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一部完全用計算機製作的三維動畫片是哪部電影
如果是長劇情片,那就是《玩具總動員》。
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卡通片的經典,它是第一部全電腦三維動畫長片。
皮克斯和迪斯尼聯合之作。
『貳』 著名的電影鏡頭是 CG 特效,但當時觀眾都沒發現的都有哪些
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大片都會運用後期製作技術,包括科幻片、災難片以及動作片等等。電影採取CG特效,可以有效地滿足劇情、導演無法實現的實景拍攝。電影中使用了CG特效,並且沒有被觀眾發現,可以說這部電影是相當優秀了。成功運用該技術的影片有很多。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題主說到的主角餓瘦的鏡頭,接下來我就說說這部電影裡面另一個CG特效鏡頭。主角和老虎的鏡頭,看似真真實實的老虎,實際上也是CG特效。
《復仇者聯盟》里的紐約的樓不是真的被炸了大家都知道啊!!!但你知道整個紐約都是CG嗎?特效團隊根據照片硬生生製作了一個紐約市來,演員在室內綠幕前表演,後期把實拍的內容和特效做的城市結合。你們覺得呢?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哦。
『叄』 CG動畫發展史
計算機動畫(Computer Animation),是藉助計算機來製作動畫的技術。大致可以分為二維動畫(2D)和三維動畫(3D)兩種。
CG」原為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縮寫。隨著以計算機為主要工具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的一系列相關產業的形成,國際上習慣將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的領域通稱為CG。它既包括技術也包括藝術,幾乎囊括了當今電腦時代中所有的視覺藝術創作活動,如平面印刷品的設計、網頁設計、三維動畫、影視特效、多媒體技術、以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主的建築設計及工業造型設計等。
在中國蓬勃發展的今天,CG技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領域——建築工程。對於CG本身的含義來說,計算機圖形學在建築工程上的應用可謂是非常廣泛的。
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們通過製作等比例縮小的建築模型和手繪的油畫來給大眾展示未來建築的直觀景象,這種表現建築的方式一直延續到上世紀末。20世紀 60~70年代,計算機圖形技術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開始的時候計算機所呈現出來的圖形圖像還是很粗劣的,但人們還是意識到計算機方便、直觀和可提供多種 可能的優勢。80年代,計算機圖形技術逐漸成熟起來,開始應用在影視、工程、工業製造等各個領域,計算機開始幫助建築師進行輔助設計,建築師利用計算機進 行建築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的設計和繪制,同時建築模型的製作也逐漸由計算機控制完成。到9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出現了計算機繪制建築效果圖的行業。在 今天看來,我們早期的技術是單純和粗糙的,但是國人在這段時期中的奮斗與摸索是不容忽視的。90年代末,人們發現簡單的靜態渲染圖對於整個建築設計的方案 表達和景觀模擬起不到更全面詮釋的作用,於是建築動畫和VR技術開始進入市場。
影視領域
從二維到三維,從平面
CG
印刷、網頁設計行業到三維動畫,影視特效行業,CG隨著技術的不余告斷提高,應用的領域也在不斷的壯大著,現今更是形成了一個可觀的經濟產業。
從1991年的《終結者2》到2010年的《阿凡達》,我們感受到了CG在質上的飛躍。如今影視特效、3D動畫製作與春侍3D游戲製作已成為CG領域發展的前沿。
