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領略人生百味
大型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講述了12個人生重要階段中不同人們面對問題時做出的不同選擇。在人生重要節點的第一次,表達情感、迎接挑戰、輸出價值觀、弘揚時代精神。
雖然大多數的第一次都沒有經歷過。但是有些第一次是必須要經歷的。
這是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第一次與人生親密接觸。一個人來到世上,他關聯了很多個人,讓很多個人為之付出。同時許多人都是人生第一次為人父母,幸福和忐忑交替在腦海中。
這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家去上學。他們克服了離開父母的焦慮,變得勇敢、堅強起來。通過這個過程,他們就真正的長大了。父母也是第一次離開孩子這么長時間。
在學校里,孩子們第一次交到朋友。父母們也是第一次到學校門口等待孩子放學。
孩子們上學的時候,跟許多同學在一起。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就可以集星星,用星星換獎品。當把星星意外弄丟之後,小小年紀的孩子感到人生的第一次有小情緒。
貧窮山區孩子的父母為了生計離開大山,去外地工作,因為他們要養活一家人。
而孩子們在學校接觸到了詩歌。
在人生中的第一節詩歌課上,孩子們傾聽自己心裡最真實的聲音。寫下十年之後的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並對著大山宣讀。
詩歌是情感的翻譯器,是連接父母的橋梁,是給家人的信,他們寄託了情感。
上了大學的人,很多人為了不虛度青春,選擇去當兵。
他們到了軍隊之後,迎來了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挑戰,最後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跳傘。
當他們完成宣誓,正式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名士兵,軍營把男孩兒變成了男人。他們拚命記住理論知識,他們用實際行動,而不是嘴上的功夫,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士兵。
殘疾人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為了能夠在屏幕後面工作,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他們的人生已經夠無力了吧,但是他們很少抱怨,不能夠在家一直養著,而是出門兒工作賺錢養活自己,他們不想一事無成。於是參加就業培訓,這是他們邁出家門的第一步。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證明——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在培訓基地,他們不僅僅學習到了技能,還學習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從基地走出去之後,他們能夠從容幸福的生活。很多時候,他們唱《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這是一首治癒神曲。
盡管每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不同,但是依然在盡著自己的責任。
工作就是步入社會,完成身份的轉變。
結婚,人生中第一次花銷巨大,結婚讓兩個人的生命變得更加完整,這是一段新生活的起點,我們要相信愛情的力量,有的人能夠堅持八年,終於結束愛情長跑,走進婚禮的殿堂。
結婚也是一個身份的變換。兩個人結婚,就是要共度餘生。這是一個人生巨大的轉折點。承載了兩個家庭的期待和希望。兩個人共同肩負起責任,相伴終生。
農村的人除了種地之外,比如說北方一年兩熟,就再也沒有其他的穩定收入。現在一年的花銷也比較大。所以農村人經過專業培訓之後學到一技之長。也可以進城打工。
培訓學到的東西和實際工作時的內容不一樣。但是面對挑戰,必須使自己快速的融入
還有,沒事兒的時候,可以出門兒去看看大城市的風景,長長見識。
無論是出於結婚,還是為了工作方便,大部分人選擇買房,因為買房的月供並不比出租房的房租高多少。選擇買房,成新家。
家,是一個不大的地方,但是他可以為我們遮風擋雨。當然買房子需要付出代價,但是痛苦也得快樂地生活。
買房的錢,總是兩個大家庭幫助一個小家庭。單單靠兩個兒女的工資錢是不能夠買房的,還要雙方家庭拿出一部分。
其實買了房之後,也是給自己一個壓力,盡管壓力山大,但是也算是在一個城市紮根兒了。因為有壓力才有動力,買了房之後就敢於追求、挑戰高薪的工作。
盡管上午確診了癌症,想想中午會做什麼,當然是吃飯。在江西南昌一個醫院附近,一對夫妻經營著一個攤位。他們租賃炊具、水、電,只為了讓病人家屬做好一頓飯。因為對抗癌症就像長跑,還是自己做的飯香。
對於家屬陪伴就很簡單,就是做好一日三餐。這是他們做的最難忘的一頓飯。
見慣無常,越發覺得幸福就是健康。他們的家屬照顧病人,有的時候嘴上抱怨些,但手上依舊是溫柔的。
退休之後的老人,為了照顧孫子輩,不得不放棄自己喜歡的事情。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後代身上。
四川老年大學,每年都有好多的人來上學,因為他們覺得
退休之後等孩子長一些,他們才真正有時間能夠享受時光,盡管這段時光依舊不長。
他們在大學里學習寫詩歌、讀書、練習聲樂、跳舞蹈,這些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自從上了大學之後,他們有的雷打不動的6點起床。他們退休交接後,就會放下心事,安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他們不喜歡宅在家裡,上大學不為證書,只為娛樂。
當父母年紀大了,他們想去養老院,你會支持嗎?
