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沂蒙山歌歌詞(沂蒙山歌歌詞和簡譜)
1、歌詞:大家都說沂蒙山好,沂蒙那山美。青山綠水多美,風吹草低,可以看到牛羊。高粱紅香,小米滿田。我們共 產黨領導有方,沂蒙山人民幸福。
2、《沂蒙山槐枝鄭小調》是山東省的一首經典民歌,屬於小調搭返。出生於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塔腳下的費縣薛庄鎮上白十五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沂蒙山區抗日文工團鉛頌成員李林、阮若珊收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
『貳』 沂蒙山小調歌曲原唱
歌曲《沂蒙山小調》的原唱是張鳳英。
張鳳英,女,漢族,山東臨沂人。「新沂蒙新紅嫂」沂蒙民歌領軍人物,山東音樂家協會會員,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師從於中國音樂學院著名聲樂教育家王士魁教授,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聲樂系師從著名歌唱家單秀榮老師。
張鳳英參加了大型電視連續劇《沂蒙》的拍攝,在大型風情歌舞《蒙山沂水》中擔任主要角色,此活動被評為國家藝術最高獎「荷花獎」、山東省「五個一」工程精品獎,在臨沂市重點劇目《沂蒙情》中擔任領唱。
《沂蒙山小調》簡介空扒遲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此輪經典民歌,屬於小調。誕生於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
《沂蒙山小調》源於沂蒙山區的花鼓調,《沂蒙山斗李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兩首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叄』 沂蒙頌歷史背景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誼長。」這首源於真實故事改編的《沂蒙頌》,唱出了在戰爭年代裡碼渣,每一個山東省沂蒙山區兒女的激情熱血。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特別是在黃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期間,420萬沂蒙人民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有120萬沂蒙兒女擁軍支前,20萬人參軍參戰,10萬將士血灑疆場……
從1946年開始,山東解放區通過支援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等各大戰役,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支前組織,在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了支援大兵團作戰的經驗,這一經驗在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下面一組數字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東人民對淮海戰役的巨大貢獻。戰役總共動用民工543萬人、擔架20餘萬副、大小車輛88餘萬輛、挑子30餘萬副……其中山東解放區就出動民工218餘萬人、擔架5萬余副、大小車33萬輛、挑子19萬副……在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當中,山東僅沂蒙山地區就有17萬之眾。
位於臨沂市臨沭縣曹庄鎮的朱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村民為戰士們做軍鞋,籌軍糧,抬擔架,救傷員,全村先後有近百人參軍,共有8名村民為解放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朱村,也因此獲得了「支前模範村」的稱號。
近年來,臨沂挖掘提升沂蒙精神,堅持艱苦奮斗,搶抓機遇,不斷加大對朱村這類「紅色村莊」的幫扶力度。「朱村歷史悠久,山清水秀,紅色旅遊資源豐富,但村莊布局混亂、基礎道路設施薄弱、明清古建築和紅色歷史印記缺乏專項保護。為此,臨沭專門成立了朱村改造提升和柳韻田園綜合體建設兩個指揮部,聘請浙江大學編制《朱村村莊規劃》,實行居住區、農業園區、旅遊區『三區同建』,到2022年打造出一個集居住、產業、旅遊於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宜居村居。」臨沭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淑軍說。
臨沭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先是將原來的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紅色紀念館升級改造,與朱村民俗展館、烈士墓、紀念碑進行整合,打造一條紅迅鍵色歷史文化街區;又對50間明清古民居進行保護畝模巧性修繕,打造成「一街一巷一園七戶」古村落。同時,依託現代農業產業科技示範園,規劃實施「沭河人家」精品農家樂等項目,以自助採摘、觀光休閑、特色飲食等為主題的鄉村旅遊也在逐步壯大。目前,朱村已成功創建為山東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年均接待遊客3萬餘人。