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用計算機動畫製作的電影《玩具總動員》突破了數字技術在電影業中的運用限制,給電影製作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與此同時,2005年推出的《魔獸世界》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以恢宏的場面、美輪美奐的背景、高度模擬的環境、扣人心弦的故事,讓無數魔獸玩家體會到了CG的神奇魅力。
2011年《變形金剛3》《怪物史瑞克3》站上電影票房之巔。無不預示著電影動畫的發展前景。而中國第一部全三維動畫電影有環球數碼製作的《魔比斯環》在2006年成功上映奠定了中國CG影視的第一步,到今中國CG不斷發展,衍生出很多CG影視公司,拉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和就業。[1]
在這短短十幾年,CG以高端科學技術為依託,以無限的創意為內容,徹底顛扒毀吵覆了傳統視覺時代,開辟了流光溢彩的圖像新時代,CG動畫給影視和游戲強國帶來了近千億美元的經濟利潤。可以說,CG已經在美國和日本等國形成了一種產業,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
『肆』 如何評價英國電影《帕丁頓熊》
真人動畫電影《帕丁頓熊》自11月28日在英國上映已有一周時間,英國媒體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呈現出一邊倒的狂贊,該片在爛番茄網站新鮮度高達96%,影片被媒體譽為2014年影壇最令人喜聞樂見的驚喜,被《帕丁頓熊》濃厚的懷舊氣息、深厚的鄉愁感染。本片上映三天首周末票房高達513萬英鎊(約5000萬人民幣),這一票房成績創下了本年度全英國家庭類電影第二佳開局。
這只可愛的小熊最早由英國作家邁克爾·邦德於1958年創造,它是一隻來自秘魯的玩具熊,它居住的森林家園遭遇大地震,為了生存,它前往英國倫敦渴望開啟新的生活,不料卻在倫敦的帕丁頓車站迷了路,並被一個英國家庭收養,這一情節在電影中完美展現,影片真實還原了英國倫敦過去的城市風貌,火車站、公園、街道每一個景緻都親切、細膩,令觀眾迅速融入過往歲月。影片更是描繪出了英國社會的眾生相,傲慢、冷漠、世態炎涼,卻依然有讓溫暖和感動的一面。而小熊背井離鄉,從秘魯到倫敦追求新生活的故事,也充滿著深深的鄉愁,媒體稱贊:「影片情感厚重有力,讓人落淚。這是一部適合全家觀看的電影,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超凡的體驗。」
英國《每日快報》對於本片製片人與導演給予了十足肯定,人文本片製片人大衛·黑曼是打造過《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金牌製作人,這就是《帕丁頓熊》好看的品質保證,至於導演保羅·金(Paul King),他的作品履歷並不豐滿,之前只執導過動畫電視劇和喜劇,這是他第一部動畫電影長片,不過媒體對保羅的表現甚是滿意,著名電影雜志《帝國》評價:「保羅·金的這部電影是一部令人身心愉快的合家歡影片,充滿了濃濃的情,影片具備了皮克斯動畫的高水準。」《帕丁頓熊》的電影CG特效由英國知名特效公司Framestore精心打造,英國媒體也給出極高評價:「特效精緻,CG場面真實細膩!堪比好萊塢的動畫電影。」擔任主角帕丁頓熊配音的英國演員本·衛肖的配音更是可圈可點,媒體評價他的嗓音天真可愛,具有一絲睿智和孩子氣,貼切表達出小熊親切可人的一面。影片又不乏大量的笑料,有的英式冷幽默令觀眾仔細回味會心一笑,有的三俗直接,令觀眾瞬間開懷捧腹。
至於本片主演妮可·基德曼用:「這是一部超級惹人喜愛、超級純真的電影,我從小就讀過《帕丁頓熊》的書,能出演這部電影是我的榮幸,而我非常享受在這部電影中飾演一位反派角色,我對自己的表演很滿意,充滿了英式幽默,我的孩子也喜歡我表演。」而為小熊配音的本·衛肖則表示:「這是我第一次為動畫配音,我非常開心為帕丁頓熊配音,因為參與這部影片的工作,我其實已經看了這部電影很多遍了,影片效果令人滿意。」而《帕丁頓熊》的原著作者,現年88歲高齡的邁克爾·邦德在看過電影之後,安心地說了一句:「我終於可以安心地睡上一覺了。」由此可以看出他對電影的喜愛與滿意。
「帕丁頓熊」有英倫國民萌物的美譽,它總是頭戴一頂舊帽子,帶著一個裝有他私人物品的舊皮箱,此外它還很愛吃柑橘醬三明治。帕丁頓熊由《007:大破天幕殺機》中的「Q博士」本·衛肖擔任配音,妮可·基德曼以真人形象在片中飾演一心將帕丁頓熊做成動物標本的大反派。
『伍』 CG技術在動畫行業中的興起在什麼時候
從1991年的《終結者2》到2010年的《阿凡達》,我們感受到了CG在質上的飛躍。如今影視特效、3D動畫製作與3D游戲製作已成為CG領域發展的前沿。