去養老院,邁出家門的這一步,並不容易。全新未知的生活將會開始。人總是要往前走的。他們這個時候,只是為了找健康快樂而已,這就滿足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可違抗。老人老了,就像小孩兒一樣。當年輕的時候恐懼死亡,但是到了這個年紀也能夠坦然面對。
有一部電影《尋夢環游記》,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依然如影隨形的陪伴在愛人身邊,對於散步是一種奢侈的運動。
很多人在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來了卻後事。這是與世界和解的方式。這是人生中的最後一份作業。這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幸福留言。他們在完成這個之後,就會放下心上的包袱。
他們還錄了一段情感錄像,與這個世界和解。
人在世界上有很多的第一次,或許有的甜蜜、有的痛苦、有的害怕、有的絕望……
但是有的第一次是必須經歷的,只有化被動的為主動,才能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
B. 人生第一次當兵是電影嗎
《人生第一次之當兵》不是電影,是紀錄片。
《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視網出品,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聯合拍攝的12集系列人文紀錄片,於2020年1月15日起播出。
《人生第一次》旨在通過蹲守拍攝,觀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節點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進軍營,許多「第一次」串聯起我們人生的重要節點。
《當兵》的相關情節
告別吉林的父老鄉親,踏上前往湖北荊門的火車,小徐開啟了人生中的一個全新身份新兵蛋子。第一次點名,第一次隊列,第一次疊被子,第一次緊急集合,第一次拉練,無數第一次中,小徐和其他兩位大學生逐漸完成了從地方青年向空降兵軍人的轉變。
紀錄片剛開始,第一眼看到的是「長春」火車站,就知道了這是長春新兵入伍家人送別的場景;離別氣息濃郁,畢竟進入軍營之後至少2年不能回家,很多新兵沒離家這么久過,難免想家。
家人擺宴席招待親友共同歡送、火車站與女友告別、淚目離別。
軍營的部長與新兵聊天,當部長問:「是家人讓參軍還是自己想參軍」,新兵回答:「自願當兵,人生規劃中就有當兵這一步。」。
有的新兵是為家裡減輕負擔,有的新兵是想鍛煉自己,目的不同,但他們的回答都很堅決。
火車離開,他們都拿起手機給車站拍照錄視頻,踏上了由小夥子蛻變成男人的旅程。
C. 求《人生第一次》百度網盤高清資源在線觀看,秦博導演的
鏈接:
D. 豆瓣9.2高分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帶你重溫記憶中的溫暖!
你的一生,有多少個第一次?
第一次睜眼看到這個世界,呢喃的喊出「媽媽」;
第一次背著書包去學校,在校園操場上放飛自我;
第一次踏出校門走上社會,坐在桌案為自己的夢想拼搏;
第一次攜手另一個人,從此相伴一生;
......
