業影片,讓更多的人走進電影院去受到教育。
「我們電影主創團隊一直堅持一個理念,就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大的歷史史實我們不去改變它,細節方面我們運用了一些商業元素,比如『反特』『懸疑』,這些元素可能會讓80後、90後願意走進電影院去觀看。」談銳表示,作為一個70後的編劇,他對「劉張案」印象很模糊,而製作方正希望他能以一個年輕人的思維角度,去解讀這段歷史、來做這個比較厚重的題材。
在創作上,談銳前前後後經過兩三個月,一點點去梳理這段歷史資料,「我越來越感興趣,越寫越有信心,我覺得這個故事的矛盾沖突、感情撞擊,人物的人生變化,都很有看點!
關於《第一大案》觀後感二
《第一大案》在京成功首映第一大案》出品人、鄭州報業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作為主流媒體,在從嚴治黨宣傳方面,鄭州報業集團肩負「雙重責任」,不但要做好自身的黨風廉政建設宣傳工作,還要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宣傳報道,而影視宣傳更接地氣。
觀影後,在場觀眾、眾媒體和院線負責人對《第一大案》的警示教育作用和影片質量給予很高評價。
據悉,《第一大案》由齊新安、王耀任總策劃,付靜、郭鍀昌、焦豫汝任總監制,連紅兵、趙鋼為策劃,陳曦、楊彥玲、洪衛監制。
省紀委、省委宣傳部,市紀委、市委宣傳部有關領導以及數百名媒體記者、各大電影院線負責人參加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首映式。
3. 電影第一大案劉青山的領導是誰
電影《第一大案》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案件——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警隊破獲的一宗奇案。該案被譽為香辯如港歷史上的「第一大案」擾枯,劉青山作為這個案件的主犯,被關押在監獄中。在電影中,劉青山領導了一夥越獄集團,多次成功越獄。但最終他們在一次越獄中失敗,被警方逮捕。電影中並沒有明確表示劉青山的領導是誰,緩灶洞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團伙行動十分有組織,顯然不是單打獨斗,很可能有一個指揮者在幕後操縱。
4. 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是哪個案子
劉青山手備、張子善案件是在建國初期"三反"運動中查出的一起畢如毀黨的領導幹部嚴重貪污盜竊國家資財案件。
1951年11月,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會議揭露了劉、張的罪行。同年12月4日,中共河北省委作出決議,經中央華北局批准,將劉青山、張子善開除出黨。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舉行公審大會,隨後河北省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判處劉青山、橡液張子善死刑。
作為共和國第一反腐大案,毛澤東親批斬殺有功之臣,又要求當地政府撫慰其後代,如此決策,在新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5. 第一大案觀後感_觀第一大案有感體會
《第一大案》中講述了1951年,陳懷邦挖出了昔日戰斗英雄劉青山成為巨貪的驚天秘密。下面我為大家帶來第一大案 觀後感 ,供你參考!
第一大案觀後感篇1 《第一大案》真實再現了我黨歷史上反腐的典型案例“劉張案”,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以藝術的形式詮釋了一個嚴肅的話題:反腐倡廉“永遠在路上”。
影片中,劉青山理直氣壯地說:“江山是我打下來的,我吃一點、喝一點又能怎麼樣?”這句話引人深思。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精神的力量讓我們面對危險、磨難時,能夠勇於接受挑戰,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也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所以劉青山在面對敵人的槍彈時,勇敢地迎了上去;當敵人把十隻竹簽釘進他的指頭尖里,他沒有退讓和妥協。然而,曾經如此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最終卻被“吃一點、穿一點”銷蝕瓦解。
挑戰,是一種精神;適應,是一種智慧。劉青山能夠經受住生死的考驗和挑戰,卻在優越的物質生活中一點點喪失了底線。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必須認清我們的底線到底在哪裡。底線是做人的基石,是處世的最起碼的准則,也是人們安身立命、維護自尊的法寶。
為什麼劉青山和張子善會一步步發展到最後,其實他身邊的人也起著很大的作用。省長夫人就是不知不覺的成了劉青山的“賄賂”橋梁。當然,她有時候也會有一種迷茫,那是一種很復雜的情感,現實中,很多人肯定也會有這樣的迷茫,所以這部影片對很多人都會是一種警示和警醒。我們必須要不斷地思考,面對別人的關心、感謝,甚至是誘惑,我們的底線到底在哪裡?