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用計算機動畫製作的電影《玩具總動員》突破了數字技術在電影業中的運用限制,給電影製作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與此同時,2005年推出的《魔獸世界》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以恢宏的場面、美輪美奐的背景、高度模擬的環境、扣人心弦的故事,讓無數魔獸玩家體會到了CG的神奇魅力。
2011年《變形金剛3》《怪物史瑞克3》站上電影票房之巔。無不預示著電影動畫的發展前景。而中國第一部全三維動畫電影有環球數碼製作的《魔比斯環》在2006年成功上映奠定了中國CG影視的第一步,到今中國CG不斷發展,衍生出很多CG影視公司,拉動了整個產業的發展和就業。[1]
在這短短十幾年,CG以高端科學技術為依託,以無限的創意為內容,徹底顛覆了傳統視覺時代,開辟了流光溢彩的圖像新時代,CG動畫給影視和游戲強國帶來了近千億美元的經濟利潤。可以說,CG已經在美國旁尺和日本等國形成了一種產業,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2]
效益方面
CG動畫的製作比起傳統動畫片的製作來說是非常有效率的。首先在CG動畫製作本身方面,已經節省了一定開支。一部動畫影片,若普通傳統動畫公司,整個從業人員約有3000到4000人,每月產量可以達到200本,這種工作效率是非常驚人的。當然,這忽略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而CG動畫無需實質性的紙張,幾乎完全動用計算機製作,節省了物理成本,也有助於環保。由於CG動畫的製作不像傳運此高統動畫那麼多工序,速度方面也遠遠比傳統動畫更快。一般需要2年便可完全完成一部電影作品。
CG
其次在收益方面,CG動畫的電影收入也比較可觀。拿《玩具總動員2》來說,全球票房收入為4.85億美元,《泰山》的全球票房收入為4.35億美元。《怪物史萊克》票房更是達到5.289億美元,可想而知,全CG動畫電影成為好萊塢最賺錢的電影類型。
當然,CG「很效率」扒碧「很節省」其實未必准確,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因為CG動畫寫實的製作費用非常高昂。舉例來說,若要拍攝一個窗簾在陽光下輕輕飄動的鏡頭或者是一片樹葉隨風飄落的過程,恐怕搭景拍攝要比用CG作成同樣效果來得方便廉價得多;但是,若要拍一個成千上萬人大場面的全景,用CG絕對會更劃算了。所以,若是靈活運用CG技術,只是在影視方面就可帶來無窮的效益。
『陸』 電影史上第一部完全採用CGI技術製作的影片是什麼希望有心人能答復哦!!
《最終幻想靈魂深處》是第一部完全動作捕捉的(動畫)電影,當然,也是CG弄的
『柒』 電影特效,1902年就有了
「特效」,很容易會和「大片」聯系在一起。
但嚴格來說,特效製作和電影拍攝前的布景、服裝、化妝的功用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創造和提升最後成品的整體觀感。
最早期的特效其實就是布景和化妝,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1902年 《月球旅行記》 ,導演喬治·梅里愛就通過製作舞台道具,創造出一個天馬行空的未來世界。
在那裡,科學家可以坐著導彈飛往月球,月球上有著不明生物,對外來者充滿敵意。
當人類意識到電影可以超越現實的時候,創造奇觀的方法源源不絕。
1972年的德國電影 《大都會》 ,微縮模型、蒙版繪景等技術創建了一個壯觀的未來都市,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藝術價值不降反升。
1968年 《2001太空漫遊》 ,斯坦利·庫布里克展現出恐怖的電影才華,他僅僅用道具模型,就能真實地呈現出太空場景,後世不斷模仿其拍攝技巧,卻無法實施超越。
一直到1977年 《星球大戰》 ,電腦特效才開始走上歷史舞台。以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為代表,80年代模型加電腦特效的製作模式生產出了一批風靡全球的商業大片,世界電影的格局發生了質變。
人類彷彿回到了1902年第一次看到 《月球旅行記》 的時候,電影所帶來的「超現實體驗」是難以抗拒的,如果有機會可以逃離枯燥的生活,為什麼不呢?