或許,好多的第一次,都已經被你遺忘。
還好,《人生第一次》給了我們重溫感動的一次機會。
在這部豆瓣評分9.2的系列紀錄片中,導演把鏡頭對准了普通人人生中的12個第一次。
出生、上學、長大、當兵、上班、進城、買房、結婚、退休、相守、養老和告別…基本涵蓋了中國人的一輩子。
再說說拍攝團隊。
如果你看過《人間世2》,那他們對你就不陌生了。
這部紀錄片正是由《人間世2》的原班團隊拍攝。這一次他們依舊是關於人生的探討,但是相比前者的深刻與沉重,《人生第一次》顯得更為溫情和細膩。
片中的每個第一次,其實都很瑣碎,但也很真實的可以打動內心。
有人還說:「好看,看一部紀錄片,就像過了一生。」
天使的降落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哭聲,大多都令人難過。
可有一種啼哭,卻是一種心安,是一種難得的喜悅——嬰兒的第一聲啼哭。
不過在這之前,媽媽們都要先邁過一道坎。
向爽,27歲,先天性心臟畸形。
他的丈夫,帶著妻子從老家,一路尋醫,來到了上海。
同時,她也是一名孕婦,懷的是雙胞胎。
經過無數次跟醫生的討論,在手術中,胎兒可能的意外死亡率達30%。
這是一場他們不得不闖的關。
手術門慢慢關上, 一台手術,三條生命。
丈夫交集的在門外徘徊,焦急的等待,陪同的媽媽也在外著急的忍不住落淚。
60分鍾過去了,母子平安。
「呲呲呲呲~~~」丈夫小跑時鞋與地面摩擦的聲音,暴露著他的揪心。
在得知手術非常順利,妻子和孩子安全無事時,他落淚了。
很多人都會說媽媽是最偉大的,可到底偉大在哪,卻說不清楚。
我也,也許她們的偉大之一,就是努力的將天使們帶來人間吧。
詩歌的聲音
「烏雲和白雲結婚
我們歡呼著
去撿他們撒下的喜糖」
這段文字的作者,出自於小學生的筆下。
在中國語文考試的卷子上,許多作文題目里,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 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
或許詩歌很難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它或許可以改變一個人。
在漭水中學,詩歌課是作為一門必修課的。
起初很多老師不理解,詩歌對教學並沒有什麼幫助,考試也不加分,可校長說:「 這里的孩子懂事早,就連爸媽去遙遠的地方打工,他們也不會哭,這樣的孩子,太安靜了。 」
就像後山裡奔騰的瀑布,突然就沒有了聲響。
雖然父母們為了生計,離開大山,孩子們卻用另一種方式,回應著這片土地。
施應鎖,12歲,家住漭水鎮,一家六口,最貴的財產,是山腰的房子,以及一頭牛。
漭水中學三個年級,811名學生,小鎖個頭最小,不愛說話。
一次詩歌戶外采風,是他第一次接觸詩歌,也找到了那把打開他內心的鑰匙。
再一次走進大山時,陽光透過樹葉灑落下來,植物上的露珠還未消去,小溪緩緩的流淌,小鎖心頭的鎖一點點打開來,他寫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詩。
其實對於詩歌,在那裡的大人除了支持和反對, 更多的是無所謂 。
因為無論是在家務農,還是外出打工,他們都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孩子。
詩歌,並不能夠改變什麼,比如不能將他們的家從深山搬到鎮子上,也不能讓遠方的父母回來陪伴他們。
可詩歌,就是他們的翻譯器。
他們可以通過詩歌表達出來,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他們是在閃光,他們有美好的地方。
考大學,不考詩歌;但是,學了詩歌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
詩歌,對他們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成年人的快樂
「安個家就有後盾了」
「肯定想買個房子,我一定要買個朝南的」
......