也許我們會像省長夫人一樣,迷茫、徘徊,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他那有別於動物的智慧。因為有智慧,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因為有智慧,我們終將確立並守住心中的底線。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全黨上下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反腐倡廉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由中共河南省委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鄭州報業集團旗下的河南鄭大 文化 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攝制的反腐倡廉電影巨制《第一大案》,今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首映禮。
影片在順應反腐倡廉的大勢之下鉤沉史事,通過對新中國第一貪腐大案——劉青山、張子善案的藝術再現,使人們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拒腐防變的堅決態度和堅定信心,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和傳遞“反腐興國”的正能量。
“劉張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非常典型的反腐案:曾擔任天津地委書記的劉青山、張子善,在1951年被查出利用職權盜竊侵佔國家資產、剋扣公款等,數額巨大。為了嚴懲腐敗、殺一儆百,經過必要的庭審程序後,劉青山、張子善被押赴刑場,執行槍決,在全國引起強烈震動,對領導幹部為官清廉、嚴守黨紀起到了極大的警示作用。
“第一大案”雖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放在中國今天反腐風暴的背景下,仍有著特殊而深刻的歷史意義。
電影《第一大案》以反腐倡廉為主要情節和基調,適度植入反特、懸疑等情節和元素,曾執導20多部電視劇、電影作品的沈悅擔綱導演,是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商業性於一體的作品。
據悉,今天下午的首映禮上,導演沈悅將攜眾主演亮相,為到場領導、嘉賓,各路媒體及廣大觀眾詳解《第一大案》的看點與追求。
電影《第一大案》的成功拍攝並首映,不僅是鄭州報業集團堅持自身的黨風廉政建設的具體體現,更是創新方式,做好反腐倡廉宣傳工作的用心之作,還是集團在文創影視板塊方面,對“報業+”概念的一次生動詮釋。此外,鄭州報業集團投拍的百集電視連續劇《百家姓·龍族的後裔》第一季業已殺青,很快將與觀眾見面。
第一大案觀後感篇3反腐倡廉電影巨制《第一大案》近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導演沈悅、編劇談銳及著名演員鄭昊、郭廣平、邢岷山等集體亮相。實力派演員鄭昊此次擔綱男一號,演繹反特專員陳懷邦,作為這起新中國第一大案的關鍵人物,他與敵特鬥智斗勇最終破獲反腐大案。而歷數鄭昊的各種銀幕形象,生活中也一身正氣的他堪稱“人戲合一”,將正能量進行到底。
《第一大案》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典型反腐案件——劉青山、張子善案偵辦始末為藍本,講述了1951年,陳懷邦(鄭昊飾)挖出了昔日戰斗英雄劉青山(郭廣平飾)成為巨貪的驚天秘密,陳懷邦並未因昔日情誼而放棄內心所追求的正義,而是選擇忠誠於黨紀國法,將劉青山送上了人民審判台的 故事 。
作為該片主演,鄭昊在演繹該片的時候也是感觸頗深:兄弟情誼還是黨紀國法?這個看來有些殘酷的命題是片中陳懷邦面臨的最大抉擇,揣摩好人物內心在人性與道德層面的多層次變化,才能夠更好地表現出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黨員形象。談及這次的創作,鄭昊也很有感觸:“《第一大案》是作為獻禮建黨95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但它刷新了人們對過去‘喊 口號 ’式主旋律影片的看法,人物更立體了,也更人性了。這樣的電影寓教於樂,不僅適合黨員來一次精神洗禮,對普通觀眾而言,也能對自己的親朋好友加以監督、引導。”