成熟的電腦特效技術是令人瘋狂的。
以前觀眾一看就知道哪裡是特效,一個不小心就會出戲;現在的電腦特效是無所不能,而且難以分辨真假了。觀眾可以徹底地沉醉在電影所創造的世界,相信那就是真實發生的一切。
早在90年代的 《阿甘正傳》 ,如果不看幕後資料,真的很難相信,這部劇情片很可能有著上百個特效鏡頭,包括片頭片尾的羽毛,丹中尉的斷腿,阿甘打乒乓,與肯尼迪見面等畫面,全都是依靠電腦摳圖完成的。
以假亂真的特效,可以令到電影作品更加不可思議。
21世紀初, 《指環王》 三部曲運用電腦特效的輔助把托爾金筆下恢弘的中土世界變成了直接引入眼簾的影像。
想像如果還只能有簡陋不堪的化妝和布景,任彼得·傑克遜有再大的本事,也無法把電影拍出如此的史詩感。
要創造一個脫離現實的科幻、奇幻世界,如今電腦特效幾乎是必備的,電影在這時候才真正意義上變成了一部完善的「造夢機」。
《指環王》 還通過動作捕捉技術,創建出全CG角色咕嚕。這對於人類電影史來說又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前非人類角色,只能是演員穿著道具服演出,雖然有著 《異形》 這樣不用電腦也能很真實的作品,但道具服始終在限制著人類無窮的想像力,而且花費的人力物力也非常之大。
電腦特效花費也不小,不過卻給劇組那邊省了不少事。安迪·瑟金斯在扮演咕嚕的時候,只需要穿著動作捕捉服表演多次即可,導演也不需要擔心道具會穿幫,所有人能更專注於表演。
等到詹姆斯·卡梅隆在 《阿凡達》 中帶來了更先進的動作捕捉技術,演員只需要一次成功的表演,後期製作就可以捕獲所有動作數據,生成出最終的CG角色。
CG角色的入場,使得各類幻想故事可以更加地「為所欲為」。最大的受益者莫過於超級英雄電影,沒有技術上的成熟,超英們想要「爛大街」是有些困難的。
神奇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於去迎合電腦特效的時代。
克里斯托弗·諾蘭,江湖人稱「實拍狂魔」,明明可以用CG解決,他偏偏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製造出超現實的畫面。
《盜夢空間》 「旋轉走廊」場景是劇組搭棚實拍。
《星際穿越》 「五維空間」,特效組只需要去掉威亞,再美化一下就收工。
電腦特效再怎麼逼真,也無法取代實拍所帶來的質感,諾蘭等傳統派的導演一直用作品證明著這一點。
而站在另外一個極端的大衛·芬奇,江湖人稱「特效狂魔」,明明可以實拍的,他偏偏要用特效。
《龍紋身的女孩》 中,為了使女主角的發型始終一致,劉海的部分要用特效來做。
《社交網路》 中,主角在室外呼氣的熱氣,其實是後期添加的。
特效的運用早已經不是商業大片的專利,像 《社交網路》、《華爾街之狼》 等奧斯卡電影,後期製作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
可是對於許多商業電影來說,特效的重要性越發重要,卻讓作品的品質越發低下。