房子啊,房子,讓人為之苦惱又快樂。
閆晶,一個北漂的姑娘。
研究生畢業後,選擇留在北京。
28歲的她,現在決定給自己買個安身的住所。
她說:「 之所以對房子如此痴迷,是因為它可以給自己一種踏實的感覺。 」可能,這是所有漂著的人,內心的一種渴望。
雖然房子就像一副厚重的盔甲,它會壓著我們很重、走的很慢,但穿上盔甲的人生會擁有分量感。
在看了很多套房後,閆晶終於看定了一套,決心買下它,擁有自己的安心之所。
而買完房不久後,閆晶也辭職了,穿上盔甲的她,終於敢對人生做出選擇了。
在房價漲的比自己工資還快的年代,有人拼搏半輩子,可能也只是付個首付而已。
可生活就是這樣,每個人的歡喜都不同。
房子呀,房子,依舊有人為它苦惱著,快樂著。
我之所以喜歡看紀錄片,就是喜歡它的真實。
真實到,好像把自己帶進去,影片的主角就是自己一樣,替我們說出了那些未曾有機會說出的想法與感受。
上面只跟大家分享了片中的3個小故事,目前,這部紀錄片已經更新到了第九集,每一集都會從獨特的視角去展現最簡單、最平凡,可又溫暖有力量的人生。
希望你不會錯過這部,可能講述了你自己的紀錄片。
我是小嘟, 想要和你分享生活, 記錄人生,喜歡我可以去微信搜索:是小嘟呀
E. 講述殘疾人雲客服紀錄片叫什麼
講述殘疾人雲客服紀錄片叫《人生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出品,央視網視頻中心與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聯合製作的全新紀錄片,於2020年播出。
節目截取了人生中12個重要的「第一次」,從出生、上學、工作、買房、結婚,到退休、患疾、告別。每一個「第一次」演示的是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支柱,看到當下中國人的真實生活。
會看這個紀錄片對我來說,是一個意外,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看紀錄片,是在看知乎時偶然看到的推薦,知乎評分,9.3,豆瓣評分9.2。
創作背景
導演創作該紀錄片的主題是「記錄每個平凡中國人的高光時刻」。該片從萌生想法開始策劃到拍攝完成至播出,一共用了三年多時間,主創人員希望人們在這部紀錄片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感受人生的善意與美好,致敬每一個骨子裡堅韌又樂觀的中國人。
該片的創作是基於對紀錄片行業的深刻觀察。2017年前後,短視頻的興起到爆炸式發展,引發了紀錄片形式的改變。
但是,迫於製作成本、更新頻率等的要求,短視頻製作形成了一種可復制的生產模式,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片子,影像風格和敘事結構千篇一律,拍攝對象扁平化、片面化,這些都是與紀錄片的本質相悖離的。
所以創作團隊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尋找突破,團隊成員搜尋大量資料,並拍攝好幾集樣片,找到專業的工作室,共同開始了以「人生第一次」為主題的合作。
F. 《人生第一次》——出生
「在見到你之前,我已經開始愛你了。」——紀錄片《人生第一次》
「在中國,平均每一天約有五萬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紀錄片剛開始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我驚訝於生命的神奇與母親的神聖。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中那句讓所以人都為之觸動的台詞:「你要相信神。」「可是神不是無處不在的。」「所以,他創造了母親。」
伴隨著陣陣啼哭,我們第一次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我們第一次看到了這個世界,第一次看到了珍愛我們一生的人。《人生第一次》第一集內容講的是出生,這集的故事由三位偉大的母親書寫,她們向我們展示了母親的堅韌、對生命的熱愛與頑強。
01.吳麗輝——母親的堅韌
這是吳麗輝第二次生孩子了,可陣痛使她變得脆弱,她握成拳頭的手砸向醫院冰冷的牆,可是無濟於事。護士在勸阻她停止砸牆時,只能讓她深呼吸等待產科醫生下達打無痛針的通知。