朱村村民張雪英原來在外打工,這兩年看著村裡的產業越來越紅火,她也從外地歸鄉,自己做起了小生意:「一到節假日,來咱這兒旅遊的人可多了。我就把柳編的草鞋、帽子、小籃子拿出來賣,來的遊客可喜歡了,每人都能帶幾件走。今年,我准備在紅色文化街區租一個攤位,把在外打工的老公也叫回家一起干。」
『肆』 反映孟良崮戰役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紅日
電影《紅日》拍攝於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於1947年的「孟良崮之戰」,這場聞名中外的慘烈戰役對交戰雙方有著存亡絕續的意義。影片盡量客觀地塑造了國共雙方的各級將領達20多人,從軍師團到連排班,人物眾多,個個鮮活生動,是為經典。當中的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更是唱遍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片 名: 紅日
主 演: 張伐 高傅 中叔皇 康泰
導 演: 湯曉丹 影片類型: 戰爭
地 區: 大陸 上映時間: 1963
語言說明: 國語
1946年冬,蘇北連水城下,硝煙彌漫,火光沖天,講述我軍沈振新、丁元善部,頑強地抗擊著氣焰囂張的國民黨王牌軍七十四師,在給予敵人重大殺傷以後,為了配合整個戰局需要,奉命主動北撤,廣大官兵懷著沉痛的心情,帶著「再跟七十四師干」的殺敵決心,離開蘇北根據地的故事。
······················
紅日
故事片(黑白)。天馬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制。
1946年初冬,蔣介石對華東解放區發 動大規模進攻。人民解放軍沈振新部 在蘇北漣水城外,與蔣軍「王牌」整 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激戰以後,主動 北撤山東。張靈甫氣焰囂張,與其他 師共二十萬人,向山東臨沂地區齊頭 並進,盤踞濟南的敵人也同時出動, 企圖南、北夾擊我軍。我野戰軍司令 部決定一部分主力在南線阻擊,大部 分迎戰北面的敵人。於是展開了著名 的萊蕪戰役。沈振新軍奉命拿下萊蕪 城北的吐絲口鎮,以截斷敵人的退路 。而劉勝團被留下作為軍的總預備隊 ,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因求戰心切 ,情緒急躁。戰局急劇變化,萊蕪五 萬敵人在我軍的猛攻下,妄圖向吐絲 口方向突圍。沈振新當即命令劉勝率 部投入戰斗。劉勝用一支突擊力量越 過前沿,直插敵人的師部,獲得全勝 。勝利鼓舞著全軍,然而石東根卻有 些忘乎所以,軍長對他進行了嚴肅的 批評。蔣軍以張靈甫為先鋒,又向我 蒙陰、坦埠進攻,妄圖聚殲我主力於 沂蒙山區。為了分散和牽制敵人,沈 振新部從沂蒙山西側,插到敵後魯南 一帶。敵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向 南潰退。沈振新部星夜飛兵搶占垛庄 ,切斷敵人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 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想以聲東擊 西的詭計突出重圍,但在我軍凌厲的 攻勢下,陰謀未能得逞。戰斗中,團 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 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 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 靈甫負隅頑抗,被我擊斃。我各路大 軍在孟良崮勝利會師。 編劇:瞿白音(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 改編) 導演: 湯曉丹 攝影: 馬林發 美術: 葛師承 作曲: 呂其明、蕭珩 扮演者 劇中人 扮演者 劇中人 張 伐 沈振新 楊在葆 石東根 里 坡 劉 勝 舒 適 張靈甫
『伍』 沂蒙山小調和人說山西好風光哪個好聽
沂蒙山小調好聽。
1、《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經鋒啟典民歌,屬於小調。誕生於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銀茄如。《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山區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2、《人說山西好風光》是由張棣昌譜曲,喬羽作詞,郭蘭英首唱的歌曲,作為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插曲於1959年發行。納拆1995年11月8日,張也憑借演唱該曲獲得第三屆中國金唱片獎。
『陸』 誰不說俺家鄉好歌詞是什麼意思