縱觀鄭昊以往的銀幕形象,也基本都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人物形象為觀眾熟悉,無論是公益電影《緣來是愛》還是獲得法國巴黎中國電影節影帝的《為了這片土地》,抑或早期的電影《革命到底》《張思德》《我的父親母親》等,無一不是善良、正直、一身正氣的形象。鄭昊在接受采訪時也笑談:個人的生活經歷決定了我對一切正能量、向上的、表達善良情感的影視劇都是非常鍾愛的,我這個姓也決定了我的性格和信條,“鄭能量”就是“正能量”,我會將正能量進行到底。
6. 第一大案劇情介紹
電影《第一大案》將圍繞反特專員陳懷邦(鄭昊飾)與劉青山(郭廣平飾)、張子善(邢岷山飾)、敵特「青盲」(貢米飾)鬥智斗勇的故事展開。
電影《第一大案》是以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劉青山、張子善案偵辦始末為藍本,講述1951年,陳懷邦在反特行動中,挖出了地委書記劉青山的驚天秘密,昔日戰斗英雄成為巨貪。
陳懷邦並沒有因舊時情誼而放棄內心所追求的正義,而是選擇了忠誠於黨紀國法,忠誠於人民,終將其送上了人民審判台的故事。
電影《第一大案》是以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劉青山、張子善案偵辦始末為藍本,由河南省紀委、河南省委宣傳部聯合攝制,鄭州報業集團、河南鄭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由馮詩卉擔任總製片,著名編劇邵鈞林擔任藝術總監,沈悅任導演,郭廣平、鄭昊、邢岷山、貢米、洪衛主演,斯琴高娃、陶玉玲、侯勇、曾黎、韓童生、王勁松、王正軍、居文沛、邵峰等實力派演員加盟的院線電影巨作。該片於2015年10月17日於上海開機,11月21日於鄭州殺青 。
創作背景
劉青山、張子善案件是在建國初期「三反」運動中查處的一起黨的領導幹部嚴重貪污盜竊國家資財案件。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舉行公審大會,隨後,河北省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判處劉青山、張子善死刑。
以上內容來自 網路-第一大案
7. 結合現實談「新中國第一大案」觀後感
由"第一大案"談反腐倡廉
建國初期,轟動全國的劉青山、張子善盜用公款大案,被稱為新中國第一大案。劉、張二人由人民的功臣、黨的高級幹部蛻變成歷史罪人的過程,深刻地表明了作為執政黨保持清正廉潔、堅決懲治腐敗、嚴明法紀的極端重要性。
切莫居功自傲。劉青山、張子善都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老黨員,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立過功績。但革命勝利執掌政權後,卻認為自己征戰多年,勞苦功高,該享受一下了,於是便濫用職權,驕奢揮霍,終於墮落為罪犯,讓人感觸頗深。今天面對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巨大成績,更需牢記歷史教訓,保持清醒頭腦,在誘惑面前把好自己的關,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有以下三點感受:
一要謹慎。此處謹慎並非指做人做事唯唯諾諾,小心翼翼,而是要在大膽開拓事業的同時,處事交友要謹慎,特別是在一些金錢物質利益方面,要做到慎獨,慎微,慎初。慎獨,即在無人知曉之時,也要守住自己的防線,不能存僥幸心理,慎微指不能因情節輕微而對自己有種放鬆心理,慎初是從劇中看,許多人交代第一次收受賄賂巨款後人情難卻,越走越偏,最終走上不歸之路,因此要潔身自好自覺杜源。
二要知足。做為一名共產黨員,事業要有不知足的追求,而在個人物質待遇方面,要有知足常樂之心。
三要修身。古人雲:修身、齊字、治國、平天下,作為共產黨員修身應該是第一位的,良好的自身修養是干好事業的基礎。