陣痛的痛到底有多痛呢?很多醫院設立了陣痛體驗機,很多爸爸們都帶著好奇與自信坐上了上去。在護士逐漸加大級數後,爸爸們強撐著的嘴角終於松開向護士「求饒」,大多數爸爸們只撐到了三級痛。但這對於孕婦來說,只是個開始。
終於,陣痛兩個小時才開兩指的吳麗輝熬到了能打無痛的時刻。麻醉師到達吳麗輝身邊。「很快的,你忍一下啊。」麻醉師邊說,邊熟練地將長長的、冰冷的針管准確插到吳麗輝弓起背部的柔軟處,那裡是最佳麻痹神經的地方。肉是軟的,針是硬的,我的心是緊著的:「這得多疼啊。」
吳麗輝產前笑著告訴大家:「沒有生過人,還談什麼人生。」她對生命的熱愛與執著促使她生下了寶貝女兒——小兜兜。看到啼哭著的女兒第一眼,吳麗輝與她的丈夫笑彎了眼,擠出了淚。
02.周婷——母親的熱愛
第二位媽媽周婷生孩子的時候發著燒,由於打催產素會影響胎心,只能選擇了剖腹產。鋒利的手術刀滑破了這位媽媽的肚子,在將來,她的肚子上會出現一道皺皺巴巴的痕跡,那是生命的刻痕。周婷的女兒順利出生,她的丈夫看到抱出來的小小的女兒,在一旁摩挲著扎滿鬍子的下巴,眼睛紅潤。開了一刀的周婷笑著躺在病床上對大家說:「母女健康平安就是最好。」周婷教丈夫抱女兒,他笨笨地抱起女兒,將其抱到周婷枕邊,兩個人開心地討論著:「好小啊她。」
03.王翔——母親的頑強
「關於萬物之始,我們總是心存浪漫。然而對於其中的艱難,有時候我們無法預料。」
我們沒有預料到一位有心臟病的母親會懷上雙胞胎,也沒有預料到她會傻到想把孩子生下來,這位母親叫王翔。
當主治醫師告訴王翔丈夫:「孕婦要換心臟瓣膜的,在這個過程中小孩的死亡率達到了百分之三十,這是很高的。」
醫生問他:「保大人還是保小孩呢?」
他毫不猶豫:「保大人。」
顫抖地在知情書上簽好字,他回到妻子的病床前告訴了妻子最樂觀的情況,還同妻子開起了玩笑。小小的瘦瘦的王翔躺在床上笑了一下,又雙眼放空,擔憂地捂著自己的肚子。
王翔被推進了手術室,門外壯壯的王翔丈夫安慰著擔憂王翔的丈母娘,也極力掩飾著自己的不安。
王翔的心臟停跳了半個小時,換了心臟瓣膜後重新復跳,最終雙胞胎順利誕生,她生下了兩個兒子。
在經歷了與死神的搏鬥後,王翔奪回了自己的孩子。王翔說,他們一個叫春和,一個叫景明。
王翔高高壯壯的丈夫聽到母子平安的消息時,背對著人們走向了樓梯間,他掀起了衣服擦著淚。
「我下輩子不幹別的了,就守著他們三個過,還能幹什麼呢?」他又傻傻地笑。
紀錄片的第一集就這樣結束在三個家庭的歡笑聲中,而孩子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人生第一次,我想我會說,爸媽,你們好,這個世界很美。
G. 9.2分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看哭千萬人:人這一生,只欠父母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lDaptlgcDQvCNHhWfeaLvw
閱讀量:10萬+
標題拆解:
未加工前傳達的本意:表達年輕人與父母之間愛的虧欠
本標題如何渲染的:高分影片(9.2分(吸引讀者))+怎麼了(看哭千萬人)+觀點(即將所寫的對象(人)+核心主題詞(一生+只)+怎麼了(欠)+被陳述對象(父母))
比如:《最感人偷拍刷屏全網:生活太難,但總有人愛你》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ayYl4Sez5pG7bZeF9iISDw
標題拆解:熱點(修飾詞(最感人)+動作(偷拍))+怎麼了(刷屏全網)+觀點(即將所寫對象(生活)+核心主題詞(難+有人)+怎麼了(愛)+被陳述對象)
內容拆解:
說明:加粗黑體是拆解內容分析
開頭:
1.知乎高贊或熱點作為觀點引入作用分析。
來自第一篇文章:知乎上曾有人問:「人,什麼時候才真正的長大?」
為什麼要用知乎,引出話題,而不是自己說。
因為知乎上的話題更具有廣泛性,更具有代表性,增加話題的信服力,所謂你說的都不是,我只聽專家的和第三方的,而如果通過第三方來討論話題,相當於也是把讀者帶到文章里來一起討論。
來自第二篇文章:最近,一則新聞被人民日報點贊,視頻內容感動了不少網友。