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運用樂段作為寫作手法,旋律音調具有典型的山東民歌的風格。被認為是一首山東新民歌,以山東民歌風味,唱出了沂蒙地區大好風光和軍民魚水之情。
誰不說俺家鄉好—任桂珍
詞:呂其明
曲:蕭培珩
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
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
哎誰不說俺家鄉好,得兒喲咿兒喲
一陣陣歌聲隨風傳,彎彎的河水流不盡
高高的松柏萬年青,男女老少一條心
魚水難分一家人,哎誰不說俺家鄉好
得兒喲咿兒喲,魚水難分一家人
綠油油的果樹滿山崗,望不盡的麥浪閃金光
豐收的歌聲響四方,幸福的歌聲千年萬年長
哎誰不說俺家鄉好,得兒喲咿兒喲
幸福的歌聲千年萬年長
(6)沂蒙山區題材電影插曲擴展閱讀:
《誰不說俺家鄉好》是拍攝於1961年的電影《紅日》中的插曲。影片取材於1947年的"孟良崮之戰",這場聞名中外的慘烈戰役對交戰雙方有著存亡續絕的意義。1947年5月13日到16日三天的時間里,72萬軍人在孟良崮決一死戰。多年後在孟良崮樹起了一座永久性紀念物--孟良崮戰役紀念碑,以銘記在戰役中為了解放戰爭勝利不惜犧牲的人們。
這首歌的誕生得益於導演湯曉丹的"舉薦與保護"。湯曉丹拍電影很講究插曲的運用。《紅日》攝制組剛成立,湯曉丹就找到了曾創作《紅旗頌》等許多優秀歌曲的作者呂其明,要他為電影《紅日》創作一首歌。他對呂其明說:"孟良固戰役圍攻國民黨王牌軍七十四師場面很大,戰斗也是異常的激烈。在這場戰役到來之前應該有一首歌來宣揚解放軍戰士愛家鄉、愛部隊、保衛勝利果實的情感……"
歌曲完成了,呂其明和湯曉丹等人對當時的民歌手一一排隊比照,最後將目光鎖定在了上海歌劇院的歌唱演員任桂珍身上。任桂珍是個極善於博採眾長的歌唱演員,她的演唱在吐字、聲音控制、音色變化等方面汲取了民族唱法的特點;在行腔處理、表現人物等方面則汲取了我國傳統戲曲的方法,同時又借鑒了西洋發聲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柒』 沂蒙頌歌曲原唱
沂蒙頌原唱是夢鴿!她將沂蒙山小調演唱的委婉動聽!是人們感受到沂蒙山區革命老區人民的革命情懷!
『捌』 沂蒙山小調 歌詞
《沂蒙山小調》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歲擾段(哎)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 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
高梁(那個)紅來(哎)稻花香 沂蒙(那個)果子(哎)堆滿倉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李激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山東省的經典民歌,屬於小調。誕生於山東臨沂沂蒙山望海樓腳下的費縣薛庄鎮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採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
《沂蒙山小調》與《茉莉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中國優秀民歌,蜚聲海內外;「沂蒙好風光」也逐步滲入到人們的心靈中,成為沂蒙大地的主題形象。
走進沂蒙山區,這首沂蒙山小調在山裡,在田間,四處回盪,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經傳唱了六十年,六十年裡乎譽《 沂蒙山小調》已經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詞,人們認識沂蒙山,就是從聽了這首沂蒙山小調開始的。
《 沂蒙山小調》歌曲由許多歌手演唱,較著名的有山東幾個歌唱家唱的版本:
一、王音旋唱版:山東女歌唱家王音旋首唱使它在山東出名。
二、合唱版:朱之文-於文華在2011年3月央視星光大道比賽里的合唱超級清爽好聽,2011年8月28日CCTV4《中國文藝》周末版朱之文專場視頻里、及2012年央視元宵晚會,他們的合唱也一樣清爽好聽。
『玖』 沂蒙頌,沂蒙山小調還有沂蒙什麼了,忘了,好似是沂蒙好風光吧
沂蒙山小調
家住臨沂
我的家鄉沂蒙山
蒙山沂水
沂蒙頌
沂蒙山我的娘親親
1、沂蒙山小調(創作);
2、沂蒙山區好地方(創作);
3、我的家鄉沂蒙山(創作);
4、誰不說咱家鄉好(電影《紅日》插曲)
『拾』 沂蒙頌表達的內涵
沂蒙頌是一首歌頌抗日腔螞戰爭中山東沂蒙山區人民英勇抵抗日寇的歌曲。
它表達了戰爭中人民的堅定信念和英雄氣概。沂蒙頌歌頌了沂蒙山區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奮斗和犧牲。它將人民的愛國熱情和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融入到歌曲中,激發出了人們對國家扮困、對家園的熱愛和保衛的決心。
沂蒙頌所表達的內涵包括:愛國主義、革命精神、民族團結、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而奮斗的信念等等。這首歌曲是對中國軍民在抗戰中英勇奮斗的最好贊美,是愛國主伍缺埋義精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