當前的社會是開放的社會,而執政黨的廉潔是關乎中華名族的前途命運之大事。黨員如何在開放的社會中把好自身廉潔關至關重要。我想,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正確對待個人廉潔問題。最近一名經濟學家上書中央:現在中國經濟發展迅速,而貧富差距乃至腐敗之勢趨重。經濟發展與腐敗在賽跑,一但腐敗增長迅速超過經濟發展速度,一但國際形勢突變,執政黨能否以自己勤廉的形象和親和力,帶領全國人民同舟共濟所以作為我們每一個黨員幹部更要防腐拒變。修身養德,以高標准要求自己,進一步提高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進一步提高自身在社會上的親和力。
8. 第一大案為什麼不能看
應該是有的視頻播放器沒有版權,換一個就行。
《第一大案》是一部由導演沈悅執導、編劇談銳操刀的反貪電影。影片故事改編自新中國第一貪腐大案——劉青山、張子善案,有知名演員鄭昊、邢岷山、貢米、洪衛、王正軍等領銜主演,主要講述了反特專員陳懷邦(鄭昊飾)與敵特「青盲」(貢米飾)、劉青山(郭廣平飾)劉子善(邢岷山飾)鬥智斗勇的故事。
9. 中國歷史上反腐斗爭的第一大案對當今的黨風建設有什麼啟示
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舉行公審大貪污犯劉青山、張子善大會。河北省人民法院臨時法庭奉最高人民法院命令,判處劉青山、張子善二人死刑,立即執行,並沒收其本人的全部財產。劉青山捕前任石家莊市委副書記,張子善捕前任天津地委書記。
1952年2月10日,農歷正月十五。這本該是一個喜慶的日子,然而新中國的這一天卻顯凝重。河北省在當時的省會保定召開公審大會,劉青山、張子善這前後兩任天津地委書記因貪污盜竊國家財產171億多元(舊幣,1萬元摺合1元)被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槍決。此案也作為「新中國反腐敗第一案」載尺物入歷史。
「毫不誇張地說,這個案子整整教育了一代共產黨人。」省紀委原專職常委、現已86歲高齡的周克文老人陷入深深的回憶。「那時我是滄州地委組織部黨員管理科科長。公審大會當天,機關統一組織收聽大會實況,但真正全面准確地了解案情,還是在看了公審大會第二天出版的報紙。」周老清楚地記得,當時多家報紙都以醒目的大字標題在頭版詳細報道了公審大會的消息,特別是河北日報,還用整版篇幅在二版刊登了10餘幅公審大會的紀實照片,看後讓人很震撼。
據周老講述,聽到槍斃劉、張二人的消息,大家先是震驚、再是惋惜。也有少數人不理解,認為劉、張二人曾為中國革命立下汗馬功勞。但真正知曉了他們利用職權盜竊和剝削國家財產、貪污揮霍等禍國殃民的罪行後,便完全轉為憤怒、替其悔恨:在戰爭年代,他們出生入死,英勇作戰,被戰士們稱作「紅小鬼」;在敵人的監獄里,他們大義凜然,堅貞不屈,不愧英雄的稱號。但在和平環境中,隨著職務不斷升高,他們逐漸陵戚液放鬆了自身約束,在腐朽思想的侵蝕下,一步步走向腐化墮落的深淵。
槍斃劉青山、張子善的槍聲,猶如一陣颶風席捲大地,為全黨全社會敲響了拒腐防變的警鍾。
「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仔亂對兩大貪污犯的嚴厲懲處,如風暴、如雷霆,純潔了幹部隊伍,挽回了巨額經濟損失,充分顯示了黨和政府懲治腐敗的堅強決心,有力地振奮了黨心民心。」省監察學會副會長、原省社科院研究員時運生評價,如當時毛澤東所說,「正因為他們兩人的地位高,功勞大,影響大,所以才下決心處決他們。只有處決他們,才能挽救20個、200個、2000個、20000個犯有各種不同程度錯誤的幹部」。
這一案件寫成的警示教材,成為執政趕考路上每一名黨員幹部明斷得失的鏡子。時運生說,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諄諄告誡全黨要警惕和預防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新中國成立初期,砍下這反腐第一刀,對於黨員幹部反腐倡廉、拒腐防變起了很大的警示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0. 第一大案中的女特務原型
沒有原型,該角色是杜撰人物。
《第一大案》女人戲不多,但每一個女人的出現,都對劇情起到巨大的作用和影響。比如斯琴高娃老師演的老年姚佳如(女特務),比如陶玉玲老師演的劉青山的奶奶,戲份很少,卻讓整個劇蘊含的力量變得大不同。
影片作為一部反腐題材的影片,劇中人物劉青山、張子善沒有被貼標簽式的簡單處理,而是高度還原、真實展示了兩人由內而外的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