為什麼要用人民日報點贊這種語言呢,用其它不好嗎?比如,最近,一個視頻內容感動了不少網友。讀者一看,管你啥視頻,無非是你自我感動,你感動不代表我感動,這就會自然而然地引發讀者的猜疑和不良情緒。而這,就是我們作為一名寫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該怎麼做,就是第三方權威性。讀者一看到人民日報點贊,就會突想:」唉,人民日報點贊耶,不會是什麼大新聞吧?「這就增加了讀者的探索慾望,而天生的不良情緒就不會被帶起來。
2.知乎高贊或新聞事例描述拆解分析
來自第一篇文章:
有個回答,想起來眼淚仍會落下。
有個回答是這樣說的—>有個回答,想起來眼淚仍會落下,注入情感,是文字更加地富有情感
為什麼用「落」而不用「流」,首先詞典里「流」的意思是液體流動,這是修飾本質的動詞;「落」的意思是物體因失去支持而下來。所以,使用落則會更加地生象形動。
「所謂真正的長大,可能就是徹底失去父母的那一刻開始。」
為什麼用 「有個回答」 ,原因是獲得高贊的回答,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回答,增加了觀點信服度。
為什麼會寫到「想起來眼淚仍會流下」,原因是為即將引出的觀點注入情感,引發讀者共鳴。
最近,央視網《人生第一次》紀錄片,打動了無數人。
引入熱點事件,什麼事件?《人生第一次》,怎麼了?打動了無數人。
年近八旬的戴華,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決定隻身一人搬到養老院。
被陳述對象,發生了什麼事?不給子女添麻煩,決定隻身一人搬到養老院
修飾年齡的詞:年近八旬,為什麼不用年邁,因為直接修飾去了,就不會留想像空間給讀者了。而是用年近八旬,則讀者看了就有空間去思考,這是名高齡老人。所以,寫作者要在文字上多留空間給讀者想像,寫的時候又把它寫出來。
在離開之前,她在空曠的房間坐了半天,小心翼翼地將桌上的灰塵擦拭。
離開之前被陳述對象做了什麼?坐了半天,講桌上的灰塵擦拭。
添加修飾詞,為什麼要使用空曠的這個詞來形容房間?原因是空曠的房間更能體現那種孤獨感,更具有畫面感。為什麼不說孤獨的坐了半天,這太直接了,讀者一瞟而過,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就沒了,就不會深刻,就不會有那種畫面感讓讀者去享受。
為什麼要用小心翼翼這個詞去形容擦的這個動作?原因是更加地生動想像。讓乾巴巴的文字有了靈魂,本身就是一個人在做著一件事,而如果乾巴巴的字去陳述,描述出來的就是乾巴巴的,而要文字活起來,就需要加入人的動作,讓文字擬人化,給讀者透過文字,看到的是一個人在做著一件事,而能想像成什麼樣,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畫面。
她躊躇著,眼裡滿是不舍。
文字寫活了,接下來注入情感。被陳述對象做了這些事,都在體現什麼呢?不舍。為什麼不舍,接下來又繼續論述。
打包的時候發現以前珍藏的「心頭愛」都成了帶不走的「負擔」:鞋27雙,帶走7雙;相冊38本,帶走8張;證書10本,一本也沒有帶走。
心頭愛—>負擔。用平常的物品從側面來襯托出了被陳述對象的多麼不舍與無奈。為什麼要這樣寫呢?原因是情感更加的朴實,文字更加的貼合,讀者會很容易感受這裡面的情感。所以,一段文字哪怕寫的五彩斑斕,不如一句飽含的情感語句。這也是情感文必須修煉的一顆,需要不斷地去磨練自身的文字,如何在朴實文字中透出濃厚的感情,這就像朴實的父母對我們的愛。要寫成這樣,就很容易寫出使讀者產生共鳴的句子。
就這樣,戴華拖著簡單的行李,落寞地踏上了人生最後一條路,未知又迷茫。
她在鏡頭前微笑著唱,最美不過夕陽紅。卻在轉身的一剎那,偷偷抹了眼淚,那離去的背影既辛酸又無奈。
好在哪?反轉。如果我用:她在鏡頭前唱了一句,最美夕陽紅,然後轉身就走了。就很平淡,一點情感都沒有。
所以怎麼寫呢?(被陳述對象)+鏡頭前+(修飾詞)+動作,反轉:(與之前情感發生了變化)離去(轉身+(時刻)+(動作修飾詞)+(動作))
深以為然,父母太懂我們的不易,怕麻煩我們。
起承轉合句,前面陳述了被陳述對象這做了什麼,而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懂我們不易,怕麻煩我們。
之後加入銜接詞,以及陳述對象和被陳述對象,寫出之間的邏輯關系。
起承轉合句,不一定是前面做了什麼,用原因起承轉合,而是靈活變化的。如果前面論述的是暖人事件,則可以提出例子中的核心主題詞,進行渲染寫出,在延申到其它方面。最後引出自己的觀點。