為了能讓觀眾更輕松地欣賞視覺特效所帶來的沖擊力,有些電影人索性把故事寫得越簡單越好,甚至不那麼注重邏輯性,爆米花大片,就這樣簡單粗暴地泛濫了起來。
爛俗的爆米花電影往往是故事服務於特效,嘩眾取寵,華而不實,一開始還能哄騙觀眾,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不幸的是,這種低級爆米花帶偏了21世紀初的中國電影。包括港片在內,很多國產科幻奇幻片一味模仿著好萊塢的大場面,故事卻是小學生作文級別,等觀眾越發懂得鑒賞電影的時候,類似「某修羅」,「某某堡壘」等大製作,便淪為了「國產撲街大作」。
優秀的爆米花電影能夠像奧斯卡電影一樣,讓特效服務於故事。
電影的核心始終是故事,即使沒有特效,電影也能夠擁有巨大的藝術價值。而 沒有故事的特效,那隻能是被世人唾棄的爛片。
特效絕對不是令電影越發「無腦」,要是能正確使用,就能讓電影更加地不可思議。
《阿甘正傳》、《終結者2》 這樣的作品正是特效技術被正確利用的典型案例。
完全拋棄特效,固守傳統並不是最佳的方案。在全世界都利用新科技不停進步的時候,還在重復老套的製作手法,同水平的故事比較,那相當於是拿冷兵器對抗熱兵器。
所以,考慮特效是不是毀了電影,不如考慮特效如何結合到好故事,這才是對整個電影產業更有利的探索方向。
知道嗎?中國的天才人數比全美國的人加起來還要多。——《社交網路》
『捌』 電影CG特效的起源
project proposal #2
姓名 方曉
學號 171520316
主題 CG特效的起源
正文
CG為Computer Graphics (計算機圖形學)的英文縮寫,核心意思為數碼圖形升御。隨著時碧仿代發展,CG的含義有所拓展,但是依然沒有超出這個核心意思。
CG特效是電影特效的一種。CG可以理解為電腦創作。 當傳統特效手段無法滿足影片要求的時候,就需要CG特效來實現,CG特效幾乎可以實現所有人類能想像出來的效果。
對電影製作的影響
CG技術作為一種特效製作技術,其在影視領域的應用,為影視藝術帶來了新的面貌。其應用形態多元,但在功能形態上,主要體現在創造視覺奇觀與復現現實兩個維度上。而在製作層面,CG技術極大地影響了影視製作的流程、影視演員的表演、影視視聽悔笑纖語言乃至影視創作的類型與風格。[1]
CG電影特效技術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技術發展改變了電影製作的原有發展軌跡,出現了一系列新現象、新趨勢。CG電影特效技術對電影的影響,包括超現實主義傾向、景觀電影潮流、製作流程變化等,並進一步指出應避免因濫用CG技術而陷入電影製作的一系列陷阱。
『玖』 影視特效的演變過程
影視特效的演變過程
影視特效大多能夠用到MAYA軟體,它是98年進入市場,是跨平台軟體,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統上使用。以下是我整理的影視特效的演變過程,希望大家喜歡!