獨自咽下所有的苦,將沉甸甸的愛化為了成全。
起承轉合句,將離去的背影心酸又無奈透出的情感升華。
兩句起承轉合句,上一句解釋了父母這樣做的原因,下一句論述了父母為了這樣做,怎麼了。
如果換種表達方式:前面說完「那離去的背影既心酸又無奈」後,接著「來到養老院獨自生活。」
這確實能把故事情節說完,但讓讀者讀下來會怎麼樣,很平淡,讀者花時間來看你這樣乾巴巴的故事,還不如聽到有這么個故事,不如自己去搜來看看。所以,描述完一個故事,故事裡已經含有感情了,但這都還不夠,要幹嘛,升華,升華故事的情感,引發讀者的共鳴,用文字帶著讀者產生聯想,讓讀者覺得自己是在看電影,看到一個故事情節時,如何的表達自身的情感,是哭、是笑、還是嚴肅。而文字恰恰沒畫面讓讀者來得那麼快,所以我們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什麼問題?讀者再看文字時,潛意識的情感表達,但又不知如何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寫作者來幫讀者完成這樣的表達。這就是引發讀者共鳴的來源。
接下來就是通過對後面的故事逐步引出觀點。
去養老院或獨自生活,這是他們活了大半輩子,最後能為我們做的事。
這一句是即將寫被陳述對象換了一個環境的起承轉合。
如果換做,在養老院里,怎麼樣怎麼樣。顯然一下子就把故事一下子拉完了,這就會導致讀者缺乏讀下去的慾望。而作為寫作者,我們該怎麼辦呢?挖掘,一點一點挖掘事例中可以寫的點,而不是一下子就把整個事一下子把情感全部拖出來,呈現再讀者面前,而是什麼?一點一點的挖,並用修辭的語言去渲染它,讓讀者感覺還有很多沒寫完,還有很多情感沒表達完,直到表達得淋淋盡致,讓讀者感覺到滿意了,就可以停下來了,因為過多反而會讓讀者覺得你在有意表達,刻意表達,這就會引起讀者的反感。
但我們不知道,養老院看上去什麼都有,有電視、空調、洗衣機,但單單沒有最思念的兒女。
將新的環境有的和沒的形成對比,突出沒有的,也是被陳述對象最想要的,這樣形成對比更能突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
換做:但我們不知道,養老院雖然設備齊全,卻沒有兒女的陪伴。
兩者一對比,前者給人的感覺是正在親身體驗一般,將所有的物,以及主人公的心中所想,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用文字有情感的表達了出來。而後者,則僅僅是停留在描述有這么些東西,有這么些人,冷冰冰的。
他們經常孤寂地坐在走廊,望著漂泊的白雲,一發呆就是大半天,有時還要眼睜睜看著身邊同齡人一個個離去。
描述畫面里主人公的生活,從而從側面襯托主人公此時的應時應景,所思所想。為什麼用此種方式呢?原因:一是有畫面感,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二是文章不是寫給一個人看的,是給很多讀者看的,讓不同的人看,對號入座,讓其產生讀者自身的情感,而不是寫作者一個人的獨角戲。三是將原情感還給主人公,主人公真實的情感才是最動人的,寫出來的語言才是最朴實的,也是最容易引發讀者共鳴的,天花亂墜的去描述故事,還不如真實情感的還原故事情感,認真的寫好每一個細節,將主人公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換做:來到養老院的她,隻身一人,孤獨的生活著。
看似有情感,會讓人感覺孤獨,但這卻是有意而為之的東西,讓人看了,你不是再向我傳達一個怎樣的故事,而是刻意的再向我傳達某種情感,無非就是說完這些,你要向我表達主人公的孤獨嘛,然後接下來要讓我做些什麼嘛,這就很容易引發讀者的情緒。
而前者的表達則就很好解決了這個問題,什麼問題?刻意而為之的傳達。作為寫作者,我並非刻意向你傳達某種觀點,而是用輕淡朴實的語言向你展示我看到的故事,剩下的留給讀者自己想像,是可笑、感動、悲傷這都全在於讀者讀了以後的感受。這樣還有個好處,就是情感的傳達會更加深刻,更能升華主人公的情感。
父母變老,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終極命題,我們無法迴避。
論述完故事,引出觀點這一點非常重要,銜接的不好,就是斷層的,短片的,讓人感覺看完了一個世界,又來到了另一個世界,讓讀者不清楚你想要傳達的是什麼,這就造成很大的誤區,所以銜接如何做呢?
1.提取被陳述對象和陳述對象。2.提取通過例子所要傳遞的核心主題詞。3.論述被陳述對象與陳述對象之間的關系。
例如,本句中,被陳述對象(父母)+核心主題詞(變老)+陳述對象(我們)+陳述對象與被陳述對象透過核心主題詞折射出的是一個怎樣關系(終極命題)
換做:父母作為陪伴我們一生的對象,將一生最無私的愛都奉獻給了我們。
看似還可以,讀起來還不錯,但這就好了嗎?有那意思了嗎?並沒有。仔細來看。
首先拆解這一句:被陳述對象(父母)+核心主題詞(她們的愛)+陳述對象(我們)+關系(奉獻)
這與故事中父母變老,去孤兒院有關系嗎?的確有,但是重點嗎?不是,為什麼?因為我們傳遞的是我們這一生都在虧欠著父母,而不是傳遞父母把愛都給了我們,誰不知道父母的愛是無私的。而這一句難道就不行了嗎?不是,可以寫,但不是寫在這里,而是寫在故事裡,讓故事的情感飽滿起來。而作為故事與觀點銜接的句子,是要將故事的核心主題詞提取出來,論述被陳述者與陳述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出觀點。
他們給予的愛,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總是笑著說沒事。
我們不知道,他們要的其實很簡單。
遲暮之年,能在碗中、熱湯內、夕陽下、相碰的茶盞里,人生最後的時光,靜默感受和子女相伴的人間煙火。
來自第二篇文章:
貴州凱里一名老人乘電梯時輪椅突然失控,失控的一剎那,兩名女子本能地沖了出去,硬生生用身體截停輪椅,救下老人。
而在陳述的過程中就是在不斷地渲染整個主體框架,讓乾巴巴的東西活靈活現起來,即所謂的畫面感,給人一種看電影的感覺。
輪椅失控->輪椅突然失控,給讀者一種驚悚的感覺。
失控的時候->失控的一剎那,給讀者一種緊迫感
兩名女子沖了出去->兩名女子本能地沖了出去,體現人性的光輝
用身體截停了輪椅—>硬生生用身體截停輪椅,形容場面的嚴酷性,使發生的事更具有畫面感。
網友評論到:「她飛奔的樣子像極了天使。」
為什麼要加入網友的評論呢?原因是對於這件事,大家的觀點是什麼,大家對此件事的贊美是什麼,這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觀點,讓讀者看完大家的觀點,再來看自己的觀點,讀者則就會想的很深入。
是啊,我們活在世上,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起承轉合的句子,開始引出觀點。
但,有些人的出現,值得我們一生去銘記。
被陳述對象出現
因為,那些不經意的善良和溫暖,匯聚成一點一點的燭光。
修飾升華被陳述對象
讓你明白,即便生活太難,但總有人偷偷愛你。
得出核心主題詞,得出觀點。