一、早期電影特效
1895年,電影史上的第一個特技效果出現在《瑪麗皇後的處決》中。劇中女主角的斬首鏡頭是用一種"替換拍攝法"完成的。某個鏡頭正在拍攝中,他令攝影機停下來,讓演員走開,放上道具,再開機,將停機前後的膠片連起來洗印,就造成了人被斬首的特殊效果。這種技術現在自然不出奇,但當時可謂鬼斧神工。
二、CG特效(電腦合成)
1977年的《星球大戰》是電影史上的奇跡。因為太空大戰等高難度鏡頭的需要,劇場運用了名為Dykstraflex的運動控制攝影機系統,讓攝影機精確重復同樣的運動軌跡,方便地合成鏡頭。飛船的引爆也是一個問題,因為模型實在太小,如果直接爆炸,來得太快,膠片上很難記錄下整個過程,所以煙火師想辦法一個個單獨處理再後期合成。
三、現代電影特效
現代電影特效絕大多數是有藍屏摳像技術製作而成,其高度發達的數字技術,讓那些曾經只存在於人們想像中的人物和場景,都能真實地呈現在鏡頭前,讓人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視聽震撼,這也是現代電影最大的魅力!那個讓時空交錯,場景變幻的「魔術師」便是它了!「摳像」即通道提取,是通過把攝影棚中拍攝的內容與外景拍攝的內中升槐容以通道提取的方式疊加,創建出更加精彩的畫面效果。在應用中,藍屏幕技術是提取通道最主要的手段。它是在拍攝人物或其他前景內容後,利用色度的區別,把單色背景去掉。
拓展: 影視特效處理技術
1、傳統特效手法
傳統特效手法出現的很早,其中,最簡單的是化妝,這也是最為有效的;還有搭景,能夠實現特定場景的設置;煙火特效,在早期的電影作品中煙火特效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早期膠片,這也是早期常用的一種特效手段。
2、CG特效手法
CG特效就是所謂的電腦特效,電腦特效主要由兩個方面決定:一是傳統特效手法已經滿足不了電影表現的需求,同時觀眾對影視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需要更為新穎、更為強大的特效手法;二是隨著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技術要求都能夠滿足新的特效製作手段得以實現。現在,我們可以將特效手法按照功能來進行分類:
第一,三位特效技術。
在很多電影中都不可缺少三維立體特效技術,烘托角色和設置場景都需要應用到三維特效技術。因此,可以說三位特效技術是電腦特效技術中難度最高,也最難解決的。三維技術的一般流程為:建立模型――確定材質和燈光――形象綁定――動畫製作以及最後的渲染。目前三維特效技術的軟體主要有:MAYA軟體、realflow軟體、c4d軟體等。
第二,數字繪景技術以及概念設計技術。
影視作品中的很多建築和背景是生活中根本不存在,這時就需要影視設計工作人員結合自身的想像力進行數字繪景以及概念的設計,將龐大的艦隊、連綿的山脈以及恢弘的宮殿呈現到觀眾眼前。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概念設計,在經濟空前發達、文化空前燦爛的今天,人們笑笑的賣友想像力是無窮的,對影視作品也是十分挑剔的,所以概念設計工作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影視作品的受歡迎程度。
第三,合成特效技術。
中國人對於合成特效技術並不陌生,在很多武俠作品中,我們所看到的飛來飛去的大俠都是由合成特效技術來實現的。一般來說,合成特效技術是這樣實現的,將演員各類動作(打鬥、飛躍等)和天空進行分開拍攝,演員需要利用鋼絲繩在藍幕或者綠幕中完成拍攝,最後利用計算機軟體技術去掉藍幕和鋼絲繩,之後再合成上必要的天空場景,這樣就給觀眾帶來在空中打鬥的效果,給人真實感。
綜上所述,在影視產業空前發達的今天,計算機軟體技術、微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必然也還會不斷發展,影視製作就更離不開特效處理。盡管我國在特效製作和處理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基本能滿足觀眾的需求。在未來,影視特效處理技術也將向人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將特效理念融入到影視作品中。
;『拾』 最早應用電腦特技的電影是什麼
1895
歷史上第一次,米埃兄弟將移動影像技術和放映機帶入了人們的視線中。在法國巴黎為觀眾放映了第一部電影。
1895
電影史上的第一個特技效果,出現在《瑪麗皇後的處決》中。劇中女主角的軟首鏡頭是用一種"替換拍攝法"完成的。
1898
喬治·米勒被認為是"第一個銀幕藝術家",他引用了各種各樣的攝影技巧拍攝短片。包括消失的時間,停頓的攝影技術,以及巧錄的燈光布置。
1902
米勒拍攝出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之前的不過是些只有幾分鍾的科幻短片),《月球之旅》片長14分鍾。
1903
《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了實踐的畫面復合技術,令飛馳的火車與狂飆的奔馬兩個畫面相得益彰。
1906
愛德溫·波特製作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停頓技術的動作電影。片中用了一分多鍾時間刻畫的泰迪熊能為了當時玩具店中最受歡迎的玩具。
1907
諾曼·道恩在他的《加州任務》中最先使用了玻璃接景法,這是以畫在透明玻璃上的部分場景配合實景或搭制布景來合成一個畫面的攝影方法。
1916
移動式掩碼技術被引用,這使得一個正在運動的畫面可以與另一個圖象相結合,用來補強合成影像的疏漏,以製造出更震撼的畫面。
1925
動畫片導演威利斯·歐布賴恩在《失落的世界》中創造出了49個動畫恐龍形象。
1927
影片中出現了巨型城市的效果,一種新技術使演員們可以在一個微縮景觀中完成拍攝。
1933
金剛上映,當中的動畫技術場面花費了55個星期才完成。
1939
第一項奧斯卡特效獎被授予了《雨季來臨》,由於片中精彩的洪水特效。擊敗了當年的強敵《綠野仙蹤》。
1942
伊斯門柯達公司由於軍隊作戰用光學反射鏡的需要,與RKO公司的林伍德特效部接觸。製片人杜恩為其創造了"杜恩視覺光學鏡",戰後便一直被電影公司用於特效拍攝用途,一直到90年代的數碼光學鏡出現才被取代。
1956
據估計,塞西爾·德米勒導演的重拍片《十戒》當中的紅海場面的拍攝花費了製作公司兩百萬美元,這也成了當時史上最為昂貴的特效。
1961
伊凡·薩瑟蘭發明了"幾何畫板",第一個電腦制圖程序。當時年僅17歲的喬治盧卡就看好了這項新技術的潛力,他的聖誕禮物清單上就包括了這個電腦程序。
1968
《太空漫遊》的出現為當時的特效樹立了新的參考標准,早期的動畫控制也是在這部電影中形成的。
1973
《未來世界》是第一部使用電腦制圖的影片,盡管當時的技術僅限於2D。
1977
約翰·戴克斯特拉在《星球大戰》中使用了電子動畫控制,這讓我們看到了之前從未見過的宇宙戰爭場面。他還第一次在影片中第一次使用了3D成像技術。
1981
《窺視者》的上映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以假亂真的「影子」數碼特效,還有第一個「數碼成像人」。
1982
「影子」數碼技術在《星際迷航記之復仇女神Ⅱ》和《電子世界爭霸戰》中開始被大量使用。
1985
電腦編程人像第一次出現在《年輕的夏洛克·福爾摩斯》中。雖然這個鏡頭只有短短的30秒時間,卻花費了製作公司6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它。
1988
《風雲際會》第一次實現了電腦影像變異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
1991
《終結者Ⅱ》不僅標志著數碼成形技術的里程碑,它還是第一批所有特效都由數碼技術完成的電影中的一個。
1993
CG技術創造的第一批生物就是《侏羅紀公園》中的那些恐龍。
1995
《玩具總動員》是第一部動畫人物全部由CG技術完成的動畫影片。
1999
《星球大戰》中的加加是第一個能夠與其它真人演員對戲的CG人物。
2002
而後來彼得傑克遜創作的怪物古魯姆要比加加表現得好得多。
2003
《指環王3》的順利竣工,昭示著電影特效已經到達了全新的高度。
2004
《范海辛》糟糕透頂的表現讓觀眾都希望特效這東西從未被發明過。
2005
兩位電影大師相繼以兩部翻拍《世界大戰》作品和《金剛》再次讓人們在現代的技術條件下深深懷念了一把往日的經典。
2006
《海神號》的如期傾覆,雖未能在北美票房的大火堆中填上一把柴,卻也讓人們見識了電影特效的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